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002.gif (10734 bytes)Exclaim.gif (1443 bytes) 心死不與草木石頭一樣嗎?怎會是道呢?

                        (本篇參問為張玄祥居士所答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五十二、參問:

心無愛憎、苦樂!如何是道?與木石無情如何區別?請大德不吝指教。謝謝您! 阿彌陀佛!

 

師答:

Hao大德:

彌陀佛!1225mail早收悉,然因正在帶眾避谷(斷食)禪修,不能即時回覆,故遲至今日才回函,尚請您見諒。您所問的問題顯示您對於修行剛起步,才有此一問,現在讓我們來仔細談談。

先您要瞭解「道」有三不等,然後要瞭解我們的感情領納作用,是使我們煩惱、痛苦的原由,修行就是在控制這些,得道後也不會像木石一樣,還是有覺有知但無煩惱而已。人的覺受以佛法來說分成憂、喜、苦、樂、捨等五覺受,前兩者對心來說,後兩者對身來說,最後一個「捨」可以說是道人所要追逐的「道」之境界,「捨」意即平等無憂喜、苦樂等覺受想。

再來談若心有愛憎、苦樂也是道,僅是屬於人間道、鬼神道,此等眾生天天生活於愛憎、苦樂中,也因為有愛憎、苦樂,故才會去造無量的業緣,起無量的煩惱,這些眾生都是生活於愛恨情仇中。

再來是六欲天的道,此等人祇是能修善行,守五戒修十善,五戒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五。十善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癡等十。此欲界天道中人雖有善行,但不能斷煩惱,故還有愛憎、苦樂覺受,當然天壽盡還是要再輪迴的。

再來就是修梵行(清淨無淫欲)者的道,此等人一定是修禪定功夫很好者,已能去除憂喜、苦樂覺受,得捨念清淨,不再受憂喜、苦樂等煩惱所迷惑,此等人死後當生色界初、二、三、四禪天中,這也是屬於更高一層的天道而已,天壽盡還是會再輪迴的。

再來是小乘佛道,若如上述修禪定的人,或無色界天神,再加上修六度波羅蜜多(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即能得平等性智,所謂平等性智意即能面對人世間憂喜、苦樂事,但沒有憂喜、苦樂覺受想,這就是學習到佛教的初步解脫道,此等人與色界天神不一樣的是,能處於人世間,生活如常,而沒有煩惱 能使他們覺得受不了。不像上述修禪定的人,一定要在禪定中才能沒有憂喜、苦樂想,這就是小乘佛法的解脫道。

修行到已開悟的修行人,即是入地菩薩得菩薩道,更能夠覺知花草、石頭也是有佛性,能覺知一切有情、無情均是眾生,非如您所說木石無情。這部份就比較高深,想非您能想像與體知的。菩薩至此境界更能常住捨性,不會再有憂喜、苦樂等覺受想,這才是真正的佛道、解脫道,此菩薩除有智慧自度外還能度眾生,教眾生如何離苦得樂。此樂即是涅槃之樂,非世間樂所能比也。

最後的結論是修佛法者,悟得解脫知見後,有佛性能覺知一切因緣,不管順逆、善惡境界,當面對它們時,都不會有煩惱心起來相應,這與您想像的心無愛憎、苦樂,就好像一定與木石一樣,並不是這樣的,再者木石也非無覺知呢?要如何做到有覺知而無煩惱,就要學習佛教的觀空智,才能有覺知而能無愛憎、苦樂想。佛法講的是實修實證的功夫,很難用理論來說明清楚的,除非您也到那個層次與境界,兩者才能互相了解。謝謝您的mail。


[ 一般小參 ] [ 問題小參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