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爾禪修中心 內觀禪修--

內觀智慧禪上課實錄04 (2017.03.28.上課)

(2018.02.08更正)

法爾禪修中心 善祥比丘 輯 


今天發的講義主要是針對心識,你所要修的就是「我執」跟「法執」。雖然是十六心、十六行相,四行觀住,這些唯一都是要對著身體跟心,心就是包括我的執著、法的執著,斷這些才能成就。上面這個表繼續上一次所講的,欲界八忍八智跟色界、無色界,這十六心要實際去修證,沒有修證你就得不到世間第一法。這個第一個表最右邊「世第一法」,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得到就是無漏智慧現出來,無漏智慧現不出來,你就不能往前推須陀洹、斯陀含,更不用講阿那含,或者阿羅漢。所以四善根,這裡沒有列四善根「煖、頂、忍、世第一法」,只有列出「世第一法」,就是四善根的無漏智慧。

所以在欲界你要得到這個苦集滅道四忍,得到苦集滅道四個智慧,這四個智慧不是從苦、集這麼一直下來,因為欲界苦法智忍,證到苦法智,你要去進入色界修,所以你欲界比較認識得清楚,六根對六塵的執著,如果你不能破解掉,你就進不去色界。

色界修的是「類智忍」,這是欲界裡面的這些不如意的事再繼續修,anvaya (following, succession,後續欲界的微習),就是類似苦諦所受的種種苦,或者種種快樂,這些你都要去忍。色界修完了,當然不是就直接進入無色界,如果你智慧比較具足,也有可能直接進入無色界;有的人沒有透過欲界、色界這麼走,他直接從欲界直接跳到無色界,這種人大概都是過去世再來的菩薩,他不用這個下面第二表所說的初、二、三、四禪,他直接就進入空無邊處、識無邊處這麼去修(色身突破了)。

那如果定力不夠,過去沒有修過,當然你就會散亂,這種散亂就是苦行道,你會修得比較辛苦一點。所以要讓你的心能夠安住下來,沒有人跟你講,你不看經典,經典也看不懂,就會修得很辛苦。但是因緣具足,有人跟你提醒,萬法皆空,「無常、苦、空、無我」這種觀念,你也能夠確實去做,慢慢這個心就安住。

不要執著初、二、三、四禪之間所看到的什麼境界,這些都沒有用。你雖然有四禪境界,但你一點果位都沒有,下一世再來人間還是凡夫一個,這就世間禪跟佛禪最大的不同。

這個如果按正規快行道修,它是「苦法智忍」,修到六根清淨,就不再對色、受、想、行、識起煩惱,那就得到「苦法智」,這在欲界修。所以欲界裡面最難修,但是道理懂了,也說放下就放下,放不下就用第二法,那就是唸佛或者用呼口號,呼口號就是拿一句經典來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麼訓練你自己,不要執著那個境。

進入色界,下面這裡初禪的境界,老同學都知道,「未到地禪」就是欲界修,它有五個心,所以蓋括色、受、想、行、識這五蘊身所具足的五根,色所具足的五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這五個心,再加第六意識,六識就第六意識。所以欲界修的都是用這五個心,這五個心你如果不能離相,你六根就不清淨,這叫「未到地禪」,不算禪,沒有進入梵天的境界,是在欲界修。

但是你如果在欲界修這種苦集滅道的法,那你也得到世間裡面的欲界就可以得到無漏智慧,智慧具足很高的人,他不必經過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也不必經過四空處定,反正這些都是過程,有、沒有都無所謂。所以有人就在欲界裡面就證到無漏智,當然也沒有神通。你沒有認真修初、二、三、四禪,沒有具足這個四禪的境界,怎麼起神通呢?起不來的。

但是佛法不見得要有通,他只要解脫就好了,所以這就是心裡面為什麼他得到無漏的智慧,過程他不見得要有神通。但是你沒有神通,表示你這個心雖然沒有煩惱,但你不會用,這自性本來都是相通的,以前我們在講這個無明緣行,無明的根本就是只有自性,自性應緣的時候,有因緣它就起法,這個應緣起法進入行陰的時候,你只要不讓它動,那就是沒有煩惱了,這是阿羅漢的境界。阿羅漢也有九種阿羅漢,你要到最後智慧跟定力具足,那是六神通具足,你在中間第六種阿羅漢祂就不動,祂可以讓無明變有明,有明這個自性它只有真實法,所謂真實法就是實際上有因緣才能緣起,它不依你內在的習性緣起,它不依你自己的妄想緣起,這個就第六意識的功用,到第八意識那已經是菩薩或者是佛的境界了。

這第六意識我們說像小收發站,因為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這五個小收發站就算五個地區電台一樣,或者地區的雷達站,它收的都是地區的,但是這樣它不能深遠、不能廣大。所以修初、二、三、四禪的人,他會看到外境,百世界、千世界,都是依這個第六意識心在看,它不是依我們的肉體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這怎麼看呢?看了有限。

所謂神通就一定要是三千大千世界能看得到,有一些小菩薩祂光肉眼淨,祂沒有神通也可以看到百世界、千世界,這大般若經裡面講的。所以只要你心清淨,用肉眼就可以看到很遠,十個銀河系、百個銀河系,這些不是究竟神通,阿羅漢一定要看到三千大千世界,所以是在四禪境界。這些都是講實修的境界,但還沒有得到這些究竟以前,你這十六心,一定要完全修證過,寧願沒有什麼通,沒有看到什麼東西,也沒關係!

你這身體的痛、久坐痛,你都要能夠忍。所以欲界是忍色身的痛比較麻煩,色界是忍你不要執著你所現起來的,剛剛講的,第六識小雷達站,一些光怪陸離的事情,看得比別人多,那個要忍,不能執著。如果到無色界,那當然就已經突破色身,所以這種見比較少一點,一般是到了「苦類智忍」的時候,你得到苦類智,色界,你會有身體的快樂、心裡的快樂。苦不代表是痛苦,duḥkha、duḥkha就是說我給你涅槃的境界如虛空這是苦。苦的梵文duḥ+kha(dur+kha),kha就是空。但是他色身所受的都是受侷限在不如意的事情上,或者快樂的事情,快樂完了還是痛苦,若有所失,所以苦樂到最後總結就是無常、苦、空、無我,都是痛苦的,這個你在色界,如果懂佛法就容易拋棄它。

我們這法決,這一次禮拜六送我去坐車,在跟我報告新的進度,最近一到初禪境界,他就厭惡初禪的心就起來了,一般人沒有佛法的修習,或過去世沒有薰習過這種修行的現象,他不會自然現這種現象,當然他就對那個初禪的境界,有的人很喜愛,他就起了厭惡心;那我們老生都看過講義,當你得到初禪的時候你就要觀初禪這種是不究竟的,要把它捨棄,然後起了心念我要追求二禪,拋棄初禪追求二禪,這個要用一點念力轉。這個講義早期的都有看過了,如果你新來的當然沒聽過,進入歡喜心的時候是二禪,那你也要把那個歡喜心去除掉,厭惡它,他說厭惡它,然後往三禪的境界,三禪是氣很旺,所以身體會充滿整個氣,充滿氣最高點它就是不呼吸了。

下面中間這個表有告訴你,禪定時有呼吸、沒呼吸,給你沒有上過前面的課的可以複習一下、了解一下。只要你有呼吸就沒有到三禪的境界,三禪要進入四禪的末端一定是沒有呼吸,有呼吸是用皮膚呼吸、毛孔呼吸。

今天看到我們這個潘XX,我們這位憲兵,交了一份報告,他就談到這個地方,他當然很專注,雖然打坐時間不多,他一專注作畫就會停止呼吸,停止呼吸氣就很旺,到最後毛孔會起雞皮疙瘩,這不呼吸那是透過皮膚在呼吸,等到連皮膚也不呼吸就真的進入四禪了。

所以你要數息要數到三禪末端進入四禪才不能數,因為沒有呼吸可以給你數了,不然你就數息、隨息、止、觀都要做,這些看這個表比較清楚一點,這算是複習了。到四禪就真的不呼吸了,息止但是他的第七識、第六識都不起作用,只有第八識安住。安住,有時候它還可以看,四禪它就有五通現起來,它的現起來就是依識第八識現起神通,第八識就是我們的阿賴耶識根本識。

好,這個呼吸主要是告訴你說,你只要打坐還有呼吸,不管是吸了一下就停了三十秒、一分鐘、幾分鐘然後又要吸一下,那個都是有呼吸。像一蔴麥、一個芝蔴、一個麥那麼長,那很短,0.1公分、0.2公分,吸一下就停了。

過去我們說這就是似有若無的呼吸,說不呼吸,偶爾過一段時間又吸一下,說呼吸他又不認真地呼吸,他不必要呼吸,氣進不去了。所以這些從呼吸上你就可以去判斷你大概是在哪一個階段上。那身體上你當然知道,這個三禪境界氣充滿整個身體;二禪是歡喜心會起來;初禪呢?下面所講的,眼睛、耳朵、身體這三個識還有作用,如果你說五個心都有作用,那連初禪都沒有,也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你都有感覺,加上第六意識,所以你對周圍,對聲音、對什麼,你都還清清楚楚,這是「未到地禪」,這是欲界的修行。欲界本來沒有禪的、沒有定,但是他已經有一點樣子,還沒有進入初禪而已。

所以眼、耳、身,六識,初禪你一進去可能要有段時間,所以鼻子跟舌頭就不用,鼻子、舌頭不用等於不用吃飯了,以禪悅為食,鼻不聞香、舌不食物。你常常在聽以禪悅為食,以禪悅為食,不是你嘴吧講的,打坐入初禪那種快樂,因為不必吃飯了,雖然沒有到七天,七日七夜入定是阿羅漢,不必起來,辟支佛兩個禮拜一直坐在那裡,所以不要講那麼深的禪定,只是講說初禪他就不必吃飯了,因為他舌頭跟鼻子不用了,不再聞香、不再吃酸甜苦辣的味道,這個你可以自己去判斷你自己的境界。

如果是周圍之間的環境你都清清楚楚那是「初禪」也許「未到地禪」,五個心都有,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過一陣子還要出來吃飯,中午到了要吃中飯,晚上到了要吃晚飯,這些都入不了初禪。

好,呼吸已經交代完了,你自己可以去判斷,所有這些佛所說的階段,你不去修證,那是佛的不是你的,你光說不練沒有用。懂了這些,就像搞會計的人算人家的錢,到最後都是別人的,摸人家的錢而已,沒有用。

所以佛法貴在聞思以後要修,不修那沒有用,名相記了,下一世再來都忘記了又不懂。如果你證到那個境界,斷了多少習性,那個是真正的,那不會跑掉,不會突然間又冒出來,不會!你斷了貪、斷了瞋、斷了什麼,九十八個煩惱,你斷多少所以才有初果、二果的名稱。

須陀洹祂斷了身見,祂如果不斷身見,「苦法智」得不到,「苦類智」得不到,因為對於身體,不管是色界苦,或者是欲界苦祂都忍。那為什麼無色界沒有色界的苦?因為它是心,無色界是講心不講色,這個肉體沒有了,肉體沒有祂也有痛苦啊,祂是因緣果報的痛苦,所以「集法智」這一部分的煩惱會很多。

好,看這第二表,初禪了解了,「未到地禪」也了解了,進入二禪只有意地相應,意地相應就是第六意識跟第七意識相應,意念的意,老同學他們知道、聽過,講義裡面有講,這裡有,第一個表的最後一行。欲界「未到地定」,欲界「無漏智」你要得到,色界「四識心用」,四識這包括眼、耳、身跟意這四個心,你們如果是沒聽過記不起來趕快寫下來,你要進入三界裡面的最高無漏智是「世第一法」。

欲界的無漏智,就是你對周圍之間人事物你都能夠解脫,這種叫作欲界的無漏智慧。你眼睛順了,耳朵順了,鼻子、舌頭、身體都沒有什麼自己的執著,所以雖然沒有得到真正的定,但你卻什麼都看得開,這不一定要入定,他有看得開,有的人過去有修,也可以這麼做到。

好,色界剛剛講對下面四禪,他就有四識心,四個心就是初禪下面那四個,眼睛、耳朵、身體跟第六意識這四個識心相應。那如果進入二禪,色界二禪,他只有意地相應,這就是色界苦類智這一行,意地識,「意地識」就是指第六識跟第七識。

好了,這裡要稍微說明一下,第六識剛剛講的是小雷達站,探照外面的因緣,所以第六識它可以看、可以聽、可以聞這些功能,不一定要經過眼睛、耳朵、鼻子、舌頭…。所以二禪可以看到外世界、可以看到幾個世界,不是透過眼睛看,它真的透過第六意識(vijñāna),所以第六意識不一定要透過眼睛,像阿那律陀尊者,祂眼睛瞎掉了,祂卻有天眼通,因為祂一上課佛講經說法祂就睡覺,世尊為了激勵祂就罵祂:「你這個畜生種!」

愛睡覺就是畜生,被佛這麼一罵,祂就發憤圖強,七天七夜不吃不睡,就打坐,結果把眼睛弄瞎掉了。佛就教祂那你就用「爍見照明三昧」,「爍」就是閃爍那個爍(śa/ śi),不是外面的閃爍,是你內心的閃爍。所以用你內觀,觀哪裡呢?觀我們前額這個地方,用內心眼往上觀那邊,然後就一直修行、呼吸,這個很容易開發天眼,所以後來祂是天眼第一,祂有沒有透過眼根?祂眼根瞎掉了,祂是透過第六識觀vijñāna。

第六識具足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的五種功用,都是有自性。如果回歸到原點就是所有的法都是從一個自性起來的,這個自性要看東西,就用自性轉成眼自性─眼根;這個自性要聽,就用第二個,耳根自性,不一定要用耳朵。那一般人沒有這種功夫,自性起不了作用,都是透過「根」跟自性合作,有神通的人不必要透過五根。

所以這樣,五根跟第六意識還是合作,如果你光眼睛看到東西,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要第六意識來分別這是什麼物相;如果聲音,第六意識告訴你,這是聲音,但是什麼物相?什麼聲音?它不知道。所以不知道才會有藉後面第七識它的功用。第七識有兩個名字,一個ādāna,這裡沒有寫,它寫了第七識是manas,末那識就是第七識,它善於思量。

但是我們禮拜三在講《解深密經》,佛祂說第七識就是ādāna,na就是名相,你對一切名相na,dā長音就寂然不動,da就是給你,這個名相給你,給你又不動心dā,不能動心,名相也不動心,給你這個動作以後你也不動心;前面的ā也是長音,ādāna就翻作阿陀那識,阿陀那識就是給你一個名字。

如果用manas思惟,那是很糟糕的,那是凡夫的胡思亂想;如果給你ādāna,那是給你名法和色法,它只是給你名字而已。所以第六意識五根所具有的功能以外,它面對這個到底是什麼,它不知道,它一定會叫第六意識給它一個名法、色法,所以再透過第七意識,它是給名法、色法的一個意識。

當然它還有一個「思量意識」(mano-vijñāna),這個是比較麻煩的。你有正思惟那是還好,一般人沒有這種八正道,都是胡思亂想,所以散亂。所以二禪的時候,六七識的功用,「意地」要稍微認識一下。

你在色界的時候,第六識超能力產生了一些物相、一些聲音一些什麼…,經過第七意識來告訴它這是什麼名稱。你說第七意識它怎麼那麼行?不是它行,它是進入第八識抓出檔案,然後再來告訴第六意識這叫什麼。你看到一個人,知道是人,那是誰?不知道,不知道就進入第八識去查檔案,這個人有看過沒有?有看過,有看過他叫什麼名字?就給它一個名字。ādāna就是給名相,名法、色法。

所以這樣二禪境界,你這兩個心就一直在交流,你就可以看外境、看內心。如果你還可以看到眼耳身這些作用,你還在初禪的境界;如果五識心都起作用,那連初禪也沒有,都在欲界定裡面。

那三禪呢?三禪還是六、七識的作用。七識它有觀妄想,剛剛講的它是給名法以外,它還會起妄想。所以你到底說有沒有定?有定就不會有妄想,我只是給你名法以外就不再妄想,這就是我們常常在講「第一義諦空」。我看到這個人,不加以說這個人是好是壞,不加以評論,這是第一義諦空的概念。「實相觀」也是這樣,「無分別心」也是這樣。

所以同樣一個現象,佛法為什麼依不同的經典所採用的名相會不一樣?那依當時對象,聽的人他的程度、他的接受度,佛會用不同的名稱。所以你知道說第七意識,它正常、最好的功用是給名法、色法,最不好的是它會胡思亂想,才會造成後面對法的執著。

剛剛我講,你要修除我的執著、法的執著,然後兩種執著又有「俱生我執」跟「俱生法執」的執著,那你要對一下,這下一次再講,但是你要先看一下。「俱生我執」也要在修所斷,什麼叫「修所斷」?「見所斷」跟「修所斷」,如果你對佛法的名相不懂,「見」都在色界跟欲界裡面,眼耳鼻舌身接觸外境,用「見」代表,dṛṣṭi (唸darisiti 或者dirisiti),這是見。
那「見」如果是剛看到就不執著,那也沒關係,如果變成很執著,那是真的是「見」,看進去了就執著。如果在第一義諦中,你看不去執著它,那就好一點,有一點功夫了。所以後面有跟你講,「俱生我執」你要在「修所斷」才能去除,那「修所斷」是什麼境界?我們是見所斷、修所斷,「見所斷」有八十八個煩惱,包括欲界跟色界八十八個隨煩惱。那「修所斷」,就是你修心養性才能斷它的,那只有在無色界斷。

所以你如果不開悟、進入大徹大悟進入無色界,「修所斷」永遠沒有辦法斷,因為它的心很微細。所以你要從無明不起行,你不進入無色界,不能講無明讓它不起行,不可能的。色界的無明都起行、行緣識、識緣名色,頂多有功夫,斯陀含、阿那含的人,都是在這個地方,沒有後面的六入、觸,然後有這個受、受有愛,這些是凡夫的凡夫,不用講是在修行。

打坐修行的人,只能做到第四個,無明緣行,行緣識,識是認知那個境的。所以第六意識心一定有,第六意識心有了,第七識開始起來了,我剛剛講第七識給它名法跟色法,從第八識去找檔案給它,所以到此為止。第一個無明緣行,因緣法起了,行緣識,識就是心,心緣名色,名色是第七意識給第六意識的,名法跟色法,這個時候你知道名,名就是名稱,是心念頭;色法就是影像,包括你過去看過的東西現在心中,包括你在色界天的時候,你可以映現到外境、外太空,看到天上人間、看到什麼,這些都是色法。

所以在色法分別了以後,就不能再有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進入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入,只要有六入都是凡夫,不要講說禪修多好、氣多旺、躺在那裡汽車壓過去都不會死掉,也沒有用。因為他已經是進入六根入六塵,六塵就有你的覺受、有你的喜怒哀樂,那修行是沒有辦法有善境界。

好了,現在了解第六識和第七識之間的關係,告訴你「俱生我執」跨兩邊,那前面的「俱生我執」它有一個「分別我執」,今生薰習的叫作「分別我執」,與生俱來的執著那是「俱生我執」。「分別我執」今生薰習的那比較好斷,因為你出生以後已經薰習這些變成一種習性,這個比較好斷。第六意識對眼耳鼻舌身的執著,你只要放下不執著,「分別我執」就滅了。

但是你要滅「俱生我執」,那就不簡單,要進入第七識、第八識裡面去修。所以後面這個說明你自己先看一下,要滅「俱生我執」是很難的,你說沒有一個我,用嘴巴講沒有用,要你真的做得到,什麼都無所謂,「俱生我執」才滅,這個都要在修無色界的時候才有辦法滅掉。

無色界,禪宗講的要大徹大悟,就是所有的經絡你要打通,你不打通就沒有進入無色界的境界。你在四禪的時候,臉書已經講過,要怎麼讓它進入你的靈魂到虛空去呢?就是要訓練它,脫離脫離脫離,脫離肉體就進到虛空了。有幾位說靈魂要脫離,脫離其實你有定倒無所謂,就怕你脫離出去,這個心很敏感,這個心不是你被頭壓住,身體蓋住了那種念頭而已,它是有靈通的,一進入虛空每個因緣他都能夠知道,知道了你又安不住,所以就亂七八糟。

感情作用很重就很麻煩,知道這個人怎麼樣,知道那個人怎麼樣,放不開,那不是很煩惱嗎?所以無色界,在色界沒有修好的時候就不要進去,但有的人不經過色界,他過去有修,有修今生再來,某個因緣就進到無色界境界,他也是散亂,因為所有的空間已經不隔離了,所以知道很多事,很多事就真真假假搞不清楚,什麼通都會現。

他心通,他起個念你就知道,他要幹什麼你也知道。如果是好對你,你可能歡喜;如果不好對你,那你可能就煩惱。歡喜,不歡喜,都不能起心動念,不是只有一個,你功夫越大,範圍越廣;功夫小的就周圍之間,踫到的有因緣才會感應到這個人在想什麼。

他心通很容易現,心打開就可以,那是小他心通,小小的他心通,真的他心通不是這樣,他是掃過去虛空什麼眾生他都能夠知道他在想什麼,然後高階的他想不到。如果你在初、二、三、四禪得到了他心通,二禪的人可以知道一禪的人他的心,初禪的人不知道二禪的人的心。所以四空處定也好,四禪定也好,你不知道辟支佛祂的什麼心,辟支佛不知道菩薩的心,菩薩不知道佛的心。

所以有一次大會,大家都不知道佛到哪裡去了,一直在找,後來找文殊師利菩薩,那佛到哪裡去了?文殊師利菩薩是再來的佛,祂知道,其他的這些十地菩薩都看不到。所以你可以知道,高階的聖人祂可以知道下階他們的心意念,下階的人雖然有他心通、什麼通,不知道上階的人,比祂修的好的人,祂不知道。

這些在禪修上來講,這些都是光怪陸離的事情,早早趕快進入上面所講的十六心修證最重要。你光有這些,一般人不懂去搞世間這些有的沒有的,你就不知道這十六心那麼重要,這十六心隨便你得一個心,比你初二三四禪哪個境界都要好。所以你得了一個須陀洹,比你得了四禪定的五神通還要高,得須陀洹的人祂是不下三惡道的,剛剛講的祂去掉身見,再來就「禁」跟「戒」祂沒有取見,「禁」就是佛教裡面佛說的戒律,這個可以做,那個不可以做,就禁止了。「戒」就真正佛說的,有發生這個事情,招來信徒譏嫌也好,或者是會下地獄去的重罪等等,只要有發生佛就要制戒,佛不會無因制戒。

所以早期這些聖人都很聰明,雖然他們都是婆羅門,佛只是跟他講通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自淨其意這一句話最重要。第三句「自淨其意」,你自己要去淨你的意念,是諸佛教你的法就這麼樣,結果他們都證阿羅漢,這智慧很高,佛只告訴你這樣,你的意念不清淨搞清淨,他們很快就證阿羅漢。

後來為什麼有戒律?一個一個僧團大了,這些人參差不齊,人貪瞋痴慢疑就很多,一直出現,所以只要出現就制戒,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還沒講到這裡,你要看臉書,臉書講到為什麼要去斷,守這個戒?你有prātimokṣa就是別解脫戒,有「禪戒」,打坐修行的禪戒,有「無漏戒」,無漏戒就是心清淨你修這十六心就是無漏戒,看你是須陀洹、斯陀含,小小無漏跟大無漏,都是有果位的,到最後「斷戒」,斷一切習性的戒,這個是修「禪戒」跟修「無漏戒」,才有辦法斷一切的九十八隨煩惱。

戒還分很多種,我們出家人在修的別解脫戒prātimokṣa那是欲界修的,你守了這個二百五十戒是欲界修,你修到第三個層次無漏界,就是這個十六心,你證得十六心起碼就有斯陀含,你再證所餘道類智,就可以得阿那含、阿羅漢,那就無漏,究竟無漏就阿羅漢。

無漏界你要修啊,你不修無漏界,初二三四禪那個光怪陸離的事情都是假的,沒有用啊,心不清淨。所以佛示現就告訴你要修的對象,我跟它列在下面就是「我」的執著跟「法」的執著這二個而已。

但是你要在第七識跟第八識之間,要怎麼把它調伏不起,那就要花很大的功夫。在日常生活之間,接觸人事物之間,你怎麼去擺脫這些你罣礙這個、罣礙那個,這些都是自己要有智慧分辨說我還有沒有這個習性?阿羅漢當然是完全清淨,阿那含,不錯啦,祂修了三十七道品,有了,但是不究竟,還留一個尾巴,所以祂有五個煩惱。

第一個就是對色界所得到的境界會執著,色界執;得到無色界的境界,祂也執著,兩個,所以祂超越不了這個究竟解脫。再來就是「掉舉」,為什麼掉舉呢?到無色界的時候祂心通虛空,通過去、通未來這些眾生的因緣果報,過去祂的因緣果報都知道,這個心,「掉」就是散亂,我們說失心,為什麼失心?證到阿那含的人為什麼會失心?因為剛剛講的祂有靈通,祂接觸很多,但是祂看不開,還有一點看不開才會掉舉,想到這個人過去跟我哪一世又有什麼好因緣,然後就胡思亂想,整天接觸因緣多,然後又胡思亂想,這個心怎麼不散亂?要練好久,這是有功夫招來的煩惱。

再來第四就是「慢心」,不是無厘頭的慢,無厘頭的慢那個是凡夫,我慢、增上慢、…有七八種慢,有五神通的人他有一點傲慢,這傲慢還有一點道理,因為祂有五神通,總是比四禪境界的人要好的多,四禪境界的人不能比阿那含,他也有五神通,那個都是更有貢高我慢心,他不知道要去斷這些,但是阿那含祂已經知道要斷,祂還沒辦法斷,祂有一點優越感,我有五通,就是漏盡通沒有,漏盡通有的話,祂就是阿羅漢,無漏的智慧沒有,就差這麼一點,這四個啦。

差那一點就是根本無明沒有破,所以才有留一點點,這就是根本無明。所以這五個它是很微細,但是讓祂不能成阿羅漢,只證到五淨居天,祂還有色身,所以屬於四禪天裡面的五淨居天上面,去那裡出家人就要「作淨」,就想要去五淨居天,如果你想要去五淨居天,但你吃的、住的、…都沒有「作淨」,那你不要去了,你註定就不用去,為什麼?你生活都不乾不淨要怎麼去啊?

你要知道修行人他的目標要做什麼,如果你要去西方極樂世界,那當然另當別論;如果你當下要證到阿那含的境界,要依佛所說的都要「作淨」,住的地方要「作淨」。你們沒有出家不知道,我們這位尼師她出家就知道,走出這邊,那邊廚房,這邊住戶,什麼什麼都會「劃界」,要搞清楚,搞得清清楚楚,吃的東西也要「作淨」。作淨的意思就是你要完全清淨,才能去五淨居天。

好,那了解這些以後,它五個微細的毛病,這「五上分結」是上界的,「五下分結」是下界的。欲界不能講,欲界沒有境界嘛,下界就是色界,初、二、三、四禪修的。上界就是四禪五淨居天,他還有這些執著,這叫五上分結。

好,你們如果有學過這個名相,要懂得它在講什麼,所以這些呢,修來修去都離不開剛剛所講的這個範圍,那這個我是想把它,這橫的、直的這麼一直再交錯起來,讓大家更有概念。

那這第幾識第幾識,你可能了解說,喔!我到哪一個境界,大概會修第幾個心。那七識、八識,為什麼要講那麼複雜呢?因為你現在已經到「淨」,數、隨、止、觀要「還」,把你的習性要「還」過來,「還」過來才「淨」嘛!

這「還」、「淨」這兩個六妙門的最後兩個,你不懂這些怎麼去「還」?你「還」不回來啊!所以為什麼我們的11月1號的講義,接著有關於「淨」部份,接著下來都在講這些呢?你要了解整個概念,還要認真去做,離不開十六心,十六行相已經沒有再出現了,但是十六行相是你要觀的。

「苦諦」就對著無常、苦、空、無我去觀,那「集諦」就因、集、生、緣去觀,總相:無常、苦、空、無我,這苦諦是四個,後面的集、滅、道,看起來是十二個,其實只有三個。因、集、生、緣 你只要控制「緣」,那個「因」跟「集」跟「生」不起法,那不是只有一個嗎?

上一次我跟他講說要控制痛、控制身體發癢,你觀這個痛跟癢不讓它再變過來成「因」,又聚集在一起就「生」起這個癢,這個斷掉的話,它就斷了,真的認真觀兩三次、四五次它就不癢了。

你們這個要久坐的人,要破解這個痛,也是這麼去觀啊。你不可能滅那個痛,它痛一定要痛,你怎麼去斷這個痛的「緣」跟你的「心」的糾葛,把它斷掉,心裡煩惱要怎麼把這個「緣」控制。

那這個「滅、淨、妙、離」,第三個是「滅諦」,滅內心的煩惱是一回事,你第一個要先滅你的色身,你色身沒有滅,你兩個要修,一個內心的煩惱,一個身體的「有身見」。你沒有到無色界去,等到滅,「滅」的差不多你心就「淨」,這苦就不認為苦,然後就進入「妙」。

「妙」我已經用梵文解釋過了,「妙」就是對一切的名法,你都讓它如如安住不執著就是「妙」。中國的字「妙」,你講不出一個道理,妙什麼?你講的六妙門有什麼妙?用梵文就很清楚了,對你所看到的名法、色法,你知道這自性所現的一個法而已,我對這些法塵,我用第一義諦來觀它,praṇῑtā就這麼回事情,那就是「妙」,你做到就「妙」。

「妙」能離相觀一切的時候你才可以「離」,離什麼?你的靈魂才可以進入虛空,不然你不要進去,一進去你就亂七八糟,還要找精神科醫生,你安不住心。所以我問我們憲兵說:「你準備好了嗎?你可以進去了嗎?」

他現在說:「我不敢進去」。不敢進去就不要進去,多練這個「定」,佛法要聽,它告訴你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告訴你說,哎呀!這個是真的,那個是假的,多好!我們最怕的就是,對我不好的這種念頭,三天以後你會死掉啦,這很恐怖喔!我睡覺的時候就給我這個念頭,三天,我說死掉剛好啊,我就休息去了,欸,它就沒有念頭啦,那死了不是很好嗎?休息了!講課上課很辛苦耶。欸!它沒有辦法玩你,你們這幾位貪生怕死,死就死嘛,你愈不怕死它就沒有辦法玩你,不要有好念頭就很喜歡,不要壞念頭就很恐怖。這就是你要學習不動心,不動心這麼就「妙」了,「妙」才能出「離」。

所以你的靈魂進到虛空就進入無色界,無色界就進入根本的修行,那微細的惑,十種修惑都是在無色界裡面修的,見惑八十八,包括欲界跟色界;修惑十個,這十個就是在色界修。你沒有突破色身,你這個身,這個這個靈魂沒有出離,我們講靈魂大家都比較聽得懂,那講「神識」,我們沒有講靈魂的啦,靈魂道教在講的,講「神識」或者「阿賴耶識」。

所以出離,你如果它不再執著色身就死掉啦,你要執著色身,我已經講好幾次了,如果身體通的,你不出離它也要出離,它自動會出離,出離你就要跟它拉回來拉回來,去哪裡啊?那邊跟這邊都一樣,東方跟西方都一樣啊,你要去哪裡啊?不是拉了就回來,一下子跑出去又回來,一下跑出去又回來,拉到一兩個禮拜,它才會死心,跑不掉,跑不掉就死不了,不然你會說再見!

我希望你們有空也可以體會到這樣,到這樣你才可以真的是說,達摩祖師在講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那是在講這個階段。你不要講欲界修你也在直指人心見什麼性,成什麼什麼佛,你的肉體都突不破,還要見性,還要成佛?

很多人不懂,很喜歡講明心見性,色界也沒有啊,色界還有這個身。尤其你如果沒有突破無色界的話,就是你有這個肉體以外,還多了一個無形的,像他會畫畫就畫一個形狀,還是有形相的。為什麼有的人這一個形相就脫離了,那另一個靈魂脫離了,那還是有色相啊,這個沒有進入無色界境界,無色界境界只有一個心,沒有你的影像,所以你看不到什麼這些光啊。

像我們這個台北大學這個看到光看到什麼,用心怎麼看光啊?能看光的是第六意識還可以看,上面有講,到後面的時候,你已經用到第八跟第七識了,能見光的是第六意識,眼、耳、鼻、舌、身是第六意識在作用,所以他有五陰魔相的境界都是第六意識,不透過眼睛他也可以看,菩薩來了或者什麼來了可以看,他不必用眼睛看,他現在你心中,那能看的是第六意識。

等到這個慢慢修,修到後面這裡來了呢,到非想非非想處,看都沒有,都是心念。所以佛,你問祂什麼話,祂直接回答你,祂不必觀,也不必看,這是第八意識直接跟你回答。

所以下一次有需要再補充一點,沒有講清楚的再補充。今天因為太晚上坐,然後身體一直沒打通,一直要把它打通,坐到 9點,今天上到最晚了,10點20了。有沒有問題啊?簡XX好久沒來。有沒有問題啊?沒有問題。都沒問題?沒問題我們就下課了。


[ 內觀禪修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