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教悉曇 

- 悉曇咒語持誦入門

 2015.04.02.  法爾禪修中心 善祥比丘(俗名張玄祥)撰 


阿迦那三言教義(3-3)

三、真言mantra與悉曇siddhā的真面貌

(十) 震旦密教諸祖

以上是震旦國唐朝密教(唐密)發展過程,現在回過來繼續談天臺山密教傳承的過程,這是日本天臺宗之最源頭,也是日本台密的歷史根源。
震旦天臺宗啟發來自於《大智度論》,即是《摩訶般若釋論》,此論闡述《大般若經》深義,為印度龍樹菩薩所著,漢譯本由後秦鳩摩羅什三藏所譯。本書對佛教思想、學說、用例、傳說、歷史、地理、實踐法門、僧團止作等解說甚為詳細。所引用之經典、論書包含阿含經、佛教部派諸論書,以及初期大乘之法華、華嚴等諸經典。

1.慧文大師

話說北齊有僧名慧文大師,渤海之山東人,生卒年不詳,僅見於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535)與北齊文宣帝天保八年(557)間,約有廿二年活動於教界。慧文大師一日閱《大智度論》,體悟一心三智妙旨,三智者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悟得之妙旨稱三智一心。此種智慧乃屬菩薩之「不共智」,依序修證可得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尤其道種智是悟依遍知世間、出世間一切道門差別之智慧。

慧文大師又讀龍樹菩薩的《中論》,至四諦品:「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而頓悟空有不二中道之義。遂承龍樹菩薩之教而建宗風,遊化河淮(河指河北,淮指淮南),聚徒千百人,盛弘大乘。所以天臺山稱立祖師龍樹菩薩為出祖,慧文大師為二祖,後以心觀法要傳授南嶽慧思禪師,慧思大師為第三祖。

2.南嶽慧思禪師

天臺宗三祖南嶽慧思禪師(515∼577),是南北朝時代高僧,武津(現河南上蔡縣)人。自幼心愛《法華經》,曾持經入塚中讀誦,讀畢深受感動,對經涕泣,旋夢普賢菩薩摩頂,由此因緣頂上遂隆起肉髻。年十五出家,後參謁河南慧文禪師(天臺二祖),得授觀心之要法。

 北齊天保五年(554),慧思禪師至光州(山東省膠萊河東),不分遠近,為眾演說,長達十四年之久。其間聲聞遠播,學徒日盛。時佛入滅千年,佛法已入像法時期,能依戒律修持成就道果者已不多見,雖梁武帝普通元年(520),有達磨祖師到來,禪修者成大道還是不易。於是慧思禪師乃主張佛法衰微,即是末法時期,故確立對淨土信仰,鼓勵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淨土,或兜率天內院彌勒佛淨土之信仰。禪師於解行上乃注重禪法之踐行,亦注重義理之推究。

智顗大師為慧思禪師之眾門弟中最為傑出者,所以慧思禪師於河南南部之大蘇山(河南省光山縣城西南)傳法予智顗大師,時兩人結庵於此,此處後來被建成淨居寺,又稱梵天寺。據北宋蘇東坡大德考證,天臺慧思禪師曾與智顗大師結庵於此。唐神龍年間(705∼707武則天和唐中宗李顯年號),終南山四分律典倡行者道岸禪師始(654∼717)始建淨居寺。北宋乾興元年(1022)改名梵天寺,真宗禦筆「敕賜梵天寺」門額仍在。

南朝陳代光大二年(568陳伯宗廢帝是為陳代),慧思禪師始入湖南衡山(南嶽),有日遂動八觸發根本禪,因見三生行道之處,得此相已精進彌甚。安居夏竟受歲將欲上堂乃感歎曰:昔佛在世九旬究滿證道者多,我今空過法歲虛受。內愧深重放身倚壁,背未至壁,朗然復悟法華三昧大乘法門境界明瞭。通明八背捨,所以禪法並皆成就。

慧思禪師講筵益盛,居止十年,遂有「南嶽尊者」之稱。倍受宣帝禮遇,尊稱「大禪師」,故思大和尚,又稱思禪師,蓋基於此。太建九年,晏然而化,世壽六十三。著作多半由門徒筆記整理而成,如法華經安樂行義一卷、諸法無諍三昧法門二卷、大乘止觀法門四卷、慧思四十二字門二卷、受菩薩戒儀一卷等。自撰者有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一卷。

3.天台智顗大師

隋代智顗大師(538∼597)天臺宗第四祖(事實上此宗於大師後始見奠宗基)。智顗大師荊州華容(湖北南部江陵府公安縣)人,俗姓陳,字德安。帝賜智者,故都稱智者大師或稱天臺大師。七歲即好往伽藍,諸僧口授普門品一遍,即誦持之。年十八喪二親,投湘州(湖南長沙)果願寺法緒大師出家。滿二十歲受具足戒。未久,隨慧曠律師學律藏,兼通方等經,後入大賢山(湖南衡州南境),誦法華、無量義、普賢觀諸經,二旬通達其義。

陳高祖永定元年(560),從衡州北度長江至光州大蘇山(山東省境),參謁慧思大師。慧思大師一見,乃謂曰:「昔靈鷲同聽法華經,宿緣所追今復來矣。」為示普賢道場,囑咐祂舉足下足皆應與普賢行相應。所謂菩賢行法有二千行法,以信、住、行、向、地等五位之行法,據《華嚴經》離世間品中,普賢菩薩應普慧菩薩之二百問,每一問與作十答所示之五位共二千行法,此不包括妙覺位。慧思大師又為祂講說四安樂行,舉出身、口、意與誓願等四安樂行法要。智者大師遂居止於此,兩者共居住茅廬中。

智者大師一日,誦《法華經》藥王品時,豁然開悟,慧力產生後,能代慧思大師開講法筵,更受其師付囑入金陵(古稱建業,南京)弘傳禪法,於瓦官寺開「法華經題」,從而樹立新宗義,判釋經教,奠定了天臺宗教觀之基礎。

南朝陳宣帝太建七年(575),入浙江天臺山,於佛隴之北建寺居之。九年,宣帝敕賜「修禪寺」之號。陳朝寶叔至德二年(583)陳後主率後妃從師受菩薩戒,三年奉敕出山,寓金陵靈曜寺。未久,於太極殿宣講《大智度論》、《仁王般若經》,又於光宅寺講《法華經》等。及隋開皇九年(589)隋軍攻破金陵,師西遊荊州(兩湖與河南)之地。

隋開皇十一年(591),晉王楊廣(煬帝)累請東返,大師鑑其誠,乃至揚州為授菩薩戒,王敕賜「智者」之號。其後西行,至湖北當陽玉泉山建立精舍,蒙勅賜額號為「一音」。開皇十三年於寺講說《法華玄義》,文帝乃敕賜「玉泉寺」之額。翌年又宣講《摩訶止觀》,敘說以禪觀思惟體得超諸境界,是謂圓頓止觀,將其具體實踐法分成總論略說(五略)與別論廣說(十廣),詳加解說。五略是指發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網、歸大處等五段;十廣是指大意、釋名、體相、攝法、偏圓、方便、正觀、果報、起教、旨歸等十章,以上二者並稱五略十廣。

十五年(595)復應晉王之請,東返金陵,撰《淨名玄疏》,闡述《維摩頡所說經》,又稱維摩經略玄、維摩經玄義、淨名義疏、淨名玄義。本疏係以天臺宗釋經之定規「五重玄義」來注釋鳩摩羅什所譯維摩經之玄旨,可視為維摩經概論之作。該註疏援引經論頗多,《大乘經論》幾乎都引用,有《華嚴》、《法華》、《涅槃》、《摩訶般若》、《地持》、《清淨法行》等經,及《大智度論》、《十地經論》、《攝大乘論》等。

開皇十七年(597)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時入滅,入滅前王使來,送藥、齋等,均不受,口述遺言,最後四十六字親筆所書:「蓮華香鑪,犀角如意,是王所施。今以仰別,願王德芳,遠聞不窮,長保如意。及以造寺圖式,並石像發願文,悉用仰囑。智顗。」云云。

然後於大石像前,右脇西向而臥,專稱彌陀、般若、觀音,後囑唱二部經為最後聞思,當聽《法華》竟,讚雲:「法門父母慧解由生,本跡曠大微妙難測。四十餘年蘊之,知誰可與,唯獨明瞭,餘人所不見,輟斤絕絃於今日矣。」聽《無量壽》竟,讚曰:「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能改悔者,尚復往生況戒慧熏修。行道力故實不唐捐,梵音聲相實不誑人。」

當二部唱經時,王使吳州侍官張達等,伴五人皆自見大佛,倍增大石尊光明滿山,直入房內,諸僧或得瑞夢或見奇相,雖復異處而同是見,此時唱經已竟。智者大師索香湯漱口,最後說法言:「十如(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四不生(自生、他生、共生與無因生)、十法界、三觀(空假中)、四無量心、四悉檀(世界、各各為人、對治、第一義等四為悉檀)、四諦(苦集滅道)、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一法門攝一切法,皆能通心到清涼池。若能於病患(心病),境達諸法門者,即二十五人(指楞嚴廿五位菩薩),百金可寄(可值得供養),今我最後策觀談玄,最後善寂吾今當入。」

開皇十七年(597)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時,隨即坐化於山中大石像前,世壽六十,戒臘四十。前述大師入寂前曾示「王將建寺」,徒問王是何指,不明示,只言屆時自知,其實已於遺書中請帝仰賜建寺。示寂後楊廣果然派人依其所遺圖畫,於天臺山下建寺,大師入寂後四年始建成,八年後楊廣大業元年(605),王即位後親賜「國清寺」之匾額。

智者大師生前造大寺三十五所(包括國清寺為三十六所),度僧無數,傳業弟子三十二,其中著名者有灌頂、智越、智璪、普明等師。後周世宗時(921~959)追諡「法空寶覺尊者」。南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又加諡「靈慧大師」。

智者大師之思想,係將《法華經》精神與龍樹菩薩教學,以中國獨特之形式加以體系化而成。又將佛教經典分類為五種,將佛陀之教化方法與思想內容分為四種,此綜合性之佛教體系的組織,被視為具有代表性之教判。依禪觀而修之止觀法門,為師之最具獨創性者。生平撰述巨集富,少部分為親自撰寫,大部分由弟子灌頂師隨聽隨錄整理成書。有《法華疏》、《淨名疏》、《摩訶止觀》、《維摩經疏》、《四教義》、《金剛般若經疏》、《禪門要略》、《觀心論》等數十種。

智者大師之著述,建立了天臺一宗之解行規範,其中《法華經玄義》、《法華經文句》、《摩訶止觀》,世稱為天臺三大部;又《觀音玄義》、《觀音義疏》、《金光明經玄義》、《金光明經文句》、《觀無量壽佛經疏》,稱為天臺五小部。其特點在於教觀雙運、解行並重,只是此時尚未有密法真正傳入。

4.智越大師

智顗大師示寂後之二十年間(597-616),由其徒智越大師(543∼616)為天臺山眾僧之長,智越大師可說是智顗大師門下第一人,智顗大師生前曾託智越大師為其籌辦於石城寺佛前往生之事。之後,領眾有廿年之久,但何以未稱智越大師為天臺四祖,而稱章安灌頂大師為四祖,有將其事實略作交代之必要。

陳光大元年(567) 智者大師卅歲受其師慧思大師囑付,入金陵教禪法,兩年後(569)時年卅二歲被請居瓦官寺,開講《法華經題》,入金陵後與止瓦官寺前後約八年。於此八年中,智越大師已出家北上金陵向智者大師學教,因他當過官職,學習能力高,故能精通法華、禪宗及戒律等。時智者大師僅卅五歲左右,智越師較小五歲,亦在卅歲出頭。此時灌頂大師(561∼632)僅十二歲,祂七歲(567)從攝靜寺(台州椒江章安山)慧拯大師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

智者大師因知金陵宿緣已盡,於卅八歲移居嚮往的天臺。《智者大師傳》雲:「大建七年(576)謝遣門人曰:吾初年共坐者,四十人得法。次年百餘人,得法者不滿十人,其後徒眾轉多,得法轉少。吾聞天臺幽勝昔人見稱,將息緣茲嶺以展平生之志。夏四月宣帝勅留訓物,徐陵(507~583,後世出生為灌頂大師徒弟,為天臺六祖慧威大師)泣勸勿往,師勉留度夏。秋九月遂入天臺(輔行謂此年三十八歲)嘗宿石橋。」

智者大師576入天臺後,攝靜寺慧拯大師入滅,灌頂大師於南朝陳後主至德元年(583)至天臺山修禪寺(後稱大慈寺)謁智者大師處,承習天臺教觀,時灌頂大師年二十二歲,是在智者大師入天臺居止八年之後。智者大師六十歲入滅時(597),而灌頂大師也才卅六歲,當時智越大師已五十五歲,智慧與歷練都足夠了,所以祂被智者大師囑咐為祂辦理後事,並掌理寺務,原因也就在於此。

智者大師卅八歲(576)入天臺,六十歲入滅,中間居外講學包括在內,共住天臺廿三年,智越大師時年卅二歲,與智者大師同時從金陵入天臺。智者大師入滅時,智越大師已五十五歲,智越大師入滅時七十三歲(543∼616),而灌頂大師也已五十五歲。在灌頂大師入天臺,至智者大師示滅時,灌頂大師僅有卅六歲,入天臺山共約十四年,以此年齡要統領天臺山諸僧眾,恐難讓大眾信服,所以智越大師受託長天臺時,自知年歲已高,需要培養灌頂大師為接班人,直到智越大師七十三歲入滅,灌頂大師才成為天臺山之宗長,可能因祂侍奉智者大師十四年餘,後來智越大師主持寺務時,灌頂師有時間盡全力整理智者大師所有講稿,有諸多智者大師著述留傳下來,始被後世之人尊為天臺第四祖。

智越大師(543∼616)於尊長智者大師入滅後,成為智顗大師經教傳承事宜之主要腳色。智越大師是隋代僧,為智顗大師門下第一人,南陽人,俗姓鄭,長得勇幹清美。少懷離塵之志,父為求婚配,方便祈求停止。于時岳陽王叔慎(高宗第十六子)殿下統禦荊州(兩湖與河南等處),征祂任甚高職,但非其所欲,惟以情願出家。岳陽王感彼真誠實義,因此滿足其夙心。頭髮剪落已後隨方各處問道,仍到金陵,便值智者大師。於金陵從智顗大師學教,大師授以禪法,使祂精通法華及戒律,便深達五門(五停心觀)、窮通六妙(數息、隨息、止、觀、還、淨),戒行清白律儀淳粹。又誦法華萬有餘遍,瓶水自盈,誦經之力量也。智者大師學徒雖眾多,其最居稱首者為智越師也。

開皇十七年(597),智顗大師示寂前,越師受託為其籌辦於石城寺(現新昌大佛寺)佛前往生之事。其後二十年間,為天臺山眾僧之長,致力於師教之傳承。智越大師為天臺法脈培植灌頂師弟不遺餘力,於大師入滅後,兩月喪期盡,於開皇十八年(598)正月,智越大師囑灌頂與普明兩人奉智者遺書及諸信物,自天臺至揚州,謁見晉王,並奉上智者遺作《淨名義疏》。這是灌頂大師首次出使,楊廣於生前曾威脅強求智者出山,以致智者入滅,此事楊廣心懷慚德,對於智者先師遺命一一遵從。對長期充當智者侍者的灌頂、普明也親禮有加,令揚州總管府司馬王弘送二人還山,為智者設千僧齋。

仁壽元年(601)楊廣入嗣東宮,位居儲副,成為夢昧以求的隋朝皇太子,智越大師又派灌頂、智璪等同充僧使奉啟入賀,以示天臺一眾與楊廣的特殊關係。其次楊廣遣員要天臺命派諳知智者"法華義”及”法華經疏”者一人入京。智越大師乃派灌頂師弟赴京說法華義。由此可見智越大師培植灌頂大師之用心。

仁壽元年(601)十月,智者大師示寂四年後,天臺新寺落成,智越大師再派灌頂、智璪兩入京謝聞,十一月初三,楊廣特請灌頂、智璪兩人入內齋,詢問智者卒後的種種神異,灌頂師對以五事(具見《國清百錄》),酬對從容,言辭清朗,皇太子悲喜交集,灌頂師應對如意,如此讓王能認識灌頂大師智慧與辯才。楊廣大業元年(605),王正式即位後才賜與「國清寺」之匾額,所以「國清寺」寺號始於605年。

大業十二年(616) 十一月二十三日,智越大師寢疾經旬,右脅而臥,示寂於國清寺舊舍,世壽七十四。臨終之時山崩地動,境內道俗皆所見聞。云云。

5.章安灌頂大師

章安灌頂古德(561∼632),是智者大師高徒,兼大師侍者職,為天臺山真正第二祖(或溯源算是四祖,若包括智越大師或可稱五祖)。章安灌頂大師原籍常州義興(江蘇宜興),後祖遷臨海章安(今屬浙江),故又有章安大師、章安尊者之稱號。

灌頂大師生於陳文帝天嘉二年 ( 561 ) ,字法雲,俗姓吳,臨海章安人祖籍常州宜興,先世避地東甌,東甌是古代一國,是越王勾踐後裔東甌王的封地,現浙江東南溫州至台州中南部一帶。先祖安居如意因而不返,遂安籍臨海之章安。灌頂大師其父早逝,母氏鞠養,生甫三月,能隨母稱三寶名。有僧過門,謂其母曰:「此子非凡器也!」因而取名為非凡。

灌頂大師七歲,入台州章安山攝靜寺依慧拯大師出家作沙彌,日能記萬言。陳宣帝太建十二年(580),年二十,受具足戒,天縱英明善慧解,一聞不忘。慧拯大師示寂後,陳後主至德元年 ( 583 ) ,灌頂大師時約廿二、三歲,初至天臺山修禪寺拜謁智者大師,稟受觀法,研繹既久,頓蒙印可。因是成為智者大師侍者,隨侍智者大師十四年間,並陪隨智者大師進山、出山,凡大師所說法門,灌頂大師悉能領解諸說法要。

陳禎明元年(587),年二十七,隨智者大師至金陵光宅寺,聽講《法華》。光宅寺中安置有金銅大佛,時因有觀音之像放光七日,故稱光宅寺。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晉王楊廣鎮揚州,灌頂師隨智者大師至揚州,居禪眾寺。隋代開皇十二年(592),智顗大師來江陵,即湖北中南部當陽玉泉山之東南麓,倡立法門,並建立一寺,文帝原敕寺額「一音寺」,後敕改「玉泉寺」,以其由洞穴出水,注凝為泉,色似琉璃,味如甘露,故稱玉泉。

開皇十三年(593),灌頂大師年三十三,聽智者大師講《法華玄義》於玉泉寺。開皇十四年 (594)四月,智顗大師再於此講《法華文句》。禪宗五祖弘忍大師示寂後,禪宗神秀大師至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十月,遷江陵當陽山,亦於玉泉寺東結廬傳法,後建「度門寺」,緇徒靡然,歸其德風,道譽大揚。

開皇十四年夏,智者大師又講《圓頓止觀》於該寺。智顗大師在此講說《摩訶止觀》後,灌頂師聽受理解。智者大師三次講經於此寺,玉泉寺之名由是大著,而與當時之攝山棲霞、山東長清靈巖寺、浙江天臺並稱天下叢林四絕。

智者大師于開皇十七年(597),於入滅前三日即十二月二十一日特作遺書于晉王楊廣,智者大師卒後,智越大師派灌頂、普明二人持遺書及《觀心論》、《淨名經疏》等送于晉王。

章安灌頂師事智顗大師前後約十四餘年,智者大師各處講說,灌頂師聽受之次,悉筆受成文,結集成大小部帙凡百有餘卷,後世得聞智者大師玄妙法義,頗深能領持其遺教,皆灌頂師勞苦也。灌頂大師智解辯才絕倫,能領持智顗大師之遺教,祂整理出智者大師所著天臺三大部,《法華玄義》、《法華文句》與《摩訶止觀》三書,此為天臺宗根本論書。

智者大師所述《法華玄義》、《法華文句》等書,其內容主要由《妙法蓮華經》研究而來,援引上百本佛經,以證其義。後來又加上與實際的禪修相結合,講《摩訶止觀》,如此合併有教觀雙美之稱,章安灌頂大師在天臺宗教義確立上有重大貢獻。之後,又將智顗大師思想,經他大力傳播才得以流傳後世,今日智者大師之教文不墜,天臺教團的組織鞏固,全仗灌頂大師之力,後世人尊為東土天臺宗第五祖。

灌頂大師自己著述《大般涅槃經》凡曆五載,述有《涅盤玄義》、《涅盤經疏》、《天臺八教大意》、《觀心論疏》。灌頂大師又編輯天臺宗的宗史《國清百錄》及《智者大師別傳》,唯《仁王經私記》三卷、《仁王疏》四卷等已散佚。


[ 悉曇咒語持誦入門 ]   [ 密教悉曇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