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p055.gif (23008 bytes) 禪修與身心靈的健康
              (張玄祥居士2002914日講於中華傳統獸醫學會研討會)


摘要

「身心」的健康離不開因果,其因可來自於前世、今生,要能使身心健康,當確知其造成的因,則可避免身心疾病的發生。「身心」要健康除因果道理外,還涉及今生所攝食的營養是否足夠,尤其是與體內生化代謝有關的維生素與礦物質等。

「身心」要得初步的健康,當學習深呼吸、氣功、打坐,則可獲得一般人所謂的健康,但以聖人的境界言,這還是不究竟的健康。若境界更高深時,則可進入禪修的境界,要入禪修境界,行者當能現起兩個心才能住著禪修境,此二心為:一覺知心(真心),一者妄想心或習氣相應心,以真心來隨時觀照妄想心,行者才能做修心的工作,這也就是所謂的實修。

一有禪修的境界,「靈」的健康才有機會能獲得。除非再來的菩薩,未修行人的靈是不會健康的,也就是說心雖有安祥、理性,但還是煩惱不斷,故說「靈」還是不健康的。要闡述「靈」不同的健康層次,在世間人謂安祥、平靜,在欲界天神謂欲少快樂,在色界天神謂斷欲、見光、氣盛、捨念清淨,在聖人中謂涅槃、寂靜,在菩薩道中謂圓融、中道、空有不二。由上述知道:「靈」的健康是有其層次的,這些層次都是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中所闡釋的。當您知道靈修境界的層次後,就不會指鹿為馬,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或說已成佛作祖,豈不成大妄語,此者經云當墮無間地獄。今生我們追求何層次「靈」的健康是涉關因果的,也是說勉強不來的,但祇要今生有緣接觸宗教,能發大心精進用功,在善知識的導引下,則一世跨越數層次的修證也是有的。

身、心、靈要能健康,當有正知正見,或依善知識而修學,不然得不到真正的健康,往往還會走入歧路,尤其是「靈修」的大事,不得不慎也。

 

前言

    一個人的健康包括身與心,此兩者是互為因果的,前世人的心不健康(造惡業),造成今生的身體不健康,這是因過去世無明造業所現的果(殺生業),今生得重病本是很無奈的事。另言,若今生本是身體健康的,卻引發身體不健康,此等人除非不知養生之法,不懂營養攝食、調理色身之術,或不懂抗壓、疏鬱之法,才會導致身體的不健康,或引發重大疾病等,這也是因果的道理,祇是現世報而已。以上不管前生、今世所造成的色身疾病,都是離不開因果關係的。若知道不利於色身健康之因,應要能採取措施因應,才不會造成其惡果現起,這要從因地來好好處理。

    再者,一個人雖無病痛,但是心不能安祥、娛悅,即會製造一些危害自己、家人或社會的事情來。像種樣的人主要是心理有病,總不能算是一個健康的人。心不能住平靜、安祥的人,若不是營養不平衡所造成,就是前生所遺留下來的業種,這也是離不開因果關係的。

    身心要能得到一基本的健康,當從營養著手,尤其是維生素及礦物質等。一個人平時若飲食中營養素足夠,身體應會延遲老化,不應有白髮、禿頭、皺紋或視茫茫等,同時也可預防慢性病的發生,或甚會避免重大疾病或癌症的發生。故一個人身心的健康,維生素攝食足夠與否是很重要的,可參閱部份資料如《中華民國能量醫學學會》通訊會刊第九期第104~113---營養、內外磁能用在醫學輔助療法之體驗。本文不談營養而要談禪修,但禪修過程中,境界高深時也可用某些維生素來協助度過此心靈、肉體亢奮期所發生的問題。

    禪修不是練練氣功、打打坐就能進入的境界,禪修是指靈性(覺知心)現起時才能做的真修心事;一般人覺知心現不起時,就是練功、打坐也是不能入禪的,故即無所謂真修,雖說在修行,也僅能說是緣修而已。何謂禪?禪是有境界的人其心的動相。何謂修?修是心能起靈知靈覺時,面對內心住於一切業緣(順逆),來加以調理而使之能入空境,使妄心習氣能不黏。故禪修是修行人能起靈知靈覺時,對諸內外境界來修,來滅除自己的妄想、習氣,使能得自在解脫者是。修行人在還不能做到解脫、無礙時,過程之間所用的心地法門,都是屬於禪修的範疇。

    「靈」的完全健康可說恢復自性佛心而已,凡人是不可能的,天神也不可能的,祇有佛的靈性才能健康、完美。但有些人其靈雖還不完全健康,雖還有煩惱種性,但卻可不受其影響,也就是說雖有污點,但不受其左右影響,故能沒有煩惱,這些人就是聲聞、緣覺(僻支佛)、菩薩等聖眾。

    今天要供養各位的,可能是您們少聽聞或從未聽聞的禪修境界,以及禪修時各種層次中,所能獲至的身心靈的健康。

     

二、練功、打坐、禪修的定義

    1. 氣功→在動中修練氣為主,從動作及呼吸中誘發丹田真氣,氣偏行於奇經較多,少部份由丹田發起、歸入,能用意念運行於色身中,意不到氣不起,故以意導氣為主,中國武術家均是此類者較多。

    2. 打坐→在靜中觀息、數息,修氣與靜心為主,以金剛坐、如意坐或跏趺坐等行之,因未入禪定故方便稱為「打坐」,意有「打得念頭死,坐見本來心」之義。此類大部份是時下的各宗各派,所顯示的功夫,未能真入禪修之林。

    3. 禪修→依練功、打坐後能進入心的靈知靈覺狀態,以覺知心觀照妄想、習氣、我法二執心而修者,稱之為禪修。一入禪修境界者,不一定要打坐,因行者色身真氣旺盛,故能於行住、坐臥間行禪修事。此類若不依佛教經典而修者,不能得解脫知見,僅有世間禪色界、無色界的禪定境界,天壽雖久遠,但天壽要之即有盡,終究壽盡又入六道輪迴中。

 

三、禪修的目的

1.健康肉體:

吾人色身年老體衰,久積病痛,可藉練氣功、修習打坐,誘發丹田契機,引發內氣以治病。內氣是先天之氣,每人均有之,宿根善人易相信它的存在,且較易誘發起來。吾嘗言:認識真氣與經脈,不是氣功師、打坐、禪修者的專利,舉凡從事中醫或民俗療法者,均應能親自體會其存在,才能更進一步提升醫療水準。吾人正經十二脈、奇經八脈,經絡內氣具足時,可行五臟六腑按摩之功,達有病灶、臟器恢復功能之境,自然可以健康身體。

2.健康心理:

吾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染塵,起心意識妄習相應,此根、塵、識三者和合在一起,本來僅有一覺而已,但凡夫覺後即產生妄識,其妄識熾然不得息,妄習不滅,隨諸內外境界相應,造成自己心識不安,此乃業力使然故。故行者習禪後,了知心識起源,妄識虛狂不真,不隨之相應,始可對治散亂、亂攀緣之心識,雖不能成聖人,但也能達到健康心理的目的。如此,行者自可做到「處世間事時能無心,於無心中處世間事」之初步解脫境界。

3.印證佛法:

世間所有一切都是佛法,真實佛法分有世間法、出世間法、出出世間法等三,目前所有宗教不管行善、練氣修身、修心養性、禪修者,都是屬於世間法;行十善者能升六欲天,修梵行者(清淨行,斷淫欲、食欲、睡欲)能得世間禪定,如色界四禪天,無色界四空處定等。而能在世間禪禪修中,加入六度(六波羅蜜)修持者,即能證得出世間法,得心自在、無礙、解脫的有聲聞、緣覺等聖人。若也能在禪修中依般若智,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者,即能證得出出世間禪定,此定的特色是以智慧得定,並以智慧來度眾生。因以禪定來安住其心,其定會隨時間過去而退失,這正是有為法無常的鐵證。故佛弟子均要以智慧度到彼岸,但要有智慧沒有經過禪修境界及行六度,智慧是起不來的。

釋迦牟尼佛入滅已兩千五百多年,佛教適值末法時期,實證者日少,三藏十二部佛經,人殊解異。若行者欲瞭解佛法,當以習禪來印證佛法,去除比量(語言、文句)意識而趨佛性現量,轉而證入圓成實性,了知真如。我們要禪修,首當要學習認知禪修整個過程,然後才能分段修學,始不會走入歧路。末法時期習佛禪者,明師難求,善知識難遇,當要從經教、公案中求印證,始能不偏差而誤入跂途。

 

四、身心的健康基礎---丹田成形

我們初步要求身心的健康,當要誘發起丹田的契機,丹田契機不起,人會依其年歲增加,而成細胞老化、血氣衰,血氣衰的結果其他五臟、六腑的慢性病也會發生,這樣身體即不健康矣!

初習禪者吸氣時,外氣未能直趨至小腹,初因受胸部橫膈膜所阻,氣抑滯在胸部之故。若小腹丹田氣源形成,似有一管道將真氣直通至丹田,氣不能下行之現象當可改善,屆時外氣自能綿綿不斷進入小腹。故初習禪者,宜勤習丹田氣源成形法。那我們該用什麼法門來練丹田呢?只要您能接觸到與深呼吸動作有關的法門,都是初步學習丹田成形的好方法。

我們的丹田一成形,就會感覺體內有真氣在,如此就能引內氣來自己治病,或幫別人治病。有內氣除能治病外,還有抗壓的功能,這是現在人所特別需要的良藥。舉凡工作、生活、突發事件等壓力,都能以禪修所獲至的定力來抗壓,因體內真氣可使我們心靈常住安祥、謐靜,能壓抑住煩惱種故不會有煩惱,當然就間接保住了身體細胞生化正常的運轉功能。

 

五、凡夫所需的「安心」健康術

對於佛教徒而言,世尊所稱的凡夫,是指還會再來輪迴的天神都稱為凡夫,那怕是色界天、無色界天,那更不用談六欲天、人間道了。吾人身體的健康是要靠練氣,色身有點真氣,身體當然能運轉良好,健康好像就能獲得。同時身體有一點點真氣時,是稍微可以幫助自心的安祥,對世間事好像比較能看得開。但不要有點氣感,就以為自己已有定力,心已能自在,這種需靠些微真氣壓抑妄心,使其稍得安寧者,是假的心靈健康法,是不究竟的法門。很多人不察,其心遇有引誘的環境或不如意的大事發生時,即又心亂如麻,心即又隨因緣流轉,終究身心又得不到真正的安祥。

因是之故,釋迦牟尼佛提示初機修行者,在練氣之初期,還要「以戒為師」,用戒律來規範自身心,使心不要受不了外在環境的引誘,而讓身體去做一些違犯因果的事情,或於無知中又造諸惡業。初機練功、打坐行者最好能守五戒,何謂五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依佛陀的教言,能守五戒者下一世只能再出生做個「人」而已。若要能生欲界六天,則要守十善,何謂十善?即遠離:一殺生、二偷盜、三邪淫、四妄語、五兩舌、六惡口、七綺語、八貪欲、九瞋恚、十愚癡(不明因果之謂)等十。

初機行者能守五戒或修十善,心即能獲得初步的健康、安住,生活自能瀟灑自在,整天忙碌但因心靈謐靜,壓力自然就會舒解。若能再去當義工,貢獻自己所有、所能,更能轉而安慰心靈,使精神生活更為充實,這也是因果報應的道理。

 

六、世間禪初禪的定境

若要求得更深層次的心及靈住著於安祥、自在境,當得有正知見,依釋迦牟尼佛的教導而修。在禪修中就有抗種種壓力的能力,此力量依禪修時間及層次不同,當然會有大不同的境界。故佛說世間禪定才有四禪八定不同定境之分。四禪者即初、二、三、四禪等境界,八定者除四禪外再加上四空處定,此即成四禪八定。四禪境界為(1)離生喜樂地,(2)定生喜樂地,(3)離苦妙樂地,(4)捨念清淨地等四種禪定。四空處定是(1)空無邊處定,(2)識無邊處定,(3)無所有處定,(4)非想非非想處定等四。

前四定是有色身的定境,故稱色界層次;後四空處定是無色身了,故稱無色界層次,也是禪宗所講開悟後修行的境界,因較為高深不宜在此宣說。現僅就四禪境界中的初禪境界略加說明,以讓初機禪修者有個概念,底下始再談二禪以後身心靈之變化。

初禪天離生喜樂地是何境界,行者練功或打坐後能產生兩個心識,一是覺知心(真心),一是妄想、習氣相應心(非真心),以覺知心來觀照妄習心,達到有覺、有觀的禪修境界,這是初禪的境界。是時行者能觀者是真心,所觀者是境或妄想心、習氣相應心等。到此初禪境界行者才進入初步禪修意境,若未達此境界,真是無禪境可修也。得離生喜樂地禪定者,即是能離世間淫欲心,能有不再來生於人間的那種初步定力。一般而言,稱此為未到地禪定,因只能斷淫欲未達真正禪定力故。

 

七、世間禪定對身心靈健康之貢獻

禪修後就會得到禪定,那何謂禪定?禪者是心的動相如上述,定者是因覺知心覺知一切因緣後能如如不動,不入煩惱法中,不執一切境者是為定,兩者具足合稱為禪定。有禪之覺知境界,但無定境者是心會發生散亂;有禪有定者,是心能覺而如如不動---面境能定者是謂完美的禪定。

世間禪定之二禪以後修證較難,應有充分的打坐基礎始得。若禪修者以正確的「風大」調理方法,能讓稀微的空氣於丹田(火爐)中轉成無量的真氣(內磁能),則大部份經脈有內氣的循行現象,若內氣阻隔腦神經傳導感覺作用,此時人之感覺心便對身體失去覺知,似入無身體之狀態中,其實身並無不存在的道理,此是禪修者所言入二禪境界。二禪又稱喜俱禪,心常能生起毫無來由的喜心,故稱喜俱禪。二禪境界行者大多能見自性光明,或者能見發自宇宙間的光明等相光,若您禪修中能見各種光明相,大約已有二禪的境界了。

之後,修行者當色身充滿內真氣後,即能入三禪,三禪境又稱樂俱禪,因氣充滿身,身樂偏盛故稱樂俱禪。人身約有六、七兆個細胞全數充滿真氣(內磁能),因內氣布滿全身細胞,會讓身體產生最大的快樂感覺,此是入三禪天的境地。得三禪行者身有氣得樂感,同時此氣又能護身,故遭跌打不會發生損傷,有如金鐘罩氣功罩身一般。此等行者所得身樂是世間禪之最,但此樂比不上佛禪心靈謐靜之樂,佛禪所得心靈之樂,稱為涅槃寂滅之樂,這才是真正心的安樂,非世間禪所得身樂可比也。

再進而言之,若三禪真氣充滿行者,能再得息止氣斷(舌頭塞住喉嚨),住「一境性」中,此人即能入色界世間禪的最高境界。若依一般醫學的生理概念來說,少氧或沒氧進入人體身中怎能健康或存活下來,顯然禪定中的行者依內在真氣磁能在進行微弱的細胞代謝(氧化、還原)作用,故一入定可數月、數年或千萬億年之久。

何謂「一境性」?自性本空如,面對有境如住無境樣,即是面臨諸境能如如不動,是為住「一境性」中。也因覺知心能知過去、現在、未來事,但因行者能捨念清淨,故能無礙住甚深禪定中。此行者也可說能以「空無」的體,面對諸緣感召之有境時,而能如如不動,是謂色界世間禪最高境界。

四禪行者欲學一切神通變化隨心可得,但行者雖得此禪定及五神通境(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因依禪定而住,禪定心不是永恆,此禪定力會退失,當禪定力衰竭時,即是再輪迴的時候了。故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在修禪定中,要加上般若智慧,用它來觀破世間一切因緣假合相,世間相都是因緣假合而成的,能不迷其假合相,心就不會執取其境,即能得心靈的自在解脫,在諸因緣感召中能得解脫,即能不生於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當然就能脫離三界,永不來受生,此才叫做永生。

 

八、佛禪境界色身真氣所現的現象

修佛禪才能得真正解脫已如前述,但如何來修之?若世間禪禪修者內氣布滿全身,再加上打坐時間加長,座次一再增加,當因緣成熟時,此人的丹田拙火升起,內磁能(真氣)能貫通任督兩脈,兩脈再連結正經十二脈及其他經脈,最後全身經脈完全貫通,色身突破後心意識能與虛空一體,此人當能體會佛法所說的「色空」不異的現象,其心意識即能超凡夫身而入三次元、四次元的不可知境界中。此時此人若能依釋迦牟尼佛的大乘教典來修,體會性空緣起諸法,以般若智來排除一切因緣感召,即能得真正心靈的自在、解脫,得究竟涅槃、寂靜的境界。

在色身方面,這個人應有的真氣感知現象會有:(1)拙火升起的火爐(丹田)範圍涵概整個小腹。(2)真氣(內磁能)能自行運轉,不必以意帶動。(3)不必再打坐,祇要稍微閉氣(寶瓶氣功法),真氣即能又運轉不息。(4)任督兩脈磁能流量粗如小指,由督脈流入任脈依次循環。(5)真氣通過某不通的穴道會發生震動。(6)真氣流經某穴道時是有時間性的,例如湧泉穴、承泣穴等固定數十秒走一趟。(7)體會真氣氣源有丹田、右腎及會陰等三處。(8)真氣能入腦記憶區中,依此氣能轉變自己的習氣、心病,才能真正轉變惡習。(9)體會前賢聖醫為何稱此穴道之原由,如湧泉穴之稱為湧泉穴的道理。(10)體會真氣不僅依經脈循行,還走經筋(肌肉)、經別(內臟)、絡脈、孫絡脈,總之,全身各處真氣無所不能到者。(11)真氣能充當清道夫,將體內組織中雜廢物清除排出,如宿便、肺部痰或不潔黏液。(12)到此境地才是真正修大乘佛法的基礎,也才能真正體會大乘經典的境界,以實修其心得到解脫境界為止。

 

九、禪修與靈的健康問題

在世間所有禪修的宗教或派別中,大部分因無知而修世間禪定,同時會追逐些談不上神通的異能,以為擁有這些異能,境界就是高人一等,這是錯誤的認知。因此等人靈性未能脫黏,談不上「靈」的健康,雖有些異能,但還是會被諸妄習所黏,故還有貪、瞋、癡、慢、疑等五蓋心,再怎麼禪修都是背涅槃道而馳,最後還是會落於輪迴之業流中。

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當靈覺心現起時,心能感知一切因緣,但妄習不能脫黏時,當要修學空觀,要努力證得「空三昧」,以空體來得定。學空觀所依最有名的經典是《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多經》,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金剛經》。《金剛經》中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我們的空體本是能映照一切因緣,但映照後不會去黏它。當空體應緣時,不管好壞、善惡是謂所有相,故行者當要能看成虛妄,不能當真。能做到這樣,是聖人的境界,終能見自性如來。

吾等凡夫當體知自性空體能應萬種緣後,當遇緣時還會有餘習(喜怒、哀樂、七情、六欲)等與境相應,不能觀諸法為虛妄不實,做不到不要理它,故會引發煩惱心念不止,這樣當然「靈」就無從健康,心靈也得不到解脫了。故佛教徒寧願先修得「漏盡通」,而不去追逐世間五神通,其道理在此。所謂「漏盡通」者,即是「靈」的健康、無黏之神通,能使佛性顯露出來,所謂佛性顯露其實是恢復它原有的功能而已。此種「漏盡通」祇有修佛禪者始能得,所謂佛禪者即是修「世間禪」時,再加上修「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才能得到的,也才能獲得心靈真正的健康。

 

十、結語

身的健康除維生素、礦物質的足夠量補充外,當要勤練呼吸、氣功、打坐,產生內在真氣,身體有真氣時它即能運轉於色身,以此真氣來使體內細胞進行生化作用,當能同時獲得身體健康與養生功能。

心的健康初期要靠內在真氣幫助才能得安祥,之後能依禪修方法而修習,斷一切妄想、習氣,使靈性恢復自在、無礙、無黏之境界後,心即能獲得真實的清淨,如此心與靈即真的得到健康了。

禪修是到色界天層次的境界,要練氣功、打坐有成後才能為之,若一個人不能得知自己有兩個心,則行者進不到禪修的境界裡去。

「靈」要能健康,當要具有正知正見,或依善知識而修學,不然胡亂自修時,得不到真正的健康,往往還會走入歧路而不自知,因如是,果如是,不得不慎。


[ 其他 ] [ 健康教室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