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002.gif (10734 bytes)Exclaim.gif (1443 bytes)能否用「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看世間事?


二十五、參問:

阿彌陀佛!請問一下張老師:

1.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上頭大概描述造印佛經、畫像等,紙張墨水...等,皆皆須用最好的,且還要淋浴淨身後才可進行,當然最重要的是要有恭敬心但吾有所不解,上述所述當然有它的理由,而《心經》裡頭不是有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且在佛教的觀點下任何事物是沒分別的,那為何有相互矛盾之處呢(不知此想法對否)

2.閒來無事時會拿《心經》來抄抄,但事後發現會有一小段漏抄,於是就用更小的字補抄,不過這也怪我時常分心,但補抄後會感覺整體看起來會有點亂,請問此法對否,還是仍如《心經》所言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所以沒關係啊?謝謝。末學於六月四日mail參問

 

師答:

NPIC大德:

阿彌陀佛!64MAIL收悉,只因最近較為繁忙,至今才回信尚請見諒。您所提的問題蠻嚴肅的,同時您對《心經》中的字句把它用在此問題上,更引伸出另一認知上的層次問體,現在讓我們來討論討論!

1.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上頭大概描述造印佛經、畫像等,紙張、墨水皆須用最好的,且還要淋浴淨身後才可進行,當然最重要的是要有恭敬心,但吾有所不解,上述所述當然有它的理由,而《心經》裡頭不是有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當一個初學佛者所做所為,都會以最恭敬心來對待諸佛、菩薩,如佛像要最莊嚴的,供桌要最美麗的,香要買最貴又最香的,…。這是私人對諸佛、菩薩的恭敬,因果報應的關係,諸佛、菩薩對您的恭敬心也會給您適當的護持,這就是因緣法。另已有成就行者因感諸佛、菩薩的加持才有所成就,他就會更抱著感恩的心,以種種恭敬的行為來供養諸佛、菩薩。只有外道世間禪定行者或修小乘行者,已有點境界或有什麼神通的,就會起貢高我慢心而對諸佛、菩薩不恭敬,這種人會因慢心而障道,不能得無上正等正覺之解脫知見。您提到《心經》裡頭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是在闡述佛性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修法過程中要抱著這種認知,同時這也是行者要證悟的境界,我們要朝向經文所提示的來認知---自性本來不垢不淨,諸法本來不生不滅,自性不因種種因緣、造業而有增有減。問題是若您為達到此修行的境界,而對諸佛、菩薩抱著不恭敬心或慢心,就不會如願或有大成就。故在修行上我們要有此種認知,但在做法上對教導我們的諸佛、菩薩,還是要具有恭敬心的,不然我們不是違反因果,對有恩者反投以慢心?

2.在佛教的觀點下任何事物是沒分別的,那為何有相互矛盾之處呢(不知此想法對否)?? 任何事物是沒分別的,這是開悟行者要學習的功課,若是悟空者當能體知任何事物本體是無分別。行者若也只停止於此體知,也祇是悟得空的自了漢,尚未能獲得佛法的圓融與中道的修證。若悟空者再進而修空有不二的中道觀時,行者當能體知內心境界是有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佛性體證,但對現實境界的分別相,是能自在地面對諸境而無礙,既然證得空就不會對有境不能承受的現象,故內心的證悟與外境的面對,是不會有相互矛盾的心理的。講得那麼多,怕您看得迷糊了,故總結一下:(1)所提的問題「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在說明佛性本來的樣子,您能在意此句經文,表示您有智慧去體知此佛性的樣子。(2)做法上要有諸佛、菩薩幫您去悟道,故您要能恭敬諸佛、菩薩,種此一善因緣。(3)若光有空的體悟能有個無分別的心,但反以空去否定一切世間相時,則會執空而壞修行的前頭路。(4)修行路上,目標與過程的做法或行為要弄清楚,才不會落入習氣、心病中,已造業而還不自知。

3.閒來無事時會拿心經來抄抄,但事後發現會有一小段漏抄,於是就用更小的字補抄,不過這也怪我時常分心,但補抄後會感覺整體看起來會有點亂,請問此法對否,還是仍如心經所言...。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所以沒關係啊??對!當面對煩惱法時,或心不能決定時,要用此經文來提示自己,自性本是清淨,不因您做好做壞而污染它,如此當下心就會自在許多。但若您的習氣沒真的去掉執著時,雖這樣自我安慰一番,但過一陣子又會想起這件事情來掛礙的。如何來面對此一問題,建議您若環境允許,要淋浴、淨身或燒香後,才來進行抄經的行為,您應可感知其心境與結果會是不一樣的。另外,順便提醒您抄過的經文,也要小心處理不能亂丟棄,若不留存時,要收集好後等有機會再以火化方式燒掉。謝謝您的mail


[ 一般小參 ] [ 問題小參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