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教悉曇 

- 悉曇咒語持誦入門

 2014.12.01.  法爾禪修中心 善祥比丘(俗名張玄祥)撰 


阿迦那三言教義 (1)

一、 前言

悉曇(Siddhāṃ)是什麼意思?si是諦實之根,諦實是真實法,無虛妄之法,世間緣起所化一切相。d是da之二合字之上部,是給與之意思。dha是法界,一切有為法都是法界之因緣法之一相,dhā是依修行點ā,要得到對於法界一切法都不執著,讓實相住是法相中,能離相或離性得成就,就可以按一個aṃ菩提點,這是成就菩薩的涅槃境,心內寂外不寂之如如境界,能使自己因持悉曇音聲而達到此境界者是悉曇Siddhāṃ之義。

不深入研究悉曇者,以為悉曇就是梵文,若這樣是真實的話,那能講梵文的人,應該都是有成就般若中道智了,事實又不其然。又有人說悉曇是梵文,只是其字體不同而已,梵文悉曇體能成就,天城體依悉曇原則唸,也可以成就,只是悉曇梵文不像現在天城體梵文,書寫時每個字母都連音在一起,失去其悉曇發音義趣,當然要觀佛菩薩種子字便不可能做得到。

所以悉曇是顯示於聲音中,從古即然,虛空本自有其聲韻,悉曇不是顯示於字體,因字體會改變,從本以來無文字的悉曇,直到有文字的悉曇時期,才有悉曇字型,但世尊住世時,其悉曇字體已呈現,但後來時間在轉移,依時間的過去悉曇字體也在改變,看鹿野苑博物館中梵字變化過程可知。

但無知者後來將悉曇某些字體更改,變成是去頭去尾之字體,為的主要利分辨易混淆的字體,所以後代悉曇字體已失其原味,因有時被拿掉的是根本音”阿a”之一畫,雖可讓不學之人易於分辨,但已成為不倫不類之字型。

再言悉曇字體更無法遍佈於虛空,因受地域限制。但其實悉曇音聲發出可遠達虛空各界處。這是上古無文字時,人類道德水準優質莊嚴,因此古人本就容易具足悉曇語音聲韻學之智慧,所以悉曇音聲遍佈虛空,諸聖便得聽聞於虛空。

大家都知道悉曇就是成就學,但不是有悉曇字型而能夠成就,而是要能發悉曇聲韻者始能成就,已如上述,但現在還是要依世間法來說明一下。悉曇梵文發音有其特殊組合之字,與不同之唸法,懂了能唸出悉曇音聲,是為悉曇成就,最後使心性柔和無煩惱。

悉曇成就梵文是什麼?siddhiḥ astu即是「使成就」、「祈求成就」;siddhiḥ 是成就(主格),發音是悉地,音義合成為成就悉地、悉地成就。到底是成就什麼呢?成就悉曇(Siddhāṃ),已如上所述,成就是指出世間種種妙果,是為悉地、悉曇。若持咒語不最後得出世間妙果,僅得一些世間錢財、官位、利益、…等等,那就不能稱為悉地。悉地siddhi英文解釋為success, accomplishment, performance, fulfilment, complete attainment (of any object) 。

密典言:「若求上中下,成就悉地者,皆應澄淨心,不求時處等,但布支分明,一心入念誦,世尊說是法,名為真實念。」

若有人想要依密教求悉地或悉曇(Siddhāṃ)成就,不能只會求而不作、不用功,所以如何為是,就要先求其悉曇讀誦技巧,學習聲明到體會圓融,此是入陀羅尼門初步。有此技巧如實地依之而行,始能成就悉地。

真實念、真實唸,是如實法,如實法之梵文即是as,as是為動詞,梵義狣a就是本不生中讓其(此處指悉曇技巧)如實生而住,是為後一字屹sa。as英文解釋是to be ,exist , be present ; to take place , happen。

a不本生中讓悉曇技巧如實生起而住,但我們做不到,所以就要祈求,as動詞的祈求式就變成astu,a本不生中讓悉曇技巧如實生而住,要像、譬如(u)是”如如自性ta”一樣,這就是astu之義。所以as之Imperative格式,即是astu,英文意思為let it be , be it so ; there must be or should be (implying an order).

求佛菩薩讓自己成就悉地之前,還是要先學習四十字母書寫法與每個梵字義理,然後學習喉內音、舌內音、舌中音、舌外音與唇內音等五處發音位置,以及每句門發男聲音(濁)、女聲音(清)、非男非聲(非濁非清)等三位階發音法,如此才能正式入陀羅尼殿堂。
所以有所求於佛菩薩前,還是要先求自己,不先學習悉曇讀誦技巧,怎能得佛菩薩讓您成就悉地或成就悉曇?無學悉曇發音技巧,怎能如法讀誦咒語?若反而讀一些不是悉曇讀音的咒語,怎能成就悉曇,或成就悉地?

在梵字字母表,有韻母十二或十六(離車子後期多四韻母)。又有體文五句門各具五字,合共五五廿五體文字母。加上九遍口音,發音時得遍張嘴巴到喉嚨深處,所以稱為遍口音。如此三大部份字母就成為卅六字母,或稱四十字母。

也有人急功好利,未學上述重要基本功課,就已要學什麼悉曇十八章。當然悉曇十八章是讓人真入陀羅尼殿堂者,若您連走到門口都不想走,怎能入陀羅尼殿堂之門呢?

所謂悉曇章,若懂得悉曇五處發聲,就知道二合、三合、四合字等等組合的道理,借音、轉音等等技巧。這些基本工夫做好,才能擴大自己悉曇咒語字母間之合字義理及讀音法,就是進入「悉地羅窣睹」。「悉地羅窣睹」又是什麼字義?解離此合詞即是悉地-阿窣睹,也就是siddhiḥ astu。siddhiḥ astu兩字之解說已如上述。

那為什麼「悉地-阿窣睹siddhiḥ astu」要唸成「悉地羅窣睹siddhirastu」呢?這就是受悉曇連音法(sandhi)之影響,siddhiḥ astu兩字詞間連結之關係,可以改變其發音,使其易於讀誦,又要能不失其義理,這樣就會產生連音後之變音,如此連音後除易於發音外,原有字詞意涵要能不改變其義,如下述。

若懂得悉曇智慧與技巧,讓悉曇讀音來解釋,siddhiḥ astu兩字詞合起來應讀什麼音聲,若能如此懂得,其變音就不一定要強記,或也可以用現代的網路軟體來做,輕易又方便。但軟體是人寫的,若提供原始需求者不能完全列出悉曇之條件,那就只有學過悉曇的人自己來分辨了。

悉地-阿窣睹siddhiḥ astu─悉si. 地dhi-? ḥa-窣su 睹tu,此-? ḥa-是ḥ與後a之合音,ḥ是喉內遍口音,a是喉內男聲根本音,兩字合音本是不難發音成ha,問題在於後面又接遍口音stu(sa tu)二合字,sa者是第四句門舌外音,距離ha或a都是遠離四位階發音,發音跳得太遠要發音就需要有轉音技巧,轉音的技巧就是悉曇秘密義,這要能常學習,常用嘴舌試唸看看,就能知道發音時順不順、拗舌不拗舌,若發音彆扭、不順口,那定有悉曇讀音要變化的需求。

所以ḥ+a轉為”羅ra”羅ra者發音位置介於第三、第四句門間,稍為把轉音距離拉近一點。這樣ha與sa唸成ra與sa也會有問題,羅ra發音位置介於第三、第四句門間,sa又在第四位置,兩者又靠得太近了,現在反而是ra與sa兩者發音之關係導出問題,所以sa就借後面的tu之女聲韻母u來唸,悉曇義理來講就叫做第五轉音韻母u,所以sa就成為su結尾韻,尾音在第三位置上,這樣悉地-阿窣睹siddhiḥ astu,就成為悉地羅窣睹siddhirastu,寫這樣的漢音譯字或悉曇梵音羅馬字,悉曇讀音懂的人還是知道要讀si.-di-hi-ra.su.tu。此處”.”表示唸法之標記,有此標記要讀涅槃促音。

至於悉曇義理有無改變呢?就siddhiḥ astu之dhiḥ來說,dha法界之根i是為dhi,我持咒者都可能內處寂靜,外臨世間一切法也能不動,是為涅槃音之義dhiḥ。若是ḥ與a轉音成ra,ra也是有涅槃義,羅ra本字母就有微塵義,又有智火之義,本字又因遍口音字母本身要自加涅槃點ḥ,即具有涅槃音與義在,這也是悉曇的秘密義。

很多不知悉曇技巧者,常把漢音譯之漢字,遇有採用「口」字邊者都發彈舌音,其時並不盡皆然,也僅是於第三、四位置發音的遍口音「囉」,可以發彈舌音,但彈舌並非必然,因梵天無凡人的舌頭怎能彈舌呢?只是提醒你有「口」字邊處是要用轉舌音技巧而已,轉舌不等於彈舌也。

上述有「口」字邊者,是讓你知道要用到轉音技巧,那若是遇到女聲音,漢音譯用上「亻」字邊漢字者,就是要降一階發中音或稱似男聲音。那遇有漢音譯之漢字具「女」字邊的中音階字母漢字,就要發女聲音位階。所以從漢音譯之漢字,我們可以知道哪個梵字本來是中音階,但是要發成女聲音位階之女音聲。

所以我們中國人河絡地區還具有古音韻部族,或是已移轉閩南、台灣等地區的人,懂得唐朝的官語(河洛話),來讀此悉曇發音,就較能易於進入悉曇真諦實義中。

能這樣在悉曇字母間,正當的讀出其應有之柔和音聲,或字詞與字詞間理解它變音、轉音、連音之道理,以及修行點、菩提點、涅槃點等讀音的技巧,也知道轉化前與轉化後之字義有無改變,這就是悉曇成就學,也就是所謂的聲明學。

聲明śabda-vidyā─咒語持誦的悉曇技巧就是聲明。聲者是śabda,依字母分析,da是給與,ba是力量,原字母是pa是給與第一義諦,後接da變音為da:śa是性,給與我從自性中如法發出音聲,śabda世間義是聲音─to utter a sound , raise the voice,說出韻聲,產生聲音。世間之”聲śabda”,音譯攝拕,指具有呼喚作用之音響,能為耳根所聞、耳識所了別、認識之對象。注意此處讀音śa-da(攝拕),所以b不發音,僅當一個標誌,此字詞śap後接da而轉音為男聲音b,因後接男聲音故,結果就成為śabda聲。明vidyā,音譯作費陀、苾馱。即灼照透視。意指破除愚癡之闇昧,而悟達真理之神聖智慧。如法的有此技巧就是vidyā明。

聲明是五明之一,五明pañca vidyā-sthānāni,是指五種學藝,為古印度之學術分類法。即:

(1)聲明(śabda-vidyā),語言、文字因某因素而改變唸法,或轉音,也包括文典詩詞之學。

(2)工巧明(śilpakarma-vidyā),工藝、技術、算曆、音樂、美術、書術、占相、天文地理之學等之藝能學問。

(3)醫方明(cikitsā-vidyā),「先體病源」及「進藥方法」之醫學、藥學、咒法之學。

(4)因明(hetu-vidyā醯都費陀),論理學、邏輯學。因(hetu),指推理的根、理由、原因。《法華三大部補注》載,第四為咒術明。

(5)內明(adhyātma-vidyā),專心思索五乘因果妙理之學,或表明自家宗旨之學。相對於「聲明」、「工巧明」等學藝,而專心思索佛所說五乘因果之妙理,即指形而上之學問。

與聲明有關的另一名相是毘伽羅論Vyākaraṇa,此字詞是vi+ā+karaṇa,karaṇa 字根是kṛ,有讚譽,大為贊賞─ praise , speak highly。而實際karaṇa有作、影響、導致之意─doing , making , effecting , causing。而akaraṇa就成為無動作影響就怎麼樣─absence of action。ākaraṇa是指有呼應影響就怎麼樣,所以a就有a與ā兩義,表示有作用與無作用之影響。vi+ā+karaṇa就連音成為Vyākarana,三字連在一起Vyākarana,義就是為─因受影響而在文法上產生一個變化─producing a change。

在聲明上毘伽羅論Vyākaraṇa意為分解、分別,又譯作字本論、聲明記論,古印度解說文字音韻及語法等文法書之總稱。因古梵文太複雜,梵王初傳毘伽羅論原有百萬頌,後來帝釋天主簡略為十萬頌,其後健馱羅國(Gandhāra)娑羅睹邏(Śalātura)之婆羅門仙人,稱波膩尼仙(Pāṇini),生於西元前四至三世紀,又將此略為八千頌,現在懂的人更少了。

其他還得配合者有《門擇迦論》(Maṇḍaka,即合成字體篇,或Gaṇa-pāṭha集體梵唄)、《溫那地論》(Uṇādi,即接尾語篇)、《八界論》(Aṣṭa-dhātu,即語根篇)等三論,是為本典毘伽羅論Vyākarana之補遺。

古德波膩尼仙人乃西元前四世紀頃之人,以文法學者著名。約在其一百年以前,有一文法學者耶斯卡(Yāska) 述作《語源學》(Nirukta)一書,是現存世界最古之語學書,其書乃註釋古字彙,以解釋吠陀中之難解文字。波膩尼仙之《毘伽羅論》即依據此書而作成。全書凡八篇三十二章三九七六規則。

 


[ 悉曇咒語持誦入門 ]   [ 密教悉曇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