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31Forest.gif (27539 bytes) 世尊的「安那守意數息法」意旨如何,請釋疑! 
                                                    
優婆夷戒子 行秀 居士


參問:

最恭敬的  老師您好!阿彌陀佛!

感恩  老師辛苦成立法爾網站,如末法中的一盞佛門「無盡燈」!法施甘露沐有緣,慈悲不吝惠佛子,使我等如盲龜沉淪逢浮木,亦如千載暗室現明燈,真是感恩莫名。

以下是生最近常遇見新同學提的問題,恭請  老師慈悲釋疑:

1)一般外面大叢林或法師教打坐呼吸的方法,均是以「入息出息完後,數一」;為何法爾網站上打坐入門三要素()「安那般那數息法」及上課內容均為「入息完後數一,出息完後數二」,是否有經典述說依據?再請  老師開示。

2)若依一般道場所教「入息出息完後,數一」及法爾網站所教「入息完後數一,出息完後數二」各有何優缺點?境界上有何不同?懇請  老師慈悲開演其中之差異及功效?

      行秀 頂禮

 

師答

行秀大德:

阿彌陀佛!1113mai收悉,法們八萬四千,法法本平等,無有高下,所以上上利根者隨便持一法便能成就,而次中下根基者,不用圓通法門,修行要得力就甚為困難。世尊在越祇國安般九十日,雖未證悟佛果,但已得道意。而末法時期眾生修十幾、廿年打坐,有未知身體氣機為何物者甚多。所以吾等末法時期眾生,更要斤斤計較於真實法,以得其自利、利他。人一出生而當要呼吸,成道亦在呼吸間,死亡呼吸就停止。所以呼吸關乎身命,呼吸關乎道意,卅七道品與此息息相關。您所提問題討論如下,此處為次根基者仔細說明,因受篇幅所限,僅略述於呼吸、數息、道意之相關處說明。

 

問題一:

一般外面大叢林或法師教打坐呼吸的方法,均是以「入息出息完後,數一」;為何法爾網站上打坐入門三要素()「安那般那數息法」及上課內容均為「入息完後數一,出息完後數二」,是否有經典述說依據?再請  老師開示。

 

討論:

1.入出息數「一數」之可能源由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中,世尊指出安般十六事義,前十者為數息之數字,後六者為數相隨止觀還淨,也是天台所云六妙門。據契經云:「問何等為十六事報十事者,謂數至十,六者謂數、相隨、止、觀、還、淨,是為十六事,為行不離,為隨道也問數息念風,為隨色,何以應道?報行意在數,不念色,氣盡便滅,墮()非常、知非常,為道也道人欲得道,要當知坐、行二事。」此段經文是指數字與六妙門中,色身與呼吸控制中可得入道,入道當在坐與行之中。經意中坐與行有時是相同義,若坐中起念,念不衍生他念,這樣坐與行是同一回事,並無分別,也就是說有人坐中覺知,而不隨妄想流轉,此則坐與行是合為一也。再來先當知「十數字」之意,數字有雙奇之別,各代表不同意義。《大安般守意經》云:「安為身,般為息,守意為道。…。安為生,般為滅,意為因緣守者為道也安為數,般為相隨,守意為止也。…。安為定,般為莫使動搖,守意莫亂意也安般守意名為御意至得無為也安為有,般為無,意念有不得道,意念無不得道,亦不念有亦不念無,是應空定意隨道行,有者謂萬物,無者謂疑,亦為空也安為本因緣,般為無處所,道人知本無所從來,亦知滅無處所,是為守意也。」一般而言,安般,全稱安那般那(ānqpāna),即指入出息念。āna(安那)即入息(吸氣),apāna(般那)即出息(呼氣)。若以此段而言,有道人可能取其「安為數,般為相隨」,所以入息當數,出息相隨而不數,因此有仁者入出息竟才數者,可能是依此見解而行,若不 看完全經,就可能誤執世尊本意,良有以也。

 

2.經示入出息分開各數「一數」之理由

《大安般守意經》云:「數息亂者當識因緣所從起,當知是內意一息亂者是外意過,息從外入故二息亂者是內意過,息從中出故(註:注意此處,數「單數」是入息,若亂意是外意過;數「雙數」時亂意起,是內心妄想之過。)三、五、七、九屬外意,四、六、八、十屬內意(註:此段世尊已充分指出入出息分開數的道理,內外意所患不同。)嫉、瞋恚、疑是三意在內,殺、盜、婬、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是七意及餘事,屬外也。…。」

《大安般守意經》又云:「數息所以先數入者,外有七惡,內有三惡,用少不能勝多,故先數入也。」(註:數息當從入息先數,所以為單數;因外患多於內亂,所以要控制多的亂源,所以先從入息開始數起。)

《大安般守意經》又云:「道人行安般守意欲止意,當何因緣得止意聽說安般守意,何等為安?何等為般?安名為入息,般名為出息,念息不離是名為安般,守意者欲得止意。在行者新學者,有四種安般守意行,除兩惡十六勝,即時自知,乃安般守意行,令得止意何等為四種?一為數,二為相隨,三為止,四為觀。何等為兩惡,莫過十息,莫減十數。…。」(註:入息為安,出息為般,行者做到能守意時,當轉為相隨,相隨即是入出息時已不數數字,僅讓意念隨呼吸進入,意息不相離也。)

《大安般守意經》又云:「問何等為莫過十數、莫減十數?報息已盡,未數是為過息未盡便數,是為減失數亦惡,不及亦惡,是為兩惡至二息亂為短息,至九息亂為長息,得十息為快息。」(註:數息之數字不能超過十,也就是入出吸呼五次數滿十數字。若數二、三數字即亂意起,稱為短息。若有人吸呼間能從一數到十而不亂意,此等人定力已具足,稱為快息。)

《大安般守意經》又云:「數息為單,相隨為複,止為一意,觀為知意,還為行道,淨為入道也數時為念,至十息為持,是為外禪念身不淨,隨空,是為內禪也禪法,惡來不受,是名為棄閉口數息,隨氣出入知氣發何所,滅何所,意有所念不得數息有遲疾、大小,亦不得數耳聞聲亂,亦不得數也數息意在息數為不工,行意在意乃為止,數息意但在息,是為不工。」(註:此處世尊亦指出數息時都是單一數,入息一數(單數)、出息一數(雙數)。到相隨時才是入出息成為一氣呵成,成就一隨。)

《大安般守意經》又云:「坐禪法,一不數二,二不數一。一數二者,謂數一息未竟便言二,是為一數二,如是為過精進。二數一者,謂息已入二,甫言一,是為二數一,如是為不及精進從三至四、五至六、七至八、九至十,各自有分部,當分別所屬在一數一,在二數二,是為法行,便墮()精進也。」(註:此段世尊在說明數息時的毛病,就是一口氣吸未盡就數到二(意即已在吐氣),這樣是數「數字」上的過精進。相反,若是一口氣吸滿,也已進入吐氣階段,才數一,這是心意與數字間不能搭配,是為不及精進。如是三、四一入出息,五、六一入出息、七、八一入出息、九、十一入出息,在一數一、在二數二、在三數三、在四數四、…,這樣做得到的行者,就是正精進者,是為法行(念隨數息不亂),這樣就可以進入「隨息」之精進了。)

以上,《大安般守意經》契經所闡述:「入息完後數一,出息完後數二」之道理甚明,但若有道人執意用「入息出息完後,數一」,亦不能說是錯,但這可是自創的數息法,非世尊所教的《大安般守意經》的本意。

 

問題二:

若依一般道場所教「入息出息完後,數一」及法爾網站所教「入息完後數一,出息完後數二」各有何優缺點?境界上有何不同?懇請  老師慈悲開演其中之差異及功效?

討論:

世尊常言,凡事不用諍論,法門八萬四千,要用什麼方法,各得其利,各取方便,本無關緊要之事。若強要戲論兩者差異何在,應該要請問偉大、智慧第一、無上辯才的世尊,但世尊已入滅,實有未逮也。所以為滿您所問,自行揣摩、思慮一番,聊表其差異處,是否正確尚不可知,僅代表個人之見解與體會而已。

1.     「在一數一,在二數二」,入出息各數一數字,半息距離短,初習者亂意較不易起。若是入出息竟始數一數字,距離較長,心散亂者不易控制,天生定力強者當然不受影響,甚至可以直接進入隨息,但定力較差者,會受到長距離的空檔所影響,而頻起亂意。

2.     「在一數一,在二數二」,入出息各數一數字,當一口氣吸滿、或吐盡時,易於覺知,所以對於呼吸增長較有幫助,無意中會增長呼吸長度。

3.     「在一數一,在二數二」,若是已有得息相者,或初步禪修有成就者,在數一(吸氣盡時)之尾,與呼氣之始,兩者間有適當的停息,此停息依各人工夫不同而停留時間有異,有的二、三秒,有的五、六秒。…。若是一個息長者停頓時間更長,此吸吐一數的方法就已破壞數息法的原有氣氛,因不能連貫一次呵成地完成動作才數一個數字。

4.     「在一數一,在二數二」,此法才能依經典所云,氣吸入時,氣吸至何處,散於何處。若是入出息數一數字時,無有意念用在此分野上,實際來做吸氣、入氣、氣住、轉化、…等等安般中之實質氣的變化。

5.     「在一數一,在二數二」,入出息各數一數字,可以明確分辨亂意起自外或內,經云亂意起自外,是當發生於吸氣時。若是亂意起自於呼氣時,那是源自於內心妄想的念頭。

6.     「在一數一,在二數二」,依實際境界言,有時吸入氣長,有時吸入氣或吐氣時短,所以入出息數一數字者,無有能力來觀入息、出息何者長與短,不能體會後面經文所言十六種殊勝,自知喘息長或自知喘息短。

7.     如經典所說:「即時自知喘息長,即自知喘息短,即自知喘息動身,即自知喘息微,即自知喘息快,即自知喘息不快,即自知喘息止,即自知喘息不止,即自知喘息歡心,即自知喘息不歡心,即自知內心念萬物已去不可復得喘息自知,內無所復思喘息自知,棄捐所思喘息自知,不棄捐所思喘息自知放棄軀命喘息自知,不放棄軀命喘息自知,是為十六即時自知也。」此處喘息(台語)喘息不是單指呼吸而已,包括入息與出息,依上經文其意甚明,行法中喘息與意念合一至為重要,四念處之精神!亦在此。

8.     一般而言,只要丹田成形,就會進入息相、喘相,《大安般守意經》云:「息有四事:一為風、二為氣、三為息、四為喘有聲為風,無聲為氣,出入為息,氣出入不盡為喘也。」若行者修了有段時間,從無體會到息相、喘相,那就根本氣機不夠旺,尤其喘相之體會,若喘相一發作,上氣接不到下氣,氣出入不盡、著不到邊際,是人處在要死不活的境界,若能知道閉氣、寶瓶氣等訣竅,就能再誘發出丹田真氣補足之,氣出入不盡的問題自然化解。

9.     當然如何數息,不關緊要,各宗各派自有其傳承,若是自己修安般守意法,久不得力,就要檢討自己數息法是否有需要修正了。以上簡答,若有未清楚地方,自己深入《大安般守意經》全文裡再去體會,然後以境界來搭配討論,若達不到丹田化起之境,討論這些都是多餘的。謝謝您的mail

 


[ 我的這一班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