SUNFLO.JPG (7767 bytes) 一切禅修次从四念处修入(2)


六、四念处经文依据

1、四念处─身、受、心、法均不可得

《大般若经》中云:「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大乘教法),所谓四念处,何等为四?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亦无身觉,以不可得故,外身中、内外身中,循身观亦无身觉,以不可得故。()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内受、内心、内法,外受、外心、外法,内外受、内外心、内外法,循法观亦无法觉,以不可得故!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所谓四念处实体上讲是指智能,所以者何?观内外身即是智慧,念持智慧在缘中不令散乱,故名念处。

要避免邪知邪见,就要学习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如此修证即能得自性真如现起。一个人在禅修时应时时刻刻注意或观察每一个看、听、想、觉等等的行为。认清楚这是身体上色法(五根、六尘)、受法(情见)、心法等和觉知间的演变过程,直到根除有身见(萨迦耶邪见Sakkaya-ditthi)。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得认真修四念处,能在一个时间内修练得有结果和证得圣道,萨迦耶邪见将完全断除而永远免于转生三恶道者,即避免堕入地狱、畜生或饿鬼道的危险。

2、四念住─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大般若经》中云:「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四念住。云何为四?一身念住、二受念住、三心念住、四法念住。身念住者,谓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虽于内身住循身观,或于外身住循身观,或于内外身住循身观,而永不起身俱寻思,炽然精进正知具念调伏贪忧。受念住者,谓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虽于内受住循受观,或于外受住循受观,或于内外受住循受观,而永不起受俱寻思,炽然精进正知具念调伏贪忧。心念住者,谓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虽于内心住循心观,或于外心住循心观,或于内外心住循心观,而永不起心俱寻思,炽然精进正知具念调伏贪忧。法念住者,谓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虽于内法住循法观,或于外法住循法观,或于内外法住循法观,而永不起法俱寻思,炽然精进正知具念调伏贪忧。」

 

四、四念处观法

1、身念住循身观法

行者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虽于内身住循身观,或于外身住循身观,或于内外身住循身观,而永不起身体种种有相关的思想念头,如此炽然精进心,即能正知诸念,终能调伏贪欲、忧愁等。行者当先观身五种不净相,何等五:一者生处不净,二者种子不净,三者自性不净,四者自相不净,五者究竟不净。

() 云何名生处不净?头足腹脊胁肋,诸不净物和合名为汝身,内有生脏熟脏屎尿不净,外有烦恼业因缘风,吹识种令入二脏中间,若八月若九月如在屎尿坑中。

() 种子不净者,父母以妄想邪忆念风吹淫欲火故,血髓膏流热变为精,宿业行因缘识种子,在赤白精中住,是名身种子不净。

() 自性不净者,从足至顶四边薄皮,其中所有不净充满,饰以衣服澡浴花香,食以上馔众味肴膳,经宿之间皆为不净。假令衣以天衣,食以天食,以身性故亦为不净,何况人衣食,是名自性不净。

() 自相不净者,是身九孔常流不净,眼流眵泪、耳出结聍、鼻中涕流、口出涎吐,厕道水道常出屎尿,及诸毛孔汗流不净,是名自相不净。

() 究竟不净者,是身若投火则为灰,若虫食则为屎,在地则腐坏为土,在水则膨胀烂坏,或为水虫所食,一切死尸中人身最不净,不净法九相中当广说,是名究竟不净。

世尊在《大般若经》中告诉我们,如何来做内身中循身观?行者行循身观时,要能行时知行,要能住时知住,要能坐时知坐,要能卧时知卧,如身所行如是知一切相。所以行者在行住、坐卧中来观此身,如是内身中循身观,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以一切贪欲、忧愁都不可得故!

行者在循身观时,若来、若去观此一心,当屈伸、俯仰,穿衣,执持衣钵,饮食、卧息、坐立、睡觉、语默、入禅、出禅,常能有一觉照之心,对身体每一行为、动作,都能清楚了知。若行者在禅修中,内身中循身观时,一觉知心念在入息时知入息,出息时知出息,入息长时知入息长,出息长时知出息长,入息短时知入息短,出息短时知出息短。譬如旋师若旋师弟子,绳长知长绳短知短,行者亦当如是。所以修行者在内观禅行禅时,以一觉知心念,观入息时知入息,出息时知出息,入息长时知入息长,出息长时知出息长,入息短时知入息短,出息短时知出息短。

2、受念住循受观法

行者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虽于内受住循受观,或于外受住循受观,或于内外受住循受观,而永不起觉受心思,炽然精进地以正知正念,来调伏贪欲、忧愁等觉受。

行者当先从理念上来建立思惟,此身非但是苦性,亦从身有乐,如果没有此身随意造作,五欲有谁当能承受者?圣人知五欲实在是痛苦之源,愚夫谓五欲为快乐之行为。如此,我们应依圣人之见解,而要将愚痴、迷惑行为抛弃,五欲者色声香味触,或谓名色财食睡等五。

行者或有知道此身实在是痛苦之泉源,但为停止此大苦,所以会认为小苦即为快乐者。譬如说,一个被判死刑者应死之人,能得刑罚代其死刑,当然他会心生大欢喜,刑罚虽实在痛苦,但此若能取代死刑,所以尚能称之为乐也。同样的,新的苦看成为快乐,可以取代旧的苦,如行者刚开始上坐时是快乐的,但久坐则生痛苦。行者最初行走、站立,或初躺卧时,都是觉得快乐的,但走久、站久、卧久,会变成一种痛苦,所以要作屈腿、伸展身体、俯仰等等动作,随时仔细观察种种痛苦,常随着身体动作而发生,从初受胎、出生、至死亡,真是无有真乐者。

若居士以淫欲觉受为乐,因淫病严重常求心外之女色,既得女色愈多,患病愈严重。有如得患疥癣病趋向火焰,揩炙当时虽是有小乐,但揩炙久时成大痛,病情却也转深也。

行者若知道此身是不净、无常、痛苦之物,但不得已而养育之。譬如父母生儿女,当儿女突然变坏了,因是自己所生故,还是要负责养育他们。此身实在不是真我,何以故?因使我不自在也。我身有如是等种种无量过恶,如是来观身种种过错,是名身念处。得是身念处观已,复思惟:众生以何因缘故,贪着此身?还不是因乐受故。

为何众生贪爱此乐受?从内六情(六根)、外六尘和合故,生六种识(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识中生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所谓乐受是一切众生所欲,苦受是一切众生所不欲,不苦、不乐受众生不取不弃。行者要能观种种乐受,实在是无有其乐也,仅有众苦而已。怎么说呢?乐若名实乐,就是无有颠倒想,此是涅盘实乐。而一切世间之乐受,皆从颠倒心生,无有实际乐者。进而言之,虽欲求其乐,但所得可能是大苦。行者能不离三三昧(空、无相、无愿)及十六圣行,当观实常无众生相。若有众生相则生执着心,所以连无漏的乐,虽然是上妙之乐,亦不能不生执着心,十六圣行又称十六行相或十六谛,非常、苦、空、非我、因、集、生、缘、灭、静、妙、离、道、如、行、出等十六谛。

如是种种因缘,行者要能观世间乐受是苦,观苦受如利箭,会伤害自身,要能观诸受住不苦不乐受。行者也要能观一切相无常、败坏相,如是则能在乐受中不生起欲着的心;在苦受中亦能不生瞋恚心,不苦不乐受中不生起愚痴心,如此即名为受念处。

3、心念住循心观法

行者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虽于内心住循心观,或于外心住循心观,或于内外心住循心观,而永不起心意念来思想,如此炽然精进,以正知具念来调伏贪欲、忧愁等心念。行者当思惟以乐故贪身,谁受是乐?思惟已知从心受,众生心狂妄颠倒故,而受此乐,当观是心无常、生灭相,而能一念不住,无可受乐。人以颠倒故,谓得受乐,何以故?初欲起觉受的快乐时心生异想,乐生时心已不同,感觉心与乐,实是各各不相及。如此怎么说是心来受乐,过去心已灭故不受乐,未来心不生故不受乐,现在心一念住疾快,故不觉得有受乐。

若行者能去此疾快心时,即不觉得诸受于有为法中生起,而心无常最易得此心。如佛说凡夫人或时知身无常,而不能知心无常。若凡夫言身有常,也能知此心为常才怪。因身住若十岁、二十岁,时间尚久远,而此心时顷须臾即过去,生灭各异,念念不停,欲生、异生,欲灭、异灭,如幻诸事,实相却不可得。如是无量因缘故知心无常,是名心念处。行者思惟是心属谁,谁能驱使是心,观照后却不见有主。行者知悉一切法因缘和合而生,故不能自在;不自在故说无自性,无自性故说无我,若已知无我,谁当来驱使是心?行者如是观之,即能不受此心所迷惑,即能摆脱此心意念的左右,回到清净自性本来。

4、法念住循法观法

行者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虽于内法住循法观,或于外法住循法观,或于内外法住循法观,而永不起一法相俱而起心思想,炽然精进地以正知见,具念来调伏贪爱、忧愁之病。

行者当知一切有为法无常,因一切有为法均属因缘法,故说属无常。先无、今有故,今有、后无故,所以说是无常。无常相常随逐有为法故,而有为法无有增损故,一切有为法相侵克故说无常。有为法有二种「老」常随逐故,一者将老,二者坏老。有为法有二种「死」常随逐故,一者自死,二者他杀。以是之故,知一切有为法皆无常,于有为法中,心无常最易得。

一切法中,若色相、若无色相,若常、无常,有边、无边,有去者、不去者,有知者、不知者,有作者、无作者,有自在者、不自在者,如是等我相皆不可得。如是等种种因缘,观诸法和合因缘生,无有实法有我,是名法念处。

 

七、帕奥禅师所提如何辨识色法

如何从四界分别观及对各种色法的分析下手,开始修行观禅。禅修者有两条修行观禅的路径:第一条路径是先修行止禅(如:安般念,从念入出息)达到禅那,然后进一步修行观禅。第二条路径是以四界分别观培育专注力达到近行定,然后就直接修行观禅。无论依循那一条路径,在开始修行观禅之前,禅修者都必须修行四界分别观。

 

八、如何修行四界分别观

在巴利圣典中记载两种修行四界分别观的方法,即:简略法与详尽法。简略法乃是针对利慧者说的,而详尽法乃是针对修行简略法有困难者说的。佛陀在《大念处经Mahasatipatthana Sutta》中教导简略法:

「比库如此观察其身,无论此身如何被摆置或安放,都只是由各种界组成的:『在此身中,只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清净道论》解释:「因此,先说想修行此业处的利慧者,独居静处,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物质构成的全身:『在此身中,坚硬性或粗糙性的是地界;流动性或黏结性的是水界;遍熟性或暖热性的是火界;推动性或支持性的是风界。』他应当如此注意观察诸界,并一再地忆念:『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也就是说,只是各种界的组合,不是一个有情,也没有灵魂。当他这样精进修行,不久之后,他的定力就会生起,此定力因为照见各种界差别的智慧而得以增强。因为此定力以各种元素作为对象,所以它只是近行定,而尚未达到安止定。」

「或者,正如舍利弗尊者所说身体的四个部位,显示在四界之中并无任何有情,即:『当一个空间被骨、腱、肉、皮所包围时,于是称它为色(rupa物质)。』他应当逐一地剖析它们,用智慧的手来分开它们,以上述的方法来辨识,即:『在此身中,坚硬性……它只是近行定,而尚未达到安止定。』」

 以帕奥大师教导的方法,辨识全身中四界的十二个特相:

1、地界的六个特相:硬、粗、重、软、滑、轻。
2
、水界的两个特相:流动、黏结。
3
、火界的两个特相:热、冷。
4
、风界的两个特相:支持、推动。

 若要修行四界分别观,首先你应逐一地辨识四界的十二种特相或性质。对于初学者,一般先教导较易辨识的特相,较难辨识的特相则留待于后。通常教导的先后顺序是:推动、硬、粗、重、支持、软、滑、轻、热、冷、流动、黏结。辨识每一种特相时,应先在身体的某个部位辨识到它,然后尝试在全身各部位辨识它。

1、开始辨识「推动」时,你可以经由触觉来注意呼吸时头部中央所感受到的推动。能够辨识推动之后,应当专注于它,直到你的心能很清楚地认识它。然后,你应转移注意力到附近的另一个身体部位,辨识那里的推动。如此,慢慢地,你将能先辨识头部的推动、然后颈部、躯体、手臂、腿乃至脚。必须如此一再地重复许多次,直到无论将注意力放在身体的那个部位,你都能很容易地感觉到推动。

如果不容易在头部中央辨识到呼吸的推动,那么,尝试辨识呼吸时胸部扩张的推动,或腹部移动时的推动。如果这些地方的推动不明显,尝试辨识心跳时脉搏的推动,或其它任何形式明显的推动;有移动的地方就有推动。无论从那个部位开始辨识,必须继续慢慢地培育透视力,使你在全身各处都能辨识到推动。尽管某些部位的推动很明显,某些部位的推动很微弱,但是推动确实存在全身的每一个部位。

2、当你对自己能如此辨识感到满意之后,可以尝试辨识「硬」。首先,在牙齿辨识硬的特相:将上下牙齿咬在一起,以便感觉它的坚硬;然后把咬紧的牙齿放松,再去感觉牙齿的坚硬。能够清楚地感觉到硬之后,以辨识推动时同样的方法,有系统地从头到脚辨识全身的硬,但不要故意将身体绷紧。

 能够辨识全身硬的特相之后,你应再度辨识全身推动的特相。辨识了全身从头到脚的推动之后,接着辨识全身从头到脚的硬。如此交替地辨识推动与硬,一遍又一遍,重复许多次,直到熟练满意为止。

3、然后尝试辨识「粗」。以舌面磨擦牙齿的尖端,或以一手磨擦另一手臂的皮肤,感觉粗糙的特相。然后像前面一样有系统地辨识全身的粗。如果不能感觉到粗,你应重复辨识推动与硬,就会辨识到粗与它们在一起。当你能辨识粗之后,继续辨识全身从头到脚的推动、硬、粗,一次辨识一种,不断重复,直到熟练满意为止。

4、然后你应辨识全身的「重」。将双手重迭,放在膝上,感觉上面的手是重的;或将头垂向前,感觉头的重。有系统地修行,直到你能在全身各处辨识到重。然后继续逐一地辨识全身的四种特相:推动、硬、粗、重,直到熟练满意为止。

5、然后你应辨识全身的「支持」。先放松背部使身体稍微向前弯曲,然后再挺直身体,保持竖立。保持身体挺直、静止、竖立的力量就是支持。继续有系统地修行,直到能够辨识全身从头到脚的支持。若如此做有困难,你应尝试在辨识支持的同时也辨识硬,因为这样能比较容易辨识到支持。能够轻易地辨识支持之后,你应辨识全身的推动、硬、粗、重、支持。

6、能辨识这五种特相之后,借着以舌头轻压嘴唇的内侧,可以感受到「软」。放松你的身体,并且有系统地修行,直到能够辨识全身的软。然后你应逐一地辨识全身的推动、硬、粗、重、支持、软。

7、接着,润湿你的嘴唇,然后以舌头在嘴唇上左右滑动,你能辨识到「滑」。如上述那样修行,直到能够辨识全身的滑。然后在全身逐一地辨识七种特相。

8、接着,上下地弯动一根指头,感觉它的「轻」。修行直到能辨识全身的轻。然后辨识全身的八种特相。

9、接着辨识全身的「热」,通常这是很容易做到的。

10、接着在吸气时感觉进入鼻孔气息的「冷」,然后有系统地辨识全身的冷。现在你能辨识十种特相。

 注:以上十种特相都是可以直接由触觉得知的;然而,最后的流动与黏结这两种特相只能根据其它十种特相推理而得知。这就是为什么要将它们留在最后才教授的理由。

11、要辨识「黏结」,你应觉察身体如何借着皮肤、肌肉、腱而凝结在一起。血液靠皮肤包围而维持在身内,犹如气球中的水一样。如果没有黏结的作用,身体将分裂成碎片或颗粒。将人体粘附在地面的地心引力也是黏结的作用。如果黏结不明显的话,你应重复逐一地在全身辨识前面的十种特相。熟练之后,你会发现黏结的特相也变得很清楚。万一黏结还是不清楚,你应一再地只注意推动与硬这两种特相。最后,你会感觉全身好像被一捆绳子绑住一样,这就是黏结的特相。

12、要辨识「流动」,你应觉察唾液进入口中的流动、血管中血液的流动、空气进入肺部的流动、或热气在全身的流动。万一流动的特相没有变得清楚,你应在辨识它的同时也辨识冷、热或推动,于是你将能辨识到流动。

能够在全身从头到脚很清楚地辨识到所有十二种特相之后,你应继续以如此的顺序一再地辨识它们。对自己能这么做感到很满意之后,你应将顺序重新排列成前面最初谈到的那种,即:硬、粗、重、软、滑、轻、流动、黏结、热、冷、支持、推动。以这样的顺序从头到脚逐一地辨识每一种特相,直到你能辨识得相当快速,一分钟内大约三转。

如此修行之时,某些禅修者的诸界会失去平衡。有些界会变得过强且令人难以忍受,尤其是硬、热与推动。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你应将较多的注意力放在与过强者相对立的特相上,并继续那样培育定力。如此可以再将诸界平衡,这就是最初要教导十二种特相的理由。当诸界平衡时,就比较容易培育定力。

平衡诸界时相对立的特相是:硬与软;粗与滑;重与轻;流动与黏结;热与冷;支持与推动。

假使一对当中的一个特相过强,可以多注意与它相对立的特相来平衡它。例如:当流动过强时,可以多注意黏结;当支持过强时,可以多注意推动。其余各对也以同样的方法处理。

当你已清楚地辨识全身的十二种特相,而且能辨识得相当快速(一分钟内大约三转)时,你应同时遍观全身:好像你正从两肩后面向前遍视全身,或好像从头顶上向下遍视全身。为了保持心专注与平静,你不应像前面那样将注意力从身体的一个部位转移到另一个部位,而应将全身当作一个整体,逐一地遍观全身的十二的特相。当你熟练到几乎可以同时遍观十二个特相时,应当将它们分成四组:同时辨识前六种特相时,默念它们为地界;同时辨识接着的两种特相时,默念它们为水界;同时辨识接着的两种特相时,默念它们为火界;同时辨识最后的两种特相时,默念它们为风界。继续如此辨识它们为地、水、火、风……以便使心平静及获得定力。不断重复地修行百次、千次乃至百万次。但这时某些禅修者会感到紧绷及诸界失去平衡。若是如此,禅修者应放松身心,并运用上述的方法平衡诸界中的对立特相。

《清净道论》的注释还提到,以十种方法专注来培育定力,即:有次第、不太快、不太慢、避开干扰、跨越观念、舍弃不清晰的、辨明诸相、以及依据《增上心经》、《无上清凉经》及《觉支经》的方法修行。

1、有次第(anupubbato):这里的次第指的是佛陀教导的顺序,即:地、水、火、风。

2、不太快(natisighato):否则四界将不清晰。

3、不太慢(natisanikato):否则无法修完。

4、避开干扰(vikkhepapatibahanato):保持心只专注于禅修的对象(四界),不让它转移到其它对象。

5、跨越观念(pabbattisamatikkamanato):不应只是心念「地、水、火、风」而已,同时要注意它们所代表的真实内涵,即:硬、粗、重、软、滑、轻、流动、黏结、热、冷、支持与推动。

6、舍弃不清晰的(anupatthanamubcanato):在你熟练于辨识所有十二种特相之后,而分成四组而培育专注力时,可以暂时舍弃不清晰的特相。然而,如果这样会导致诸界失去平衡而产生痛或紧,那么就不适合如此做。此外,对于每一界你应至少保留一种特相,不能只以三界、二界或一界修行四界分别观。最好是所有十二种特相都清晰,而不舍弃任何特相。

7、辨明诸相(lakkhanato):当你开始禅修,而每一界的自性相(sabhava-lakkhana)还不清晰时,也可以专注于它们的作用;当定力较佳时,你应专注于每一界的自性相,即:地界的硬与粗;水界的流动;火界的热与冷;风界的支持。此时你将只照见各种界,并且照见它们既不是「人」,也不是「我」。

 8910:注释中还建议依据(8)《增上心经Adhicitta Sutta》、(9)《无上清凉经Anuttarasitibhava Sutta》、(10)《觉支经Bojjhavga Sutta》来修行。这三部经教导禅修者平衡信、精进、念、定、慧五根(indriya),以及平衡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七觉支。

 继续以四界分别观培育定力,并且趋向于近行定(upacara-samadhi)时,你将见到不同种类的光。对于某些禅修者而言,刚开始的光是犹如烟一般的灰色。若继续辨识灰光中的四界,它将变得白若棉花,然后白亮得有如云朵。此时,你的全身会呈现为一团白色的物体。继续辨识白色物体中的四界,你将发现它变得透明晶莹,犹如冰块或玻璃。

这种明净的色法(透明的物质)乃是五根,我们称之为「净色」(pasada)。在这五种净色当中,身净色(kaya-pasada)遍布于全身。在此阶段,身净色、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与舌净色看起来像透明的团块,这是因为你还未能破除相续、组合及作用这三种密集(ghana)的缘故。

继续辨识此透明体中的四界,你将发现它闪耀与放射光芒。当你能持续地专注于此光至少半小时,即已达到近行定。这时,你应当在此光的帮助之下,注意透明体内的小空间。你将发现透明体粉碎成许多微粒,这些微粒称为色聚(rupa-kalapa)。达到此阶段时,称为心清净(citta-visuddhi)。你可以借着分析这些色聚而进一步培育见清净(ditthi-visuddhi)。

在解释如何修行观禅之前,我应当举出禅那与近行定的实修利益。修行观禅时必须辨识许许多多的法,疲劳可能因而产生。当感到疲累时,能休息一阵子是很好的。在《中部.双寻经 Dvedhavitakka Sutta, Majjhima Nikaya》的注释举了一个譬喻来说明以禅那作为休息处的情况:在战争当中,有时士兵们感到疲劳,然而敌人还很强盛,无数的飞箭不断射来。此时,疲劳的士兵们可以撤退到碉堡中休息。在碉堡坚壁的掩护下,不会受敌人飞箭的危害。他们可以休息到疲劳消除,体力恢复之后才离开碉堡,回到沙场作战。对于止行者,禅那就像一座碉堡,是修行观禅时的休息处。对于没有禅那而直接修行四界分别观的纯观行者,他可以近行定作为休息处。休息到恢复清新与活力之后,他们可以回到观禅之战场,继续观照。这就是拥有休息处的利益。

 

九、禅坐中如何分析色聚?

现在帕奥大师从如何分析色聚开始解释如何修行观禅。

【如何分析色聚】

色聚有两种,即明净(透明)色聚与非明净(不透明)色聚。含有净色(pasada-rupa)(五净色中的任何一种)的色聚才是明净,其它的色聚都是非明净。

首先应当辨识个别明净与非明净色聚里的地、水、火、风四界。你会发现这些色聚非常迅速地在生灭,而你还无法分析它们,因为你还看到色聚是有体积的微小粒子。由于还未破除三种密集,即:相续密集(santati-ghana)、组合密集(samuha-ghana)与功用密集(kicca-ghana),所以你还停留在概念(pabbatti施设法;假想法)的领域,尚未达到究竟法(paramattha胜义法;根本真实法)的境界。

由于还未破除组合与形状的概念,所以还有小粒或小块的概念存在。如果不更进一步地分析各种界(dhatu),反而以观照这些色聚的生灭来修行观禅,那么,你只是对着概念修行观禅而已(不是真正的观禅)。所以必须更进一步分析色聚,直到你能在单独一粒色聚中见到四界,如此做乃是为了见到究竟法。

如果因为色聚极度迅速的生灭,使你无法辨识单一粒色聚里的四界,那么你应该忽视它们的生灭。这就好像与不想见的人不期而遇时,装作没看到或没注意到他一样。不去理会生灭,而只是专注于辨识单一粒色聚里的四界。正因为禅定的力量,才使你能够忽视色聚的生灭。

若还不能成功,那么你应同时注意全身的硬,然后再注意单一粒色聚里的硬,如此一再交替地辨识,直到能清楚地辨识单一粒色聚里的硬。然后对地界的其它特相及水界、火界、风界的特相也都应当逐一地如此修行。应当如此辨识明净与非明净色聚里的四界。

成功后,你即可逐一地辨识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与心脏里诸色聚的四界。应当辨识这六处里明净与非明净色聚中的四界。

每一粒色聚中至少含有八种色法;它们称为「八不离色」,即:地、水、火、风、颜色、香、味与食素。辨识六处里明净与非明净色聚中的地、水、火、风这四界之后,你也应辨识它们的颜色、香、味与食素。

颜色(vanna):每一粒色聚里都有,它是色所缘(ruparammana视觉的对象)。此色法非常容易辨识。
  香,或气味(gandha):每一粒色聚里都有。应当辨识鼻净色与有分心两者。首先辨识鼻子里的四界,你将很容易地看到鼻净色。必须在鼻子里正确的色聚中才能看到鼻净色。

当你能成功地辨识六处里明净与非明净色聚中的四界时,就能很容易地看到明亮的有分心(即:意门manodvara),它存在心脏里,以心处(hadayavatthu心所依处)为依靠。心处是由称为「心色十法聚」或「心色为第十个色法的色聚」(hadaya-dasaka-kalapa)的非明净色聚组成的。

辨识鼻净色与有分心之后,你可以选一粒色聚来辨识它的香。香是一种可由鼻识或意识认知的法(dhamma事物;现象)。鼻识依靠鼻净色而生起;意识则缘于有分心生起,而有分心本身依靠心色。这是为何想要辨识色聚里的香时,必须先辨识这过程当中的鼻净色与有分心的理由。

味(rasa滋味):每一粒色聚里都有。在辨识舌净色与有分心之后,选一粒色聚来辨识它的味,可以从辨识舌头上唾液的味开始。与上述的香情况相似,味是一种可由舌识或意识认知的对象,所以舌净色与有分心两者都必须辨识。

《迷惑冰消》(Sammohavinodani)中提到:sabbopi panessapabhedo manodvarika-javaneyeva labhati。这显示可以只凭意识来认知色聚中的颜色、香与味。当禅修工夫还未深时,你用鼻识与舌识来协助自己学习如何以意识认知香与味;当禅修工夫深且强时,你就能够只以意识去认知香与味。

食素(oja营养素):每一粒色聚里都有。有四种食素,即:由业(kamma)、心(citta)、时节(utu火界)或食物(ahara)所产生。透视到任何一粒色聚里,你都可以找到食素,并且能见到从这食素一再地生出许多色聚。
   辨识色聚中这八种基本的色法之后,你应尝试辨识特定色聚中其它种类的色法。

命根(jivita):这是维持业生色生命的色法。在心生色聚、时节生色聚与食生色聚里没有命根,只有业生色聚里才有命根。明净色聚都只由业产生,所以应当先在明净色聚里找命根。你应辨识一粒明净色聚里的八不离色,然后寻找命根。命根只维持同一粒色聚里其它色法的生命,不维持其它色聚里色法的生命。

辨识明净色聚里的命根之后,你也应尝试辨识非明净色聚里的命根。身体中有三种非明净色聚含有命根:一种是「心色十法聚」(hadaya-dasaka-kalapa),它只存在心脏;另外两种是遍布全身的「性根十法聚」(bhava-dasaka-kalapa)和「命根九法聚」(jivita-navaka-kalapa)。因此,若你能在心脏以外身体某处的非明净色聚中看到命根,你就知道该色聚肯定只是性根十法聚或命根九法聚。为了分别这两种色聚,你必须能够辨识性根色。

性根色(bhava-rupa):它存在全身六处的非明净色聚中。辨识明净与非明净色聚中的命根之后,你应在有命根的非明净色聚里找性根色。若你找到性根色,则那粒色聚即是性根十法聚(bhava-dasaka-kalapa),而不是命根九法聚(jivita-navaka-kalapa)。男性只有男根色,女性只有女根色。男根色是令你知道「这是男人」的素质,女根色是令你知道「这是女人」的素质。当你能够辨识性根色之后,继续在全身六处,即:眼、耳、鼻、舌、身与心脏的色聚里寻找性根色。

心色(hadaya-rupa心所依处色):这是支持意界(mano-dhatu)和意识界(manovibbana-dhatu)的色法。意界是五门转向心及领受心。意识界包括除了意界及眼、耳、鼻、舌与身这五识以外其它所有的心识。心色(或心所依处色)是意界和意识界产生的地方,它的特相是作为意界和意识界依靠的色法。

要辨识心色时,先使心专注于有分心,然后弯动一根手指,注意观察想要弯手指的心会在有分心里生起。然后观察那样的心依靠什么色法而生起。该色法称为心色,它存在心色十法聚中。你也应辨识与心色同在一粒色聚里的其它九种色法。

 

十、禅坐中如何分析净色?

帕奥大师指出眼睛里有六种色聚,它们就好像米粉和面粉掺杂在一起似的。在眼睛里有两种净色掺杂在一起,即:眼净色和身净色。这意味着「眼十法聚」(cakkhu-dasaka-kalapa)和「身十法聚」(kaya-dasaka-kalapa)是掺杂在一起的。含有身净色的身十法聚遍布全身六处,它在眼睛里与眼十法聚掺杂散置;在耳朵里与耳十法聚(sota-dasaka-kalapa)掺杂散置;在鼻子里与鼻十法聚(ghana-dasaka-kalapa)掺杂散置;在舌头里与舌十法聚(jivha-dasaka-kalapa)掺杂散置;以及在心脏里与心色十法聚(hadaya-dasaka-kalapa)掺杂散置。含有性根的性根十法聚也是遍布全身六处,它也与明净色聚掺杂散置在一起。为了辨识它们,你必须先分析明净色聚中的净色。

1、眼净色(cakkhu-pasada):眼净色对颜色(色尘)的撞击敏感,而身净色则对接触物(触尘)的撞击敏感。这种对于对象(所缘)敏感性的差异令你能够辨析那一个是眼净色,那一个是身净色。首先辨识眼睛里的四界,再分析一粒明净色聚里的十个色法,特别注意其中的净色,然后看离眼睛稍远处一群色聚的颜色。如果那颜色撞击你选择看的净色,那么该净色即是眼净色,含有该眼净色的色聚即是眼十法聚;如果它不撞击该净色,那么该净色即不是眼净色,而肯定是身净色,因为在眼睛里只有两种净色。

2、身净色(kaya-pasada):身净色对触尘的撞击敏感。触尘即是地、火与风这三界。先分析一粒明净色聚里的十个色法,特别注意其中的净色,然后再看近处一群色聚里地界、或火界、或风界的某一特相。如果那特相撞击你选择看的净色,那么该净色即是身净色,含有该身净色的色聚即是身十法聚。以辨识眼睛里身十法聚同样的方法,你应辨识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与心脏里的身十法聚。

3、耳净色(sota-pasada):耳净色对声音(声尘)的撞击敏感。辨识耳朵里的四界,再分析一粒明净色聚里的色法,然后再听声音。若你见到那声音撞击你选择看的净色,那么该净色即是耳净色,含有该耳净色的色聚即是耳十法聚。辨识身十法聚的方法如同上述。

4、鼻净色(ghana-pasada):鼻净色对气味(香尘)的撞击敏感。先辨识鼻子里的四界,再分析一粒明净色聚里的色法,然后嗅近处一群色聚的气味。如果你见到那气味撞击你选择看的净色,那么该净色即是鼻净色,含有该鼻净色的色聚即是鼻十法聚。

5、舌净色(jivha-pasada):舌净色对滋味(味尘)的撞击敏感。先辨识舌头里的四界,再分析一粒明净色聚里的色法,然后尝近处一群色聚的味。如果见到那味撞击你选择看的净色,那么该净色即是舌净色,含有该舌净色的色聚即是舌十法聚。

身十法聚和性根十法聚在所有六处里都有,所以必须依次地在每一处辨识它们。

 

十一、禅坐中如何分析净色?

帕奥大师说眼睛里的五十四种色法,眼睛里有六种色聚,一共有五十四种色法(10+10+10+8+8+8):

1、 眼十法聚:对颜色的撞击敏感,由业产生;
  2、 身十法聚:对接触物(地界、火界与风界)的撞击敏感,由业所产生;
  3、 性根十法聚:为非明净色聚,由业产生;
  4、 心生食素八法聚(cittaja-ojatthamaka-kalapa):为非明净色聚,由心产生;
  5、 时节生食素八法聚(utuja-ojatthamaka-kalapa):为非明净色聚,由时节产生;
  6、 食生食素八法聚(aharaja-ojatthamaka-kalapa):为非明净色聚,由食物产生。

我已经举例说明如何辨识这六种色聚当中的前三种。后三种都是包含地、水、火、风、颜色、香、味及食素这八不离色的色聚,唯一的差别在于它们的来源不同:由心、时节或食素所生。因此,现在我将举例说明如何辨识那些色聚由心所生、那些由时节所生、那些由食素所生。

 

十二、如何辨识心生色法

帕奥大师说在一期生命里,除了结生心之外,依靠心脏里心色而生起的一切心识都制造许多「心生食素八法聚」,且广布至全身的各处。如果专注于有分心,你会看到许多由心色支持的心识正在持续不断地制造色聚。若刚开始时看不清楚,可以在专注于有分心之后,上下翘动一只手指。你会看到由于心想要移动手指而产生许多色聚,也会看到这些色聚广布至全身的六处。这些都是由心产生的食素八法聚,乃是非明净色聚。

止禅心、观禅心、道心及果心在身体内产生许多代的心生食素八法聚。这些色聚里的火界则很持久地在体内与体外制造许多代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聚。禅修之光乃是来自这些心生色聚和时节生色聚里颜色色法(vanna-rupa)的光明。

 

十三、如何辨识时节生色法?

由业、心、时节或食素产生之色聚里的火界也称为时节(utu)。这火界能产生新一代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聚(utuja-ojatthamaka-kalapa)。这些时节生食素八法聚里也含有火界,这火界能产生许多第二代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聚。若是业生色聚(如:眼十法聚)里的火界,那么此火界能制造四或五代的时节生色聚。这只在时节到了住时(thiti kala)才能发生,这是色法的法则。意即它们只在住时才能产生新的色法。

 

十四、如何辨识食生色法?

身体中有四个部份只由时节生食素八法聚组成,即:未消化的食物、粪便、脓、尿。命根九法聚(jivita-navaka-kalapa)里的火界称为业生的消化之火;在此火界帮助之下,食物里时节生食素八法聚中的食素(oja)可制造许多代的食生食素八法聚(aharaja-ojatthamaka-kalapa),且广布至全身六处。一天里所吃的食物可制造食生食素八法聚长达七天之久;而天界(一天)的食物则可制造食生食素八法聚长达一或两个月。在业生消化之火的帮助下,一天里所吃的食物被消化而产生食生色聚,其中的食生食素在接下来的七天里支持业生色聚、心生色聚、时节生色聚与继起的食生色聚里的食素。

为了观察这些现象,你可以在用餐的时候禅修。你能见到食生色聚从口腔、咽喉、胃和肠散播至全身。先辨识在口腔、咽喉、胃和肠里食物的四界,然后看其时节生食素八法聚里的食素,直到看见它在业生消化之火的説明下,制造了散播至全身的新色聚。

或者也可以在用餐后才观察这些现象。辨识在胃或肠里未消化食物中的四界。继续观察,你能看见食物里的色聚在业生消化之火的説明下制造了散播至全身的食生食素八法聚,这些乃是非明净色聚。然后分析它们,并辨识每一色聚里的八种色法,即:八不离色。

然后辨识向全身散播并到达眼睛的那些食生食素八法聚。辨识眼睛里这些色聚中的八种色法;当知其食素是食生食素(aharaja-oja)。当此食生食素遇到眼十法聚中的业生食素时,它能帮助该业生食素制造四或五代的色聚。能制造多少代色聚决定于业生食素和食生食素协力合作的强度。再者,在这四或五代的新色聚里都有火界(时节),这火界在住时又能制造许多代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聚。你也应辨识这些。

你也应观察身十法聚和性根十法聚里的食素在食生食素(aharaja-oja)的説明之下,能够制造四或五代的食生食素八法聚。而这许多代新色聚里的火界都能再制造更多代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聚。

眼睛的每一粒心生食素八法聚里也都有食素。这心生食素(cittaja-oja)在食生食素的説明之下,能制造二或三代的食生食素八法聚。这些新色聚里的火界也能制造许多代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聚。

以辨识眼处时所叙述同样的方法,你可以辨识其它五处里所有的色法。
 

十五、观色聚等简短的结论

帕奥大师就如何分析色聚作了一个非常简短的概论,实际修行时还牵涉到更多,在此我没有时间详述。例如:详尽的修法需要分析身体的四十二个部份,即:二十个地界显著的部份、十二个水界显著的部份、四个火界显著的部份、六个风界显著的部份。这些在《中部.界分别经Dhatuvibhavga Sutta, Majjhima Nikaya》中提到。如果想了解如何修行,你应当亲近适当的老师,借着有系统的修行,你将逐渐熟练于辨识四种原因产生的色聚:业生、心生、时节生、食生。总结如下:

1、在你见到色聚之前,先辨识地、水、火、风这四界,培育定力达到近行定。
  2、在你见到色聚时,应当分析它们以便能见到每一种色聚中所有的色法,例如:地、水、火、风、颜色、香、味、食素、命根、眼净色。
  3、简略的修法是:先辨识六处当中一处里所有种类的色法,然后辨识六处里所有种类的色法。详尽的修法是:辨识身体四十二个部份中所有种类的色法。

   


[ 修身法门] [ 修行法门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