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India)旅游文化简介(12)   
                               张玄祥  居士


廿五、印度服装(INDIAN DRESS)

北印度与南印度人在穿着上有很大的区别,北方比南方气温低,因而,北方人比南方人穿着比较多,同时服装颜色也比较深,高级服装有裙子、纱丽(Sarees),纱丽长度一般六米,质地从普通棉布到闪光的丝绸等,刺绣图案独树一格,变化无穷,从肩膀上纒着全身披戴及拉折。

在印度农村男子一般不穿上衣,只在肩上搭一条汗巾,或者用一块布围住上身。在印度把男子留胡须看成光荣的象征,所以印度锡克教徒,终生不刮胡须、不理发,把头发梳好之后,蛇型盘在头顶,然后用几米长的一块头巾纒绕;印度妇女脖子上戴项链,耳朵上戴耳环,腕上戴手镯。参加节日时,一个个都打扮得花枝招展,美丽动人。

近年印度经济的不断扩张,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在印度,收入增加对于许多中产阶级人士来说意味着腰围日渐增加,这促使时装界开始满足这部份消费者的需要。调查显示,印度人口中居然有百分之30到百分之40属于肥胖型,可是,这些人却没有选择成衣的权力,唯一的选择就是路边裁缝店,或者有人可以到国外买适合自己体型的服装。此种现象来自于他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当然造成肥胖的结果,做成衣者会发现这是个巨大的好市场。

 

廿六、印度婚丧习俗(INDIAN MARRAGE SYSTEM)

在印度教的结婚也有出嫁妆、送彩礼、设宴会,招待来人和迎亲队等等,人们结婚往往像比赛一样看谁花的钱多,一般穷人尽管经济困难,为办婚事,也得花成千上万的卢比。印度有四分之三的人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若给女儿办理婚事,偌大一笔钱从何而来?父母为此愁眉深锁。

印度女子的地位最低,在订婚时,男方显得高贵,女方显得低贱,在相互交往中,男方态度傲慢,趾高气扬,女方只好忍受对方的歧视和欺侮,像乞丐一样,最后谁家给的嫁妆多,男子就答应跟谁家的女子结婚,男子像被拍卖的商品一样,谁多出钱,就被谁拿走。

女儿年龄已大,父亲每每抱着很大的希望外出寻找合适的女婿,当听到男方提出的种种苛刻要求,心就冷了,只好卖家里珍贵的东西,可是这一点钱有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只好到处借贷,由于出的嫁妆少,嫁出去的女儿在男方家只好忍气吞声,有些还会被摘下身上首饰,或者被扒下身上的衣服,痛打一顿,然后把她赶回娘家。女儿害怕父母听到自己的苦楚心里难过,再为自己去设法弄钱,无法忍受痛苦,宁可自杀身亡,这样的事情很多,印度女子惨死的情况十分严重。

(一)订婚

印度教把结婚视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印度教徒认为婚姻关系,是由天神确定的。男女双方谈妥以后,女方给男方衣服、糖果,这一工作大都由姑娘的父亲来承担。让男青年坐在一条木板凳上,给他穿上新衣服,这时候妇女仍在屋内唱歌,通过这种仪式,双方算是订了婚。

订婚以后,男方的父母选一个日子,带上一、两个亲戚来到女方家里,给女子新纱丽,在她怀里放一些糖果,这种仪式有三个目的:第一个是使双方关系更加密切,第二个婚姻关系更加牢固,第三个将来会使姑娘多生孩子。

女方提出结婚日期,用书信形式寄出,在信封上涂有黄色,黄色象征快乐,男方收到信以后,要唱歌跳舞。结婚前七天进行姜黄仪侙,将结婚的男女用姜黄或者芥子油的混合物每天擦身,据说这种仪式有两个目的,第一个是身体变美,第二个是能增加性欲,准备结婚。

以后男方把亲戚朋友请来,请他们大吃一顿,热闹一番,结婚前二天,男女双方都举行骑马仪式,新郎每天晚上骑着马,由一群男女和乐队陪同,新娘坐在马车,通过这种仪式,使人们知道某就要结婚了。

(二)结婚

以后就举行耿雅丹仪式,这是新娘的父亲把新娘交给新郎的一种仪式,新郎和新娘坐在人堆旁,新娘的父亲向新郎问道:「你同意做她的丈夫吗?」新郎听后回答说:「同意」。新娘的父亲就再问:「你能尽到做丈夫的所有责任吗?」这时新郎当众保证:「能做到!」

然后新郎向新娘说道:「你同我白头到老,我给你吃穿,保护你,愿你健康长寿,多子多福!」接着新郎和新娘共同说道:「我俩今后相互帮助和睦共处,咱二人心净如水,同如一人!」通过这种仪式,老婆就成了丈夫的终身伴侣。新娘的父亲把女儿的手放到新郎手里,新郎握着新娘的手说:「我握着你的手,祝你快乐,养活你是我的责任。」

以后新娘和新郎的中间生一堆火,火被视为神,把火神当做结婚的证人,新郎和新娘以火神为证,绕火连转七圈,每一圈要说一句誓言,所以又叫七圈或者七步仪式。

转第一圈时说:「愿我俩团结一致,实现共同愿望。」

转第二圈时说:「愿我俩团结一致,携手同努力。」

转第三圈时说:「愿我俩密切合作,搞好家务。」

转第四圈时说:「愿我们永远作终身伴侣。」

转第五圈时说:「愿我们合作购买和饲养牲畜。」

转第六圈时说:「愿我俩共同努力,保护财产。」

转第七圈时说:「愿我们同甘苦共患难,有难同当。」

完成了这种仪式以后,才算完成了结婚仪式。以后就举行欢送仪式,新娘要去婆家,娘家的人们要表示欢送,饯别时新娘的母亲和新娘往往拥抱,大哭一场,新娘的父亲也非常难过,软心肠的也往往流泪。

(三)丧夫的苦境

在印度教丈夫死了以后,寡妇不能再穿带花色的衣服,她会被看成家中的负担,她在生活中就没有快乐和任何权利,只得过忍耐再忍耐的日子。印度有一个传统习惯,男子死了妻子可以再娶一个,但是丈夫死了以后,妻子不能改嫁,在印度寡妇生活很惨,她们虽然活着,但是几乎和死人一样,在有些地方,她们甚至被剃成光头,丈夫留下的财产,寡妇无权享受,印度文化落后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印度绝大多数妇女是文盲,她们一方面迷信宗教思想很浓,另一方面受传统旧思想影响很深,这也阻碍了她们改嫁。

(四)死后安葬仪式

印度教一般实行火葬,人们把尸体抬到焚尸场,用香味的木材焚烧,点火之前,长子先绕尸体连转三圈,从右至左,按宗教习惯长子才能举火点柴,从头部开始引火烧起。焚烧后的骨灰,一般都要撒在河里,让河水冲走,这样可以洗掉死者生前的罪过。

尸体火化以后亲属要先洗澡,否则不能接触别人或任何东西。回家以后还要请一些人吃饭,根据风俗,一个人死后,亲戚朋友们来他的家里,其中有的是真哭,有的是假哭,因为按习俗,一个人死后,哭的人越多,越说明他的社会威望越高,所以有的人为了扩大影响,也就会出钱买人来哭了。

 

廿七、印度一些传统习惯(SOME INDIAN TRADITIONS)

1.说名道姓

在印度提到本人姓名,一般先说本人名,再说父亲名,最后才是姓。女子结婚以后要随丈夫名,老婆也不能提出丈夫的真名实姓。

2.饮食习惯

印度人的正餐常以汤菜开始,吃饭以后,他们再吃些用米做的布丁,加糖水的煎饼。待饭后印度人常用槟榔子、香料做成的调制品,包在槟榔叶中,招待客人以帮助消化。

3.圣河恒河GANGA

恒河有印度圣河之称,它有许多大小支流,把广大的土地创造成肥田沃土,也孕育了五千年来的印度文明。人们认为跳进恒河洗个澡,就可以洗清自己的罪过,在恒河里洗澡的人拥挤不堪,不少年迈老人和病危男女,都在死前赶到位于恒河岸边的城市沐浴,甚至等待死亡往生天上。

4.真主阿拉BISMILLAH:

印度伊斯兰教徒与中亚其它各国教徒一样,每时每刻都会提到「真主」,做每件事之前要说:「真主保佑」;做事时也说:「愿真主保佑」;事情做完以后要说:「感谢真主」;高兴时也说:「感谢真主」;当一个死掉,发生不幸事故时要说:「我们都是属于真主的,我们都会赶到真主那儿去的」;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者有什么痛苦和忧愁时要说:「没有真主保佑,坏事不可避免,好事不能成就」;他们开始吃饭要说:「真主保佑」,吃完饭要说:「感谢真主」。这样伊斯兰教人每时每刻都要提到真主,所以人们说他们是真主不离口。

伊斯兰教人喜欢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不是男人先吃,女人后吃,吃饭时几个人合用一个饭盘,吃饭时不分穷富,不像印度教徒那样有种姓之别和高低之分。

5.五卷书PANCHA TANTRA

印度最有名的民间故事书是《五卷书》,印度的民间故事不但在印度文学中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亚洲、非洲和欧洲文学上也有很大的影响。五卷书已经翻译成15种印度语言,两种非洲语言,22种欧洲语言和15种其它亚洲语言。

《五卷书》故事有浓厚幻想成分和浪漫主义精神,《五卷书》内有大量动物寓言故事,这些故事中,常常保留着动物原有的性格与特征,如猴子的机灵,骆驼的憨厚,老虎的残暴…等等。

印度民间故事是古代印度人民与统治者进行思想斗争的武器,人民把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愿望都寄托在民间故事之中。惩恶扬善是民间故事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善良、正直、忠于友谊等高尚的道德品质受到赞扬。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兄弟二人,一富一穷,有钱的哥哥认为在世界上,人只能顾自己才是正理,穷弟弟认为使自己受苦也应该想到要帮助别人,两个人争执不下,便以各自的财产打赌。后来,弟弟穷得被迫把自己的两只眼睛都出卖给了哥哥,一个偶然的机会弟弟偷听了魔鬼的谈话,找到了治眼睛的神药,并且救活了死亡的一城百姓,治好了哑公主,受到了国王的奬赏。哥哥打听到弟弟发财的原因以后,连忙去偷听魔鬼谈话,却被魔鬼掐死了。这个故事表现了弟弟的善良,坏心肠的哥哥受到了惩罚。(待续)

 


[ 印度朝圣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