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002.gif (10734 bytes)Exclaim.gif (1443 bytes)修身小參 --

            修身如何防止「滲漏」?
            禪定、般若、開悟如何界定?

 

法爾禪修中心 善祥比丘(俗名張玄祥)撰


一七參問:

張老師,你好!

 有幾件事煩請老師解惑,謝謝。

 1.修身如何防止”滲漏”的問題?

 2.修心要怎麼樣才能達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而這句話的內涵又是指那一個心?

 3.對於心裏的種種習氣、毛病和個性該如何給予一個定位?又該如何在生活中適時的給予轉化?

 4.對於金錢和各種物質的需求,該如何不讓其困擾於心,而又能自由運用?

 5.禪定、般若、開悟如何界定?它們之間的關連又如何?與知識、個性、習性等之間的關連又如何?

 6.人如何才能擺脫自己本身的局限?為何有些事有人看到、聽到很快就能瞭解並且去行動,學習任何事都很快,差別在那裏?

 以上六點疑問,請老師給予指示。

 謝謝!

 

師答:

盧大德: 

阿彌陀佛!2月9日mail收悉,因事情煩忙,未能即時回函,怠慢之處尚請見諒。所提問題回答如下。

1.     修身如何防止”滲漏”的問題?會產生滲漏問題不外,一、年輕、二食太營養、三、常做春夢、有外緣誘引。若是年紀輕輕又沒結婚,其細胞活力強,難免會有多餘的精子、精液產生,盈者溢,是沒有做夢情形下排出,這是沒辦法的。若是葷食者要能不營養過剩,是不可能的;所以只得改成素食,吃清淡但食物中蛋白質要有足夠的量即可(每天50g幹物質量)。若常做春夢、有外緣誘引,那就要去受戒,受戒後這種情況會改善。若於做夢初期馬上能覺醒,就不至於滲漏了。

2.     修心要怎麼樣才能達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而這句話的內涵又是指那一個心?先說其內涵,能初覺各種色、聲、香、味、觸(以上對外境)、法(對內心念)等境有所住,都是凡人的習氣、毛病等生起,才會有所住而生妄心。略說心有前五識、六識、七識、八識,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等,只各作用於色、聲、香、味、觸等塵境,但不能了知其真實,只有第六意識分別心加上去作用,就能有分別名相起,有分別心起就是有所住所生的心,不是真正的覺知心、第八識心。對於內境所執的念,有第六、七識所起的心,這也是有所住的妄心,真正修行有點境界者,才能體會六、七識的起滅,這是才能掌控它,控制不好就是煩惱境,控制得好就是解脫境。至於第八識心現起,那是開悟人的境界,無始無明法塵現起,正是大修行時。要怎麼去體會這些,就是要好好學打坐門,按部就班地去做才能有成就。此事說來話長,就是說了,您也不能意會得。

3.     對於心裏的種種習氣、毛病和個性該如何給予一個定位?又該如何在生活中適時的給予轉化?定位很簡單,就是您看到一個人,覺知心知道是人或只知是一團物團,這是第一念覺知心用,第二念起、第三、四念、…念隨之,就依各人的習氣、毛病而生心。譬如說一個女人走過來,您一眼看是一團物,即不再 加以注意,那是第一念。若第六意識加上,就能分別是女人,是漂亮的女人,還是醜陋的女人。更離譜者是對於分別後的漂亮女人起愛看的心,人已走過還要轉頭去看,甚至於起想擁有此人的心,甚至於起淫欲心,…。後面這些就是習氣、毛病,每個人的病症有多深,依個人業力不同而現。要 處在沒有打坐、禪修的情形下,轉各種習氣、心病是不大可能的。若要做,勉強要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嗅而不分香臭、舔而不知酸甜苦辣、觸而不知軟硬堅實。至於能有多大成就,就看您的智慧了。

4.     對於金錢和各種物質的需求,該如何不讓其困擾於心,而又能自由運用?修行得有點境界的人,又懂得佛法是要修什麼的人,自然能遠離名聞利養,生活淡薄、簡單化,因諸根平等性現起,吃什麼都好吃,穿什麼都自在,甚至有穿就好,一套衣服可以穿十幾、廿年,怎會有困擾發生。這種人還需要什麼物質需求,又如出家人戒律只能有三衣,那就更是簡單,有何物質需求。要能達到 此境界或不讓其困擾於心,只有守戒、打坐、修行,讀佛陀教法,就能慢慢安於貧窮而得自在。若有境界而不去學佛法求解脫道者,當然也是會追求物質的享受,這樣等於是用境界來誘人,謀求名聞利養,當然今生他又是迷失掉了。

5.     禪定、般若、開悟如何界定?它們之間的關連又如何?與知識、個性、習性等之間的關連又如何?有禪定若僅止於色界天禪定,此人並沒有真正的開悟。若禪定能入無色界境界,突破色身的束縛,法身活起就是真開悟的人,此等行者只有一個心識,沒有一個神我身出去、進來。般若智慧即指有能力觀一切法為無所有、不可得的智慧,行者有般若智對於煩惱法能觀其無所有,對於修行中的種種善境界能觀為無所得,不去執著才能走過種種魔相,而得究竟解脫。沒開悟有 禪定的行者只要有學習真正佛法、守戒清淨,就有般若智慧,開悟的行者般若智更大、更廣、更銳利。知識、個性、習性是凡夫的智慧與心病,般若智慧是講離種種法相得解脫者,但般若智慧包括世間、出世間、出出世間智慧。若是世間智與知識沒兩樣,但得般若智者只要想學什麼知識,都能學得很好或更好。其他出世間智(空證)是解脫智,出出世間智是圓融(空、有不二)的境界。

6.     人如何才能擺脫自己本身的局限?為何有些事有人看到、聽到很快就能瞭解並且去行動,學習任何事都很快,差別在那裏?這是因果的道理,智慧、動能都是累劫修來的,過去世有修行,有親近佛陀或佛教、佛法,當然對於佛法較能瞭解、有信心,遠離外道法。過去世有修行,今生因緣來到自然就能接觸到修行、佛法,或一看到修行的東西較能接受,不好的邪道就能避免。佛法的理論無他,主要就是在講因果,世間相都是因果所現的一種現象,您仔細觀世間人事不離此也。高深佛法是要您去修,修就是種新的善因,今生就會有果報。若您要能解脫此種因緣果報的牽扯,就要學習正法、般若智,用來解脫人與人、心與心之間的瓜葛。所以若是佛緣不足、智慧不夠、動能缺乏,就只有多去種善因,從佈施開始,供養諸佛、菩薩,供養出家眾等,供養寺廟、道場,幫助別人,…等。您這樣做後,已種了因,自然因緣成熟,什麼事做起來就順了,沖勁也來了,智慧也開了,這樣就能擺脫自己本身的局限,也就是能擺脫您以前業力的糾纏了。謝謝您的mail。

 


[ 修身小參 ] [ 問題小參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