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p055.gif (23008 bytes)認識肝臟與肝臟疾病的防治()

版權宣示: 本單元是張老師的精心傑作,歡迎上網者載錄自用,但若要轉載刊登或出版,均需取得張老師的同意。

一、前言

我們常聽說:「你是我的心肝寶貝。」這表示心與肝對一個人的重要性,確實也是如此。因心臟有問題時,這個人也差不多了,或那一天不跳動時,這個人也完了;而肝有嚴重的問題時,其他臟器雖好,也不能再長久活下去了。也許你只知道肝是與消化系統與解毒功能有關而已,其實身體的運轉機能,由它來主控與協助完成的約有七成之多。而很多慢性病的發生,也都是因肝功能的失常而直接或間接造成的,如痛風、風溼症、高血壓、脂肪肝、過敏、抗體低落、肥胖、神經質等慢性病,均與肝臟功能不佳有關。

一般人對自己身體的認識,實在不關心或不太夠,若是身體無病時,不去認識身體的結構及功能,到真正有病時,總不知如何去照顧身體及協助治療或調理。雖然說教育普及和傳播媒體的急速發展,大眾一般常識水準都提高了,但仍有不少人只知道肝臟是在腹部,卻指不出它正確的位置。在台灣肝臟病的流行相當地普遍,得了肝病以後會變成慢性肝炎,進而又會變成肝硬化和肝癌。因之,有人甚至害怕得肝癌,一有腹部任何地方不舒服時,就會胡亂地想是否得了肝病而惶恐不安。

肝病本來就無特效藥可醫治,但以全方位的調理方法,卻可讓肝細胞有喘息復生的機會。本文要從肝的結構、功能,講到肝臟功能異常、肝炎分類,到肝病的各種療法,希能給有緣者一完整的概念。

 

二、肝臟之構造與機能

()肝臟在身體的部位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腺體,具有許多的複雜機能。首先讓我們先來了解,究竟肝臟是在身體的什麼地方。我們的身體除了四肢和頭顱,就是軀幹、胴體了,而胴體裡面就裝藏著各種器官。胴體中端的胸部下方,有一片厚膜的隔層膜,叫做「橫隔膜」,它把胴體分為上下兩個空腔;上面的空腔叫做「胸腔」,裡面藏有心臟、肺臟、大動脈等;下面的空腔叫做「腹腔」,裡面藏有包括肝臟、胃臟、胰臟、大小腸、腎臟、子宮、卵巢、輸卵管等器官。

肝臟之位置就在腹腔的最上面,也就是右側橫隔膜之下,上端整個肝臟被右胸廓下部的肋骨所蓋住,而肝臟下端也不超出右側最下面的肋骨,所以正常的肝臟從腹壁上面是摸不到的,要有技巧的醫生才能如意地觸摸到。

 

()肝臟的結構

細胞是人體最小的結構單位,而人體約由60~70兆個細胞所組成。形狀功能相同的細胞,集合在一起就成為「組織」,如神經組織或肌肉組織等。幾個功能或目的相同的組織結合起來,就成為「器官」,如肝臟、心臟、胃臟、腎臟等。而幾個功能目的相同的器官組織組合起來,就成為「器官系統」,如食道、胃、小腸、大腸集合起來,專門執行跟消化有關的工作,就叫做「消化系統」。

肝臟是人體內最大的器官,它與膽囊、胰臟都有管道互相連接,顯示肝臟與膽互為表裡外,還與胰臟功能也有些許關係,故肝膽即形成一肝膽系統,談肝臟功能,定要談到膽汁的功用。肝臟分為左右兩葉,右葉比左葉大,主要有動脈側之微血管,注入門靜脈及肝葉內,還有肝動脈、靜脈,膽小管、淋巴管等。在成人右葉大約為左葉之六倍大,它的重量大約為1,200~1,500公克,約為體重的50分之1。在嬰兒時期,肝臟所佔的比例比成人要大的多,約為體重的18分之1

 

()肝臟的功能

1.系統功能歸屬

肝臟跟食道、胃、小腸、大腸等是屬於同一個器官系統-「消化系統」,是主管身體消化機能的器官之一。食道、胃、小腸、大腸等器官是消化系統成員,大家應不會有疑問,因為大家都知道,食物在通過這些器官中間被消化,而營養分則會在腸道中被吸收,水份在大腸處也被吸收,剩下來的渣滓則變成糞便排泄出體外,這些叫做消化系統器官並無問題。但食物在消化管中消化時,需要一些消化液來幫助消化,不然食物就不會被吸收、利用。因為生成、製造、分泌這些消化液的器官就是肝臟、膽管、胰臟等,所以它們也是屬於「消化系統」之一部份,因此肝臟的疾病也是消化系疾病之一環。

肝臟的組織構造由四種不同功能的部門所組成,生理學上叫做「系統」。其中兩個系統是肝臟所特有的部門,也是肝臟的主要構造組織,一個系統叫做「肝臟系統」,另一個叫做「膽道系統」,合稱為「肝膽系統」。其他兩個系統就是「血液循環系統」和「網狀內皮組織系統」(詳下面--肝臟的防疫功能)

2.肝臟的血液循環─門靜脈

肝臟的第三個系統是「血液循環系統」,肝臟的血液循環系統跟其他器官不同,它是一種雙重的循環系統。所謂雙重循環系統就是(1)與其他器官相同的循環系統,這是屬於大循環系統中的肝動靜脈系統,(2)叫做「門靜脈」血液循環系統。由大循環系統肝動脈來的血液,可供給氧及營養分給肝臟細胞,而門靜脈系統主要是彙集從各消化管回流而來的靜脈血,流入肝臟的血液循環系統中。門靜脈所流的血液中,除了含有從消化管壁吸收而來的各種營養分外,同時也含有各種不屬於人體的外來異物。這些營養分及對身體會產生危害的外來異物,都經由門靜脈被搬運到肝臟細胞中接受處理。其中營養分經處理後,被利用為維持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素,外來異物則經處理、破壞後即排除掉。

3.肝臟的防疫功能

肝臟的網狀內皮系統也是一種免疫系統,由克布霍 (Kupffer) 細胞所主導,這個組織系統具有捕捉從腸管吸收進來的異物,不屬於身體本身的外來異物會被滅除掉,也就是具有保護身體功能,免受外來因素侵襲、攻擊的作用,故說它是一種「防衛系統」。故知克布霍細胞扮演防守肝臟從腸道路徑外敵的侵襲,也是肝臟細胞的「守護神」。因此當肝臟受損傷時,這種肝臟的守護功能或能力,隨著受損的程度而會減低,肝臟長久受損傷時,抵抗外來異物的能力更會降低,也就無法截住、捕捉「外來異物」。當異物進入體內,結果免疫系統就會產生對付外來異物(抗原)的「抗體」,此種「抗體」就是「免疫球蛋白」,因此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上升,可以做為檢驗肝疾病的依據之一。

4.肝臟新陳代謝功能

肝臟具有對各種營養素新陳代謝的功能,各種毒素的代謝去除,幫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及保護身體免受外來抗原的侵襲、傷害等功能。生化學檢驗時,我們可以利用各種生化學方法的檢驗,檢查出一位病人的肝臟細胞是否受損傷,受傷的程度如何,膽道有否受到阻塞,及肝臟網狀內皮系統的防衛功能的損傷程度等等問題。

肝臟在營養上究竟有什麼功能?要維持一個人的基本生命需要兩大要素,就是各種「營養素」和「氧氣」。氧氣由空氣中來,營養素主要從食物中來,而肝膽系統就是在處理營養素部分的器官系統。當食物進入口中,經食道、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時,各種營養素在腸管中被消化後,由腸管壁吸收攝取而送到肝臟來。在肝臟肝細胞中就把這些營養素轉換,變為身體各器官組織所需要的物質或成分,準備讓各器官組織來利用。

因肝臟是人體最大的腺體,故具有許多複雜的生理機能由它來完成。我們知道人體是由三大營養要素來組成,即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所組成的,因此肝臟主掌身體內三大營養素新陳代謝的機能,這包括有與消化系統有關者如膽汁之形成、醣類之儲存、酮體的形成、糖類代謝之機能調節,及許多有關脂肪代謝的重要機能。又與內分泌系統有關者,如腎上腺與性腺類固醇激素之還原與結合。又與抗體相關者,如血漿蛋白之形成,及白蛋白的合成,此約佔血漿蛋白之50%,做為排除廢棄物出體外之功能。又與解毒有關者,如尿素之形成,如許多藥物與毒物之解毒作用在此進行。故肝臟出問題影響所及是肝臟不能進行該有的生理化學作用外,還不能把處理完的廢物帶到循環系統而排出體外。肝細胞不但利用由消化系統吸收來的營養素,來生成身體各部所需的成份,供給各部之需外,也執行把這些三要素所組成各器官的成分,轉換為其他各器官所需的成分,或在各器官間互相轉換的工作,亦由肝細胞來完成。下面先約略談談肝臟在消化系統之代謝功能。

5.肝臟與相關營養素的代謝

(1)糖類:

當血液中葡萄糖量增加時,則由肝臟拾取;反之,降低時仍由肝臟釋放出葡萄糖,故肝臟有葡萄糖調節的功能,使葡萄糖維持在一定的濃度。當然肝臟維持葡萄糖含量的水平,還涉及諸多的賀爾蒙作用,如胰島素(insulin)、升糖素(glucagon)及腎上腺素(epinephrine)等。糖尿病患者胰島素分泌或功能失常,若肝臟也不好時,控制血糖的功能更失常,則病情會更惡化的,故糖尿病患者更要維持肝功能正常為要。

(2)脂類:

當身體需要利用到脂肪時,必先將其運送到所需要的組織地方,此時幾乎皆以游離脂肪酸的形式運輸。運輸以前先將中性脂肪水解成甘油及脂肪酸,當脂肪會被用到的情形只有兩種:(1)細胞葡萄糖供應量降低,可減少α-磷甘油之含量,使中性脂肪合成減少而有利於水解,(2)脂肪脢被活化以加速脂肪之水解。而脂蛋白(lipoprotein)是運送脂肪出肝臟的主要物質,每分子的脂蛋白與三脂肪酸分子結合,而由脂肪組織運送脂肪酸進入肝臟或肌肉細胞者是白蛋白(albumin)。白蛋白則是由肝臟細胞所合成,若肝臟不好的人,脂肪組織被利用的機會也會減少。當脂肪乳糜微粒完全由血液中清除後,脂蛋白佔血漿脂類之95%以上,脂蛋白是一種小顆粒,其組成與乳糜微粒相似,即含有中性脂肪、磷脂類、膽固醇及蛋白質等。蛋白質佔脂蛋白分子之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其餘為脂類。脂蛋白之平均血漿濃度為700 mg/100 ml,其100 ml血漿中各組成分約有:膽固醇180 mg、磷脂類160 mg、中性脂肪160 mg、脂蛋白之蛋白質200 mg。脂蛋白的種類,(1)極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它含有高濃度的中性脂肪,中等濃度的磷脂類,(2)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它的中性脂肪含量較低,而膽固醇含量則極高,(3)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它含有50%的脂蛋白,脂類之含量則較少,故就品質講此是最好的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因是最好的脂蛋白,若血中含此脂蛋白少的人,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

脂蛋白的形成幾乎在肝臟內合成,因為大部分血漿中的磷脂類、膽固醇、中性脂肪都是由肝臟合成,肝臟將合成的這些物質,用蛋白質與它們結合以便運出,故脂蛋白在運送磷脂類、膽固醇方面更形重要。若肝臟不好的人,高密度脂蛋白不能合成,就會形成「脂肪肝」(詳下面肝細胞的脂肪變性)。故脂肪肝患者除肥胖外,還是屬於營養不平衡的一群。

(3)蛋白質類:

在肌肉細胞中或激素脢等要分解時,均得被送到肝臟細胞中進行。當一個人攝食大量魚肉等高蛋白質類食物時,肝臟會增加游離胺基酸的分解,產生氨再轉成尿素排出,及促進蛋白質的合成。若胰島素分泌正常,或腎上腺皮質激素(corticosteroids)分泌時,也會促進肌肉細胞合成蛋白質。大部分必需胺基酸是在肝臟中分解,而支鍵胺基酸(branched chain amino acid)是被移到肌肉細胞中去分解,甲硫胺酸在很多組織中會分解成胱胺酸。一般而言胺基酸在肝臟進行氧化去氨基作用,產生氨(NH3),其中大部分產生尿素,由尿中排出體外。除腦細胞外,肝臟是唯一製造尿素的器官,因此肝臟有了毛病,血中尿素氮濃度會降低。

生理化學上重要的嘌呤(purine)、嘧啶(pyrimidine)與核糖(ribose)能合成核甘酸(nucleotide),核甘酸不僅可構成各種輔脢及有關物質(NAD+NADP+ATPUDPG等脢),同時也是RNADNA等遺傳物質的成分。我們三餐所吃的核酸在腸道先分解成嘌呤及嘧啶後再被吸收,但體內的嘌呤及嘧啶均由胺基酸所合成,其合成工廠主要還是在肝臟組織細胞中。

 

三、膽道系統

()膽汁的分泌

「肝膽系統」之「膽道系統」中的膽汁是由肝細胞分泌進入膽管,再由膽管引入十二指腸,未入十二指腸前,即儲存於膽囊中。「膽汁」中含有膽紅素、各種膽汁酸及多種電解質等物質。膽道系統從在肝細胞間最細的毛細膽管開始,經由細膽管、小膽管、肝管及總輸膽管,最後開口在十二指腸處。膽汁在肝細胞生成後,儲存於膽囊中,當遇脂肪性食物通過十二指腸時,就會刺激膽囊收縮,經過膽管道將膽汁排入十二指腸處。膽汁在小腸中和食物混合在一起,幫助食物的消化及吸收,這是肝臟為維持人體生命所扮演的另一種角色。

 

()膽道系統中的生化物質

1.膽紅素

「膽紅素」是血液中的紅血球經過新陳代謝後的廢棄物,體內血液中有三種主要的成分,即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其中的紅血球負責把身體各部分所需的氧,從肺部搬運到各器官供使用。紅血球是在骨髓中製造出來的,因為它們的壽命只有120天,所以身體中每天有120分之1的老衰紅血球被破壞,同時,每天需要製造等於全部血液中的120分之1的新紅血球出來取代之。

膽紅素是老衰紅血球被破壞後所產生出來的廢棄物,這個廢棄物對身體並沒有用處,但一定要從身體中排泄出去。膽紅素在肝細胞中被處理後,經過膽道系統被排出到十二指腸。它到腸管(小腸、大腸)後,大部分就與糞便混在一起,從肛門被排出體外。而有一部分則在腸管被吸收而再回到肝臟,其中一小部分則經過轉換後,另外經由腎臟從尿中被排泄到體外。

膽紅素雖然對身體沒用處,但是它一定要經過肝細胞和膽道系統把它處理排泄掉:所以當肝細胞或膽道有傷害時,此種處理能力就會降低,而其傷害的程度就會表現在血清中膽紅素的濃度上。因此可以由測定血清膽紅素的濃度,來了解肝細胞或膽道的受傷或阻塞程度。

2.膽汁酸

在膽汁裡的物質叫「膽汁酸」,是肝細胞從血液中的膽固醇,或其它脂質所製造出來的成分,其組成有水份97.0%、膽鹽(bile salts) 0.7%、膽色素(pigments) 0.2%、膽固醇(cholesterol) 0.06%、無機鹽(inorganic salts) 0.7%、脂肪酸(fatty acids) 0.15%、卵磷質(lecithin) 0.1%、脂肪(fat) 0.1%、鹼性磷酸鹽(alkaline phosphates) 些許。

「膽汁酸」和「膽紅素」兩者性質有很大的不同,膽紅素是廢棄物,對於身體一點用處也沒有,但是膽汁酸對於身體營養素的吸收扮演著重要角色,是不可或缺的。它雖然跟膽紅素一樣,在膽汁中經膽道系統分泌到腸管,但膽汁酸就在腸管內糜乳化食物中的脂質以便吸收,最後大部分的膽汁酸在腸管再被吸收,而再回到肝臟細胞中,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循環,這種循環現象叫做「腸肝循環」。

 

四、肝臟異常的生化現象

()丙胺酸轉胺脢(ALT,GPT)升高

體內丙胺酸轉胺脢(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或麩胺酸丙酮酸轉胺脢(glutamic pyruvic transaminase,GPT),主要分佈於肝臟、肌肉、腎臟等部位組織中。本酵素可以催化由丙胺酸 (alanine)轉移胺基至α-草醯戊二酸鹽(α-oxoglutarate)之反應,而使產生麩胺酸鹽(glutamate)與丙酮酸鹽(pyruvate)。ALT之濃度以肝臟中最高,而腎臟及肌肉中則次之。除大型動物外,丙胺酸轉胺脢被認為對肝臟較具有專一性,故為肝臟疾病的良好檢驗指標之一。當人罹患肝臟及肌肉疾病時,可見血漿或血清之ALT活性升高,茲分述如下:

1.ALT(sGPT)值高低之可能疾病:

(1)肝臟疾病:

由於ALT是屬於細胞質之酵素,因此凡是任何肝臟之實質損傷,若與細胞膜之破壞或改變有關時,均將使ALT漏出而進入血液中。與天冬胺酸轉胺脢(AST)類似,當罹患急性疾病時,ALT之升高較多,而罹患慢性疾病時,ALT之升高則較少。引起ALT升高之一般疾病,包括傳染性肝炎、化學藥物或毒素引起之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膽管阻塞、黃膽與脂肪肝等。

(2)肌肉疾病:

當肌肉嚴重損傷時,可見ALT升高,但此種因肌肉損傷所引起的ALT升高,應與續發性肝臟損傷加以區別;因為在心臟衰竭之情況下,也會造成續發性肝臟損傷,而使ALT值升高。

(3)ALT(sGPT)值偏高之可能疾病:

(a)肝壞死、損傷與阻塞,(b)有毒物質,(c)寄生虫感染與布氏桿菌(Brucellosis),(d)肌肉損傷。

2.ALT(sGPT)值偏低之可能原因:

(a)藥物影響(如oxodipine),(b)維生素B6缺乏,(c)末期肝病。

 

(二)天冬胺酸轉胺脢(AST,GOT)

天冬胺酸轉胺脢(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或麩胺酸草醯乙酸轉胺脢(glutamic-oxaloacetic transaminase,GOT),存在於肝臟、骨骼肌、心肌、腎臟、腦、肺、胰臟、紅血球等組織中。天冬胺酸轉胺脢能催化由天冬胺酸鹽(aspartate)轉移胺基至α-酮戊二酸鹽 (α-ketoglutamate),以形成麩胺酸鹽(aspartate)與草醯二酸鹽(oxaloacetate)。

AST之同功脢雖已被分離出來,但其在臨床上之重要性仍不清楚。體內之大部分組織,均含有豐富的天冬胺酸轉胺脢,但以肌肉及肝臟中之活性為最高,因此在臨床上可作為這二種器官疾病之診斷。由於AST是屬於器官專一性較差之酵素,故通常需與其他器官專一性較佳之酵素,如肝臟之ALT與鹼性磷酸脢(ALKPalkaline phosphatase),以及肌肉之肌酸激脢(CKcreatine kinase)等同時檢測。

當人罹患下列疾病時,可見血漿或血清之AST活性升高;而且一般而言,血漿中AST活性之升高程度與疾病之嚴重性及可見到之細胞損傷之間,具有直接相關存在。

1.AST(sGOT)值高低之可能疾病:

罹患急性肝臟疾病時,可見血清中之AST活性升高較多,而患慢性肝臟疾病時,AST活性之增加則較少。一般疾病:包括下列各種疾病,(a)傳染性肝炎,(b)化學或有毒物質引起之中毒性肝炎,(3)肝硬化,(4)膽管阻塞與黃膽,(5)脂肪肝等。其他還有心臟疾病,主要係因供應心臟肌血液之冠狀動脈阻塞所引起,當心冠狀血管阻塞時,氧與營養分即無法送達心肌細胞,於是心肌細胞死亡及區域壞死,故AST與其他酵素漏出而進入血漿中。大約在心臟疾病發生後之6~8小時,血漿中之AST活性即迅速升高,而如果未繼續發生阻塞,則AST之活性會在數日內恢復正常。另骨骼肌損傷時,骨骼肌中含有高量的AST,因此當肌肉損傷時,血漿中之AST活性即升高。

白肌病(white muscle disease)、維生素E與硒(Selenium)缺乏等肌肉疾病,通常應用AST活性來診斷與追蹤。當腦部組織損傷時,亦可見到血漿之AST活性升高。AST亦可應用於評估及監測運動競賽動物之身體健康狀況與訓練程度。例如未經訓練之動物若給予過量之運動,則其血漿中之AST活性大量增加,而且緩慢恢復為正常值。另當人罹患腎臟疾病時,雖亦有AST由腎臟細胞漏出,但因其大部分進入尿中,故對血漿之AST活性影響較小。由於紅血球中含有高量的AST,故溶血之檢體將因源自紅血球之AST,而造成測定值偏高之不正確結果。

2.AST(sGOT)值偏高之可能疾病:

肝細胞疾病,如病毒性與中毒性肝炎、肝壞死、膽道阻塞、肝腫瘤與移轉。另骨骼肌損傷、壞死、損傷、肌肉退化,腦組織損傷、心肌壞死損傷、溶血之不正常檢體等。

3.AST(sGOT)值偏低之可能原因:

藥物影響(如oxodipine)、維生素B6缺乏、末期肝病。

 

(三)肝細胞機能存留度檢驗

1.Albumin(白蛋白)

「白蛋白」(Albumin)是蛋白中之一種,而肝臟是生成白蛋白的唯一器官,因此我們就可以利用,測定肝臟生成白蛋白的能力,來評估肝細胞機能的損傷或保留功能的程度。因白蛋白在血清中的半衰期約為19天,所以肝臟機能受損而生成白蛋白的能力減低時,血清中的白蛋白濃度就會降低,因此從測定血清白蛋白的濃度,就可以了解肝臟受傷的程度。

2. 膽紅素 (Bilirubin)

前述血清「膽紅素」是紅血球新陳代謝的廢棄物,當紅血球的生命結束時,就釋放出其最主要的成分「血紅素 」。接著血紅素再分解為「血基質」和「球蛋白」。血基質則再分解為「鐵」和「膽綠素」(biliverdin),而膽綠素則再轉變為「 膽紅素」後移到血流中。這些過程都在肝臟網狀內皮細胞內進行。如此每天約有35毫克的膽紅素產生,並釋放到血流中。

如前述紅血球的生命才120天,身體內剛新生出來的紅血球,在120天後就會自然破壞而從血流中消失。既然每天體內有120分之1的紅血球被破壞,每天紅血球的廢棄物(即膽紅素)會相對地產生。

肝細胞就是處理這些膽紅素的所在,正常肝臟的肝細胞,一定處理得了每天所產生的膽紅素,所以正常人就不會有膽紅素沉積在皮膚或粘膜的現象,也就不會發生「黃疸」。但是當肝細胞受到損傷時,就不能發揮本來應有的功能,因此處理膽紅素的能力也降低了。平常每天能處理所產生的膽紅素,肝臟不正常時就處理不了這些膽紅素,而不能被處理的膽紅素就沉積在皮膚或粘膜上,於是黃疸也就出現了。正常的肝細胞,能夠處理每天所產生膽紅素六倍量的膽紅素,所以肝細胞受到輕度損傷時,還不會有黃疸現象出現。這也就是有肝臟病時,不一定有黃疸出現的原因。

除了肝細胞的損傷外,因為膽紅素從肝細胞分泌出來後,需要經過膽道系統排泄到腸管,所以當膽道系統的任何部分,因任何原因有阻塞時,都會有血清膽紅素的上升。所以當有膽紅素的上升時,也應考慮到是否膽道系統有問題。

另外,膽紅素的代謝過程有先天性的缺陷時,也會有血清膽紅素的上升,這些先天性的黃疸症,多見於新生兒和嬰兒期,也是所謂的「生理性黃疸」。

在前面已經提到過,有黃疸不一定有肝臟病,因為得到一種叫做「溶血性貧血(黃疸)」的疾病時,也會有黃疸的出現。要了解其道理並不難,因為當有溶血現象時,也跟紅血球老死時一樣,會有多量的膽紅素被釋放出來,而溶血的量超過肝細胞所能處理的能力範圍時,黃疸現象就會出現了。

膽紅素在檢驗時又可分為「直接型」、「間接型」和「總量」。間接型的量是總量減直接型的量。肝細胞受到損傷時,膽紅素的直接型、間接型和總量都一起增加,但在溶血性黃疸時,則只有間接型和總量會增加。因此膽紅素增加時,看間接型膽紅素是否增加,就可以區別到底是肝細胞受到損傷或溶血所引起。不過在急性肝炎治癒後,或慢性肝炎病情穩定下來後,我們常常會體會到:雖然所有的檢查結果都已正常,但只有間接型膽紅素有輕度上升的情形。這一種情形並無大傷害,不必過於介意。

3.肝臟網狀內皮系統機能的檢驗

可知肝防衛能力的損傷程度,丙型球蛋白(gama--免疫球蛋白)(γ-globulin, Immunoglobulin) 血清中的蛋白(serum protein) 可以用電泳法 (electrophoresis)來測定,簡單分為五種型式。如果用生化學的方法測定時可分為白蛋白(albumin)和球蛋白(globulin)兩種。用生化學法所測定的球蛋白量是球蛋白的總量,但以電泳法時,可分為α1-、α2-、β-及γ-球蛋白等四種球蛋白。前面三種在肝臟生成,因此肝細胞受到損傷時,每一種球蛋白都會有所變動。最後一種丙型球蛋白也叫做「免疫球蛋白」,是由 B-淋巴球所生成。由於血清中的前面三種球蛋白的量比起丙型球蛋白的量少得很多,因此以生化學法所測定的血清球蛋白的總量,可以說差不多等於血清中的丙型球蛋白的數量。

4.PT (Prothrombin time, 前凝血素時間)PTT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部份凝血激素時間)

測定血液凝固所需的時間,血液凝固時需要各種凝固因素,這些因素都是由肝臟細胞所生成,因此肝細胞機能低下時,凝固因素的產生就減少,而血液凝固時間也就會拉長。

血液的凝固功能,是靠血液凝固因子的存在才會凝固的。而血液凝固因子,大部分是跟白蛋白一樣,只有在肝臟細胞中生成。因此當肝臟機能受損時,肝臟細胞生成凝固因子的能力也就減低,也就較會流血不止。在臨床上,常看到嚴重肝病末期的病人,全身到處有紫斑出現就是這個原因。因此,我們就可以利用測定是否缺乏血液凝固因子,來評估肝臟機能的保留度。「前凝血脢時間」(Prothrombin time, PT) 和「部分凝血激素時間」(Partial ThromboplastinTime, PTT) 試驗,是測定血液凝固因子有沒有缺少的檢驗方法。缺乏血液凝固因子時,這兩種試驗的凝固時間都會延長。而我們也就可以從這些測定時間的延長程度,知道肝機能的「受傷程度」或「保留程度」,這兩者是一體的兩面,含意相同。

5.肝臟免疫功能檢測

(1)丙型球蛋白(免疫球蛋白)(γ-globulin, Immunoglobulin)

肝臟網狀內皮系統機能的檢驗,可測知肝防衛能力損傷的程度。丙種球蛋白的增加,反映著肝臟網狀內皮系統的功能。當肝臟受到損傷時,網狀內皮系統的功能也會降低。網狀內皮系統的機能降低時,因不能在肝臟截住由腸管吸收來的「外來異物」,這一種異物對身體而言是一種「抗原」,抗原進入體內後淋巴球就有所反應而產生「抗體」。此抗體是屬於丙型球蛋白(γ-globulin),因此,血清丙型球蛋白的增加,正是反映肝臟功能的降低。因此,我們可以利用血清丙型球蛋白的測定,來評估肝臟受損的程度。

(2)α-胎兒蛋白 (alpha-fetoprotein) ---肝細胞癌所產生的特殊蛋白,顯示有肝硬化症指標

「α-胎兒蛋白」也叫做「甲種胎兒蛋白」,正常血清中的濃度為 20 ng/ml 以下。甲種胎兒蛋白,自從起初在肝細胞癌病人的血清中被發現後,就被當做診斷肝細胞癌變的依據。但血清甲種胎兒蛋白的上升,並不一定表示病人有肝細胞癌。在肝硬化症的病人,也可能檢驗到甲種胎兒蛋白上升到400 ng 的病例。另外在嚴重肝炎病例而有廣泛的肝細胞壞死時,也會有甲種胎兒蛋白濃度上升的情形。這一種上升情形,過了兩個星期後,很快就會回復到正常的範圍內。除了上述情形外,懷孕時、睪丸癌及卵巢癌等等也會有上升的情形。因此,當血清甲種胎兒蛋白有上升的情形時,除了要想到肝細胞癌以外,還要考慮到其他的可能性,也應該繼續做追蹤檢查,看是否會一次比一次升高。如果繼續升高時,肝細胞癌的可能性就很高了。此外,如有這一種情形時,應同時做腹部超音波掃描,有必要時還要以電腦斷層攝影做進一步的詳細檢查。(待續)


[ 慢性病認識與治療 ] [ 健康教室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