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India)旅游文化简介(5)
张玄祥 居士
八、历史History(续)
(十二)受侵时期:
从公元450年到1,400年,印度受到许多外族入侵,首先是来自中亚的匈奴人,8世纪早期来自阿拉伯的回教徒,11世纪后期来自波斯和阿富汗的回教徒,1,398年中国蒙古元朝铁木儿攻下德里。13世纪,回教势力入侵印度,14世纪时,印度完全被回教徒统治。印度前后被回教徒统治了800年,被英国殖民地统治了250年,于1947年才脱离英国独立。
印度的建筑诉说着这个文明古国错综复杂的历史,由于印度大陆肥沃的土地,丰腴的物产,过去曾遭受过无数次外族的入侵,而印度这片极具包容性的大地也不断接纳、融合新的事物,创造出灿烂的文明,这一切可从褪色的帝国遗留的建筑中窥其堂奥。
(十三)蒙兀儿王朝Mogul:印度史上最强回教王朝
蒙兀儿六大皇帝简表
巴布尔 Bâbur 1526-1530
胡马元 Humâyûn 1530-1556
阿克巴 Akbar 1556-1605
贾汗吉Jahângîr 1605-1627
沙贾汉 Shâh Jahân1627-1658
奥朗扎布 Aurangzeb1658-1707公元一千年到1026年,阿富汗国王入侵北印度十五次,使印度不少城市被洗劫,寺庙惨遭焚毁,无数精美建筑变成焦土。最后十六世纪,这个王朝的第七代皇帝的部将古杜布征服了新德里,建立了奴隶王朝,德里的奴隶王朝先后统治北印度达三百多年。
蒙兀儿王朝第一代皇帝巴布尔帝国((Babur--狮子之意,1526年-1857年)是典型由外族建立在印度的外来政权王朝。循着前人的侵略路线,自印度西北山区兴都库什山(Hindu Kush)山区攻进,经过数次战斗,终于赢得胜利,成为德里的新主人。统治者是有蒙古族血统的突厥人(今之土耳其),是成吉思汗后代铁木儿(Timur Lenk)的后裔,巴布尔原为乌兹别克的王子,后因兵变失败,被迫流亡阿富汗,于1526年历经千辛万苦,从西北兴都库什(Hindu Kush)山区辗转进入印度,打败德里的王朝,建立了以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兀儿帝国。在政局稳定之后,接下来的数代皇帝为印度创造了艺术史上无数不可抹灭的成就,史上最强回教王朝光辉的一页就在德里。蒙兀儿帝国的建筑是穆斯林的外表,但融入印度教的理念。波斯语是宫廷、公众事务、外交、文学和上流社会的语言。
此朝代又被称为奴隶王朝,是因来自阿富汗突厥与蒙古血统的巴布尔,在1526年打败印度旧德里的苏丹王朝,建立蒙兀儿王朝(1526~1858年),所以被称奴隶王朝。以阿格拉(Agra)为首都,巴布尔在位时间只有五年(1526~1530年)。巴布尔逝世后,其子胡马元大帝(Humayun,1530~1556年),被苏里王朝的舍尔沙打败,被逐出印度,但是他随即重整兵力,于1555年乘苏里王朝内乱之机卷土重来,恢复了帝国。除了定都阿格拉以外,也开始在亚穆纳(Yamuna)河畔兴建丁帕纳(Din Panah),这座城市就是现代德里的第六个前身。
自第三任皇帝阿克巴一直到第六任奥朗扎布统治时期是蒙兀儿的鼎盛时期,疆域达到顶峰,经济繁荣,艺术文化大放异彩。奥朗扎布皇帝驾崩后,蒙兀儿帝国开始衰退。1857年,印度揭竿起义爆发之后又被英国击败,英国女王决心将印度列入版图,彻底毁灭已经衰弱不堪的帝国,从此英国在印度独霸一方,直到1947年印度独立为止。
巴布尔Babur(1483-1530)入侵印度后,经其孙阿克巴大帝((Akbar第三代)征服整个北印度及阿富汗,且将其势力向南伸展至哥达维利河(Godavari)。蒙兀儿帝国控有阿富汗和印度中部与北部,为一强大的中央集权帝国,帝国在17世纪渐衰并分崩,但仍在德里维持小局面,至1857年最后一位皇帝巴哈都皇二世 Bahadur Shah Ⅱ为英人所废,并流放至仰光。
蒙兀儿王朝是最早统治印度全境的回教帝国,自1526开始后的300余年间,不论在军事、政治、艺术等各方面,都有相当杰出的成就,艺术方面更是为后人所推崇,而建筑正是集各种艺术精华于一身。虽然在一般的印度市街无法体会,但在众多的古堡、寺院与陵寝之中,可以找到属于那个年代的建筑风格、镶嵌艺术与几何图案,留给后人慢慢体会。要了解蒙兀儿帝国的建筑,得先由德里谈起。德里是目前印度的首都,北边称为旧德里,是历代王朝的古都,南边称为新德里,为英国殖民时期所建造。
蒙兀儿王朝第二代皇帝胡马元(Humayun)死于1555年,在死后10年(1565年)才由其妻下令兴建完成此陵墓。整个陵寝犹如庭园,呈不规则八角形,建材是由红色砂岩配上白色大理石,相当沉稳典雅,成为日后回教陵墓建筑的典范,世界七大奇景之一、同样位于印度北部的泰姬玛哈陵,就是以胡马元陵墓(Humayun's Mausoleum)为蓝本建造的。
战后百废待兴,巴布尔忙着整建被战争破坏的伊斯兰建筑。巴布尔特别钟情雄伟又充满几何变化的伊斯兰寺院、高塔、陵墓等前朝建筑。但即位不到5年因病去逝,传位给儿子胡马元(Humayun意指幸运),讽刺的是,胡马元在位前10年,被孟加拉国的休尔沙篡位,胡马元费时10年,历尽千辛万苦,才夺回王位,次年却在意外中死亡;1556年传位给雄才大略的阿克巴(Akbar)大帝,阿克巴大帝任内五十年间几乎统一印度次大陆。
(十四)十五世纪新航路发现后:
列强在印度民族主义兴起后撤出印度,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1707~1815年,英、法两国因争夺对印贸易而产生军事对抗,结果英国独霸印度,给印度带来厄运。第二阶段是1815~1885年,英国在印度建立帝国。第三阶段是1885~1947年,此时印度民族运动不断发展,迫使英国当局不得不放弃统治权,但所有关于寻求印度政治统一的努力都告失败。1858年印度成了英国统治的殖民地,给印度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传统手工业被摧毁,农民陷于极端贫困状态。印度成为英国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民族主义运动也应运而生。
(十五)独立(1947):
印度人在圣雄甘地(1867~1948)的领导下,以「非暴力主义」、「消极抵抗」抵制英国。经过艰苦的争取, 1947年英国终于离开印度,使印度走向独立发展之途,然而领土却告分裂。因为宗教因素,印、回分治成为印度、巴基斯坦。之后彼此间的仇杀事件不断,甘地也为此捐躯,1965印、巴因克什米尔问题发生战争,1971为东巴基斯坦问题再度交战,东巴独立为孟加拉国国。
十九世纪印度发生经济开发,这时候也出现了宗教和政治改革运动,1885年印度国大党成立,1891年英国殖民者制造阿姆利则惨案,使圣雄甘地领导的国大党发动全国规模的不合作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1946年印度水兵在孟买举行反英起义,英国为摆脱危机,派使团访印度,并提出建立印度联邦,成立临时政府的计划。
1947年六月,英国发表了分裂印度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方案,进行分而治之,同年英国把印度的政权交给两个自治领,八月十五日,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正式宣布成立。
1948年甘地被一个印度教人枪杀,尼赫鲁当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女儿也相继成为印度总理,但是她也被她的卫兵枪杀,他的儿子拉斯富甘地也被炸死了。事件原委是尼赫鲁成立临时政府,回教联盟却坚持自组巴基斯坦国,国内暴乱四起。甘地四处抚慰难民受创的心,一九四八年的一月三十日,印度副总理带了政府的难题来请教甘地,黄昏五点多中,甘地结束了与副总理的谈话,赶着去主持一场祈祷会,但是因迟到的关系,而被枪杀,当场死亡。
1950年实施新宪法,印度人民经过长期斗争,终于结束了英国在印度长达190年的殖民统治。
印度一共有二十一个邦和七个中央直辖区,印度的宪法宣称印度是一个主权的、社会主义的、民主共和国。
印度国旗 (长宽比 3:2)
(橙 色)
(白 色)
(绿 色)
印度国旗由橙、白、绿三个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旗面中心有一个含24根轴条的蓝色法轮。橙色象征了勇气、献身与无私,也是印度教士法衣的颜色,白色代表了真理与和平,而绿色则代表繁荣、信心与人类的生产力。法轮是印度孔雀王朝鼎盛的阿育王时代佛教圣地石柱柱头的狮首图案之一,神圣的法轮象征着真理与道德,也代表了印度古老的文明。法轮的24根轴条则可代表一天的24小时,象征国家时时都向前进。
1931年,全印国大党委员会任命7人委员会负责国旗的起草,1947年7月22日印度制宪会议批准这面旗帜为印度的国旗。
印度的国家机构由议会、总统政府、司法机构组成,会议实行两院制,联邦院和人民院,人民院由多数政党的领袖,出任政府总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