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爾禪修中心 內觀禪修--

內觀智慧禪上課實錄10 (2017.06.13.上課)

法爾禪修中心 善祥比丘 輯 


好,今天繼續講6月6號的講義,已經講到簡擇,要有能力去選擇方法。如果你沒有聽佛說的法,當然不必簡擇,只能分辨說這是妄想,只能跟自性分別。那你現在懂得很多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光「四念處」你要觀的就有身跟心兩個大類。身又有很多的苦痛或者其他的現象,有氣啦、呼吸啦、什麼…,都是要去簡擇。所以佛示現祂會講很多的這種正確的法,我們有幸能夠聽聞就要去善思惟,那思惟才能夠知道怎麼修,如果你沒有想通,你不知道怎麼做,尤其你如果還沒有接觸到悉曇,不是梵文,梵文把它拆開來每個字去解釋,你才能夠更理解說當初祂們梵天為什麼把這個字這幾個湊在一起,變成世間的意思是這麼樣。

所以止觀止觀你光翻成漢文聽不懂看不懂,如果你看梵文,而且分開來每個字,不要去看字典解釋,字典解釋它還是沒有辦法去講每個字的意思。所以這個就是你要到一個境界要開展智慧的時候就一定要進入陀羅尼門,陀羅尼是每個字每個音這麼去斤斤計較,怎麼唸會唸得順,每個字唸到就要想到。比如說我唸到śamatha,我就會想到說,從我自己的自性裡面覺知的覺性讓它安住,那就是你的自性。你本來真實,其他的都不是你,不是我就是妄想,或身體痛的感覺這些,那你就不要去理它。所以你有簡擇能力就能夠分別哪個是真、哪個是妄,不要的我怎麼來控制它,這叫作禪修。不是你沒有禪修聽道理就能夠做到。所以就一定要長期的去做,這大略簡擇的意思。如果你聽很多、讀很多,知道佛是怎麼說的,那其他的人說的都不算,外道講的都不能當一個方法。

好了,現在我們簡擇力有了,那你要修行,修行的第一階段,你要止觀,觀止,這上一次已經講了,你要修止觀或者兩個互用,你了解這個六妙門,數跟隨只是一個建立基礎打坐而已,你呼吸要呼得順、你呼吸要能夠拉長、你身體要產生氣機,這個就「數」。如果我的心有初步的定力,那我就可以「隨」,隨這個呼吸怎麼走,再來隨真氣發展它到哪裡,氣到心到。我們一般外道不懂,很多人都這麼學的,怎麼學呢?就是以心來導氣,你要看道家的書的話,都是有在任督二脈,然後以心來導氣這麼轉這麼轉,轉久了他也有氣是沒有錯,有氣沒有定。

所以剛開始我們為什麼說光數息1-2-3-4.3-2-1這麼認真做你就有定?看不開的事情就看得開,你會起胡思亂想的念就慢慢就安住下來,這就是定。當然剛開始氣跟定沒有直接關係,有了定身體有的人還沒有很多的氣,但是你如果到後來氣不夠,你要二禪、三禪、四禪你就不用講了,你要身體整個氣都能夠佈滿整個身體,這個呼吸要很長,長到最後不能進了就變短,所以這些你在觀之間都能夠理解。所以「數、隨」是建立基礎,再來就是正修。其實我現在開始在寫,重新把講義系統的再介紹,你開始建立基礎打坐,「數、隨」這裡面有沒有止跟觀?當然也有止跟觀,如果你沒有「止」你怎麼去數?你一定胡思亂想。所以初步雖然沒有很專注可以控制你的妄想,但起碼可以管住它我才能數息。所以「數、隨、止、觀」四法永遠都是在運用,那你說「還、淨」有沒有得一點?這個每個人進展不一樣,有的人在轉習性、在轉觀念,在數、隨、止、觀之間就已經在轉。以前看不開的,現在還沒有很大的功夫、很大的境界,我就看得開了,這不是轉了嗎?轉,看得開跟你斷掉是一回事情,所以你沒有全部斷掉,沒有像佛這麼完全清淨,一般十地菩薩都還有一分的無明,就那一分無明沒有破,祂就沒有辦法有一切的智慧。其實六事、六妙門、六潔意,「數、隨、止、觀、還、淨」在你禪修之間都要用上,這個有智慧的人才用得上,所以如果你沒有一點智慧,你說我智慧不夠,那沒關係,你起碼有一點定力,你們有的修了二、三十年,起碼定力都有一點,再來用佛說的法來做,很快就可以發揮更進一步的作用。

所以正修是止跟觀,觀跟止,要互相互用才你能夠得究竟解脫,基礎就是「數跟隨」,結果就是「還」到最後「清淨」,漸漸的「清淨」,不是一下子就清淨,不可能。所以如果你達到「淨」,完全都看得開,那就是四果阿羅漢,四果阿羅漢要現神通給人看,不能光講,六神通,因為沒有煩惱,沒有煩惱是漏盡通,其他五通跟四禪定的天神一樣,或者跟三果阿那含果的聖人一樣,他們都可以具足五通,但是阿羅漢一定加一通就是「漏盡通」,沒有煩惱,沒有煩惱不代表祂內心沒有垃圾,還有一點,所以才叫作阿羅漢。

那再上去就是菩薩,菩薩是真的菩薩的話,你要到不動地才能跟阿羅漢相比。如果證阿羅漢轉入菩薩那是理正言順,進入辟支佛、進入八地菩薩以上,那時候就要學陀羅尼,神通變化國土到處去,不是用你的心在走的,都是用陀羅尼現神通。所以為什麼前面都不能用心,到後來都用陀羅尼,千百億陀羅尼,現在背幾個就已經不得了了,背前面忘記後面。好了,現在背長一點,幾個了,久不唸又忘記了,就是我們沒有那種正念,得到阿羅漢的人祂都有正念,有正念就是過目不忘,看過的聽過的祂就不會忘記。所以祂可以記百千萬的陀羅尼,我們沒有辦法。

現在我要講的止跟觀這兩個你先要得到「心一境性」,就是禪定的一種境界。所以中間這裡,心一境性,看梵文來解釋cittaikāgratā(citta eka agratā),你要看後面括弧,就三個字連結在一起,其實它是citta eka agratā這三個的組合,citta是心,eka就是一,那e連結前面的a,ae要怎麼唸?e就會轉變i的音,變ai,ai的音,有沒有i的音呢?所以很多古代悉曇沒有什麼叫長音,ai雙母音在古代沒有的,它只能a+i,ai,那這邊因為是連音的關係,你自己唸,唸出來就是ai就是ai啊,這是e,後面是agratā,tā是自性,agra是高,很高的一個境界,那種自性,你要讓你的心回歸到前面的tta所現的塵境把它化成是一個境,沒有兩個境。

什麼叫一個境?簡單講,我們的心看到什麼,我只是知道看到了,看到人就知道他是人,認識,喔,他就是叫什麼名字,就這樣子而已,這是一心。你不是不知不覺,見聞覺知都清楚,怎麼可能不知道呢?只是我知道了但我當下就不動心,你如果沒有心一境的人,他看到什麼就第二念、第三念胡思亂想、聽到什麼就胡思亂想,這個就沒有定。

所以你先有覺知,覺知那個境,不管是色聲香味觸都好,當下就放下。如果不是跟人家互動,就不必講話、不必說話、不必表達你的意見,如果是跟人家互動才要講話啊,這就是你有沒有離相,離相功夫有的話,見聞覺知都知道,但我就只有一心而已,沒有兩個心,兩個心就變妄想了,所以不能起心動念,沒有好壞分別了,心一境就是這個意思。

這就你禪修要去做的事情,怎麼做?就是數息法入門在講的,你要去學最基本的,早期你們上過的,後來的人沒有的話,看以後開新班你要重頭學起,這是佛講的,阿羅漢所留下的論典。台中因為是素食展,有幾位新報名了,可能要早一點開課,那台北可能要九月才有素食展,上一次素食展來的,我們講到這邊,他們都是聽一次兩次就不見了,聽不下去了。這個小學生去到高中大學,他當然怎麼聽,聽不懂啊!所以這個就是為什麼要多聞多聽,機會難得!

好!現在回過來講悉曇的意思,「心一境性」到底在講什麼?心怎麼起?citta就是心,我們心要仔細想有八個心,眼、耳、鼻、舌、身各一個心,這就五識身,這個我們五根就有一個心,所以五識,對吧?大家沒有修到初禪境界,都是五識身相應地,這是瑜伽師第一地。上一次我跟你們講你們是瑜伽師第七地、第八地,「非三摩呬多地」。八地是「有心地」,「無心地」那個不簡單。十七地分好幾個,第一個是「五識身相應地」,所以五識身,眼耳鼻舌身你都會相應,當然你剛開始學都是這樣的,坐在那裡看到什麼、聽到什麼,五根都會起功用的,這「五識身相應地」,這有打坐沒打坐都一樣,開始就是這樣。

進入第二地「意地」,「意地」就是有心念,心念當然是好壞、亂七八糟都有。現在是在講「意地」,臉書這幾天會講「意地」,因為有心地嘛,有心地五識身相應地,再來就是「意地」,「意」就是心啊,第一個就是講這個citta,再來「意」就是manas,manas就是末那識、第七識。

citta講起來就是真正的第八識,你看它兩個tta,tta是什麼意思?就是從空的真如性,產生不空的真如性,這不能省掉一個t喔,省掉一個t就不是梵文,就表達不出它的意思。你不要看這個t發音也不用,第一個不發音的,它是當促音唸ci.ta。這裡面兩個意思,一個空的真如性,一個不空真如性,那產生遷變的法,ca就是遷變,以遷變法為根本,如果你靠著有為法,有為法的自性為根本,i如果靠後面,就以有為法的真如為根本。

那有為法的真如從哪裡起?從後面那個ta,從後面的真如,空真如性起。這三個不是都有關係嗎?i是依靠有為法的自性,有為法的自性是依靠空的自性,所以i-t-t-a這三個不能省,但是i又自己有意思,就是當作根本,它依空真如性根本在轉有為法的真如性為根本,那產生什麼?產生前面的ca,ca就遷變,「遷」就是搬家的「遷」,「變」是變化。我們一念轉一念,心沒有在一境性之間,你當然就胡思亂想,就是ca很多,ca是影像,所以影像很多,念頭就很多,因為是法相。

如果你依真如性所起的法,你當下一念就好,所以後面就eka,eka就是一,我祈求這麼做,梵文世間義eka就一,e就是求的意思,我所做我求,這個在世間義就是一。後面agratā,tā是自性,ta長音(tā)是自性,只要加a長音(ā),大概有一點說寂靜不動的意思。寂靜不動就是你本來的自性,你雖然念頭起、覺知起,見聞覺知知道,但是你就沒有第二念,這個第一個當下都是真如,每一個法都有一個真如性現起,ta長音(tā)就是性,所以一切法緣起,唯識在講的都是有一個自性。

那這個自性就產生法塵,ra就是法塵,那法塵前面g就是走到法塵裡面;走到法塵裡面,前面又有一個a,a就是空無的a,從空無的a之間產生的法塵,讓它走入真如寂靜當中,跟你世間意思不是很相通喔。所以你如果能夠這麼分析的話,這個「境」跟自性,這兩個只有一個,不會有你第二個心、第三個心。所以你修行打坐之間都是在練這種功夫,這個就是心一境它的自性。所以多聽一點,你起碼對悉曇的分析增加你打坐觀念。如果不跟你講這些,你到底一直呼吸一直數息在幹什麼?心起心滅也不知道哪一個心是哪一個心。

剛剛講,這個citta也好,就是第八識,第八識講很多,但是不得不講。第八識有兩個功能,一個是內在,我們第八識叫作藏識ālaya,阿賴耶。就是我儲存起心動念所造的業,它都記起來,不是只有你記起來,你還把它存到虛空。所以你如果修行還不懂這些,你說真的那麼恐怖嗎?所發生過的事情都是在虛空裡面。

你說我跟虛空有關係呀?對,因為你在虛空之間有一個人,這個人就是你,你造了什麼業,善業、惡業都好,它就留在虛空。那個宿命通的怎麼觀?不是把你人找來觀,他就觀虛空,虛空有這個人的影像,然後他過去造了什麼事,他就知道這個人,這個人,宿命通都要知道,他是誰,現在的誰,觀虛空就知道了,不必觀你啊,因為你這一世是這樣、那一世是那樣、那一世是那樣,就觀虛空,這個要到samāpatti才能觀,這個上面有講到你進入samāpatti才能觀,tti用真如性產生不空的真如性為根本,那時候你才能夠觀。

前面為什麼不能觀?你說我有在觀啊!你觀是用vipaśyanā在觀,vipaśyanā是觀你身體的痛、身體的受、心、法,這些法,你在觀這些,所以都是觀名相。samāpatti就已經觀用真如所現的超能力的外境,這個如果你心不定,你沒有經過心一境性,沒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你怎麼可以用你清淨的真如性去現起影像?那個才是真正觀,把它從我自己之間來製造一個世間相,這世間相從我的真如為根本,那我對著它又不動心,住在第一義諦之間,samāpatti就這個意思。

所以最高境界你要做到這個,如果中文給你翻等住、等持、等什麼…,好像都一樣,samāpatti也叫作「等住」,你心跟境沒有兩樣,那這個跟「心一境性」不是一樣嗎?不是光這樣,samāpatti應該有觀,從我自己製造出一個外境來看,所以一境性你要懂得漢文的話,citta,這個ta多不能唸作多,這個ta,如果多那就cittaḥ那可以唸多,但是這個如果寫這樣,多要加一個口邊(哆)。

eka意,要唸作e-ka;agratā,a-ga-ra-ta或者你要加i的音,a-gi,a-gya都可以喔,這個梵文不一定說照你怎麼唸,因為你知道遍口音前面那個字要唸遍口音,或者加音進去。所以這個「羯」有時候漢文它怎麼翻你就要怎麼唸,那一般我們都加本音就是a就好了,a-ga-ra,在德里旁邊有一個很有名的agra,agra就有一個他們回教徒的聖地,泰姬瑪哈陵,就在agra的地方。很高的最高的地方,高地高原都可以agra,你把你的一個心,把它帶到沒有塵境的自性裡面去,變成心一境,它的自性就變這樣,翻成中文,它就比較不懂心、心所、心數,就是有好幾個心,所以你要懂梵文也要懂中文它怎麼翻,數就是數一數二數三,你的心一下子一起了一個念,一下子又起了個念,兩個,一下子又起一個念,三個,所以你有無數個心在起滅起滅起滅,那個就是「心數」。

「心所」就是你貪瞋痴慢疑很多的毛病,你都讓它有空間去發展,這心所法。如果回歸到心一境性,那它沒空間,心數也不會有,心所也沒有,因為我們不修行,所以我們的心都永遠散亂,所以散亂就叫作心數、心所。

這樣還是搞不懂,搞不懂你來看梵文就比較懂一點。前面那個心caitta,後面的心數caitasika它翻成妄、不真實,ka就是製造,si世間法為根本,你的自性依世間法就產生你自己的影像、遷變的法,那不是虛妄不實在嗎?因為你有造作,你自己作的,ka是你造作的,造作世間法為根本,你不是造作tta,tta是清淨的自性、是真如性,你自己用造業才用ka,所以「作等行合支」,你會背漢文的簡體字,「作等行合支」,「作」就作業,你所發生不清淨、清淨的事情都叫作「造作」,工作的「作」,這個就ka。你「清淨一心念」不作,做世間為根本的事業si,當然胡思亂想一大堆,像這種還是要從自性起來,自性是產生法的一個根本,是ta真如性,你說真如性好像是佛才有,我們也有,如果沒有你怎麼會起法,見聞覺知你也知道啊!只是你見聞覺知以後你多了很多的心數、心所法,胡思亂想,依你喜歡想的就腦筋亂飛,所以它自性還是有,沒有自性產生不了法,自性產生出來,依你所造的世間事產生自性,自性產生出來遷變的法為根本,這就是虛幻不實在,心數跟心所法就屬於後面這個caitasika。

所以你光看這兩個梵字(caitta、caitasika),你就知道說哪一個是在講我們真正的心,哪一個是在講真正的心以後再現起胡思亂想的心,後面妄想就是這個,所以這樣你要訓練回到心一境性,當然你自己不要亂造業,我只有做呼吸可以,其他的念頭盡量控制、專注,不去做世間胡思亂想的念,這樣你自性慢慢就回歸到citta,回歸到原來的本心第八意識。

第八意識我剛剛沒有講完,它對內是可以用你自己的心意念、種子再勾起你的念頭,勾起你的回想,勾起你的什麼…,藏識就做這件事嘛!它另一件事情,我常常說,對外的總鏡頭,這個其實講起來它叫作amala,或者唸作am ma la,就拿後面的m來唸,amala就阿摩羅識,或者唵摩羅識(amala-vijñāna),一般人不講的,是已經修清淨的人或者修密法的人才在講,它是以我空,a就是空,根本不生的空性,依我自己的意念來感知這個法相,amala這個相怎麼起?不是你胡思亂想起來的,是從後面的vijñāna,vijñāna就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解釋過了,你依著名相、法相都不動、寂靜,產生智慧ñā,jñā就是智慧,那如果要解釋悉曇的字,要把j分開來講,j就是產生,產生智慧,我依著名相產生智慧,後面依我自己內在的本能,內在的本能是你的覺性或者有分別,我分別我現在是什麼法,vi,所以vijñāna,就是我可以分辨外境,我看到名相,可以分別這是什麼東西?是人事物嗎?都分得清清楚楚,所以它是一個自己造出來的法相,這個法相是外境,阿摩羅識,剛剛講的為什麼人家可以產生五神通,裡面就有一個天眼通,天眼通你怎麼看到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從這一個識起來的,第九識,amala vijñāna,vijñāna就是看,認知那個境,amala是從你自己產生這個境相,當然看到外境,打坐的人他自己可以分辨,變成你內心的東西,內心的東西你才能夠來分辨,我看到什麼,看到初禪天,看到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色界裡面的天都有影像的,有光有天宮,如果你打破色身,看不到境,那只有看到心念起滅起滅,那是無色界的境界。

我已經講好幾次,在無色界境界之間的開頭,空無邊處,識無邊處,還可以瞄到眾生,你可以看到鬼神,看到什麼…。如果光心意念其他都看不到,那這個就是無色界,如果可以看到很多的外境,那就是色界。所以這個你進入無色界的前二個空無邊處跟識無邊處,還是可以瞄到,瞄到你不必怕,瞄到它來捏我,我怎麼可以不怕?它捏你就是覺得你很好玩,看小孩子還沒長大、沒有定力,你就去捏他一下,如果他長大了,你可以隨便去捏他嗎?所以你自己不長大,人家都來玩你、摸你,這免不了的,虛空裡面的眾生太多了,它看你有一點跟人家不一樣,你又沒有修到心發光,它都可以靠上來,可以靠上來摸一下摸一下,你是可以看到,我們現在慢慢修就會看不到,心清淨看不到,心清淨發光,它就靠不來,靠不到它還可以靠過來,靠過來你可以感覺,因為已經慢慢都看不到,但我們身體可以感覺眾生在周圍,每一次法會,我開始要咳嗽一定有眾生靠過來,身體當眼睛看,所以到最後五根互相通用了,你那個眼根還沒有滅,所以會看到,佛菩薩要讓你看,你才看得到,佛祂同時,你們每個人祂可以化不同的讓你看。

以前佛在一個法會之間,大家都打妄想,我這個蓮花座,我要供養佛,只有祂坐在那裡,坐我的,每個人都準備一個蓮花座然後請佛坐,那佛就滿大家的意,只看佛坐在你的蓮花上,某甲看到他自己,欸!佛坐在那裡,看不到別人的。某乙看到,欸!佛來坐我的蓮花座,然後看不到別人,所以大家都很滿意,佛要給你看就給你看,不給你看你就看不到。所以剛開始修行佛不會給你看,為什麼?怕你著魔,你把假當真啊,所以從來就不會有真的佛示現。你要修無為法、無為法、無為法到citta,只有覺知沒有念喔,那時候佛才會帶你修更好的法。祂不會在中間示現哪一個相、哪一個佛菩薩什麼…,佛不會。

佛的法身佛是無相的,報身佛你沒有那麼好的功德、福德,你修得沒有那麼好,要報身佛示現給你看,著魔比較多啦!你們自己修行要有一個概念,我何德何能,我還要吃飯、還要睡覺,偶爾打打坐,然後佛就會示現給你看?修行那麼簡單啊?你要samāpatti,你要看祂還差不多,自己觀啊,所以這個我是講讓後面的讓你們去了解,過程不要去執著一切,那不好的相你要逆來順受,只有忍啊,你不能生氣也不能跟它計較。

當然有的身體撐不住的,一靠上來你就黏住了,那是你功夫不夠,心沒有發光,心發光它靠不來的。我以前很少被靠過來的,什麼壓床那根本不可能,偶爾會給你捏一下,就像媽咪講的,捏一下,我就翻個身又睡覺啊,跟你玩一下,它有障礙有堵住,它不能夠大剌剌的過來,它可以遠遠捏你一下嘛!

那我又不理它,我當作我不知道,我翻個身又睡覺,所以你把它當沒事就沒事,如果你就很緊張,然後說:誰捏我啊?起來在那裡找了半天看不到人。心要這樣什麼都不知道,裝的什麼都不知道,到最後你什麼都不必怕,它比人好多了,那人都很壞,你看看現在的人多壞啊,現在不看電視,不看什麼,什麼都不知道都沒事,你要看電視每個人都很壞,所以不要怕鬼神啊,鬼神你心很坦蕩蕩對它,修行功德都迴向給它,它也會感謝你,冤家變親家,以後就變你的護法神,你要有辦法折服它,如果你沒有辦法降伏它,它怎麼要保護你?它當然給你搗蛋。

我們每個人有的障礙都是這樣,修行都碰到障礙,順的進去也好,逆的進去也好,開始修都是障礙一大堆的,就是順的進去,也有路上碰到了,感召來的,過去造了多少業,每個人都是相處過的,有緣才會靠過來,所以這些,你如果心打開的,那你要更懂這些,不是在講有的沒有的,你要怎麼維持在「心一境性」,這是最基本的作戰原則。其他的你怎麼做?慢慢去做,怕這個、怕那個的心慢慢拿掉,拿掉,它就不好玩了。

因為你很好玩,所以它天天會來找你玩;如果覺得不好玩,你長大了,像一個大人一樣,它來找你幹嘛?每一次跟你玩你都不跟它玩,當作沒事,沒事它就不好玩,它下一次就不來了,因為你太好玩,所以它每一次都要來找你。所以能看到也很麻煩,所以你要趕快度過這個空無邊處、識無邊處,色已經突破了,所以色已經關不住你的心,「受、想、行、識」這四個法,要把它空掉,把它空掉以後,你就第二個「識無邊處」產生的心,也都不在意。這些比較高的,你們有的人有一些這種能力,才講一些這方面。

好了,總歸你都要讓心一境性回歸到citta,從自性空產生有為法的自性,所產生的一切遷變的法,你都不再動心,到此為止。所以心所法就有分「真」跟「妄」。第一個心起就是真的啦,如果進入兩個心、三個心、無數的心 那就「心數」囉,就不真實。

如果還有這個貪、瞋、癡、慢、疑,各個地方都有場所讓它發揮,那是「心所」,更糟糕了,「心所」它有空間發揮,你瞋心很重,就瞋心的空間讓你去玩;你貪心很多,那貪的心讓你去玩。所以所有的習性都要安上「心所」。如果你這些都沒有了,這「心所」對你起不了作用,所以你只有citta就僅覺知,見聞覺知以後都不再動心,修行就做這件事而已。唉呀!太簡單了,像吃滷肉飯一樣,趕快做吧,你不做,永遠都是不會真的走到這裡。

「真者caitta自性起」,所以真的呢!ca為根本tta,tta兩個在一起,如果沒有其他的ka,或者其他的什麼,只有一個ca,ca就是遷變的法,這個沒辦法的,它一定會產生法,你不要讓它遷變就好了,它化成法相,那就到此為止,你不要自己再胡思亂想。

所以自性起來,它是一定要起來的,不要變成後面這個sika,世間事都是你自己又造很多,那這個就會進入妄想了。所以後面這個caitasika這都屬於世間法裡面的,所以有「心數」,有「心所」的名稱,這些都是心亂動。所以心一境性乃是定的自性,因為tta所產生的遷變的法,只有到一個「境」,到此為止,沒有第二念、第三念,當然這是定囉。你也是學這個,我看可以看、我聽可以聽,但是我不說好壞,只有一個念,懂它、讀它,不要再起其他的妄想念,如果還會,就要練,從哪裡下手?從觀1-2-3.2-1數息法開始觀,你就慢慢慢慢可以進到「心一境性」。

好了,心一境性也就是跟samādhi,法界為根本讓我自己安住,mā就是我自己安住,我自己安住不是沒有念頭,有!前面有世間,sa就世間法,四諦,世間法,我對世間法我自己能夠安住。好,所以法界裡面為根本,只要有法界就有sa,sa就有為相的一切世間相,我們人間有人間的相,天上有天上的,這個總共28天,他們還是有相,二十五有,他們都有歸依處,不是我們皈依那個皈依,是你死了要出生到那裡,那個地方,你如果執著初禪天,死了就去初禪天;你如果執著五淨居天,我要修清淨的法,那死了就是去四禪天再上面,四禪天的天王看不到五淨居天在哪裡,看不到,五淨居天就是三果阿羅漢不還果的住處,它有五個層次,有這個大的阿那含果,有一個低的阿那含果,總共有五階,這五階祂都不回來人間,祂在天上祂就可以直接悟阿羅漢,叫作不還果,anāgāmi就不還,所以就不來了。

所以samādhi就是「定」的總稱,其實它「定」裡面分很多種,等住、等持、等什麼…,都一定有一個「等」。「等」是什麼意思?就是這個境有,我的心跟你相等。那你還會有你的念嗎?沒有了!所以只要「等」就跟「正」一樣,正見,正見就我看到了,我不說好、我不說壞、我不偏左、不偏右、我就只是看到而已,修行都在做這件事,不會沒有境的,沒有境會進入頑空、無想空,那個外道修的;佛法告訴你,見聞覺知都清清楚楚,但是你就不要有第二念,那就caitta或者citta所現的心、所現的境到此為止,你就維持這個狀況。所以道理搞懂了就要去做,那做就是從「數隨止觀」這麼慢慢去訓練。

好了,現在最後你選了什麼法,心一境性只是一個境而已,所以還是有境,所以就有初禪天的境,有二禪天的境,有三禪天的境,有四禪天的境,他們都有心一境性,對初禪的境界,我初禪不動心;二禪的境,二禪不動心,這還是沒有究竟。所以心一境性還沒有到最後a都沒有了,都不起心動念,宇宙沒有了,這個做到了就是滅。滅,第一個滅你的身,你要去掉色身進入無色界,滅你的煩惱,煩惱就是我們要斷的根本,所以就有欲界的要滅的、色界要滅的、無色界要滅的。

那個林南燕她畫的那個表、我們這邊黃裕華畫的表,就是要斷那些,最根本是五利使、五鈍使,五鈍使是你輪迴的根本,五利使你沒有修行是沒有的,它是有利但是你沒有辦法讓他做到不動心的話,變成你進入世間禪定去了,這個不是佛法要修的,所以佛法要就去有佛的地方、有菩薩的地方不會迷失掉,不要出生到天界去。你出生到天界,因為你沒有斷九十八個隨煩惱,你這個阿羅漢的果你證不到。所以要修那個才是真實的,不是修你初禪的境界、二禪境界、三禪境界、四禪境界,那個只是路過體會但不是究竟,你要搞懂佛法在講什麼。

所以我還沒有「滅」,nirodha還沒有做到以前,我當然要擇法,要選擇,哪一個我現在要用,你說滅,滅你用哪個法來滅?你剛剛講說citta,我要回歸到自性真如就好,那其他的念要怎麼來滅?所以這個十六行相就在觀這些,觀「無常、苦、空、無我」,觀「因、集、生、緣」,觀「滅、靜、妙、離」,到「道」,道就是「道、如、行、出」,用佛說的這些四聖諦、十二因緣觀,甚至於六妙門,或者其他所提到大小乘經典所提到的法,你都來選擇來用。

簡擇、選擇,每個人用的法會不一樣,每個人習性不一樣,每個人喜歡用什麼法也不會一樣,但離不開基本法,憲法是不能變的,佛跟你講,「苦、集、滅、道」這個觀念不能去改它,那你依次修,欲界修完色界修,色界修完再回欲界修「苦集滅道」都是這樣,到最後你可以突破色身,就進入無色界,無色界再加修,無色界就對這個念頭起滅起滅,已經這個身,對你的影響已經很少。

剛開始身體的痛對你的影響很大,如果你光在身體用功,氣很多,沒有去無色界境界,你沒有辦法斷根本無明,沒有辦法斷根本無明,你怎麼去什麼證阿羅漢解脫?沒有。所以你看,為什麼八忍八智一定要三界修,欲界、色界、無色界,如果你到色界還不行,頂多證到斯陀含二果而已,證到二果你還是要回進來,再進到滅跟道這兩個法,無色界再加修這兩個。所以實際講起來不是只有十六個行相,細分你要加後面無色界微細的要斷不斷的那個,人家做這種起心動念微細的習性,沒有因緣來你不會,隔空感召,你才,喔還有這個習性。不必看到人,不必看到什麼,有時候光念頭想一想,欸!就感召了什麼因緣,這種你才知道,喔!我還有呢?這個習性不是沒那麼好斷。

所以你們有時候一心向佛,皈依三寶,不要光說不練,隨時佛都會誘導你,光打坐修行,其實那個都很粗淺的修行,你要菩薩來考你,菩薩來考你這一次考鴨蛋、零蛋,下一次再來考同樣的事情還是抱鴨蛋,看你智慧在哪裡?所以一個人的智慧可以看出來,一次學乖了,下一次就不會再犯。那沒有智慧的呢?這一次同樣的事情跟你帶到那裡去,你還是再犯,下一次還是同樣的境,跟你帶進去,你還是犯。

你看,犯了幾十次,才最近比較不會生氣,好像很滿意了。人家這個第一次完了以後就不生氣了,你要搞了好幾十次,考了好幾十次,這個就是有智慧、沒智慧在那裡。叫你不要妄想,馬上就知道不妄想,如果習性還在,起了念馬上知道就壓制它,就不會再想,這個都是習性造成的,這個習性是累劫的,你過去想得太多,你這一世要斷它不是那麼簡單的。

你過去有禪修,像我來講,為什麼我說不動心呢?它就不動了,起一個念頭,同樣在起念了,我看著它,叫它「妄想」,它就不動了。你做做看,如果可以做到這樣,表示你過去也打坐修行過的。起念已經知道了,怎麼可以給你完成一個念頭,不可能!修行的習性也是累劫修,這叫俱生而來的法執,今生執著法,當然好的法是好,但是到最後還是要回歸到中性、中道、不執著。你證到阿羅漢,要把阿羅漢放下,對吧!所以四果沒有四果想,辟支佛沒有辟支佛想,才可以往菩薩路上走去,對吧!

佛法都是這樣,每一站你都要走過,每一站你都過路不留,我只是走到這一站,這一站是這樣。好,再往前走,他不停留的,你沒有出家不知道,以前出家人一個地方不能待過兩天、三天,就怕你依戀那個地方,哎呀!這個地方太好,又沒有風、又沒有雨、又沒有蚊子、又沒有什麼,唉,這裡多住幾天!

不行,好的地方照樣要遷、要走,讓你捨掉你這種貪愛。如果有智慧的話,你說不貪愛,不貪愛,自己唸幾下,你對什麼事情就不貪愛,還有什麼計較的,沒有什麼可以計較的。如果你的習性重,當然你叫它不貪愛,它還是要貪要愛,沒辦法,這就是習性,過去薰習,習變氣,氣變氛,那就很麻煩了,氣氛越濃厚的,這個氣氛越多,越多,日本話,気持(kimochi)が悪い,就脾氣很不好。你自己觀,你要回到心一境性在做這些事情,這是對你的習性在斷,當然那個表九十八個隨煩惱要去斷。

好了,現在多了一個名相,nirodha,法界裡面的法塵是無量的多,ra就是法塵,一件東西、一件事都是「法塵」,o是如瀑流一樣的多。所以ro是如瀑流一樣多的法塵一大堆,法界就是這樣,很熱鬧,你只有以它名相為根本,na就是名相,ni就是以名相為根本,那就是我知道這個名稱就完了,你的心就滅掉了,這不是跟心一境性一樣嗎?我知道法界裡面如瀑流的這件事,這件事是什麼東西,我只是知道它的名稱到此就好,為根本,我要學這個法,做到了就是「滅」,所以你沒有煩惱,痛照樣痛,但是我不覺得痛,不被它左右,你就是對痛已經nirodha,就「滅」了。

不是那個事情不會發生,不會沒有,不會!你打坐打坐久了怎麼會不痛?好了,你氣很旺了,你打坐,為什麼阿羅漢七天要出定,為什麼不能夠千萬億年都不出定?一方面肚子要吃飯,二方面久了也要休息,氣退了,坐久了也會痛。所以這個就是你對那個境是以心來看有沒有滅,不是那個境沒有了,不可能。你說我練功夫練打坐,練到身體都不會痛,不會痛是你要依苦諦去觀痛,怎麼滅它。

我現在在想這個問題,「因、集、生、緣」,這個痛的因緣,我們以前是這麼講,現在用菩薩法觀它呢?中、假、空觀,中道是最後。反正我看著你痛就痛,我不痛不癢,就是中道觀,但是你做不到,做不到你就要用假,這個法痛是假的,到最後,假到最後就變空,因為你不受它影響就空了,不是那個痛不痛了,你說痛空掉了,不會咧,只是我觀觀,觀它假,假假,假到最後,唉,真的怎麼沒有感覺了?沒有感覺,其實一般人還覺得很痛,這是菩薩修的。

阿羅漢祂不是這樣,阿羅漢是斤斤計較,祂是讓它絕對脫離這個痛的感覺。它還在痛,但是你怎麼觀苦集滅道?這苦諦,要證到「無常、苦、空、無我」,「無我」拿掉的話,「空」就很容易出來了,你這無常你就知道了,它有時候痛有時候不痛。這些要你去體會這些,因為所有的法都是無常、苦、空、無我。

阿羅漢是有法的,每一樣都跟你講清楚。菩薩三個法「空、假、中」,「空觀、假觀、中道觀」。空觀是最後你做到不受它影響,就空了。那空不行,因為你執著空,所以回到「中」。「中」就是我不觀空、不觀不空,事情還在,我不執著。就跟剛我們講的「心一境性」一樣的,境是有,你不執著它。那菩薩這麼比較籠統在修,所以祂要走很久。阿羅漢認真用功,以前古代佛在的時候,十一年、十二年就證阿羅漢,九十八個隨煩惱都控制了。如果你沒有碰到內觀的這些法,你光「空、假、中」觀,你看要觀幾阿僧祇劫?搞了半天。

所以為什麼說佛示現才有聲聞這個基礎的智慧產生?佛示現是教化阿羅漢,阿羅漢成就了祂轉成菩薩道,那真的是菩薩。如果你是地前菩薩,也不修聲聞乘,那你就十信、十行、十住、十迴向,哇!這四十四位階,還加一個才走到修阿羅漢的「煖、頂、忍、世第一法」四善根,四十四位。四十位有幸你進入初地歡喜地,菩薩開悟了,那就修菩薩道,還是要從「煖、頂、忍、世第一法」進入!所以你修了四十位階才來到四善根,阿羅漢是從四善根開始修,縮短你前面那些遊蕩遊蕩,都自修。

所以佛示現,祂把法告訴你,就是你要去做。現在佛雖然不在,經典還在,希望大家能夠讀懂它。我們現在也在做這件事,把這個修行打坐的層次,那個論典太簡潔,再加上從梵文翻過來的,有時候也搞不懂講得對不對。我現在開始在研究這些,把原典佛說的那個話是怎麼講的,不然這個每個人翻譯的,它都是我解釋這樣,然後潤筆的人,他說喔我聽懂了你就是這樣,又差了一點了。我本來說東,你說我懂懂懂,寫出來變東南了,後人再讀一讀,就變西去了,本來是東就變西了,看這個末法時期就是這樣,有經典有什麼用呢?不懂!所以為什麼要有這些聖人暗中幫忙,讓我們可以多懂一點。

我內觀也是受很多的指導,不然我怎麼會懂?不是我自己可以這麼悟,沒辦法的,一定要佛菩薩來誘導,這個就是這樣,那個就是那樣。祂不會跟你講話,祂只是帶你這麼做,你就隨著那個念,喔,要這麼做這麼做,智慧要高一點,起個腳,你就知道是要走東還是走西,要有智慧,佛菩薩只是這樣誘導你走一步,你這麼走就是到了正確的路,法是這麼學的,你們還要跟你講,怎麼怎麼,怎麼怎麼,你怎麼知道那是真的假的?搞不懂耶!

好了,nirodha,法界很多瀑流,我只是把它總結一下就執取它的名字就好了,其它我都不再起心動念為根本。ni就是nirodha,喔,原來滅是這個意思。裡面有一個滅的意思嗎?根本都沒有!只是告訴你,滅,所謂「滅」就是法界裡面的所有瀑流的法塵,你只要看它的名相就好了,其它就不要動心,這就是「滅」了。痛,有痛嗎?我覺得沒有痛,但是它在痛,是我知道它在痛,我名稱叫作痛就好了。這個就要練,練到就是「滅」了。

「道」是你要修的最後的結果,是果位了。佛說的法拿來用,那也是道沒有錯。還有我告訴你說,你知道你到底還有什麼習性,你自己懂,你還要先懂才能滅它,所以這個也是道。如果你觀不出我貪瞋癡慢疑,那怎麼去滅它?觀你自己的習性是先來,再來拿佛教的方法來滅它,如果做到了,你心就淨了,一境性就到了,對不對?所以這個你要簡擇,做到你心滅了。

好,那這個前面這個字呢,就是意識、覺悟、覺知。pratisaṃkhyā,那它中文跟你翻譯就是意識、覺悟、覺知。覺知滅,就是知覺,有知有覺但沒有造成你的煩惱,見聞覺知都清楚。但我心知道那個境以後,就沒有我的念,這樣就做到滅了,不是把你的身體撲滅掉,是把你的煩惱撲滅掉,它還會起念,會起念你不受它左右就好了。

剛開始,我們不能像佛、大菩薩那樣,都沒有妄想,總要罣礙這個罣礙那個,菩薩還要罣礙眾生呢。所以這個就是我們把要修行的次第、方向跟要怎麼做都搞懂了,再下來就是你起居生活之間去用功,要多打坐、充電,打坐是在充電、磨刀,這個刀要殺你的煩惱,要打坐才有氣、才有定。

要殺你這個內心的煩惱才能夠殺,不是殺外面,殺你自己,要自殺,自己內在的習性要把它殺掉,古德常常在講自己操刀。你不要說我每天拜多少佛,我唸多少部經,好像這個煩惱菩薩就可以給你拿掉,不會的。你唸經有唸經的功德,但是習性你要自己拿掉,要自己斷。祂頂多製造一個因緣,今天某個人來糟蹋你,那看你會不會生氣?祂可以製造因緣給你去磨練,祂沒有辦法給你拿掉,拿掉那還要修什麼呢?大家就不必修了,我認真拜佛就好了,因為佛就可以來幫你拿掉煩惱。要解脫的人,要靠自己。如果你說我要去天上,那你拜神,哪一天的天主。你是要求解脫道,所以要自己做。

所以這個擇滅,擇滅方法,選擇道路,然後做到心不動,就是「滅」了。那你滅之間就產生選擇的,選擇它這prajñā,prajñā就是離相的智慧,也沒有告訴你這個智慧,在法塵之中你都不動心,這就是智慧?pra後面是ñā ,jñā就是ñā,這個不要唸作「惹」,或者不要唸作什麼「若」,不要唸這些有的沒的。ñā就是ñā(nya),這是梵音。東南亞國家,我上次去新加坡,他們就會唸。

這個字台灣人不學悉曇他不會唸,什麼「般惹」或者「般若」什麼一大堆的,這個跟原音都…。唸ñā(nya)就一定很舒服,ñā就是離相,離相的智慧產生了,產生什麼?前面有法塵一大堆,我已經有智慧離相了,離相就保護你自己的自性,不要再起心動念。p也可以當保護,p也可以當第一義諦,不動心,我知覺以後就不動心,這就prajñā的智慧,不是你拜佛就會有,是你要去磨練,磨練這種對境,我能夠離相,nirodha 的境界產生,就是有prajñā的智慧,離相的智慧,不受它干擾,我心還是很歡喜,身體雖然不舒服,也覺得很歡喜,頭亂叫,叫了一大堆,音貝很高,也覺得很歡喜,有時候受不了就要處理處理。

所以這個聽多了,就知道每一次都在講同一件事情。佛講三百會的法,有不一樣嗎?內容都一樣,主題跟方向跟什麼法,沒有兩樣,只是聽的人不一樣,他會感受不一樣。所以每一節課,聽多了聽少都一樣,一節課就夠了,你就知道怎麼去修。

現在就是要去做,做比較難,所以說比較快,聽比較快,那你要去修,如果光聽不修,你就做不到nirodha的境界。好了,留一點時間,有沒有問題?沒有?都懂了?好。 


[ 內觀禪修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