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释迦文佛之圣迹之六
              ──
八大圣地瞻仰参访(6~2-1)

                                                                               
善祥 比丘


王舍大城僧分别─如来善化行慈悲

               灵峰象头山就在此牌楼中间的山峰处(右低峰处)

一、《佛说八大灵塔名号经》

尔时世尊告诸苾刍。我今称扬八大灵塔名号。汝等谛听。当为汝说。何等为八。所谓第一迦毘罗城龙弥儞园是佛生处。第二摩伽陀国泥连河边菩提树下佛证道果处。第三迦尸国波罗柰城转大法轮处。第四舍卫国祇陀园现大神通处。第五曲女城从忉利天下降处。第六王舍城声闻分别佛为化度处。第七广严城灵塔思念寿量处。第八拘尸那城娑罗林内大双树间入涅盘处。如是八大灵塔。重说颂曰

灵峰说法台上后面远处的象头山(左山峰)

 

净饭王都迦毘城,龙弥儞园佛生处,摩伽陀泥连河侧,菩提树下成正觉。

迦尸国波罗柰城,转大法轮十二行,舍卫大城祇园内 ,遍满三界现神通。              

桑迦尸国曲女城,忉利天宫而降下,王舍大城僧分别 ,如来善化行慈悲。

广严大城灵塔中,如来思念寿量处,拘尸那城大力地, 娑罗双树入涅盘。

(注:红色已参访者,粉红色为本次参访)

如是八大灵塔,若有婆罗门及善男子善女人等,发大信心修建塔庙承事供养,是人得大利益,获大果报,具大称赞,名闻普遍甚深广大,乃至诸苾刍亦应当学。

从和平塔钟处转走入象头山小径

 

复次诸苾刍,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八大灵塔,向此生中至诚供养,是人命终速生天界。尔时世尊复告诸苾刍,汝等谛听我今当说,游止国城及于住世。而说颂曰:

二十九载处王宫,六年雪山修苦行,五岁王舍城化度, 四年在于毘沙林,

二年惹里岩安居,二十三载止舍卫,广严城及鹿野苑, 摩拘梨与忉利天,

尸输那及憍睒弥,宝塔山顶并大野,尾努聚落吠兰帝 ,净饭王都迦毘城,

此等圣境各一年,释迦如来而行住,如是八十年住也 ,然后牟尼入涅盘。

《佛说八大灵塔名号经》

从和平塔处望过去的象头山     此山入口风止闷热有不祥之感

 

二、前言

一般人朝圣时定去王舍城与灵鹫山,都会去看说法台与和平塔。但不知去看象头山,当然象头山没什么好景点,但这里曾发生一件修行僧团中的大事情,也就是《佛说八大灵塔名号经》中,佛所说的「王舍大城僧分别,如来善化行慈悲。

提婆达多尊者累劫与世尊的因缘果报牵扯,在世尊成佛的这一世,还是要互相偿还,当世尊知悉调达尊者要破和合僧时,世尊已遣阿难尊者三次劝告不要破僧和合,因佛世时造破僧罪业是很重的,是要下地狱一劫,但调达尊者却不听,宁愿留下恶名,这真是业力使然故。后来世尊就入禅观,起正知见审观前际,知悉过去世世尊亦曾破他眷属,即自观见昔我无量无数劫前曾坏他仙人眷属,彼业异熟今现在前,所以当导致破僧事的发生。好在世尊还是以神通力加持舍利弗尊者与目犍连尊者,未及一日间即挽回了五百新戒比丘回来僧团,故破僧事仅一宿而已,故经论云破不经一宿。

            从和平塔走向象头山半途(背后是和平塔)

另有关灵峰上的象头山亦有一说,于此象头山亦是提婆达多尊者用巨石抛空想砸死世尊之发射处所,此象头山就在说法台的后另一边山头(人面对说法台时)。此件事是调达尊者要用巨石飞空砸死世尊,为夜叉神栏截,最后只造成世尊的脚趾受伤,这是恶意出佛身血之业成立。世尊当要受报时亦说:非在虚空中,非海非山,无有地方所,能免于业报。坦然去受报。

象头山最高处点景象(上有一小塔)

而伽耶山是近优楼频螺(木瓜林)与菩提伽耶地方,是三迦叶(优楼频螺迦叶Uruvilvā-kāśyapa)、那提迦叶(Nadī-kāśyapa)、伽耶迦叶(Gayā-kāśyapa)等,三人皈依后合共成千人的僧团首次居止的地方,僧团初成立是有上千名比丘(三迦叶各有徒众五百、三百、二百),不能在伽耶附近的聚落托钵乞食,必须到人口众多的城市中才能生存,所以有必要去大城市。佛陀就带着众比丘上路,首途一行人就经过伽耶山。伽耶山的东北山麓是伽耶的街市,东边有尼连禅河在山下迂缓的流过,远处,有着他证道之地的菩提树

又佛陀初出家时,在王舍城和频婆娑罗王相见,国王好心要让一半江山与世尊,但世尊只想成佛,所以与摩竭陀国国王约定,若他日道成,愿先见度之约,此时世尊证道后第四年已,佛陀决定带着众比丘到王舍城去。本文主要是要介绍象头山与伽耶山的故事。

                  象头山半途中的印度圣牛

 

三、象头山与伽耶山名称之纠葛

象头山与伽耶山自古译经者述说不同,造成后人不知何处为何处,真是纠葛不清。佛光辞典云,伽耶山Gayā,又作伽种山、誐耶山、羯阇尸利沙山,意译象头山,以山顶似象头,故有此名。有二处,一在菩提道场附近,一在灵鹫山附近。《大唐西域记》卷八记载,近于菩提道场之伽耶山,谓此山座落于中印度摩竭陀国伽耶城西南,即今之婆罗门优尼(Brahma-yoni),与该城同负盛名。唐时印人俗称灵山,山顶有石窣堵波,乃阿育王所建。

  

另依《俱舍论光记》(七世纪释光释)卷十八载,灵鹫山北三、四里处有羯阇尸利沙山,提婆达多于此破僧;以「羯阇」与「伽耶」之音相近,故有谬称伽耶山为提婆达多破僧处者。「羯阇gaja」是象之意,尸利沙0ira=0ira=a者是头,合称羯阇尸利沙山,是为象头山之义。而伽耶g2ya者则有城之意,所以前者羯阇尸利沙山是为象头山,后者是为菩提伽耶附近之伽耶山是。

《俱舍论光记》再云:象头山者梵云羯阇尸利沙山(此云象头)山顶如象头故,昔云伽耶山者讹也,以羯阇(gaja)之与伽耶(gaya)声相近故,故谬传亦然。西方别有伽耶山去鹫峰山一百五十余里,非同一界非破僧处。鹫峰山去象头三、四里同一界内,别处法事故,破僧言鹫峰山即法华经灵鹫山也。即昔云谓鹫有灵故,故名灵鹫,今三藏云鹫峰山。慈恩云既栖鹫鸟有类高台,故名鹫台。章云鹫峰与此是同言非破圣者。正理云,他不能引得证净者,故有说得忍亦不可破者。

   从象头山观五大山外另一边

 

1.世尊未证道前已到过伽耶山

把伽耶山译成象头山者,有下列诸经文。如《佛本行集经》、《四分律经》、

快到象头山顶大家聚集一处

世尊参访外道师后觉得不是究竟,所以便舍离往南继续走,先经伽耶山(象头山)再至苦行林。如《四分律》云:「便舍头蓝子(Udraka-rāma-putra)而去更求胜法,时菩萨更求胜法者,即无上休息法也,从摩竭界游化南至象头山,诣毘罗 (优娄频螺─苦行林) 大将村中,见一净地,平正严好甚可娱乐,生草柔软悉皆右旋,浴池清凉流水清净,园林茂好,周遍观之,左右村落人民众多,见已便生念言,夫为族姓子,欲求断结处,此是好处,我今求断结处,此处即是,我今宁可于此处坐而断结使。」

                快到达象头山顶是很陡峭的斜坡

      

又如《佛本行集经》云:「尔时,世尊在彼优娄频螺迦叶聚落之内,随多少时,意乐住已,渐渐行向伽耶城边。如来在彼象头山顶,将是一千比丘徒众停住,即以三种神通,教化彼等,所谓身通、口通、意通,而调习之。」由此可知伽耶城是现在的g2ya城,而因伽耶城边有一山,此山亦像象头,所以俗称为象头山,一般还是言伽耶山,如《伽耶山顶经》即用其正名。

第一位攻上山顶的张晋东大德与朱大德

 

《佛本行集经》(云:「尔时,世尊经于少时,住象头山,次第渐欲向王舍城,游历而行。是时,去彼优娄频螺聚落,未几至王舍城,其间有一旧仙人居林苑处所,名曰法雨(dharma var=a),而其法雨林内,有旧仙人草庵,其中常有五百苦行道人而住,悉得五通,并皆年老,久修梵行,头白少毛,齿缺背曲,身体皮肤,多有黑黡,咽喉垂亸,如牛颈,容貌干枯,形骸朽败,仰杖方行,喘气嗽声,欲行即踣,向前欲进,一步不移,羸瘦筋燋,纔有皮骨,皆悉百岁,一切无堪。以其往昔种诸善根,唯今一生,但值佛时,即得信行;以未闻法,不入涅盘,皆在窟中,各各禅坐。」

   大伙儿站不下这小台地了          从砖塔望去的和平塔

由上《佛本行集经》等诸经所云,知世尊度三迦叶兄弟后先居止伽耶山,也就是地方俗称的象头山,此是世尊证道后第四年的事。世尊成道后第三年于优娄频螺迦叶聚落受三加叶皈依后移居伽耶山,并于此处说《文殊师利问菩提经》(一名伽耶山顶经)。《文殊师利问菩提经》(姚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译)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初得道,在摩伽陀国伽耶山祠,与大比丘众千人俱,其先悉是编发仙人(出家外道都是编发,后入佛门都是剃除头发),皆阿罗汉,所作已办,心得自在,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解脱。

从隔山眺望似很雄伟的竟是此砖塔

后来世尊亦应再居止过伽耶山,因《宝云经》即说于此,然这是较后期所说的大乘经,非是世尊刚证道后初期所说。从经文中可以看出阿难尊者已名列其中,故知是后期世尊亦再次居止过伽耶山。《如是我闻。一时佛婆伽盘,住伽耶国伽耶顶山,与大僧众七万人俱。一切皆是大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心得自在心善解脱慧善解脱,众所知识皆大龙象,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舍离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善俱解脱一切自在,究竟彼岸善达法性,法王之子其心调伏坚固不退,世间八风所不能动,众德具足所愿皆满住涅盘道。唯除一人所谓长老阿难。」

        往象头山高峰爬上去

《宝云经》(梁扶南三藏曼陀罗仙译)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耶山顶,与大比丘僧七万人俱,所作已办舍诸重担其心自在,尽诸有结正见解脱,皆如大龙善解法界,是法王子能舍利养,善具出家善受具戒,意所欲者悉得满足住涅盘道,唯除阿难在于学地。」《宝云经》提到阿难尊者,又提道「善受具戒」,所以本经是世尊制戒后所说之经典,最早也是在世尊证道后回其故乡迦毘罗卫国(Kapila-vastu)第十二年后,因世尊从十二年后,僧团各处林立,佛法胜于婆罗门教,故愿出家学佛者众,人多质杂,所以才开始结戒。同时世尊回迦毘罗卫国后见其父王,然后即离开住于先前离皇宫后所居止的阿奴波 (Anupriyā) 此处位于阿奴摩河(Anavamā)沿岸,为阿奴拉族之聚落。释尊在阿奴摩河畔落饰后,往阿奴波村树林(Amba- vana),止住七日复往王舍城(Rājagrha)。据法句经注卷一所载,释尊成道后曾归迦毘罗卫国,未久复离国而至此树林止住,于彼时,跋提(Bhadrika)、阿那律陀(Aniruddha)、阿难陀(Ānanda)、婆咎(跋涪婆Bhagu)、金毘罗(Kimbila)、提婆达多(Devadatta)、优波离(Upāli)等七人在此出家。但提婆达多尊者的依止佛陀是很勉强的,起初世尊观因缘后,不同意提婆达多尊者出家,后来他还是与阿难尊者,先依世尊一个比丘弟子处出家,然后才再与阿难尊者同去诣佛,世尊见生米已煮成熟饭,也就不再谈什么了。

     礼师正对塔上香           象头山顶塔祭上香  

 (待续)

 


[ 印度朝圣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