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化 & 朝圣之旅 (1-2)    
                                                            撰文者:朱居士


指导师父罗侯罗师父

成员张老师、师母、 邱师姐、张师姐、朱师姐

时间2006年8月4 ~ 22日

 

第七天 (八月11日 星期五  晴天) 菩提迦耶

菩提迦耶(Budhgaya),位于印度比哈尔省(Bihar)境内,在首府巴特那东南130公里及距离迦耶城(Gaya)约10公里左右之处,是佛陀(Buddha,意为觉悟的人)成道的圣地,为了感念佛陀的教化恩泽,人们在这里建了许多佛塔纪念,并将优楼频螺村(uruvila,意为瓜树,亦为苦行林),后尊称为菩提迦耶,意为「觉悟的迦耶」,让后世的人们能永远缅怀在这小村落中曾发生过的伟大觉醒。如今菩提伽俨若圣城,各国寺庙、精舍、禅修中心、旅社如众星拱月般环绕着,有中华寺、缅甸寺、越南寺、不丹寺、日本寺、西藏寺、泰国寺、…,都相距不远,建筑风格更具各国风情色彩,一一朝礼各国寺庙,彷佛在环游世界一般。

怀着无比兴奋与期待的心情,清晨4:40,老师领着我们往大觉寺方向出发,虽然外面还是一片漆黑,可是我们已经被一群当地小孩簇拥着并争相推销鲜花(莲花),紧跟在身旁直到大觉寺入口才一一散去.当大觉寺映入眼帘的剎那,心里又是一阵激荡,终于我来了!

大觉寺(Mahabodhi Temple)在菩提树的东面,由阿育王于公元前3世纪(佛陀悟道后250年)所建造,高约52公尺,基座约有15x15平方公尺,是座方锥形九层之印度教神殿风格之建筑,雄伟壮观,四周有四个小石塔围绕; 大塔由硬质砂岩雕造,较特别之处是塔顶有层层渐小的伞盖。佛塔三面有60多根高2米的石制围栏柱,柱上雕有各种不同的花鸟动物图案,纵梁上更刻有佛祖一生事迹。进入佛殿,金刚座上佛陀身手持降魔手印(触地印),披着信徒供养的橙黄色大袍,极其庄严。大觉寺曾历经几次修建,现存寺庙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5至6世纪的笈多王朝(Gupta),也是印度现存最早的砖建佛寺

然而,大觉寺在十三世纪初回教军团入侵印度,大肆掠夺蹂躏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圣地。当时的佛教徒用土把塔寺一带掩埋起来,伪装成小山丘蒙蔽回教军团,虽然免于一场被破坏、掠夺的浩劫,但大觉寺也因此埋没在大地达600年之久。直到十九世纪末英国考古学家康宁汉(Alex. Cunningham)根据玄奘之 『大唐西域记 』调查及挖掘后,才得以重新出土。

除此,可能大家会有疑问,大觉寺明明是佛教圣地,为什么有当地印度教徒来礼拜,理由是:印度教徒将佛祖当成是印度教神祇毗湿奴的第9个化身,因此认为佛教只是印度教的一个旁系而已,并非独立宗教所致。若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在大觉寺四周都竖有其它印度神祇雕像。

如往常一样,进寺庙礼佛前,老师必定先领我们绕佛塔,事前还特别叮咛我们,要一步一字诚心地念: 「请」「释」「迦」「牟」「尼」「佛」「协」「助」「弟」「子」「去」「除」「贪」「瞋」「痴」「慢」「疑」「邪见」,并念咒语「嗡依地律尼莎诃」(om itte lune svaha)(超度那些因天黑看不清楚而被踩到的往生小动物),如此循序绕塔七后才进入寺庙礼佛、禅坐或再继续绕佛寺。由于老师一再开示: 绕塔功德不可思量及灭无量罪并开智慧。所以静坐一会后,我们(师母、邱师姐、张师姐与我)都选择继续绕塔。

补充说明: 绕塔功德--

[提谓经]中说:旋塔(又名绕塔)有五种功德:1.得端正美好姿色.2.得声音妙好.3.得生天上.4.得生王侯家.5.得泥洹道. .

[右绕塔功德经]则揭示:绕塔可远离八难具足妙色相.获得福命财宝.乃至得为天人师等. ( : 八难-八个见闻佛法有障碍的地方,即: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无想天、盲聋瘖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

天刚破晓不久,罗侯罗师父也特别为我们解说世尊证悟与证悟真理后,在菩提迦耶的七周圣事 :

第一周 : 佛陀悟道处所 (Bodhi Pallanka – The place of Enlightenment)

石碑记载: 悉达多太子(Siddharth)在公元前623年Vaisakha(印度二月)满月之日坐在毕钵罗树(Pipala Tree,后称菩提树)下,证悟宇宙真理.金刚座(Vajrasana或Diamond Throne)就在菩提树正下方中央

补充说明1: 菩提树原名是「毕钵罗树」即是「无花果树」,佛陀成道之后,才叫「菩提树」。

印度修行人尊称其为灵树,认为是神明的住所;又称「不死甘露树。」过去未来诸佛之证悟成道,皆如同释尊,各自有其「菩提树」。 

「大唐西域记」卷八对于菩提树周围环境的记载︰「前正觉山(佛陀苦行之山)西南行十四五里,至菩提树。周垣迭砖,崇峻险固。东西长,南北狭,周五百余步。奇树名花,连阴接影;细沙异草,弥漫缘被。正门东辟,对尼连禅河,南门接大花池,西阨险固,北门通大伽蓝。垣内地圣迹相邻,或窣堵波,或复精舍,南赡部洲诸国君王、大臣、豪族、钦承遗教,建以记焉。」

关于菩提迦耶的菩提树,传说很多,如是我闻︰阿育王继位之初,信奉外道并毁坏佛的遗迹,发兵亲临砍伐,将根茎叶分段斩截,再堆积起来命事火的婆罗门教徒一把火烧了祭天。火正在燃烧时,烟火尚未熄灭,突然从火中生出新树且树叶茂盛翠绿,阿育王看了之后很惊讶,并悔过所作所为,立刻以香乳灌溉余根,到了天明,树便长得如同原来的一般。然而,王妃笃信外道,又秘密派人砍树。翌晨,阿育王要礼敬时,发现树木被砍倒下,但倒下之处长出新芽,阿育王赶紧派人又以香乳灌溉,经一夜之后,便长高许多。阿育王害怕菩提树又被砍,因此建十余尺高的石垣围墙保护。紧接着的几世纪里,其实菩提迦耶的菩提树命运也是多乖舛,经常遭遇到外道一遍又一遍的摧残。总之,目前的这棵并非世尊当时的原树,而是反移植至锡兰有直系命脉的菩提树。锡兰的那棵菩提树正是当年「摩哂陀」赴锡兰传戒时,特请其妹妹─僧伽密多尼,将菩提迦耶的菩提树枝移植至锡兰的。现今大塔的菩提树已是从锡兰移植的第四代了。

补充说明2: 金刚座,亦称金刚齐。指佛陀成道时所坐之座,位于印度菩提迦耶的菩提树之菩提树下。以其犹如金刚一般坚固不坏,故称金刚座。据大唐西域记卷八记载,菩提树垣正中有金刚座,昔贤劫初成时,与大地俱起,据三千大千世界中,下极金轮,上侵地际,金刚所成,周百余步,贤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刚定,故称金刚座。

佛陀离开苦行林,走到尼连禅河(Nairan~jana)的清流之中,洗净了六年来的身垢,并接受牧羊女供养的乳粥,恢复体力后,来到毕钵罗树下,用帝释天王所化割草人供养的吉祥草(即香茅草)敷成一个座位上面加一块石板,面向东方,双腿结成跏趺,平稳地坐了下来,并且发出大誓愿说:「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经载:贤劫千佛皆坐于此而入金刚喻定,为诸佛证道所在,又称金刚道场。如今这块长约2.3公尺、宽约1.47公尺、高约90公分的红砂岩厚石板,据说是阿育王所安置,以纪念佛陀悟道之处。

第二周 : 目不转睛地注视 (Animesa Locana – The Place of Unwinking Gazing)

石碑记载: 证悟后的第二周佛陀就在此入定并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菩提树。

根据大唐西域记卷八记载: 无厌精舍在散步墙基以北。如来为了报答菩提树的恩惠,在这里观望菩提树,七天内目不转睛。

第三周 : 尊贵的经行步道 (Cankamana – Cloister Walk)

石碑记载: 证悟后的第三周佛陀就在此上、下经行中入定,平台上的莲花就是佛陀走过的脚印。

根据大唐西域记卷八记载:该步道在菩提树的北面是佛散步的地方。在东西之间十多步的距离内往来行走,留下了十八处奇异花纹,后人在这里用砖迭起一座3尺多高的墙基。据说这座标志圣迹的墙基能显示人寿长短,先发一个诚愿,然后去测量,数目便会随发愿者的寿命长短而有不同。

第四周 : 七宝座 (Ratanaghara – The Place of Basic Contemplation)

石碑记载: 证悟后的第四周佛陀在这里入定成就了形而上学的深入思维和理论,以及十二因缘观的道理。

根据大唐西域记卷八记载:从菩提树往西不远的大精舍中有尊黄铜佛像,以稀世珍宝装饰着。佛像向东而立,前面有块青石,石上有奇异的纹路和色彩。如来刚成佛时,大梵王为祂修七宝堂,天帝释建起七宝座,佛坐在七宝座上禅定七天,从祂身体中发出红、白、黄、蓝、橘红色等五种光芒,照映着菩提树如今珍宝已变成了石头。

补充说明: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 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

 第五周 : 白杨树 (Ajapala Nigrodha Tree (Banyan Tree))

石碑记载: 证悟后的第五周佛陀在这白杨树下禅定,佛陀开示一位婆罗门教徒:「婆罗门不是决定于他的出生家世,而是在于行为」

补充说明:古印度人民分成四种阶级,(1)婆罗门(Brahman),从事宗教的祭司。(2)剎帝利 (Ksatriya),从事战争的武士,世尊属这阶级。(3)吠舍 (Vaisya),从事工商业者。(4)首陀罗(Sudra),从事农耕的奴隶们。当时阶级是世袭制度,所以世尊主张: 四姓平等,人人有信仰宗教自由.

第六周 : 目支陀龙王池 (Mucalinda Lake – The Abode of Snake King)

石碑记载: 证悟后的第六周佛陀在Mucalinda Lake禅定时,突然闪电大作又狂风暴雨,佛陀不为所动,感动湖中眼镜蛇蛇王,用牠的身体保护佛陀

根据大唐西域记卷八记载:该池位于菩提树墙南门外,池水清澈味道甜美,龙池西岸有间精舍。

第七周 : 最早的俗家弟子(Rajayatana – A Kind of Forest Tree)

石碑记载: 证悟后的第七周佛陀在Rajayatang树下出禅定时,接受两位缅甸商人Tapussu和Ballika供养米糕和蜂蜜,两位商人并自发性地唱出「皈依佛」「皈依法」(当时还没有僧)成为最早皈依佛陀的两位俗家弟子。

根据大唐西域记卷八记载:佛在树下禅定,七天后才起身。有两位商主经过林外,林神告诉他们释族太子在这林中修得正果,但已有四十九天未进食,奉食的人将会得到很大好处。于是两位商主便把路上充饥的米糕和蜂蜜献给如来,如来欣然接受。

补充说明: Tapussu和Ballika成为佛陀的俗家弟子后,即向佛陀请了一束头发,带回自己的国家当圣物礼拜,这就是发舍利的由来。据说发舍利,现在还存放在缅甸著名的Shodogon Pogoda寺中,接受世人的膜拜。

参访完大觉寺附近七个圣地景观,虽然才八点多,接下来是自由活动时间。由于我们在菩提迦耶只有停留3天,时间宝贵,于是个人选择继续留下来绕塔。还是照老师指导,一步一字的念,几圈之后,虽然嘴巴还在念,可是心里却起个念头,听老师或来过这里的师兄姐表示,这里的磁场很与佛近,每每可接上线,怎么我一点感应都没有? 心想:完了!八成是不如法或信心不足所致。倒是,另外一个心就跳出来安慰自己:凡所有相都是虚妄,专心绕塔。又几圈之后,突然又冒出「慈悲心」三个字。奇怪,这是自己的念头,还是…?? 佛呀! 那么「慈悲心」该怎么修?? 此时,日正当中,大觉寺四周围树的阴影几乎都已不见了,就只有菩提树那边的地面是凉的,但树荫下早就坐满斯里兰卡来的信众,而没有树荫的大理石地面,已被8月天火热的太阳晒得发烫,赤脚走在上面,真是进退两难。也许是注意力转移到脚的关系,才将刚闪过脑子「慈悲心」的问题给搁到一旁;中间喝水休息时,寺内师父,更以英文关切地询问:「我预计绕几圈?」回之:「108遍,已完成88遍」。师父马上报以微笑,妳就快达成了! 绕到106圈时,一片菩提叶从树上飘下来,顺手将它检起来。在11:20am左右总算顺利完成绕塔108遍,向寺内师父一顶礼后,才法喜充满地回饭店休息。

用完餐,经师母帮我刮痧及稍事休息后,在傍晚太阳下山时,才得以又生龙活虎般回到大觉寺绕塔,嘿~嘿~,这次可是有备而来,我在脚上贴疼痛贴布,主要是要减少脚底磨擦,虽然走起路还是会痛,起码尚可接受及忍耐。在印度,通常进寺庙都要脱鞋,所以建议将来来印度朝圣的师兄姐,应该考虑穿袜子及容易穿脱的便鞋或拖鞋为主。

 

第八天 (八月12日 星期日  晴天)  菩提迦耶正觉山苦行林苏佳达村

     今天的行程主要参访大觉寺外,佛陀在悟道前后曾停留过的几个圣地:龙洞》─前正觉山(pragboddhi),(当地人称Durgeshawari,梵文durga是烦恼、困难意,iwvari是自在意)。从山顶上可看到摩亨河(Mohane)和尼连禅河,山上并有几座阿育王所立的佛塔遗迹,但难以辨识。据玄奘记载,当悉达多自觉到苦行对身心无益,即离开苦行林,来到这座山作为探求真理的下一地点。但地神告诉他,此处非证道处,不久悉达多又离开这里,前往菩提树下证得圣道。关于龙洞,一则传说是未成道前的悉达多,为了不让住在洞中的龙王失望,留下了他的身影以作为纪念,又称「留影窟」。但根据经典,『增壹阿含经』卷十四中记叙:佛陀得道不久,独往尼连禅河附近,欲度化事火外道优楼频螺迦叶,这个外道有五百个弟子和两个弟弟,也都各有二百五十个弟子。迦叶招待佛陀住在石窟中,并告知佛陀窟中有一条喷火的毒龙,结果佛陀以神通降伏毒龙,又展示种种超越迦叶的神通力,彻底拆穿老迦叶自以为已得阿罗汉的假相,使迦叶及他的二位弟弟和所有弟子,都一同皈依佛陀,出家修道。

苦行林》位置就在摩亨河(Mohane)与尼连禅河中间,靠近摩亨河的树林地附近;即今印度菩提迦耶大塔南侧五百余公尺之处,目支邻陀村之东。

苏佳达村(Sujata Valley)、苏佳达塔寺(Sujata Temple)》:苏佳达村现称巴卡罗村(Bakraur);从苏佳达之丘(Sujata Kuti)沿着田埂小径,约步行1、2公里左右才到达。苏佳达是个婆罗门的女儿,为了想要获得男孩,每天到某大树下奉上牛奶祈愿。有一天,看到树下的修苦行的悉达多太子,以为是树神的化身,赶紧献上乳粥供养。悉达多太子开始进食后,身体才慢慢恢复活力。然而,一同修苦行的五位同伴却误解悉达多舍弃苦行、堕落了,对悉达多十分失望,便离开他而前往迦湿国(即鹿野苑)继续他们的修行。

我们回程经过缅甸寺,老师提议顺道拜访一下住持及Jimmy的长兄,可是Jimmy哥哥有事外出,只有Jimmy的兄嫂及侄儿过来这里帮忙打斋,因为该寺今日有午斋供养菩提伽耶地区各国寺庙主持及十方来的比丘; 因此住持邀我们一起用午餐。用完道地风味的午餐后,征得住持(Jimmy叔公)的首肯,破例在非开放时段,让我们观赏该寺所珍藏的佛陀七彩舍利(从缅甸带来的)。虽然与Jimmy的兄嫂是初次见面,但在我们要离开缅甸寺时,却热情地邀我们下午到她家喝下午茶。下午主要参访各国寺院,有不丹寺、日本寺、泰国寺、西藏寺、…,以及罗侯罗师父的未来道场地点。虽然师父道场的预定地还是一片绿草,尚未挖土动工,但以师父的宽大悲心及愿力,可预见不久的将来,这里将会是法轮常转的大小乘十方丛林。

结束所有附近的寺庙巡礼后,我们依约去拜访Jimmy兄长的家,我们终于见到Jimmy哥哥,并品尝到香郁的咖啡及印度风味的阿萨姆红茶,真是不虚此行! 傍晚,我们还是照例到大觉寺禅修或绕塔,直到晚上8:30~9:00左右关塔时才离开。最让我们兴奋的是,今晚共请到三尊一尺二高的铜铸佛像。

 

第九天 (八月13日 星期日  晴天/午:短暂阵雨)  菩提迦耶鸡足山 约65公里

旅馆没有morning call服务,清晨3:30是仰赖老师一一敲房门叫我们起床的,4:00准时出发前往「鸡足山」。「鸡足山(kukuta pada)」,因避讳大迦叶尊者于此山中入受想灭定,所以又称「尊足山(guru pada)」,因山势后出一趾.形似鸡足而得名。六、七十公里路程(玄奘大师说大塔往东行百里处是鸡足山),我们坐车却足足花了两个半钟头(4:00~6:20am)才到达山脚下的临近村庄,由于大半的道路是斑驳坑洞的柏油路、碎石子路及一部车身宽的产业乡村道路,所以车子根本无法加速马力前进,否则车内的人都会弹跳起来。

可能是很少有外来访客到此景点的缘故,所以当我们的车子停妥后,就被一群当地人好奇地围观着,直到一列火车鸣笛进站,或许有人要赶搭火车,人群才慢慢散去,火车站名:Gurpa.为了安全起见,我们请了一位当地导游与他的小侄子带我们上山,从村庄走到鸡足山的山脚下,还需20分钟的脚程(6:40~7:00am),由于当地没有地标标示,所以无法切确知道鸡足山的实际高度,根据目测,应该与台湾八里观音山的高度差不多,不同的是上山沿途许多大、小岩石,纵横交错竖立,更突显山路艰险难行。也或许是平常大家各自忙碌自己的工作,疏于户外运动的缘故,每每只爬个十来分钟就气喘如牛,汗流浃背。我们的小导游,不知是没有吃早餐,还是爬得太急,在半路上居然脸色泛白并呕吐,好在休息片刻就恢复正常。爬爬停停,约莫过了80分钟(8:20am),终于到达往山顶顶端的入口--「一线天」处。

对于「一线天」的地形,就只能用神奇瑰丽、天造地化来形容,一条仅容纳一个人通过的步道就夹在两座大岩壁间,抬头往上看就是名副其实的一线天,纷纷拿出相机拍照留念,见证这鬼斧神工自然的壮观。这时,罗侯罗师父也不忘以幽默口吻对印心法师(ven.boddhiratna)说:「您的身材不知道能不能过去?」,引得大家一阵哄堂大笑。入口处的一线天,虽然不是置高点,可是山下的景色尽收眼底,让人心胸豁然开朗,又阵阵凉风迎面吹来,也一扫刚才大家爬山的辛劳。干脆在这里享用我们从旅馆带来的早餐,一来补充养份和体力,二来可减轻包袱重量。

若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形容一线天步道,实在是再恰当不过,黑漆漆的一片,根本看不到前面,只能凭着直觉慢慢移动身体,待一脚踏稳后再跨出另一脚;眼看前方好像已经是尽头,才一转弯,突然左方又出现另一条通道,当光线隐隐约约透进来时,知道离出口已不远了! 建议将来要参加朝山的师兄姐,要记得携带简易型手电筒。

原以为出了步道就到达山顶,结果是个天然巨型石门洞穴,这里有个小蓄水池,风势也比刚才一线天入口处还要强劲,要再攀岩一块大岩石后才能到达山顶端。山顶上,只有竖小小佛塔以兹纪念圣迹,然而自然景观所流露出来的庄严气势,非笔墨所能形容,让人由衷地肃然起敬。俗话说得好: 庙不在大,有仙则灵; 言之,山不在高,有尊者住世,法轮必定常转。

在山顶上,老师领我们面向东方,向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摩诃萨行三跪拜礼后,就地静坐禅思。虽然是9点出头,根据我们过去一星期在印度的炎热经验,这时段的太阳晒到人也是会炙热及让人头昏,可是说也奇妙,当我们在闭目禅坐的20多分钟里,居然大部份的时间,太阳是被云给遮蔽住的;否则在山顶上没有任何遮阳蓬,若被当地太阳晒个十来多分钟,就算皮肤可抗UV不会黑,恐怕在脸上烙块黑斑是一定逃不掉的。

下山的时候,遇到一位隐居山上穿着苦行打扮的修行者,老人家领我们参观他所住山洞的环境,其实也没有什么家具设备,只有一可躯身的石洞和一个小土坑当作取暖或烹调之具,可以想象他的生活非常简朴,可是老修行者却那么和悦和安 祥,大家不约而同地产生敬佩之心,因此或供养、或征得老人家同意纷纷与他拍照合影留念。下山,不知是冥冥之中受到迦叶尊者的加持或已爬出心得的关系,只花了50分钟就到达山脚,沿途遇到三三两两才刚开始要朝山的信徒(大部份都是欧美外国人),我们也不吝地给予对方加油鼓励。当回头再望山上时,会发现山顶的十几片巨石宛如是人工有秩序拼排上去的,根本不像是地表运动后所留下错综交织的自然景观,这与经书上的记载: 迦叶尊者直入石头大定后,而石头自然闭合的说法简直是不谋而合。

隔几天后,当大家茶余饭后还津津乐道地在谈论着朝鸡足山那天的点点滴滴时,老师才松口告诉我们:在朝山的时候,听到虚空中有招请诸云护法的梵咒声,让我们那天没有遭遇到酷热煎熬,得以在最佳的气温下圆满完成朝山之旅。哎~真是赞叹诸佛菩萨的慈悲心 ! 另外,根据经验,像我们平常都是长期坐办公室及缺乏运动的人,若突然做剧烈运动的话,如爬山或跑步,隔天起床后一定会全身酸痛,可是说也奇怪,居然没有一个人有肌肉酸痛的征兆。而原先我最担心的,就是左、右脚上各有一个破皮的大水泡(绕大塔的成就),会因为爬山过度磨擦,引起伤口红肿或再发炎,结果都没有发生,这难道不是诸佛菩萨在加持吗 ?

补充说明1:佛经典故-景德传灯录第二十四卷的记载:「世尊以金缕僧衣付嘱摩诃迦叶,以待慈氏佛下生。」金缕僧衣是用金线织成的袈裟,慈氏佛即弥勒佛。后来的迦叶尊者,就依照佛世尊的咐嘱,并发大愿:「愿我身不坏,弥勒成佛后,我骨身还出,以此因缘度众生。」言毕,与衣钵俱直入鸡足山石头中,如入软泥。入已,山还合。由此可知,在释迦牟尼佛涅盘二千六百年后的今天,世尊的弟子大迦叶还住在世间,只是进入「那伽大定」之中,在鸡足山守护着这件法衣。

补充说明2: 弥勒,亦名弥帝隶,或梅旦丽药,或梅达唎曳,皆是梵文Maitreya的译音。意译慈氏,又名阿逸多,译无能胜。因其慈心广大,无人能胜故。因其自初发学佛,历劫修慈,故以慈为姓名,待五十六亿万年(此处千万为亿)后成佛,亦名慈氏。

补充说明3: 摩诃迦叶,译大龟氏,族姓,其名毕钵罗,树名,因父母祷此树而生,故以此树立名。摩诃迦叶本身财富,千倍多于瓶沙王,是福大;能顿舍财富而出家是舍大;身光炽盛,映蔽诸天,是光明大;乐修苦行,为佛所赞,在祇树给孤独园,让半座与坐,是赞叹大;能入一万三昧,是定大;佛将入灭,在灵鹫山法会上拈花示众当时百万人天,悉皆茫然。唯迦叶破颜微笑,悟佛拈花之旨,是智慧大;佛以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付嘱迦叶,成为禅宗第一代祖师,是付瞩大;佛灭度后,倡导结集佛经,护持流通正法,是护法大;为僧众之首,是位大;悲愍贫穷,专化贫人,是悲大;受佛命持袈裟,于印度鸡足山石壁入定,待弥勒佛出世授衣后,将显大神通,入火光三昧,是神通大;尊者入灭前,上天礼佛发塔,为诸天说法,是德大;《法华经》授记,将来成佛,名光明如来,是果大。因具足以上种种大功德,故名大迦叶。佛弟子中,一共有六位是姓「迦叶」的,称呼他为大迦叶,以别于其它五位。

这次朝圣之旅的行程其实很紧凑,在菩提迦耶只停留3天,含外出参访附近的圣地,所以在大觉寺禅修打坐的时间,实在很少。因此我们大部份都是利用傍晚的时间,到大觉寺礼佛或绕塔,很快地明天就要离开,更要把握机会将该做的事完成。连同前两天绕塔的次数完成两轮108遍后,进入寺内礼佛并跪念一部《地藏经》,将功德回向给正在受病魔折磨的三姐。当然,也没有忘记同事们的请托,在佛前帮他们及自家亲人,祈求平安。

一般菩提迦耶的金刚座处菩提树园是不对外开放,但经由罗侯罗师父的安排,利用晚上快关塔前,我们顺利地进入园内,在金刚座前礼拜并拍照。若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菩提树下的金刚座是一直延伸至大觉寺殿内,也就是说寺内大佛所坐的金刚座是与菩提树下的金刚座是同一大石块。最后,就在大觉寺菩提树的西北角处一隅石台上,点上蜡烛─供火,唱诵『清净法身佛』七遍,礼拜圣地后,圆满结束我们在菩提迦耶的参访活动。

         

第十天 (八月14日 星期一 晴天)   菩提迦耶(Bodhgaya)王舍城(Rajair)那烂陀(Nalanda)拘尸那罗(Kushinagara)  约500公里

亏有罗侯罗师父在当地帮忙张罗一些琐事,以及老师细心周详的思维,天刚破晓,在离开菩提迦耶前,在大塔内我们得以如愿供养世尊三衣袈裟,并请托师父九月返台读书时(就读南华大学),能顺道帮我们带回道场,以兹永久纪念及保存。

今天的路程很长,所以在各个圣地间,都不敢拖延太久的时间。

《王舍城(Rājagrha)》原意为「王之居所」,位于菩提迦耶东北约九十公里,巴特那(Patna)东南一 O 三公里处,是佛陀时代恒河以南摩揭陀国(Magadha)的首都。悉达多王子舍弃华美生活,为了求道,出了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拘利国通过摩菟罗的国境,到跋耆国的首都舍离,从阿兰迦兰仙人座下,修行不执着、无一物状态的「无所有处」禅定境界。然后再向西渡过恒河,于摩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依郁陀罗罗摩子仙人座下,学习藉由无念无想的精神统一的「非想非非想处」禅定境界,修行自轮回中解脱的相关课题,在禅定三昧(定及观)方面达到极致,钻研瑜伽行法的真髓。因此摩竭陀国的频毘娑罗王(Bimbisara)十分敬佩年轻的求道者悉达多的不平凡,前去拜访时,诚挚地希望他成就正觉时,再来王舍城宣说正法。因此,当佛陀证得正觉后,率领千余僧人重回到王舍城时,即受到盛大的欢迎;当时的王舍城就成为北印度革新宗教的新兴之地和南方的传教中心。

总之,频毘娑罗王在物质上的护持,是佛教僧团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而出生在那烂陀地方的舍利弗(Sariputra)、目犍连(Moggallana),与先前世尊度五比丘后即皈依的大迦叶等三大弟子都在王舍城附近,则是使佛法广宣流布的强大助力。

灵鹫山(Griddhakuta) 灵鹫山又称灵山,因山石状似鹫而得名,在经典中常以「耆阇崛山」称呼。亦是在佛典中被记载最多次的山,大乘经典中,尤其是《妙法莲华经》、《楞严经》、《法华经》、《大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般若经》等,根据经典所述都是在灵鹫山宣说的。

灵鹫山,是佛陀在王舍城结夏安居期间,除了竹林精舍外,较经常居住及弘法的地方。东北耸立着第一峰,山顶有阿育王建立的第一号佛塔遗迹,以前此峰也称为象头山,是供奉镇守王舍城的蛟龙神─-金畀罗神的地方。灵鹫山西侧耸立五山之一的雷特纳山,传说是释尊宣说《法华经》时,多宝如来出现之处,也称多宝山(Ratnagiri)。

据老师描述,三年前他们是步行登山,当时道路还是石子路,有些师兄姐就必须借助拐杖帮助行进。这次师父带我们从多宝山下坐缆车先至法华寺和平塔后,再沿山路走到「说法台」。世界和平塔(Vishwa Shanti Stupa)是一九六九年日本山妙法寺藤井日达上人所建,并架设长达五百公尺的缆车,有114个座位,方便信徒上山参拜往「说法台」途中,也参访在奇岩下的洞窟群,这些洞窟分别是世尊(香室Saptaparni Cave),阿难及舍利弗等弟子们禅坐修行的地方,而唐朝高僧玄奘大师也曾在这里闭关过1年。传说叛教的提婆达多(Devadatta),有一次就是躲在山中的某处,趁佛陀不注意时丢下大石并砸伤了佛足。「说法台」位在半山腰处,被四周群山所环抱,是典型笈多王朝的僧院遗迹,应是为纪念佛陀而建。

《法华文句》卷一:「前佛今佛皆居此山,若佛灭后罗汉住,法灭支佛住,无支佛鬼神住,既是圣灵所居,总有三事,因呼为灵鹫山。」由经典可以得知,灵山就是圣灵所居,到了灵山,就是进入佛的净土。我们在「说法台」点上蜡烛及唱诵『清净法身佛』,礼拜灵山会上诸佛菩萨摩诃萨。

竹林精舍(Venuvana Vihara)》是佛教史上第一座供僧团安居净住的僧院。它的起缘,有两种说法:一是当佛陀带了三迦叶兄弟和徒众千人到摩竭陀国,国王频毘娑罗王(Bimbisara)恭敬迎接并虔诚皈依,建筑了竹林精舍,献给佛陀与比丘们,是佛陀在古印度南方说法的根据地。另一说法是,当时王舍城中,有一位经常护持各宗教修行人的富豪,人称「迦兰陀长者」(Kalandaka),在偶然听闻到佛陀的正法,欢喜皈依三宝后,将原本布施给外道沙门的林园收回,转而奉献给佛教僧团安居之用,所以竹林精舍又被称为「迦兰陀竹园」。当时,王舍城内的著名异教徒,舍利弗因闻佛陀所说"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缘起真理后,顿断见惑而证初果,并偕同目犍连共率弟子二百人,跟佛出家。两人日后也都分别成为佛陀十大第子,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

补充说明: 佛陀十大第子

头陀第一大迦叶(Mahakasyapa),拈花微笑、正法眼藏传人。           

议论第一迦旃延(Katyayana),感化恶生王,是正法永传的一大功臣。

说法第一富楼那(Purna),有着与佛陀类似的修行经历,终生弘法护教。

天眼第一阿那律(Anuruddha),是贵族子弟中,深获赞叹的模范生。

持律第一优婆离(Upali),由剃头童子变成大阿罗汉。

多闻第一阿难陀(Ananda),热心助人,协助成立女性教团。

密行第一罗侯罗(Rahula),是佛陀的独子,与世人同享伟大父爱。

智慧第一舍利弗(Sariputta),弟子中说法第一,先于佛陀入涅盘。

神通第一目犍连(Moggallana)上天下地、降龙救母

解空第一须菩提(Subhuti),化除坏脾气的习气、尽脱烦恼

 

目前精舍是经过规划整修的公园,由印度政府管理,需买门票方可进入,放眼望去,有几十丛翠竹,这些竹子是二十七年前日本人前田行贵教授所重新种植的,离入口处不远的左边有一座房舍,里面供奉有佛陀坐像;继续往内走有一长方形水池,池边还有日本妙法寺出资建造的新塑佛像和一间小小的纪念堂。

《松班达石窟(Son Bandar Cave)》原本以为这里就是七叶窟,经查证相关数据后,才知道这里其实是「松班达石窟」。根据资料显示,这座石窟是耆那教的苦行者所雕凿,构造非常简洁,这里是他们的苦修道场。虽然石窟的装饰很单调,也突显古印度修行者刻苦耐劳的操守。

:《七叶窟(Saptaparni)位于白跋罗山(Vaibhara Hill)由大自然的岩窟所形成,前方形成长三六公尺,东边宽十公尺,西边宽三、六公尺的台地,为经典第一结集地。阿阇世王(Ajatashatru)因悔改造成双亲不幸的残忍行为,归依释尊;并在释尊涅盘的那年(即佛涅盘后的九十天后)初次雨夏安居,以摩诃迦叶为首,结集五百名证悟的大阿罗汉(Arhat),并推选长年伺候释尊的阿难朗诵佛陀对大众曾说过的教诲,编集经藏;并以世称持戒第一的优婆离为中心,编集律藏经文。用钢铁制的铁笔摘要式刻在王舍城一带生长繁茂的棕榈叶上,这就是传于后世的贝多罗叶经。恒河流域的方言-巴利语,成为第一结集后的佛教用语。这次的聚会结集出原始经典,《阿含经》与《律藏》等。

 《那烂陀(Nalanda)》那烂陀大学是在五世纪初由笈多王朝的戒日王所创建,尔后历经七个国王屡次增建,那烂陀大学被列为世界上最古老大学的代表之一。此城名原意「赐莲之地」或「神知之地」。在五至十二世纪之间,尤其以东方艺术和佛教教学的最高学府而享有盛名。玄奘大师曾在此留学15年之久,兴盛时期,最多有老师1,500名之多及学僧1万多名,在此研习中观、瑜伽、密教等各派的义理,弘扬大乘佛法。玄奘大师曾跟随当时的校长,被尊称为唯识学派正法藏的--戒贤法师参学,最先译出的是《瑜伽师地论》。受玄奘大师积极求道精神影响,义净三藏也经由南海的航路到此留学。

十三世纪初,蒙兀儿王朝的回教军团(Bakhtiyar Khalji),攻略比哈尔地区时,不能幸免地那烂陀大学也遭到火攻,建筑物、经典、书籍等延烧了六个月之久后,就从此埋藏于地下七百年。直到 1915~37年及1974-1982才陆续再出土。

中午时分,我们到达那烂陀。当地资深解说员带领着我们登上残留的红砖建筑物基台上, 一一介绍该宏伟建筑,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目前开挖出来有6座寺庙及12座僧院,建材一律是红砖; 最大的特色是100英呎宽南北走向的走道连结东边僧院和座落西边寺庙; 其中东西南北高低大小不同的建筑物间,排列整齐且彼此相连,颇有一气呵成之势。每栋僧院的外观和格局也几乎是相同的,中间是天井,四周环绕走廊及僧房,有单人床(长老住)、有双人床(学长制),室可放贵重的物品,有楼梯可通往阁楼,厨房,天井,储藏室。另外每一群僧院建筑都有一座主要的圣殿,是供聚会布萨(诵戒)的处所。西侧的寺庙,则以位在南端的编号第三座的舍利弗纪念塔遗迹为最雄伟和壮观的建筑。这座塔的起源是纪念舍利弗尊者在此地诞生并入灭,为阿育王所建以示怀念;之后,经继任国王护持扩建,才成为今日的大塔规模。一列列的壁龛,是笈多王朝典型艺术的表征。而第二佛塔与其它佛塔所不同的是,在护墙基座上有二百一十一雕刻饰物镶嵌在上面。

那烂陀大学的宏伟擘局,确实让人赞叹不已!无奈,日正当中,我们虽然撑阳伞,还是难抵挡8月天烈阳的热浪冲击,快速环顾建筑物的主要基台一圈后,接着转往对街的博物馆参观。博物馆虽然规范不大,可是却收藏一些从遗迹出土的古文物,有各式各样的石雕或青铜佛像,壁画,铜器皿,磁器,印章..等,值得一看。

由于今天要赶将近500公里的路程,所以路上都不敢有所耽搁或停留太久。路经罗侯罗师父的小学(Pureland High School,可收学历到高中程度的学生),也只能做短暂的拜访,在捐出师姐、师母远从台湾带来的糖果饼干,老师和师姐所委托的文具用品以及我们团员诚意的捐款后,就结束在王舍城的所有参访行程。离开前,我们实在无法抵挡不与这群天真无邪的小天使合影留念。尤其难忘他们的热情,当我们的车子一到达,才刚开车门脚未落地,我还搞不清楚方位,小朋友就蜂拥而至,用印度最古老的敬礼--吻脚礼来欢迎我们,这突如其来的礼节,让我们着实有些意外及不知所措。

从巴特那(Patnar,佛典中译为”华氏城”,为阿育王时期的首都)到吠舍离,必须经过世界最长的甘地大桥(Mahatma Gandhi),全长约6公里,横越滔滔恒河,车行在桥上,才知道恒河是这么辽阔壮观。无怪乎在世尊的说法中,常以恒河为譬喻来引导化育浑沌众生,真是用心良苦。到达吠舍离(Vaishali)时,天候已经不早,所以只能做重点参访。

《吠舍离(Vaishali)》位在恒河北岸为离车族之城,这里是强壮善良国王吠舍罗(Vishala,”广大”之意)的领土,而吠舍离之名正是源自于这位神话中的国王而得名。有一年舍离地区因持续干旱,发生瘟疫,全国举行众婆罗门的加持祈祷,结果都无效,国王便向止住于王舍城的佛陀求救。佛陀带着阿难,才一走进跋耆国就开始打雷并下大雨,解除了干旱。因而佛陀在舍离宣说『 宝积经 』,同时,游行了七天,并以托钵的水洒净,于是传染病完全消失。从此这里便以邀请《 药师如来 》而闻名。释尊八十岁在舍离度过最后的结夏安居时思念寿量,三问阿难,结果阿难三不知答,也没有请佛住世。魔即下凡,请佛入灭,佛陀即答应,因此,佛陀宣布三个月后即将舍寿。

补充说明1: 佛涅盘一百年后,耶舍尊者在舍离推动第二次结集,集合了七百位高僧,又称「七百结集」主要讨论、编辑与「律戒」相关问题。虽然达成「十事争议,均为非法」结果,可是却导致部族对抗,使得原本自佛陀以来都是单一的教团,在佛涅盘后一百年左右,由于对戒律的见解不同,分为保守(上座部,称南传或小乘佛教)及自由(大众部,称北传或大乘佛教)两派。

补充说明2: 佛涅盘二百年后,在阿育王的庇护下,在华氏城的鸡园寺第三结集邀请一千位品德高尚的比丘,并以尼键子、帝须为主持,花了九个月,再度检讨王舍城七叶窟第一结集,以及在舍离第二结集的经、律,进而就释尊的说法加以讨论。而佛教学派由最初的上座部和大众部,渐渐分为十八部。

《佛陀舍利塔(Relic Stupa or Stupa 1)》佛陀涅盘火化后,将佛舍利分给当时八个大国,而离车族也分得其中一份,于是在这里建了一座简约的覆钵式佛塔,安奉供养佛舍利。随着时代变迁及战乱,佛塔几乎已全毁,只剩部分基座,这座佛塔原本是直径7.2公尺的砖塔,塔上尚留存有历经四次扩建的痕迹。目前的建筑仅是供后人凭吊当时的景况,而当时从残塔内所挖掘出来的一只滑石制舍利罐,被收藏在巴特那博物馆里。

补充说明:火化后的佛陀舍利子分给以下之八个国王: 1.拘尸那城 2.摩羯陀国3. 舍离国(离车族) 4.迦毗罗卫国(释迦族) 5.遮罗颇国 6.罗摩伽国 7.毗留提国 8.婆罗国

《阿育王石柱(Ashokan Pillar)》 这是孔雀王朝为了标示佛陀最后一次吠舍离公开说法而建及竖立的,历经两千余年,这根狮柱依然保存完整无缺,实在很难得。然而阿育王石柱,最让人赞叹的,就是一体成型的石柱以及雕塑技巧,当时没有机械吊高机,他们又是如何将石柱立起来? 他们到底动员了多少人力? 太多为什么,也只能向古代老祖先的智慧致上最诚意的敬礼。

《阿难舍利塔或二号佛塔(Ananda Stupa or Stupa No.2)》是一座红砖砌成的覆钵式佛塔,与石柱相对而立,也是阿育王所建。二号佛塔又称阿难舍利塔,关于此佛塔有一则神话般的传说。据说佛陀涅盘后,阿难尊者继续大迦叶尊者的脚步,在恒河南北两岸弘法。有一次,阿难尊者在摩揭陀国的林中散步经行,听到小沙弥背讼经文,错误百出,阿难尊者好意加以纠正,小沙弥不领情反而出言讥讽是尊者年事已高,记错了。阿难尊者感触良深,心想:昔日同修都已一一入灭,留下我一人在世,既无法教化新进的比丘僧众,又无力维系佛法的纯粹正统,独留又有何用?不如及早入灭。便离开摩揭陀国,想渡过恒河到佛陀最后说法的吠舍离自行入灭。然而,此举却引起两国大军在恒河两岸紧张对峙的局面,互不相让,阿难尊者为了不让两国人民为他动干戈,因此尊者以神通力从船中起身,飞升到恒河上空,自行火化身躯并分成两半,一一落在南、北岸。两岸军队见状都嚎啕大哭,各自带着分得的一半舍利回国建塔供养。

舍离到拘尸那罗还有约250公里左右的路程,据司机解释,原本避开大马路抄乡间小路,就是想走快捷方式,也许是雨季关系,这些小路却变成到处坑坑洞洞,道路崎岖/车子颠簸不说,加上天黑没有路灯照明,车子行进更是雪上加霜。一路上就这样摇摇晃晃地,到达拘尸那罗,我们要投宿的饭店已经是11:15pm.

虽然长途旅程,身体是有些疲惫,可是当我们的车子经过穷乡僻壤的小村落,沿路人家所住的房子,不是水泥的高楼大厦,而是泥土墙、茅草平房;没有电灯,只有煤油灯或昏暗的烛光;没有风扇或冷气,只能坐在门口乘凉,他们却是那么乐天知命及满足现状。那么我们有坚固楼房可住,出门有车代步,有冷气可吹,有灯可以照明,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抱怨 ? 加上满天的星星如影随形地,忽前忽后,忽远忽近,一路跟着我们夜行,一点儿都不寂寞! 这时才警觉到,我已经好久没有仔细观察星星了,原来他们这么美。虽然没有世尊的睿智,夜睹明星而悟道,但我终于知道要放慢脚步,欣赏我周边的人、事、物。其实,佛法不单只是在经书里面而已,它也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实践上。

(待续)


[ 印度朝圣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