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小參 --
何謂「所依」?何謂「所緣」?
四一六、參問:
請菩薩開示:
何謂「所依」?何謂「所緣」?二者有何關聯?又「所緣」緣是否就是「境」緣?此「境」是否是「心相」?古大德云:不識自心,學法無益。所識者是否根本智?所修學者是否後得智?
錢xx 合十
師答:
錢大德:
阿彌陀佛!2007年6月7日mail收悉,您所問問題回答如下。
1. 何謂「所依」?何謂「所緣」?二者有何關聯?這些都是唯識學的名詞,有興趣要深入去找書研讀。現在簡單解釋如下。「所依」就是被依之意。在唯識學中,八識心王(眼、耳、鼻、舌、身等五識與意識(6)、末那識(7)、阿賴耶識(8))與心所(心活動空間)生起時,所依止仗託者,稱為所依,計有三種所依:(1)因緣依,又作種子依。指諸有為法生起之因,亦即一切諸法各自之種子。(2)增上緣依,又作俱有依。指心、心所法起轉之所依,即指內六處。(3)等無間緣依,又作開導依。指心、心所法現起之所依,即「前滅」之意。而所緣,為「能緣」之對稱。所緣指認識之對象,為心、心所法生起之因,且被其所執取者。一般說所緣之境為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即眼識以色境,耳識以聲境,鼻識以香境,舌識以味境,身識以觸境,意識以六境之諸法為其各自之所緣,以上是依六識而說。而法相宗建立有「八識」之說,故除上記之外,尚論七、八二識所緣之境,即第七識以第八識之見分,第八識以種子、有根身、器界等三境,各為其所緣。且依法相宗所立「萬法唯心」之旨,故謂所緣六境之諸法係由「六識聚」所起之影像相分,其影像以第八識之相分為本質,亦即相分係由第八識之業力所任運變現者。
2. 「所依」、「所緣」二者有何關聯?又「所緣」緣是否就是「境」緣?此「境」是否是「心相」?是的,簡單講所依是依內境(內心世界),所緣是緣外塵境(色、聲、香、味、觸、法)。由上俱有依來說,《成唯識論》在闡明諸識之俱有依時,分別依與所依兩種,認為「依」乃通於一切生滅之法,如大王與臣子互相依等。「所依」即內六處,限於五根及意根,而必具有決定、有境、為主、取自所緣等四義,始得稱為俱有所依。而作為諸八識之俱有所依,於前五識有同境依(五根)、分別依(第六識)、染淨依(第七識)、根本依(第八識)四種,第六意識則有第七識、第八識二種,第七末那識唯有第八識一種,第八阿賴耶識亦僅有第七識一種。以上復有共依、不共依之別,共依,即共通之所依;不共依,即獨自所依之意。至於所緣,有親疏之別:(1)親所緣,即內識所慮託之影像,亦即內識由作用所產生之影像。(2)疏所緣,即外在對境之本質。除上所述外,(3)所緣緣、(4)增上緣總稱為四緣,唯識二十論則認為親所緣為四緣中之「所緣緣」,疏所緣為四緣中之「增上緣」。所緣緣,又作緣緣。即所緣之緣,所謂「所緣」,即指心及心作用之對象(認識作用之對象);若心、心作用之對象成為原因,而令心、心作用產生結果之時,心及心作用之對象即稱為「所緣緣」,心及心作用則稱為「增上果」。又歷來多解釋為心、心所法由託緣而生起,乃自心之所緣慮。故亦可謂所緣緣即一切法。《俱舍論》云:「所緣緣性即一切法,望心、心所隨其所應。謂如眼識及相應法,以一切色為所緣緣。如是耳識及相應法以一切聲,鼻識相應以一切香,舌識相應以一切味,身識相應以一切觸,意識相應以一切法為所緣緣。」又《成唯識論》於所緣緣立有親疏二類,據《成唯識論》云:「此體有二,一親二疎。若與能緣體不相離,是見分等內所慮託,應知彼是親所緣緣;若與能緣體雖相離,為質能起內所慮託,應知彼是疎所緣緣。親所緣緣能緣皆有,離內所慮託必不生故;疎所緣緣能緣或有,離外所慮託亦得生故。」其中,親所緣緣為見分、自證分等之內所慮託之法,即指影像相分;疏所緣緣為與能緣之心相離之法,即本質相分。增上緣,指上述三緣以外,一切有為法生起或結果之間接原因,凡有強勝之勢用,能成為他法生起、結果之助力者,皆稱為增上緣。如六根能照境發識,有增上之力用,於諸法生時,不生障礙;又如田、糞、水等,於諸苗稼等,皆有成辦之助力,故稱為增上緣。《大乘義章》云:「增上緣者,起法功強,故曰增上。」增上緣可分為二:(1)與力增上緣,指能促成「法」之生起者。(2)不障增上緣,指不妨礙法之生起者。由此得知,宇宙萬法無一不具有此緣之功能,且一法即使不直接為人知覺,依舊有其增上之影響,故增上緣較所緣緣(被知覺之客體與能知覺的主體間之關係)更普遍。然增上緣之範圍亦有所限制,即:(1)一物不能影響自己,亦即一物不能為自身之增上緣。(2)有為法不能作為無為法之增上緣;此因無為法原本即是無生之法,故不屬四緣之範圍內,自然亦不受增上緣所影響。而三所依者是指因緣、增上緣、等無間緣三依。為法相宗之教義。又作三種所依。係心、心所生起作用時,所依靠之三種緣,相當於四緣中所緣緣以外之三緣,即:(1)因緣依,又作種子依、根本依。指產生心、心所直接因緣之第八阿賴耶識(所依)中之種子。因緣依廣指通於一切有為法,而種子依則僅限於種子。(2)增上緣依,又作俱有依、俱有所依。係指與心、心所同時存在,而為其所依,給予力量起作用之緣。如眼等五根即是。此可分為四依,即:(1)同境依,前五識以五根為同境依。(2)分別依,指第六識,因意識有分別,故稱分別依。(3)染淨依,指第七末那識。諸識之染污、清淨,均依末那識。(4)根本依,指第八阿賴耶識。此識為起諸識之根本。其中,前五識具此四依,第六識具染淨、根本依,第七識僅具根本依,第八識以染淨依為俱有依。但護法認為所依與依之區別在「依」是廣通於一切有為法,而「所依」則僅限於六根。其後歷來諸家大多以之為正義。(3)等無間緣依,作開導依。指避開現行位,引導後念心、心所,使其順序生起之前滅意根。為八識在前念消滅時之自類心與心所。四緣中之等無間緣廣通於心所,但開導依則僅限於心王。(若還不能了解,有需要再看更多的唯識學的經論文,才能完全懂得心相。)
3. 古大德云:不識自心,學法無益。所識者是否根本智?所修學者是否後得智?對!一個已開悟自心性者,經空心、空性等階段的修行後,始能悟真心實性,這時始得根本智,也就是由空所顯之智。處世間中再由真空中顯出差別相,因已無分別執著,其差別相就轉形成差別智,此差別智就變成菩薩度眾生之智慧,菩薩能依眾生根基不同、習性不同而顯示出此差別智,以利益一切眾生。因根本智得後,始有差別智發起,所以稱此是後得智。謝謝您的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