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002.gif (10734 bytes)Exclaim.gif (1443 bytes)修身小參 --

            認識什麼不是自己才重要!


三四三、參問:

老師您好,

弟子是遼寧遼陽的,曾來過信的30歲學佛,已皈依,現年36歲。學《弟子規》加強德行、學《地藏經》加大了孝心、學《佛學阿彌陀佛經》發願往生淨土、學《金剛經》知道了發願的重要性,當然各經有各經的深奧之處、相通之處。聽起來好像學的有些多,但總想起一來,上進之心未曾變過、德行上趨於善、思維上趨於淨、執著心不是很重了、心境平和。

中間弟子打坐未曾變過,弟子腿很硬,記得當年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上的上面都不行,到現在通過練下盤增強法,現在可以大盤50分鐘了。身體對打坐有些適應的現象在,弟子開始著重開始練呼吸增長法和雲手三式等。

問題一:一時數一、二時數二時,到底要如何呼吸?自然呼吸時,在吸時到了一個相對張力點,它就由吸變為呼,在呼時,肚子縮到一定點就開始吸氣,這樣的呼吸不會引起思緒上的振動,但呼吸的路程卻越來越短,心的注意點慢慢落在了鼻尖處,落在是否有念的升起上,最後就落在那。在用力呼吸、控制呼吸時,感覺身體就象個氣球,明顯是能伸長的,氣進出的會多,這樣一會就會累,累了就慢點、輕些、緩一緩,然後再最大限度的吸吐氣。弟子不明應如何做?那弟子最近一段,選擇了用力呼吸,經過適應呼吸時的肚子累感不是那麼重了,身體常常會發熱、有時會感覺心血湧動,下座後感覺肚子脹脹的,不知這樣是不是如法?

問題二是心念上,心念上的問題就太多了,注意點、注意目標不同,就會不同的問題。感覺“活在當下”很有道理,我們都活在自己頭腦設計、想像的世界裡,在自己頭腦的世界裡不是想著過去,就是擔心著未來,面前的一朵花就放在那裡,我們卻視而不見,與客觀世界、現實世界分離,而不是合一。所以,弟子一發現自己又回到頭腦世界中編故事,就馬上抽身出來與身邊的花同在,與電腦同在,同水杯同在,這時我會很精明的看到陽光,看到浮雲……才感覺到自己的真實存在。當有人來時,同我交談,我會看到我的想法的升起,合“自己”的高興,不合自己的會不高興、甚至心口會發生出一種叫力量、叫能量、叫感覺也好,反正是能影響身體的東西出現。但不管怎樣,我就是那樣的同它同在,同在的力量不是很強大,有時會跟著什麼又跑了,但只到看到靜的什麼東西,我又馬上與周圍的同在。在沒有人時,就弟子一個人時,弟子就那樣精明的、精明的、注意著、注意著、看著、看著、思緒動了,看到了書,就與書同在、思緒動了感覺到了呼吸,就與呼吸同在、心中會暗暗的湧起祥和、平靜、那就與祥和、平靜同在,祥和、平靜也會不在,一切又是那樣的同在、合一、或是精明,就是起了思考,也是那樣清明,不亂,不執,感覺思考,就是擺在心旁邊的機器,思考時心就應拿來那個思考的功能來用,感覺思考和眼睛的存在理由是一樣的,不給心來用,心就不能發揮功能,所以,心中起了心念、一點也不排斥,因為、心念的動是心讓的,所以就不會產生情緒。弟子不知這樣的同在是否對,有何意義?在打坐中是否可以把這種同在,活在當下,用在修行中。

感覺活在當下,是那種開放式、接受式的、不著力的、精明的、放鬆的。不知老師我們修習是應用一個什麼樣的心態去觀察自己的身心,我感覺這點很重要,我們應是全神貫注、內心不動、費力地集中精神在物件的一點,緊張有壓力,沒有完全放鬆,以壓抑的方式獲得心念的純淨(感覺一時數一、二時數二就是這樣的。當然,我只是剛剛開始這樣修學可能一切都是我的錯覺)還是客觀的放鬆的就象活在當下的那種知道方式獲得呢?就象數一,就可以用兩種方式讀出來,一是很專注的,另一種是自自然然的發出。我們應用什麼樣的心態呢?還是在不同的階段應用不同的心態?

問題三在呼吸時要意在呼吸前,我會進入那種狀態,什麼覺知,都會忘記,就是走在呼吸前。但覺知、要知道又會不時的跳出來,我是應去覺知呢,還是深入那種狀態中?

問題四覺性圓滿的覺是那個覺呢?是覺悟的覺?還是當我們的手心向下時翻轉向上後,我們知道了它的翻轉的覺?既然是覺性圓滿是不是通過時時刻刻的知道,時時刻刻知道手的翻轉,知道眼的眨,鍛煉那個覺知呢走向解脫呢?去知道手的翻轉,知道眼的眨還是有點力的存在、還是存在頭腦中,與現實有些脫鉤,還是活在頭腦中。

問題五不在打坐時應如何修習?有時我回到此時,此地、與當下同在、有時念佛、有時隨呼吸上上下下、有時意在鼻子上知道呼吸、有時看著念頭,不知哪種更趨於合理,所以,哪種都沒更加深入,加強鍛煉。

問題六過去、未來對我的影想很少了,影響自己的是現在,當觀念影響身體,身體再產生情緒,情緒再影響身體,我們能做的是什麼?就是靜靜的看著它、看著它慢慢消失嗎?就是與它並立的同在嗎?

以上是弟子在平時修習中常會冒出的想法,請老師多加引導、指正,如果一無是處,弟子將聽老師話全部打死。

總的來說,什麼是自己我還不知道,但弟子認識到了許多什麼不是自己。弟子的心現在挺聽話的,你給它拴在哪不會亂跑(產生許多念)、不會亂蹦,相對安靜。放出去接處人、事、物,對照經典上的要求不會有出大格的事,遇事如何用真心不知道,還是會通過以前積累的經驗,通過已存在的觀念辦,會看到自己在思考。遇到情緒時,會告訴自己不要執著,應該如何辦就如何辦(心口會痛)!

弟子知道修學的路有很長,自己也只是剛剛認識了那心的亂境。如何推開學佛的大門,沒有老師的帶領是萬萬不能做到的,更別說走出輪回了。學佛的路上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側重,弟子不才,希望老師多加指教。  

                                            遼寧   妙音

 

師答:  

妙音大德:

阿彌陀佛!2011年3月29日mail收悉,常保持精進心就會有進步,您的用功已得到初步的結果,希望您能繼續把握時間用功,因您已36歲了,再來體力就會慢慢遞減,若沒有誘發出大量的先天氣,就不能保持身體的體能。您的問題回答如下。

1.      問題一:一時數一、二時數二時,到底要如何呼吸?自然呼吸時,在吸時到了一個相對張力點,它就由吸變為呼,在呼時,肚子縮到一定點就開始吸氣,這樣的呼吸不會引起思緒上的振動,但呼吸的路程卻越來越短,心的注意點慢慢落在了鼻尖處,落在是否有念的升起上,最後就落在那。在用力呼吸、控制呼吸時,感覺身體就象個氣球,明顯是能伸長的,氣進出的會多,這樣一會就會累,累了就慢點、輕些、緩一緩,然後再最大限度的吸吐氣。弟子不明應如何做?那弟子最近一段,選擇了用力呼吸,經過適應呼吸時的肚子累感不是那麼重了,身體常常會發熱、有時會感覺心血湧動,下座後感覺肚子脹脹的,不知這樣是不是如法?您應該有《佛門禪修與色身功用行》一書吧?您這樣呼吸法是有點特意的用功,用力於呼吸是有點像在座上練氣功,副作用您自己已說明瞭,您身心的反應就是如此。所以說您所做的方法是利弊參半,利者能早點感覺有進步,以及體會氣機產生的感覺;弊者若是氣逼岔了,可能就直接進入腦中,您還沒有定力的熏習,可能就會心慌意亂,若無人指導,那就比較麻煩了。《佛門禪修與色身功用行》裡面就有安般守意數息法,一切法都要順其自然,呼吸也是要「順呼自然」、「安祥舒適」,只是提醒自己一口氣有多長(不是故意要拉長),緩慢地把氣吸滿與吐盡,如是反復執行而已。世尊說:「在一數一,在二數二,是為法行,正精進。」修行者若能體會此四句的真實義,獨居專修,即能如世尊在三個月中,證得十六種殊勝。何謂在一數一,在二數二?一者是單數,用於吸氣時數,一口氣吸滿時,才能數一;二者是雙數,用於呼氣,也是說一口氣吐盡後,始能數二。如此,一、三、五、七、九,在一口氣吸盡時才能數以上單數,反之,二、四、六、八、十,在一口氣吐盡時才能數以上雙數。一到十,一輪後從頭再數起。如此,數到十為一輪,除攝住您的心念外,會逼得您增進呼吸量,以及肺活量增加。長久以往,丹田就會成形,打坐定會有天天進步的感覺,境界月月不可同日而語。

2.      二是心念上,心念上的問題就太多了,注意點、注意目標不同,就會不同的問題。感覺“活在當下”很有道理,我們都活在自己頭腦設計、想像的世界裡,在自己頭腦的世界裡不是想著過去,就是擔心著未來,面前的一朵花就放在那裡,我們卻視而不見,與客觀世界、現實世界分離,而不是合一。所以,弟子一發現自己又回到頭腦世界中編故事,就馬上抽身出來與身邊的花同在,與電腦同在,同水杯同在,這時我會很精明的看到陽光,看到浮雲……才感覺到自己的真實存在。當有人來時,同我交談,我會看到我的想法的升起,合“自己”的高興,不合自己的會不高興、甚至心口會發生出一種叫力量、叫能量、叫感覺也好,反正是能影響身體的東西出現。但不管怎樣,我就是那樣的同它同在,同在的力量不是很強大,有時會跟著什麼又跑了,但只到看到靜的什麼東西,我又馬上與周圍的同在。在沒有人時,就弟子一個人時,弟子就那樣精明的、精明的、注意著、注意著、看著、看著、思緒動了,看到了書,就與書同在、思緒動了感覺到了呼吸,就與呼吸同在、心中會暗暗的湧起祥和、平靜、那就與祥和、平靜同在,祥和、平靜也會不在,一切又是那樣的同在、合一、或是精明,就是起了思考,也是那樣清明,不亂,不執,感覺思考,就是擺在心旁邊的機器,思考時心就應拿來那個思考的功能來用,感覺思考和眼睛的存在理由是一樣的,不給心來用,心就不能發揮功能,所以,心中起了心念、一點也不排斥,因為、心念的動是心讓的,所以就不會產生情緒。弟子不知這樣的同在是否對,有何意義?在打坐中是否可以把這種同在,活在當下,用在修行中。很好!您還算有點智慧,能在用力練呼吸後引發的心靈之問題,幸運地在沒有惡外緣的幹擾下,您總算能體會己心的一點點功能,唯一較不好的是您還不能自在,不用心時就會起胡思亂想,這是第八識未開過,沒有真正練過心的毛病。您所述其實僅是專注與不專住的問題。若是您專注時,是由主觀意識的第六意識主導,專注於何事、何物,心就能安住不動。若是第六意識失主覺時,您潛意識本來就有的心識之法塵,就會經由第七意識執著而現起,這樣就會現起妄想心之狀態。這是您沒有深入心識修斷法塵之故,只得待以後有機緣能入大修行境界了。現在有這樣的狀況已是很不錯,若無因緣之事起時,您能於無意中也不起妄想,這樣才是究竟。覺境是有緣來時始能覺,能覺之心就是您要把握的,所覺之境也就只有認知,不要加以強分別好壞、善惡等境界,若這樣都是您的習氣使然。您還未打開心眼,打坐中不能僅是「活在當下」,要繼續在色身上用功,於入出息中去體驗身體的變化。

3.      問題三在呼吸時要意在呼吸前,我會進入那種狀態,什麼覺知,都會忘記,就是走在呼吸前。但覺知、要知道又會不時的跳出來,我是應去覺知呢,還是深入那種狀態中?當然要覺知於呼吸上,若是何處有痛覺,才轉去觀疼痛的地方,若疼痛過去了,再回來觀呼吸上。若是有外在塵緣來,也僅止於覺知而不要起分別,或是於分別後不要再有妄想起相應。

4.      問題四覺性圓滿的覺是那個覺呢?是覺悟的覺?還是當我們的手心向下時翻轉向上後,我們知道了它的翻轉的覺?既然是覺性圓滿是不是通過時時刻刻的知道,時時刻刻知道手的翻轉,知道眼的眨,鍛煉那個覺知呢走向解脫呢?去知道手的翻轉,知道眼的眨還是有點力的存在、還是存在頭腦中,與現實有些脫鉤,還是活在頭腦中。錯誤!不要亂想這些沒有意義的「覺知」事,您所說的這些「覺知」,僅是凡夫人面境的一種覺知,這些修不修行者都有,若僅要找這樣的感官覺知,與六識分別覺知,專注不專注覺知,您已具足,那您再打坐修行是為那事端?您還要再修什麼?修行就是這麼簡單嗎?要知真「覺知圓滿」者是心已能觀盡虛空一切世界及各世界中之眾生因緣果報,這只有佛如來才有的境界,所以凡夫不要去亂用「圓滿」這兩個字眼。還沒有打開心扉前,沒有大翻種子前,沒心通太虛前,都不要去討論這些無意義的知見明性。若有點境界的人起碼其覺知能入三、四度空間以上,還會有些許宿命念智,知點周遭之事,知人心之事,…,但面對這些魔事還是要學習般若智離此等魔相,這些境界是離您所說的還差太遠了。所以不要去討論這些名相,不要被一些無知者胡說八道所誤導。您還是老實地學習打坐,還有現在要學習的是面對日常人事物時,自己只有覺知這些人事物在,不要起自己的習氣、毛病、執著心等相應,這就是初步的斷習、去執之修行。知見上要讀世尊所講的四聖諦、十二因緣觀、卅七道品、六般若法門,這些是修行的法門,現在談修行,於身心上您用得到的是「四念處」,此法於《佛門禪修與色身功用行》書裡亦有。然後要讀「唯識學」,要思維如何斷除根本煩惱六與廿隨煩惱─根本煩惱,有貪、瞋、癡、慢、疑、惡見等六種。隨煩惱(上述煩惱與事相違時所應現而較輕之煩惱),有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憍、無慚、無愧、掉舉、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等二十種。所以要談「覺知」,您要能覺知自己欲界、色界、無色界等八十八種結使(心病),然後覺知後全部把它們斷除。這些毛病知道要斷除,而且也能做到都斷除,才能成為阿羅漢,心地自然而柔和,具足六神通,這樣才是真修行。不然談什麼覺知,明心見性,…,都是虛論、戲論,是不真實在地修行。

5.      問題五不在打坐時應如何修習?有時我回到此時,此地、與當下同在、有時念佛、有時隨呼吸上上下下、有時意在鼻子上知道呼吸、有時看著念頭,不知哪種更趨於合理,所以,哪種都沒更加深入,加強鍛煉。若要在色身上用功,可以練寶瓶氣功法。若要能於濱意上用功,於打坐之餘,就正坐或單盤腿思維:(1)自己今天面對的人事物應對有無差錯?(2)檢討四正斷、四正勤之事,即是否自己已生善有讓它增長,是否有未生善要讓它發起。是否已生惡已斷除,未生惡不讓它生起,若善與惡,沒做到如上述就要盡量去做。(3)如果您未受菩薩戒,也有足夠智慧,您就依世尊略教戒而修,即是:「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6.      問題六過去、未來對我的影響很少了,影響自己的是現在,當觀念影響身體,身體再產生情緒,情緒再影響身體,我們能做的是什麼?就是靜靜的看著它、看著它慢慢消失嗎?就是與它並立的同在嗎?還是如上述所說,您心眼未開,不要以為無所事事,以為打坐中無事可做了。也不要去管這些身心互相影響事,兩者還會互相影響,就是心沒有定力使然。好好在色身上、出入息上再用功,這僅是初步得善境界,要上網去看藏經中,世尊對於世間禪之教導,心法可依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這樣去理解,然後依之修習。不要以得少,何況您所言,對於真實修行上還沒什麼足得談論的呢!

7.      以上是弟子在平時修習中常會冒出的想法,請老師多加引導、指正,如果一無是處,弟子將聽老師話全部打死。真妄分清楚好修行,您是已能分辨真妄,問題是潛意識心尚未挖出來,要繼續在色上、呼吸上用功,若有一天能,在身與心靈上有些您沒經歷過的事發生,而且是您不能控制的,您需要人家提醒您與印證您的,那才是好的開始,也是另一修習的開始。若依目前情況下去,您沒有再有些新進展,那以後您潛在的習氣就會再冒出來,您會跟某些人自稱是已「明心見性」,卻天天身口意再造惡業還不自知,希望您不會走像這種人同樣的路。

8.      總的來說,什麼是自己我還不知道,但弟子認識到了許多什麼不是自己。弟子的心現在挺聽話的,你給它拴在哪不會亂跑(產生許多念)、不會亂蹦,相對安靜。放出去接處人、事、物,對照經典上的要求不會有出大格的事,遇事如何用真心不知道,還是會通過以前積累的經驗,通過已存在的觀念辦,會看到自己在思考。遇到情緒時,會告訴自己不要執著,應該如何辦就如何辦(心口會痛)!知道不是自己就已很好,什麼是自己,就暫不用去管他了,把不是您自己的東西都掃掉,不隨它起舞,記得往後的進境,都跟您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身體氣機與心靈變化都有關係,所以不要以得少為滿足,也不要太早肯定自己,也不能自我肯定,要別人來肯定,這些無非是戒律、威儀如是而已。至於心口會痛,是氣還沒完全能順道地走過心頭,記的心口痛時,不要用心意觀照肉團的心,這樣氣太旺盛就更造成心口發痛了。您可以看《佛門禪修與色身功用行》裡的攤屍運用寶瓶氣法,心觀想整身體範圍再大一點,把全身放鬆後閉氣,然後吸口氣後閉氣,讓氣自己去發展,如此氣既微細又走深遠,可能就可以通過心口了。

9.      弟子知道修學的路有很長,自己也只是剛剛認識了那心的亂境。如何推開學佛的大門,沒有老師的帶領是萬萬不能做到的,更別說走出輪回了。學佛的路上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側重,弟子不才,希望老師多加指教。是的,您知道要推開學佛的大門,基本上色身就還要繼續用功,不能滿足於現況。當身心再發生劇烈的變化後,就可以不住一法守真空,入方等無想,即能得大利益。如《大寶積經》云:「若有一法得成沙門及婆羅門。何者為一?一切法心無所住。如是一法,得成沙門及婆羅門。譬如有人墮高山頂,謂無大地樹木叢林,唯起空想出入息斷。迦葉!著諸法者亦復如是。若執眼想及以眼相,執耳鼻舌身意想乃至意相。若執色受想行識想,執淨持戒多聞慚愧經行往來得菩提想,如此等法皆悉非作沙門婆羅門。若起想者則為所害,為誰所害,謂貪瞋癡。若執眼相,由著可愛不可愛色相故,為眼所害。如是執著耳鼻舌身意相,乃至由著可愛不可愛法相故,乃至為意所害。」您現在還不能無意想而放空心意念,就分段來修習。該說的已經於上各處提及,有問題再來mail討論。謝謝您的mail。


[ 修身小參 ] [ 問題小參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