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002.gif (10734 bytes)Exclaim.gif (1443 bytes)修心小參 --

         有修道心無智慧選擇道路走該怎麼辦?

 

法爾禪修中心 善祥比丘(俗名張玄祥)撰 


一三六參問

頂禮本尊釋迦牟尼佛

頂禮阿彌陀佛

頂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法,僧三寶

頂禮上善下祥上師:

不好意思再次煩惱上師清修!煩請見諒。

弟子辭職之後,這兩個月,放下萬緣,全心修習。不過,弟子內心中總有還一種不明之處,一直在尋找一種永恆的“有相”。

於是,弟子再重閱了上師您講的『五蘊魔相』,也再次翻閱了密宗大圓滿的相關理論,但一直無法靜心下來閉關,內心很是煩惱。因為此時的我根本沒有了回頭路。冥冥間,在弟子很無助時,突然,靈光一閃,弟子看了臺灣釋體方大師所講的原始佛教《解脫之道-四聖諦與緣起與大乘不共慧》,身心一下豁然開朗,所有的佛學知識基本融會貫通,終點又回到起點,原來佛所講的一切就是“緣起性空,法爾如是”。根本無一法可求,也無一法可得,“我”亦本空, 弟子對師父您之前同我所開示的于萬法不動一念(類同大圓滿的無修佛道)原理才有了根本性的見道,原來就是“法住法位,原本寂滅。”

但是見道是一方面,實修卻是另外一回事,弟子原本不想寫此信,恐怕上師您再次責訓弟子,弟子真的想閉關實修時,才發現,原來自身有的業力,習氣流如此之大,沒有正規的地方實修, 哪有這麼容易。另外,實修中,每一個細節,每一個要點根本沒有上師指導,而且,「瑜伽師地論」在網上根本沒有一個大德進行過真正開示。

最後一個問題是面對業力,習氣流內心根本無力改變,就如文殊菩薩所講“明知生是不生之理,為何卻被生死之所流轉”。答:“其力未充”,弟子也不知如何正確生起力波羅密。

在這裡,懇請上師開示。

祝上師一切吉祥安康!

弟子:XXX跪拜

 

 

師答:

XX大德:

南無阿彌陀佛!2015.12.26.mail收悉,您求道心是有,惜智慧不足,可說是累劫習性,要改之非易也,每次於來函告誡您修行無他,只在此一心,教您把心打死,不要好高鶩遠,基楚沒堅固,怎能蓋得起高樓。

您從不安下心來好好打坐,觀安般念,以為這沒什麼了不起,光看些大乘佛法的書在兜圈子,什麼即身成佛、什麼大手印、什麼大圓滿法,這些都是已開悟行者的修空歸源之法,您不懂得又喜愛亂看書,看了也分不出這些法是誰在學的。

看您前後十幾年已有,現在有幸才看到四聖諦,是真實的法寶,才以為獲得至寶,又知見不正,胡說八道說什麼見道了?看來您卻還是喜愛以散亂心思惟,思惟再思惟,無非更散亂而已。

 

Q1:不好意思再次煩惱上師清修!煩請見諒。弟子辭職之後,這兩個月,放下萬緣,全心修習。不過,弟子內心中總有還一種不明之處,一直在尋找一種永恆的「有相」。

A:已經是辭職了,真是有破釜沈舟之勢,家人成員的反應如何呢?看來不認真修行是不行了,放下萬緣,全心修習是很好,但請問您要怎麼修、怎麼習。一個人知見不正,修行是很危險的,難道您沒聽古德常言:「如言參禪,枯來即是,不著佛求。」

我真不明白您要求一個「永恆」的有相是指什麼?已經是青壯年了,佛法的概念差那麼多,怎麼進行修行呢?佛不是告誡我們諸法無常,怎會有個用恆的「有相」呢?

「枯來即是」又是說什麼?有隨眠心、煩惱心要讓其枯萎不再生起,枯來說來即是簡單,要斷九十八結使才成就阿羅漢果。這又有欲界卅六隨煩惱,色、無色界各卅一隨煩惱,合共九十八隨眠法要斷。您有沒有抓住要點,算一算欲界卅六習氣中斷哪幾個?

您是看到「解脫道」了,是臺灣釋體方法師所講,那搞懂什麼是解脫道了嗎?不要講當生要得解脫什麼的,先看看能斷幾多習氣?先談欲界三十六隨眠,其中就有見苦所斷十,見集所斷七,見滅所斷七,見道所斷八,修所斷四,合共卅十六隨眠法

什麼叫做「見苦所斷」十隨眠? 「苦」是指今生所面對覺受,主要指「有身見、邊執見」為二,見苦所應斷─「邪見、見取、戒禁取、疑、貪、瞋、慢、無明」,八加二何成十,這些都是指今生面對生活中所會產生的無明行為,要如何去斷見執,去我法二執。

什麼又是「見集所斷」七隨眠? 「集」是涉及因果法,即是指見集所應斷─「邪見、見取、疑、貪、瞋、慢、無明」,所以欲界生於此世所面對的集業,過去因,招引今世果。

什麼又是「見滅所斷」七隨眠? 修行到見道位,才有能力洞觀內心起滅,是習氣?是因緣法?能見到緣起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然後又起後面的無明業相應,這時所知所見明悉,才能知要來斷。要怎麼斷?練禪中斷,不是在嘴巴上斷,或他人書本中斷。

一直修到此,才能知道要怎麼來斷「苦」、「集」之業緣後,才是見道位。您見道了嗎?見道何以還會心慌意亂,不知要修什麼呢?見滅所斷─還是要斷─「邪見、見取、疑、貪、瞋、慢、無明」,講來講去,苦、集、滅中要得苦諦、集諦、滅諦,無非不是六根本煩惱法。能從苦、集、滅中悟知苦諦、集諦、滅諦,就能夠坦然面對苦、集、滅諸法而不以為苦或煩惱。

什麼又是「見道所斷」八隨眠呢? 即是見道所要斷─「邪見、見取、戒禁取、疑、貪、瞋、慢、無明」等八隨煩惱,所以欲界初步修行都是在斷這八根本煩惱,是於日常生活中斷;若是在打坐中要修此煩惱法,因還沒有到入初禪的境界,所以五識身(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都在發生功用,若不能開得開五塵境對自己心理的影響,那是沒辦法更進一步入初禪境中修。

什麼又是「修所斷」四隨眠? 修者是內觀禪修時,觀照自己起心動念妄執而修,修所要斷─貪、瞋、慢、無明等隨眠法。出修斷粗三毒,還不能涉及根本無明源。

其他色、無色界境界(上二)要修的各三十一隨眠法,那要有高深禪修定者,才能如法一一去除。

古德有言:「若自不能具正知見,又不遇正知見人,縱不退轉,多入魔道,無佛力救護故也。」此是告訴人,修禪還得靠智慧,若不能深入經藏自悟自修,那修禪時要能不離念佛,當然也要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這是緊要的六念法

 

Q2:於是,弟子再重閱了上師您講的『五蘊魔相』,也再次翻閱了密宗大圓滿的相關理論,但一直無法靜心下來閉關,內心很是煩惱。因為此時的我根本沒有了回頭路。

A1:法無二法,若有二法即非佛法。佛說清淨內心垃圾總共有九十八結使、隨眠。所以初基修行者當從心地上下手,若往外追尋光怪陸離事,那是本末倒置,修行本欲脫三界,外逐事物境界更為三界所縛。

「五蘊魔相解說」是身開心解,經緣起即使一切異相所生的現象,無知者會自以為證聖而迷失,其時九十八隨眠、心病不除,哪裡有聖境?怕行者無知,佛陀慈悲特無問自說五蘊魔境。本人起初無意寫書,說者是佛陀,若寫得不能符合實情,怕有罪過。所以雖依自己經歷把此等現象,盡量依佛陀所說而闡述於課堂上,課堂所說冗長雜亂,如法爾網文。

至2003年菩提伽耶大覺寺四七禪修中,蒙受指示當把「五蘊魔相」出書,讓末法時期修行眾生不執魔境,若無知執境以為聖證,終當著魔難。

「五蘊魔相解說」未達色受想行識有魔相產生,不易能深入體會。若是有身開心能外逸者,當要仔細閱讀此本書。

若果不然,修行中的菩薩,以遇五蘊魔而有執取,或為恐怖,將是從五蘊色身、諸根產生煩惱,生已即起無量煩惱,因諸煩惱造不善業,由諸惑業墮大深坑,以是因緣而生恐怖。或有修行菩薩,以受想行識等魔相,產生煩惱魔而為恐怖,甚有失心者,實違當初修行之本意,所以五陰魔相當要深入理解,不妄說成聖,這樣實不易為魔所趁。

您也看了密宗相關的「密宗大圓滿」法,大圓滿又是什麼意思呢?大圓滿又是什麼法呢?沒有搞懂這些名相,光看到「大」就是好嗎?「圓滿」更是果證的結果嗎?貪、瞋、癡、慢、身見、邊見、根本無明等七者通於見、修二道所斷。修行無非要達見道而修,修斷習,習斷後還得練禪住不妄失,不妄失後繼續練禪,使其所證、所修、所斷能增長,增長後達圓滿,圓滿中的圓滿,就方便稱為大圓滿吧!

所以圓滿就有大圓滿諸天梵行,大圓滿聲聞乘行,大圓滿菩薩乘行,大圓滿一切智寶,廣大圓滿成就佛法。密法有說修真言行速得成就,能廣大圓滿無量無邊功德,修學相應堅固增長,求成佛道得大圓滿,所以大圓滿還得從基礎修起,修行是假不了的。

1.正規密教亦含顯教三乘為基礎,若無此基礎,修證密法會發生問題的:(一)聲聞乘,(二)獨覺乘,(三)菩薩乘,持戒修行而修初步戒、定、慧,屬顯教,為化身佛釋迦牟尼所說,稱為共三乘。主要依波羅提木叉(戒經)修持,在依止作二持等行持於日常生活中。

2.正式開始修密法:(四)作持瑜伽乘(事部),(五)方便瑜伽乘(行部),(六)瑜伽乘(瑜伽部);此屬密教,為報身佛金剛薩埵及大日如來所說,稱為密咒外三乘或外密乘。

(1).事部瑜伽(作持瑜伽乘kriyā-tantra)─事部是承事、侍奉諸佛的意思。 事部--就是對面虛空有聖賢眾 –我是凡人,請聖賢眾來,無儀軌,如顯教方式。著重在事相上的學習與修心養行,隨其成就事部差別。如換供品、淨壇城、禮拜、唸誦、供養、儀式等等。此瑜伽行之修行以身、語等行為為主。行者不自觀本尊。事部重在外層,其儀式較複雜,東密有「事佛十八道」,各道皆有特別的咒語、手印及觀想。

(2).方便瑜伽乘(行部瑜伽caryā-tantra)─行部—行部是實行、實踐、執行的意思。對面虛空有聖賢眾 –我是凡人,請來,有儀軌,如密教經典準提法之儀軌。著重唸誦咒語,觀想,以及上供下施的行為。行部除外部事相的修行之外,同時亦進行內修禪定,也就是說外事與內定思維並行。共有四部密法之三十餘種灌頂及多種修法。

─以上事部與行部,是下品/中品/上品人所共修習。

(3).瑜伽部─又稱瑜伽乘(yoga-tantra),瑜伽者yoga是相應義,即與本尊相應,著重於內在禪修。行法中著重在修「入我我入觀」,與對生本尊相應,轉行者的身、口、意「三業」為本尊的「三密」,但仍有迎有送,有本尊與行者的分別。瑜伽部將密續分為兩大部︰胎藏界、金剛界。自己本來佛性裏有的謂之胎藏界,而由自己修出來的謂之金剛界。瑜伽也是相聯合的意思。瑜伽部就是把胎藏界(本有)與金剛界(自修)兩個相合起來。胎藏界的主要修持是「五輪塔觀」,而金剛界則著重「五相成身觀」。 

3.高級內密乘:(七)大瑜伽乘(生起大瑜伽mahāyoga tantra),(八)隨瑜伽乘(教阿耨瑜伽anuttarayoga tantra),(九)無上瑜伽乘(大圓滿阿底瑜伽atiyoga tantra)。乃法身佛普賢所說,稱為無上內三乘或內密乘。阿底瑜伽有“徹卻”和“妥噶”兩種特殊修法,是對包括摩訶瑜伽和阿努瑜伽在內的一切大圓滿修法的高度概括和總結,也是寧瑪派不同於其他各派的實踐方法,表現了藏密將密法實踐和思想理論密切結合的顯著特點。“徹卻”是藏密的音譯,意為“立斷”或“斷堅”,“刹那定住”,屬於修定法。貢珠雲丹嘉措(功德海)解釋說:心之空分為本淨妙覺,遠離戲論,使此空分歸於法性窮盡之地,即為本淨徹卻。《大圓勝慧本覺心要修證次第》明確指出:上根利智,無修無證,由此而住,自見自性,自然而成者名徹卻。

暫不去談顯密法的修證優劣點,修行的開始都是從修心開始,修心得依戒而修,有戒行才有定,有定才能產生慧,這是必然的過程。您就是要能達五蘊魔相現起,也就是色身有大突破,還是要打坐禪修,若有足夠善根要繼續學習密法,才能去找相應的上師學習,不是自己就可以閉關修行的,何況您內心亂如麻,很是煩惱,怎能有靜心來閉關呢?

 

Q3:冥冥間,在弟子很無助時,突然,靈光一閃,弟子看了臺灣釋體方大師所講的原始佛教《解脫之道-四聖諦與緣起與大乘不共慧》,身心一下豁然開朗,所有的佛學知識基本融會貫通,終點又回到起點,原來佛所講的一切就是“緣起性空,法爾如是”。根本無一法可求,也無一法可得,“我”亦本空, 弟子對師父您之前同我所開示的于萬法不動一念(類同大圓滿的無修佛道)原理才有了根本性的見道,原來就是“法住法位,原本寂滅。”

A:您對於一些名相,不查究竟,不去確實禪修體證,都是自以為是的,好像是悟了、懂了,若是這樣您不應有心亂如麻如此的狀況。您知道什麼是緣起,什麼是性空,什麼是四聖諦,什麼是共慧,什麼是不共慧,什麼是見道,什麼是法住法位,什麼是大圓滿法;又您把佛法與密教修持法混攪為一談,難免不能自拔,依上述修密法還的從聲聞、緣覺、菩薩三乘學起,起步不會不同,中途有歧途,終程又當合為一。所以若我再無言以對,默然不答,枉費您迷途中要走更多冤枉路。

先來談解脫之道,解脫之道是要去走的、要去做的,大小乘、顯密教,不管共慧、不共慧,心不清淨,遇事不能脫黏,說什麼都是假的,理悟是可頓悟,事相還得去磨練,不是光打打妄想、思惟就可以做到的,聞思而不修不會成就的。大小乘、顯密教要修的,上已述及欲界卅六隨眠當要斷除,色、無色界各要斷卅一隨眠,即能當生成就阿羅漢果。就是您要去走菩薩乘,還是多少要斷除一些吧!若有熏習過斷何種習,雖沒證果下一世再來,退回欲界也較能再發起智慧斷惡。

關於無我、無法,于萬法不動一法,要再說明白點,不然您以為自己悟了、懂了。前幾世有走過解脫道的人,今生再來也可能較會接觸到大乘法,也會偏重於大乘法的修習,若色身有配合打開經絡,自性明朗易於覺照、觀照內在緣起、緣滅之心法,這樣也才能慢慢體會到性空、緣起之道理,諸法緣生又本不生,過去解脫道的熏習,就很容易做到遇萬法而能不動一念,於緣起法中,自性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至此中斷緣起,即不再發展下面的緣起法,再發展下去就是凡夫。也就是說要能做到識知其法,而無第二妄習念頭現起並相應,因無習性故、自性已能脫黏故,所以自性僅能了知名色之法,沒有六處、觸、受…等法緣起,這就是真實法,假不了的,已懂了佛陀在說什麼了。若還沒做到的人,要不要禪修來斷習除惡呢?有智慧的人不一定要閉關修,面對大眾修也一樣能脫黏。

「法住法位,原本寂滅」是何義已懂得嗎?《法華經》是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世間人、聖人所造作之善惡、無記業,皆是住於虛空中,是為「是法住法位」,而且只要發生過的都不會滅失。因虛空本無相,所以無量心法都可容納得進去。您說「原本寂滅」是何義呢?若是說已沒有,那就違反上一句「是法住法位」。因「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所以要現起此法位之法相,只有「因」與「緣」,在因與緣具足時就會現起緣起法。若要做到「原本寂滅」就不要主動緣起(妄想),若有他因緣被動緣起時,自己也因無餘習相應,才能做到「原本寂滅」。

那什麼是「根本無一法可求,也無一法可得」呢?一切法本無常,怎有一法可求,能不求即滅失,有緣再緣起,還是再滅失。若是有人執取境界不捨,就是會淪落受生之處。所以能悟無常、苦、空、無我法者,即得現世解脫,若也能不取解脫而坦然面對諸法也自在,世世熏習菩提智慧,利益一切眾生,那是菩薩種性,當有那麼一世,一分無明滅除時,即能證無上正等覺。

最後談談不共慧問題,釋體方法師所談何內容不知,真正不共慧、不共法只有佛的十八不共法、不共慧,此佛十八不共法是不共菩薩、不共聲聞。論典云:真修行人總要依世間、出世間慧,說一切法是所遍知,如世間、出世間有漏、無漏、縛解、繫不繫,應知亦爾。若一個修行人無智慧知道世間、出世間這些應遍知之事,就要認真聞思修,讓它成聞慧、思慧、修慧,若未遍知當遍知,已遍知當遍證,已遍證當遍斷,如是成就聲聞果;若有已成就的聲聞突發智慧體悟─世間、出世間,有漏、無漏,縛解、繫不繫都是一念之間,空有無執,能以般若智解兩邊之黏著,雖內在未有淨盡無明源,也能自在生活於世間,並廣度有情,這樣累劫積聚無量功德,成就卅二相、八十隨好相,最後有一世亦當證得無上證等覺,那時才有真正的十八不共聲聞、不共菩薩法。

 

Q4:但是見道是一方面,實修卻是另外一回事,弟子原本不想寫此信,恐怕上師您再次責訓弟子,弟子真的想閉關實修時,才發現,原來自身有的業力,習氣流如此之大,沒有正規的地方實修, 哪有這麼容易。

A:責訓歸責訓,聽不進照聽不進,所以您還是沒有把心當下打死,這可以說是宿世因緣吧?看您這麼有心要修行,為何心如此散亂?您過去世定是有修行,所以今生才一直想要修行,但心卻是如此地具散亂樣。這正是論典所講的,過去世若是修得世間初二三禪定,因沒有得真正梵行,不熏習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法。所以當再墮入欲界時,習性馬上又再現起來。若有證果的初二果聖人,就不會有這種樣子的了。

這裡還是要好好再矯正您無心所犯之錯誤觀念,「見道」一詞不能隨便亂講的,「見諦」者才能說「見道」。我知道您的意思是在說「理解」,若說您有理解「苦」「集」「滅」「道」之理念,是屬於未知當知,若真打坐修行了,才有可能體會「苦」「集」「滅」「道」之道理,如此才能說已知當證,當證之時可以說見諦、見道。目前您已知「苦」,是知身「苦」,還是知心「苦」,若已真知其苦,當要「斷」其「苦」,才能勉強說是「見道」。其他集滅道是真正有修行的境界才能體會的了,不是嘴巴講的。

再用悉曇來談什麼是見道,見道梵文是darśana-mārga,道是mārga,ga是走、入世間法塵ra中時,我ma能寂靜不動心(mā),無有我執、法執。見者是darśana,是指性寂śa自性緣起產生名法na,此名法na是為自性śa所給da的法塵相ra,當我ma見此法塵(包括名法、色法)都能無我、無法等二法執取,而安住我性śa寂住mā者是為見道。

字解是給您da神通力ṛ之性寂śa之名相na,再修自己mā,除滅我執法執ma而走入ga除內心微塵ra之實修境界。所以見道者即能自知妄心與自性起滅之現象,如此才能進入修道,這已是初禪者覺觀之境界。

閉關而修是震旦中國才比較有的修行事,古代印度比丘大都是露坐、樹下坐、還有塚間坐的。現在人室內閉關若是心不靜者,雖五根不染六塵,但妄想心若不滅,是不能安住己心的,故每於座中思念不斷,怎能禪修呢?

若真要閉關修行,除平時累積打坐定力外,也要作前加行訓練,先幾天閉戶不出,然後習慣了,就可以一週、二週、三週或一個月閉關,如此耐得住寂寞時,才能做更長的閉關。

談到實修,您也不知此真實義,所謂實修是時時刻刻都能觀照到自己的心,然後能覺知後即止其念,不讓第二念現起,這就是實修,所有禪修無非是止念、內觀,不像您前面所說的要追求一個永恆的有相,追求幻起的有相是密教的前行部份,到最後還不是要化空,這就是大手印、大圓滿法。

 

Q5:另外,實修中,每一個細節,每一個要點根本沒有上師指導,而且,「瑜伽師地論」在網上根本沒有一個大德進行過真正開示。

A:不知您閉關是要修何法?是禪修,那就簡單,只要如達摩祖師所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必用何法;若要從初步學,就有觀鼻端、觀入出息,若要依「瑜伽師地論」所說,那更是正統、經典,是沒有大德能說清楚講明白的,如論云:「云何於內身等住循身等觀?云何於外身等住循身等觀?云何於內外身等住循身等觀?謂若緣內自有情數身色為境住循身觀,是名於內身住循身觀。若緣外非有情數色為境住循身觀,是名於外身住循身觀。若緣外他有情數身色為境住循身觀,是名於內外身住循身觀。若緣依內自有情數身色所生受心法為境住循三觀,是名於內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觀。」

若能懂得此段文句真實義,彌勒菩薩說,所有真正禪修功夫都在此了。

真正的法是百般求來的,不是擺在網路上、路邊送的、攤上賣的,容易得到的法,不是粗淺的法,就是顯教的法,這是不怕學,要靠認真用功除心惡才能有所得。若因自己無智慧分別真假佛法、粗深佛法者,狼吞虎咽,最後中毒者一大堆。真佛法要靠因緣與智力,若智慧不足,就是教了您,學也學不來的。

佛說要用智行不要用意行,您善於用意行,胡思亂想一大堆,根本使不上智行,才會落得如此走頭無路。經云:「自在王!菩薩於此,若欲得智自在力而自在者,應隨智行不隨意行。云何意行?所有意業皆是意行;所有識業皆是意行;所有心業皆是意行;所有著心起諸善根皆是意行。」

還是回歸到基本面,您對於佛法名相還是不大懂,也沒有真正確實地禪修過,在心還沒有散亂前,每天至少一座、兩座,每座40分鐘都可以,這樣就能培養您的定力。現再重新要讓其心力充沛、定力足夠,就要腳踏實地好好修心,不要再打高空,說要明心見性什麼的,既然您認為四聖諦法是真實法,就要認真學習,先學習內觀慧禪行持法諸名相解釋,這是基本法,不要忽視它。

(1)一心或專注---eka-citta (devote one's mind to)

一心梵文eka-citta,悉曇字義為─依真如自性ta起有為法成不空如來性ta緣起法tta,此法以遷變ca為根i,當此行者希望e能有所作為ka時,即是是專注、一心。一心於世間義,說是專注要做一件事。所以,一心專注是於某一種對象,專注一事,使心不散亂、動搖之義。因此您要先隨意坐,一心專注於觀呼吸進出,觀鼻頭、人中穴都可。每座40分鐘後即起來經行。

內觀智慧禪行者過程中一心或專注於數、隨、止、觀等四法上,於座中專注、一心,於行禪中專注、一心,於飯食中專注、一心,行住坐臥間專注,一心不亂是為專注、一心。且能長期不放鬆於此一所緣對象中,也不起任何妄念,稱為一心或專注。最後將得正念,獲得大寂定、大涅槃、大滅度,使心專注於一境而不散亂之狀態。如此即能遠離有為、生滅等諸法,而居於究竟空寂之大寂靜處。

如是漸進,即能如實憶念諸法之自性svabhāva與自相svalakṣaṇa 或共相(sāmānya-lakṣaṇa)而不忘失。法就是法,不懂時只要觀照身體、心念之法起法滅就好,暫不要去尋求解釋。自性是能緣起的空性,自性本無性性,無性之性所緣生之有為法,其共相是為無常、苦空、無我,又能洞悉色法與心法之自相,了知四大、五蘊、六根、六塵、六識等十八界之法,其自相與共相。

例如禪坐中守門員之觀照,或觀安般入出息,求能專注一心不亂於定點(鼻孔)與入出息。在一心中能掌握所緣境界,當下現證或證得諸法實相觀,現證梵語 adhigama 或 abhisaṃbodha,為證悟體得之意,即由內觀禪修入道而證悟真理,並體達智慧、解脫、果位及功德等。

內觀所探討的色心二法,都要用心來體會,理論上雖然內容是抽象的,但經過色心二法─身受心法,我們能在色身與心法中覺察到它,是有形體的東西(色法),與無形體之心法(疼痛與快樂)。色身易理解,而樂受或苦受,也能確實去感受到,只是要求以正知、正念來觀照它們,無有好惡、苦樂分別想!

(2).覺知─vitarka/Awareness

尋而粗覺vitarka悉曇字義解,依真如ta自性所起之法塵ra來造業處,此等業處都能以清淨潔白法va為根本i,能覺而不住一切法。覺或尋是為尋求推度之意,即對事(相)、理(空)之粗略思考作用。

覺知vitarka是煩惱法裡的不定法,心識運作微細難警覺,有時只有對心意覺而無煩惱,無智慧做慧觀者無從察覺初起覺知剎那。吾人之見、聞、覺、知進行中,見色、聞聲、覺鼻舌身、意知,見聞是外緣,覺知是內緣,觀安般入出息是覺,知息長短是知,這是於欲界修,頂多也僅侷限於色界之初禪境界。

覺知梵文vitarka,舊譯作覺,新譯作尋、尋求。英文為consciousness譯為意識。尋vitarka有翻譯為尋,尋求事理之粗勝作用,用意識覺知,可以說是最初剎那之覺知。覺,覺後思惟、考想,是最初的心專注(尋)或是念頭的開端initial application。尋此心所於欲界及初禪現起,中間定及二禪以上則無,通於定、散及無漏,攝於不定地法。

《俱舍論》云:「心之麁性名尋。」《成唯識論》云:「尋謂尋求,令心怱遽,於意言境,麁轉為性。」粗之思惟作用則稱為尋,反之,細微之思惟作用稱為伺。

覺知既然是念頭的開始,是見聞覺知之簡稱,乃六根接觸色聲香味觸外境,與內境心之法,所認知諸境界之法總稱。即眼識之用為見,耳識之用為聞,鼻舌身三識之用為覺,意識之用為知,總稱見聞覺知。

(3).正知─saṃprajanya (英文Sampajabba)

正知saṃprajanya是何義?依悉曇字義解釋─以實乘ya生起ja了名法、名相na之法塵ra時,能以第一義諦pa空性來面對世間實諦sa諸法,此一切法(色法、名法)中能以菩提智慧aṃ來認知即止,離相觀知後,不再有妄想分別故,稱為正知。所以坐禪、行禪中,只能於見聞覺知中僅止於了知,無有其他妄想起念分別之法。

世間字義,正知梵文saṃprajanya─full consciousness,正知、正智、正心。巴利sampajañña ─ consideration , comprehension, circumspection。正知為透過直觀而得的現量智,又稱明覺、辨別、理解。

行者還具有見聞覺知時,還是欲界所具有的色心二法,眼、耳、鼻、舌、身等五識身起用,加上第六意識來對色、聲、香、味、觸等產生「知」。所以禪修中眼見、耳聞、鼻舌身等覺,僅止於如實知而無善惡、無好壞、無可意、不可意、疼痛、愉悅等分別想時,是為正知。

(4).正念─samyak-smṛti/ (Mindfulness)

上述初禪有眼、耳、身與意識等四心,亦具有見、聞、覺、知,眼見、耳聞、身覺,加上第六識心是為「識知」。於五識身作用中有正知後,也不再有任何思想起,是為正念。

一般八正道之正念是出現於二禪以上,只有覺與知,無有任何意念。因行者入於第二、第三、第四禪時,是僅具有意地,意地是具有第六識、第七識作用,是第六識先「覺」,後依第七識起「知」─名法,禪修者能於名法中無善惡、無好壞、無可意、不可意,疼痛、愉悅等身受心法之分別想時,如此才是有正念正式會引發生起,因正念是指真正之念,只覺知而不思慮,故稱作諦意之實法。

(5).伺vicāra (inspect)

伺vicāra舊譯為觀,悉曇字義為法塵ra變遷中,能寂靜ā來善分別vi,所以善用於觀照自性內所起諸法遷變,可說觀自性之用。伺(vicāra),即伺察之意。謂心忽爾在第六識之境,對境予以微細伺察。此二者於推求外境之際,若與心相違,則身心不安;若順益,或既不相違亦不順益,則身心安穩。

用在禪修中是有inspect,look at (someone or something) closely。大略講是有即細心伺察自體分別起覺知後,思惟諸法名義等之精神作用。英文就有調查、審查、審慎思議之義,investigation, examination, consideration, deliberation。

什麼叫做「伺、伺察」?巴利文解,凡是

1.偵查cāro、

2.伺察vicāro、

3.隨伺(anucāro緊跟著伺察)、

4.近伺(upacāro靠近伺察)、

5.心的隨屬(cittassa anu- sandhanatā)、

6.熟慮(anupekkhanatā),這都可稱為「伺」。

以此等已賦予尋、伺之意。…成就…有尋、有伺。以上六個同義詞中,最能表達「伺」的性質及作用的是「心的隨屬」,即專注在所緣上,「伺」緊接著「尋」之後。「伺」不包括在在第三禪以上的禪那。

伺vicāra是心所之名,伺之心所起於欲界、初禪及中間定,二禪以上無之,以其不於一切心,又不起於一切時,故大小乘共攝於不定地法。其性雖遲鈍,然深入推度名身等,與「尋」皆有等起語言之用。又小乘有部謂伺有別體,即主張伺為使心深細伺察之法,經部及大乘則以伺與尋皆為假立之法,唯以心之粗、細而名,心之粗為尋、心之細為伺。

又據《大毘婆沙論》所載,譬喻者說心之粗性稱為尋,心之細性稱為伺,而其粗細之性由欲界乃至色界有頂天皆可得,故謂三界皆有尋、伺。又因尋求伺察久之,便身疲念失,心亦勞損,是故尋、伺皆為隨煩惱。又《俱舍論》與《瑜伽師地論》尋伺、睡眠、惡作等四項之外,另加貪、瞋、慢、疑等四項,共為八不定地法。

(6).觀照─vipaśyanā/ (insight)

直接地觀察,即稱為觀,且要永恆照,即成為觀照或內觀。觀照、內觀梵語 vipaśyanā,音譯毘婆舍那,意即以智慧專心觀照色心二法等特定對象,而致力於證悟實相。即是觀、觀法與正觀等,都是不向外求而深自內省,使內心趨向於色心二法之實相觀。

用內存在的洞察力,經心光明亮直觀、客觀於色身與心念等存在的真相,這就是內觀、觀照之義。英文解─'insight', is the intuitive light flashing forth and exposing the truth of the impermanency, the suffering and the impersonal and unsubstantial nature of all corporeal and mental phenomena of existence.

因毘婆舍那(觀)名為能見、正見、了見、遍見、次第見、別相見,為慧之義,所以稱為慧觀禪修。觀照即是細心伺察色心二法等名義之精神作用。結論是能直觀覺照一切名色法(身心現象)的無常、苦、無我本質,以無常等不同的行相觀照為觀,亦即培育智慧的修行法門。

現稱為內觀梵語vipaśyanā,其與修觀、觀心、觀念、觀想、觀行之語大同小異,然實質重心是有所不同的。

(7).經行─caṅkramana(walking meditation)

經行又稱為行禪,梵語caṅkramana,巴利語 caṅkamana。經行、行禪caṅkramana─用悉曇字義解釋 ṅa是身體支分、支體,ca是遷變,ka是所造業處,ra是諸塵相,ma是我,na是名法、名相,意指我在遷移身體中所造一切色法、名法中,能覺知、觀照、標記來修行,達離法相得涅槃之境界,既然能得解脫即是行禪,禪者能斷諸縛故。

所以凡在一定的場所中往復回旋轉之行走,仔細覺知、觀照、標記來修行是為經行或行禪。或有時在食後、疲倦時,或坐禪昏沈瞌睡時,即起而經行,為經行是一種調劑身心之安靜法門。

據《大比丘三千威儀經》所載,適於經行之地有五,即閑處、戶前、講堂之前、塔下、閣下。另據《四分律》所說,時常經行能得五利:(1)能堪遠行,(2)能靜思惟,(3)少病,(4)消食,(5)於定中得以久住。

(8).標記─abhilakṣaṇa(marking on action)

內觀智慧禪觀照色身與心法後,要知標記,標記也是微細心行之一,攝心於色法與名法上,遠離憂喜苦樂等覺受,制一心於捨受平等覺中。世間義lakṣaṇa是相,appearing , visible。相─lakṣaṇa漢音譯為邏吃灑、邏乞洒、攞叉拏,意譯為相、特徵,即事物之諸相、法相。諸法雖無常、無我,而有各各相,如地堅、水濕、火熱、風動等,性言其體,相言可識。織作生死為世間相,無織為涅槃相。

abhi是表示、顯示,expresses the notion or going towards , approaching。abhilakṣaṇa是一個標記的動作或行為,the act of marking (with signs)。一個標記、符號、象徵、特徵、特性a mark , sign , symbol , token , characteristic , attribute。而abhilakṣya是可識別的,recognisable by。

abhilakṣaṇa之出世間義為依本不生自性a所產生bha之相la為根本i,對於此所造ka之有為相la能以鈍性ṣa顯其法相無諍言ṇa,默默覺知、觀照、靜標記其相,此種內觀行法是為標記。

巴利文標記Abhilakkheti (abhi全面+lakkh標記+e)標記、設計,marks; designs。abhilakkhita─having signs or marks, being characterised, characteristics。

◎標記是內觀智慧禪行持法中極重要的工具

要加強禪修中來體會。修學止禪中,行者止於心行處滅,如是當得寂靜。現為求慧觀身受心法,當得有緣起法使心行處滅之止境界,反過來而緣起色心二法始能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如是,主動或被動地建立緣起法,這是慧觀禪行者要做的事。

行者於外緣境來時,起見聞覺知法,法中有覺則以慧轉,若由此起染或復起淨,是為無慧離相,無智慧故。若於見聞覺知時無念相應,於諸法中無覺則不必用慧轉,離相本無染淨分別法故。

慧觀禪修者當建立內緣境,即於無中生有,用動機、指令、示意motivation、instruction、intention來建立緣起法。然後加以覺知、觀照、標記…等等慧觀。覺知、觀照是較粗糙的禪修,慢慢能進入標記、微分標記,高級慧觀禪修者可入極微標記,體知諸法自性與自相之根本。

◎仔細理解標記的內涵

標記abhilakṣaṇa是內觀智慧禪禪修中佔有極重要之地位,光有覺知、觀照,沒有標記或更微分地再作標記,行者是不能實悟真實法的。所以內觀智慧禪行者要能深入體會此標記法之真實現象,才能真正獲得實質利益。

再說要能用上標記,得對於「相」一名詞,作更深入之體會。《大乘入楞伽經》剎那品云:「此中相者,謂所見色等形狀各別,是名為相。」相梵語lakṣaṇa即是形相或狀態之意;是相對於性質、本體等而言者,即指諸法之形像狀態。在禪修色心二法中,都要努力以赴地掌握其相貌或狀態,不能失於覺照─覺知與觀照。

無常、苦空、無我─諸法之共相要能深刻地把持住,各別法相的色心二法要能各別體會其特有的「性」與「相」。色身與物體之本體為性(svabhāva),相(lakṣaṇa)則為可識可見之相狀。《大智度論》所載,一切法有總相、別相,也可說有共相、自相二種。總括而言,無常等為其總相;別而言之,則地為堅相,火為熱相,乃至色等之形狀各別,而皆有其特殊之相。

體、相兩者外,還有其「用」,其用者是緣起法,無緣起因緣法,一切性(體)與相都不能現起。所以覺知、觀照、標記都是緣起法的根本,色身與心念要能起法相,也是要緣起,所以內觀智慧禪修持中動機、指令、提示…等等都是緣起的動能與力量。

再觀《大乘起信論》言,真如有體、相、用三大,所說相大者,謂真如之自體(svabhāva),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真實識知等諸功德義,故稱為相大。而《大毘婆沙論》稱云,一切有為諸法皆具有生相、住相、變異相、滅相等四種變化,稱為四相。內觀智慧禪行者,都要能善於標記,標記此等色心二法諸性與諸相,從生、住、異、滅之過程,體會諸法相後,能更微細的體會生生、住住、異異、滅滅諸法相,無常法都有緣起之剎那及緣起後之住相,所以就有生生、住住、異異、滅滅諸法相,禪修者對於此等微細相之中,能再標記、微分標記,從中體悟無常、苦空、無我等諸法的共相,當然也能體會諸法的自相、別相,終致超越身心二法而悟得諸法無我,悟得解脫涅槃之境地。

◎標記的粗細程度

覺知、觀照僅止於粗略狀態之掌握,而標記是連續性動作狀態的細部分解,所以標記就有粗、中、細之別,可大略分為標記mark、微分標記Differential mark、極微標記(訊息)Extreme differential Signal。

一般粗略標記就稱為標記mark,如覺知觀照小腹起伏高低至終點處標記,是為粗標記;若能以意念與小腹同步進行,知悉小腹起伏過程微細,每經歷一公分等都能如實知、如實標記,這可稱為微分標記Differential mark。

若只知有指令心意來作起伏,而失去小腹上升、下凹動作之覺知與觀照,而小腹自己也確實能如其意念指令作起伏配合無間,此時行者只有體知意念指令發起於起伏間,而無有體知身體小腹在起伏之感覺,這行者已是進入極微之標記,此時標記可轉稱為訊息,故稱為極微標記(訊息)Extreme differential Signal(message)。

◎善用標記

同樣的,一個人於行禪中要用覺知、觀照法門外,時時要用標記法於行禪中。當他進入極微標記(訊息)時,只能知道意念有左腳、右腳、舉起、前推、放下、觸地、腳根著地、腳掌側著地、五趾依次著地、下壓、腳重心移轉、…等等意念之進行,而此時行者已無有覺知身體之動作,但身體支分確確實實地依著心念指令在進行著動作。

前言欲界有五識身相應,初禪三識身、四心(眼、耳、身與意識)相應,行者若達中標記功夫時,還是有身心二法,有覺有知在。二禪入定時僅有憶念分別(意地)相應,若是入三禪以上也是僅有意識(心念)相應。

所以內觀智慧禪行者,若能用標記方法禪修,達到入禪定中時,就只有意念覺知指令下達,而已經沒有身體的覺知、觀照之法,如此可說是已入初、二禪境界。當然行者要斷盡五蓋惡習性,貪蓋、瞋蓋、惛睡蓋、掉舉蓋、疑蓋,如此始能真正得初禪、二禪之境界。 

 


[ 修心小參 ]  [ 問題小參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