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支坐法- 打坐入门叁要素(一)
一、七支坐法今天讲打坐的姿势,下一节来後就要自己打坐了。今天也有很多人来後就打坐,不管姿势对不对,打坐的姿势在你有气感起来後比较重要,若你姿势不对气就不通,不通就逼着你去校正姿势。刚开始打坐没有气呀!故坐姿不是很重要,先培养丹田成形最重要。
打坐的姿势,在佛教来讲是指七支坐法,「支」者可以讲做支撑点,也可以讲做重点。支撑点是什麽?是支撑重量的中心,就像跷跷板一样,中间有一个支点支撑两边重量,那两边跷来跷去就很容易。这七个重要的架构、部位搞对的话,打坐起来就会非常顺利,所以也可以讲七个重点,这七个重点对你打坐都影响很大,现在一个一个讲:
1. 手支:
手怎麽摆?在一般的禅修之间,都是结叁昧印为手印,「叁」梵语就是正,「昧」是定,正定手印,要能入正定都是从手印结出来的,所以我们结的叁昧印就是正定手印。
如何结呢?很简单!两个手掌心向上,右手在上,放在左手上面,两手大姆指轻轻的相抵触,很自然的放在脚的上面,肚脐的下面,不要悬空。你功夫不够悬空久了会累,功夫够的人悬空没关系,因为他气走上来後,手不会累。刚开始要有一个着力点,手及手臂不要僵硬,自然靠着肚子做个圆圈,有人会气往上走後下来绕双手一圈。当然我们不要去用那个心意念带动,但是我们手印一结,外在的干搅都对你没有影响,这是正定手印。你到佛殿里面看正中间的佛像都是结这个手印,那就是释迦牟尼佛。
你在禅修时结这个手印,若肩膀会酸、会痛时,表示你的胆经、叁焦经与膀胱经较不通。就像感冒一样,风寒时膀胱经先受害,所以颈部、肩部僵硬。同时叁焦经不通,即丹田闭死。如果你去参加禅七,长久打坐摆这个定心手印姿势,然後手又没有气感,肩膀酸痛,代表阳经络不通顺,或许阴经络气旺,但达不到体表处,此即阴盛阳衰,内脏虽然气旺,但并没有通到外部的阳经络来。
如果有气感的话,手印随便一摆放,气就很旺盛。有时候,气会慢慢上来,然後手会慢慢往上移动。以前有一个老师父,他练不倒单,每天一入夜就打坐,打坐入定气很旺的时候,手印就会慢慢的往上抬起,有时候抬到胸前,也没有感觉。因为我们的经络很多条,正经有六条脉-叁阳、叁阴,气具足的时候,手自然就会往上抬,往上抬到平胸时,这时候天就快亮了,大约凌晨叁点半或四点时。小师父们起床後无时钟可看,只要看到师父的手抬到胸前,那时间就差不多了,敲板的人就要开始敲板叫大众起床。
手印有上万种,这两个手指可以变化很多,所以你养成一个习惯後,就要发点时间去改回来。记住叁昧印是右手在上,若用左手在上,定心手印结久了,现在要改回来,反而觉得怪怪的,但一定要改变,第一次会觉得很 扭,第二次很不习惯,慢慢的一入定以後就忘记了,几次以後就校正回来了。
有的同学根本就不结手印,两个手放开来,你说对不对?好不好?心里面没有挂碍,不入定就无所谓!所谓入定是世间禅,一进去就是一个月、一年、两年、十几年。大陆有的修行人,叁十几年还在入定中。在梁初的时候有位和尚入定,醒来时已经是清末了,经过十个朝代,这是世间禅定。此跟佛禅不一样,佛禅是注重在心的觉悟,我清清楚楚的时候,对人、事、物中,或在行、住、坐、卧之间,没有事物可以让我起烦恼,你证到这境界才能解脱,才能超越自己业力的牵扯。佛教的禅跟一般的世间禅定是不一样的,所以学这个佛禅就是在学断烦恼。
2. 足支:
盘脚的方式是打坐的基本,有叁个姿势-单盘、双盘、散盘。单盘又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如意坐,另一个是金刚坐,有什麽不同呢?如意坐是左脚在上,金刚坐是右脚在上。如意坐从这个字意上去体会,自在如意的话就是你心无碍,随便坐都没关系,所以心定的人就可用如意坐。
金刚坐-是右脚在上,此姿势会逼着你产生金刚怒目的威力,故称为金刚坐,其实跟你的右肾有关系。我们身体有两个肾脏──左肾脏、右命门,人只用一个肾脏也可以活命,如果你右边肾脏坏了,或者割掉了,那命虽在但气会衰弱。命门是生命之门,跟气有关;去掉左边肾脏还没关系,它只是进行肾的重吸收功用而已,重吸收营养分,跟气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用金刚坐的话会刺激到右肾,肾脏腺素分泌会比较旺盛,此跟情绪及身体生化控制很有关系。另一个是正肾脏腺素,这两个物质结构只是差一个部位以OH(hydroxyl)来形成不同点,在其他部份的结构是全相像的,两者都是由肾脏的皮质部位泌出来的。若用金刚坐的话,腺体分泌旺盛,你这个人的意志力会比较坚强,所以叫做金刚坐。以上两种不同的坐法,若你用的姿势不一样,当然功用就不一样,老参们注意听,新同学没关系,你只要学一样就好了。
左脚放在上面盘起来时,初学者尽量放靠近大腿近鼠蹊部位,且脚踝正面解溪穴处不能悬空,为什麽?因为解溪穴悬空久的话会疼痛,初学的话无气感,当然这里会痛,痛得好像脚弯处要分家一样,能熬过30、40分钟就不会痛,所以要避免不痛,就不要让它悬空,把脚板靠大腿里面一点,这就是简单的如意坐。
如果是老参的话就要把左脚板放出来外面一点,那味道就不一样了,这就是双盘,也就是标准的跏趺坐。左脚放好後,再把右腿盘起来,这双脚能盘得很紧,力道就很强,逼得足叁阴脉会发动气机,足叁阴脉都走内脏-脾、肾、肝这叁个脉。足叁阳脉是膀胱、胃、胆等叁,气是由头走入脚端的。
你也许会说:我已经是很痛了,怎麽能够再摆往外摆出来一点呢?在坐的有很多是高级班的老同学,用那一个姿势摆什麽样子,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要去体会一下。简单讲:如意坐是左脚在上,把正定手印摆出来,如果那一天觉得这个姿势不好,没关系,换个脚,右脚在上就是金刚坐。金刚坐一盘,右腿在用力,间接的气就被逼到右肾,右肾为什麽叫金刚?哦!原来金刚坐是会刺激右肾脏 气源。刚开始学的人,如果你这样做的话,右肾会比较早通,这就是金刚坐的好处。
气的起源有叁个部位:一是丹田,二是肾脏,叁是会阴穴(前阴跟後阴的中间点)。有的人气要通会阴时,啪的一声就通过去了,若通後从那一点起就会连结丹田、连结两肾脏,也会走冲脉,甚至也会走中脉。
上面述说得道理要懂呀!为什麽要把它分成如意、金刚坐,它里面都有不同的涵义,没有正统体会的话,只会说右脚在上,左脚在上,但不知其真实义。
跏趺坐-一般都是如意坐再把外面的右脚抬上来,脚尽量往内摆,能够紧密最好,尽量不要有空隙。有的师父要求很严格,两脚膝盖盘後的宽度不能够超出你的肩膀宽度,出家师父都是这麽磨练学人的。当然我们也不必这麽要求,如果你这样做不到,就换一个看看,金刚坐後再把左脚抬起来。这两个脚一上一下不同的坐法,会影响左肾、右肾的气感,自己去体会有无气感的不同。
刚开始学的人脚很硬很痛,那是代表老化。所以要多用功,多磨练!先用单盘再改用双盘,痛时用心法去观你身体会觉痛的是谁,被你观的会痛的又是谁,那你才知道我们有两个心,两个心是修行最起码的境界。你本有八个心,现在只会两个心没关系,往後会加以体会的。
刚开始可以用单盘,左右脚轮换,去体会那个痛,看电视、聊天时都要学盘腿,从10分钟,20、30 分钟一直加,到了两个月後就慢慢可以双盘了。
补充说明:如果你有气的话,跏趺坐下盘气较旺,若用单盘气会往上盘走。所以双盘能够慢慢熬30、60、100、120分钟的话,以後基础够了,学什麽都比较快。如果有心修中级班的心中心法,每次要坐两小时,下盘结跏趺坐,上盘结手印,如此下盘气更旺。如果双盘改单盘後,手印不变,上盘与手印的气就会旺一点。打坐时脚的功夫、手的功夫不同,会影响到整个身体气的分布的。
3. 腰脊支:
腰脊支也是很重要的部位,当气诱发起来的时候,假设坐姿由侧面看过来是呈现S型,上身会是笔直的,腰部位的腰脊骨是要挺起的。如果坐得弯腰驼背,後腰部位是呈平平的,自己先弯腰後,再摸摸看是否平平的。如果腰部挺起来後,是不是往前挺成了S型,本来腰脊椎就是S型的,坐挺只是让它现出来而已。
前面肚脐的正後方是腰脊椎的命门穴,督脉上的命门穴就在此。为什麽叫命门穴,我们上半身手头在动,下半身脚、腿在动,偏偏这个腰部位就动不到,很少运动会动它,只有一般的呼拉圈才会去动到,或者是瑜珈的过桥式才会动到这个部位,如果弯腰驼背气就不通了,气到此堵在命门穴,命门穴这里就会胀,胀时表示坐的姿势不对,硬把胸挺起来的话,腰就呈S型状,气就会往上方走去。所以当气走到背後不通时,就会告诉您:「喂!你坐姿不对哦!」这时候才知道,哦!原来真的不对呀!腰要呈S型挺出来,这动作很重要的。
4. 肩胛支:
肩胛支是在肩膀与背後饭匙骨部份的重点,两肩膀往後拉张後,胸部自然就挺出来,然後饭匙骨就会稍微往後拉凸。膀胱经在督脉旁一寸多的地方下行,两条很长的脉,如果打坐时背後气不够强,可能常常会感冒,这是膀胱经不通的原因。足太阳膀胱经在肩膀、背後面,邪气、风邪侵袭吾身时第一个侵袭到它,会使肩膀僵硬、後颈部紧张,就表示感冒了。如果打坐弯腰缩肩,真气就上不来,气上不来就会想睡觉,这是气不具足。本来打坐的人越打坐脑筋越清醒,一个了了的觉知很清楚,怎麽会想睡觉呢?
有基本气感的话,背後自然而然的会挺起来,肩膀往外张,胸部微往外凸出来,但不要绷得太紧,架势摆出来後全身就要放松、自然。若身体有气感了,但架势绷得紧紧的,气就不往前走,这种情形是不好的。所以姿势摆好後就要放松,因为肩胛支是下气上行所必须,肩胛是背後、膀胱经气运行是很重要的,尤其气上来以後会走到喉、头部,没有的话,腰部会酸痛,肩膀会僵硬、酸痛。
5. 头颈支:
头部跟颈部也很重要,如果自己去看一般打坐的书,常常会讲到「禅病」。此「禅病」在讲什麽呢?在讲昏沈,打坐到一个境界後,如果姿势不对,会有一个粗的昏沈出现;打作至更高的境界时,又会有另一个微细的昏沈现出来。粗的昏沈出现在头颈支姿势不对时,因气会堵在後脑勺靠近睡穴的地方。细的昏沈是气从中脉过喉轮要通到明点时,在要通不通的时候,会有短暂的微细昏沈。
刚刚讲气从背脊上来,会经後脑至头顶百会穴,要让气能从下方至头顶,头颈支要摆好。方法是下鄂微收,有力压到颈外侧两颈动脉处,如此头颈支架构起来的话,要有叁股力量产生:一股是在後脑勺,一股是在下颚,一股是在後颈椎基部,这叁道力量要相称。
头颈支姿势摆好後,观想头顶百会处往正下方来,经过体中腔到肛门要成一条直线。如果头是仰的,这条直线太往前端了,划到你前面去了,如此会怎麽样呢?气上不去头部,气会聚集在後脑勺处,终造成昏沈。如果头压太低的话,这条直线就划到身後去了,这也不对的;正确的线条是要在「正中」的。
老参们打坐时下鄂要稍往内缩,摆出这个姿势,身体的气马上会冲到後脑勺这里,然後上到头顶。怎麽会上不去呢?除非你的气还没有开发出来。头颈支一摆,背脊部真气即呈一直线,气马上到後脑勺处来,在这里有一个叫脑户穴。「脑户穴」是气进入脑内部去的门户,如果你福德因缘很好的话,真气从脑户穴进去,佛法所谓的般若智慧就开发出来,这智慧是非常的锐利的,不会讲的就会讲,不懂的就看懂,修世间禅是不能进到这里去的。般若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跟你身体气脉是有关的,一进去的话,什麽智慧都来了,世间智慧、出世间智慧、出出世间智慧都来了。修佛法要进入这里,没有的话,没有用的!有几个人可以进去?要看你的福德。
老参们摆好这个姿势後,真气有两条路可以前进,一个是进去到脑户内,一个是从中脉走到明点。眉尖轮是第叁支眼睛,由通明点而发通,如果修道家法,或者是世间禅,眉尖这里开的话就可以看外境,看十方的山河大地。眉间这里没开也没关系,您是要修见性的。头如果太仰的话,会产生昏沈,一觉昏沈下鄂就要往下微拉,让气从背到头顶;如果没有气的话,再怎麽摆都没有用,想睡觉就是想睡觉。那是太累了。
6. 目支:
打坐时眼睛有两种用功方式:一个是把眼睛闭起来,这个较简单易行,刚开始学的人心较乱,那个人动、那个在制造声音、..,好烦。刚开始修的人都是受不了外境的干扰,所以眼睛闭起来较好。眼闭起来有一个好处,是眼不见为净,但也有一个坏处,是黑 的,初学的人有时候心不健康,怕怕的,怕黑暗。
另一种方法是学佛像的叁分眼,眯眯的看,眼微微的叁分开张,看正前方1.5公尺的地方。这个方法较不会使你胡思乱想的,很会胡思乱想的人,就要把眼睛微张叁分眼。因为眼睛闭起来时,没有一个可抓住的东西,就会动起心念来,心动就会乱想。如果眼睛打开,你的眼识会意会到光,前面模模糊糊的看到一些东西,但不要很用心去看,要视而不见,不要太用心的去看前面有什麽东西,哦!前面一只蚂蚁在爬,看得清清楚楚的,不要这样子,只用馀光可以看到亮就可以了,如此能避免胡思乱想。微张眼睛有个好处,因为你很用心,心意会守住眼睛处,气易走到眼球,眼球的波长很容易改变,易开发出超视觉的能力。看到或看不到,没关系,它只是一个过程而已,超越它以後,慢慢就不会再看到了。
对老参而言,眼睛用功起来是个复杂的部位,睛明穴是在眼睛角头的基部,承泣穴是在眼睛里下眼 中间,气通的话,每过一段时间循环一次,「啵」的一下就进去到眼睛里面去,从入睛明穴、承泣穴的基底去;眼睛部位的经络要全部通的话,气上上下下,起码要有叁次通过眼睛。第一次从头部下来入眉尖轮後,会从眼睛的背後下来。第二次气从下面上来也要经眼球,这时候老参会「翻白眼」让气由下往上走。往那里走都有气要通,眼球每一个部位都要通。如果眼睛发涩、流眼泪、酸痛等,这些是气要通过眼球的现象,此时就要帮助它通过。
老参们有先天气能够转到眼球本身里面去,两颗眼球都能让气旋转而进去,进去後会改变眼睛的光波波长,就可以看到另一个世界的东西,也可以直接看太阳。普通人不能直接看太阳的,因为太阳光很强,会伤害眼睛,你有气这麽绕一圈的话,眼睛就可以看太阳,不怕其光亮。刚看太阳时它会很亮,排除太阳本身外的光芒,几秒钟後有一薄薄的灰黑圈盖住太阳表面,这是光的补色原理。看太阳没什麽了不起的!正中午也可以看它,没有这个功夫就不要看,会伤害到眼睛的,这是以後会有的现象。
眼睛酸涩、流眼泪都是好现象,每一个现象都有方法来对治它的,不懂就要花很长的时间去承受,也许是搞得心慌意乱?以後你慢慢功夫高了,会碰到这些现象,体会到後还不知如何化解时再来问。
7. 舌支:
舌头刚开始也是个准备功夫,到真的气从会阴穴起来後,走到喉结前,当先通过心脏---心轮,再走到喉轮。走到喉轮时,气会拉你动你的舌头,这时舌根摆得对不对就很重要。
舌头卷起来是准备架桥,舌头卷起来後顶住上颚,上颚顶有曲浪痕处,舌头卷起来就顶住那里。这样是会很累,还会流口水,流口水没关系,感觉有口水就吞下去,唾液里面有很多的淀粉 (amylase),它的功用是用来消化吃进去的淀粉(碳水化合物)。所以胃肠不好的,就可以借这个机会慢慢的让胃肠消化系统变好,觉得口水多了就吞下去。
很多道家书说舌头尖抵住门牙与牙龈处,其实这个舌头是要做「架 」的,什麽叫「架桥」呢?就是说下盘来的气跟喉轮要连接时,要用一个桥把它架连起来,它才能通过。世间禅定的四禅天,就有舌头架桥的功夫,如果没有上过佛教课程的话,会不知去修佛禅,而去修世间禅定。世间禅定中色界四禅境界时,架桥起用时,舌头会卷了一圈像绑咸菜样塞住喉咙,到此就不再呼吸了。一进入四禅定中会息止,入一境性中。一进去禅定中,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都不出定,所以呼吸就靠体表皮一点点的呼吸,这个时候你不必去呼吸,也不必去管什麽,真正入世间禅定的话,什麽都会放下,这是色界第四禅天的禅定。而修佛法本在修这个心,得真实解脱之境,故要面对日常生活的人、事、物中,经磨练、去执而得自在。
修世间禅时上颚紧合下颚,舌头卷起来放在上颚顶部最高的地方。如此,舌头卷得高,以後气从下要上来拉动舌根基部的时候,就会像 杆原理一样,马上就卷起而塞住喉头入定去了。如果舌头尖放在牙龈的地方,气就拉不动舌根了,因为舌头较重,内气力量拉不动。
老参们修佛禅虽不入定,但气下、上通顺亦是必然的,所以打坐时舌头还是要卷得高高的,下面来的气到喉结会拉动舌根,内气马上能往上冲而入头内。
喉结的气要通,要靠舌头,为什麽打坐时常常会打嗝呢?会不舒服呢?就是舌头没有拉得很高,气堵在胃里;舌头拉高的话,就像要打嗝要吐的样子,这样气马上就上来,就会拉动喉咙的舌头。舌头拉动气就直接冲上头内去,不会像世间禅一样的,气不够旺,在那儿堵住而入禅定。故我们如何让气上下连贯,冲到头部是很重要的!
如果出家者或好好修行的人,有一天真的会进入四禅,就可以体会到舌头卷起塞住喉咙的世间禅定境界。还有一个现象是卷着的舌头,过一阵子就会掉下来,变平摆的样子,意会到後就把它再卷起来。这只是个预备工作,为什麽呢?刚开始没作用的,只会产生口水而已,等到气从胃翻转过来,拉到喉咙的舌根基部的时就有作用了,故舌头要卷高一点。
若打坐会造成打嗝(反嗝),是胃部的气翻转不过来的现象,这些都是要用点技巧,高卷起舌头。有的人不知道这些技巧,打坐气通到胃堵在那里,很不舒服,只会在那儿打嗝,知道气已经到胃了,气旺又没办法翻转过来,这时候舌头一卷,有一条似管样形成,气就会冲到喉咙,下面的气就会翻转到上面来,气往上冲的话,胃就不叫了。除非你胃有病、有溃疡,那就永远都会有打不完的嗝,故要先把胃病治好。
以上是打坐的七个重点,有一些是要有境界才会发生,没有境界也没关系,现在再加上一支-肛门支。肛门在七支坐法中是不讲的,气旺的话,前阴、後阴中间有会阴穴,气要通到督脉时就要通过会阴穴。丹田的气很旺的话,观想背後,会阴穴会「啵」一下,气就通了。如果没有气的话,或微微的气,要过不过的,通不过就卡死在这里。
气正规的走法是先走督脉,再由头顶下来接入任脉。有的念佛、念咒、练气功的,不去管气怎麽走,一定会先走任脉,那是走反了。正式打坐修行的人,丹田成形了,一定要先导气到督脉去,再接到任脉,然後再入丹田,所以会阴要让它通。
我们初学者气不旺,怎麽通过会阴穴呢?藉「提肛」来达到目的。「提肛」是叁分的力量,七分的意念。缩肛刚好是相反,叁分的意念,七分力量,力比较强,就像在忍大便一样用力。身体那里出力,气就往那里走,如果你用力缩肛的话,气会在肛门的部位,不往前行,这是不对的。
打坐时轻轻的提肛,小腹气起要让气先走到督脉,一般人的会阴部都下坠样,不提肛的话就下坠,一提肛的话,会阴部份就会内缩,就呈内凹的样子,没有压力,再观想命门,气就很容易通过会阴而至命门。提肛的用意和卷舌头一样,打坐姿势摆好了,提肛过一阵子不经意时就会掉下来,意会到时再把它提起来就好了。
(待续)( 87 年 12 月 19 日 讲於 法尔先修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