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释迦文佛之圣迹之五
──八大圣地瞻仰参访(5~1-2)
善祥 比丘
七、天下第二经─无我相经
鹿野苑得第二个达美克记念塔仅留下基部的地迹,从小圈塔形往外扩展,每一个王朝似将记念塔再整修加大一点,故有数圈的地迹遗存,就如第一达美克塔那么大。所以此第二达美克记念塔遗迹处是世尊讲无我相经(Anattalakkhana Sutta)的地方。南传的《无我相经》是在讲五蕴─色、受、想、行、识等五蕴非我,于北传佛典翻译成《佛说五蕴皆空经》。现将巴利文的《无我相经》列出如下。
准备做法会前的上如下礼师 达美克塔前法会进行中
《无我相经》云:「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波罗奈城附近古仙人降落处的鹿野苑。那时,世尊对五比丘说:「诸比丘,色不是我。诸比丘,如果色是我,那么色就不会遭遇疾病,而且人们可以控制色,说道:『让色成为这样,不要让色成为那样。』然而,诸比丘,因为色不是我,所以色会遭遇疾病,人们不能控制色,说道:『让色成为这样,不要让色成为那样。』
诸比丘,受不是我。如果受是我,那么受就不会遭遇疾病,而且人们可以控制受,说道:『让受成为这样,不要让受成为那样。』然而,诸比丘,因为受不是我,所以受会遭遇疾病,人们不能控制受,说道:『让受成为这样,不要让受成为那样。』
阿育王石柱说明牌与围起来的石柱
诸比丘,想不是我。如果想是我,那么想就不会遭遇疾病,而且人们可以控制想,说道:『让想成为这样,不要让想成为那样。』然而,诸比丘,因为想不是我,所以想会遭遇疾病,人们不能控制想,说道:『让想成为这样,不要让想成为那样。』
诸比丘,行不是我。如果行是我,那么行就不会遭遇疾病,而且人们可以控制行,说道:『让行成为这样,不要让行成为那样。』然而,诸比丘,因为行不是我,所以行会遭遇疾病,人们不能控制行,说道:『让行成为这样,不要让行成为那样。』
寺庙后面的阿育王石柱总共有六只代表世尊与五比丘
诸比丘,识不是我。如果识是我,那么识就不会遭遇疾病,而且人们可以控制识,说道:『让识成为这样,不要让识成为那样。』然而,诸比丘,因为识不是我,所以识会遭遇疾病,人们不能控制识,说道:『让识成为这样,不要让识成为那样。』」
「诸比丘,你们认为如何,色是常的或无常的?」
「无常的,世尊。」
「既然是无常的,那么色是苦的还是乐的?」
「是苦的,世尊。」
「既然色是无常的、苦的、变化不定的,那么,如此地看待色是否适当:『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自我。』?」
「当然不适当,世尊。」
「诸比丘,你们认为如何,受是常的或无常的?」
「无常的,世尊。」
「既然是无常的,那么受是苦的还是乐的?」
「是苦的,世尊。」
「既然受是无常的、苦的、变化不定的,那么,如此地看待受是否适当:『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自我。』?」
「当然不适当,世尊。」
一个失落的小孩
一个入定的僧人
「诸比丘,你们认为如何,想是常的或无常的?」
「无常的,世尊。」
「既然是无常的,那么想是苦的还是乐的?」
「是苦的,世尊。」
「既然想是无常的、苦的、变化不定的,那么,如此地看待想是否适当:『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自我。』?」
「当然不适当,世尊。」
「诸比丘,你们认为如何,行是常的或无常的?」
「无常的,世尊。」
「既然是无常的,那么行是苦的还是乐的?」
「是苦的,世尊。」
「既然行是无常的、苦的、变化不定的,那么,如此地看待行是否适当:『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自我。』?」
「当然不适当,世尊。」
「诸比丘,你们认为如何,识是常的或无常的?」
「无常的,世尊。」
「既然是无常的,那么识是苦的还是乐的?」
「是苦的,世尊。」
「既然识是无常的、苦的、变化不定的,那么,如此地看待识是否适当:『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自我。』?」
「当然不适当,世尊。」
达美克塔的表壁雕刻图像
「因此,诸比丘,对于一切的色,不论是过去的、未来的或现在的、内在的或外在的、粗的或细的、低劣的或高尚的、远的或近的,都应当以智慧如实地看待一切的色:『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自我;』」
「诸比丘,对于一切的受,不论是过去的、未来的或现在的、内在的或外在的、粗的或细的、低劣的或高尚的、远的或近的,都应当以智慧如实地看待一切的受:『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的自我;』」
「诸比丘,对于一切的想,不论是过去的、未来的或现在的、内在的或外在的、粗的或细的、低劣的或高尚的、远的或近的,都应当以智慧如实地看待一切的想:『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的自我;』」
「诸比丘,对于一切的行,不论是过去的、未来的或现在的、内在的或外在的、粗的或细的、低劣的或高尚的、远的或近的,都应当以智慧如实地看待一切的行:『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的自我;』」
诵完经咒后正绕塔而行2009.11.11
「诸比丘,对于一切的识,不论是过去的、未来的或现在的、内在的或外在的、粗的或细的、低劣的或高尚的、远的或近的,都应当以智慧如实地看待一切的识:『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的自我;』」
「诸比丘,具备如此的认知之后,善学的圣弟子对色厌患、对受厌患、对想厌患、对行厌患、对识厌患,如此厌患之后,他远离欲染,远离欲染之后,他得到解脱,得到解脱之后,生起了如此的智慧:『我已经得到解脱。』他了解:『生已灭尽,梵行已立,应作皆办,不受后有。』」
世尊如此开示时,五比丘对世尊的话感到欣悦与欢喜。此经说完之后,五比丘的心解脱诸漏,了无执着。此时世间有六位阿罗汉圣人了。」
一无 我 相 经一
鹿野苑圣地后面林间的鹿群
《过去现在因果经》云:「尔时世尊,观五人根堪任受道,而语之言:『憍陈如!汝等当知,五盛阴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所求不得苦、失荣乐苦。憍陈如!有形、无形、无足、一足、二足、四足、多足,一切众生,无不悉有如此苦者;譬如以灰覆于火上,若遇干草,还复烧燃。如是诸苦,由我为本;若有众生,起微我想,还复更受如此之苦。贪欲瞋恚,及以愚痴,皆悉缘我根本而生。又此三毒,是诸苦因;犹如种子能生于芽,众生以是轮回三有。若灭我想及贪瞋痴,诸苦亦皆从此而断。莫不悉由彼八正道,如人以水浇于盛火。一切众生不知诸苦之根本者,皆悉轮回,在于生死。憍陈如!苦应知,习当断,灭应证,道当修。憍陈如!我以知苦,以断习,以证灭,以修道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汝今应当知苦,断习,证灭,修道。若人不知四圣谛者,当知是人不得解脱。四圣谛者,是真是实;苦实是苦,习实是习,灭实是灭,道实是道。憍陈如!汝等解未?』憍陈如言:『解已,世尊!知已,世尊!』以于四谛得解知故,故名阿若憍陈如。
落单的长角鹿
请不要照”我”?
「当佛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时,阿若憍陈如,于诸法中,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时虚空中,八万那由他诸天,亦离尘垢,得法眼净。尔时地神,见于如来,在其境界,而转法轮,心大欢喜。高声唱言:『如来于此,转妙法轮。』虚空天神,既闻此言,又生踊跃,展转唱声,乃至阿迦腻咤天,诸天闻已,欣悦无量,高声唱言:『如来今日于婆罗[木*奈]国鹿野苑中仙人住处,转大法轮。一切世间,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所不能转。』尔时大地,十八相动;天龙八部,于虚空中,作众伎乐,天鼓自鸣;烧众名香,散诸妙花,宝幢幡盖,歌呗赞叹。世界之中,自然大明。阿若憍陈如,于弟子中,以始悟故,为第一弟子。时彼摩诃那摩等四人,闻佛转法轮已,阿若憍陈如,独悟道迹,心自念言:『世尊若更为我说法,我等亦当复悟道迹。』作此念已,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于达美克塔法会及绕塔2008.10.
「尔时世尊,知四人念,即便重为广说四谛。于时四人,于诸法中,亦离尘垢,得法眼净。时彼五人,见道迹已,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五人,已见道迹,已证道迹,我等今者欲于佛法出家修道,唯愿世尊,慈愍听许。』于时世尊,唤彼五人:『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着身,即成沙门。尔时世尊,问彼五人:『汝等比丘,知色、受、想、行、识为是常为无常耶?为是苦为非苦耶?为是空为非空耶?为有我为无我耶?』时五比丘,闻佛说是五阴法已,漏尽意解,成阿罗汉果。即便答言:『世尊!色、受、想、行、识,实是无常、苦、空、无我。』于是世间,始有六阿罗汉,佛阿罗汉,是为佛宝;四谛法轮,是为法宝;五阿罗汉,是为僧宝;如是世间三宝具足,为诸天人,第一福田。
于达美克塔前法会2006.11.23
听Ku57ala博士导游说明
八、憍陈如尊者先悟道因缘
1.歌利王之世
《新婆沙论》云:「曾闻过去此贤劫中,有王名羯利(歌利王)。时有仙人,号为忍辱,住一林中勤修苦行。时羯利王除去男子,与内宫眷属作诸伎乐,游戏林间纵意娱乐,经久疲厌而便睡眠。内宫诸女为华果故游诸林间,遥见仙人,于自所止端身静思,便驰趣之,皆集其所。到已顶礼围绕而坐,仙人即为说欲之过,所谓诸欲皆是不净臭秽之法,是可呵责,是可厌患,谁有智者当习近之,诸姊皆应生厌舍离。
斯里兰卡所建摩诃菩提协会全景 鹿野苑出土的说法印佛像
王从睡觉不见诸女,便作是念,将无有人诱夺去耶。即拔利剑处处求觅,乃见诸女在仙人边围绕而坐,生大瞋恚,是何大鬼诱我诸女。即前问之,汝是谁耶?答言:我是仙人。复问:在此作何事耶?答言:修忍辱道。王作是念,此人见我瞋故,便言我修忍辱,我今试之。即复问言:汝得非想非非想处定耶?答言:不得。次第责问:乃至汝得初静虑耶?答言:不得。王倍瞋忿,语言:汝是未离欲人,云何恣情观我诸女。复言:我是修忍辱人。王言:可申一臂试能忍不?尔时仙人便申一臂。王以利剑斩之,如断藕根堕于地上。王复责问:汝是何人。答言:我是修忍辱人。时王复命申余一臂,即复斩之,如前责问。仙人亦如前答言:我是修忍辱人。如是次斩两足、复截两耳,又割其鼻。一一责问答皆如前,令仙人身七分堕地,作七疮已,王心便止。仙人告言:王今何故自生疲厌,假使断我一切身分,犹如芥子乃至微尘,我亦不生一念瞋忿。所言忍辱终无有二,复发是愿,如汝今日我实无辜,而断我身令成七分,作七疮孔,我未来世得阿耨菩提时,以大悲心不待汝请,最初令汝修七种道,断七随眠。当知尔时忍辱仙人者,即今世尊释迦牟尼是。羯利王者,即今具寿憍陈那是。是故憍陈那见圣谛已,佛以神力除彼闇障,令其忆念过去世时,使便自见为羯利王佛为仙人,自以利剑断佛七支作七疮孔。佛不瞋恨反以誓愿欲饶益之,佛岂违背昔愿。憍陈那闻已极怀耻愧,合掌恭敬。」
上悟下本师解说此协会此处下有佛舍利每年11月满月时游行
2.须阐提太子之世
割肉供父母命六─毘婆尸佛像法时,波罗奈国王,名罗阇,唯有三子,各任小国。时王聪叡正法为治不抂人民,王有德力风雨以时五谷丰熟,王所重臣名罗睺罗,心生恶逆忽起四兵伐波罗柰国,断大王命,续伐第一第二王子,次讨第三,第三王子形体姝大端正殊美任性调善语,常含笑发言利益不伤人意,正法治民土地丰乐,国计充盈四方叹美,虚空诸天一切神鬼亦皆敬爱。有一太子名须阐提,聪明慈仁好喜布施,身黄金色七处平满人相具足,年始七岁其父爱念心不暂舍。时守宫神语王言,罗睺恶逆谋夺国位欲杀父王,寻起师众伺捕二兄亦已断命,军马不久当复至此。
摩诃菩提协会所造佛陀对五比丘说法雕像(左夜晚所照)
王闻是语,忧愁懊恼不能自持,心肝崩裂婉转躄地,良久乃苏,微声报虚空中言,卿是何人,但闻其声,不见其形,向者所宣审实尔不?即报王言:吾是守宫神以王聪明正直不抂人民以是相告,王宜速出其至不久。王思投隣国而有两道,一道七日行,一道十四日行,即盛一人七日粮食,入宫呼须阐提抱着膝上。夫人前问:大王今者似有恐状?王言:非卿所知。夫人白言:我身与王如鸟两翅,云何而言不相关预。王报如上,即抱太子便出进路,夫人随后。迷荒失心,误入十四日道,其路险难无有水草。前行数日,三人共资粮粒已尽。道路犹远,王及夫人举声大哭。怪哉,苦哉,从生迄今未曾闻有如是之苦。如何今日身自更之,深自悔责。饥渴所迫命在呼吸,思设方便,不欲三人并死,杀妇活我及儿。
佛陀对五比丘说法雕像处的转法轮经
须阐提见王异相,前捉父手启言:欲作何等?父悲泪满目微声语子:欲杀汝母取其肉血,以续汝命。须阐提衔泣启父:何处有子噉于母肉?既不噉肉子母俱死,愿但杀子济父母命。王闻子言:即便闷绝微声语子:子如吾目,何处有人自挑目,而还自食。吾宁丧命,终不杀子,噉子肉也。
须阐提又言:若便断命血肉臭烂,未经几日欲求一愿,若逆违者非慈父母。时父王语太子言:不逆汝意。须阐提言:唯愿日日就儿身上割三斤肉,二分奉供父母,一分自食以续身命。父母泣而从之,得至前路故余二日,身肉转尽肢节筋骨故,相连续余命未断。父母抱持举声大哭:我等无状,横噉汝肉使汝苦痛,前路犹远未达所在,而汝肉尽,今者并命聚尸一处。时须阐提微声谏言:已噉子肉进路至此,父母今者莫如凡人,并命一处为怜愍故,莫见拒逆,可于身诸节间净割余肉,用济父母可达所在。父母随言食竟,号叫分别。须阐提起立视父母,父母大哭随路而去。
迈向摩诃菩提协会2003.11.
父母去远不见须阐提,太子恋慕父母目不暂舍,良久躄地身体新血肉香于十方,面有蚊虻,闻血肉香来封身上,遍体唼食楚毒苦痛不可复言,余命未断发声立誓,愿宿世殃恶从是除尽,自今已往更不敢作。今我此身以供养父母,愿我父母常得十一余福,所残血肉施诸蚊虻皆得饱满。
发是愿时,天地六种震动,日无精光禽兽散走,大海波动须弥涌没,六欲诸天皆悉怯怖下阎浮提,化作师子虎狼之属,张目掴髭咆地大吼振跳腾踯来欲搏啮。时须阐提见诸禽兽作大威势,微声语言:汝欲见噉随意取食,何为见恐。时天王帝释即复天身,太子见之欢喜无量。时帝释问太子言:汝难舍能舍,如是功德为愿生天作魔王梵王耶?太子报言:我愿成无上菩提。天帝释言:空有此言,谁当信汝。太子誓言:我若欺诳,令我身疮始终莫合。若不尔者令我平复,血反为乳,身体平复,端正倍常。时天王帝释头面礼足叹言:善哉!吾不及汝,汝精进勇猛会得菩提愿先度我。
时天王帝释,于虚空中即没不现。时王及夫人得到隣国,隣国闻之,远出奉迎相见具说上事,供给所须甚称意望。隣王感念,太子慈孝,即上四兵还与彼王,伐罗睺随路而归,欲至先别太子处,收其骸柩,前望悲哭,转近遥见太子身体平复,即前抱持悲喜交集。时须阐提具以上事启其父母,父母欢喜,共载大象还归本国。太子福深克旋本国,即立太子以为大王。
时父王者今输头檀王是也,时母者今摩耶夫人是,须阐提者今佛身是,时天帝释者阿若憍陈如是也(出大方便佛报恩经第一卷)。
鹿野苑博物馆内藏有佛陀说法印出土佛像(内不能照像)
九、五比丘先受法之因缘
《菩萨本生鬘论》云:佛告阿难:「乃往古世经于无量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一国王,其名慈力,有大名称福智深广,相貌端严,威神罕匹,统领八万四千小国,后妃眷属其数十千,二万臣佐共治政事。彼慈力王,久遇先佛植众善本,乐修慈行仁恕和平,于诸众生施之快乐,复起悲心矜恤贫窭,有苦众生皆蒙拯拔;复生喜心崇重贤者,常以爱语普令忻悦;复起舍心不生喜愠,于内外财而无悭悋,等视众生如一子想。如是修作四平等行,于多劫中未甞懈废。复以十善诱掖臣庶,各各遵承严持清洁,国土安泰靡不相庆。有诸疫鬼及五夜叉,常噉血气触恼于人,由彼皆修十善之行,净身、语、意众殃消殄,诸天善神常为守护,设有邪魅诸恶鬼神,虽怀损害而不得便。
只有透过四圣谛才能得彻底的解脱
「时五夜叉来诣王所,咸作是言:『我等徒属仰人血气得全躯命,由王教导一切人民皆修十善,我辈从此不得所食,饥渴顿乏求活无路。大王慈德救诸苦恼,独于我曹不施恩惠。』王闻是说,极伤悯之,即自思惟:『夜叉之徒唯饮人血,作何方计满其所求?当破我身可能济彼。』乃刺五处,血即迸流。时五夜叉各持器至取之而饮,既饱且喜。王乃语曰:『我以身血救汝之命,若充足者吾无所希,唯修十善则为报恩,愿未来世我成佛时,最初说法先度汝等,以甘露味除汝三毒,诸欲饥渴令得清净。』」
佛告阿难:「欲知往昔慈力王者,岂异人乎?我身是也。五夜叉者,今此会中憍陈如等五比丘是。由我宿昔本愿力故,今得成佛,于鹿野苑初转法轮,最先悟解,得尽苦际成阿罗汉,是时始有佛、法、僧宝差别名字出现世间。」(鹿野苑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