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爾禪修中心 內觀禪修--

內觀智慧禪上課實錄09 (2017.05.23.上課)

法爾禪修中心 善祥比丘 輯 


這一段時間因為休假太多,布薩,所以上課的時間很少。但是聽得多不如做得多,因為禪修就是要做,聽很多你吸收不了或者修不到那個境界,也沒有什麼大用,所以有沒有停課其實沒有什麼關係,你自己在家裡要打坐。

好!今天很多新來的,稍微簡單講,修行主要是用六潔意、六事,六個事情,天台宗翻作「六妙門」。所以「數、隨、止、觀、還、淨」那你這一部分沒有聽,再花幾分鐘跟你講,回去就認真做。

佛說的法,祂是一切智者,所以祂說的法都是非常的契機,也就是說很管用。如果你沒有正式修過內觀,這一部分就不懂它的訣竅。那我們以前都是直接進入《大安般守意經》裡面所講的:「在一數一,在二數二,是為法行,墮正精進。」現在很多,就是老同學也一樣,一口氣多長就吸盡了才數一;一口氣有多長,吐盡才數二,這是很簡單,很簡單這是高深的人在做的,所以他練出來是有真氣,有真氣但是沒有定,有氣沒有定是沒有用的,那有定不見得會有真氣,但是最後真氣是一定會上來的。如果沒有定也沒有真氣那根本進不了禪定中,所以初二三四禪就不能夠進去,這是沒有用。

那「數、隨、止、觀、還、淨」今天的講義是注重在「止」跟「觀」,我們已經繞了一大圈,十六心,為了要「淨」所以你要做「止觀」,止觀又要去修十六心,苦諦、集諦、滅諦、道諦這麼繞一圈,才能夠讓你的心「還」,「還」才能「淨」,這個是太遙遠了,我們回過來再花幾分鐘講怎麼數息。

最基本的入門,那講義有四頁那個講義,2016年11月1號的,那個講義是告訴你是說,你的呼吸有半蔴,半個芝蔴;有一蔴,一個芝蔴,或者是半個麥、或者是一個麥那樣長短,開始你就是從這裡開始。那呼吸不在於要吸多長,就是半蔴一麥都好,就是一個指節都好,短短的沒關係,你們幾位新來的,雖然有的是以前打坐班的,再來學內觀、學定,內觀就是智慧禪,是很複雜的,但是你專心觀,你就可以得定,這個不是只有一個人在講,現在我已經聽了兩三個在講,有的是修不到一個月、半個月他就有定。

有人來講他修了以後,以前胡思亂想,現在就不會胡思亂想。那只有修什麼呢?很簡單,吸氣,你要觀,從鼻頭開始,然後經過鼻子進去、然後經過嘴巴、上顎,你現在不要走太長,能夠在鼻端進去鼻子一點點裡面,鼻腔裡面,到你的嘴巴這邊很短的距離,不一定到喉嚨那邊,喉嚨那邊已經很長了,不是一蔴、半蔴的,一麥、半麥,你起碼都有一個指節、半個指節那麼長,你不必這麼用,你只要半蔴、一麥都可以,吸氣進來觀走這一條路,你只能觀到從鼻端到這裡而已,這麼長就好了,初學的,我對你們初學的講,然後觀它,重點是數一的時候你要注意它過程是怎麼走,不要只有嘴巴在數,你要觀著它,它是這麼進來,到這裡我要數一,再繼續走,到這裡我要數二。那如果氣短的人,二已經吸不進了,吸不進沒關係,就吐,吐的時候是一。所以進來總是比吐出去要多一,1-2•1、1-2•1,在1-2•1你就有定。

你不覺得很奇怪嗎?因為你在1-2•1的時候你是全神貫注進去的,所以你會有定。那為什麼過去你們練了在一數一在二數二,一二十年了,為什麼都霧煞煞?個性、習氣也沒有改進一點,智慧也沒有增長一點?就是沒有從這個開始做。

所以沒有定的人沒關係,你現在1-2•1也好,走長一點1-2-3•2-1,重點是在它走的時候你要仔細看它,不要只有嘴巴在唸,你的心要看它,它走到這裡我數一,走到這裡數二,然後吐出去,你總是會留一點氣在身體上,你自己想嘛,一二吸進來的氣,我吐出去只有一,所以吐出去只有一,頂多是1.5、1.6、1.7的氣而已,不可能全部吐出去,除非有的人剛開始做,不知道道理,一定要把它吐盡,不要吐盡,1-2•1怎麼會全部吐盡呢?不可能,所以會留一點氣在裡面。

這麼一炷香四十分鐘,你聚了很多氣在身體裡面,它身體發脹,你心又專注,在這個1-2•1裡面這就有定了。你們幾位今天新來的,認真做,不要小看這個一1-2-3•2-1。如果你氣長一點,有人來問了,我昨天可以數到1-2-3-4,那今天怎麼不行呢?我們無常,如果行的話那不是機器嗎?機器也無常,它停電就沒有,所以不可能你身體都保持一定的。

今天天氣好一點,沒有障礙,你也許1-2-3-4-5•4-3-2-1;明天勞累了,障礙來了,1-2.1,沒氣吐了,這些你要懂得無常法,十六心裡面,你沒聽過,你們新來的,苦諦就在學「無常、苦、空、無我觀」,世間法沒有一個常的,都無常。所以你氣長就多數一點,氣短就1-2.1都可以,只要你專注三個東西,一個是你觀呼吸的路徑,一個是你心觀:到哪一個地方要數一數二那個心,第三個是你鼻子裡面對身體跟空氣之間的感覺,這些都要觀,你的智慧越多的話,你觀的對象越多。

我剛剛講的,如果你再有智慧,這麼1-2-3.2-1,你再觀它這空氣到底是無色還是有色?有的人就可以看到顏色,顏色就像你水開了以後在冒煙一樣,那個就是你的見性起了魔相,魔相就是會善變叫作魔,佛祂是不變的,善變的都是māra,就是魔,所以有不可思議變的都是魔。

你學佛法是要學不變,逆境、順境我都不變就學這個法,不要學有的沒有的,有的沒有的你是學外道法你不是在學佛法,佛法就是告訴你,我要解脫,我對什麼事情都不動心,不要去管別人、外面的鬼神、外面的人、外面的什麼事情,跟你有什麼關係?

你就是要自己解脫、要定。好了,數、隨、止、觀,我先補充這個「數」,這叫「前加行」,還沒有到正規、該走的,這中間很複雜,有增數、有減數、有聚數,這個沒有辦法再花大家的時間來跟你們講這些,那你有興趣你要上網去看資料、去研究。

好,今天就進來講這個「數、隨、止、觀」的止跟觀。所有的成就法,前面已經講過了,都在「止」跟「觀」這兩個法,那個前加行的數息跟隨息都只是一個預備功夫而已。你有初步的定你才有辦法止,然後止到不是說最高點,到有善境界的時候,你才有辦法現起可以觀的境,沒有觀的境你要看什麼?你要觀什麼?你看的都是你剛剛呼吸走的路1-2-3.2-1這個樣而已,這個也是觀,這是最初步的觀,小朋友幼稚園的觀。你要進入真正止觀的話,一定氣很旺了,身體起變化了,你就可以看到另外一個世界,看到你內心起了什麼念?看到外境周圍之間有什麼眾生?看歸看不要看進去,如果看進去你就著相了。

前幾天一個失心的就是這樣,不知道說修行會看到另一個世界,結果突然間進去的話,失心了,心失掉了、失魂了,講得通俗一點就是神經有問題,這就是沒有聽禪修的境界。所以你不要說你可以看到就高興,那個是魔相,你要斷掉,修到最後都看不到。因為你有看到東西、有看到境界,就是你要去那裡,你死了就去那裡了,這有什麼好高興的呢?沒什麼好高興的。

你要修到哪個地方都不去,佛是告訴你要解脫的,不是要去哪一天,何況你還沒有到初禪天、二禪天,你有什麼好高興的呢?初禪都會發光,心都清淨的,二禪是發光地,這個你要注意就是說,你如果禪修沒有到把心止到最高點的時候,不動心,你是進不了要觀另外一個境界的。所以所謂「觀」主要是講初二三四禪,講義裡面看的話,它就告訴你,都是講色界的禪定才有辦法觀。

那你數息剛剛我不是說也在觀嗎?對,那個是小朋友的觀、初學的觀,那你觀、專注,你就會有定力,所以「止」先做才能來「觀」,那「觀」有成就了又回來「止」。所以我今天要講的就是到底止跟觀誰搞懂它?這個不是絕對的都是止、觀就完了,沒有,能觀了以後再來止,才能得到更高的解脫境界。所以你們只會看中文,稍微看,這有時候是文言文,你看懂的話就知道它是在講這回事情。

所以哪個時候該止,如果你初學的不學止,你的心不能安住,你就沒有定了,沒有定就進不了要觀的境界,怎麼現起初禪二禪三禪,都可以看到外世界、天上人間、地獄也看了,怎麼觀?現不起來要觀什麼?只能觀觀呼吸嘛!喔,它走這裡、它走那邊,觀我的腳在痛,腳痛也不能認真觀哩,這個是你們有聽過了就知道怎麼去處理。新來的,我剛剛講,要對新來的特別照顧,他才會留下來,不然他們下一堂又不見了。

不一定要盤腿,你看哪個出家人比丘在打坐盤腿的?都是叉腳在打坐的,為什麼要這樣?因為剛開始不要因為我的痛不能解決,來造成你不能久坐,內觀是久坐成就的,我雖然這麼不盤腿,我這麼坐可以坐七天,你有辦法嗎?七天就可成阿羅漢了。所以你連盤腿都坐不了一小時,那怎麼成就?光盤腿,我會盤腿呀,十五分鐘就痛,痛又觀不了苦諦,「諦」就是已經離相了,那個痛對我不造成影響,證得苦諦,那個不簡單的,所以這個不必勉強說你一定要盤腿。

他說腳痛就不敢來打坐,腳痛就做後面,南傳剛好不用盤腿,後來你要修菩薩,那菩薩每個人都盤腿的,你要進入修菩薩道你就要盤腿,後來佛就要求要盤腿。剛開頭比丘他是自在的,他只要專注,就可以進入初二三四禪,可以進入四空處定,你不要小看,所以你的手結定心手印、法界定印就好了,你不結的話,你心沒有病也無所謂,隨便放。這是對你們這幾位重新來上課的,也不要要求你要盤腿,那是另一個功課,很深的功課,苦諦、集諦、滅諦、道諦,那個十六心要去忍。

好,看講義,5月23號發的,修行次第有四個法,第一個,佛說的要「遠離」;第二個要「修習」,修習不是來學習,這個修習是要斷你的習性。那當然你要斷習性要先有工具,工具就是śamatha跟vipaśyanā,就是止觀這兩個法。第三個層次呢,你就要「修果」,修行不得果有什麼用?就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死了以後升天去,天壽盡了又再輪迴,沒有修果位沒有用。

所以為什麼四禪天的有五神通不如一個須陀洹?須陀洹初果而已,天上人間還要跑七次,這是鈍根的人;利根的人他當生如果證到須陀洹,為什麼不再往前走呢?在那裡遊蕩遊蕩亂玩、耍嘴巴,講佛法,不認真修,所以才會自我滿足了,以為這樣就不錯了,所以天上人間要跑七次,跑七次他不會墮下地獄,他一定是人間天上、人間天上...因為他有基本盤了,他所修的有一個果在那裡,雖然是小小的果,比你四禪、四空處定要好得多。

所以為什麼佛鼓勵你要修果,不要只修禪定?禪定,色界天裡面就有禪定,無色界也是禪定,那個都會再受果報的,沒有用。天上有什麼用呢?定中起個念頭一萬年過去了,起兩個念頭兩萬年過去了,給你五百大劫的天壽,沒有幾千幾億個念頭就完了,就要再下來輪迴,所以不能修沒有果位的這個禪修。

所以為什麼要修果?修果如果修好了,你一定要進入菩薩道,沒有愛辯論、愛講話的,不會去看這個人不順眼、看那個人不順眼。我們爾閑大概愛講話所以才會去跌一跤,平平的路也會跌跤,我說你一定有說錯話、講錯話;她想了一天一夜,有沒有一天一夜?終於想出來了,話不能亂講,尤其對那個流氓,你連看他一眼都不行了,何況你講話?你得罪聖人沒有關係,祂不會記恨,但是你果報更重,因為你得罪聖人;你得罪小人呢,馬上受報,你看了哪一個不順眼,那個流氓馬上刀子給你一捅,就馬上來報應了。

所以修行就不應該講話,到最後你修什麼?第四個就不要講話、不要去爭辯!爭辯是對佛所說的法你不懂,你搞懂了就沒什麼爭辯的。因為你不懂所以才會有這邊是這樣講、那邊是那麼講、這個字應該改這樣,愈改愈錯,亂七八糟。現在經典不能認真看了,都被魔慫恿、鼓動人家去改它,改一個字就差十萬八千里,或者是根本都是一百八十度轉過來,那個根本不是佛說的意思。

今天我們法向,你們有看臉書嗎?我們法向很用功的喔,他天天在家裡這麼用功。他說經典講,佛沒有這麼講,它講什麼?它講「得失隨緣」。佛會這麼講嗎?《金剛經》告訴你什麼都無所得,為什麼你又有得呢?既然無所得怎麼會失呢?佛會講這種話嗎?後面那一句是佛講的「心無增減」。心不因為你逆境、順境增一點減一點,不會的,那是有prajñā的智慧,是最後你有這個智慧的話,心無增減你怎麼會去跟人家爭辯?你就不會跟人家爭辯,那是你的修證,你是小學的程度你就講小學的話,這些人都一定看不順眼,看哪個法師講什麼話,對錯一直在那裡爭辯。

真正的看下面,它是對聖教,佛所說的解脫道你要順著它去做,你不懂,做不到,就不要講話,講話你有罪過呢,你謗佛,謗佛是要下地獄的,下地獄的機會太多了,你不學佛法不懂你天天在造業,起心動念都造業,地藏王菩薩所講的,只要起心動念都已經是造業了,沒有一個好話,因為不懂,無知呀,所以話不能亂講,這是修行四個。

當然第一個「遠離」,不是很重要,但是你要看你的智慧,我這個唸一下,重點不在這裡。遠離有兩種,即身遠離跟心遠離。修行佛道之際,為使身器清淨,你的身,氣要通,你才能坐下來久坐,故須遠離身心惡法,心不清淨坐不下去。

像我們爾知來幾天了,她說以前打坐就胡思亂想一大堆,昨天講說現在比較不會胡思亂想,心不會跑掉。那個爾梵今天也講心比較不會跑掉。為什麼以前天天胡思亂想?不知道法怎麼修。現在你知道1-2-3.2-1這麼簡單的觀數息,你心就不會胡思亂想了,不會想到這個想到那個,這個心要清淨,心要清淨你起碼要在身上用功,就是坐下來數一數二數三,呼吸就是身體的一部份,知道嗎?到四禪的話呼吸才停止,三禪以前這個皮膚都還在呼吸,不然就是鼻子呼吸,身上的九孔都會呼吸。

釋迦牟尼佛在苦行林全部把祂九孔都閉住,不讓它通氣,這樣祂就練出最高段的寶瓶氣。你愈不呼吸,把所有通氣孔都閉死,那個祂是說像牛在被割一樣,拿刀在割,一塊一塊分解一樣,很痛苦,很痛苦佛也是可以忍受,因為祂是證苦諦的,過去都證過,所以這個苦不以為苦,這個也是有好處,就是祂後來在菩提樹下證悟,我想這個都有關係的,不會說身體沒有成就,你心就會有成就、會清淨,不可能的。

所以每一個因,走過去的不是一個成就的主因,但都是一個助緣,知道嗎?所以你會看佛在講的故事,祂的一生,你知道很多都是助緣湊成最後的結果,不要光看六年苦行,這是你身心兩個要去處理。

身遠離了,過去當然講山林樹下、空閑靜處,對外界斷絕,尤其是不好的惡友,天天都是找你玩、找你吃喝玩樂,都是不做正事的,這種人最好不要跟他來往,這些都是身遠離。

如果是你自己比較有一點定力,有一點智慧,你自己內心要令你的思惟,不想是不可能,剛開始修行不要去想那些不好的事情、不善的事情,想了就迷惑,不該煩惱的你又煩惱。很多冤親債主也好,或者是佛菩薩有時候要考你,考你祂不會跟你講好話,祂都講非常嚴重不好的話,讓你恐怖。那你無知、沒有智慧,你就會恐怖,人家跟你講什麼話你就很當真,這個就是沒有智慧。

那是你自己對思惟的時候沒有善的念,要預防外面給你不好的訊息。我說不好的訊息才是考你,如果好的訊息你要小心,你會著魔是這麼著魔的,人家告訴你這樣做那樣做,你也沒有警覺,聽它去亂做,以後死了你就是它的同夥了。

修行是要定住自己,不是誰來跟我講什麼,它來跟我講什麼,你就去照做。我說你是高級乩童嗎?為什麼它講什麼你就去做什麼?它講什麼為什麼它自己不會去做,要我來做?你們要有智慧一點好不好,它既然可以來叫你做哪件事,它為什麼自己不會去處理那件事?

我講的法都很直接的,你到底有沒有智慧可以定住?沒有的話,它跟我講這樣你就去做,跟你講那樣就做。有的是好事,有的是根本就雞毛蒜皮的事,你知道了你去做,這樣你怎麼定?不善當然已經不能想了,善的更不見得要想,因為想了你就動,心動了怎麼定呢?修佛法真的是古德講的是不通商量,不去討價還價,不動心。

「出家樂」,當然出家很樂,但是不見得每個人可以出家,末法時期出家難,出家要修行更難,要修行,法在哪裡不知道,所以很多人都是出家又還俗了,出家又還俗了,最近我聽到好幾個都是這樣。今天又來一個mail,他也還俗了,還俗喜歡密法,大家都沒有搞懂密法,密法是修到最高段才進入密法,他說我喜歡手印,我喜歡學密法,都是撿那個輕鬆的在修,他不知道人家輕鬆是過去走了四個階梯上來的,是最後才去用密法的,你都沒有定,沒有觀的能力,你要修什麼密法?這些人喔,光應付這些信真的是要花很多時間。

菩薩是從阿羅漢來的,所以你如果沒有走過阿羅漢這一條路,你那個菩薩我常常講是泥菩薩,自救不保,一定要是阿羅漢證到了,十六心還不行呢,你已經學過了,十六心只到斯陀含(二果),你要再修後面的所有三十七道品滿足了,沒有滿足就是阿那含,阿那含升五淨居天,祂在五淨居天就可以直接證阿羅漢,不必再來,祂叫不還果(三果)。

如果你再最後微細的習性都斷了,前幾天那個表你看了嗎?一個貪,一個是癡,一個是慢,這個是無色界裡面的修所斷(修道所斷惑),那是微細惑,已經是微細惑,那個斷掉才有阿羅漢。

所以三果阿羅漢還有慢心,傲慢,這個是習性。所以修行就是這麼現實的,不是你會打坐、你會用功,就可以成就果位,沒有,都是斷你的隨煩惱,一個一個斷,一個一個斷,斷到最後三個,貪、瞋,不是瞋,瞋已經在色界就破掉了,癡,不懂因緣、無明,不懂因果,所以貪跟無明跟慢心。慢是因為無明還沒破所以它才有的,如果無明破,哪裡會有慢心?所以根本無明不容易破。

為什麼阿羅漢才能破?貪欲心,貪種種的境界,當然到色界,無色界,已經沒有淫欲心,但是他就貪祂的境界,貪我看到什麼境界,這個也是貪的一種,你如果有這種心,你就走不出來。

那個表,你們今天來的當然沒有拿到那個表,以後有機會再補發,那個最重要。你要修行,我說敵人就是這些,九十八個(隨煩惱),你要修大乘菩薩要一二八、一三八,不管怎麼算,越多的就越微細。你要修菩薩,菩薩要斷更深一層的,不是只有阿羅漢斷,阿羅漢斷九十八而已,菩薩要斷到一百三十八,斷的越多越微細,你才能成就如來果位,修行做這件事而已,不要搞錯方向。好了,這個我不講,因為能不能出家每個人的因果。

「遠離樂」,你要到初禪才有遠離欲界的不善、惡法,進入色界才有初步的快樂,遠離欲界這種境界的快樂,這是初禪樂。它這裡告訴你,初禪能遠離欲界之愛染煩惱,得覺觀禪定而生喜樂,這個我快快唸,這個不是主要要講的止觀,但是境界就是要走過,不要小看它,它是你境界要走過的,走過當作路程之間的風光,不要執著。

「寂靜樂」就是二禪的境界,初禪、二禪的境界前面講很多,二禪離初禪之覺觀散動的禪定,以心寂靜而發勝定之快樂,這個二禪,它是「定生喜樂」,初禪是「離生喜樂」,這個還是世間裡面的禪定。
「菩提樂」,菩提你就知道離相的這種智慧,菩薩成無漏菩提果。所謂菩薩就覺悟了沒有煩惱,一切法就是只有一個念,只有一個境,不要起善惡好壞想,學佛法就在學這一句話而已。

你有這一句話的能力,就是得到菩提;如果沒有這句話的能力,你就是要學習菩提的智慧,離相觀,離相觀。境界也要離,世間法裡面人事物都要離,該運作運作,運作完了就不要去想它,你這樣做有這樣做的因果,那樣做有那樣做的因果,都好,不要說我這樣做對嗎?我這樣做錯嗎?錯有錯的因果,對有對的因果,就這麼回事,照單全收,就是菩提快樂。

佛法已經講完了,還要學那麼多嗎?問題是你做不到,幾句話就佛法講完了,要靠你們自己去做。菩提樂成無漏,「無漏」這個就很深了,沒有煩惱離相的這種果位,不管初果、二果,它都是果位。如果你亂講我證到須陀洹果,你沒有那個境界,你要下地獄的,這叫大妄語。未證你說你證了,未得你說你得了,很多人不懂都是犯這種大妄語罪。

我們這個殺盜淫妄,這個妄不是在講那個小小騙人的白色的謊言,不是這樣,是你沒有證到這個果位,你說你證了,你證到不淨觀、白骨觀、什麼觀啦…,你不懂那個境界你亂講。所以你們修行一定要多做,不要亂講話。

第四個不是告訴你不要有諍論想嗎?無乖諍,不要講話。《金剛經》裡面講須陀洹證得的人,他不會說我得到須陀洹;如果你是阿羅漢,如果你講出這一句話你就不是阿羅漢。簡單就是這麼回事情,因為你還執著有相,怎麼會解脫?解脫的人,連如來證到如來的境界,祂不會說我是如來,我證到如來的果位。如果你還有這種心,你就是沒有成如來。所以修行就老實地去做,不要講你修到哪裡?頂多你會感覺我最近是比較看得開,我最近比較沒有煩惱。

大陸有一個很有心,一直都寫信來,常常寫信來我就駡他,因為三兩句就一定犯這大妄語,最近來了兩封信,我都懶得回他,他說要來見我,我說你要見我幹嘛?你要見我,你修到要進入經、律、論、prajñā、陀羅尼,要進入陀羅尼門時再來見我,不然你見我幹嘛?沒有用!你網路問問題,我就回答你,你見一定要當面去處理的事情,這樣見才有意思。

他的境界,他是很用心,他不是一般的說來問一些有的沒有初學的,那個初學他當然來。他自認為他已經怎麼怎麼…了,最近講說他該空的都空掉了,該破的也破掉了,我說你又在打大妄語,你知道空是什麼?破是什麼?被我駡的最後這一封信只有兩行字,感謝上師指導,從很長的信一直寫,寫到現在只有兩行,欠駡,太愛動妄想心,動不動就說證到什麼、證到什麼…。

「菩提樂」是不簡單,但是「菩提樂」的人已經到三禪、四禪,他一定會發起慈悲心,對眾生慈悲,這是天性,這個還不是佛性,佛性的慈悲不是這樣,更偉大,這是天性,還沒有到最後,不過已經有菩提智慧進去的話,你自己就會成就。

「涅槃樂」就是講果位,涅槃就寂靜,所以菩薩最後有兩個,一個有餘依涅槃,一個無餘依涅槃。有餘依涅槃就是說一個人已經證到阿羅漢,他還沒有入滅,所以還依這個身體在度眾生;第二個就是說真正入滅,真正入滅也不靠這個身,就進入虛空,沒有了,阿羅漢你找不到祂在哪裡的。

有一個人他證到阿羅漢境界的時候,他自己就用刀子自殺,他每一次證到阿羅漢的境界的時候又退轉,好幾次這麼來來去去,他就說我下一次再證到這個境界的時候,我要自裁,拿刀子自殺,這個魔一聽他發這個心,那就去找釋迦牟尼佛,人不能自殺吧?自殺不是犯戒的嗎?他跟佛講,那佛知道他的心,魔的心就不讓他證到阿羅漢,祂說我才不會去阻止他,一個證阿羅漢的人他是不怕死的,他證到果位了,結果真的他證了以後,他自己就自裁,自裁以後這個魔就到處去他四周之間,用煙要把他燒出他的魂出來,燒來燒去都找不到他的魂在哪裡,入滅了,不見了,阿羅漢就是不見了,不是還有一個形體進入虛空,這就寂滅,真的化空了、沒有了。

所以你起碼要了解,快樂有這五種,你到底要修哪一種快樂?這不是我要講的,回過來講正題,「數隨止觀還淨」,我們一直都以佛所說的這六個法在修行,已知道「數」,已知道「隨」,上一次也稍微講到止跟觀,但沒有說要怎麼止?或怎麼觀?為什麼要這麼止?為什麼要這麼觀?哪個時修該止?哪個時候該觀?今天發的講義,你看一下就懂,以後人家怎麼講,你就不會被他欺騙。

禪修就是想要斷習得定,如果你禪修沒有斷你的習性,沒有斷你的妄想煩惱,沒有得真正的定,就是得了定,上面的初禪二禪樂,那個也不是你要得到的,所以你要證到解脫,得定、得解脫,都要靠兩個法,śamatha就是「止」,vipaśyanā就是「觀」,這個早期的講義有寫,梵文下一次講義才會講。這個止跟觀我們先來了解,前者śamatha稱為「止」,後者vipaśyanā稱為「觀」。如何叫「止」?如何叫「觀」?先止後觀或者先觀後止呢?或者是一般人在講的止觀雙運?怎麼運呢?講得很好聽,止觀要雙運,照經典在講沒有雙運的,先止後觀,得到觀再過來止,才有得到境界,得到境界以後,你不是菩薩就是佛啦!

你要先了解止觀到底是怎麼修?若不明白止跟觀,或者是止觀要怎麼雙運,你說我要再修止觀要怎麼修呢?怎麼同時運呢?當然也有止觀雙運,就是你心止了,但我的自性又可以超能力看到三千大千世界,你要不要觀?當然要觀!那個是高的,那是真的是止觀雙運。你現在在修行,很難做到這個境界,除非到四禪,四空處定以後就沒有了,四空處定就沒有境了,都是「心」,受、想、行、識這四個心,有看到外境的,有看到人的,當然四空處定,我講「空無邊處」、「識無邊處」還會看到眾生、鬼神,還會看到,因為你第六意識還在作用。你到「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這些都沒有了,看不到,看不到你用心感可以感覺。這些,那講義的表你們都拿到了,可以去理解它。那個大家辛苦做的表,很容易理解。

好,第一個「遠離」,第二個法要「修習」,修習vipaśyanā或者śamatha,是學習,這裡「修習」不是告訴你學這兩個,是用這兩個法來斷你的習性。這個「習」,我們如果一次薰、兩次薰,還沒有變成習氣(vāsanā),如果變成習氣,那就很麻煩,它有一個氣氛了,這個氣氛就很重,就像你在煮飯一樣,那個燒炭,那個火在鍋底,你用一天兩天,它還沒有這個煙灰卡在上面,你薰久了,煮飯煮久了,這個鍋底就有"灰夫,灰夫"(台語),"灰夫"怎麼講?就是這個煙屑,所以以前都要"cow dia"(台語刷鍋底),我講台灣話你們聽得懂嗎?要去把那個煙灰屑把它弄下來,那就變成習氣了。

你如果胡思亂想就變習氣,如果想一次不理它,就沒事,已經境界過了,你又再回想,一次想、兩次想、天天想、沒事就拿出來想,就變成習氣,習氣就很難斷,你要止、用觀、要搞好久才能把它斷掉。你修止觀是在斷這些的,這「修習」。

好,現在來看它怎麼講,「住於彼勤修二法」,這二法就是śamatha就是「止」,vipaśyanā就是「觀」,它解釋了,「云何已習śamatha」,這裡的習不是習氣的習,這裡的習是學習的習,你看這個中文文言文,要稍微懂它在講什麼,如果依vipaśyanā就能夠得解脫。好了,第一個你學習「止」,你再用「觀」來得解脫,這個修習斷習性,初步的習性是這麼斷的,那你可以想像,他斷的是「見道所斷惑」,對吧?還沒有修到「修道所斷惑」,所以,先「止」,「止」有功夫了,可以止你的心不胡思亂想了,你才有辦法用「觀」來得解脫,「觀」的方法就是離相!離相!不要著相!不要執著你看是真的,要用這種心念,這就是學習菩提智慧,是吧?好,這一句話很重要,理解了。

「如有一先已得初靜慮」,你一定要先進入用「止」來進入初禪或者二禪、三禪、乃至於到四禪,這叫作samādhi,就是「等住」,住在哪裡的「住」,等就相等的「等」。「等住」就是我的「心」跟那個「境」是相等的,不會說因為那個念不好,那一句話人家給你說恐嚇你,你就恐怖,那心是不相等的。你恐嚇我,我不認為在恐嚇,我只是看它是一句話、一個念,這就是你的心跟它「等住」了。「等住」還會煩惱嗎?不會煩惱,你修這個就是samādhi。沒有這個定的話,你就沒有初、二、三、四禪了。

好了,在samādhi的狀況之下,就是色界裡面的禪定了,它這裡告訴你,要再加修「四聖諦」,如果你不加修「四聖諦」,你就得不到解脫的,不是光打坐打坐就會解脫。這裡告訴你,要如實知「苦」、如實知「集」、如實知「滅」、如實知「道」,你們修十六心就在講這個。

你們新來的要補課、要趕快去看,這個已經講好幾個月都在遶這個「十六心」講,很重要。「無常、苦、空、無我」,「因、集、生、緣」因緣怎麼起法?你要滅,滅你的身、滅你的煩惱,「滅、靜、妙、離」這四個行相,你如果得道的話,你要怎麼去得道?「道、如、行、出」才能有出三界基礎?

這十六法得到叫「十六心」,十六心就要有智慧的人,修了五六年,就可以成就,然後繼續再修三十七道品,他十一年、十二年就證阿羅漢了,那是佛在的時候,現在喔,難哩,根據這個覺音聖者所說的,現在跨到佛滅後2500~3000年之間沒有一個阿羅漢,只能證到「斷欲阿羅漢」。什麼叫「斷欲」?這個下面,靠下半邊的講義有講,「斷界」還有斷到欲界的境界,就「斷欲阿羅漢」,對於欲界的任何欲望都沒有了,只有這樣,沒有神通,沒有三明六通,現在的人,佛不在,沒有人可以教你,你就是很用心認真用功,我們算是已經把佛說的儘量講清楚說明白,不見得每個人都可以領納進去。就是聽進去了,懂了,也不想做,你世間事還是放不下,沒辦法的。 好了,這個沒有辦法,要靠你的因緣了。

好,我這裡已經講了,你修四聖諦,你有samādhi境界的時候,就要回過來在色界四禪之間就去觀「四聖諦」,這樣你才有辦法得到「觀」成就解脫,四禪之間去「觀」成就解脫。

再下來,你要修果位,第三個,「云何已習vipaśyanā?」上面已經心解脫了,那你認為vipaśyanā不是更高段嗎?前面的「止」是讓你止妄想心,你有辦法心安定下來修「觀」,現在已經能觀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觀了,也知道「十六心」了,苦集滅道了,觀得很透徹了,能「觀」不能夠「止」,也不能夠得果了。

所以這一段在講怎麼得果?你要回過來用「止」,「止」梵文要解釋比較能理解,śamatha,tha就是「住」,住在哪裡的住tha,ma就是我,我的前面的śa,śa就是自性,我自己的自性能夠安住,你心當然不見得不動,心動你還可以安住,有為法之間的不動,那才究竟佛所要說的解脫。如果是上面所講的那個śamatha,你要斷欲界的貪、瞋、癡這些,你把心安住了,沒有這個習性,你才有辦法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快樂,那是初步的色界的止。你現在已經能夠「觀」了,它起了自性的魔性了,魔性你要聽進去,佛在大乘經典告訴你,你要去除魔性。

什麼叫作去除魔性?能夠看的、能夠聽的,眼聽、眼看的都是魔性,會善變的都是魔性,所以魔才有不可思議的變。這些魔性你都要去除,所以你看哪一個道場非常興旺的,那個都是在使魔性,你知道嗎?因為它用魔性善變的能力去攝受眾生,佛告訴你是自修的,你就是行菩薩道,你要講道理給他去做,不是你來攝受他。

所以為什麼有人講,我們這個孔達拉,孔博士說:你在南傳出家,弘法很難,因為是要你自己修證的,不靠誰,靠誰的話,上師給你加持一下,灌一個氣,那個有為法都沒有用的,灌多了有什麼用?你習氣還是習氣,沒有斷掉。所以內觀智慧禪,真正比丘都是直接在對你的心在修行的,有幾個想今生證阿羅漢的?很少了!不要講說阿羅漢,連做菩薩都不願意做,真正菩薩是八地,八地就是陀羅尼要懂,不動地以後才有陀羅尼,你根本都是前面的幾地都沒有,還要進入陀羅尼?不動地的人已經退、墮、散、落都沒有。退是退轉了,墮落犯四重罪。散失就是還俗了,不幹修行了,回家去吧!或者是毀謗大乘法叫作「退、墮、散、落」,這四個都沒有,你才是不動,這不動還沒有到不動地,只是這樣而已,還沒有到不動地。

所以我們在講大菩薩大菩薩,有的人就很高興說,我跟這個菩薩為伴侶,不是有一個偈語嗎?大乘佛法都這樣講嘛,都以這些大菩薩為伴侶,我說你要成為菩薩才可以跟祂為伴侶,你不成為菩薩,祂怎麼跟你為伴侶?你想得美喔,你這麼唸一唸,祂就來當作你的朋友?你要修到不動地,祂才給你做我們同儕,我們都是不動地的菩薩。

所以有人這麼....我看很多人這麼想,唸到這一句就很高興,那一天我就對某個菩薩講,因為她是每一天都唸這一句就很高興,我說你不要錯會那個意思,你要修,你修不到八地你就不要跟祂為伴侶。去阿彌陀佛國度的人,出來的都是八地菩薩,那些才是你要為伴侶的。

那個初果、二果,他也可以去阿彌陀佛國土,再學習,你在這邊修一樣的,你再留學到那邊,你修到八地菩薩,就要十方國土去度眾生、去培養你未來成佛的資糧,不然你在阿彌陀佛國度要度誰?每個人都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以上的。

如果你沒有到這個境界,在預科班,在這個化池,蓮花化池,有兩個化池,第一化池、第二化池,第一化池,觀世音菩薩教化;第二化池,大勢至菩薩教化,教化到差不多了,才能見阿彌陀佛,不然祂跟你講無為,然後起用,那無為怎麼可以起用?跟你講你聽不懂,因為你沒有到那個境界,那見阿彌陀佛有什麼用?阿彌陀佛教你這個從無為之中能夠用,好了,你學好了,去度化眾生,去十方國土到處去遊學,一邊學一邊度,那才是真的啦。所以不動地菩薩你不要小看,是大菩薩,那才是真的大菩薩,一定神通無量。講太遠去了,回過來,你要修果。

依這個śamatha心得解脫,如有一如實的知「苦」,如實的知「集」,如實知「滅」,如實知「道」,再加上「增上慧」。就是你原來已經得到的智慧,再用你更增一層的智慧,我們修行都是這樣,你在聽《解深密經》,第一次理解了苦、集、滅、道,第二次再聽,你又增加聞思慧,然後再用更進一步的增上慧,增上戒,增上什麼定,你才能夠得到更高一層的。

所以你要修到果位,這裡告訴你,要用你增上的智慧,這個智慧不是說越來越聰明,不是,越來越離相,越離相,離一切相。以前對小事可以看開,現在連大事也要看得開,這就「增上慧」,慧就是離相,jñā,jñā就是觀「止」。所以你已經知道「苦、集、滅、道」四聖諦了,也得到了śamatha的「止」,所以它告訴你要加上「增上慧」就發生靜慮,靜慮就禪定。所以由如是śamatha(止),修所斷諸煩惱,心得解脫。本來是vipaśyanā,你已經在上面都依四聖諦得到解脫了,現在你到進入修果位的時候,再依vipaśyanā,如實的再用śamatha(止),不要動心,來斷掉你微細的「修道所斷惑」的這些習性。這就在上一次那個表裡面最下面,無色界那個,最後面三行,欲界、色界、無色界,最下面那個,這三個加起來是十個。

所以為什麼無色界還在修欲界的煩惱呢?你已經超越了你的空跟色這兩個法,你已經進到你的本來無明的心地裡面去了,那個總共加起來十個嘛,你有三個要修,斷貪、斷無明癡,再斷慢心,這個就在這裡修的。所以你如果能夠這麼「增上慧」來斷的話呢,你才有辦法「修所斷」的煩惱得到真正解脫,這就是修果的。

在這個兩個圈圈這裡(◎),再更進一步的說明:如是修śamatha(止),修vipaśyanā(觀)以後,諸界中得解脫。諸界就欲界得解脫,色界色界解脫,無色界無色界解脫。無色界有三種「見道所斷」的煩惱,那個表你們還記得嗎?無色界還是有「見道所斷」的習性。到「修道所斷」,那還是有三界喔,欲界、色界、無色界。你如果忘記了,稍微再回想一下,你們要有過目不忘的本能,當然這個如果沒有熟悉的話很難啦。看過一次就知道這個表,大概是哪一行在講什麼? 哪一行講什麼?這要記起來,不行再回去看。修到無色界的下面三個習性斷了就是這裡所講的。好,那以前的呢?上面的色界跟欲界跟無色界,「見道所斷」的有八十八個毛病,你要斷的名為「斷界」,你就斷那八十八個而已,這就「斷界」。

所以「界」談到欲界、色界、無色界,但是它斷了,就是「見道所斷」的煩惱斷。好了,那斷一切行,名為「斷界」。斷一切行,「行」還記得嗎?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第二個法,你所造的一舉一動一個念一個什麼,都是一個「行」,saṃskāra,saṃskāra。你所造的總業,總業就是你的無明根本,你要斷它。如果「見道所斷」不斷它的話,看到什麼就執著什麼,看到什麼就執著什麼,聽到什麼就執著什麼,就是見聞覺知都執著,你都一定見聞覺知都不能執著,這還是「見道所斷」,還沒有辦法進入「修道所斷」,「修道所斷」一定是對著你的根本無明在修的,就是上一次那個表的最後那一行,十個法,「修所斷」十個法。

這裡跳一行,先上來。無色界「見道所斷」諸行斷故,所以離欲界。無色界裡面的「見道所斷」八十八個毛病全部斷了才離欲界。欲界不是我們人間這個欲界,所謂欲界,就是包括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包括貪、瞋、癡、慢、疑一大堆的啦。色界它是比較微細,但基本上還是一樣的,到無色界就減了,沒有瞋心了,其它都還差不多。所以「見道所斷惑」有八十八個,就是在這裡要斷,斷了才是斷欲界。不是斷我們世間人這個欲,是三界的欲都要斷,這叫作斷除愛欲。所以我剛剛講的,近代有人修到阿羅漢,頂多是斷愛欲阿羅漢,就超越三界,沒有欲心而已,現不起神通,三明六通就起不來。

最後這個要滅「行」,「一切有執皆永滅故」,我們上一次有講,我的執著、法的執著,分別我執、俱生我執、分別法執、俱生法執,講了嗎?還是在台中講的?這裡也有講?好像在這裡講?你要把它搞清楚,我已經跟你排好了。「分別我執」先斷,再斷「俱生我執」,然後第三個再斷「分別法執」,最後「俱生法執」才斷。「俱生法執」斷,就是這裡在講的,斷一切行,不會再有。

所以一切有執皆永滅,無明滅故行滅,無明破解了,無明破解就有明了,有明就是你業力不會沒有,你不要說你修到業都沒有了,不可能的。佛告訴你就是你現起業的時候,你要平常心看著它,這就是悟道。不會把那個你過去所造的業,全部一筆勾銷,不要想得美喔,那你神通怎麼起?你怎麼知道你過去做了什麼?幹了什麼好事壞事,都要看得清清楚楚,然後不動心,這是佛要告訴你的實相觀,一相無相,無相一相,這是離相,離相就是菩提的智慧,菩提智慧有了就是覺了,有覺你就有明了,有明就不會無明了,起一個念就執著,聽一句話,別人講一句話就迷糊掉。

要學有明,有明不是心裡面沒有法,有法,但我清清楚楚看著它,卻不在意、不動心,聽了幾十年的佛法,就在講這件事。從《金剛經》到《解深密經》,只是過程之間的vipaśyanā,《解深密經》下一品就要講vipaśyanā。現在你們已經先聽到了vipaśyanā,才知道以後講得更多它的境界。那桃園,桃園很多人才,上一次來的那個是中壢還是桃園?吳鳳珠。吳鳳珠一個女孩子,也是通靈。有一次她先生帶她來,她光通靈,她父親就借她的身體,她講話變乩童了,她還會問:「我現在看瑜伽師前加行,什麼叫作瑜伽師?」,問得很好,所以我衝著她這一句話,我現在很用心在寫這個瑜伽師十七地。你們看瑜伽師前加行看完了,那是蜻蜓點水,告訴你有十七個境界。現在仔細再講,你要仔細看,把那個境界搞懂。這個就是要對著這個,所有內心的行saṃskāra,過去所造的一草一木,一善念一惡念都好,你所做過的事,都是行。

這個行不是它會沒有,是你不受它影響,就是滅,有明就是滅,這個觀念聽那麼多了,應該可以理解了。一切行滅,這裡跟你講saṃskāra就是講「行」,「行」就是所有一切塵、法塵所造的你都要安住。然後在世間諦裡面,你都有菩提智慧看著它,然後對著它,不怕世間的一切相sa,sa就世間相,兩個sa,後面是s,s也是sa,都在講世間相。你所造的過去的世間相,你現在用你的菩提智慧ṃ來看它,在世間裡面看它。這個梵字就已經講,它有這個滅的功用在裡面了,不要再加一個滅,漢字裡面看這個其實都是a、a、a,都告訴你「諸法本不生」,對不對?有生等於沒有生,那法起法滅隨便它,那你就自在,這叫作有明了,你要學這樣有明了。你要聽一次佛法,兩次佛法,聽了大概是概念都有了,結論還是說你到底做了沒有?那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我是講給你去做的。

好了,一切行滅,就是滅界,如果經典這樣講到滅界,就是在講一切行已經滅了。滅行,我剛講它不會滅,它是你有菩提的智慧,平常心看著它,不恐怖、不歡喜,這就是滅,這有明看一切法。如果得到滅界的話,你才修得有一點果!如果沒有到這裡,沒有果。這究竟果了,斷了十二因緣觀了,嚴格講起來已經到辟支佛的境界,辟支佛才可以觀十二因緣觀,阿羅漢只是斷它而已。好了,今天重要的就已經講完了,剩下這個是另外一回中道觀的觀念。好,這主要的講義講完了。有沒有問題? 好,來,你好幾次沒來了?

 

【Q&A】01

Q1:「師父,阿彌陀佛,我看經典,某一個經典,它上面有說,佛說因緣果報不可思議,若思議者,則成癲狂。為什麼說去思議這個因緣果報,會有癲狂的現象發生?」

A1:「因為你恐怖,你沒有到離相,你沒有到剛剛所要修證的這種vipaśyanā跟這個śamatha。所以一般人知道果報的話,你去想它你會恐怖。你知道過去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每件大事你都幹過,你不恐怖嗎?你證到阿羅漢才可以不恐怖,你證到阿那含都要恐怖,因為祂有五神通看過去,那個世尊底下不是有五百隻鶴,到後來變成五百個阿羅漢嗎?還沒有修到阿羅漢以前,證到阿那含都有五神通,看到過去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都做過啦,連祂們都恐怖了,三果阿羅漢都恐怖,一般凡夫不恐怖?因為你不知道所以不會恐怖。

若給你有神通,知道你過去,唉,我怎麼會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都幹過?你不知道,我們什麼這個壞事都幹過,只是輪迴還沒有輪到而已!因為你有幸皈依三寶,所以佛跟你扶著,你不下地獄去。你不認真修的話,走錯路,就很有可能,上天,天報完了就下去了。連調達都要下地獄,調達也是有五神通,就是沒有六神通,沒有無漏通。

所以我在解釋《金剛經》告訴你,佛沒有這個異語,祂鐵口直斷,因為祂懂你會受什麼果報,就直接跟你講,你就真的受那個果報。祂說調達會下地獄,真的就下地獄,下地獄你們如果去這個舍衛國,舍衛國那個城跟祇樹給孤獨園這中間,它有一塊沼澤區,那個就是祂下去的地方,那個調達墮落地獄的地方。他做了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把這個僧團分離,還叫人家害了母親什麼,反正就三個,殺父、殺母、殺什麼的。你不知都不會恐怖啦,你知了當然恐怖。你去思惟,為什麼會講思惟?不是色界的思惟,一定都是無色界的思惟。無色界的思惟是以心來得神通的,祂才可以知道過去,知道未來。宿命通都在思惟,想一下就知道,這個過去是做什麼?現在會什麼。所以你這樣思惟你不會發狂?沒有定力解脫的人就會發狂。」

【Q&A】02

Q2:師父,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果身邊的人,有對於感情的事情,比較不能解決的話,這樣子要怎麼幫助他比較好?」

A2:「這個他的業力,怎麼幫助他?你不能幫他解決,你就叫他來求佛菩薩。」

Q:「可以幫他求嗎?」

A:「幫他求?那你要做很多功德,做很多功課。業力每個人很難講的,他跟她有緣,你再怎麼勸,他還是要那個…,你為什麼要勸他?你叫他不要跳下去,他如果跟她有緣的話,一看就來電,你再怎麼擋也擋不住,世間人就是這樣,除非你有學佛法,看到一句,哇!我們累劫就是這麼一直在輪迴,他會恐怖,他自己覺悟比你去救他要快一點,你要讓他學佛法看一些因緣果報的,最好是看本緣論,佛祂的本生譚,就是大藏經裡面的最前三册,都在講佛的一生跟過去世。

你看那個你才懂得,喔,我們原來是累劫這麼一直在輪迴的,讓他自己懂,你也還沒有能力攝受他,你還沒有產生魔力,有魔力才可以控制他一下,最好是讓他自己修,你接這個緣,讓他學佛,那如果有善根,他會接受,只要他能夠接受,去接觸哪一個點,哪一個人,然後多聽,他理解了,他自己就可以擺脫。如果緣很深的話,連阿難都不行耶,五百世的夫妻緣,這個女孩子她很敏感,一看就喜歡了,阿難還是不動心。這個是我們無明就是這樣,你要破它根本無明,難就難在這裡。好了,後面。「謝謝師父!」

 

【Q&A】03

Q3:「師父,阿彌陀佛,弟子想請問惡業能不能消除?」

A3:「你不要讓惡業現出果報,消除的話不可能啦。」

Q:「那唸地藏菩薩的滅定業真言有用嗎?」

A:「當然有用,它可以保護你!」

Q:「但是實際上它並不會消失?」

A:「當然不會消失,消失就沒因果了,你剛剛就是說一切都沒有了嗎?」「它就是你必須要承受那個惡業以後,它才會消失?」「你如果要修阿羅漢,你就要接受。如果你要不認真用功,那求菩薩保佑,祂天天跟你保護的。哪一世你踏錯了,果報照樣來,你今生還可以聽到觀世音菩薩,聽到地藏菩薩,祂來保護你。不見得每一世都可以聞到這些佛的名字、菩薩的名字。」

Q:「「所以暫時沒辦法消除的話,就是求助菩薩的力量,然後持滅定業真言,可以暫時的頂住而已?」

A:「「那是暫時保護你今生不會再迷糊掉,你要修阿羅漢的話,為什麼不自己解決呢?對著過去所造的業不動心,不是講了半天都在講這句話嗎?你為什麼要求觀世音菩薩,求地藏菩薩呢?不求你自己呢?」

Q:「但是有時候面對一些狀況,可能有時候是無能為力的。」

A:「不行才要求菩薩。菩薩跟你保護,不代表你有什麼成就,沒有。只是保證你不墮入三惡道。下一世還要再來。你如果不選一個淨土去的話…,那在這個世間輪迴,很有機會。所以為什麼最後一定要選一個淨土,不管是天上淨土,還是西方淨土,東方淨土,哪一個淨土,跟哪一個有緣。你就要脫離這個我們五濁惡世,你如果沒有定力的,覺得很恐怖;如果離相的話,也沒有什麼不好,可以磨練你的心意志力。所以為什麼我常常在講,這邊的阿羅漢、菩薩,到別的世界去,那個佛都知道在娑婆世界修行的人,祂只要度一個人就不簡單,所以祂的功德很大。你去那個淨土,每個都是聖人,那不稀罕的,講什麼這個法,每個國土都發光,每個國土很美麗,那邊的佛太輕鬆了,所以比不上釋迦牟尼佛,祂是很辛苦的在五濁惡世之間在度你們。這個功德才是非常大,智慧要很大,當然佛跟佛的智慧都一樣沒有錯,但是祂們輕鬆,祂只要講,這些有果位的人,一聽馬上就可以做到。在這邊的人,如果因緣不具足,連佛開口講話,有的才悟到須陀洹、斯陀含,為什麼都這樣?不是佛在的時候,一聽都可以證阿羅漢嗎?他的業力就是這樣,蒙蔽他的智慧,佛只有講一音,都是同樣的解脫道。那聽到他只聽到這樣子,所以祂只能得須陀洹,這是他業力的關係,沒辦法的。所以你懂了,今生不用怕自己的心,慢慢認識這個心意識,唯識要懂就是這樣,煩惱知道是什麼?心是什麼?然後都是虛幻不實在的,你要有一個覺知的能力去看著它。剛開始不見得看得開。起碼就晃動一下,你起碼就安住嘛,不要連腳也站不住,真的站不住,你就要求佛菩薩。上一次是誰問的?如果不行的話怎麼辦?不行你就要求佛菩薩啦,要念佛,祂出手來救你一把,因為你已經不能夠面對那個境。如果你要修阿羅漢,都要自己去面對。

 

【Q&A】04

Q4:「然後另外一個想請教師父,就是資糧位,或是資糧如何修集我們的資糧,是比較好的方法?」

A4:資糧位?資糧位你們不是「布施」第一個要先做嘛?然後你持戒要持,那個你有皈依,這個六念法要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這六念要先念。這個你常常有這六念的話,你起碼就可以保住你今生所修的,還可以生天。當然天不是你所需求的,你要知道地藏菩薩在四天王天那邊有一個淨土,觀世音菩薩在忉利天有一個觀音殿,你要再高一點的話,兜率天有一個彌勒菩薩在那邊的,兜率天內院,這些都是我們天上的淨土。

人間淨土,只要在那個真正的風景很好的地方,都是聖境。我們凡夫看不懂,現在的靈鷲山就是聖境,可以直通天堂的。經典有講,哪個角度怎麼走? 怎麼走你就可以進入那個殿,可以見到什麼?見到什麼?見到彌勒菩薩,見到什麼?因為我們凡夫眼,看不清楚。所以看你的心,你最後不能夠成就道業,你總是要有一個去的地方,我下一世再來。如果今生能成就,那就最好囉,末法時期很難,所以你要選擇一個,修行修到最後,你總是要有知道說,你要去哪裡?不能到要走了還不知道。如果沒有人幫你助念,你還不知道要去哪裡。

一定要以你的狀況,你是有基礎的,你多聞多聽,你是可以認真再成就,剛剛講要修果,修果。沒有最高果,你起碼最低果有吧!最低果就不用下三惡道,你不要怕惡業不惡業,能夠修到須陀洹,都是色界天寄居,再下來再上去。如果你把這個要修的九十八個煩惱都搞懂了,欲界是哪些毛病?色界還有哪些毛病?無色界哪些?你都把那個表搞懂,你很容易對治你的心起心動念,外境給你的順逆的境界,就在看你心怎麼反應,人家都講不好的話、不好聽的話、不中意的話來刺激你,你到底有沒有反應?如果都不動心,覺得都無所謂,那你就自在啦,就有明啦!不必怕過去的業,是吧?!罪福本是空嘛,那個最好的懺悔,不是有這麼一句話?罪有空那福也空,那是究竟懺。

這就跟你修這個有明的心一樣的法,要認真去修,最近有比較用功,沒有像上一次那麼累。

「是!謝謝師父。」

還有嗎?這邊有沒有?媽咪應該有問題要問吧?沒有?心打死掉了?喔,心打死最好,不要去懂得太多,聽到什麼就恐怖,聽到什麼就高興,這些跟你沒關係。你在這裡修法,學的法就是這樣子,不通商量、六親不認,你只要這兩句話,你就悟道了,什麼來都不用恐怖,你要我死,我就死吧! 你要你女兒怎麼樣,你要怎麼樣就怎麼樣嘛,你還會恐怖嗎? 她們有她們的福報,你不用去為她們煩惱。

「沒有了?」「沒有!又十點了,好。」


[ 內觀禪修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