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002.gif (10734 bytes)Exclaim.gif (1443 bytes)一般小參 --

             請教出家和在家的不同?


四五參問

您好!

聽說您是一位很有修行的菩薩,想請教您對於出家和在家的定義和看法。希望能看看您的見解,因為這件事令己困擾很久了。 感謝~

 

師答:

娜大德:

阿彌陀佛!7月22日mail收悉,因事情繁忙,未能即時回函,尚請見諒。您所提問題回答如下。

1.  出家定義:您問出家和在家的定義,先說說您所要的定義:出家者是謂出離恩愛之家,而進入菩提之道,就叫出家入道。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發菩提心,捨離父母,出家入道。」出家梵語為pravrajy2pravraj是放棄自己家園,音譯作波吠儞耶,即出離家庭生活,專心修沙門之淨行;亦兼指出家修道者,與沙門、比丘同義。所以出家乃遠離世俗之塵(出塵),出家須剃落鬚髮,拋棄服飾,並穿著壞色之衣,故出家又稱落飾、剃髮、落髮染衣。在七眾弟子中,除優婆塞與優婆夷二眾屬在家眾外,其餘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等五眾皆為出家眾,稱為出家五眾。若要出家就要專心於此生能得道果,不然就不一定要出家,末法時期得道果不易,但得個聲聞須陀洹果、斯陀含果,應是可以的。

2. 在家定義:在家g4ha-sthag4ha是家、住宅,stha是留在,逗留之意。又作居家、住家、在家人。即指成家立業,過著家庭生活,而自營生計者。家有二種,一為世俗之家,一為三界牢獄之家。出世俗之家易,出三界牢獄(五欲六塵)之家難。在家而歸依佛教,受持三歸五戒者、菩薩戒,亦成為佛教教團(廣義之僧伽)之一員,男眾稱為優婆塞,女眾稱為優婆夷。上述出家入道本為一事,但被後世人引申他義,指入寺為僧、為尼稱出家,在家修行者稱入道。所以出家是捨離家庭,要求得解脫道而離家真修實練,一定要能得果位者。居士是不離家而修,稱為入道,但居家而修亦要斷淫欲,不斷淫欲修不了佛道。又居士雖有修行,但不見得真能得解脫,因他也不想今生得解脫,所以居士以行菩薩道為多,菩薩都有意、無意留有身病與心病,以便行菩薩道度眾生,所以稱菩薩為病行,當然這是小菩薩、非究竟的菩薩,大菩薩另當別論。

3.  出家、在家優劣得失:心地不成熟者、智慧較低者、無宿緣初基者要修佛法,出家會比較能自在地修行,因真出家僅一人,所以行為上不會掛礙其他人,如《大寶積經》卷八十二郁伽長者會,亦廣說在家、出家之得失,如在家塵污多,出家妙好;在家具縛,出家無礙;在家攝惡,出家攝善;在家怯弱,出家無怯;在家順流,出家逆流。又如《大智度論》卷十三闡明,在家與出家有行道難易之別,若居家欲專道業,則家業廢,故為難;若出家離俗,絕諸紛亂,一向專心行道,故為易。《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七揭示出家、在家菩薩修學功德之勝劣,皆謂出家功德較在家廣大。另外《賢愚經》卷四亦說出家功德無窮盡。又《佛說出家功德經》中佛陀把出家持戒修行功德說得很清楚:「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舍離城中。有一梨車。名鞞羅羨那(秦言勇軍)。譬如天與諸天女共相娛樂。時此王子。與諸婇女。在閣上共相娛樂。耽於色欲亦復如是。爾時世尊。以一切智。聞彼樂音。告阿難言。我知此人。貪五欲樂者。不久命終。却後七日。當捨如是眷屬快樂。決定當死。阿難如此人。若當不捨欲樂不出家者。命終或能墮於地獄。爾時阿難。頂奉佛教。欲利益此王子故。次至其舍。爾時王子。聞阿難在外。即出奉見。以敬念故。請阿難入坐。坐已未久。爾時王子。起恭敬心。白阿難言。善哉好親友來。今正是時。我今見汝。踊躍歡喜。汝字歡喜。汝今當教告我佛所教法。令我歡喜。爾時王子。如是三請。阿難為欲作大利益。默然無言。王子又言。鞞陀呵牟尼大仙。利益一切眾生。有何嫌恨。默然無所說。不見少告時第三師。持佛法藏。利世間者。慘然告言。汝今善聽。却後七日。汝當命終。汝若於此五欲樂中。不能覺悟。不出家者。命終或當墮地獄中。佛一切智人。正語正說。記汝如是。譬火燒物。終不虛發。汝諦思惟。時彼王子。聞此語已。甚大憂怖。愁憒不樂。受阿難教。我當出家。定且聽更六日受樂。第七日中。我辭家眷屬。定必出家。阿難可之。第七日畏生死故。求佛出家。佛即聽之。一日一夜。修持淨戒。即便命終。燒香畢已。尊者阿難。與其眷屬。往白佛言。世尊此鞞羅羨那比丘。今已命終。神生何處。時佛世尊。天人之師。一切智人。以大梵音。勝出雷鼓迦陵頻伽眾妙音聲。以八種音。告阿難言。此鞞羅羨那比丘。畏於生死地獄苦故。捨欲出家。一日一夜。持淨戒故。捨此世已。生四天王天。為北方天王毘沙門子。恣心受於五欲快樂。貪受五欲。與諸婇女。共相娛樂。壽五百歲。五百歲已。命終轉生三十三天。為帝釋子。具受五欲。極天之樂。天妙婇女。恣意千歲。壽盡生焰天。為焰天王子。自恣受天色聲香味觸。快心欲樂。受天二千歲已。命終生於兜率天王子。恣心受於五欲快樂。目視相欲。心自厭足。常談法語解脫智慧。壽天中壽。滿四千歲已。命終往生自在天上。為天王子。受種種五欲妙樂。於婇女中。化應恣意八千歲。八千歲已。命終生他化自在天。為天王子。此第六天。其中欲樂。下五天中。所不能及。生此中已。受最妙樂眾樂之藏。受此樂時。心極迷醉。具足受於諸妙勝樂。萬六千歲。如是受樂。於六欲天。往來七反。此毘羅羨那。以一日一夜出家故。滿二十劫。不墮地獄饑鬼畜生。常生天人。受福自然。最後人中。生富樂家。財富珍寶具足。壯年已過。諸根熟時。畏惡生老病死患故。厭世出家。剃除鬚髮故。身披法服。勤修精進。持四威儀。常行正念。觀於五陰苦空無我。解法因緣。成辟支佛。名毘流帝。於是時。放大光明。多有人天。生於善根。令諸群生種於三乘解脫因緣。爾時阿難。叉手白佛言。世尊。若當有人放人出家。若有出家者。任其所須。得幾所福。若復有人。毀破他人出家因緣。受何罪報。唯願世尊。具盡告示。佛告阿難。汝若具滿於百歲中。問我此事。我以無盡智慧。除飲食時。滿百歲中。廣為汝說。此人功德。猶不能盡。是人恒生天上人中。常為國王。受天人樂。若有於此沙門法中使人出家。若復營佐出家因緣。於生死中。常受快樂。我滿百歲。說其福德。不可窮盡。是故阿難。汝滿百歲。盡壽問我。我至涅槃。說此功德。亦不能盡。佛告阿難。若復有人。破壞他人出家因緣。即為劫奪無盡善財福藏。壞三十七助菩提法涅槃之因。設有欲壞出家因緣者。應善觀察如是之事。何以故。緣此罪業。墮地獄中。常盲無目。受極處苦。若作畜生。亦常生盲。若生餓鬼中。亦常生盲。在三惡苦。久乃得脫。若生為人。在母腹中。受胎便盲。汝於百歲。常問是義。我百歲以無盡智說是罪報。亦不可盡。於四道中。生而常盲。我終不記。此人當有得脫時。所以者何。皆由毀出家故。或成就無邊功德。以破如是善因緣故。受無量罪。由障出家故。於此清淨智慧鏡中。為於解脫諸善法故。若見出家修持淨戒趣解脫處。破他出家。為作留難。以是因緣故。生便常盲。不見涅槃。由毀出家故。常觀癡等十二因緣。應得解脫。以毀破他智慧眼故破出家緣。覆慧眼故。從生至生。常盲無目。不見三界。緣障出家故。出家應見五陰二十我見人趣正道。破出家因壞正見故。所生常盲。不見正道。出家應見一切法聚善法住處。應觀諸佛清淨法身。以破出家善因緣故。所生常盲。不能覩見佛法身。以因出家應具沙門形貌及與持戒清淨福田種佛道因破出家故於善法中斷一切望。由是罪緣。生生常盲由毀出家故。出家應善觀察一切身心。皆苦無常無我不淨破他出家。為作留難。則破此眼。破此眼故。不見四道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趣涅槃城。是罪緣故。所生常盲。乃至不見空無相無作清淨善法向涅槃城。是以智慧之人。知出家者。應當成就如是善法不應破壞善法因緣。獲如是罪。誰毀破他人如是出家沙門正見因緣者。終不能得見涅槃城。所生常盲。若復有人滿百劫中餘方出家修持淨戒。若復有人。於此閻浮提。出家持戒。一日一夜。乃至須臾。清淨出家。於十六分。彼百劫出家持戒。十六分中不及其一。若有顛倒婬姊妹女。不應婬處強生慳嫉。此中罪報。不可計限。若有一人。能正思惟有出家心。欲捨諸惡。若復有人。破壞此人出家因緣。不令願滿。是罪因緣增長於前。復倍百劫。爾時阿難。復白佛言。世尊。此毘羅羨那。所種善根。生尊貴處。當受福樂。為過去世亦有善行。為但齊今一日一夜出家功德受爾許福。佛告阿難。汝不應觀過去因緣。於此一日一夜。清淨出家故。此善根。六欲天中。七反受福。二十劫中常受生死。世間之樂最後人中。生福樂家。壯年已過。諸根熟時。畏於生老病死苦故。出家持戒。成辟支佛。佛告阿難。我今說喻。汝當善聽。譬四天下。東弗婆提。南閻浮提。西瞿耶尼。北欝單越。滿中阿羅漢。若稻麻叢林。若有一人。滿百歲中。盡心供養。此諸羅漢。衣服飲食。病瘦醫藥。房舍臥具乃至涅槃。後若起塔廟。種種珍寶花香瓔珞。幡蓋伎樂。懸諸寶鈴。掃灑香水。以諸偈頌。讚歎供養。所得功德。若有人為涅槃故出家受戒。乃至一日一夜所作功德。比前功德。十六分中不及其一。以是因緣。善男子當應出家修持淨戒。諸善男子。諸須功德者。求善法者。自受法者。不應留難出家因緣。應勤方便勸作令成。時諸大眾。聞佛所說。莫不厭世。出家持戒。有得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者。有種辟支佛善根者。有發無上菩提心者。皆大歡喜。頂戴奉行佛說出家功德經。」

4. 在家好?出家好?:末法時期出家好?還是在家修好?佛法講緣起,講因緣,有出家善因緣,當然出家好,無出家因緣,在家修也很好,問題是定要修得心柔和、心地好。大乘佛法來說,各大菩薩對於出家、在家定義不一樣,都是以發心與度眾能力為主,並不拘於形服持戒,而係以發菩提心及修利他行為出家要諦(即心出家、身非出家),故不以聲聞僧僅單以剃髮得戒為出家之本義。末法時期能出家得道果者少,有時出家師父還再發菩提心,以度眾生為主,真修行為次,這還是當了出家菩薩。再看《維摩詰所說經弟子品云:「佛告羅睺羅:汝行詣維摩詰問疾。羅睺羅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時毘耶離諸長者子,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唯羅睺羅!汝佛之子,捨轉輪王位出家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為說出家功德之利。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羅睺羅!不應說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有為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羅睺羅!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離六十二見處於涅槃,智者所受聖所行處,降伏眾魔度五道,淨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惱於彼,離眾雜惡摧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無繫著無我所,無所受無擾亂,內懷喜護彼意,隨禪定離眾過,若能如是是真出家。於是維摩詰語諸長者子:汝等於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難值。諸長者子言:居士!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爾時三十二長者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以此論說,佛在世時,值佛難,一定要出家隨佛而學,若有父母不允許,則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誓願度眾生,就是已出家了。所以大乘法出家、在家不以形服為主,而以發心為主,也要有能力實度眾生為主。《金剛經》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發願度盡一切眾生,度盡一切眾生已,無有一眾生可度想。

5. 再看何者為真出家:《大莊嚴法門經》卷下:「勝金色女淨心歡喜得順法忍,得順忍已,禮文殊師利足,自於己身深生慚愧。作如是言;我於正法猶如死人,唯願慈愍聽我出家。文殊師利言:菩薩出家者,非以自身剃髮名為出家。何以故?若能發大精進為除一切眾生煩惱,是名菩薩出家;非以自身披著染衣名為出家。勤斷眾生三毒染心是名出家;非自持戒行名為出家。能令毀禁安住淨戒是名出家;非以阿蘭若處獨坐思惟名為出家。能於女色生死流轉,以慧方便化令解脫是名出家;非以自身守護律儀名為出家。若能廣起四無量心,安置眾生是名出家;非以自身修行善法名為出家。能令眾生增益善根是名出家;非以自身得入涅槃名為出家。為欲安置一切眾生,入大涅槃是為出家;非以自身除煩惱故名為出家。勤斷一切眾生煩惱名為出家;非以自能將護身心名為出家。將護一切眾生名為出家;非以自解身心縛故名為出家。為解一切眾生身心縛故名為出家;非以自身於生死怖畏得解脫故名為出家。能除一切眾生生死怖畏,令得脫者名為出家;非以自樂涅槃名為出家。勤行精進為令眾生滿足一切佛法,故名為出家。」

6.出家、在家心地別判斷:《大莊嚴法門經》卷下繼云:「文殊師利言:女子(勝金色女),夫出家者,於一切眾生起慈悲心名為出家。出家者,不見一切眾生惡,亦不取相名為出家。出家者,不舉他罪有慚愧者教令懺悔是名出家。女子!出家者難名為屬他。菩薩不爾,身心自在無繫屬故。女言:云何出家名為屬他。文殊師利言:屬戒者名為出家,破戒者不名出家。屬三昧者名為出家,亂心者不名出家。屬智慧者名為出家,愚癡者不名出家。屬解脫者名為出家,離解脫者不名出家。女子言:文殊師利!云何菩薩名不屬他。文殊師利言:菩薩內自證法,不從他學,名不屬他。何以故?菩薩於一切智即自開解故。爾時文殊師利,說此出家法已,五百菩薩心生歡喜,即脫身上衣服瓔珞奉文殊師利讚言:善哉!善哉!快說此法,我當修行。」

7.有能力度眾不出家也是出家:《大莊嚴法門經》卷下繼云:「爾時,文殊師利語金色女言:汝可上車教化威德長者子,若能教化此長者子即名出家。爾時文殊師利說此語時,一切大眾咸生疑怪,各作是念,今此女人已離貪欲,何故乃遣共貪者俱。爾時金色女知諸大眾心生疑已,語大眾言:離貪菩薩雖復常與貪者共俱,以教化故遠離惡名。菩薩自離瞋癡,雖與共俱以教化故亦無惡名。菩薩自離煩惱,雖與煩惱者俱,以教化故遠離惡名。譬如母子共俱常無貪染,離貪菩薩亦復如是,與貪者俱常無貪染,譬如黃門與女人俱亦無貪染。如是菩薩遠離三界,雖行欲界而無欲心。時金色女,諦知生死煩惱惡法住離欲際,得離欲光明除欲闇冥,禮文殊師利足禮足已,右遶三匝,臨欲上車而說偈言:

我今上車離三毒      體性清淨無貪染      遠離瞋恚有慈心

無復愚癡得智慧      我貪覺觀已清淨      今當上車詣林去

我昔有貪心迷醉      耽著財色不覺知      猶如大雲覆大地

日光不出不照曜      彼光不去亦不來      大雲覆故隱不現

如是眾生煩惱覆      清淨大智不光明      彼智不來亦不去

知煩惱已智光出      亦復非從餘處來      惡覺觀故煩惱生

淨覺觀故煩惱滅      名色不取亦不捨      亦復不生亦不滅

亦不與他他不取      如是法味甚清淨      猶如燈然滅除闇

彼闇不去亦不來      如是智慧離煩惱      煩惱不去亦不來

亦復不生亦不滅      猶如良醫療眾病      但除客病病不生

而不治彼地水風      如是文殊勝醫王      治諸眾生煩惱病

智慧因緣無煩惱      煩惱不去法不失      而我此身有五陰

亦復具有諸界入      我於前者雜煩惱     今皆遠離得清淨」
 

8.  經論總結:出家又有身出家心不出家、心出家身不出家、身心俱出家三種之別。小乘之比丘、大乘之菩薩僧屬身心俱出家者;大乘之菩薩居士,如維摩詰、賢護等菩薩則屬心出家身不出家者。凡欲出家者,必先生起善法之心,而後從師剃除鬚髮,披著袈裟,受持戒法,以戒得定,以定生慧,以慧得解脫,最後當得解脫知見,五分法身(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解脫法身、解脫知見法身)證得,才是真出家能成就者。

9.  個人提供參考的意見:

(1)若是沒有家累、沒結婚,可以考慮出家,專心修行辦道,依止有修有證者為師(要找明師),短期內要開悟,再於心地上持戒清淨,二、三十年後轉成菩薩乘,累積無量智慧,度盡無量眾生。

(2)若出家後不能專門修行,不能一門深入,虛耗時間一、二十年於雜務、寺務上,對於修行都無法專心辦道,持戒不能清淨,這樣有出家也等於是沒出家。

(3)若出家不能專心辦道,不如先找一法門深入自修,得力後即能開悟自心性,經幾十年修心養性,屆時要出家也可以(可接受供養、徒眾較多,所以能出家較好),或要以居士身弘法也行(不求名聞利養)

(4)目下明師難找,有的明師要求又高,若是資質不夠其要求,光有心要跟著明師學習,智力、耐力、個性、學習心態等能否滿足明師要求,這是最現實的問題。若本身資質不合,光求明師也枉然。

(5)不求明師,但遇名師,找個大山頭、叢林,此等僧團寺廟多、雜務多,出家依止住持師父困難,受教可能有限,很多人多是自生自滅,自求多福的多,或離開僧團。一個人能否出家有成就,那就不得而知,要靠自己宿世因緣了。

(6)出家不出家,都是自己業力使然,您現在還三心兩意地於要不要出家中,可能因緣還沒到來,也可能根本無此因緣,才會這樣猶豫不決。

(7)自己事自己做決定,別人的意見僅只供參考。一人出家能得力、證解脫道,家族同蒙其力,九族超升。若業障重、煩惱多,出家也有再還俗者,要自己思維清楚。謝謝您的mail
 


[ 一般小參 ]  [ 問題小參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