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中心佛法個人修行總報告(38)
優婆塞戒子 柯慧碩
一、修法因緣
大約在82年間,當時對於氣功與打坐起興趣,曾看過《氣功與禪定》一書。有一天在看此書時,陳師兄告訴本人:「欲看禪書,應看 南懷謹老師的書。」並借《習禪散記》與《參禪日記》二書給本人。看了這兩本書之後,心裏很嚮往書中諸位作者,禪坐的經驗與境界。尤其是《習禪散記》的第一篇及《參禪日記》。亦由書中知曉:佛經裏有很多的記載與禪有關。並下定決心,空閒時要讀書中所提到過的佛經,亦由此對佛法產生興趣。後來經張師姐的引薦,於埔里台灣靈巖山寺皈依並受五戒。亦曾在法鼓山農禪寺在中壢的道場上過初級禪坐班三天,由上果下翰師父教授禪坐的正確姿勢,數息法門及經行。
之後,自己在家中偶而坐坐禪,並未積極持續的打坐,亦無多大進展,只練腳容易雙盤,但不能持續很久。到84年間張老師到龍潭授課,上了幾次課,學會安那般那數息法及逆式呼吸,之後覺得禪坐時用逆式呼吸較順,自此以後禪坐都用逆式呼吸及隨息法,漸漸的丹田有熱感,接著是尾閭、命門、大椎、眉間、雙唇、膻中等部位都有熱感出現,到此時對禪坐才比較有信心和興趣。雖然只是微弱的氣,只要能心平靜,專心就能感到氣的存在,有時候想要有氣的感覺而禪坐。
由於個人還有學業要兼顧,常往來於龍潭、斗六之間,只能偶而聽張老師講課,禪坐亦是斷斷續續的,後來並無多大進展。曾於課堂上聽張老師提到過殊勝的“心中心佛密法”,並學了第一印懺悔手印,因未灌頂不能持咒修習,曾只結手印修習過兩座,覺得兩小時好難熬,尤其是後一小時,手腳皆酸痛,體會不出殊勝之處。(只坐不連續的兩座,又不會咒語,當然無法體會“心中心佛密法”的殊勝。)心裏想可能與此密法無緣,但還是滿嚮往此密法。
後來聽陳師姐說上元下音老上師要來台灣傳法,當時就下定決心一定要被灌頂,要修習此密法。期盼了好久,延了幾次,老上師都無法成行,後來說今年(86年)暑假要來。但已和家人計畫好,暑假要去美國43天,心想這下子該不會錯過這次機緣吧?出國前請張師姐及陳師兄代為留意這個機會。在回國的前幾天,內人撥電話到美國告知,於八月十七日要舉行灌頂儀式,而我們將在八月十五日回台灣,剛好趕上這個因緣盛會。在八月十六日的灌頂儀式說明會中才知道 老上師還是未能來台,要用“遙灌”的方式灌頂。
二、灌頂後修法的體驗
灌頂後修習第一印第一座時,因咒語還不是很熟,場中人多,同修們念咒聲大,咒語念不快,且會停頓、中斷,又要坐二小時,腰酸不易挺直,腳很酸常換腳,心靜不下來,但手指和大椎穴部位有氣感。咒語到第三座時才達到順暢流利程度。第一印的氣大致在手指、大椎穴及左肩中俞穴附近。手指的氣感在前段時間為:麻、脹,到下坐前變成一陣陣的刺痛,大椎、左肩中俞穴部位則是:脹、緊繃和針扎一般的刺痛,其中左肩中俞穴曾有一次刺痛時會往下延伸。亦有幾座在坐中曾有茫茫然的像是昏沈,覺得身軀變得很大,人變得很小一般。因自己業障重,坐中一直都是雜念紛飛,專注持咒的時間較少。(註:如第七意識中,能見雜念紛飛,在有生之年定要調伏,不然往生之時就是這著樣子,迷迷糊糊又去受生而不能自主。)
修習第二印時,印象最深的是第二、三座左無名指的刺痛,第一次感受到這種痛,是多年前動手術時,所使用的麻醉藥提前失效,那刀割、針縫之痛。約在下坐前30~40分鐘時,左無名指開始有強烈的痛感,愈專心唸咒就愈痛,就像手指被撕裂一般,咬緊牙根強行忍耐,幾乎想放棄結手印。那種痛使自己有點不敢再那麼專心唸咒語。在下坐後無名指(左)末節仍很痛,像是被重物壓到或是榔頭搥到的痛,其餘的氣感則在腎、肚子、大椎穴、左肩中俞穴、風池穴上方比較明顯。頸部後方,脊椎兩旁的膀胱經、膻中穴附近、右大腿外側等部位的氣較輕微。
第三印手印結法剛開始覺得好困難,見鄰座同修們都已結好手印,但自己的無名指一直無法就定位,心裏好慌,一慌手指更不聽話,經 老師指點幫忙勉強結好手印,下座時無名指已不在定位,雖然手印走樣了,背部仍有氣的感覺。在第三座中覺得後頸左邊氣較強,但在第五座中,後頸右邊、右腎、右手臂的氣較明顯。第四座是在一夜沒睡的情況上座的,結果卻是本印最特別的:在座中覺得較安穩,容易專心,起先氣集中在頭部、後頸,約一小時後,克服昏沈後,在專心唸咒語之下,後腦部之氣非常明顯,一陣陣的麻、脹,後來延伸到臉部,當咬緊牙根時,臉部及下巴部位的氣感很強。這些氣感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持續相當久。其他有氣感的部位分別是:喉部、胸口、腎、左肩中俞穴,食指等。坐完七座後,對手印的結法尚有疑問,在請 老師指正時,才知道無名指(像眼睛)之位置不對,手印“沒力”。後來經陳師姐耐心的教導,得知要訣在無名指要能彎90度,就容易在定位。
學第四印後兩天,即因學業必須到新加坡參加研討會,其中有三座是在旅館裏坐的,因旅途的勞累,第三座坐中大部分在昏沈中度過。回家後的第六座也是只有昏沈、想睡,幾乎沒什麼成果。在第八座下座前10分鐘手部才開始有像第一、二印那種刺痛感出現。本印氣感較強的部位在後腦、頸、腎、手。稍有氣感的是下巴、背脊。
第五印的手印雖是容易結,但卻不容易維持,兩相碰的食指,無法靠近無名指的第一節紋,費了好大的勁讓食指靠到無名指第一節紋,但稍一分心就離得好遠,所以在坐中就一直注意相碰的食指要就定位--與無名指第一節紋相靠。相當神奇的結果:當食指能靠到無名指且又有專心唸咒語時,手的氣感會變得很強,尤其是第四座會因此而讓手指變得強烈的刺痛。本印中感覺成效較好的是第七座,上座結好手印呼請 上師時,背部即熱烘烘的,待專心唸咒語之後肚子也熱烘烘的,風池穴附近及後頸部明顯的麻、脹。本印中,姆指及中指會刺痛,手臂容易流汗。下坐前迴向手臂高舉時會酸,這些是前幾印所沒有的現象。在後腦、頸、胸口、喉嚨、左肩中俞穴等部位有氣感。
第六印手印的結法真的是容易的,但也如 老師說的:「很容易結,但要做到左、右手之食、中指不相碰較難。」坐中手印會變得很密實,幾乎沒用力就自動黏在一起,想放鬆都不容易。本印除了第一座的痛感較輕之外,其餘的每一座,手指都非常的痛,和第二印第二座相同,愈專心唸咒語愈痛,痛到後來會如水沸騰般的疼痛,(註:專心時契機更旺盛,表示如法,當然氣旺勢強就會更覺的痛,這是在開發新的經絡也。)尤其是左無名指,而且下坐後仍會痛好久。當手指在大痛時,手還會搖晃抖動。本印是修習心中心佛密法以來結果較好的,每一座手的氣感都很強,在第七座右手的氣會延伸到頭部,胸口的氣感亦是六印中覺得最強的。後腦、頸、背、腹部等氣感亦相當的明顯。
經過一輪的修習心中心佛密法,色身上氣感的變化是前所未有的。以往要用隨息法,心意集中處會有氣,而此密法之氣,是自然而然的產生,不用假藉意念,而且每一印氣的產生稍有不同,綜合來說,以頭部、頸部、胸部、手、腎的氣明顯。經過約五十座的修習,真體會出心中心佛密法的殊勝,那神奇且不可思議的咒語及手印。只要在座中能專心唸咒語,一定有很強的氣感產生,一不專心氣就漸消失,履試不爽。雖是專心唸咒有神奇的功效,只是本人業障深重,在坐中大都無法專心唸咒語,總是妄想紛飛,心念到處奔馳,很難長時間靜心做到心念耳聞。由第五印食指位置不同,會有強、弱的氣感,亦知手印之神奇。真的像 上師所說的,手印猶如“天線”接收諸佛之“電訊”,天線規格不對,當然就收不到訊號,也就沒有感應。在修習過程中亦試著磨練腳的耐性,若是該座的專心度夠的話,腳雙盤很輕易的可以忍到70分鐘,若是專心度不足,有時雙盤只經過30分鐘就覺得好難熬。由此可看出,難調伏的心,能否被收攝專注於唸咒語是修習本密法的關鍵。能收攝心性,空掉一切,只專注於咒語,心念耳聞,會覺得坐中時間過得很快,腳雙盤得久,氣感強。反之,若心浮氣躁,會覺得時間過得很慢,腳酸痛好難熬,所以修行要有所成就,非在修心性上用功不可。
三、第一輪各印色身變化
第一輪第一印之色身變化
在座中都是汗流夾背,手指部位以無名指最為刺痛,左手較右手痛,刺痛感都在下座前20分鐘開始,愈專心念咒,痛感愈強。未產生刺痛感之前手指是麻、脹的,大椎穴亦會有明顯的刺痛,有時亦會延伸至左肩井穴下方的肩中俞穴,肩井部位則是緊繃的。
在座中會有茫茫然的感覺,像是身軀變大,但人變小的那種感覺,不知是昏沈否?座上雜念的時間比專注持咒的還長,雙腳雖可雙盤近一個小時,但改為散盤後會經常換腳。
還有一個現象:為何左手較為刺痛,而產生刺痛感之前的麻脹感卻是右手較明顯?另外麻脹曾往上延伸至雙手下臂。後腦勺亦曾感到一陣脹脹的。(註:兩手結印姿勢都一樣,各不相干,氣發前後不同,只是自己身體氣機的關係,無大道理可言。)
第一輪第二印之色身變化
在座中仍是汗流浹背,且臉部也開始流汗。手指部位仍以左手無名指最為刺痛,痛感非常激烈,要很用勁才能忍住,但右手只是稍為刺痛。左手的刺痛在第六、七座時就較緩和些。大椎穴仍會刺痛,但在第六、七座則轉移到左肩中俞穴,下座後仍會刺痛,緊繃。
腰(腎臟)部位一直都是脹脹緊緊的,略有酸痛(以往打座只有脹、緊的感覺)背部氣感以腰及兩膀胱經部位較為明顯,頸部及頭部後方亦常有氣流竄之感覺。肚子有時會脹脹熱熱的,右骨盆與大腿外側之間曾有來回跳動的現象。
腳的情況與第一印相同,無明顯進步。
第一輪第三印修行報告
第三印手印的結法覺得有些困難,一直到學第四印的當天,陳師姐再教導一次才做出正確的手印,所以第三印七座中的手印都不很正確,尤其是無名指的位置都不在正確的地方。第三印的氣感集中在背部後頸部及頭部,尤其是後頸部的右邊氣感相當的強,下巴、喉嚨及胸口亦偶有氣感,但不是持續很久。第四座坐中氣感最強。氣由後腦延伸到臉部,當牙根咬緊時連下巴也有很強的氣感(麻)氣感持續的時間約10~20分鐘。老師於教授第四印當天指稱學生的手印不正確,力量不夠,若一開始學生的手印就能正確,自如的結,氣的感覺會更強吧!(註:修佛密法手印不是樣子對就好,技巧很重要,當初沒有體會好,就會影響修法的效果。)
第一輪第四印修行報告
第四印手印的結法,雖較前一印容易,但其結果卻是灌頂以來最差的。去新加坡當天0909(第三座)及回國0912(第六座)的兩座,感覺都是在昏沉(睡)中過的,氣感微弱。其餘的幾座總覺得無法意識清晰念咒,茫茫然的雜念多。
此印的氣感仍集中在後腦,頸及下巴脖子附近,但氣感不強,和前一印比較起來算是微弱很多。自灌頂以來,覺得有較專心念咒氣感較強,且那幾天排便的次數會多一、兩次,且較順暢。(還未到拉肚子)
第一輪第五印修行報告
每次學新手印都是前幾座手印結不好,到了後幾座才漸漸體會要領。有時不得要領會影響打坐的成效。像在結第五印時相碰的食指是要成圓拱形亦或成尖塔形呢?在座中起了這個疑問,試的結果好像差不多,只要食指能儘量靠近無名指,手指氣感就較強,但在坐中無法時時刻刻讓食指緊靠無名指。
本人應屬業障多的一群,在坐中每一印都是雜念紛飛,而心都跟著雜念跑的時間較多,專心持咒的時間較少,所以在坐中的成效不是非常的明顯或有時氣感來時雖強烈,但不專心的結果而不能持久或不能持續在相同的部位。有時覺得用以前打坐的方法,意念集中在某處則該處氣感較強,但心中心密法應該不是這般修法,所以也不常用,只儘量自己能專心持咒。因此印之氣感主要在腎、後頸、後腦、喉、胸口、肚子,都是一陣陣的持續時間不會很長,所以不知自己氣脈到底通到什麼程度。
在此印的後四座,注重在訓練腳的功夫,都是雙盤70分鐘後,右腳放下,再單盤20分鐘,最後換右腳單盤30分鐘,所以這幾坐都是在強忍著腳酸痛中度過的,因自己還做不到專心持咒而忘掉腳痛的存在,在強忍中打坐的結果是否會比頻換腳不忍受腳痛酸痛的結果差?
第一輪第六印修行報告
第六印手印結法較前幾印簡單多了,但是一不小心還是可能做不好。相隔兩中指於坐中常會無意的相碰,可是食指就不會相碰。於第四座下坐時發現兩小指並沒有相勾,原以為是因小指未勾好,才使得左手指較痛,後來幾座都有特別注意手指要勾好,但較痛仍是左手無名指,這和第二印的情形是一樣的,為何都是左手較痛?是否左右兩邊氣脈通的程度不一樣?(註:左手指都是被右手指壓在底部,當然著力大而氣要通過時不能如意,當然左手指會比較痛。)
此印都是在下座前約30分鐘,手指開始非常刺痛,要咬牙根來忍,痛極了,手還會輕微的搖晃,心口偶有一種沈悶的痛感,於第四座曾不管愈專心念咒會愈痛結果,有幾次專心且快速的用力念咒,那痛感愈來愈強,到後來好像可以熬到較不痛的情況(雖仍很痛,無法超越如 老師說的:「專心念咒到後來手就不痛了。」)
綜合的說:氣感除了手指由麻、脹到刺痛外,就是心口、後腦(風池穴上方)後頸、後背、喉嚨、肚子等部位都是偶而有但持續不久。
在疼痛中結果好壞和心境有關,第一座和五、六座感覺都不能專心(其實大部分時間在座上都很不專心,心易隨雜念起舞,但對本印來說,以第一、五、六座表現為最差。)除第一座外,手指都會非常刺痛,但這三座,腳的表現(因不專唸咒)特別差,總覺得那顆心好難調伏。本印以第七座表現較好,與第三印第四座一樣都是很晚睡而先打座完,於清晨再睡,但感覺效果較好些。
四、補修中的報告
第一輪補修一~六印修習報告
補修的前四印都在法爾共修,由於一天中坐兩座且間隔時間較短,所以當天的第二座效果都比較差。每一印的氣感都有一些不一樣,第一印除了手指脹痛之外還有左肩中俞穴附近痛。第二印則是右腰有一次由上到下的抽痛。第三印則在胸口、後頸、臉、左肩中俞及小腿,第四印則出現在左手腕到左下臂之間,第五印在手掌到手腕部位,左肩中俞和左腋下的上下抽動。第六印則覺得氣感由姆指發動、胸口、後頸。後背下半部則是脹緊的,且右腰會酸痛。
座中心仍收攝不住,容易跟著一串串的雜念紛飛,要專心唸咒氣才會強。在補修的這幾座,腳都無法雙盤超過60分鐘,這亦是心不耐煩,不專心所致。
五、第二輪的修法報告
第二輪第一印修行報告
本印的成果是修習心中心佛密法以來較好的。第一座在上坐前先給自己心理建設要遵從 上師及老師所說的:「心念耳聞」。心裏妄念較少,較能專心持咒,坐中心口一陣陣的脹,後腦及右耳後也是一陣陣的麻脹,氣感算是強烈(與以前比)的。左肩中俞部位亦有多次刺痛。約60分鐘後,以十唸法專心持咒,後腦右耳後及手指開始麻脹,後來手指的麻感像是電流手指裏滾沸,愈滾愈強手也會振動,漸漸的由手下臂傳到身軀似和後腦部位的氣打成一片散在身軀裏,上半身亦以覺得一陣陣的麻。但漸漸分心之後氣感就消失了,第五座在法爾共修時手的氣感亦會滾動,但只傳到下臂,左腳湧泉穴有一點熱感,腳指會抽動,心口、後頸、右耳後、臉部的氣感都算強。其他各座的氣感亦都集中在手、後頸、右耳後、左肩中俞、右腰、喉部、後背兩膀胱經部位。
本印坐中發現流汗的狀況以右邊較多,再分析氣感之綜合亦是右邊的氣感較強,為何會出現右左不一樣的情形?又為何手指刺痛時是左手較痛?將唸佛的十念法引用到持咒上以求專心是否“頭上安頭”?本印中覺得時間較易度過,大部分的雙盤都可撐過70分鐘,是比較專心所致。(註:十持念法是以唸十次咒才換一口氣,當然等於變相的在修法中用寶瓶氣,當然其效果會好一點。但這樣用功是靠自力,諸佛、菩薩可能插不了手幫您,是好不好,不得而知。)
第二輪第二印修行報告
與前一印比較起來本印就差多了。第四~六座的氣感幾乎都消失了亦沒法專心,只有手指有些麻脹刺痛(但與第一輪第二印比起來差(輕)很多)。原本第一座到第三座都能承續前一印有強的氣感,氣都集中在手指、胸口、後頸、後背右邊腰與胸之間,而且後背是酸痛的。第七座稍為恢復,有比較好的結果,眉間、後腦、右耳後有些氣感,頭殼麻麻涼涼的,胸口、腰部、右脅部亦有一些氣。
心的變化真奇妙,本印的前三座情況算是平常,但接下來的三座就好難喚起專心的活力,這和三、四座之時間間隔超過24小時有沒有關係呢?還有這一陣子,後腦及頸部都很怕吹到風,晚上坐在窗下(非打坐時)由窗底縫吹進的一絲絲微風,都覺得難受,是氣不夠?還是身體有什麼變化?照理說禪坐後身體氣比較旺,為何還怕風?(註:可能體質變寒涼一點,受不了一絲微風。若變燥熱時就不怕冷了。)
第二輪第三印修行報告
以正確的手印上座,手臂容易流汗。本印中的各座成效不一有的效果明顯,有的卻毫無成果,以第二、五、六座效果最差,第四、七座效果最好。座中以手指的氣感最強,那刺痛換成在右手,左手較輕。胸口的氣感也很強,似乎以膻中穴為中心,往外圍擴出。頭頂百會穴附近有一絲絲的氣在游動,一陣陣、涼涼的。
座中又曾出現茫茫然,身軀變大,人變小的感覺,是昏沉亦或定呢?(註:活身似活又沒開,只能覺得身體變大了,還是沒有突破。)
第二輪第四印修行報告
在第二座手印結好,呼請 上師及諸佛菩薩,金剛護法神祇之後就覺得膻中穴有氣,開始持咒之後就愈明顯,持續好久,感覺由膻中漸漸擴大到整個胸腔。後來因專心程度變差,氣就漸消失了,不過在下坐前的專注,又使膻中之氣往脖子上延伸到喉部。
其他幾座手的氣都非常強,手指會非常的刺痛,手指的氣會延伸到手臂及身體,手麻的感覺(未非常刺痛前)有點滾沸,手會有點抖。
頭頂百會的氣仍會一絲絲的出現,第六感曾覺得後腦部位空盪盪的,什麼都不存在。
第二輪第五、六印修行報告
為何雜念、妄想總是那麼多?在坐中經常提醒自己要專心,可是大都在約一分鐘之後,心思又被妄念帶走,有時用十念法會稍為好一點,有時用十念法時,仍會錯亂。自己也知道唯有專心唸咒氣才會強,打坐方能受益,但這妄念多的心,真是難以駕馭。(註:不是這樣看法,沒妄想念就是氣沒入七識心田中,因心還不淨,故七識會執取八識心田中法塵而起妄念,當開悟後八識法塵在一段時間後塵埃落定,就沒有妄念可紛飛了。這是過程不用太擔心,只要能不理它就好了,在不理它之間還能攝受咒語,這才是最重要的。)
第五印在手印上個人的缺點是:相碰的兩食指無法很靠近無名指,且因相碰時會頂到指甲會痛而影響手印之正確性。前三座,胸口的氣很強,愈專心唸咒氣愈強,但稍一不專心氣感漸弱,想到要專心時氣會漸漸的強,胸口的氣通常在坐中的前段時間較強,手指上氣產生時間和胸口相反,通常是下坐前約40分鐘,左右開始有強烈的氣感,第三座以後頭頂上的氣就開始明顯出現,起初是一絲絲的遊走,然後會後腦、兩耳方向延伸,一直到第六座都是如此。後背(胸腔之後)曾有兩、三座會因胸口的脹、悶而跟著酸痛。(註:可惜胸口脹悶,卻沒辦法爆開來。)
第六印,氣感最強烈的是手指的刺痛,幾乎每座都要強忍著那刺痛,有幾次座中都想放棄「專心」的念頭,這是第六印最神奇之處。這種痛不像其他印出現在下坐前。即使在前段時間,約上坐30分鐘後也會刺痛,但會隨專心程度而反復出現。胸口有強烈氣出現在第二座。到了第三座為頭部氣感較強,後頸右邊的筋亦有氣感在跳動。頭頂的氣遊動感,於下坐後仍覺得存在好一會。綜合的說剩餘的氣感出現在腰、手臂、臉、腋下、腹部等。在第七座時覺得心浮氣燥的,不知是手太痛所引起的,亦或是飲食(晚餐覺得味精很多)的影響,還是有其他的因素?覺得這一座是最難熬的一次,心也是最亂的一次。(註:是惡因緣的影響吧!好壞都是修行,不要有分別心可也。)
六、結語
坐完這兩輪後(補修未完)覺得“心”沒什麼變化,每一座都是雜念妄想多,專心唸咒較少,腳的忍耐度亦時好時壞,隨“心”的「平靜、專注」而變。可以說有進步的是打坐的耐心稍好一些。不像以前要坐兩個小時實在不易挨。再就是氣感較明顯,較多部位出現。希望雜念、妄想能漸漸的減少。讓心能定下來。(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