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維生素 D2
(Ergocaliciferol),維生素 D3 (Cholecalciferol);抗佝僂病因子。 |
|
維生素 D2 與
D3
的主要結構相同,一個單鍵、一個雙鍵。吃鈣、喝牛奶不能被吸收的原因,在於缺少維生素D。在市面上所賣的健康食品,維生素
A 與 D 一定是合在一起,且成一定的比例,如哈立巴中A 、D的比例為
10:1,這是一般成人每日需要量的比例。 |
|
|
1 |
生理與功能 |
|
依靠紫外線的活化,在皮膚中合成。肝臟合成25(OH)D3,腎臟合成1,25(OH) D3。吸收時亦需要膽汁。功能為調節鈣和磷的吸收、移動以及骨骼的鈣化作用。大量吸取亦有毒性。 |
|
|
2 |
缺乏的影響 |
|
兒童佝僂病,骨骼軟而脆、關節肥大、雙腿彎曲成弓形,胸廓、脊柱、骨盆、骨骼畸形、發牙遲緩。嬰兒抽搐症,成人骨軟化。 |
|
|
3 |
每日需要量 |
|
單位:lμg=40 IU(國際單位) |
|
6個月嬰兒:300 IU |
|
1-18歲兒童:400 IU |
|
成人:400 IU |
|
女人:懷孕期、哺乳期500
IU |
|
|
4 |
重要來源 |
|
(1) |
食物來源 |
大量來源:海魚、蛋黃、魚肝油、強化牛奶、活化固醇、曬太陽。
少量來源:存在乳酪、肝臟、鮭魚、沙丁魚中。
每百克蛋黃含 50 ~ 170 IU,海魚含 0 ~
50,000 IU,強化人工奶油含 300 IU,牛油含 40 IU,起士含
10 IU,肉類含 4 IU,牛奶含
2 IU。 |
|
(2) |
太陽中紫外線 |
經皮膚中照射後,體中的去氫膽固醇(7-dehydrocholesterol)經紫外線照射後,轉變成維生素D3。在肝臟中形成25-hydroxycholecalciferol,在腎臟中合成1,25-hydroxycholecalciferol。而二去氫維生素D3是在副甲狀線的控制下形成的。 |
|
(3) |
合成的維生素 D |
治療用或營養劑之維生素D的形式只有維生素
D2,它是無色的結晶體,不溶於水,但很快溶於酒精或有機溶劑,也不大溶於植物油。D3從照射來的,如果人工合成的,D2比較容易合成,功能都一樣,所以市面上賣的都是
D2。 |
|
|
5 |
骨骼鈣質缺少引起之失調症 |
|
(1) |
嬰幼兒佝僂病、軟骨病、食物中高植酸、高脂肪等,起因於食物中缺乏維生素
D及鈣附著物質。 |
|
(2) |
膽管阻塞、腹腔疾炳、胃切除後,會造成吸收不良,起因於膽汁缺乏,腸道病變。 |
|
(3) |
初級性膽硬化、抗抽搐治療,引起肝不正常。 |
|
(4) |
慢性腎功能不足、腎上腺皮質類糖脂醇治潦、鍶中毒等,引起腎功能不正常。 |
|
|
6 |
高維生素 D症 |
|
幼兒
1,800 IU或成人 25,OO0 IU,且長期服用會有中毒現象。維生素D中毒可用維生素C、E及膽鹼來預防。若高量維生素
D注射,會引起廣泛的肺、腎之軟組織鈣化。若從飲食中引起高維生素
D症,只要是見於肉狀瘤病或遺傳性腎鈣化病等。另外,過量的維生素
D中毒現象是衰弱、疲勞、失重、反胃、
嘔吐、下痢、腹部絞痛、頭痛、頭昏、血中鈣質上升、血壓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