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31Forest.gif (27539 bytes) 以悉曇字義探討「闍那-智」
             與「般若-慧」二字的差異

                                                                       優婆塞戒子   果明


一、前言

以往吾等均認為「智慧」是「一合相」詞,但依佛經悉曇密教中,「般若」()與「闍那」()卻各明顯闡述不同意義與凡聖修持的描述,在古德的譯註中多所見聞。此二詞亦譯出於不同年代,「般若」一詞最早出現於東漢(後漢)高僧(於西元179年)支婁迦讖所譯的《道行般若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8 No. 0224)是大乘佛教思想的基礎。一詞,較後期出現,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39 No. 1788更譯於隋朝。

 

二、般若與闍那的意義與唐朝漢字譯音

般若、闍那二字依悉曇梵咒翻為唐朝河洛音應如何念?般若(praj#a)是慧,而闍那j#2na)是智。依義淨大師的《梵語千字文》(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54 No. 2133B)云:「(二合) 惹拏 (二合) pra jñā,聰」、「惹拏 (二合)()āna,智」。「般若」應讀為「羅惹拏prajñā」;闍那」則讀為「惹拏曩ā na」。《悉曇要訣卷第一》(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84 No. 2706)云:「常云般若praj#a;常云若j#2na)」。「羅惹拏」簡化變成「般若praj#a)」;再省略成「#2)」,此「字音」的河洛音讀法,如「若是」的「若」(#2)已隱藏掉「ja)」音,現今的發音更省為「那」(na),連「ja)」音都不見了,而且「若」原有的「#a」鼻音(若#a字義為「一切法智不可得義」含有法智義)現已變只有「na」的喉音(那na的字義為「一切法名不可得義」,變成法名義),已失去原有字義,這是末法語音省略的悲哀啊!而唐義淨大師翻的「惹拏曩(āna)」簡化變成後來的闍那ā,原有的「nang)為具足大空義,省略掉變成「那(na)」,只剩闍那(2)」,已失原有真義。

《悉曇藏卷第四》(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84 No. 2702)云:「梵云:若那,此云智。」也是省略變成「若那(j#2)」後面的nang)大空音(鼻音)也不見了,這也是末法語音省略的失真啊!

 

三、闍那般若(的區別?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33 No. 1709)云:「准大品經若之一字通目智慧。二字界故。般那兩字別目慧智。二字緣故。以般()助若,若即目慧;以那()助若,惹即目智。由是經論六度十度開合不同。」

若言六度,即智慧二者,合為第六般若(智與慧合而為一,故合起來說明。若言十度,慧為第六;智為第十,各別說明智與慧分開闡明。《悉曇藏卷第四》(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84 No. 2702)云:「良賁疏云:梵云:般囉賢若,此翻為惠;梵云:那,此翻為智。西方梵字有界有緣,准大品經:jhe)若之一字通目智惠二,字界故。那兩字別目智惠二,字緣故。以般助若,若即目惠;以那助若,若即目智。由是經論六度十度開合不同。若言六度,即智惠二,總為第六,以合明故。若言十度,惠為第六;智為第十,各別明故。智之與惠,為同為異,但別境惠,二體實同,但擇法決斷,二用別故」(目:列舉名稱、稱呼)(合明:合起來說明)

在大乘經論中,雖未說明「十度」,但文中所言「般若」均已意涵了「智與慧」,如《金剛經》是「大般若經第577」,可謂大部頭經典濃縮版,其中所講「般若已含「智與慧」,因經文中,「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經文中已明「菩薩行深般若」。另在一些古德所譯雖未詳說明,但其中的六度「智」已含「智與慧」。

另由經論中知,「智與慧」已明顯界分,故古德翻「四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而不翻為「四慧」,是有其道理,「慧」者,通眾生之智慧。「四智」惟佛教聖者能證得,故稱「四智」而不名「四慧」,此為古德翻譯經文「字字珠璣」精妙之處。

 

四、般若(慧)的種類?

《悉曇要訣卷第一》(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84 No. 2706)云:「涅槃經云鉢羅若praj#a涅槃經二十八中,般若,一切眾生慧也;闍那,諸佛菩薩慧也。」故智慧細分三種,闍那者,諸佛菩薩智慧;毘婆舍那者,一切聖人智慧;般若者,名一切眾生智慧。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2 No. 0374)云:「慧有二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復有三種,一者般若。二者毘婆舍那。三者闍那。般若者,名一切眾生。毘婆舍那vipaśyanā者,一切聖人。闍那者,諸佛菩薩。又般若者名為別相。毘婆舍那者,名為總相。闍那者,名為破相。」般若別相,知世諦法;毘婆總相,知第一義;闍那破相,知一實諦。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五》(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8 No. 0231)云:「佛告勝天王言:大王!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得闍那門,能入眾生諸根利鈍;得般若門,分別句義;陀羅尼門,總知一切語言音聲;得無礙門,說法不盡。大王!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得是諸門。」菩薩入般若門,分別句義;得闍那門,分別根性。若細分十度,則第十度闍那j#2na,諸佛菩薩慧也;第六度般若praj#a),一切眾生慧也。

 

五、「古德不將「般若」翻為「智慧」之原因?」

《大智度卷第七》(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5 No. 1509)云:「般若定實相甚深極重。智慧輕薄。是故不能稱。又般若多,智慧少,故不能稱。」如同《妙法蓮華經玄義》(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33 No. 1716)云:「涅槃含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故不可用滅度為翻。」於佛法常說「妙智慧」「妙吉祥」「妙有」「妙法」「妙樂」「妙音」「妙行」等,其深奧妙意,諸佛菩薩在「空」中生種種「妙」有,非一般淺薄智慧所能及,故古德不翻。夫般若者,自二種:一實、二權,權即可翻,實則不可。古德勉強(權-方便說)翻為「妙智慧」。故菩薩的「真空」生「妙有」。故此「妙」是表示無法形容的出世間智超越世間智,這是聖者才能由「空」所表現的「妙境界」。

《大品經遊意一卷》(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33 No. 1696)云:「論云。波若深重。智慧輕薄。故不可翻。故正法波若。不得以一義翻譯。而三代法師說此文者。一者云。不得以下地智慧翻上地波若也。一云。此說無文。不足為依所。」故古德不將下地的「智慧」翻為上地的「波若」(般若),因「般若」只是不壞假名而能演實相,畢竟「般若唯名」罷!故有些古德不翻。

 

六、般若波羅蜜與闍那波羅蜜之區別?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云:佛告勝天王言:「大王!菩薩摩訶薩修學一法通達一切法者,所謂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修學般若波羅蜜,則能通達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優波憍舍羅(upāya方便)波羅蜜、尼坻(pranidhāna)波羅蜜、婆羅(bala)波羅蜜、闍那(jñāna)波羅蜜。」

故知「般若」為第六波羅蜜,「闍那」為第十波羅蜜。第六波羅「般若」是前五波羅蜜的眼目;前五波羅蜜則依「般若」的真智而行,故攝六度歸般若。第十波羅蜜「闍那」則是延續前六度,是大乘菩薩利他的行法,也是圓滿佛果的極致。吾 師(善祥比丘)於講解《大般若經》時,依經文旨意曾說「地前菩薩行六度;地上菩薩行十度」,故六度是成就菩薩的因;十度為圓滿佛果的因。凡夫依前六度的「般若船而到入聖的彼岸;菩薩依十度的「闍那船而到成佛的目標。

 

七、般若波羅蜜多為修學菩薩之所當學?

 在此所言的「般若波羅蜜」是指含十度的行深般若」。《放光般若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8 No. 0221)云:「如來身者從般若波羅蜜中出。大士三十二之相。佛十種力四無所畏佛十八法大慈大悲。皆從般若波羅蜜出生。若可打開涅槃城,度生死大海,登安隱彼岸,故「般若波羅蜜」是菩薩所當學。

    《翻譯名義集》(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54 No. 2131)云:「因名般若prajñā。果名薩婆若sarvajña。」「般若」是佛菩薩及小乘之所同證;但「般若波羅蜜多」卻是唯菩薩所具有的般若,因菩薩依「般若」而「波羅蜜多」,故菩薩依此而所導入薩婆若海,具足一切智,証得究竟清淨無上菩提,故「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中,般若法門最為殊勝」。因小乘只具「般若」,而不具度眾悲心,無法「波羅蜜多」;而佛已具足薩婆若(一切智),已圓滿一切,而「般若」是船,只是度河的筏,佛已到佛岸,無須再依「般若船」,故並無佛般若,而稱薩婆若sarva j#2,故《淨名玄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38 No. 1780)云:「什公云:薩婆若則老般若。

 

八、般若波羅蜜多的意義?

「般若波羅蜜多(Prajñāpāramitā)」以般若智慧到彼岸(解脫)。

般若波羅蜜多(praj#aparamit2)有二種意義,一用於解釋六波羅蜜時,稱為「般若的波羅蜜」,此為持業釋或稱同依釋,持謂任持,業者業用。將用顯體,體(波羅蜜)能持用(般若),名持業釋,用「般若能「波羅蜜」(到彼岸),即持「般若」之法,所到之彼岸「波羅蜜」,故稱能到彼岸的般若,此二者般若與波羅蜜同依,此為修持菩薩道行者。另一種「般若的波羅蜜」是指「智慧的完成」,諸佛菩薩均達此境界,此為依主釋,依謂能依,主謂法體,依他(般若)主法,以立自(波羅蜜)名,即依彼(般若)而能波羅蜜(到彼岸)。般若而波羅蜜(到彼岸即完成智慧)。

 

九、「為何稱為「波羅蜜」不稱「波羅蜜多」?」

《悉曇藏卷第五》(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84 No. 2702)云:「或隱下字只呼上字,且如鉢羅若波羅弭多直呼般若波羅蜜。」《悉曇十二例》(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84 No. 2703)云:「沒首腹,如般若波羅蜜」(盲渮盲亦凹)。「般羅蜜多(paramit2)」為「到彼岸」。paramit2(到彼岸)=param(彼岸)+it2(到達)。it2i(動詞語根、去)+t2(多)(過去受動分詞之陰性形)(狀態,抽象名詞語尾)。因「般若波羅蜜多」表「到彼岸」的「狀態或相」,故古德常省略「多(t2)」字,直呼「般若波羅蜜」。

 

十、結論

末法時期,吾等業力深重,修行甚難契入諸佛性海,唯賴具足佛三身的「悉曇密咒」當般若船」導入「薩婆若海」而「波羅蜜」,故將「悉曇咒語」的正確譯出以利益眾生是佛教徒當務之急,但因現今很難找到真正懂得唐音「悉曇密咒」的人,吾等只能依古德所譯《大藏經密教部》學得一點「悉曇密咒」的發音技巧、轉音訣竅及梵漢對譯等方法。近年來有一些非常努力的梵咒佛子、學者或研究者想要復興唐代「悉曇原音」,花了很多時間著作「梵文及梵咒書籍」,可惜未依《大藏經密教部》深入研讀、理解,並加以融會貫通,未能把握「密咒」的發音及梵漢對譯技巧,對於弘法利生的助益有限,真是可惜!就怕翻錯咒語或咒音,誤導佛子,那罪過可大了。近來「法爾禪修中心」在  吾 師(善祥比丘)含辛茹苦的帶領下依《大藏經密教部》內各項發音、轉音及對譯技巧,試圖將「咒語」還原成千古「悉曇原音」,雖人力及時間不足之下,也只能盡力恢復一點「梵咒」的原貌,來利益有緣。(本文完結)

 


[ 我的這一班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