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一定要靜坐嗎?
何謂灌頂?其作用為何?法爾禪修中心 善祥比丘(俗名張玄祥)撰
七、參問:
張老師您好:1. 何謂灌頂?有何作用?
2. 修行一定要靜坐嗎?
3. 在與友人對話時,如上課時(現仍在求學階段),知道老師雖知識廣泛,其缺點為不善表達,友人便開始批評教得不好,吾雖知他此法不對,想修正也,但不知如何修正,且此人性情較剛,在此情況下,竟然也跟著說"對啊…#@%**###"也開始批評老師起來了,多次似此情況,事後甚覺慚愧,可否指引我一條明路! 感激不盡!
(12月15日黃大德於12月15日mail參問)
師答:
黃大德:
阿彌陀佛!12月15日第一封mail所參問的3個問題回答如下。
1. 何謂灌頂?有何作用?
灌頂是修密法者,取得修法的一種儀式,修密法首重有上師灌頂加持,取得修法法允。若沒灌頂而自己進行修法,就是犯盜法罪,其過錯小者有違德性,大者可能被諸客邪所干擾而不自知。例如前有位同學從大藏經中獲知「心中心佛密法」非常殊勝,就自己結印修法,因而每一修法,心就不寧,身體即有一股寒氣入侵體中,全身發冷。後來經他來電說明後,囑付他不要再修法,不然客邪不退就壞事了,好在他也馬上放棄再修法。後來他參加本中心第二次遙灌後,取得修法的法允,往後每上坐心身安寧,能專心修法,這是有經正統取得修法的重要好處。通常上師灌頂時,用甘露水灑在受灌頂者頭頂上及身上,再用佛像放在受灌者的頭頂,念咒加持,如此才完成灌頂儀式。灌頂只是取得修法法允及身心的安寧,好能進行修法。但修法中的過程及所發生的現象,上師或指導者要有能力為受灌者解除疑難雜症,使他能順利得到法益,不會走偏或著魔。
2. 修行一定要靜坐嗎?
修行的層次有很多,如行善、斷欲、禪修、見性等,六欲天的果報,只要修善行就好;斷欲就要禪修,故說修梵行;禪修有未破色身及破色身的禪修,前者得色界四禪十八天的果報,後者得無色界四空處定;而見性是菩薩法,是禪宗所要求的修證目標,見性後即能知一切緣起法,能擺脫心識不實的糾纏,而得解脫知見。修行的法門也有很多,多到八萬四千法門,靜坐只是其中的一種,因它是在靜中以氣、息來修,除能以氣來突破色身以外,還可在靜中觀自心的起滅,了知心的虛幻不實。要入色界四禪的境界,非要靜坐不行。若要明心見性,除靜坐外,色身的氣機要很旺盛,或修密法得到氣盛也行,這樣才能突破色身的束縛。
3. 在與友人對話時,如上課時(現仍在求學階段),知道老師雖知識廣泛,其缺點為不善表達,友人便開始批評教得不好,吾雖知他此法不對,想修正也,但不知如何修正,且此人性情較剛,在此情況下,竟然也跟著說"對啊…@%**###"也開始批評老師起來了,多次似此情況,事後甚覺慚愧,可否指引我一條明路!
每一個人的心地,代表他的前世、今生修養,您的心地比那位同學好,也比較有智慧,就不會太怪人家,都常會替別人著想,都常會原諒別人。其實求學時代,老師只是告訴您如何去做學問,去找資料,去寫報告,這是西方啟發式的教學,是我們未來的趨勢。現在台灣學校的教學法是口授法,學生的知識是從單一老師的傳授,若他不善表達,當然會說老師不會教書。同學有此抱怨,您安慰他也不能接受時,那就只有用佛法來對治,修行中有一個法門就是聽而不聞,視而不見,若是用經文來說,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剛經》。此句經文的意思是說,當他再對您抱怨時,您就靜靜地聽他講,用心聽他發洩,但不要跟他附和,也不要跟他抬槓。不置可否的態度表示您的心能如如不動,這樣就沒與他一樣在造業。您不會與老師結冥惡緣,也不會與這位同學結惡緣。不要以為您們背後罵老師而已,您同學的心念已與老師的心念結上惡緣,不修行不知此利害關係,若當您能體會輪迴的根本,您才知道所謂的造業是如何形成的。因此太深邃,不再詳談。謝謝您的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