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India)旅游文化简介(4)   
                                                      张玄祥  居士


八、历史History()

(七)亚历山大Alexandros东征,入侵印度西北:

公元前326年入侵印度,征服其西北地区。亚历山大东征,「把战争带给亚洲,把财富带回希腊」。正当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希腊诸城邦大伤元气时,北方近邻马其顿国家却逐渐强大起来,其国王腓力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趁希腊各城邦混乱不堪、无力外御时,先后夺取了一个个衰落的希腊城邦。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军队大败希腊联军于喀罗尼亚城下,确立了在全希腊的霸主地位。下一步侵略目标,便是东方的波斯及其它文明世界。然而,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受军队的拥戴登上王位,时年20岁。他决心继承父业,实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

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和希腊各邦联军,包括步兵3万人,骑兵5000人和160艘战舰,渡过达达内尔海峡,向波斯进军。当时波斯帝国已极度衰弱,大流士三世昏庸无能,政治腐败,内部矛盾重重。亚历山大以快速的攻势轻易地征服了小亚细亚半岛。

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的军队在伊苏斯大败波斯军队,波斯国王大流士(Darius)三世落荒而逃。大流士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被俘,损失步兵、骑兵约10万人,辎重全部丢失。此役后,联军获得战争主动权,打开了通往叙利亚、腓尼基的门户。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挥军南下,沿地中海东岸前进,攻占叙利亚,顺利进入埃及,被埃及祭司宣布为「阿蒙神之子」(国王),他自封为法老。联军在尼罗河口兴建亚历山大城,作为他继续东征的后方基地。

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又率军从埃及回师亚洲,假道腓尼基向波斯腹地推进,寻波斯军主力决战。10月初,在底格里斯河东岸的高加米拉以西与波斯军主力对阵。大流士此时已组织了较强的新军,集结来自24个的军队部族,号称百万,有刀轮战车200辆,战象15只。联军仅有步兵4万,骑兵7000人,展开正面不到敌阵正面的一半。双方展开了激烈的骑兵战和肉搏战。联军骑兵主力纵队利用缺口迅速入敌阵,直逼大流士大营。大流士逃遁,波斯军惨败。联军乘胜南下夺取巴比伦,占领波斯都城苏萨和波斯利斯,以及米底古都埃克巴坦那,摧毁了大流士政权,掳掠金银和其它战利品无数。据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的记录,驮运财宝的骡子大约有2万头,骆驼约5000只。公元前330年春,亚历山大引兵北上追击大流士,大流士被其部将谋杀,古波斯帝国及阿契美尼德王朝遂亡。马其顿军队征服了波斯的全部领土,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建立起来。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率军由里海以南地区继续东进,经安息(帕提亚)、阿里亚、德兰古亚那,北上翻越兴都库什山脉(Hindu Kush),到达巴克特里亚(大夏)和粟特。前325年侵入印度,占领印度河流域,他还企图征服恒河流域,但是经过多年远途苦战,兵士疲惫不堪。由于印度人民的顽强抵抗,加之疟疾的传染,毒蛇的伤害,兵士拒绝继续前进,要求回家。亚历山大不得不放弃东进计划,公元前3257月从印度撤兵。

公元前324年,其陆军回到波斯利斯和苏萨,舰队在底格里斯河口靠岸,随后返抵巴比伦,东侵即告结束。亚历山大东征是一次掠夺性远征,历时10年,行程逾万里,灭亡了波斯帝国。在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东至印度河这一广袤地域,建成幅员空前的亚历山大帝国。
 

()悉苏那伽王朝

公元前三百多年,摩揭陀国建立了悉苏那伽王朝,但不久被难陀王朝所灭,引起诸侯纷争、社会动乱。公元前4世纪(327),希腊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ros)远征印度,占据了北印度,其时,摩揭陀国(Magadha)之难陀王朝(Nanda)称霸北印度恒河平原一带。
 

(九)孔雀王朝(maurya)

自公元前317年至前180年顷,计历137年。公元前327年,希腊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ros)远征印度,其时,摩揭陀国(Magadha)难陀王朝(Nanda)据有北印度恒河平原一带。旃陀罗笈多王(Chandragupta)趁机而起,平定北印度,建都于摩揭陀国巴连弗城(Pātaliputra),创建孔雀王朝(Maurya),此时疆土几达整个印度及中亚一部分,建立印度史上中央集权统一之大帝国。

公元前273年,至其孙阿育王(Aśoka意无忧王) 当皇帝时,为该王朝之鼎盛时期,阿育王是孔雀王朝最知名的君主,期间征服许多邻近部落,扩大领域,性情原很暴戾,即位后第九年,率军远征羯陵加(galinka),征服了全东印度,杀人10万,俘15万,整个战争中死者不计其数。这场战争改变了阿育王,受到佛教教义中戒杀生的影响,他誓言不再战争,并把他的一生及其帝国的资源奉献于宣扬佛陀的教诲,成了著名的仁君。阿育王皈依了佛教,并企图把全印度佛教化,他大力宣传佛教,还派佛僧前往埃及、锡兰、缅甸等国家传教。对外,与埃及、希腊诸国建交,对内,则以「法」为治国之政治理想,并于国内建设各种福利事业。

阿育王皈依佛教,在其保护奖励之下,佛教普及全印度,并传播至叟那世界(中央亚细亚之希腊人殖民地)、楞伽国(锡兰岛)、金地国(缅甸)等地。他组织一个宣传佛教的团体,此团体走遍整个印度半岛及锡兰,可能也传到东南亚、西亚、北非、东欧等;希腊城邦的贵族曾接见这些来自印度的佛教僧侣。由于阿育王的努力,使佛教不仅只是印度的地区性宗教,也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他从不厌倦对改善百姓物质和精神上的努力,也实践宗教宽容的精神。对于发展印度的建筑和艺术有卓越贡献。孔雀王朝末年,王权衰落,阿育王殁后,孔雀王朝亦因而失势。公元前180年顷,将军弗沙蜜多罗(Pusyamitra)叛上弒君,印度旋又陷于分裂状态,重新分裂为许多国家。

阿育王时代佛教教团分裂为上座部(Theravāda)与大众部(Mahāsavghika)。阿育王虽厚护佛教,然亦未排斥其它宗教,故耆那教与婆罗门教在其宽容政策下,亦逐渐兴盛发展。前者又分裂成白衣派、空衣派;后者则整备教学,完成作为吠陀圣典补助文献之诸经。
 

 (十)贵霜王朝(黄金时代)

贵霜王朝梵名Kusāna,为兴盛于一世纪末至三世纪中叶之西北印度统一王朝。约在公元120年,中亚的大月氏人征服印度北部,即为贵霜王朝,自320年到500年为笈多(gupta)王朝,是梵语再生的时代,成为学术艺术及医学中心,同一时期南印度也发展出另一文明,南印度人遨游海上,建立不少殖民地。

先来认识月氏族Kusana),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五世纪顷,活动于中国西北地区、西域、中印之间、印度西北、恒河流域、五河流域等地之种族名。又作月支、月氐。其族属,有藏族、蒙古族、突厥族、印度西提亚(Indo-Scythians)、氐、羌等数说,习俗与匈奴相同。据史记、汉书等载,月氏原居中国西北地区敦煌、祁连山之间,汉初避北匈奴而西移,后夺塞族(Saka)、乌孙(Wusun)之地,降服大夏(Bactria),据有妫水(今阿姆河)以北,称大月氏。其留止敦煌之余众保有南山(即祁连山),称小月氏,又称湟中月氏(湟中即今西宁附近)、湟中月氏胡。另有数百户居张掖者,则称为义从胡。

大月氏定住后,都于妫水之南面的蓝子城(今阿富汗北部),以大夏土著诸侯五翕侯分别镇抚旧地,休密翕侯统理和墨域(Sarik-chaupan),双靡翕侯统理双靡城(Mastoj),贵霜翕侯统理护澡城(Wakhan 之西部),肸顿翕侯统理薄茅城(Badaxshan),都密(高附)翕侯统理高附城(Jamgan),五翕侯皆隶属大月氏。

然其后百余年中,贵霜翕侯丘就却(Kujura Kadphises I )攻灭其余四翕侯,取大月氏之地位而代之,自立为王,国号贵霜(Kushān),又征伐安息(安息国位于波斯地方(今之伊朗)之古王国,西洋史上称为 Parthia,今之但干(Damghan)即其王都。于公元前二五○年左右,由阿尔萨克斯王(Arsakes)所建,故称此王朝为阿尔萨克斯王朝。「安息」为其音译,中国史书中多用此译名,阿尔萨克斯王朝极盛时,自印度河畔至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波斯国皆为其领土。后与古罗马帝国发生激战,加上内乱频仍,遂于公元二二六年,为波斯帝国萨珊王朝所灭),并吞高附(Kabul)之地,并灭濮达、罽宾(Dardisthan),取天竺旁遮普(Panjab)之地。故此后应称贵霜王朝,然中国仍称之为大月氏。

丘就却(Kujura Kadphises I)殁后,其子阎膏珍(Wema Kadphises II)复灭北天竺,于犍陀罗国留将监守,是为月氏之全盛时期。阎膏珍在位时,极力开发对外交通,尤以与罗马之通使,取其地之金以铸造货币,经济发展呈颠峰状态。又由于东西文化之融合,乃形成希腊式之佛教美术,即犍陀罗美术,对后世亚洲佛教美术有极深远之影响。

至迦腻色迦王(Kaniska),更大扩疆域,其势力东至葱岭之东,北达妫水,西及安息,南自五河流域至频陀山脉(Vindhya),定都犍陀罗之布路沙布逻城(Purusapura),保护佛教,建设寺塔,并会集迦湿弥罗国五百阿罗汉纂辑大毘婆沙论。迦腻色迦王之虔诚信仰佛教,于印度佛教史上,贡献仅次于阿育王(Aśoka)。著名的大论师,如龙树、马鸣等,皆生逢迦腻色迦之时代。

迦腻色迦王其年代被认为是印度政治史上、文化史上之关键时代。迦腻色迦王继阿育王之后建设大帝国,支配全北印度。于印度佛教史上,与阿育王并称为护持佛法之二王。将首都由中亚迁至古印度西北犍陀罗地区之富楼沙城(今巴基斯坦之白夏瓦PESHAWAR),其领土东至瓦拉那西(VARANASI),南至频陀山脉(Vindhya),北及中亚细亚、伊朗等地。曾与中国、希腊、罗马文化密切接触,造成东西文化之融合。王初时信奉琐罗亚斯德教,不信罪福,轻侮佛法,据闻,因受马鸣菩萨之感化始归依佛教。

另于大唐西域记卷二、杂宝藏经卷七等,载有不同之归依因缘。后来极力保护佛教,建立说一切有部之寺院,并召集胁尊者、世友、法救、觉天等五百圣众,于迦湿弥罗结集三藏,而后注释之;据云,现存之大毘婆沙论两百卷即其中之论藏释论,惟此事真伪殊难确定。于其治世,佛教普遍弘传,高僧辈出,促进了大乘经典之编纂。而自迦腻色迦王至其子富西色迦王(Huviska)时代,深受希腊文化影响,故犍陀罗之佛教美术盛极一时。

其时,东西文化之交流极盛,该朝因而甚受希腊文化之影响,如医学、天文学、论理学、佛教艺术等皆受希腊、罗马之影响。又由于黄金之流入,促进经济繁荣。学术、文艺亦极兴盛。宗教则包容摄取希腊之诸神与波斯之宗教,因而亦融和外来异族文化。时值佛教说一切有部教义大成时代,马鸣菩萨即当时活跃于佛教文学界之不朽人物。并有中亚之学僧陆续至中国从事佛典汉译。其时,犍驮罗、秣菟罗之佛教美术亦大放异彩。后被兴起于三世纪后期之萨珊王朝(Sasan)所灭。

公元前三世纪顷,印度阿育王曾派遣僧侣弘化于大夏,大夏曾为大月氏之本据地,故大月氏与佛教接触,事属当然。大月氏领有北印度至兴都库什山脉(Hindu Kush)南北之广大版图,故不仅成为中国与印度文化交流之媒介,并对佛法之东传影响至巨。依牟子理惑论及后汉书卷四十二载,后汉明帝永平年中(5875),尝遣蔡愔、秦景等赴大月氏抄写佛经,赍还洛阳。月氏著名之三藏大德,如支娄迦谶、支曜、支疆梁接等,亦相继至中国传法。另如支亮、支谦、竺法护、支法度、支道根、支施仑等支姓者,其先祖概属月氏族。其中,竺法护素有「月支菩萨」之称,系敦煌人,乃残留于南山的小月氏之后裔。另据玄奘(大唐西域记)及新罗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之记录谓,传说中妙音、法胜、昙摩难提、浮陀跋摩、弥陀山、达磨末磨等皆出于此地。

古印度犍陀罗国迦腻色迦王一生以征伐四方,多造杀罪,虽闻马鸣菩萨说法,归依佛教,然命终后犹生大海中为千头鱼,受剑斩截其首,随砍随生,轮回不止。时有罗汉为维那,鸣犍椎,王闻其声,苦痛止息,而请罗汉以木板长打,以减其业。迦腻色迦王之后,瓦西色迦(Vasiska)、弗维色迦(Huviska)、瓦苏提婆(Vāsudeva)等王先后继位。至瓦苏提婆时,由于波斯之萨珊王朝(Sāsan)、中印度之笈多王朝(Gupta)相次崛起,其北方又受到匈奴之压迫,国势渐衰。
 

(十一)笈多王朝(gupta)

笈多梵名 Gupta,兴盛于公元三二○年至四七○年之印度统一王朝。贵霜王朝与南印度案达罗王朝(梵 Andhra Sātavāhana)衰于三世纪中叶,代之而起者乃旃陀罗笈多(Candra-gupta)一世即位于三二○年,为笈多王朝之创始者。第二世沙姆陀罗笈多(Samudragupta335375 在位),文武双全,统一南北印度,建设自孔雀王朝以来之大国。

沙姆陀罗笈多王于宗教上,既保护佛教徒,又致力于婆罗门教之复兴。其子旃陀罗笈多二世为印度文化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代之王,系一学问与文艺之推进者,而令华丽的古典印度文化得以大放异彩。

另有库马拉笈多(Kumāragupta414455在位)与斯坎达笈多(Skandagupta 455470 在位),皆为伟大之王。其后,王朝受到势力逐渐抬头的匈奴(Hūna)之侵扰,因而四分五裂。此外,有多位笈多王之名散见于碑文等史料之中,然确实情形不详。上述库马拉笈多、斯坎达笈多两王皆为佛教教团之保护者,然主要则以振兴婆罗门教为其国教,因此佛教的社会势力逐渐衰微(402411 年顷前往印度的高僧法显所著佛国记即备载当时印度社会之情形)。后来,王侯势力逐渐强大,遂形成一极权国家,甚而确立「国王的绝对神圣化」思想。其时佛教对此事之态度,采取包容之倾向。

笈多王朝时,政治比较开明,经济繁荣,在文化艺术方面有很大的发展,被称为印度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这时还出现了一些杰出作家,大小各十八部的《往世书》也形成了。

(待续) 


[ 印度朝圣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