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002.gif (10734 bytes)Exclaim.gif (1443 bytes)一貫道信徒要升那個天界?如何找佛性?


二二九、參問

一貫道得道之後,可以回去原本屬於我們的地方(升天),因為我們原本從那裏來的。我們只是找回我們的佛性。佛教如何看待這回事?

 

師答:

安大德:

阿彌陀佛!523mail收悉,依來函觀之,真不知您所云,可能您聽一貫道人所講道理聽太多了,同時無因緣想找資料看看,用心去思慮、思慮,不能從聞思修修入,人家如何說就全盤照單熏習,才會有這種較淺機的理念。雖然我事情很忙,但還是要好好為您把真實事相講清楚、說明白,讓您知道六道輪迴是什麼?天道又有那些天?佛教徒又在修什麼?佛陀所謂的佛性又是什麼?

1. 一貫道得道之後可以回去原本屬於我們的地方(升天),因為我們原本從那裏來的。

(1) 每個人來人間的地方不一樣,怎可以說都是從天界而來?就是從天界來也是離不開從六欲下劣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而來,其他趣道如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等五道,果報完亦能在有因緣下出生為人。所以一個人修小善行、又不斷淫欲,不除瞋恚心,依經典所述,可能生為四天王天之子民,得天龍八部之果報,八部眾者:天(deva)、龍(nāga)、夜叉(yaksa)、阿修羅(asura)、迦樓羅(garuda)、乾闥婆(gandharva)、緊那羅(kijnara)、摩睺羅迦(mahoraga)。今生不打坐、不禪修,藉以斷除內心妄想、習氣、心病者,只能行小善事並素食,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還要能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五戒者,就可能再生為人或升於下劣天裡的低天(如忉利天玉皇大帝處)。不知一貫道之「得道」是指什麼意涵,但依釋迦牟尼佛所說,一切法都是緣起法,離不開因果報應,所以做何善行、修何心淨,就能依此因而得其果報,所以下劣天者無一道可得,只有因果報應而已。像一貫道人的修行,若不認真修習打坐、禪修、了解心是什麼,只會拜拜、吃素、修些控制粗表的習氣,不能斷除貪、瞋、癡、慢、疑、邪見等微細心病等,頂多祇能入欲界下劣天之低天,其他天界更是不能奢求者。

(2) 另再擴而大之,色界四禪共13天,色界天之上又有五淨居天,無色界亦有四空處定,所以連同欲界下劣六天,所謂天者總共有28天。因要得高天果報,就要認真修學四靜慮、八背捨、九次第定、十遍一切處等禪修,才有可能得色界天、無色界天境界果報。(外道 、色、無色界天禪定行者所修,生天後還會再輪迴)

(3) 若一個人能皈依三寶(佛法僧),成為一個真正佛弟子,在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如來下,然後能依法寶─釋迦牟尼佛所說經典,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勤修學四聖諦、十二因緣觀、卅七道品、十八空、空無相無願等三三眛,佛弟子能達到斷除五下分結(身見、戒禁取見、疑、貪、瞋),因而此人今生死後就能升五淨居天上。(佛弟子方便聲聞三果位,還是會回到人間成就阿羅漢果)

(4) 若一個人今生能斷五上分結(色界縛、無色界縛、掉舉心、我慢心、無明等),永斷三毒(貪、瞋、癡)者,就能得阿羅漢果,達解脫三界之境界,得不再來六道中輪迴受生了。(佛弟子聲聞小乘果位,不來人間了)

(5) 能夠今生發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然後修學六波羅蜜、十波羅蜜法,進而得空、無相、無願等三解脫門,然後得入陀羅尼門,證得五眼六神通、四大無量心、四無礙辯、四無所畏、十八佛不共法、真如、法界、法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無上正等菩提、無忘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種智,這就是菩薩的境界。(真正佛弟子,在行菩薩道行者,未來要能成佛道者)

(6) 一個人無知、聽邪見之人亂講,就容易走入歧途,所以佛經言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這樣就能走對修行路。若今生誤入天界,一待就是千萬億年,甚至於537兆年(無色界非想非非想處天天壽),長久不能值佛教化,這樣修行都是空轉,不能成就佛道。

 

2. 我們只是找回我們的佛性。

佛性是什麼?真正佛性不是用找的,佛性要能顯起,就是要能去除我們所有習氣、心病,去除我法二執,無有絲毫微塵時,佛性就會顯了。佛性顯了又是什麼現象,此佛就能觀照到虛空界無量微塵數一切佛剎土及其眾生之因緣果報現象,絲毫不昧。要能做得到這種境界,就如釋迦牟尼佛一樣,就要有三大阿僧祇劫的菩薩道修行,不是一個想上天界去享福的人今生就能找到佛性的,不要太一廂情願了。不打坐、不禪修、不練功者連天性都不知道其真實,何來能認識佛性的因緣呢!末法時期連天性是如何都搞得不清不楚了,還想要把佛性找回來?所以先簡單說明一些真如性讓您知道。

(1) 先來說人性,以真如來代替佛性,人的佛性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等六根真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識真如,懂得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等六塵真如,六觸: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等真如。五蘊色、受、想、行、識等真如性,還有六大(地、水、火、風、空、識)等真如性。凡夫是有此等真如性,但不知其真實,在根塵識三和合後,在五蘊妄有中,起心造業無量無邊,有佛性也是在造業,遊走於六道輪回中。

(2) 再來說明天性真如,四靜慮() 真如:初靜慮真如、二靜慮真如、三靜慮真如、四靜慮真如(色界四禪天),四無色定真如:空無邊處定真如、識無邊處定真如、無所有處定真如、非想非非想處定真如(無色界四空處定),八背捨真如、九次第定真如、十遍一切處真如等是色界、無色界天界真如佛性。

 

3. 佛教如何看待這回事?

要知道佛教如何看待這回事,就請好好去研讀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裡面都有說明,相信要比一貫道的佛性道理,要高深了千萬億兆兆倍。因其太高深,非一般凡夫所能理解,就僅能列出聖人阿羅漢、菩薩等所修的真如佛性供參考,福德若是夠的話,可以好好去研究。其佛性有四聖諦真如、十二因緣真如、十八空真如、六度真如、四靜慮真如、四無量真如、四無色真如、八解脫真如、八勝處真如、九次第定真如、十遍處真如、卅七道品真如、三解脫門真如、五眼六通真如、佛十力真如、四無所畏真如、四無礙解真如、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真如、十八佛不共法真如、真如真如、法界真如、法性真如、平等性真如、離生性真如、法定真如、法住真如、實際真如、虛空界真如、不思議界真如、無上正等菩提真如、一切智真如、道相智真如、一切相智真如、無忘失法真如、陀羅尼門真如、聲聞乘真如、獨覺乘真如、無上乘真如、預流真如、一來真如、不還真如、阿羅漢真如、預流向真如、預流果真如、一來向真如、一來果真如、不還向真如、不還果真如、阿羅漢向真如、阿羅漢果真如、獨覺真如、獨覺向真如、獨覺果真如、菩薩摩訶薩真如、三藐三佛陀真如、菩薩摩訶薩法真如、無上正等菩提真如、極喜地真如、離垢地真如、發光地真如、焰慧地真如、極難勝地真如、現前地真如、遠行地真如、不動地真如、善慧地、法雲地、異生地、種姓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真如、菩薩地真如、如來地真如、有為界真如、無為界真如等都是佛性也。

 

4. 佛陀最清淨覺的佛性境界─如來最清淨覺具足十種佛性所行無礙:

(1)用周無礙,謂佛於剎塵等處,現法界身雲,業用無邊,無不周徧。

(2)相徧無礙,謂佛於十方一切世界無量佛剎種種神變,皆有如來示現受生之相,隨現一相,眾相皆具,萬德圓滿。

(3)寂用無礙,謂佛常住三昧為寂,無妨利物為用;即定即用,無礙自在。

(4)依起無礙,謂佛雖寂用無心,而能依海印三昧之力,即起無礙之用。

(5)真應無礙,真,指遮那佛之真身;應,指釋迦之應身。真身是體,應身是用;全體起用,用即是體,故釋迦、遮那,圓融自在,本無二體。

(6)分圓無礙,分,指手足、眼耳、皮毛等之支分;圓,指全身。謂支分不礙全身,全身不礙支分,一一身分即具全身。

(7)因果無礙,謂佛依所修菩薩之行因,而證遮那佛果,能普現十方,自在無礙。

(8)依正無礙,依,即依報,指佛所依之國土;正,即正報,指佛能依之色身。謂依、正相入,二皆無礙。

(9)潛入無礙,謂佛智潛入眾生界中,即為如來藏,雖作眾生,亦不失自性。

(10)圓通無礙,謂佛融大法界為其身,理無不具,事無不攝,無一法而非佛身,即謂同一無礙之法界身雲。

 

5.如來佛性根本即是法身無相─如來最清淨覺當有別於三聖真如,以下如來所證最清淨覺真如,共有十二真如異名,亦稱十二無為或十二空。

(1)真如:真者真實,如者如常。諸法之體性真實如常,隨緣變異(),而無變易()

(2)法界:界者所依之義,真如為諸法之所依,諸法為緣起之法。如來清淨覺能遍一切法界,遍一切佛剎土,故言能盡法界。

(3)法性:是為諸法之體性,真如緣法生性,故凡者有三性,聖者後二,惟如來為圓成實性。

(4)不虛妄性:法性真實而離虛妄。幻法不起,虛法不受,由法性圓成實故,緣實法實境。

(5)不變異性:法體不變不改,了知真實法,自性圓成實,不隨異緣而變易。法相宗所立之說:「真如凝然,不作諸法」。即謂真如凝寂湛然,毫不隨緣起動。

(6)平等性:永離諸法之差別相,平等不二。平等性即周遍於一切諸法而為平等之體相。《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三:「於一切法悟平等性,入大總相,究達一切所知邊際,遠離增益、損減二邊,順入中道。」平等性智samatā-jñāna,又作平等智,指體悟自、他平等之智。即轉第七末那識所得之智慧,依此智慧而了知一切事相及自他皆平等,乃生起大慈悲心。《佛地論》卷三謂平等性智乃觀自、他一切皆平等,大慈大悲恆常相互契合而無間斷,故建立佛地「無住涅槃」(不住於生死、涅槃之涅槃)。隨諸有情之所樂,示現自、他受用之身與土等種種影像。對於初地以上之菩薩,示現他受用之身土,常行大慈大悲之化益。《心地觀經》:「平等性智,轉我見識得此智慧。是以能證自他平等二無我性,如是名為平等性智。」

(7)離生性:離生滅、斷煩惱法之性。若真如隨緣起動,違背無為無作用之條件,則落入生滅遷流之有為法。正性能離生(俱舍)、聖性離生(唯識),謂聲聞、緣覺二乘入於見道之位,生一分之無漏智,斷除分別起之煩惱障;菩薩生一分之無漏智,斷除煩惱、所知等二障,因而得一分之聖性,永離凡夫之生,故稱聖性離生。正性離生、聖性離生得五分法身,屬小乘解脫法。如來佛性能不離法性,而證離生之真純無漏智,是為真離生性,故稱最清淨覺。

(8)法定:法性安立住,是謂法定,僅如來之定為大空三昧定,即如實入如來地,內證聖智而觀一切眾生悉具佛性之三昧。《大日經》:「佛說一切空,正覺之等持,三昧證知心,非從異緣得。彼如是境界,一切如來定,故說為大空,圓滿薩婆若。」又謂入於正覺三昧時,乃覺諸法本不生之理,明一切有心者悉有佛性,此佛性即名首楞嚴定,亦稱金剛三昧、般若波羅蜜。若行人初發心時,能如是正觀心性,則稱入如來定。如來得法界自在大三昧,是謂法定,能於十八界(六根、六境、六識)自在出入,又知事法界邊際與理法界,無礙自在故。如來又有無礙輪大三昧,如來身口意三業勝用,三輪攝化皆自在故。(1)神變輪,又作神通輪、身輪。乃顯現神通,變化勝異之境,而今眾生發心入信之神通輪。(2)教誡論,又作說法輪、口輪。即演說教法,令眾生反邪入正而發心入信。(3)記心輪,又作憶念輪、意輪。佛說法時,先以意輪鑑知眾生根器利鈍,隨宜演說,無有差謬。

(9)法住:法住於真如之法位,真如之妙理,必住於一切諸法中,不離諸法,故稱法住。又法依性而住,所以法依實法性、事法性兩種法性而住。法性之法為軌則之義;性即不改之義。一切法性無有變易,皆可依軌則而修,故稱法性。(1)實法性,即一實之理,離虛妄相,本性平等,無有變易,一切諸佛莫不軌此法性修之成正覺。(2)事法性,即世間種種諸法,皆依於理,施設建立,如地、水、火、風、空、識等六法性,隨俗所知所見,雖屬於事,然不外乎法性之理。

(10)實際:極真如之實理,至於窮極之際。實際bhūta-koti,乃真實際極之意。即指絕離虛妄之涅槃實證,又指真如之理體。《金剛三昧經》:「佛言,實際之法,法無有際,無際之心,則入實際。」《大智度論》:「實際者,以法性為實,證故為際。如阿羅漢,名為住於實際。…,善入法性,是為實際。…,實際即涅槃。」《中論》:「究竟推求世間、涅槃實際無生際,以平等不可得故,無毫釐差別。」此謂涅槃即實際,而生死與涅槃亦皆平等不可得而無毫釐之別。

(11)虛空界:理體周遍盡虛空界,謂如來法身真如廣大至無際涯之虛空界。於時間而言,盡未來際;於空間而言,盡虛空界。

(12)不思議界:理體絕思慮言議,不可思議。如來有十種不可思議法,(1)最勝身相不可思議,(2)妙好音聲不可思議,(3)最上大智不可思議,(4)微妙光明不可思議,(5)圓滿戒定不可思議,(6)廣大神足不可思議,(7)十種智力不可思議,(8)四無所畏不可思議,(9)大悲之心不可思議,(10)不共佛法不可思議。

如來真如法身,如來之法身係以真如為自性,故稱真如法身。真如為一切現象之實性,超越所有之差別相;如來之法身即以之為自性,滅除一切煩惱障,具足一切善法,如如不動。謝謝您的mail


[ 一般小參 ]  [ 問題小參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