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31Forest.gif (27539 bytes) 聽經(金剛經)聞法筆記整理報告(2)
                                                                       優婆塞戒子   吳覺生  2010.3.16


一、緣起:

如上一篇所註。今再將有關金剛經三段式、空有不二、見性認知上、眼見、見性見、修法上不同詞句及三惑等整理出來。是因體會講經皆依經品順序而講,而聽課人員到最後比較沒有時間做關連性系統性之整理,故而再續整理出如下部份,若能對有意了解的人有點幫助就很慶幸。

(附註:本報告內容之資料,參考自 師父的金剛經講文、小參答問、唯識、維摩詰經、CBETA、佛學大辭典及佛光大辭典等)

 

二、兹列出 有関金剛經三段式之各種不同析解方式整理如下:

()「佛法者,即非佛法,是為佛法」      

佛法就是以一切法來對治內心的不清淨,是為佛法。打坐是一個佛法,要修內心不清淨也是一個法,証到果位也是一個法,都是佛法,要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看成不佛法 (即非佛法)佛法就成一個假有的相,那個相是有,但是似乎跟我沒有直接的關係,這樣就能超越空有境界 (是為佛法)

 

()「空、假、中」之說法

法界之諸法,理體本來空寂,謂之空;森羅之諸法係由因緣而生,謂之假;非空非假,乃絕對之理,謂之中。

 

()「天台圓教三諦之說」

俗諦 勝義諦(真諦) 不二
(一切相實際之相 (用絕對空觀之 (真俗不二才能無相觀)
() (証空) (空有不二)

                                        

()「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為般若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 即非般若波羅蜜 是為般若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之智慧為觀一切無所有不可得。

要在用波羅智於處置時不能執有在用波羅蜜來處理之想法。

要用波羅智之後不能執有用波羅智才能稱為真正的波羅智。

                  

() 實相者,即非實相,是為實相

實相者 即非實相 是為實相

(實際有在那裡的相)
(
即實有之相)
(實際之有相

以絕對空觀空它,否定它即觀為非相。凡夫是用(自已的感情) 去看它,故無法看成非相。

相就是相在那裡不加入我的情見習性毛病進去才是實相。

          

三、空有不二

()有關空有不二之說明:

「空有不二」及「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要「空」「有」平等不二,這不是只把空看成有,把有看成空。而是在原先之有,但要經修空觀為空,當空修証到後,接下來才有能力回來接受這有而無碍。此時已有能力做到「空與有」兩無差別亦即不二。而非只知其意義而在尚無能力做得到之前,可只口說「空有不二」那是沒有用。

又如「煩惱即是菩提」也是不二。但要能將「煩惱」消除到沒有,才是菩提,並非只知「煩惱即是菩提」沒有用。要做得到才可以稱為不二。故又說「開悟與未開悟」不二。那也是 意為要努力用功,使未開悟達到開悟,之後又能 才不執有無開悟,並非只口說開悟與未開悟不二、無分別而不必用功。

另「生與死不二」,雖「生」之性空,「死」之性亦空,故不二。但若在未能修証到對生死能等觀而可不在乎了,那就無法叫做不二。若只知其義是沒有用的,那只為空說而巳。故不二是要修証到空又可不執有才可。

 

()有關不二法門之例(由維摩詰經節錄來,本來內容有很多,而只各列出二例)做為說明以供參考:

爾時維摩詰謂眾菩薩言:「諸仁者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

(今依各說 入不二法門之依据大約加以分別如下)

(1)由相以來說明入不二法門:

1.善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為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為入不二法門。」

2.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為二。不動則無念,無念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2)由修到境界來說明入不二法門:

1.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2.德藏菩薩曰:「有所得相為二。若無所得,則無取捨。無取捨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3)由推論來說明入不二法門:

1. 寶印手菩薩曰:「樂涅槃、不樂世間為二。若不樂涅槃、不厭世間,則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縛,則有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是為入不二法門。」

2. 樂實菩薩曰:「實、不實為二。實見者尚不見實,何況非實!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而此慧眼,無見無不見,是為入不二法門。」

(4)由性空緣起之性來說明入不二法門:

1. 德頂菩薩曰:「垢、淨為二。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於滅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2. 師子菩薩曰:「罪、福為二。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5)最高境界之說入不二法門:

1.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2. 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時維摩詰默然無言。

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四、兹列出有關明心見性之見性認知上之差異

() 認知上之差異

(1)大家常常討論見性,見性的境界是怎麼樣?大家在認知上是有差異的,所謂明心見性是一定要把心扉打開,打開來以後再認真執杖牧牛,那之後所得到的清淨才是真正的 禪宗所謂的明心見性。

(2)但有人修到初禪境也有一種見性,見到什麼?見到我有兩個心,那不是見性嗎?見一個有煩惱妄想心,另一個有覺知的心,這也是見性,這就是初禪境界的見性。

(3)到二禪境界時行者能見光了,自性光發出來了,那不是見性嗎?是見性光明,那是二禪的境界。

(4)三禪境界時行者身體產生那種快樂感覺,此覺受非常殊勝、微妙,那不是見性嗎?也是見性,是見到色身上的快樂,所得到的是離苦妙樂地的境界,這有人也認為是見性。

(5)四禪天是住境入一境性中,心不起念相應,這更是見性。

這四個不同的見性境界導致產生諸多的爭辯,其實這些都還是沒有入禪宗所謂的見性之流。因此初禪天有他的見性,二禪天有他的見性,三禪天有他的見性,四禪天有他的見性,但尚非禪宗所謂的真明心見性

(二)開悟地上菩薩,當菩薩四地以後是超越、突破了這些四個禪定的境界,此四禪天行者還有色身,色身沒有突破,無法真見空性及其空性所產生的妙用呢?色界諸天行者就是能了知性相,但也沒有辦法證得解脫。而跨越色界的四禪天後,進入無色界境界,無色界行者就是破色身了,或者是破掉黑漆桶了,但不用方便、願、等波羅蜜多,就沒有辦法證得解脫的知見。

(三)所以見性者權分有四個層次:

第一階段修行者之見性,能自己了知有緣(外緣)、無緣(內緣)起諸法時,遍計所執性現,進入妄想、煩惱境中,這是心不明者之見性,起碼能見自己起煩惱的自性(遍計所執性)與心念。

第二階段修行者之見性,心明者空體遇緣,依他起性後隨緣現諸法,法之生滅清清楚楚,能覺而不住,知而不黏,無妄習、妄想相應,此是初步解脫聖人之見性,能見依他起性之自性真實法。

第三階段修行者之見性,聖人依圓成實性,不假依他起性,本無妄習、內心清淨,心中時時映照十方虛空界、一切佛剎土、一切眾生界,內外渾然天成,無有分別,這是聖人、菩薩之見性,僅見靜態圓成實性之功用。

第四階段修行者之見性,依動態圓成實性,隨眾生緣化現諸應化身,依眾生憶念而化身現起千萬億化身,這是大菩薩或如來佛悟得空性、空法後,所得之圓成實性,唯以利益群生為其所緣,所見之圓成實性動靜功能兩俱,這是真正完美的見性。 

 

眼見與見性見之差異。

()眼見凡人用眼睛看是要依下面九緣才能看得到。

眼識九緣生:眼識生起具九緣,空、明、根、境、作意、分別、染淨、種子、根本緣等九。九緣生眼識如下:

(1)以眼根為生起所依的助緣,

(2)以色境為眼識生起所緣的助緣,

(3)以眼識種子為生起現行的親因緣,

(4)以第六識為分別依緣,

(5)以第七識為染淨依緣,

(6)以第八識為根本依緣,

(7)以心所之作意為生起的助緣,

(8)以空間做為認識色境的空緣,

(9)以光明了別色境的明緣。

 

()見性見不必用眼睛 (在閉眼下)

凡人是用眼睛看,有點境界的人(心眼有些開的人)是可用見性看。至於字體或像依您動心而變化。您不動心就無所見。您動心就有得看,但看的都是虛幻不實的物件,這也許是您過去世所熏習的物件,所以不必太好奇。當見性精靈內溢,所以可以看到腦中、體中的物件。最好以後有所見要能不動心,這樣有見就等於無所見了。要想看都是過去世所接觸過的東西,只要您連看到使人厭惡、可怕的,您都可以接受,那就看著它們。但人一有在起分別時,大部份影像都會沒有了。若起分別又真的還存有,就要小心。               

 

六、修法有很多不同詞句可用,兹列出一些以供參考。

()未開悟 (未打破色身) 修行者「應緣」覺知後準備修解脫時:

        (a) 以「空身、空心、空性、空法」來修。

        (b) 以「四聖諦、十二因緣觀、三十七道品 (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來修。

        (c) 以「絕對空」來修

        (d) 以「觀為虛幻」來修

        (e) 以「放下」來修(註一)

        (f) 以「不理它」來修

        (g) 以「不在意它」來修

        (h) 以「保持平常心」來修

        (i) 以「萬緣放下」來修

        (j) 以「隨順覺性」之觀念來修,等等(註二)

〔註一〕:如「放下」一句或諸多任何一句,持誦久了即成咒語似地功用,修持時過程很多層次很多,皆可從小又輕者一直到大又重者皆皆可用同一句一直做下去,有非常多之層次等着去放下,只要每樣皆可做到時就會成就了。如下同一隨順覺性之名‧含蓋有多層次。

註二各層次有如下不同情形:

1.凡夫隨順覺性:「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

2.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

3.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

4.如來隨順覺性:「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婬、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

 

()有開悟(打破色身)行者在「應緣」要修解脫時,除先以上面之方法來修外,再依下列方法來修。在修過程之間,尚要有能力以觀其過程中之情形。,       

(a) 三三昧「空、無相、無願」來修

(b) 用「相對空、無相」來修 (修法請参考上一編文中 三之())

(c) 用「實相觀」來修

(d) 用「不即不離」來修

(e) 用「觀為無虛」來修

(f) 用「空有不二」來修

(g) 用「中道觀」來修

(h) 用性空唯名系之「性空緣起」來修

(i) 用真常唯心系之「摩尼寶珠」之理念來修

(j) 用虛妄唯識系之修斷第六第七兩意識來修

(k) 用法身綠起偈一偈也可以修到成就,只是每一階段皆要確實做到「緣起法起,緣滅法滅」,一直往前推進。等等。

修行人開悟後,當然對外境諸緣較能不受影響,但對內心從第八意識所起的法塵,無量無邊,是在翻種子,這些是虛幻不實能不在意,也可以相處很好。另有一種狀況是業緣感召而來的冤親債主,糾纏不放,隨時在身心給您做文章,甚或在家庭中製造事端,這也是修行人要去面對的所謂「萬境」。還有一種情況是隨緣而來求助,或求救人的因緣,不管直接或間接前來,行者都要去面對,這也是萬境之一。另自己在某處黏著的外緣眾生,剛開悟行者無力做到不黏時,也會無意間惹來一些事端。開悟的行者,因在修空觀智,常能住境不生心,但上述等等萬境,也均是開悟行者的真實會遭遇萬境,

 

七、修行要斷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等三惑。

()見思惑:見思惑是凡夫的惑,是知見上的迷惑、錯誤。見惑有五種: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就是對境生心,也有五種:貪、瞋、癡、慢、疑。聲聞、緣覺行人若斷了見、思二惑,即能証得阿羅漢、辟支佛,出離三界,並以之為湼槃。若有此兩種根本惑,會讓我們無法解脫。

(1)見惑:就是我們五根面對六塵境你執著有,如色、聲、香、味、觸等塵境,你會很受不了。若你聽到、感到、鼻子嗅到,反射回來你心裡,沒有憂、喜、苦、樂這些覺受,都擺平的時候,看等於沒看,不要說他穿這一套衣服,我一看就討厭,他跟你有什麼關係?怎麼說他好不好,討不討厭?你可以看,但是不要看進去,看進去就表示你還有喜樂的感情作用在,即受陰沒有盡。

(2)思惑:就是你心裡面所感知也許是真的,有虛空之間的因緣、有的是沒有因緣的因緣,從內在第八意識裡面所儲存的種子緣,起現行以後,自己在那裡抓住不放的胡思亂想,這種屬於思惑,心裡面所起的心意念或七識妄執八識種子起妄想等,加上你的習氣毛病所感知的、相應的,你認為是真,這都是毛病。思惑對內心所現的境執著,自心覺知後所現的妄想執著,不能突破,陷入煩惱境中。若空觀智不能證得,思惑不能斷,當然就無有解脫知見。

(二)塵沙惑:就是我們不清淨的因、見思之間所引起的妄想念或者是我們的習氣、個性、心病所執著的這些毛病,都會現起來。在我們修行時,用五根面一境後第一念之間往往都是真實的境,接著下來是妄想、習氣妄念就像沙塵一樣,這是你的胡思亂想。看一個人,本來這個人看完就看完了,你在那裡打妄想。內心的一件事,本來它起、它滅,忘記了就不再想它,偏偏你對這件事情都進一步的在打妄想,這樣就像灰塵一樣,在心地裡面飛來飛去,像沙一樣滿天飛,這就是心不清淨。當然塵沙代表我們無始劫以來的心結,是無量無邊的多。塵沙惑也是菩薩的惑,為化道障,即菩薩度化眾生之障。菩薩度化眾生,如果不通達如塵如沙的無量無數之法門,則不能圓感教化眾生的事業,故名塵沙惑。

(三)無明惑:就是執著有相,就是根本無明沒有滅而迷惑執取一切塵沙相為真。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這十二因緣觀,最根本就是無明,先對一切境感召了以後,起了一系列的妄執,然後胡思亂想下去,或執取不放地思慮,這些都是屬於心不清淨的,沒住涅槃境。

無明惑─指迷於中道第一義諦之煩惱。即障覆中道之根本無明,為一切生死煩惱之根本。以其不了一法界之微細煩惱,遂成法性之障。此無明惑,聲聞、緣覺不知其名,僅菩薩能了知、斷盡,故又稱別惑。又此惑乃由於受界外生死而有煩惱,故屬界外之惑。別教菩薩從初地起漸斷此惑;而圓教菩薩則從初住起漸斷之,而證中道實相之理。

如永嘉禪師云:「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夢者以夢為真,並不知自身在夢中。一但夢醒,方恍然大悟,知夢中之境皆是虛幻、假相。一實只是一小夢,人生實乃一大夢。醒則夢滅。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若人覺悟了,証得實相之境,當即顯現人生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之佛理。故開悟則可証到無明滅,即徹見自己的本來面,破無明就是見性!

 

八、修行要過「五種魔」

() 五蘊魔(色受想行識) 要能突破。請看(註三)

(1)   煩惱魔(內心)煩惱魔者,即三界中見思煩惱,一切妄惑。若修行人,為此妄惑,惱亂心神,不能成就阿耨菩提,名煩惱魔。(靈知靈覺之心,你尚不能超越,故有煩惱) 根本煩惱及隨煩惱有128種。

(2)   死魔(到不怕生死)言死魔者,即身四大分散,夭喪殞沒。若修行人,為此夭喪,不能續延慧命,名為死魔,能讓人死的叫死魔。

(3)   天魔─言天魔者,乃即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魔。若修行人,勤修勝善,欲超三界生死,而此天魔,為作障礙,發起種種擾亂之事,令修行人,不能成就世出世善,樂因樂果,故名天魔。

(4)   前四魔加上「罪魔」即為五。

〔註三〕:五蘊者 舊譯為陰、又譯為眾、新譯為蘊。陰者積集之義。眾者眾多和聚之義、亦蘊之義。是顯數多積集之有為法自性。作有為法之用、無純一之法、或同類、或異類、必多數之小分相集而作其用故、則概謂之陰、或蘊。為五法:

色蘊─總該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質。

受蘊─對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

想蘊─對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

行蘊─其他對境関於瞋貪等善惡一切之心之作用。

識蘊─對境而了別識知之心之本體。

以一有情徵之、則色蘊之一即身、他四蘊即心也。心之中、受想行之三者心性上各為一種特別之作用、故名之為心所有法,即心王所有法。識之一者為心之自性、故名之為心王。蓋五蘊為身心之二法,界欲界或小乘有身之有情(沒打破色身)從五蘊而成。如無色界及地上菩薩無身之有情 (有打開色身)是自四蘊(受想行識蘊) 而成。「五蘊幻身。四相遷變」。

1. 四果─身之有情(未打破色身)

  初果─身見、戒取禁戒、疑等三結並要色受兩陰盡

  二果─斷三結並要淡薄貪瞋癡三毒外要想陰盡。

  三果─斷五下分結外,行陰要滅。

  四果─五分結外並要五陰滅盡,脫入湼槃。

但到這理才是入佛門而巳,即十信位滿。其神通只能達見一千大千世界並只能知內外八萬大劫宿命而巳。後若發心要行菩薩道是要從十住之初住開始修。

 

2.無身之有情(有打破色身)─要修十度般若蜜,並因色陰盡,故直接修受想行識陰。

(1)初地因色陰已盡─超越劫濁,從受陰直接修。

(2)受陰盡─則超見濁,約三地,有一個化身。

(3)想陰盡─若動念盡浮想銷除,於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煩惱濁,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為其本。一切煩惱以想為本,擾惱身心。

 (4)行陰盡─沒有一點點的微細習氣存在了。這在金剛如來地是三地以上,二地如來還有微細習氣,如來三地以上就會滅此微習。行陰盡的人才真正脫離了輪迴,所以是人則能超越眾生濁。其能力見能達三千大千世界且宿命不受八萬大劫之所限

(5)識陰盡者─則你自性本真現前,此真如的自性再與諸根(眼、耳、鼻、舌、身、意)互用通鄰,或是諸根間互用替待皆能隨順自在。因六根依附於本真如中,識精圓明後,六根亦屬圓融,故六根互用就不會再有阻礙隔絕。修到識陰盡時,心不隨意隨境來轉,遇境能不黏境也不離境,空有能不二,此當已獲得般若波羅蜜多智慧。此種智慧具足時,當能圓明識心,使它能隨緣而發化,於心似清淨如琉璃,讓諸法現於其中,有如淨琉璃心中含有寶月一樣發化而現。在空無、不著的心識中,能讓諸相顯示於其心識中,自在無礙智生起。

這是修習菩薩道的根本境界,也由此才能繼續修行,歷超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而入真正菩薩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超越「命濁」。能超越「命濁」的行者才能成為真自由人,才能不受業力的糾纏,才能自在無礙於生死海中。

註:各宗 對層次之說法有諸多差異,於此加以說明。

 

九、結論:

緣由如上所說。今謹再集這些來做報告。這都要感恩師父幾年來辛苦教導。仍恐有不逮之處,仍請多多賜予指正。最後再說一聲 謝謝師父的辛苦。

 


[ 我的這一班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