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002.gif (10734 bytes)Exclaim.gif (1443 bytes)修心小參 --

          要如何在挫折苦難中培養出智慧?


四十一、參問

師父您好:

人生在世,挫折,苦難,不順,每個人都在所難免。有的是自己過去生和人結惡緣,所以今生被人阻礙、攻擊。有的是自己的業障,所以種種不順。師父您在網路文章教導:"一切法得成於忍",該受的還是要受,挫折苦難最終都會過去。但想請問師父:人受苦若只是忍耐,苦最後雖然會過去,但不見得會培養出智慧,人的苦雖然都是自己感召來的,但在苦中,要如何在挫折苦難中培養出智慧?

                       弟子 x x 敬上

 

師答:

呂大德:

阿彌陀佛!1月18日mail收悉,依您所提不知是您自己本身的事,還是為眾生苦而打妄想。若是您自己的體驗與感受,那您就要自己好好了解佛法。上等根基者從《般若經》入門,像《金剛經》言:要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證得者即是菩薩。若不是菩薩,不能得此四相,所以要用般若智慧斷自己業緣就非常吃力,因此等人智慧不足、定力不足,故不能以四兩撥千斤似地智慧,轉一切妄執心的執著,所以人就常處在痛苦中,時時天天憂悲苦惱不已。而解脫根本是在離四相,離四相最根本的法門還是要學無我觀,先證無我(生空),才能順利證得人、眾生、壽者相空。所以《金剛經》云:無我得成於忍,忍字訣是得無我觀的重要課題。而忍還是有次第來得證,一者忍辱,二者安忍,三者平等忍。如是漸進,即能證得人無我、法無我,最後當得離四相證解脫。

您的問題是因智慧不足,做不到忍辱(強忍)、安忍(自在忍),所以問:在挫折苦難中,要如何得此智慧?所謂忍智也就是空智,空智也就是慧眼,用慧眼能觀空一切相,得解脫法身。那智慧較差者如何得此觀空智,即是要用佛陀所教的解脫道正法門,一者四聖諦(苦、集、滅、道),二者十二因緣觀(無明、行、愛、取、有、識、名色、六處、觸、受、生、老死等十二)。每於禪修中,行者就要思惟此十二因緣,其與四諦間之關係。

先來認識四聖諦諦者,審實不虛之義,即指苦、集、滅、道四種正確無誤修證解脫道之真理,離此不能得正確解脫。此四者皆真實不虛,故稱四真諦;又此四者為最聖者佛陀所知見,故稱四聖諦。其中,苦與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與因,而滅與道表示證悟脫黏世界之果與因;即說是世間有漏之果為苦諦,世間有漏之因為集諦,出世間無漏之果為滅諦,出世間無漏之因為道諦。所以結論是說以過去因成現惡果報,以現在修因證得現在聖果報,以及未來脫離三界苦之善因。
        四諦大體上歸納宇宙現象於「十二緣起說」,為原始佛教教義之大綱,乃釋尊最初之說法。四諦依次稱為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聖諦,或苦聖諦、苦習諦、苦滅諦、苦滅道聖諦,或苦諦、苦集諦、苦盡諦、苦出要諦,或苦聖諦、集聖諦、真聖諦、道聖諦。種種名稱,不異其義。

據契經等所說四諦之義歸納如下,即:

(1)苦諦,苦者,泛指逼迫身心苦惱之狀態。審實世間事物,不論有情、非情悉皆生於苦難中;亦即對人生及環境所作之價值判斷,認為世俗之一切,本質皆苦,苦諦即關於生死實是苦之真諦。

(2)集諦,集者,招聚一切種子之義,審實應緣產生一切煩惱惑業,此業實能感召集三界生死苦果。集諦係指關於世間人生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諦。

(3)滅諦,滅者,即滅一切虛幻之法入寂滅空性;審實斷除虛幻痛苦之根本─欲愛,則得苦滅,可證入於涅槃之境界。滅諦戲指關於滅盡苦、集之真諦。

(4)道諦,道者,能通達涅槃之義。審實滅苦之道,乃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正道,若依此而修行,則可超脫苦、集二諦,達到寂靜涅槃之境。道諦係指關於八正道之真諦。

行者欲證一切解脫知見,當依此八正道而修持:

(1)正見,又作諦見。即見苦是苦,集是集,滅是滅,道是道,有善惡業,有善惡業報,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間實有真人往至善處,去善向善,於此世彼世自覺自證成就。

(2)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別、正覺或諦念。即謂無欲覺、恚覺及害覺,去淫欲心,去嫉妒心、瞋恚心,不害他人身,不惱眾生心。

(3)正語,又作正言、諦語。即離妄言、兩舌、惡口、綺語等,有所言語不惱諸眾生。

(4)正業,又作正行、諦行。即離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等。

(5)正命,又作諦受。即捨咒術、算命、預言吉兇等邪命之生計,如法求衣服、飲食、床榻、湯藥等諸生活之具。

(6)正精進,又作正方便、正治、諦法、諦治。發願已生之惡法令斷,未生之惡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長滿具。即謂能求方便精勤。

(7)正念,又作諦意。即以自相、共相,觀身、受、心、法等四者,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也就是以四念處入禪修。

(8)正定,又作諦定。即離欲、離惡、離不善之法,成就初禪乃至四禪,再去色界縛、無色界縛,得解脫知見法身。
 四諦係佛陀成道之後,於鹿野苑為五比丘初轉法輪之說,為佛教中之基本教義,並為生死解脫之唯一方法。

那行者要如何來觀?契經云:若依生觀、順觀二者,則十二因緣為苦、集之二諦,十二因緣前五(無明、行、愛、取、有等五支)為集諦,識、名色、六處(塵境)、觸、受、生、老死等七支為苦諦。若依生、滅二觀與順、逆二觀,則生、順二觀為苦、集之二諦,滅、逆二觀為滅、道之二諦。此意思是一個人能悟道、證道,是在逆境中求,才能滅一切惡業緣。

當您自己處惡緣,被人阻礙、攻擊,或處業障逆境、或種種不順時,就要依十六行相來觀,行者觀四諦時,各有四種差別相,於其時所產生之行相共有十六種。

苦聖諦有四相(苦者今生所面對的境界,是果報所現起):

(1)無常者,待緣而成故,緣滅而空無故。

(2)苦者,逼迫性故,因心不淨,才會覺得苦故,聖人有苦以為苦。

(3)空者,一切苦違我所見故,當以證空來破除之。

(4)無我者,要證空,所以處違我見時,能體會到無一個我在受苦,到底誰在受苦。

集聖諦亦有四相(是過去世所造的惡業,與人的恩恩怨怨,形成一個種子因,待緣成成就苦諦):

(1)因者,其理如種子,凡夫有阿賴耶識,中翻為無所不藏之心識,與人恩恩怨怨、打打罵罵殺殺等,都依其理而成心識中種子,待緣發起。

(2)集者,同於顯現之理,種子待緣成熟現果報,此待緣發起現行者,即是集諦之理。

(3)生者,生者是生起,梵文prabhava,即親向於發起、產生,因緣具足即能令法續起。

(4)緣者,有因無緣,不能成就一法,有因有緣不能解脫,即能令成辦一切法;譬如泥團、輪、繩與水等眾緣,和合而成一瓶。

滅聖諦亦有四相(有因、有緣成辦一法,如何來滅此緣,讓其不成氣候):

(1)滅者,諸蘊法(色、受、想、行、識五蘊法)虛幻,如何觀其虛,最後至於五蘊盡,能盡此蘊諸法,即能破無明執,千百回觀空、無執,慢慢自性不生遍計所執性,當能初步脫黏。

(2)靜者,貪、瞋、癡三毒盡量斷除不犯,如此貪、瞋、癡三火就能息滅,此時行者宜斷除種種願求,以無求才能心靜,有所祈求,就是禍端,小乘行者靠自力證解脫故,不要強求他助。

(3)妙者,廿隨煩惱法、六根本煩惱法都能依此法斷除,致使眾患無發能力,則自性發起妙用,脫黏業力產生其妙用。

(4)離者,五蘊虛法、虛幻心法能,中於能脫離眾災。

道聖諦亦有四相(證得解脫法身、解脫知見法身,是謂道諦):

(1)道者,通向涅槃之道認知後,依義修持,通行益義,得無動智慧。

(2)如者,契正理得如如故。

(3)行者,正確趣向涅槃處故。

(4)出者,從煩惱處得能永超輪迴故。

 

說十六行相之目的,為治常、樂、我所、我見等見,故修無常、苦、空、無我等行相;為治無因、一因、變因、知先因等見,故修因、集、生、緣等行相;為治解脫是無之見,故修滅行相;為治解脫是苦之見,故修靜行相;為治靜慮及等至(心一境性)之樂為妙之見,故修妙行相;為治解脫是數數退墮而非永恆之見,故修離行相;為治無道、邪道、餘道、退道之見,故修道、如、行、出等行相。

佛法解脫道修習離不開三階段,如佛陀三轉法輪說四聖諦時,一轉時已知其義,二轉時當斷其習,三轉時當證一切習盡,證者已除一切習謂之證也。您先把四聖諦、十二因緣觀道理搞懂後,依此理三轉而修習。所以四諦理分為三階段,各有四種行相之說,稱為三轉十二行相。

若以苦諦為例,三轉即:(1)初轉是「說此為苦諦」之意知轉。(2)第二轉是「應遍知(永斷、作證、修習)苦諦」之斷轉。(3)第三轉為「已遍知(乃至修習)苦諦」之證轉,最後則得眼、智、明、覺四行相,三轉成十二行相。其他的集、滅、道諦亦各有三轉,亦各具十二行相,如是思惟修習,則得所謂十二行相X四,總歸為四十八行相。

如是勤奮修學,終當開發出您的智慧來,現在無力面對諸逆緣,就只有這樣煩瑣地慢慢地、一步一步地修證,這是屬於小乘修行者真正解脫法門,可能您看到這裡又要嘆修行難為了。若不想走這一條路,那就只有認真打坐,培養丹田真氣,當有點基礎時,已能打坐雙盤一小時,再換成單盤能滿足兩小時時,或可以求灌頂修無相心中心法門,這樣顯密雙修,一來靠自力、二來靠佛力,可能還有點開悟自心現妄想之相之機緣,得根本面對此妄心來修,這樣可能就簡單得多了。謝謝您的mail。

  


[ 修心小參 ]  [ 問題小參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