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教悉曇 

- 悉曇咒語持誦入門

 2015.02.05.  法爾禪修中心 善祥比丘(俗名張玄祥)撰 


阿迦那三言教義(4)

四、真言行者的真實心

1. 陀羅尼法是真實心

悉曇真言法易成就,但要三法具足,當言行願、勝義、三摩地等三法。行願當然要有願心,成就自己成就別人。勝義要把悉曇字義與語義搞懂,最後能得三摩地(等持、正定)、甚至於諸三昧。

最高的陀羅尼法即是真實祕密句,如《佛說大乘隨轉宣說諸法經》中,文殊師利菩薩言:「云何名祕密句法門?」佛言:「我為汝說祕密句真實章句,於一切法中心愛樂祕密句為第一;如汝文殊師利,於一切菩薩中而得第一,祕密句亦復如是。復次,文殊師利!祕密句如虛空,我身遍滿虛空,一切法亦如是遍滿虛空,一切菩薩現前不現前,都是一如,是名真實祕密句。」所以真言行者,當認真知道、記住最後的密法,是要得此真實秘密句,祕密句如虛空,佛法身遍虛空。

真言行者未究竟時,當有很多方便法門,惟首當要知道悉曇字義,每字都具有五義。如《毘盧遮那經疏》中釋阿字所說,此阿字a具有五義:一者阿字a(短聲)是菩提心。二阿字ā (引聲)是菩提行。三暗字aṃ (長鼻聲)是證菩提義。四惡字aḥ (短聲)是般涅槃義。五惡字āṃḥ (引聲)是具足方便智義,此字讀音較特殊,是要讀ā –ma-kaḥ。

若將阿字a配解《法華經》中「開示悟入」四字,「開」佛知見,雙開菩提涅槃如初阿字,是菩提心義。「示」字者,示佛知見,如第二阿字ā,是菩提行義。「悟」字者,悟佛知見,如第三暗字aṃ,是證菩提義。「入」字者,入佛知見,如第四惡字aḥ,是般涅槃義。總而言之,具足成就,第五惡字āṃḥ,是方便善巧智圓滿義。 

2.真言行者的真實心

何謂真言行人?何種人始稱真言行者?當然是指受學密教真言之法,修行五相三密之瑜伽者。真言行者過程要修三密(身口意)、五相(通達菩提心、修菩提心、成金剛心、證金剛身、佛身圓滿)之妙觀,以得祕密莊嚴心,以莊嚴自身祕密之法界體,開顯真實智之最終住心;為十住心之第十住心,即真言一乘之住心;此係真言行者住於菩薩的初地時之住心。

所謂十住心乃是指心之十種狀態,略稱十住。日本真言宗對於眾生發菩提心之過程,以宗教意識之發展,分類為十種形式,並以此比對顯密諸教,認為顯教粗淺,密教深勝。此係日僧空海大師根據大日經、菩提心論所創倡導者。

(1)異生羝羊心─異生凡夫如羝羊,但知以飲食欲及性欲做為本能生活行為,終始沉迷欲望中,甚少要行善。

(2)愚童持齋心─如愚癡小兒尚無深智,偶爾發心以人間道德來反省自己行為,而有謹慎日常行為之心,此行為相當於人乘。

(3)嬰童無畏心─如母懷抱中之嬰兒,無所畏怖,由於死後生天之信仰,而獲得各種宗教上戒行,得安心處世,此相當於天乘。

以上三心乃屬世俗之思想,以下始為佛教思想。

(4)唯蘊無我心─雖知一切法由色受想行識五蘊假合而成,亦知無我之理,但仍固執五蘊存在,此相當於依四諦教法求阿羅漢果之聲聞乘。

(5)拔業因種子心─乃能觀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六觸、六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拔除惑業因緣之種子,出離欲、色、無色等三界輪迴,此相當於緣覺乘。

(6)無緣大乘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佛菩薩住於利他之心,拔除眾生無邊之苦,而予以喜樂。菩薩以佛更以無緣之大悲心而度化眾生,佛更具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心。

(7)覺心不生心─覺悟到心性之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之「八不中道」之境界。

(8)一道無為心─即是如實一道心,如實了悟絕對真理之心,此真實心即是心的本性之理。反之,妄心即指虛幻不實之分別心、虛偽心,凡夫現實生活中所生起之隨緣虛妄顛倒心。

(9)極無自性心─覺悟到萬有悉無自性,真如隨緣而顯現之境界,即是指如來藏緣起,或是真如緣起說。

(10)祕密莊嚴心─原指深奧隱密,不易為菩薩與人等全知,僅如如來所具之神通力,或指如來所未曾宣說之秘密意。密教依此開顯心地之祕密,一切功德自然莊嚴圓滿,此指真正真言行者最後要追求的境界。

日僧空海大師以前述十住心中,前九種之住心皆為顯教,唯第十住心為祕密;九種之住心皆為修密之要因,唯獨第十住心獲得,始為至極深妙之果。又第十住心超越三劫中極細妄執,斷無明之根本惑,依次得六無畏中之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遠離一切厄縛,由此開發虛空無垢之淨菩提心自性真如,依能力進轉初地之位。
密教所謂六無畏是指真言行者菩提心一念之功德,其功德有六種位別,稱為六無畏。即真言行者於地前三大阿僧劫所得之利益。無畏者即指安穩蘇息之義,此六處為行者再生蘇息之處,故稱六無畏。

3.真言行者培養無畏心

真言行者亦不能離善行,心身二善皆得作,並除滅不安穩業,不安穩業是指不善業,此不安穩業為受苦報之因,故有此不安穩業之稱。見《俱舍論》云:「不安穩業名為不善,由此能招非愛異熟,與安穩性相違故。」而所謂安穩,即安樂而平穩無事之意。若達到不為任何煩惱所惑之境地,而身安心穩,猶如涅槃般之寂靜無為,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等)不障礙故,即得稱為安穩。此福德具足善業,就稱為安穩業,若菩薩能自利利他之道,則稱為安穩道。《有部毘奈耶雜事》云:「作是念已,即入勝定;所受諸苦如念皆除,安隱而住。」

無畏者即指安穩蘇息,蘇息aśvasaniyā,能呼吸、出息、蘇息,又當安養休息、安靜休息;aśvas是出息入息能維持下去,是為蘇息,巴利文為assāsa,more minute than usual,永保繼續。niyā─越過,to pass over;落入,to fall into回落到…,to come down to。

用於佛法時即是蘇息處,aśvasaniyā dharma,意指安穩心意念之方法,讓自己能蘇息不煩惱。《雜阿含經》云:「仁者!汝當成就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以是三種蘇息處而教授。」此即是依止佛法僧三寶獲的蘇息,依此三寶時即能悟無生法,能得真解脫之道。

再來密教真言行者,應具六無畏當要說明,六無畏者─(1)善無畏、(2)身無畏、(3)無我無畏、(4)法無畏、(5)法無我無畏、(6)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六無畏大略述說如下。

(1)善無畏─真言行者行十善業,止十不善業,常生於人天,遠離三途之苦,為第一蘇息處。真言行者依身口意三密之行而供養本尊之位。十不善位是身三、口四、意三;身不善者是殺、盜、淫,語不善者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不善者是貪、瞋、癡等無明業。

(2)身無畏─真言行者修循身觀等,不生貪愛,於己身離諸扼縛,不為障礙所縛,是為第二蘇息處。真言行者依有相之觀行,再加本尊之眾相現前之位,即能得扼縛不黏身。

(3)無我無畏─真言行者了知我乃取五蘊(色、受、想、行、識)積集,五蘊自性所現,求之不可得,如此即能離我之扼縛,為第三蘇息處。此真言行者於瑜伽境界之一切階段與分段體會中,觀心了不可得,並且能不生愛慢之位。

(4)法無畏─真言行者觀察諸蘊即空,遠離諸蘊之扼縛,為第四蘇息處。真言行者於瑜伽境界中,所現之境界,有如鏡像水月,觀無性無生無法之位,能離一切相無執取。
(5)法無我無畏─真言行者觀察法無我性,清楚覺了諸法本不生之理,遠離一切法之扼縛,是為第五蘇息處。即真言行者於瑜伽道中得心自在之位。

(6)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真言行者觀自心畢竟空性,我、蘊、法及法界無緣等眾生皆同一性,即了知自性無性而生空智,遠離有為無為界之二種扼縛,為第六蘇息處。此即真言行者觀心實際,住虛空無垢菩提心之位,顯教或謂虛空性、如來藏或謂真如性。

以上六無畏配以三劫,前四無畏者乃初阿僧祇劫之位,第五為第二阿僧祇劫之位,第六為第三阿僧祇劫之位。若是顯教菩薩道來說,初劫即是地前菩薩位,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等,及四加行位(四善根位─煖、頂、忍、世第一法)。第二劫即是登地(地上)菩薩位至八地菩薩位,第三劫即是不退轉菩薩位,一生補處菩薩位。

依言此三劫乃就所度之三妄執心(粗、細、極細)而立,六無畏則就能淨、能度淨菩提心過程而立說。

4.種三尊次第修

修密法當依「種三尊」次第觀想,無中生有,種三尊為一觀種子,二觀三昧耶形,三觀本尊形等三,密教從有為法入門,故稱密教「種三尊」之觀法。密教興盛於末法時期,眾聖埋沒入種子字中,故當要先觀種子字,再依序觀本尊三昧耶形,最後觀起本尊現形,「種三尊觀」即成就。

所以「種三尊觀」又作種子三昧耶形尊形觀、種三尊緣起觀、種三尊轉成觀。真言密教中之諸尊各有其德行作用,皆可藉此三者表現之。真言行者修持道場觀時,須本尊之種子,而自此一種子變化成為觀本尊之三昧耶形,更觀察其三昧耶形變化而成為本尊之尊形。

據《大日經》本尊三昧品載,諸尊有字、印、形像等三種身,即次第指種子、三昧耶形、尊形。於即身成佛義中,此三種身依順序為法曼荼羅(種子)、三昧耶曼荼羅(三昧耶形)、大曼荼羅(尊形);此三曼荼羅之上,有具足各各威儀事業之羯磨曼荼羅,故合上述四者產生「四曼相即」之說。此「即」者二合為一是謂「即」,以種子轉成為三昧耶形,乃至轉為尊形,此行法與思想是為真言行者之基礎功課,金剛界法中之五相成身觀亦以「種三尊觀」為基礎。

5.密教五相成身觀

密教所謂五相成身觀,以五相現成等正覺,即是《金剛頂經發菩提心論》裡頭,所提到的修行次第。五相成身觀又作五轉成身、五法成身。密教依此觀行之次第。指行者在現實身作觀,而完成本尊之佛行。此觀法與三密觀同為金剛法重要之觀行。三密觀乃以本尊與行者互入,而由橫面作觀;五相成身觀則次第縱觀五相。此五相各有自證、化他兩門。又五相依序配以五智之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即:

(1)通達菩提心─理論上講悟到自己之本性即是悟菩提心。是通達自性真如境界,故說通達真如之位。通達菩提心簡稱通達心,又作通達本心,全稱通達菩提心。指行者初蒙阿闍梨之開示後,修密法證入能自知心性起滅之作用,起心動念覺知歷歷,再觀察通達本有性德,本是清淨無垢,耐習性未盡,所以再開始內觀自修,故說此是通達菩提心之謂。若還未通達者,再加強修心月輪觀法,即觀察自心,能住於三摩地,口誦自性成就真言,觀自心形如月輪,此月輪於輕霧中,因未破根本無明,所以有雲霧不清。輕霧表徵無明,月輪表徵本有之清淨菩提心;行者依此而觀,漸拂去無明妄想之念,最後能通達菩提心,認識本性。此位顯教作見道位、見位、見地。通達菩提心位是如唯識宗所說悟入「唯識真如」的五種修行階位(唯識五位)之一。

(2)修菩提心─真言行者既然通達菩提心,當進一步求實證心性空無道理,顯示菩提智性德,菩薩即能證得無分別智是為究竟,斷離能取與所取之一切分別心,體會諸法平等,法界一如之修行階位。此境界有如禪宗或顯教所述,悟後起修是為真修、實修,未悟而修還是緣修,因無上述通達菩提心故,即無真修菩提性德之境界。

(3)成金剛心─金剛者其心無瑕疵、清淨無染,是為成金剛心。若要自觀心性離諸垢不得力,則要用密法觀本尊之三昧耶形,而依諸金剛三昧耶形觀,從三昧耶現起本尊時,證得自身與諸金剛菩薩融通無礙,慢慢修習得悟金剛心,無瑕疵、清淨無染。於修入金剛心中,法行並成,諸過當盡故。進而於無礙道中,轉復清淨無為。解脫道若證得時,建立空體成正覺。若有能遊觀緣道時,住於密嚴他受用土中,也能變現色像說法度人。成金剛心者實應有境界,所現不可測量。於應化中略以六種形相化之。一者顯示佛身相好,二現大樹緊那羅王,三現無量諸大菩薩,住兜率陀等諸天宮殿。四現普賢菩薩身相。五現禪師。六現八相成道之相。

八相成道指如來示現:

(1)降兜率相,

(2)託胎相,

(3)降生相,

(4)出家相,

(5)降魔相,

(6)成道相,

(7)說法相,

(8)涅槃相。

(4)證金剛身─金剛身全稱金剛不壞身。以金剛因無瑕疵,清淨無為,故能堅固不動搖,有如法身現起,得金剛不壞身,就像如來法身之不壞。《大寶積經》云:「如來身者,即是法身、金剛之身、不可壞身、堅固之身。」證金剛身真言行者之身即刻成為本尊之三昧耶身,而本尊是如來各種等流身,能證金剛身具有本尊之三昧耶身不壞。

(5)佛身圓滿─完成觀行後,我與佛一致無二。如來身亦有二種得:一、自性得,是法身;二、人功得,是應化兩身。為顯異人功所得,故立自性身。依止自性身,起福德智慧二行。二行所得之果,謂淨土清淨及大法樂。能受用二果,故名受用身。於他修行地中,由佛本願自在力故,彼識似眾生變異顯現,故名變化身。」《佛地經論》分受用身為自受用身與他受用身二種,合前之法身、應身,共稱四身。《大乘入楞伽經》偈頌品,分法(自性)、報(受用)、化(變化)、變化(等流)之四身說。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分化佛、報佛及如如平等智慧佛等三佛。

若以五相配以上述「種三尊」之次第,則通達菩提心與修菩提心為「種子位」,成金剛心與證金剛身為「三昧耶位」,佛身圓滿為「尊形位」。又「種三尊」可依其次第而配以法報應化三身,則種子位為法身,三昧耶位為報身,尊形位為應化身。

應化身者是為一切真言主,密教胎藏、金剛兩部曼荼羅之一切諸尊,都是真言主。《瑜祇經》云:「若真言行人持經三十萬遍,一切真言主及金剛界大漫拏羅王皆悉集會,一時與成就,速得大金剛位乃至普賢菩薩位。」 


[ 悉曇咒語持誦入門 ]   [ 密教悉曇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