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教悉曇 

- 悉曇咒語持誦入門

 2014.12.11.  法爾禪修中心 善祥比丘(俗名張玄祥)撰 


阿迦那三言教義(2)

二、悉曇淵源與四吠陀

悉曇是誰所造、誰所傳?一般人所知道的聲明,都以為是婆羅門教的東西,梵天所傳,梵天所造。其實梵天之語無非都是一如,最耳熟能詳的是《四吠陀》,聲明學也是《吠陀經》所述的一部份。

因是梵天所傳,所以不配合真正解脫道知見,是不能得究竟義,得真解脫知見,實證涅槃或究竟涅槃之真實佛法。

如《法華玄贊義決》云:「且教有三者:一無義言,如四吠陀論,婆羅門誦之,音聲清雅甚自可重,但尋其義都無理趣,如彼論云,我已飲甘露成就不復死等。二邪妄言,如九十五種外道,亦說因果,但明邪僻,故名邪妄。三如法言者,如佛所說因果道理,說苦集是世間因果,滅道為出世因果,道理相稱不乖僻故,名如法言。理有三者:一增益義(世間利),如諸外道,於無我法橫計我法等。二損減義(出世間利),如諸邪見及斷見等。三順體義,如佛教法,有則說有、無則說無,離斷常見,故名順體。」

依《梵字悉曇字母並釋義》云:「夫梵字悉曇者印度之文書也。《西域記》云,梵天所製。五天竺國皆用此字,然因地隨人稍有増減,語其骨體以此爲本。劫初之時世無法教。梵王下來授以此悉曇章。根原四十七言流派餘一萬。世人不解元由,謂梵王所作。若依大毘盧遮那經云:此是文字者自然道理之所作也。非如來所作,亦非梵王諸天之所作。若雖有能作者如來不隨喜。諸佛如來以佛眼觀察此法然之文字,即如實而説之利益衆生。梵王等傳受轉教衆生。世人但知彼字相,雖日用而未曾解其字義。如來説彼實義。若隨字相而用之則世間之文字也。若解實義則出世間陀羅尼之文字也。」

悉曇或梵文是梵天王所傳,但此梵天王原是如來所化現。所以往昔古早如來示現梵天教示四吠陀,此事明見於佛教論藏,五百羅漢神通(宿命通)明證此理,以宿命通知道此理。且見《大乘密嚴經》偈云:「種種眾智法,王論四吠陀,悉是諸如來,定力而持說。」

上述經云,各種王論或四吠陀都是如來大權現所教導。只是光懂《四吠陀》,無有禪定與智慧,是不能得究竟解脫,還是有可能要退落。故《大乘密嚴經》偈言:「假使一千歲,思唯四吠陀,行施得梵天,還當有退落。」

所以正如《阿含經》中有說,欲求解脫者不應持一句咒、二句咒、…、乃至百句、千句咒,若持咒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但若是欲行菩薩道,為利益眾生故而持咒者,這時持咒是有「是處」。

若有人光依《聲明論》學習,不達眼盡邊智,不能成就佛道,除非已至八地菩薩已上,能入陀羅尼門,得無量智者。《大寶積經》云:「

雖善聲明論,無眼盡邊智,不知眼盡邊,非達聲明者。

雖善諸工巧,無眼盡邊智,不知眼盡故,彼非工巧者。

雖於多問難,一字廣分別,無眼盡邊智,彼非隨義說。

雖學智者說,不知密非密,無眼盡邊智,於法無所得。

雖了種種言,世論及諸法,無眼盡邊智,如墜險攀藤。

雖善於聲明,推步吉凶相,及文字音韻,讀誦皆窮了,

不知眼盡邊,彼等終無智。」

我們來看看佛陀祂於行菩薩道中,無覺無知間所化現的事例,釋迦牟尼佛於菩薩行中,祂常化現一些世間某一當時所須的人事物,如化現梵天王傳授四吠陀與聲明等。依《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云:「彼多眾生但有世間之想,以過去業牽因墮於地不能飛空(指光音天天神)。是時便有所食、便有貪悋,身既重濁大力乃失。是時便有日月星宿,遂分晝夜,乃有時節及與陰陽。乃說天上人間勝劣有異,故有天人阿修羅等。」

又云:「我於爾時身為菩薩,見彼眾生有如是已。心悲湣故而現異身,所謂現作仙人之身,或現梵王之身、大自在天身、那羅延身(Nārāyaṇa金剛力士)、迦樓羅身( garuḍa金翅鳥),乃至夜叉(yakṣa祠祭鬼、捷疾鬼)、羅剎、毘舍左(Piśāca吸血鬼、噉人精氣鬼)等種種之身。於生生中為一切眾生,恒常解說菩提行義。又復我於過去為菩薩時,世間一切眾生,愚癡黑闇無智無慧,我為此等說於世間一切工巧技藝,陰陽算數圍陀典籍,正法邪法戒律本行,乃至聲明論等。」此處圍陀典籍即是四吠陀,聲明論是指毘伽羅論Vyākaraṇa(聲明記論),此等皆是如來慈悲化大權現所教化者。

又云:「我雖如是過去之世,為於世間說如此事,我亦無有所得所知。但為菩提及解脫等,如是雖在輪迴中行,而彼輪迴不能繫縛。於是久久之間,樂求寂靜涅盤無著無滅真正之句。常依於法修其因行,乃得自生之智,成解脫業得佛菩提。」

釋迦牟尼佛成佛後,既然知道何謂解脫法,何是未究竟佛法,都於四十九年說法中言明,甚至於連聲明記論、四吠陀等等,以及人世間風水、地理、星宿、醫方明等等工巧,未悟解脫而先學此等法門,亦不足以成佛道。

反之,若是有人先悟佛道後,再來學這些世間事,理更應能容易理解,易學易懂,也可以用此世間智善加利用利益於一切眾生事宜,所以利己當先學解脫法,利他於後,此時當要學菩薩法的陀羅尼門,也就會有聲明論、四吠陀等世間法,當然也要去學習。

所以修行當先淨心,心不淨學法無益,世尊教導後學,定要先淨其心意,是為真清淨。如《別譯雜阿含經》云: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剎利波羅毘空婆羅門往詣佛所,問訊世尊,在一面坐,即說偈言:「剎利久修諸苦法,終不能得名為淨。婆羅門讀三圍陀,如是得名為清淨。」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汝謂為清淨,其實為不淨。」

婆羅門問佛:「汝說清淨道,亦說無上清淨。云何是淨道?云何是無上清淨?」佛偈答言:「乾竭欲淤泥,亦竭於瞋癡,是名無上淨。正見正思惟、正語及正業、正命憑正志、正念及正定,如是婆羅門,是名清淨道。數數習正觀,數數修正定,增廣於正定,得斷於貪欲,亦斷瞋恚癡。」

婆羅門言:「汝說淨道已,亦說無上清淨。我今家事所纏,辭退還歸。」

佛言:「婆羅門!宜知是時。」

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作禮而去。

古印度四姓(catvāro varṇāḥ)分別為婆羅門(brāhmaṇa)、剎帝利(kṣatriya)、吠舍(vaiśya)、首陀羅(śūdra)。列述如下:

(1)婆羅門譯作淨行、承習,又作梵志、梵種、婆羅門種。婆羅門教中僧侶及學者,或為司祭階級之人,為四姓中首位。其本份事是學習並傳授吠陀經典,掌理祈禱、祭祀,為神與人間之靈媒。

(2)剎帝利又略讀作剎利,譯作田主、地主。剎利種乃王族及士族之階級,故又稱王種。掌管政治及軍事,為四姓中之第二位,然於佛典中,則多以其為第一位。

(3)吠舍又讀毘舍、鞞舍,譯作居士、商賈、田家、工師種、居士種,是從事農、工、商等平民階級,為四姓第三位。

(4)首陀羅又讀作輸陀羅、戍達羅、戍陀羅,簡稱首陀,譯作農、惡種、殺生種,乃指最下位之奴隸階級,終身以侍奉前述三種姓為其本務。前三種姓有念誦吠陀及祭祀之權,反之,首陀羅既無權誦經、祭祀。

印度婆羅門、剎帝利等本善梵文,佛弟子等亦應善知聲明。而吠舍、首陀羅等都說當時地方語言,以摩竭陀國為例,即說摩竭陀地區方言,此方言是現在人所稱的巴厘文。梵文與巴厘文有何不同?巴厘文是梵文聲明隱藏技巧的表面化,如梵文dharma,巴厘文就是dhamma。讀音是相同,但前者有r義在,ra離微塵、具智火、斷諸煩惱義,又因r是涅槃記號所以不唸。而巴厘文dhamma,兩m重複,當然就知道第一個m不用唸,但義理上還是有我執義在,若不學悉曇義,當不知離我執。所以可以用巴厘文來讀偈語,懂世間溝通意義就夠了,悉曇與巴厘文兩者,不一樣就是不一樣。所以咒語、總持門就不能用巴厘文來讀悉曇咒語。這樣表面化讓他們知道怎麼讀或講似梵文,又不是梵文的巴厘文,同時也因舌頭不靈光,所以就出現很多字母都被轉音或略讀。

傳統梵語與巴厘語已分別述明如上,古印度除梵文外還有各地數百種地方語言,只是摩竭陀國下階層人民所說的語言(現稱巴厘語),很多詞類非是梵文一看可知。再舉sabba與sarva,bb第一b不發音,如梵文sarva之r,是具涅槃義,且隱藏不發音,同時又要唸涅槃促音;巴厘語把va改成ba兩者同樣是唇內音,亦同樣是男聲低沉聲音,但悉曇義理上用法就有很大不同,va有莊嚴義、水、風、強壯、有力等義;而ba是有力量,也有被縛之義,同時不必發遍口音聲,兩者世間義無差別都是指”一切”,所以此兩種語言是很明顯有非常密切關聯,大部分的巴厘語和梵語的詞幹在形式上都是同一的,只在詞尾變化細節上是有所區別的。熟悉了悉曇梵文的人就容易分別出兩者某些詞句分非常相似,但卻又有大不一樣的出世間義存在。

所謂陀羅尼是悉曇、聲明為基礎,也是入陀羅尼門殿堂的技巧,dhāraṇī梵語音譯為陀羅尼,發音是為da- ra. ṇī者,h氣音不發音,唐朝翻云為總持。《大智度論》云:「菩薩得是一切三世無礙明等諸三昧,於一一三昧中,得無量阿僧祇陀羅尼。如是等和合名為五百陀羅尼門,是為菩薩善法功德藏,如是名為陀羅尼門。」所以能得五百陀羅尼者已是八地以上的菩薩了,必當具足百千三昧了。

什麼是五百陀羅尼?為何稱五百陀羅尼?依《法界次第初門》言:「五百陀羅尼之數既多,非可具列於第下也。次諸三昧而辯陀羅尼門者,若依論解三昧,但是心相應法陀羅尼。或心相應,或不相應,故異於三昧。若法華經所明,普現色身三昧,猶是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

上述「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是何義?五百陀羅尼者當能懂得眾生一切語言,先舉諸天部份語言為例,光苦集滅道四聖諦各天語言都不同,依《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云:「苦.苦集.苦滅.向苦滅道諦。所有地居諸天作如是說:『珂吠 珂嚩牟梨 珂嚩那曳 珂嚩度嚕』,即是此說苦.苦集.苦滅.向苦滅道諦。彼空居諸天作如是說:『多哩帝 阿嚩哩帝 阿嚩哩多尾誐彌 阿嚩哩多儞薩多囉尼』,即是此說苦.苦集.苦滅.向苦滅道諦。彼四大王天作如是說:『伊尼 彌尼 捺紕 捺羅紕』,即是此說苦.苦集.苦滅.向苦滅道諦。彼忉利天作如是說:『阿嚩哩多儞 阿西嚩帝 叉野嚩帝 叉野耨誐彌』,即是此說苦.苦集.苦滅.向苦滅道諦。…」

以上是欲界地居天與欲界天第一、二天諸天之語言,那下界眾生語言亦有不同,如螞蟻、蟑螂等微小眾生所說語言,得陀羅尼菩薩摩訶薩者亦當要懂得。

《法界次第初門》云:「以三昧陀羅尼,既是相成之法,故次而辯之。此五百通名陀羅尼者,陀羅尼是西土之言,此土翻云能持,或言能遮。言能持者,集種種善法,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惡不善根生,能遮不令起,故云能遮。又翻為總持,隨有若名若義,若行地功德,皆悉能持,故名總持。今此五百,並有持遮總持之義,故通名陀羅尼。」

「陀羅尼者,略說則有五百,廣明則有八萬四千,乃至無量,悉是菩薩諸佛所得法門,名義皆不與二乘人共也。今依大智度論,略辯三陀羅尼,以成次第章門五百之數,名義既多,豈可具辯?」

一聞持陀羅尼─得此陀羅尼者,一切語言諸法耳所聞者,皆不忘失。所謂十方諸佛,及弟子眾,有所演說,一時能聞,憶持不忘,故名聞持陀羅尼,即是名持。

二分別陀羅尼─得是陀羅尼,諸眾生諸法,大小好惡,分別悉知,故分別陀羅尼,即是義持。

三入音聲陀羅尼─得此陀羅尼者,聞一切語言音聲,不喜不瞋。一切眾生,如恒沙等劫壽,惡言罵詈,心不增恨。一切眾生,如恒沙等劫,讚歎供養,其心不動不喜不著,是為入音聲陀羅尼,即是行持也。

復有寂滅陀羅尼,無邊陀羅尼,威德陀羅尼,隨地觀陀羅尼,華嚴陀羅尼,虛空藏陀羅尼,海藏陀羅尼,分別諸陀羅尼,明諸法義陀羅尼。如是等略說,乃至五百陀羅尼,廣明則無量陀羅尼。

何種修行者能得陀羅尼總持?即能總攝憶持無量佛法,而住不忘失之念慧力,是一般有獲得正念者才能做到,得五百陀羅尼。何謂正念?大論云:「正念是八正道之一,此念是彼一支所攝,謂正念支。是故說為成就最勝常委念支,久作久說,皆能憶念者。即謂由此念於曾更事,不忘不失令心明記,是故記為久作久說,皆能憶念。」

菩薩修學到無垢心淨,即能得無學正念,此時即能得不忘失之念慧力。論云:「云何無學正念?答:諸聖弟子,於苦思惟「苦」,於集思惟「集」,於滅思惟「滅」,於道思惟「道」。無學作意相應所有念,隨念專念憶念,不忘不失不遺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記性,是名無學正念。」

一個修行者經過以上七階段的薰習,即是隨念、專念、憶念,達到不忘、不失、不遺不漏,這樣才是得真正的正念。若行者僅是心安祥無煩惱,但並無此種記憶力,不能過目不忘,這還不能說得無學正念。

所以一個菩薩初步要能入聲明,又要能經苦集滅道等四聖地之修證,最後能得無學正念,才能正式進入陀羅尼門,也是大乘行、摩訶衍,入陀羅尼門後對於總持法當能自在憶持。

前述四吠陀為釋迦牟尼佛於行菩薩道行時,垂跡化成梵王應世間人所傳祭祀時所用,但因非成佛後的如來所說,故僅重聲明法事成就,無解脫真實義。若要得解脫知見,還得依顯密教經典解其悉曇或陀羅尼真實義,身、語、意三達清淨。所以吠陀經無實義可言。故論云,如四吠陀論,婆羅門誦之,音聲清雅,甚自可愛,但尋其義,都無理趣。

四吠陀最早傳來人間者是黎俱吠陀ṛg-vedaḥ,是招請諸神降臨祭場,並讚唱諸神之威德等祭祀者,由祭官所作之燒施(hotṛ─burnt offering with fire),稱為「梨俱吠陀」。《大日經》第二十七品前段敘述天界所使用的火供步驟;後段則描述菩提本心所現的光明,菩提成就時須有十二種火顯現,強調內護摩燒除妄想、分別、執著,此為淨菩提心法。由此可知當時梵王所傳燒施步驟有四十四個火,如經云:「修習韋陀者,梵行所傳讀,此四十四種,爾時我宣說;為汝諸仁者,已略說諸火。現已為修行者介紹各種火;此處指大梵天所使用的火。 」

而如來於密典所教之法減縮至十二個步驟而已,此時密教稱為護摩(homa)。第二十七品是大毘盧遮那佛對菩薩開示的護摩,密教一般修法中之重要行事,除火供之義,尚用以譬喻以智慧火焚燒迷心之意。看經云:復次秘密主!我於往昔時,不知諸火性,作諸護摩事,彼非護摩行,非能成業果:我往昔於天界度生時,不知火的特性而作護摩事。我復成菩提,演說十二火。」前述梵天火不是真護摩的法,結果也不能成就修行事業。

四吠陀之第二部份是「歌詠明論」─「沙摩吠陀」(Sāma-vedaḥ),祭祀時配合一定旋律而歌唱者,屬祭官之詠唱(udgātṛ)。沙摩吠陀是由sāman(呼格)「典禮的聖歌」Sāman─a metrical hymn or song of praise。和吠陀veda意思是「知識」、「啟示」,兩個詞構成復合詞時,Sāma主格與vedaḥ構成複合詞,漢譯名稱為讚頌明論,基本上讚頌明論是集第一卷梨俱吠陀的偈頌而成。

佛成道後傳揚真實佛法,但要證聖道比丘有時還不准依四吠陀讀誦法來讀誦律典,但後來佛陀有許可比丘依此聲明讀誦,但要求切實要懂得唱誦文句章節之真實義。如律典云:「有婆羅門兄弟二人誦闡陀鞞陀書,後於正法出家。聞諸比丘誦經不正,譏呵言:諸大德久出家而不知男女語(濁聲清聲)、一語多語(單數多數)、現在過去未來語(三世)、長短音(促音、引音)、輕重音(有氣音、無氣音),乃作如此誦讀佛經。比丘聞後知羞恥。二比丘往至佛所,具以白佛。佛言:聽隨國音讀誦,但不得違失佛意。不聽(不允許)以佛語作外(道)書語,犯者偷蘭遮。」

偷蘭遮thūlaccaya是正法戒律中的大罪、重罪、粗罪,要找上座長老比丘懺悔。以上所言闡陀Chanda者是吠陀經典中由韻文所組成之部分,英文是praising,pleasing , alluring , inviting;闡陀論(Chandas),闡釋作首盧迦法śloka,即印度教講述音韻等之論書,屬於吠陀之輔助學。闡陀又是婆羅門讀誦之法—長引其聲,以手指點空而為節段;博士先唱,諸人隨後。

上述首盧迦śloka,讀śulokya,乃印度計算經論長度之單位,不論長行或偈頌,以滿三十二字(音節)為一節(一偈),稱一首盧迦。另《大毘婆沙論》言,以八字為一句,三十二字為一頌;諸經論之頌記數多依此法,計書寫數亦依此法準則。

首盧迦śloka又作阿耨窣都婆(anustubh),following in praise or invocation。或阿菟吒闡提首盧柯(anuṣṭupchandiślokaḥ),意譯作頌。經論中,八字一句之四句偈,稱為阿菟吒闡提(anustupchandas),即是中偈。

四吠陀之三是「夜柔吠陀」(Yajur-veda),祭祠吠陀The sacrificial Veda, the Veda of the Yajus or sacrificial texts,是主祭詞時唱誦,擔當祭儀、齋供等祭式實務者,屬供犧(adhvaryu)祭官之法,「夜柔吠陀」又讀作夜殊吠陀、耶柔吠陀、冶受吠陀、耶樹薜陀、耶受毘陀、夜殊鞞陀。

又意譯作祠、祭祠、作明供施、祭祀智論。即有關祭祠(yajus)、祭司(adhvaryu)所唱之咒文及其注解等之集成。祭司adhvaryu─one who institutes an Adhvara any officiating priest,priest, esp. one performing the actual work of the sacrifice。所傳「夜柔吠陀」有二種:

(1)黑夜柔吠陀(Kṛṣṇa-yajur-veda),Kṛṣṇa是黑的,black , dark , dark-blue。意指與梵書(Brāhmana,狹義之梵書)之區別不甚分明之吠陀。乃合糅、摻雜﹑混合吠陀之本文(讚歌、祭祠、咒詞等)及梵書(吠陀之註書)所成。

(2)白夜柔吠陀(Śukla-yajur-veda),Śukla是白的、光亮的,bright , light。意指與梵書(Brāhmana)可以明白區分之吠陀。乃將黑夜柔雜糅之本文與梵書析離,分別整理而成。
以上四吠陀前三者「梨俱吠陀」(ṛg-veda)、「沙摩吠陀」(Sāma-veda)、「夜柔吠陀」(Yajur-veda)又稱三吠陀,或三明(梵 trayi-vidyā)。

最後的「阿闥婆吠陀」(Atharva-veda)「阿闥婆吠陀」Atharva-veda,為巫術、咒語之匯集。計收讚歌七百三十一首,其中約六分之一為梨俱吠陀ṛg-vedaḥ中已出現者,主要為祈福禳災之咒法與巫術,然亦包含若干哲學與科學之思想。阿闥婆吠陀」Atharva-veda 於祭儀之始,具足息災、增益本領,並總兼全盤祭式者,屬總監祭式(brahman)祭官之「阿闥婆吠陀」(Atharva-veda)。

「阿闥婆吠陀」係傳授此種吠陀的婆羅門家族之名字,該書成書年代較其他吠陀本集為遲。

四吠陀之內容,廣泛而言,包括四吠陀本集(Saṃhitā)、梵書(Brāhmaṇa,狹義之梵書)、森林書(Āraṇyaka)、奧義書(Upaniṣad)等。其後梵書、奧義書等多被獨立研究。本集係集錄讚歌、咒句、祭詞等。梵書(狹義)分儀軌、釋義二部。儀軌規定祭祀之順序方法、讚歌之用途;釋義則解說讚歌之意義、語源,及祭祀之起源與意義。森林書及奧義書(又稱吠檀多Vedānta)旨在考察人生之意義。又廣義之梵書,包括梵書(狹義)、森林書、奧義書等三部。故就吠陀而言,狹義之吠陀單指本集,廣義則指本集與梵書(廣義)。由於傳承與解釋相異,後世遂有諸學派與異本之產生,構成複雜之吠陀文獻組織。今所傳之吠陀文獻,雖僅為既存之小部分,然已堪稱浩瀚博大。

森林書(Āraṇyaka)─音譯阿蘭耶迦、阿蘭若迦,譯為山林、荒野,指適合於出家人修行與居住之僻靜場所。又譯為遠離處、寂靜處、最閑處、無諍處,即距離聚落一俱盧舍(krośa)而適於修行之空閒處。俱盧舍意譯聲、鳴喚。即大牛之鳴喚或鼓聲之音響所可聽聞之距離,亦即自聚落至阿練若處之距離。其住處或居住者,即稱阿蘭若迦(āranyaka)。印度婆羅門教典籍。阿蘭若迦,為森林之意,乃取「森林中遁世者所讀誦」之義為名。係供婆羅門或剎帝利等上層種姓之婆羅門教徒過隱居生活時學習之用,為梵書之附屬部分。此書與奧義書可謂梵書之續編。主要內容在闡述祭祀理論,以及人與自然、神等關係之哲學問題,其說幽微,在性質及形式上與梵書無大差別。

又四吠陀各有副吠陀(upa-veda),如梨俱吠陀之副吠陀為阿輪論(Āyar-veda),意譯壽命論,即醫書。沙摩吠陀之副吠陀為揵闥婆論(Gāndharva-veda),即音樂論。夜柔吠陀之副吠陀為陀菟論(Dhanu-veda),即弓箭射法論。阿闥婆吠陀之副吠陀為武器論(Śastra-śāstra),即軍學。

悉曇與吠陀如何區分呢?悉曇與黎俱吠陀ṛg-veda聲明所現無有二樣,只是古梵文書寫方式一直在改變,而悉曇字體為要有觀照,一直維持此種字體與二合、三合、四合…等字體。但反觀近代吠陀聲明於婆羅門教似已失真,或也束之高閣,少人誦持。直到目前梵文又以天城體、新城體為主,書寫本來就不同,加上連詞長似無斷句,對於悉曇聲明持誦法,已不適合。所以佛陀所傳教的密法,由龍樹菩薩傳入震旦中國,翻譯成漢音譯字,還是保存著悉曇體之字型,後又因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武滅佛法,震旦密法典藏幾乎失傳。三武滅佛又稱三武之禍,指的是這些在位者的諡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因此而得名。又因五代十國時期也有後周世宗也進行大規模滅佛運動,故又合稱三武一宗。

聲明本是五明之一,印度一般皆研習之,然於我國則因經論等既皆漢譯,訓詁、文法等與印度大相逕庭,是故多不行聲明講習。及至唐代,玄奘等傳梵學,加以密教流傳,梵字悉曇之學遂勃興一時,有關之著述亦於焉問世。日本方面,則於日僧最澄、空海等諸師來華,傳悉曇法,其學乃逐漸興盛。

三武滅佛前後剛好有東瀛的扶桑,在震旦密法要滅絕之前,八批日本聖僧前後分別往震旦各密教道場,廣學密法又把密典幾乎悉數抄回,因此震旦密法即轉入東瀛扶桑─日本。日本最有名的支派,有台密與東密二支流。日本天臺宗所傳之密教,台密以最澄大師所傳為主,以比叡山延曆寺、園城寺為中心,尤其是延曆寺有「日本佛教之母山」的美稱。因別於空海所傳之東寺密教(東密),故稱台密。日本天臺宗係承受台、密、禪、律四宗思想而成,其中除發展天臺本宗之宗義外,以發展密教為最可觀。東密是即指空海大師所傳,而以東寺為根本道場之日本真言密教,又稱東寺流,相對於天臺宗之「台密」。

早在古印度時代吠陀即已盛行,而歌詠、偈頌等僅內部流傳,而後佛教亦採用部份其法,佛陀允許比丘作聲明誦經,但禁止依婆羅門歌詠之法,祂們會行引聲誦經,虛增聲勢。婆羅門信徒所學聲明中有諷誦、吟詠、偈頌等,還有聲明專論的音曲、歌詠之法,此即附有音譜,諷詠、偈頌、名號等之法。

佛陀准比丘依聲明基本音韻去持經咒,若僅依五明中之聲明三聲八轉等義,這是必須的技巧,密教的悉曇咒語就是依此理而持咒,不准依婆羅門教徒的諷誦音曲歌詠之法而誦經持咒,佛陀說不可以變成歌曲來唱歌、吟詠之理由,前述戒律中已提及,光唱誦不能悟道,所以不必唱誦,但要能懂得其悉曇字義。

所謂「專家」當然是破舊創新的人,但此等人是菩薩、是魔化,尚未可知,我們智慧不夠,古梵文不能懂,世尊入滅約二百年後,出現一個語言專家,叫波膩尼Pāṇini古德,讀音pa-a-ṇi. ni。當時的人民都不懂什麼是梵文了,所以波膩尼Pāṇini古德就簡而化之。寫成了八章書(Aṣṭādhyāyaiḥ),闡述梵語中文法規則共有3,959 條規則,看起來滿公式化,但對於現在的人還是不知所云,只得照規則去運作。

前述的毘伽羅論(Vyākaraṇa)一般是作為音聲之教材(Śabdānuśāsana),本有一千頌三萬二千言之多,有了八章篇就減縮了。Śabda是音聲已如前述,anuśāsana有引介、方向、指導,言教等義,英文解釋是為instruction , direction , command , precept 。另八章書、八章篇(Aṣṭādhyāyaiḥ)英文解釋是為a collection of eight books or chapters。Aṣṭa是八之義,adhyāya是學習的課程,研究課、書的章節。英文解釋為study, lesson, section of a book, chapter。adhyāya是具格instrumental,其多數是adhyāyaiḥ。

八章篇是為方便古印度後人背誦,不得不以單純法則條條列示,給後人簡單易記。其功過是很難說,說其有功是因後人智慧淺薄,所以用八章書改寫成篇,才能讓後學勉強學習了吠陀經、持誦吠陀經。若說是有過失,則是把太古印度聖人(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時所示現教導)之真正吠陀經法門,給簡併或刪除掉很多了,也可以說面目全非。

世尊示現於西元五世紀以前,波膩尼Pāṇini古德,出生於西元前四至三世紀,祂是健馱邏國娑羅睹邏(Śalātura)人,據《大唐西域記》北印度之健馱邏國Gandhāra條記載:「波膩尼大德生而知博物,湣時之澆薄,欲削浮偽,刪定繁瑣,乃有述作之志,遂蒙自在天之教,於是研究深思,採摭群言,遂作成字書。此書究極今古,總括文言,王見是書而珍異,令全國傳習,若有誦通者,則賞以金錢,故當時皆師徒傳授,盛行當世。」

菩薩的智慧是無量無邊的,就以現今密教所留傳的悉曇發音表格來說,真是簡單、明瞭、扼要,軌則也不必用到3,959條規則,此點留後再述。現講佛陀所說的《阿迦那三言教義》,總共只有六十八個字,經云若能理解其中內涵,即是真正的法師,自能闡述真正的佛法,就能夠依此來表達悉曇聲明秘密之義,由此更可見世尊的智慧無量無邊,非我們凡夫所可想像,在理解其奧妙之時,難免禁不住要誠心誠意地從內心讚嘆一番。

古印度阿利安語āryā,可分為古代、中期和近代三個發展階段。廣義梵文是指古印度阿利安語全部,在古印度阿利安語當中,屬於最古老的是記載婆羅門教的聖典吠陀經的語言,一般稱此為吠陀語,是最古老的梵文,包括世尊未入滅前及入滅後一、兩百年間。

相對於此,西元前四~三世紀左右,所謂文法學家波膩尼Pāṇini大德,以當時語言學家之知見,而著作的《八章書》,使古代印度文章語言標準化。一般後人將波膩尼大德所完成的古代梵文,定位為較新近的語言,稱為古典梵語,或略稱為梵語,有別於記載吠陀聖典的梵文(最古梵文)。波膩尼Pāṇini大德所整理的文法體系,經由後人增訂及西元前二世紀之註解而更加確立,直到二千二百年後的今天,古典梵語稍有變異而傳承下來,這可由日本梵文七轉音、八轉音之唸法有些不同而得到明證。

光會唸《吠陀經》或聲明是不能得解脫實利,前面已述過,現舉經典印證一下,如《一切有部律》云:佛在室羅伐城(Śrāvastī舍衛國)逝多林給孤獨園。是時具壽大目乾連(Mahāmaudgalyāyana),於日初分執持衣鉢入室羅伐城,次第乞食,至給孤獨長者宅。是時長者教其兒子讀誦外典聲明雜論。

時大目連見彼長者教其兒息讀誦外典,告曰:「長者!此諸童子讀習何書?」長者白言:「阿離耶(ārya聖者)!此是外典。」告言:「長者!夫外典者如鐵石榴,辛苦作得終不堪食。習學外書亦復如是,徒費功勞終無所獲,不由此故而能出離,入正定聚斷諸煩惱。然佛所說初中後善,若解了者能趣涅槃,何意不教習讀佛法?」長者白言:「聖者!無人能教。」尊者報曰:「我當教讀。」長者白言:「善哉聖者!幸為教示。」便告子曰:「汝今宜往逝多林中,詣尊者處而學佛法。」

石榴本是吉祥果之一,果具存五百果實,獲果為多。若是鐵石榴者無果實可言,所以光持誦吠陀經典,或光持咒語不依悉曇義音讀誦,亦不思其義理者,當然不能入陀羅尼門殿堂,終亦無有成就也。

再舉波膩尼Pāṇini仙人編制八章篇,亦未能悟道。

 

【西域波膩尼仙雖造聲論後身無業事】

兩千三百年前的波膩尼Pāṇini仙人,生於西元前四至三世紀,出生於健馱邏國(Gandhāra-月氏國--香潔地國)娑羅睹邏(Śalātura),祂將婆羅門四吠陀改編成八章篇,此書究極今古,總括文言,刪定繁瑣,王見是書而珍異,令全國傳習,若有誦通者,則賞以金錢,故當時皆師徒傳授,盛行當世。八章篇將四吠陀總縮編共3,959條規則,這可說是功勞很多,應會有好果報。其實並不然,因使吠陀經世人難懂者去除,更無實際利益。所以會聲明者不懂悉曇字義,不求依世尊所說法如實而行,是沒有用的。

據後漢書卷一一八西域傳記載:「昔如來去世垂五百年(約入西元初期),有阿羅漢,自迦濕彌羅國(Kaśmīra─今喀什米爾),至健駄羅國(月氏國-波膩尼仙原生國域)婆羅邑,見一梵志捶訓童稚。問何苦捶訓此兒。梵志曰:『令學聲明,業不時進。』羅漢莞爾而笑。梵志曰:『沙門者慈悲為情,湣傷物類。仁今所笑,願聞其說。』羅漢曰:『汝頗甞聞波爾尼製聲明論垂訓於世乎?』曰:『具聞之。』羅漢曰:『汝子即是彼仙(波膩尼仙,再來投胎)。猶以強學翫習世典,唯談異論,不究真理。神智唐捐,流轉未息。』

羅漢又曰:『昔南海之濱有一枯樹,五百蝙蝠於中穴居。時有商侶止於樹下,既屬風寒,人皆飢凍。聚集樵薪,蘊火其下。煙焰漸熾,枯樹自燃。時商侶中有一賈客,夜分已後,誦阿毘達磨藏(勝法論)。彼諸蝙蝠,雖為火困,愛好法音,忍而不去。於是命終,隨業受生,俱得人身。捨家修學,乘聞法音,聰明利智,並證聖果。迦尼色迦王(Kaniṣka貴霜帝國王主)與脇尊者(波栗溼縛Pārśva,脇不著地用功而成道者故名),招集五百賢聖,於迦濕彌羅國作毘婆沙論(佛教論典),五百賢聖者斯時一併在枯樹之中五百蝙蝠也。餘雖不肖,是為其中一數。斯則優劣良異,飛伏懸殊。仁者今令愛子可放他出家,功德之大,不能詳述。』時阿羅漢說此語已,示神通事,因忽不見。梵志深生驚異,遂放子出家也。」

以上所述,即在述明因果道理,聞正法、學正法則連畜生到聞大法論後生於人中,都能出家成阿羅漢。但反觀編纂八章篇的波膩尼仙人,光學吠陀與聲明,最後頂多亦再出生為人。有幸遇有阿羅漢示現,讓其幼童時能出家學正法,雖未見後記,但相信波膩尼仙在這一世應已在正法得道。

出自─《後漢書西域傳》 


[ 悉曇咒語持誦入門 ]   [ 密教悉曇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