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小參 --
專心念佛時怎還可做別的事?
三四○、參問:
尊敬的老師:
您好! 我在網上偶爾看到了法爾禪修的網站,感慨甚深,尤其是老師您的謙虛與博學,對於弟子們的問題都能給予明確的指導,在這裏我祝老師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弟子有一問題請教您,願得到老師的明誨。
古來大德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弟子不明白我在平時思考或大腦運做時怎麼制心一處?還有的說只管念佛,可例如我在思考很難的數學題時怎麼只管念佛?總有種一心不能二用的感覺。我想真正明白平日怎樣用心?望老師明釋! 致禮!
師答:
陶大德:
阿彌陀佛!12月15日mail收悉,您所提問題回答如下。
1. 古來大德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弟子不明白我在平時思考或大腦運做時怎麼制心一處?「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句古德所說之偈語,您不甚明白其意思,這是當然的,沒有十分修為,要懂得這句話是很難,現在將我所知的提供您參考。「制心一處」是修行人的因地功課,修行人在作修行事時,就要這樣「制心一處」,不要讓它入胡思亂想中,一起念妄想,人就散亂無定,這樣永遠就沒辦法做到第二句「無事不辦」。那誰在作「制心一處」的事,這就要有現起二心的修行人才能懂的,一為真心(真覺),一為妄習、妄想(妄心),有此二心,才能談到一心(真)來制妄心(妄)於一處,使它不亂動,這樣煩惱就起不來,對於任何事能不掛礙,如此就有初步的定力了,但這也僅是第一層次的「制心一處」境界。進一步的,修行有成就者就會進入到現起自己不能控制的念頭,您自己不想,心湖中卻有個念頭飄浮於其中,這是修行更有境界的人之第七意識執著法塵而現的。若一個人能做到第二層次的「制心一處」,那已是悟得空三昧的行者。上面兩種制心一處,境界是不一樣的,還有第三種無心可制的修行者,那他就能起神通變化了,此境界太高,於此不加以討論。現在假設能「制心一處」成功,就能談到第二句的「無事不辦」。「無事不辦」是修行後所得的果,「無事不辦」其現像是什麼?這要看某個人修行的程度而講,對於初步「制心一處」者最少不胡思亂想,對於世間煩惱法會少一點,對於世間人事物都能無礙地接受,這樣不是初步沒有煩惱了嗎!?再進一步講悟空行者,起心動念,想要成就什麼事都能得辦,這就是此人已具有念力、心力了。譬如說一人有病,此修行人起心動念讓此生病的人病好起來,生病的人就會好起來,這是無事不辦的一個例子。當然無事不辦是為眾生事而作,不是為自己名聞利養事而作,這種人已具有菩薩種性了。若為自己,那其他無事不辦者,就是當有業障來時,行者能制心一處,業緣無著,就能避過業緣的危害。…。其他還有很多,修佛法主在入無為境,求得解脫,其他心的能力,不能隨便加以應用,以您的境界談到此就差不多了。總之,要能「制心一處」,就要學四念處、止觀、打坐、禪修,始能作到「無事不辦」。
2. 還有的說只管念佛,可例如我在思考很難的數學題時怎麼只管念佛?總有種一心不能二用的感覺。當然沒有修行的人,不能同時用好幾個心,但起碼您會有二個妄心同時用的經驗,譬如說您嘴巴在唸課文,但另一個妄心在胡思亂想,這不是有兩個妄想心嗎?您所提的問題要是唸佛時就專心唸佛,不要做其他事情。等待唸佛念到心境安祥、無煩時,您才提起一念想數學的難題,這樣比較有靈感。就像有禪修、打坐的人,在打坐情況最好時(氣充滿色身時),就有意識地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來,自己問自己,也許靈光一閃,答案就出來了。所以您不能一邊唸佛,一邊要求解答問題。在好好把唸佛做好後,當靈台清明時,再提起一念來問自己,這個問題如何解決?靈光一閃也許就能發現新大陸了。
3. 我想真正明白平日怎樣用心?記住古德所說的:「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這句話。平時不要亂用心,要讓心多休息,不要胡思亂想,這樣就是在做「制心一處」的功夫。禪宗祖師大德講的,不用一法守真空,不要起心動念,多攝心不動,休息時注意呼吸出入,這樣好好專注一心,待要用心思慮時,才開始認真思想問題。每個人都有一潛在的精靈,待身體情況最好,氣機充滿時,它就會現出來,這時才能用它。所以平時您要多讓心休息,或專心持佛號不散亂,然後當身體情況最佳時,再來想問題。謝謝您的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