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受戒是入佛門,拜懺是修行的第一步
一二六、參問:
張老師,您好!
收到來信,我趕緊又去認認真真地看了一遍您上次發給我的信,您在信中寫道:“有件事也許以後您可以幫忙,您曾是雜誌編輯,我在印度菩提伽耶佛陀證道處30天禪修,並朝聖地15天回來後,總覺得正法要宣揚,所以正要將網路上《楞嚴經》中,跟實際修行有關的五十陰魔部份,要趕快出書與大眾結緣,以導正禪修中可能走入歧路的佛弟子或其他修禪的人。”
真是慚愧得很,我居然看得一知半解,實在是修養太差、功夫太淺造成。加之對繁體字閱讀比較吃力,況且我心中一直對您去印度參修一事,非常感興趣,很想知道其中的奧秘與所得,所以才會造成這一誤解。實在是對不住張老師的一片苦心。
又一輪新春君臨,時光如穿梭之駒,太快太不容人懶怠了。最近我越發體察到時間的迅速流逝與我個人修行的疏散,是多麼的緊迫,讓人著急。
昨夜想到張老師這麼多年來,為佛教事業奔走繁勞,不辭辛苦,心中感動得無以言述。我卻在一個小家裏忙忙碌碌,為的都是一已私利,實在不該。所以,我真心想為佛教做些事情。一則堅定信念,二則長進修養。如果有這樣的緣份,該是遇到善緣,三生有幸,前世的修行所得。我不知該如何謝老師才好。學佛加起來時間才一年多點。但是,好像佛教在我心中,越來越親切與自然,越來越為之喜悅與欣慰。有些感觸,是筆墨無法講清楚的。
眼下,我當務之急是找一個皈依師,受五戒。因為上次稀裏糊塗,不知所云地拜了師父,五戒未受也不知。現在我想機緣相對成熟一些,進入、靠近佛門的念頭更加強烈。如果老師有時間有可能給我些意見,我當感激不盡。
您寄給我的懺本,我一直在念中。近來又照您所說,開始學習靜坐。但不知您說的《楞嚴經》是何經書?很少聽人說過。另外,我心中一直念念不忘一些過去的、雜七雜八的煩心事,是不是“一種陰魔”呢?
張老師,您看我,問題總是一大堆,說來說去,是修行太淺顯,個性又愚笨造成的。 請老師一定原諒我。 謝謝老師!
致 禮!
師答:
彭大德:
阿彌陀佛!2月5日的mail早收悉,但因他事忙碌,未能即時回信,尚請見諒。所提問題回答如下。
1. 眼下,我當務之急是找一個皈依師,受五戒。因為上次稀裏糊塗,不知所云地拜了師父,五戒未受也不知。現在我想機緣相對成熟一些,進入、靠近佛門的念頭更加強烈。如果老師有時間有可能給我些意見,我當感激不盡。一般的拜師與佛教的皈依有點不同,拜師是學藝才拜師,皈依則師父代表釋迦牟尼佛引您入佛門,求菩提解脫道。世尊要入滅時,阿難尊者問世尊,世尊入滅後,我們要依誰為師,世尊說「以戒為師」,所以佛教徒都要去受戒,以戒為師。但皈依那個師父後不見得會向他學法,可以向別的師父去學法,或到處參訪。受戒是佛教徒一定要做的,釋迦牟尼佛入滅後,除深入經藏外,要以戒為師,因戒律隨時跟著您,永遠不會被引誘而犯殺、盜、淫、妄語、飲酒等而迷失。所以有機緣,若大陸哪裡有授戒法會,您就要抓緊機會去參加。在台灣真正的傳統受戒者是要點戒巴的,每次燒三點戒巴在手的內側上。進一步受菩薩戒可以再點三個,還可以再復戒,大部份最多是點12個。戒巴除提醒您要注意戒律外,也有印證您修到那個境界的意思在。戒巴點越多者代表德性是高了一點,但也不是全都準的。
2. 您寄給我的懺本,我一直在念中。近來又照您所說,開始學習靜坐。但不知您說的《楞嚴經》是何經書?很少聽人說過。拜懺是修行的第一步,即是在消業障,菩薩幫我們消業障後,修習才會有進境,不然就阻礙重重,尤其要學打坐者。因您要學靜坐,我已在上週寄了一套錄音帶去讓您聽,那是十幾年前在大乘精舍上客時,同學錄製的,雖然有四套,但涉及打坐的就僅第一套而已。希您能查收,收到後告訴我們一聲。郵寄品中有一CD片,是這次去印度菩提伽耶大覺寺禪修時,所獲得的心中心咒法界流音,您雖然沒灌頂,但聽聽咒語是沒關係的。《楞嚴經》是在剖析自性是什麼的經典,裡面有五十陰魔【色、受、想、行、識等五陰(蘊)】各有十個概括的魔相,是修行有境界的人在過程中會發生的,所以修行的人要去認知,若認識不清楚,小則迷失於天道、仙道中,大者會著魔或入無間地獄,若這樣就不如不修,好好念佛、做善事,求生人、天界。您可以在網站上”經典選讀”中找到《楞嚴經》,點進去後就可以看到五十陰魔魔相的說明,及修證到色、受、想、行、識等陰滅的境界是怎樣。這些對於您也許是有點深了點,但能大略了解高深修行的境界會是什麼情形,先了解一下也不錯的。(註:《楞嚴經五蘊魔相解說》從寫序言至今,剛好歷經一年,終於可於本(5)月份看到本書出版與大眾結緣了。)
3. 另外,我心中一直念念不忘一些過去的、雜七雜八的煩心事,是不是“一種陰魔”呢?我們人要面對的有四種魔,即是五陰魔(又稱五蘊魔)、煩惱魔、天魔、生死魔。您所說的是煩惱魔。陰魔是指五蘊(陰)魔的現象,就是指五十陰魔魔相。您因不知何者是真我,何者是妄我,把妄我當真我,所以會被耍得團團轉。現在教您要把一個覺知心找出來,什麼叫覺知心,就是能知道您在想過去的、雜七雜八的事的那個心。好好靜下來時,妄想心會冒出來,用您那覺知心來觀照它,它在想什麼,只要靜靜地觀照它,也許它就不會繼續想下去,除非那個事情讓您很掛礙,否則它會消失掉。問題是您有沒有覺知心現起,若沒有時,您只會感覺我只有一個心,那當然就會迷失在妄想中了。找出您的覺知心----真我,它是不會煩惱的,在靜坐中可以慢慢找到它。
4. 張老師,您看我,問題總是一大堆,說來說去,是修行太淺顯,個性又愚笨造成的。 請老師一定原諒我。人一有執著,就會有煩惱,就會失去智慧,若能以覺知心去觀照一切虛妄不真的妄想念,您就會有智慧了,您就不會活得很艱辛,您就會快樂的。希望您能好好學打坐,找回真正的自我,那時就不愚笨了。謝謝您的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