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002.gif (10734 bytes)Exclaim.gif (1443 bytes)一般小參 --

             內心的魔言魔語不要當真?


四二六、參問

張老師:

在您的清修中打擾您,真是不好意思。不過您的言語對我來說真是致臻寶貴,他讓我有面對問題的信心,尤其是對於您說的(非人)對我心識的影響的確免除了我很大的犯罪感。沒想到遠隔海洋也能讓我感受到無限的溫暖與幫助。

在您禪修的幾天中我也修了七天的准提菩薩的息災法。但是慚愧的是由於以前不用功,心還是很散。在第六天時晚七點多時我的心中忽然又混亂起來,亂七八糟的念頭又出來了。我痛心疾首對自己說,你怎麼能這樣!緊接著我就聽到一個聲音說:我就是要你下地獄,哈哈哈。

還有我正在非常歡喜地看經典時,心裏讚歎說寫得真好。瞬間我就感到我的心識當中怒氣衝衝的給了自己一巴掌。但是我有佩戴楞嚴咒,可能我信心不夠吧,且老犯錯。有人說這是宿世有譭謗三寶的因,現在惡業現前,有一本地藏菩薩因果經中說的。望請答疑。謝謝您。

 

師答:

周大德:

阿彌陀佛!2007年6月28日mail收悉,所述情況已了解。像您碰到的事,非是一次、幾次就能化解的,您要知道短暫的無事,不是天下已太平,所以您要練得一身、一心成為金剛身與金剛心,它才會干休,也就是先要成就您自己,它們才無從作弄您,看您要不要用功。您的疑惑說明如下。

1.     在您的清修中打擾您,真是不好意思。不過您的言語對我來說真是致臻寶貴,他讓我有面對問題的信心,尤其是對於您說的(非人)對我心識的影響的確免除了我很大的犯罪感。沒想到遠隔海洋也能讓我感受到無限的溫暖與幫助。道理懂不見得做得到,所以您要能隨時培養定力、智慧,定力是禮佛、拜佛,讓身體氣發起就會順,智慧就是要勤於誦《金剛經》,培養般若智慧,能做到觀一切話語、聲音、影像為無所有、不可得,包括內心所感知的話語,有這種智慧,這樣才能慢慢走出來。

2.     在您禪修的幾天中我也修了七天的准提菩薩的息災法,但是慚愧的是由於以前不用功,心還是很散。在第六天時晚七點多時我的心中忽然又混亂起來,亂七八糟的念頭又出來了。我痛心疾首對自己說,你怎麼能這樣!緊接著我就聽到一個聲音說:我就是要你下地獄,哈哈哈。有因緣來心就會散亂,您要能於散亂中不失定力,要能抓住一句佛號不放,就不會害怕。或者找一個出家師父做三皈依三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等,皈依後就不必怕入地獄,因為皈依佛者是不入地獄,皈依法是不墮旁生(畜生),皈依僧是不墮惡鬼。受了三皈依後,您就不會下地獄了,它再怎麼亂叫,您就不用怕了。當然今生若能誦一些大乘經典,功德圓滿也是不會下地獄的,所以不要太害怕下地獄。您不要心裡面起什麼聲音,您就執著為真,把它觀空、觀無,或者說就是下地獄又有什麼關係,果報完了,就可以再出生為人,或者生天了,所以下地獄不是那麼可怕。還有未死之前,能學佛法,到底死後會不會下地獄,還無定論,所以不要一聽下地獄,就先害怕了,這樣才能自在。

3.     還有我正在非常歡喜地看經典時,心裏讚歎說寫得真好。瞬間我就感到我的心識當中怒氣衝衝的給了自己一巴掌。但是我有佩戴楞嚴咒,可能我信心不夠吧,且老犯錯。有人說這是宿世有譭謗三寶的因,現在惡業現前,有一本地藏菩薩因果經中說的。望請答疑。謝謝您。不要把目前心裡感知狀況當真,不管是毀謗三寶,或者毀謗大乘,在沒有宿命通之證明確定下,都不要當真,只要好好懺悔業障,不離大乘經典,這樣又讀又誦,有一天功德圓滿時,就會度過來了,度到彼岸了。所以您只能往前走,不能停或後退,最後成為菩薩後,它給您了修行的經驗,您也得到了解脫的智慧了。所以那時您要感謝它,不要怪它,有它您才會認真學佛,有它的惡作劇,您才會好好思考心是什麼,解脫又是怎麼去做,目前您是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所以您要感謝它,不要再怪它了。下面附三皈依文供參考。謝謝您的mail。

 

三皈依意義說明                          法爾禪修中心

一、皈依之意義

皈者歸也,趨向於何處、何人,依者依止於避難所,依止於某人,以得到安祥。外道師有受皈依、納徒,邪道師有受皈依、納徒,魔道師也有皈依、納徒,所以這些雖皈依卻非真佛子,有心要修行不依福田僧皈依三寶,會淪落入入魔道、邪道、外道者。所以皈依處有三不等,有入三途(地獄、餓鬼、畜生),有入三邪(外道邪師、邪法、邪眾),有入三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定),有入權乘(聲聞、緣覺、菩薩),最好能皈依正覺、等覺、妙覺位之佛陀,悟得正等正覺的佛法。所以皈依要有所選擇,前世是佛弟子,今生自然能依止佛陀,不會信邪魔外道。若不是佛弟子,或已皈依外道、邪師,今生聞到真佛法,就要改皈依真正的大聖人─釋迦牟尼佛。

 

二、何以要皈依三寶

佛陀在世時可以皈依佛、皈依法,佛陀入滅僅有開悟行者能體知佛的法身,其他人只有皈依僧寶,以得其初步教導。所以末法時期要皈依三寶,始能得究竟解脫,終而能成就佛道。《涅槃經》云:「汝隨我語,則供養佛;為解脫故,則供養法;為受用故,則供養僧。」此句話是佛陀開示佛姨母摩訶波闍波瞿曇彌(Mahāprajāpatī-gautamī)所說。

末法時期為求受用故,當皈依僧、供養僧。但若僅皈依僧,依一僧而學,則依人不依法,不能究竟覺。若僅依法不依佛教,則易偏學有為諸法,未能入佛知見,得無上般若波羅蜜多。所以皈依當皈依三寶,三寶具足始能依自己修行境界,依僧、依法、依佛而修,始能得真法益。

三寶是指佛寶、法寶、僧寶。

為什麼佛法僧稱為寶?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云,有五百長者請問佛陀:「世尊,我等今日聞佛法音,得悟三寶利益世間,然今不知以何義故,說佛法僧得名為寶,願佛解說顯示眾會及未來世敬信三寶一切有情,永斷疑網得不壞信,令入三寶不思議海。」佛陀告諸長者:「譬如世間第一珍寶具足十義,莊嚴國界饒益有情,佛法僧寶亦復如是。

 一者堅牢—如摩尼寶無人能破;佛法僧寶亦復如是,外道天魔不能破故。

 二者無垢—世間勝寶清淨光潔不雜塵穢;佛法僧寶亦復如是,悉能遠離煩惱塵垢。

 三者與樂—如天德瓶能與安樂;佛法僧亦復如是,能與眾生世出世樂。

 四者難遇—如吉祥寶希有難得;佛法僧寶亦復如是,業障有情億劫難遇。

 五者能破—如如意寶能破貧窮;佛法僧寶亦復如是,能破世間諸貧苦故。

 六者威德—如轉輪王所有輪寶能伏諸怨;佛法僧寶亦復如是,具六神通降伏四魔。

 七者滿願—如摩尼珠隨心所求能雨眾寶;佛法僧寶亦復如是,能滿眾生所修善願。

 八者莊嚴—如世珍寶莊嚴王宮;佛法僧寶亦復如是,莊嚴法王菩提寶宮。

 九者最妙—如天妙寶最為微妙;佛法僧寶亦復如是,超諸世間最勝妙寶。

 十者不變—譬如真金入火不變;佛法僧寶亦復如是,世間八風不能傾動。

佛法僧寶具足無量神通變化,利樂有情暫無休息,以是義故,諸佛法僧說名為寶。」

 

三、皈依三寶內涵

佛法涵蘊世間法、出世間法、出出世間法,外道邪師之法都是屬於世間法,所以可說所有未真皈依三寶的人,以前都是外道行者,若能真皈依三寶,翻邪歸正,始能得入聖的根本。 

(一)、皈依佛─兩足尊

佛陀者謂覺者,能自覺、覺他,故名為佛。皈依佛,兩足尊。兩足尊有二義,即:(1)兩足,謂如人類、天神等具有雙足,佛於兩足眾生中,乃最尊勝無上者,故稱無上兩足尊。(2)以兩足喻指權實、戒定、福慧、解行等,佛即具足此兩足,而遊行法界,無障無礙。依《華嚴經》、《金光明經》謂諸佛平等,皆具一切行滿,本願滿,福慧具足,方成正覺。故《金光明經》云:「十方諸佛,現在世雄,兩足之尊。」《法華經方便品》云:「無上兩足尊,願說第一法。」

(二)、歸依法─離欲尊

佛陀覺悟輪迴道理,始創四聖諦、十二因緣觀、卅七道品等基本修行法門。又依因果知見,制訂戒律(有說依六惡比丘制戒),使佛弟子能依戒,得自我解脫。又說無量大乘經典,為大乘根基者修習菩薩道,最後能得無上菩提,終成就佛道。故觀一切佛法無不針對自心欲求而修,使自心能離諸欲,自能解脫業緣糾纏。所以佛所說一切法,是離諸欲之尊,非外道邪師所能比。

(三)、歸依僧—眾中尊

僧者僧伽,意譯為和、眾,乃和合之意,此處指出家佛弟子,剃髮從佛陀學道,具足戒、定、慧三學,得解脫、解脫知見,住於四向四果之聖弟子。僧還有虛空中已成就的僧伽聖眾,所以心中除有皈依出家僧外,還要常唸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賢聖僧。歸依僧者,反九十五種邪行之侶,歸心出家三乘正行之伴。依者憑心出家三乘正行伴,得出三途及三界生死。經云:「歸依於僧者,永不復更歸依其餘諸外道也。」

 

四、皈依之功德

(一)、免墮惡道

皈依三寶人天則免墮惡道,《增一阿含經》云:「有忉利天子五衰相現,當生豬中,愁憂之聲,聞於天帝,天帝聞之喚來告曰:『汝可三歸,即時如教,便免生豬。』三自歸已,生長者家,還得出家,成於無學。」佛為說偈云:「諸有歸命佛,不墮三惡道;盡漏處人天,便當至涅槃。」

《法句譬喻經》云:「昔者天帝釋五德離身,自知命終當生陶家受驢胎。愁憂自念,三界之中濟人苦厄唯有佛!馳往佛所,稽首伏地,至心歸命佛、法、僧眾。未起之間其命忽終,便入驢母胎中。時驢走,破壞坏器,其主打之,尋時傷胎,其神即還入故身中,五德還備,復為天帝。佛讚善哉!殞命之際,歸命三尊,罪對已畢,不更勤苦。佛為說偈,令帝釋聞之。達罪福之變,解興衰之本,遵寂滅之行,得須陀洹道。」

()、得受護持

《嗟襪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云: 

「誠心歸命佛,彼人當所得,  若晝若夜中,佛心常憶念。

  誠心歸命法,彼人當所得,若晝若夜中,法力常加持。

  誠心歸命僧,彼人當所得,若晝若夜中,僧威常覆護。」

 

五、受三皈依失戒法

《善生經淨三歸品》云:「(1)受三歸已,造作痴業,受外道法自在天語,以是因緣,失於三歸。(2)若有造作種種雜業,為受樂故,修於善事,如市場法,其心不能憐憫眾生,如是之人不得三歸。(3)若人信其能救一切怖畏,禮拜外道,是人則失三歸依法。」

 

六、皈依實質、形式並重最好

釋迦牟尼佛證道後第七週,有錫蘭(今斯里蘭卡)兩商人,一見佛陀自唱言:「皈依佛、皈依法。」當時未有僧團,所以此商人皈依二寶。若一個未皈依者,沒有出家眾可代佛受皈依時,可以面對佛像或虛空,唸三皈依偈,成就皈依儀式。往後要如實依怙、憶念三寶,不要去依怙邪魔、外道,或去算命、做世間雜事,這樣就失去皈依三寶意義。

一般人有法師做皈依後,算是方便皈依,做了形式皈依,若沒有真皈依的心地與行為,也不能得到好處。所以平時要常常唱誦三皈依偈,也就能時常憶念佛、法、僧。印度大覺寺晨六時先唱三皈依,後再誦經文。所以禪四中每天六時都會放三皈依偈,及唸誦經文。中國的三寶歌是讚嘆三寶的代表作,由弘一大師所作曲,太虛大師作詞,流傳至今已七十六年矣。

 


[ 一般小參 ]  [ 問題小參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