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002.gif (10734 bytes)Exclaim.gif (1443 bytes)一般小參 --        

    修行人再來不肯承擔,要成承擔時不知如何下手!

法爾禪修中心 善祥比丘(俗名張玄祥)輯 


一、參問

Q1.尊敬的善祥比丘,法爾禪修的師父們,你們好!學生有一些問題想要請教,最近很自然的就想要好好修行。之前讀過《地藏經》拜過《八十八佛》但都沒有堅持下來。學生很著急不想今生虛度,可又不知道從哪裡下手去修學。去年就在網上看到了善祥師父未出家前和2011年講的打坐入門瑜珈師前加行,前加行只看到第8集就沒在往下看,當時只是覺得這個師父講的挺好。因為那會兒也不懂,就認為誦經念佛就好了,打坐什麼的容易著魔。後來聽多了一些師父的開示,自己也經常上網搜一些資料,才明白打坐對於修習佛法非常重要。昨天把師父2013年2015年講的關於打坐的視頻都下載了還有一些輔助的功法,就是還沒看呢。

A1:妳應聽過禪淨雙修這名詞,禪淨雙修是說修禪打坐,善於內觀自習,如此可以自易斷內習,修行是在做淨除九十八隨煩惱,從欲界,而能依禪修境界而入色界修,甚至於無色界中修;修淨(念佛)是在學佛道路上或許沒有可親近的師父引領,自己是可以有個教穩當的依靠,一句佛號請佛護念,如此就不怕走迷失掉。

光靠自己念佛、誦經,若因緣不具足,能量有限,很難自己走得下去,所以走走停停,如此是不易真有成就。若要有成就,就要找機會能空出七天、十天,讓自己居止一處,摒棄外緣,一句佛號提撕不斷,如此還有可能感召佛菩薩前來加持護念。

若要打坐就可以依視頻去學習,之間有發生什麼現象,只要不當下執取其境,事後可以來函請問,還是可以自家學習打坐禪修,身體要先養成有氣感,才能修到內心裡面去。

 

Q2.因為最近想誦大悲咒,並且看到有盜法這一說法。想授持一些東西,要有師父傳授或灌頂,所以學生想問問師父,學生能在家自己修習您講的打坐嗎?

A2:依妳的情況是很適合打坐,因妳少於夫妻生活,對於丹田契機之開發是很有幫助的。打坐有分南傳與北傳的法,早年法爾所弘揚之禪修法偏重於北傳禪法,都是靠自己簡單易行,但無智慧者進展可能會受限制。此法觀呼吸是以"在一數一,在二數二,是為法行,墮入正精進"。一二者是指吸呼氣,進氣數單數吐氣數雙數,五進息五出息為滿數十數字,數息不得超過十之數字。

如此,專注於呼吸使空氣緩慢進入胸部、小腹、甚至於腳趾等處,如是每天有時間就打坐,身體自然就會有變化發生。座上修禪練氣機,下座後就專注意於自己的心理變化,內心不能有不清淨心念頭起,包括貪、瞋、癡、慢、疑等心病,其他不正常的心也要知道即時管住,一生起即要警覺,並把它擺平,這就是在禪修。

最近兩年來,法爾已開始弘揚南傳的六潔意或稱六妙門內觀法門,此法的第一階段是修數息觀,初學者能依法修學,很容易得定。現在正有新班開始上課不久,也有上課視頻上土豆網,妳可以進去找出來看,若找不到再來mail,下週可以再給妳土豆法爾網址。

 

Q3.而且學生想誦大悲咒和楞嚴咒,在沒有師父灌頂的情況下,要怎樣如法的授持修行呢?

A3:持咒語是要利益一切眾生用的,那是最後的階段用的。經藏、律藏、論藏、般若藏、陀羅尼藏等五藏,是要依次地成就的。經與律是先要學習的,修行人起先於欲界要持戒修身與口二業,同時修四善根(煖、頂、忍、世第一法);煖法升起後,心地開始柔和,初學打坐身體有氣機,有受三歸依戒,至頂法是於三寶(佛法僧)已不退信心,開始學禪修修一切忍法,於一切世間事中起修。修戒定慧有成就後,已了解什麼是佛法,要學什麼法,一直修到自己心地稍微清淨了。

妳悉曇發音不懂、字義之義理不懂,如何用法於密法中也不懂,這樣妳光想有什麼用呢?所以第一階段修行不是持咒語,是要花數十年修行,忍法得具足、心地有成就;成就後,最後才進入陀羅尼門。

入陀羅尼門是要行菩薩道用的,同時也增長自己的智慧與辯才,因懂得悉曇字母義,其字義可以使你入辯才無礙,講經說法中說出無量義理,真正佛法至此來來能宣說。

大悲咒妳是可以學習持誦,持時要唸梵音,要懂得其義理,主要以懺悔自己無明業障與地獄罪時用。

楞嚴咒是道場、寺廟要求佛菩薩與眾天龍八部鬼神等來護持佛法用的,不是每個個人都要用、會用的,是化解一切魔障用的。而且楞嚴咒共有四三九句,不是外行人可以持誦的。妳連修行入門都沒有,想這些也太天真了吧!

 

Q4.並且前半生沒遇到佛法之前學生造作了好多罪業,殺生、墮胎、偷盜、妄語、淫欲心,五戒樣樣都犯了。是否要先專修懺悔或大禮拜(有下載您講的大禮拜視頻,因為還沒有看不知道裡面有沒有提到哪種情況要做大禮拜)。

A4:真正懺悔是當罪業來臨時,再坦然去面對它而受報,若還沒有罪業現前,冤親債主都還沒有來,妳光懺悔有什麼用呢?懺了半天,沒有人會原諒妳。當妳所造之惡業,其債權人親自來要債了,妳才來還就是了。

所造之惡業已造,就是懺悔也是改變不了既成事實的。所以只有認真學佛法、增加智見,增強忍法之認知,修習到忍法成就。有一天當業報債主前來了,人家要索債了,那時妳就要用忍法對應,給妳苦受,妳不以為苦;心永不散亂,可以承受得了冤家的污辱迫害,因已知因果,不會再造惡業;又因已練就有金剛身、金剛心而能不動,如此安住,業不成為業;慢慢逆來順受,永不再造惡業,遇惡業報現前也永不退轉。如此才是真正的懺悔,不然平時做些懺悔法,花很多時間去做,不見得能成就妳的忍法。

天天打坐、禪修、斷惡習,才是真正的懺悔,培養出來妳的忍功吧,凡不如意事來時,對於此等事都能做到慢半拍去應付吧!甚至於已能不動心了,當債權人來時,妳就可以輕易地去應對了。

 

Q5.學生真的很想好好學習佛法,知道自己德行不夠,不敢奢求今生一定要有所成就。釋迦牟尼佛修了三大阿僧祈劫遇到燃燈佛授記,後又經過十萬大劫才成就無上正覺。學生只求正知正見如理如法的踏踏實實的修行。

A5:《程顥傳》云:「病學者厭卑近而騖高遠,卒無成焉。」 一個好高鶩遠的人,在修行上來講,除無成就外,又是很容易著魔的,因他知見不正,又小少功德就想要成就大果報,這樣子是可能嗎?

所以學佛法,就是要依佛說的法去好好做,把心內垃圾倒光沒有殘留,這樣就會有智慧生起,也才能看得懂佛在說什麼個道理。

於世間法裡學佛法,當然還是以四善根位目標來修,見道以前不認真修就不能入道,入道後再觀道路怎麼走,就很容易去做到見道,見道才能得真正佛法來修心養性,也才能夠證果位。證果不是有個"果"等著給妳拿,而是妳心裡面的垃圾去除多少來論證的。

要入道、見道,都得依四諦(苦集滅道)及修十六行相來觀,觀時是要用眼智明覺等四行觀法,以達無漏聖位之四種修行階位。四諦、十六行相是妳修四善根後,努力以赴地禪修時,才能用四行觀來做觀。十六行相苦諦是觀─無常、苦、空、無我;集諦是觀─因、集、生、緣;滅諦是觀─滅、淨、妙、離;道諦是觀─道、如、行、出。這些是什麼意思,要如何觀,不用急,面面接觸,一個初學者是搞不清楚的,但總是要一直看、一直修,這樣慢慢成熟了,就可以懂得它們是在說什麼了。

 

Q6.學生今年39歲,最近開始基本上吃全素了。但是還沒有過午不食或日中一食,每天用功時間很少很懈怠,因為每天都覺得身體疲憊,要照顧女兒吃喝拉撒睡,學習,還要陪她玩,每次我女兒纏著我玩的時候,都覺得渾身沒勁爬不起來。孩子爸爸每天下班就是坐在電腦前打遊戲到半夜,公公婆婆是聾啞人,每天都要出去打麻將,之前幾年我挺委屈嗔恨心會有,隨著對佛法的瞭解知道這都是因果,心平氣和了好多。

A6:自己是什麼身份地位,就依自己的身分去做就可以了。過午不食是出家戒律,出家人的事;日中一食是頭陀dhūta大行者的事,頭陀少欲知足,去除塵垢煩惱之真行者,現在是少有的了。

基本上妳是吃全素了,但妳吃素吃得不得要領,所以才會沒有體力,再加上丹田氣機沒有誘發出來,更是會覺得沒有力氣。若蛋白質食物攝食得不夠,就更會覺得沒有力氣。若是妳維生素B12不補充,就會產生功能性的貧血,這兩者會使妳身體疲倦感覺,做任何事使不上力氣。

既然要吃素要淨口、不殺生,也可以免魔擾,就要記得補充足夠的維生素與蛋白質,尤其是維生素B12。上法爾官網網站去學習營養─素食者的飲食經典(1)

https://www.dharmazen.org/X1Chinese/D32Health/H215.htm

生活不順遂是過去之業報,不能怪別人,既然知道要學佛,就要知道因果報應之真實,如是因如是果,數年前覺得委屈,嗔恨心時時會有,這是不應該。現在已學佛,知道這是練心的道場,周遭之冤親債主都是善因緣,妳有不以為然時,就要學習逆來順受,不要苛求別人要怎麼樣改變,反過來要使自己的心平不起伏,甚至於沒有煩惱,這就是在修忍法,這才是實修行,初學者這是比打坐更重要的事了。

 

Q7.家裡也沒有佛堂是在電腦房間裡的一個角落,我自己用木板在牆面上搭的簡易的,只有上早課時才把列印的佛像拿出來,上完課就收起來,也有些時日沒上早課了,說來慚愧學生從來沒上過晚課。

A7:妳應該了解向"法身如來"學法是最好的,法身如來是無相的,法身如來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妳只要一心向虛空禱告,法身如來即知曉,有無佛堂是無關緊要,重點是要認真學習。

若環境還不允許,持一句佛號更是很簡便的法門,隨時都可以用功,不限在早上或晚上。只是念佛不能只有嘴巴唸,而是要同時用內觀觀想佛號的每一個字,邊念邊觀才有攝心,這樣才有專注的念力,才能感召佛如來的護念,久而久之,當發揮最大的效用。

 

Q8.對於學生來說吃穿用住都不重要,雖然沒錢也不掙錢,但更願意過跟錢沒關係的生活。學生十幾歲的時候總會說將來不要結婚不要生孩子要出家,直到25歲那年被劫道差點被掐死,才覺得要找個男朋友保護自己。跟孩子爸爸是打工的同事,他比我小五歲,婚前在一起之後懷孕了,他讓我打掉,當時我也怕我媽媽爸爸說我就把孩子打掉了。那會兒不知道佛法只是當時非常難過,到現在都難過。接觸佛法之後知道這是在害人性命。

A8:這是妳過去世修得不夠堅住戒行,若是貞節觀念有很強烈的話,就不會出現這種問題,無意間墮胎又犯殺業,所以累劫掙脫不出來輪回就是這樣子。如是因,如是果,所以今後如果命運不是很順遂,妳也要能忍,一切法都是在"忍"法成就。

現在最好找機會去受五戒、菩薩戒,再依戒而修心養性,受戒後要認真學戒,學戒才能深入心中,知道如何持戒清淨,不會再造惡業。如果能圓滿受戒成功,每個戒會在授給戒法時,都有懺摩、拜懺,拜懺中要誠心懺悔,祈禱授戒功德能由如來佛超度墮胎的未生胎兒,了結此罪業。

 

Q9.其實當姑娘的時候我夢到過三次菩薩,第一次是好多陶瓷菩薩堆在一起,我和一位年長的女性老人從佛像上往下下,她讓我扶她我不扶,後來她給了我一嘴巴,我才乖乖的扶著她。第二次是廟上吧,一排幾個坐著的石像菩薩都托著右手。第三次是我對面有個小孩子看著我後面笑,我回頭就看見一尊白衣白冠的菩薩頭像。當時打胎的時候一點都沒想起這個夢,我總會想被我打掉的孩子會不會就是這個孩子,他今世來也是來修行的結果被我斷了慧命,學生真的好慚愧好後悔。

A9:常夢見菩薩或是自己在空中飛來飛去,都是過去世熏習的種子,於夢中會起現行。所以說夢是一種過去事之主體經驗,是人睡眠時產生的想像中的影像、聲音、思考或感覺。所以說 於睡眠中,夢想中,心、心所(心之作用)對於對象(所緣之境)所呈現出之種種事相,猶如見現實般之真實,稱之為夢。此些菩薩與人物都是妳過去世所熏入的,現在夢中被當為所緣的境,現於夢中之現象。

夢梵文是svapna,su是世間事實非有而像似u有影像、有念頭,這些都不真實的,故說su。apnas是擁有的,possession , property,如擁有、財產;或說wealth, property;財富、資源,或說work工作、製成。所以su+apna即成為svapna,睡覺中所作的事,sleep, sleeping,即是做夢dreaming, a dream。

一般言轉輪聖王或國王等德行高超者,才能夢見未來世界眾生之德行衰敗事。小人物出生能夢中若見蓮花、繖蓋、月輪、佛像、菩薩等,均屬善夢。不是過去所緣,當為後世所現。

妳三次皆夢到菩薩像,應該是過去緣,以及未來事示意,妳宜努力學習真正佛法,從內心裡斷一切無明業,最好能成就戒、定、慧三學,最後終能從戒定慧中證得果位。

第一夢顯示妳慈悲心還不夠,有苦難眾生對著妳,妳還沒有隨緣想幫助,要有鞭策強迫來,才會要去幫助弱小年老力衰者。所以妳過去結那麼多菩薩緣,大概都只是僅止於信仰,沒有實際去修禪定,有修禪定者,能修至世間二、三禪心地,就能對眾生起慈悲心。

第二次夢到廟裡一排幾個坐著的石像菩薩都托著右手,我想這些佛像應是羅漢像,羅漢像都是以自在形象示現,表示祂們自在無礙,身心無拘束。若妳過去世是修聲聞法,沒有菩薩的慈悲心,這夢與第一夢是有相當地關連性。

第三次夢到有個小孩子看著我後面笑,我回頭就看見一尊白衣白冠的菩薩頭像。看來妳還不是能自己悟道的,還是需要人指導也因為妳過去世的善因,今生想再認真修行。

墮胎事已成就業緣,想起這個夢,妳總會想此小孩是被我打掉的孩子?事實已成就,後悔已不及,要想辦法超度它,已如前述。

 

Q10.我和孩子爸爸去年就斷夫妻生活了,25歲就跟孩子爸爸在一起其實夫妻生活都沒有二十次,每次我都會痛(這總會讓我想到小時候抓蜻蜓,然後讓兩隻蜻蜓互相咬對方生殖器部位,自己當時怎麼那麼殘忍,簡直不是人)。

A10:殘酷虐待生物本來是不對的行為,但妳對於此事與夫妻生活連想在起,可能不會那麼樣快起現世報的,往後哪一世再碰到蜻蜓轉世,妳們再相遇,果報再重演一次,當然不見得事情會一樣,但離不開妳未來世的"妳"受虐。不過妳長大能這樣反省,也可以改善自己往後的行為。

十數年夫妻生活少有實質關係,若是自己真的沒有淫慾心,當然這是過去世的熏習,也有可能會讓自己清心寡欲。但妳所提的問題是因為妳會產生身體不舒服才不願意做,這跟清心寡欲又有不同之分別。人來生於娑婆不是業力而來就是發願再來,業力來者是貪、瞋、癡、慢、疑、無明等都在,多少厚薄而已。

 

Q11.和姑婆也說過和姑婆的佛友也說過,她們都批評我不對,說女人要盡妻子義務要還債。可是我不那麼想,既然佛法裡講一切眾生無始劫來都做過自己的父母兒女六親眷屬,那在行淫欲之事就有違人倫了。尤其最近看到宣化上人在楞嚴經淺釋裡說要想了生脫死夫妻間的正淫都要斷的,還有釋迦牟尼佛不是一樣該斷必斷嗎,所以我並不覺得自己有錯。我也跟孩子爸爸說了如果他受不了可以在找一個我們離婚,他說為了孩子也不會離婚的。

A11:經中佛細述人類從光音天下來,初食地味,吃多身體光明失去,不復能飛行,吃地肥維生,醜陋身體成形,然後產生情欲並有淫欲,以淫慾故,所有貪瞋癡惡法漸漸出現,所以經云:「婬欲法著其意已,生瞋恚、愚癡法著其意。」所以三瞋癡三毒成已,若能捨離慾火心常樂故。正所謂:「捨離諸婬欲,不染不親近;不為欲火燃,諸佛子常淨。」

見《長阿含經》云:「其後此地復生麤厚地肥,亦香美可食,不如前者,是時眾生復取食之,久住世間。其食多者,色轉麤醜,其食少者,色猶悅澤,端正醜陋,迭相是非,遂生諍訟,地肥於是遂不復生;其後此地生自然粳米,無有糠糩,色味具足,香潔可食;是時眾生復取食之,久住於世,便有男女,互共相視,漸有情欲,轉相親近,其餘眾生見已,語言:『汝所為非!汝所為非!』被排擯驅遣出於人外,過三月已,然後還歸。」

佛告婆悉吒(Vasiṣṭha仙人):「昔所非者,今以為是。時,彼眾生習於非法,極情恣欲,無有時節,以慙愧故,遂造屋舍,世間於是始有房舍。翫習非法,婬欲轉增,便有胞胎,因不淨生,世間胞胎始於是也。時,彼眾生食自然粳米,隨取隨生,無可窮盡。」

 

Q12.有想過將來出家修行,但是好難呢,而且現在的社會,真正修行的地方不是很多了。

A12:想出家是過去世的種子,若真要修行只要知道方法就可以修行,修行的道場是在自己「心地」中,往外去追尋徒勞無功,現在也不會有聖人可以讓妳碰到了,所以正如妳所說真正修行的地方不是很多了。

2560年前佛陀一大事因緣示現,「開」成佛道之要法,讓眾生知內在迷惑於九十八隨煩惱法,迷執於六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邪見;「示」眾生修行之法門,如四善根、四聖諦、三十七道品,尤其是八正道離相要法等等;讓眾生能「悟」入心中了知道如何修行,以眼智明覺四法去觀十六行相,苦諦觀─無常、苦、空、無我,集諦觀─因、集、生、緣,滅諦觀─滅、靜、妙、離,道諦觀─道、如、行、出。最後還都能「入」道,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果,再轉入菩薩道修行。

現在是末法時期,無有人真的是想學佛的,就是出家了也不知道出家要幹什麼,妳要去那裡學法,就入自己心中去修斷諸習氣就是在修行了。

 

Q13.我女兒馬上小學四年級,等過兩年上中學我也要出去工作的,今兒孩子爸爸還跟我生氣了呢,他想要兌個超市,但我想到裡面賣煙賣酒是在害人,我跟他講道理他就不高興了,說別跟他提佛法,我要是什麼都不想幹也不指望我了。有時候覺得日子怎麼過的這麼難呢,曾經心灰意冷過很悲觀的想就灰飛煙滅魂飛魄散吧,再也不想遇到這些人在也不想來這個世界。後來覺得自己愚癡,人就是來修行的嘛,不能讓假的騙了要借假修真。

A13:不懂佛法隨時都是在造業,懂得佛法雖可以少造業,但過去所造的業還是無量無邊,所以人生就是很無奈的事。兩個不同理念的人,巧遇攪和在一起,是件很難理解的事,妳夫君只是沒有指望妳,還不致於加暴於妳,還算不錯了。人生若是兩個很相投合的人,攪和在一起,海誓山盟還說要生生世世在一起。若是惡因緣天天吵吵鬧鬧,也大有人在。所以人生就依各夫妻間不同觀點而和合,或是同床異夢。妳能看看佛經的本緣論,佛的本生譚,就可以知道眾生,生生世世都一直在輪回的事實中。

要跳脫輪回的框框,只有能聽聞正法,佛陀所說的解脫道之道理。每個都知道要「借假修真」,但這名詞不是佛經裡佛說過的名相,都是古德註解的方便說,甚至於道教之意念濃厚。妳知道什麼是「假」?什麼是「真」?這兩者若不是的的搞清楚,怎麼能說來「借假修真」?

再來談談這「借假修真」,什麼是假?什麼是真?佛陀一大事因緣示現於世,教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偈語:「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凡夫難悟「真法」,都以為假只是色身、肉體而已,佛說:「苦諦有漏五蘊非我性故,名為非我、非我所,故說之為空。」

五蘊者是色、受、想、行、識佛說都是「假」,「真」就是一切都是空無。五蘊中受、想、行、識說是空,已經不見得做得到「空」,先不去說這些「心空」。當然凡夫最難看得開的是這肉體,怎麼來觀「空」,受點傷時覺得是很痛耶!像妳因為怕被人阻路害死,所以才找個人來結婚,也是為了要保護自己的生命,所以妳怎麼「借假修真」?捨身是借假修真的最好方法,一般人是難修的,修「真」之時對於一切施捨亦不能有所求,才能得「真」。

釋迦牟尼佛為求真佛法,身燃千燈求法,天神下來問祂何所求,祂不求轉輪聖王、天帝、魔王及梵天王,色聲香味,亦不求羅漢、辟支佛,持是功德用求無上正真之道,普為十方無量眾生施慧光明,照除眾生三毒癡冥,令離眾苦至泥洹安樂。所以釋迦牟尼佛捨千身這才是「借假修真」,最後終於成如來佛。

「借假修真」要能看得開肉體,釋迦牟尼佛曾捨身千次,略談世尊過去世實踐三種佈施的事蹟:

(1)在優婆羅越國波羅先王時,釋尊生為淫女,一次見到一產婦由於饑餓難耐,想把生下的男嬰殺來吃;釋尊即毫不猶豫的將自己雙乳割下給婦人,一點也不後悔,後來轉為男身,繼承王位。

(2)次轉身為國王,正法治國,自念言:「我佈施與人,有何可怪?我佈施與禽獸者,爾乃為難。」便全身塗滿蘇香,橫臥在山中岩石上以佈施鳥類。

(3)最後一次是捨身喂虎,釋尊生為婆羅門,在林中修行,看到母虎由於太過饑餓,想要吃掉剛生下的幼虎,於是捨身喂虎,救了老虎母子。太子答曰:『吾昔有願,應舍千身。前已曾舍九百九十九身,今日所舍足滿千身。是故舍耳,願師隨喜。』師曰:『卿志願高妙,無能及者。必先得道,勿複見遺。』太子辭師而去。

「借假修真」後才能「假真成真」,這就只有悟道的菩薩才能做得到。要真以說過,修行不能有所求,不能求轉輪聖王、天帝、魔王及梵天王,色聲香味,亦不求羅漢、辟支佛。只能發願為眾生施慧光明,照除眾生三毒癡冥,令離眾苦至泥洹安樂。看經云:

昔佛初得道,惟念:「眾生愚癡倒見剛強難化,吾設當為說法者,誰肯信受?不如取般涅槃。亦無有來請佛說法者。」梵天知佛意欲取涅槃,即與無數梵眾,如人屈伸臂頃,來至佛所,頭面作禮,遶佛三匝,長跪叉手前白佛言:「三界眾生盲冥甚久,大聖出現。唯願世尊!以大慈大悲無量大哀,願受我請、必受我請,開演法藏施慧光明。」

佛告梵天:「眾生難悟迷惑倒見,吾設當為說其經法,誰肯信受?吾不如早取泥洹。」

於是梵天重復請曰:「三界眾生為久在幽冥,億百千劫乃有佛耳,猶優曇鉢花時時乃有,佛興難值。唯願如來重加大哀,開寤愚癡,願說經法。世尊往昔無數劫來,放捨身命頭目髓腦肌肉骨血國城妻子,施與一切,為眾生故起大弘誓,當為眾生作大光明。」

「乃昔過去無央數劫。時閻浮提有大國王,名度闍那謝梨,慈仁勇猛端正第一,典主八萬四千諸國,其國豐盛人民安樂。爾時,國王處於正殿坐自思惟:『夫人在世尊榮豪貴富樂自然,皆由先世施行眾善、修習智慧,以是之故今致自然;已得自然,迷惑色欲,不惟非常,不知更招來世之福,猶如畜生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夫為智者,唯當修習智慧正法日新之益。』作是思惟已便告傍臣:『命請中有智慧者為吾說法,我欲聞之。』群臣受教,遣使四出諸國,命請聰明大智慧者。

「時,有一婆羅門,學問廣博智慧第一,來應王命。群臣白王:『今有婆羅門,聰明博達來在門外。』王聞歡喜即出奉迎,頭面作禮施設寶座,供施甘饌食訖澡漱。王語婆羅門言:『久聞有德,故遠相屈,唯願大仙為說經法。』答言:『我學以來積年勤苦,大王云何直爾欲聞?』王語婆羅門言:『欲須國城珍寶,隨意所欲,悉當相給。』答言:『我亦不用珍寶、國城、妻子、象馬,大王若能剜其身肉用作千燈,若能爾者當為說法,不能爾者經法難聞。』

「王自念言:『無數劫來喪身叵計未曾為法,今為法故以身為燈,甚為快善。』王大歡喜,答婆羅門言:『如汝所勅,即當奉行,不敢違命。』婆羅門言:『能爾者大善!何時當為?』王復答言:『却後七日乃當為之。』王勅群臣告下諸國大王:『却後七日為聞法故,當於身上而燃千燈;諸欲來見王者,皆悉集於大國。』羣臣受教,同時遣使下八萬四千諸國:『大王却後七日當於身上而燃千燈;諸王臣民諸欲來見王者,疾來馳至集於大國。』

「當是之時,諸王臣民,聞之驚愕如喪父母,哀號涕泣動閻浮提。諸王臣民悉來集會,王勅語傍臣:『於大廣博平坦之地設施座席。』群臣奉命,即時於廣博地設施床座。時,王飯已與諸夫人、二萬婇女、一萬大臣導從前後,王於座所王處正座,諸夫人婇女及諸王群臣人民,皆悉同時腹拍王前,同聲白王言:『唯願大王大慈大悲無量大哀!以我等故,莫於身上而燃千燈。』王答謝諸王臣民夫人婇女:『吾從無央數劫,五道生死壞身無數,未曾為法喪身命也。今為法故以身作燈,持是功德用求佛道,普為十方無量眾生作大光明,除去眾生三毒癡冥。吾成佛時,當為汝等施慧光明照除生死,開涅槃門入安隱法。汝等莫却我無上道心。』時,諸會者皆悉默然。

「於是大王即便持刀授與左右,勅令剜身作千燈處,出其身肉深如大錢,以酥油灌中而作千燈。安炷已訖,語婆羅門言:『先說經法,然後燃燈。』而婆羅門,為王唯說一偈言:『常者皆盡,高者亦墮,合會有離,生者有死。』

「王聞偈已歡喜踊躍,告諸群臣、夫人婇女,皆悉受誦,即便䟽偈題著諸門街陌里巷,勅諸人民皆令諷誦,下閻浮提諸王臣民亦令諷誦。於是大王告婆羅門:『今可燃燈。』王便立誓:『今為法故以身為燈,我不求作聖王上至天帝及諸天王世界榮樂,亦不求二乘之證,持是功德願求無上正真之道,普為十方五道眾生,作大法光明照於眾冥。』爾時,國王發是願已,即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上至首陀會天,一切宮殿皆悉震動。時,諸天人甚大惶怖:『是何瑞應令地大動?』即以天眼觀閻浮提,見於菩薩為於法故,身燃千燈發於弘誓。是使爾耳。

「時,諸天人皆悉來下,而見菩薩身燃千燈,無數諸天悲泣雨淚。時,天帝釋住於王前,讚言:『善哉!善哉!為於法故不惜身命,欲求何等?』菩薩答言:『我亦不求轉輪聖王、天帝、魔王及梵天王,色聲香味,亦不求羅漢、辟支佛,持是功德用求無上正真之道,普為十方無量眾生施慧光明,照除眾生三毒癡冥,令離眾苦至泥洹安樂。』

「時,天帝釋復問王言:『身燃千燈,得無為痛破而有悔耶?』王答天帝:『不以為痛,亦無悔恨。』天帝重問:『若無悔恨,以何為證?』於是國王便自誓言:『而我今日為於法故身燃千燈,持是功德用求無上正真之道。審當成佛者。千燈諸瘡即當除愈,身即平復無有瘡瘢。』作是語已,身即平復無復瘡瘢,端正姝好過踰於前。

「時,天帝釋、無數諸天、國王群臣、夫人婇女、無量臣庶民,異口同音悉讚歎言:『善哉!善哉!』歎未曾有,歡喜踊躍,皆奉行十善之教。」佛言:「爾時國王者,則我身是,時婆羅門者,調達是。菩薩求習智慧,精進如是。」

 

Q15.還想問的就是佛號到底重不重要,是念四字,還是六字,因為我的爺公公老年念佛,後來往生時請的瀋陽念佛團助念,因為當時我女兒才幾個月大,我只是出殯那天去送了,聽姑婆說滿室的香味,會觀的人說往生極樂世界了。之後我夢到兩次爺公公,第一次他拉著我的手在他自己的送葬隊伍裡跟我說要念“阿彌陀佛”四個字。第二次是他引我去了個地方,我推開門一尊頭上腳下躺著的佛放著金光立了起來我就醒了。有一段時間我看了一些附體視頻,有一天晚上在夢裡有東西要撞進我身體,那一刹那我右耳邊響起一聲“南無阿彌陀佛”我意識馬上就清醒了。平時我也喜念六字,也只是散念很懈怠的。所以想知道到底如何念佛?如何打坐念佛?打坐是否要念佛?

A15:這問題是問得很好,佛號四字有四字義,六字有六字義,要看妳以什麼方式唸,唸四字佛號,有點像是在唸咒語,阿彌陀佛─是amitabha之漢譯音,意譯為自己依a為自我ma根本i再從真如ta中發光,意即自性發光明。“南無阿彌陀佛”前面就加了南無,就成為「南無阿彌陀佛」─namo amitabha皈依阿彌陀佛。

所以不借佛力要安住自己,顯露自性光明者就可唸"阿彌陀佛"。若要禪修斷微習,還是境上靜修止觀為主。若是要求如來加持者就要唸「南無阿彌陀佛」,意為"皈依無量壽、無量光佛"。佛號唸四字或六字知其義理後,妳還要懂得唸佛的方法,唸佛是適合攝意,散亂心者除數息觀最好外,再來就是屬於唸佛法門了。念佛要觀中唸佛號,一字一聲一觀照,不能打馬虎眼。字與生由覺知來內觀照,如此即能攝心意念,也容易感得諸佛菩薩加持。

有六字義,要看妳以什麼方式唸,唸四字佛號,有點像是在唸咒語,阿彌陀佛─是amitabha之漢譯音,意譯為自己依a為自我ma根本i再從真如ta中發光,意即自性發光明。“南無阿彌陀佛”前面就加了南無阿彌陀佛─namo amitabha。所以不借佛力要安住自己,顯露自性光明就唸阿彌陀佛。若是要求如來加持者就要唸皈依無量壽、無量光佛。

若妳要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要找時間唸佛,有十天十夜為一期,或有七天七夜為一期,如此十天、七天中不眠不休認真唸佛,捨報時間到來就可以往生淨土了。

「我夢到兩次爺公公,第一次他拉著我的手在他自己的送葬隊伍裡跟我說要念“阿彌陀佛”四個字。第二次是他引我去了個地方,我推開門一尊頭上腳下躺著的佛放著金光立了起來我就醒了。」

此段看來,妳過去世已經是念佛人,一尊頭上腳下躺著的佛放著金光立了起來,立佛一般講是阿彌陀佛。

「有一段時間我看了一些附體視頻,有一天晚上在夢裡有東西要撞進我身體,那一刹那我右耳邊響起一聲“南無阿彌陀佛”我意識馬上就清醒了。平時我也喜念六字,也只是散念很懈怠的。所以想知道到底如何念佛?」

若是淨土人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夢中右腦邊念出「南無阿彌陀佛」是記憶區起現行,妳過去世已經是念佛人,所以今生要繼續再念佛,當然妳也可以打坐禪修。

「如何打坐念佛?打坐是否要念佛?」

打坐念佛也可以,但較不會證果位,因一句佛號隨時都在運作,沒有辦法讓自己心澄澈下來而見自性空體。因為這樣,念佛人只能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想知道到底如何念佛?」

八萬四千法門,對於菩薩種性者都能夠如法去做,就能修得好,此中包括念佛法門。到底如何念佛?先確定妳是在說「念佛」?還是「唸佛」?若妳認為念佛,念佛梵文是Buddha smṛti,念是"今之心"憶念佛,即念力心在憶念著佛,所以要能禪觀,從頭髮各個部位觀到腳趾,即是用心觀憶念起佛像,這非禪修者所能為。

此十六觀即十六種觀法,出自《觀無量壽經》,無量壽者是所觀的佛。觀佛有二,一真身觀、二應身觀。觀佛平等法門之身是真身觀;觀佛如來共世間身名應身觀。真身之觀如維摩經見阿閦品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如是等也。意思是說最後也無佛可觀,這道理太深奧,非妳所能知。

所以妳應是在說如何「唸佛」,「唸佛」梵文是Buddha chandogya。這就是嘴巴與心識共用的念佛門。大勢至法王子提示如何唸佛,《楞嚴經》裡頭說:「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所以妳想知道到底要如何念佛? 這「到底如何念佛?」最後才來講,現在仔細先來談談念佛;初念佛人也要控制自己的散亂心,若念佛中嘴巴在念佛號,另一個心還在飛舞亂想、狂飆,這樣念佛是無實功德可言的。若妳也是這種人,那還是老實從打坐開始,沒有散亂心起,才來談如何念佛。

現在先學習如何打坐,要單盤或散盤隨意坐,首應知道如何呼吸,要用自然呼吸方法。自然呼吸分法知道嗎?就是不帶意念的呼吸方法就是自然呼吸法。此自然呼吸法開始也許只有一麻一麥長,初學者是要練定意,不必在意呼吸要長、要細、要綿綿不絕等等息相。

再來要一心專注,要專注於鼻端吸入之氣觀其是否一麻(一麥)長,一麻(一麥)長盡時數默數"一",然後自然吐氣。當妳已觀照到自然呼吸氣已達"二麻"(或二麥)長時,此時要再加上"數"吐氣,這時的狀況就是一麻、一麥長吸盡時默數"一",到二麻、二麥長處時默數"二"。然後要吐氣了,吐氣是覺得似吐盡了,就默數一"一",當然也不能用意念說要多吐一點,不能違反自然呼吸法。

這就是妳打坐入門的基礎功課,如此做了數週或數十週,妳會覺得呼吸已可以達半指、一指總長,若妳還是以一麻、一麥之距離在數"數字",你可能吸氣時已可以數到5或6。

若是能數至5,如自然吸氣時數1-2-3-4-5,如此吐氣就可以數4-3-2-1;若是吸氣能至6,自然吸氣數1-2-3-4-5-6,吐氣時就是數5-4-3-2-1。總之,吸氣永遠要比吐氣多數1數字。最後結論是一口氣能達十蔴、十麥長時,其數法就是:吸氣自然而心默數1-2-3-4-5-6-7-8-9-10,反之吐氣在自然呼吸下,則數9-8-7-6- 5-4- 3-2-1。

當妳在自然呼吸法下,能以一麻、一麥之距離在數"數字"時,妳已可以在一口氣間數到10,這時就要試著拉長1-2,2-3,3-4,4-5等等數字之距離,這樣妳在自然呼吸一口長度之下,可以從鼻端遠達到腳趾端,已能數到10的數,即稱為「滿數」。

若能做到如此境界,就可以用此數息法來攝意,數息只能攝意,不能守意,但這樣就不會再胡思亂想了,這時就可以來學習「如何打坐念佛?」念佛者這時已不會再起妄想念了,這時「止」與「觀」的法門就要同時用上了,進入修行中的正行。

「止」與「觀」先知道其意思在說什麼,不然妳怎麼做修行呢?佛說:「止者śamatha─止而一意,觀者vipaśyanā─觀而知意。」意思是說有「止」功夫的人,就可以以「止」來攝心守意於一念間而常住śa寂住靜中,也就是說我ma於心念覺知當下就不會再起第二念想,這就是只而一意止住tha。

什麼又是「觀」而知意,自性本是空無不存在的,有緣起法的時候,內心即會出心法相,此法相有可能是念頭或影相,觀而知意就是說妳覺觀後即知其念在說什麼,或影像是什麼影像,如此僅知其意時,就是「觀而知意」。觀而知意後就不能再有其他任何念頭,若妳再有任何念頭起,就是沒有做到「止而一意」。

「止」與「觀」都能這樣做到了,就是禪修者有「現觀分別」(abhisamāyā)的禪修能力,「現觀分別」就是平等覺知一切法後心即不動,自性泰然安住,這種分別後不動心念,即是「現觀分別」。

如此用「現觀分別」來做八萬四千法門的修行,道理並沒有兩樣的,若有兩樣不同法門,即不是佛陀所說的法,佛說法究竟覺最後要用的就是此法,故稱此為「不二門」。

「打坐是否要念佛?」

打坐是以六潔意直到究竟解脫,九十八隨煩惱斷盡,是成就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五分法身。念佛是憶念著佛像,憶念中即是做禪修,此種禪修是相當於修密法之從"阿"字,起觀後而生有相,再依心性而讓相變化,相變化中還不能當真,最後還得化空,法法虛幻故,是故不能執著。

這若離相功夫不夠,智慧不足,執取有相為真,有時運氣不好,即入佛魔難分之境地。這樣就會忘記修行之初步目標,修行目標主要是在斷習氣,修行者若走錯路,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夢,不究實相理故。
若是打坐中唸佛,用嘴巴有聲唸佛號,此時念力smṛti沒有用上,是無法修入心地裡頭去,亦即沒辦法斷內在習氣與心病。若要打坐中有聲唸佛,也就要念力smṛti用上,一心專注覺觀於佛號上,如唸「阿彌陀佛」或「南無阿彌陀佛」都好,一字一"念力"注入,如是即能觀而知意(字之義),如是就與「六潔意」修持法是一樣的,這樣打坐唸佛就功不唐捐了!

一切禪修離不開欲界中習氣修斷,色界中習氣修斷,無色界中習氣修斷。若是「打坐要念佛」,則要學《般舟三昧經》、《觀無量壽經》等法門,這些法門都是憶念佛而成就觀想,而最後現起佛身之法門。

◎《般舟三昧經》Pratyutpanna-buddha-sammukhāvasthita-samādhi-sūtra,「般舟」是只有前二音Pratyut之發音,唸成pan般-tiu舟,其全經名解釋如下:

pratῑ─To go towards,趨向。

utpanna─risen or come from ;從…發起,born of (loc.)從何處而生, begot by(instr.)藉什麼法而現。

pratyutpanna─existing at the present moment,即現在前…。

Pratyutpanna-buddha─從佛身發起。

sammukhā─facing , fronting , confronting,即謂佛即現在前。

avasthita─standing near站在附近。

samādhi─正定,joining or combining with,融入而不執取相即是正定。

sūtra─giving concise rules,給簡潔的規則,讓世間相減損習氣無剩餘。

◎《觀無量壽經》Amitāyurdhyāna-sūtra,又稱《十六觀經》。

amita─unmeasured , boundless , infinite未能測量,無限。

āyur─life , vital power , duration of life,生命,生命力,生命週期

dhyāna─meditation, thought, reflection/profound and abstract religious meditation,冥想,思想,思考,深刻和抽象的宗教冥想。

《般舟三昧經》云:「九十日口唸阿彌陀佛名無休息。九十日心常憶念阿彌陀佛無休息或唱念俱運。或先念後唱,或先唱後念,唱念相繼無休息時。」般舟三昧因此般舟三昧修持時,就應該有念佛與唸法同時交互進行,這離不開止觀二法,若是做得好,做得對,九十日就會有成就,諸佛現在前立。「般舟三昧」又稱「常行三昧」,常行三昧者,(1)先方法,(2)次勸修。方法者,(1)身開遮,(2)口說默,(3)意止觀。

【唸佛時】─Buddha chandogya若唱彌陀即是唱十方佛功德等,但專以彌陀為法門主。舉要言之,步步聲聲念念唯在阿彌陀佛。意論止觀者,念西方阿彌陀佛,去此十萬億佛剎,在寶地寶池寶樹寶堂,眾菩薩中央坐說經。

【念佛時】─Buddha smṛti三月常念佛,云何念,念三十二相,從足下千輻輪相,一一逆緣念諸相,乃至無見頂,亦應從頂相順緣,乃至千輻輪,令我亦逮是相。又念我當從心得佛從身得佛,佛不用心得不用身得;不用心得佛色,不用色得佛心。何以故?心者佛無心。

般舟三昧修持方法者,(1)身開遮,(2)口說默,(3)意止觀。所謂身開遮是身業該作不該作,身業要怎麼作呢?身開常坐,是說可以打坐,一般坐著修息就是不行。遮行住臥,不准在行走中止住或躺臥下來。個人身體或可以與他人相處,但若處獨處則彌善,是說更好,所以閉關獨修時最好,居一靜室中可,或居止空曠閑野地。身體要離諸喧鬧,可安一繩當床,傍邊應無有可座處,如此九十日為一期。身體結跏正坐時,項脊端正直挺立,不動不搖不萎不倚,以坐自誓,肋處不拄床,況復還如屍臥,或遊戲似地止住或站立,這是要遮止的。

除經行、飲食、便利之時,這時也要面對一佛像方面端坐正向。時刻相續不斷,無須臾廢,沒有開緣的事,身體不能去做。所有僅只開緣者是專心一意打坐。其他所遮止者勿犯。如此是不欺佛、不負心、不誑眾生。

般舟三昧修持方法口說默者,若坐得很疲極,或被疾病所困擾,或是受睡蓋所覆蔽時,內外障侵襲,奪去正念心不能遣却。這時當專稱一佛名字,慚愧懺悔,以命自歸,與稱十方佛名字功德正等。所以者何?如人憂喜,欝怫, 憂鬱,心情不舒暢時,舉聲歌哭悲笑則暢。修行人亦爾,風觸七處成身業,七處者頸項及齗齒、脣、舌、咽及以胸,經云有風名優陀那(udāna),還入至臍即有響出。

聲響出脣成口業,二能助意成機感應佛俯降,如人引重物而自己力也不能往前,這就要假借傍邊救助,則蒙旁力輕舉重物,修行人亦爾。

心弱不能排障,稱名請護,惡緣不能壞。若於法門未了,當親近解般若者,如聞修學,能入一行三昧面見諸佛上菩薩位,誦經誦呪尚喧擾於清靜,何況於世俗言語落於閒話家常耶?

般舟三昧修持方法意止觀者,端坐正念,離一切相執著即是正念,蠲除惡覺,捨諸亂想。莫雜思惟,亦不取相貌。但專繫緣法界,一念法界。繫緣是止,一念是觀。覺知繫緣法界,繫緣不起二意,僅止於一意,無二無三意,是為止。繫緣法界中任何一法,只要能知其法是何,因有止而無二意,所以即能觀照而知所觀是何法,僅此念覺而無有妄想再起,即是為觀。「止」與「觀」如此隨緣繫住而觀照,觀照覺知後依然止於一念一意,如是即是止觀正修,漸漸讓心習斷除淨盡。

如此信一切法皆是佛法,無前無後無復際畔,無知者無說者。若無知無說,則非有非無,非知者非不知者。離此有無二邊,住無所住,如諸佛住安處寂滅法界。聞此深法勿生驚怖,此法界亦名菩提,亦名不可思議境界,亦名般若,亦名不生不滅。

如是等一切法與法界無二無別,聞無二無別,勿生疑惑。能如是觀者,是觀如來十號。觀如來時不謂如來為如來,無有如來為如來,亦無如來智能知如來者。如來及如來智,無二相,無動相,不作相。不在方不離方,非三世非不三世。非二相非不二相。非垢相非淨相。此觀如來甚為希有,猶如虛空無有過失增長正念,見佛相好如照水鏡自見其形。

般舟三昧修持方法意止觀者,初見一佛,次見十方佛,不用神通往見佛,唯住此處見諸佛聞佛說法。得如實義為一切眾生見如來,而不取如來相。化一切眾生向涅槃而不取涅槃相。為一切眾生發大莊嚴而不見莊嚴相。無形無相無見聞知。佛不證得是為希有。

何以故?佛即法界,若以法界證法界即是諍論,無證無得。觀眾生相如諸佛相,眾生界量如諸佛界量,諸佛界量不可思議,眾生界量亦不可思議。眾生界住如虛空住,以不住法以無相法住般若中。不見凡法云何捨,不見聖法云何取。生死涅槃垢淨亦如是,不捨不取但住實際。如此觀眾生真佛法界,觀貪欲瞋癡諸煩惱,恒是寂滅行,是無動行。非生死法,非涅槃法。不捨諸見,不捨無為。而修佛道,非修道非不修道,是名正住煩惱法界也。

般舟三昧修持方法觀業重者,無出五逆(殺母mātṛ-ghāta、殺父pitṛ-ghāta、殺阿羅漢arhad-ghāta、惡心出佛身血tathāgatasyāntike duṣṭa-citta-rudhirotpādana、破和合僧 saṃgha-bheda鬥亂眾僧)等五。

五逆即是菩提,菩提、五逆無二相。無覺者,無知者,無分別者,逆罪相實相相,皆不可思議不可壞。本無本性,一切業緣皆住實際,不來不去非因非果,是為觀業即是法界印。法界印四魔所不能壞魔不得便。何以故?魔即法界印,法界印云何毀法界印?以此意歷一切法亦應可解。上所說者皆是經文。

勸修者,稱實功德獎於行者,法界法是佛真法,是菩薩印。聞此法不驚不畏,乃從百千萬億佛所久植德本,譬如長者失摩尼珠後還得之,心甚歡喜。四眾不聞此法,心則苦惱。若聞信解歡喜亦然,當知此人即是見佛,已曾從文殊聞是法。身子曰:諦了此義是名菩薩摩訶薩。

 

Q16.我的爸爸去世快十年了“喪三年常悲咽”學生就是現在想起爸爸還是很難過,覺得對不起爸爸,小時候讓爸爸帶我去河裡捕魚回家做魚醬,學校裡實驗課用活魚解剖也讓我爸爸幫著買。還讓我爸爸幫我把一隻金珠熊給餓死了,爸爸年輕時候打過黃皮子,後來參加工作公傷導致的靜脈炎常年住院,五十八歲就去世了。

A16:五十八歲就離開人世,是有點早。恩愛別離是人生八苦之一,緣緣生世,世世生緣,沒完沒了,總是輪迴。上述立佛,觀五逆罪都是離相觀,止觀、止觀,觀止、觀止,止觀修習久了,煩惱即菩提耶。此法佛說是行「一行三昧」,一行三昧eka vyūha-samādhi,eka是一,行者vyūha,即放開、離相來觀,placing apart,如此境界能得即住三摩地、正定中。

vyūha= vi+ ūha= vyūha;vyūha悉曇字義解即是對於一切因緣所生法,能減損、減損到不受其影響,最後依禪修之觀與止,能融合vi入一切法無二無一無差別,是為vyūha。vyūha能行此因緣力相法即莊嚴,所以vyūha亦翻譯成莊嚴,這是離相的莊嚴 vyūha。

真要修行,觀念要正確建立,成就一行三昧在「止」與「觀」,止與觀成就, 煩惱與菩提即相融合不二意。不能覺悟此法者,對於一切心神作用緣起法,皆稱為煩惱。反之,能離世間諸煩惱而成就涅槃之智慧時,即稱為菩提。

貪、瞋、癡等煩惱,其當體為菩提,非說說就能做到;離此菩提法性之外,則別無諸法可言,故於煩惱之性上立菩提之名;此即兩者相即不離之意,placing apart放開一邊,五逆即是菩提,菩提、五逆無二相。

 

Q17.爸爸去世後我夢到爸爸三次,第一次爸爸拿掃把追著我打,第二次爸爸拄著拐杖頭部變形臉是青的,第三次是爸爸年輕時候的樣子沒有恐怖相。學生想報無始劫來的父母恩,想讓無始劫來一切我傷害的眾生都能離苦得究竟樂。學生發誓將來無論去哪一道,不與一切眾生結怨,不吃一切眾生肉,不傷害一切眾生的性命,不打罵一切眾生,寧捨性命誓不再造。

A17:妳發這種願:「發誓將來無論去哪一道,不與一切眾生結怨,不吃一切眾生肉,不傷害一切眾生的性命,不打罵一切眾生,寧捨性命誓不再造。」這也是難能可貴的願,但這樣發願對於學習無上菩提道者來說,是不足的。同時這也只是天性的仁慈一面。

佛法難聞,妳今生能接觸真正佛法,不是僅要學習天性而滿足的人,妳應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要學習佛陀所覺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圓滿之意,也就是上述的一行三昧。

要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告諸比丘:「汝等當知,有四種法:一戒、二定、三慧、四解脫,若不聞知此四法者,斯人長夜在生死海。我於往昔,若不聞知此四法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Q18.翻出好多東西來寫,學生其實很簡單就這些事,小時候經常做夢在天上飛,後來忘了在哪看到的說這樣的人其實心裡很清淨的。好多師父開示說,一個人開悟了自然就知道如何去修行。可是學生都不知道要如何才會開悟“不求自得不修不得”學生很迷茫。所以冒昧的給您寫信(我想如果宣化上人還在世,此刻學生都會把信寄到美國去也說不定哦)請師父您一定給我開示,我會好好做的!

 學生張君敬上 2017年8月25日 

 

A18:小時候經常做夢在天上飛,這是過去世有修行的記憶殘留,此殘影成因,於夢中緣起,所以才有天上飛的夢境,真可以知道妳過去世真有修行的樣子。問題是佛法不聞思修,是不能入開悟自心的境界,當然也就不能入三摩地,解脫更沒希望了。

佛已說:「有四種法:一戒、二定、三慧、四解脫,若不聞知此四法者,斯人長夜在生死海。我於往昔,若不聞知此四法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妳先要去受戒,先受八關齋戒、五戒、菩薩戒,若能出家後受沙彌尼戒、受比丘尼具足戒。

受完戒就要學戒,受戒不學戒,實不知犯不犯,搞得不清不楚,徒增罪業。所以受戒後如何能守戒清淨行,是很重要的。若是受戒不學戒,於第一法戒行不能得利,更不要說入第二法的定學了;定學不具足,智慧也不會生起,什麼一行三昧、解脫、解脫知見等都學不來的。南無阿彌陀佛!


[ 一般小參 ]  [ 問題小參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