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教經疏--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教跡義記》轉載(1-3)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以免犯戒。)  


四、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教跡義記卷下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疏并釋真言義卷下

                  上都大聖千福法華寺內供奉翻經證義講論大德沙門法崇述

      歸依毘盧遮那佛    大乘法藏陀羅尼    文殊普賢諸聖僧

      我今頂禮故稽首    凡愚識淺不能了    隨文讚歎實慚懼

      願與加護借威光    今得總持皆解脫

夫群迷不一,識性萬差,各隨封滯之門,不遇正真之路,故使沈淪苦海勝福無以得主。履霜堅氷積禍因茲不滅。遂乃文殊感激波利。却取於此經。震境願成。海內咸聞。而翳賴先王至聖翻譯暉於丹墀。鐫記勝幢福乃資於皇都。其佛頂尊勝者。蓋是祕密陀羅尼藏之流出也。五天盛學。此地近傳。百千瑜伽。三密觀智。內證外護。神力加持。一一修行。從師指授。契印儀軌。灌頂法門。祈願各殊。內外護摩。亦依五輪。所謂地水火風空也。求四種事速疾成就。所謂北白息災。東黃增益。南黑降伏。西赤敬愛。滅生死苦。證大菩提。不歷僧祇。獲成就法十種。佛頂中此之一也。故佛頂經云十種者。所謂金輪.辨事.遍照.白傘.光聚.摧碎.高.佛頂.尊勝等矣。惟巨唐大曆十載寶應元聖文武皇帝。宣慈育物。氣穆時和。諷誦真言。須流國界。故使昏昏迷類皆蒙金偈之因。蠢蠢凡愚竝獲總持之句。崇才寡識淺。以管窺天。輒翻梵偈之文。以著唐言之釋。其間微言密意功用不測。自古不翻。則非愚之所能述。敢不闕疑爾。

釋此真言十門科判:

第一歸敬尊德門。

第二章表法身門。

第三淨除惡趣門。

第四善明灌頂門。

第五神力加持門。

第六壽命增長門。

第七定慧相應門。

第八金剛供養門。

第九普證清淨門。

第十成就涅槃門。
 

佛頂尊勝陀羅尼

註:咒語翻音簡介:除原經文中古漢字,以隋唐中古音或河洛音發音外,注音專供台灣地區者不懂河洛音者使用,又注音符號前有「‧」者代表是具氣音,發音時要有氣隨音出,如tha6hadha7haphabha等字,注音後有-」,是代表長音,字與字間用「」加以區別漢語拼音是羅馬拼音,專供大陸地區者用,羅馬字母音上有「-」者,是代表長音,唸時要拉長,羅馬拼音第一次使用,若不能傳神發音時,請多包涵。兩種方式,請網友自行選用。

 

第一歸敬尊德門

【爾時,世尊知帝釋意之所念樂聞,佛說是陀羅尼法。即說呪曰】者
述曰:此大節第四,佛答深詞也。於中有二,初佛知心念,二正答呪詞,此之初也。於中言陀羅尼:

 

1.《曩謨》巧伕 namo

【注音 ㄋㄚ ㄇㄡ

【漢語拼音na mo

《曩謨》唐云歸命也。解曰:歸命者稽首之稱,稽者至也首者頭也,世尊敬禮也,以頭至地,故云稽首通三業敬,意顯福田摧我慢故,敬跪之極,令物生善故又曩謨者,敬禮之名,歸命者依投義,歸還本源,依令證實。
 

2.《婆誐縛帝》矛丫向包bhagavate

【注音 ‧ㄆㄚ ㄍㄚ ㄨㄚ ㄉㄝ

【漢語拼音bhagawatê

《婆誐縛帝》唐言世尊也,世尊者十號之中一稱名也。菩薩圍繞,天人敬仰,世間無比,故號尊也。能對治世故,云世尊矣。次出體者,此三業禮。身語二業色聲、二處、二界所攝。意業禮者,行蘊法處、法界、小分為性,亦通後得智五蘊為性。定道無表亦此攝。故虔恭曰敬,軌儀稱禮。
總以二十二法,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并意為性。言遍行五者,即作意、觸、受、想、思為五也。言別境五者,即欲、勝解、念、定、慧為五也。善有十一者,即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癡、輕安、不放逸、捨、不害為十一也。又三業禮者,意顯大師有天眼,故身業禮,以可見故。若在暗處,以語業禮,以可聞故。若眼耳俱失,以意業禮,不能聞見故。又三輪為因故,身業禮者,神境輪為因。語業禮者,教誡輪為因。意業禮者,記心輪為因。

故《涅槃經》云:諸佛所師所謂法也,以法常故,諸佛亦常。常者法則、真如、涅槃體矣。菩薩能歸修證、斷惑,佛亦所歸依,即是持業釋也。且如凡夫地前菩薩,三業皆是有漏。若登地上菩薩,七地已前,本質身語唯是有漏,若後得智變起,色聲即無漏性。若八地以上菩薩,本質亦唯有漏,以第八識由有漏,故所變相分非無漏攝。若影像、色聲,第六識聚唯無漏故,變身語亦唯無漏。

若真言行人修持三密,覺悟一心,歸赴本源,依命修證。速疾承事一切如來,捨身奉獻。

初禮東方阿閦佛,全身委地以心禮,金剛合掌舒頂上。由此真言身印故,即得圓滿菩提心。

次應敬禮南方寶生佛,為奉灌頂供養故,金剛合掌下當心,以額著地,為獻此身妙請故,不久當為三界主,為求供養轉法輪。

次應敬禮西方無量壽佛,金剛合掌置頂上,以口著地奉其身,由獻此身誠請故,當同救世轉法輪。

後當敬禮北方不空成就,為求供養羯磨故,則金剛合掌當心上,用頂著地而奉獻,由是獻身方便故,便能示現種種身。

又此四方禮,當方皆有真言契印,於瑜伽阿闍梨處學習應悉周備也!

 

3.《怛路枳也》注吐汐trilokyq

【注音 ㄉㄖ一 ㄌㄡ ㄍ一ㄚ-

【漢語拼音triloky2

《怛路枳也》唐云三世,亦云三界也。解曰:三世者,三時分位假立其名,念念遷流對治為世。三界者,界別不同,即有三界,欲、色、無色,九有情居。欲、禪、四空,趣生有異。受報差別,麁細不同。唯佛特尊,故超三界。世相輪轉,生滅不停,體若虛空,寧居幻境。

 

4.《鉢囉底 尾始瑟吒野》渨凸 合圬泹伏prati vi0i=62ya

【注音 ㄅㄖㄚ ㄉ一;ㄨ一 ㄒ一 ㄕㄉㄚ- 一ㄚ

【漢語拼音prati wixisd2ya

《鉢囉底 尾始瑟吒野》唐言最殊勝也解曰:三賢、十聖,分位修因,德行未圓,不名最勝唯佛上上無比特尊,因果具圓故,名最殊勝。

 

5.《沒馱野》由湑伏buddh2ya

【注音 ㄅㄨ ‧ㄊㄚ- 一ㄚ

【漢語拼音 buddh2ya

《沒馱野》唐云大覺也。解曰:佛者覺也。我、法既空,名曰大也。聲聞自覺、菩薩覺他,諸佛覺圓,名曰大覺。又此真言體成法界,無所不遍,故名大覺。問大覺廣遍唯佛窮源,凡何得知與佛齊證。答凡聖名別,心色不殊,以妄隔情,即生二見。今從意密,諦觀瑜伽,本尊真如無生無滅,從覺向覺不間修持,一念相應,凡聖同也。

 

6.《婆誐縛帝》矛丫向包bhagavate

【注音 ‧ㄆㄚ ㄍㄚ ㄨㄚ ㄉㄝ

【漢語拼音 bhagawatê

《婆誐縛帝》唐云世尊也。解曰:世尊者,具足稱言六種義,自在熾盛與端嚴等。又薄伽云破,嚩帝云人。如人接戰,善解軍謀,對敵無遺。故云能破,是故降伏四魔,具大勢力,坐菩提樹,名婆誐縛帝也。
 

 

第二章表法身門

 

7.《怛儞也他》凹改卡tadyath2

【注音 ㄉㄚ ㄉ一ㄚ ‧ㄊㄚ-

【漢語拼音 tadyath2

《怛儞也他》唐云,所謂之義,亦云,即說之義也。

 

8.《唵》 o3

【注音 ㄡㄇ

【漢語拼音 oum

《唵》云,三身義。亦云,一切法不生。亦云,無見頂相也。解曰:唵字者,祕密不可翻也。以聲明意連帶解釋有三身義。一a聲一切法不生,二鄔u 聲流注分別,三麼ma聲慈化等義。又云:空義,此三聲連合故,曰唵也。所謂一切法不生者,本是法身。所謂分別者,報身也。慈者,化身義也。故云無見頂相義也。又三身義者,如金光明說:一者化身,二者應身,三者法身也。

《佛地論》說,法性之身體常不變,非假所立,非如餘身,合集所成,大功德法之處依止故。十力、四無畏等名為法性,身體依聚義總說名身,法性即身持業釋也。報身者,明受用身,能令他受用種種大法樂故。《成唯識》說,自受用身,將自受用廣大法樂。他受用身,為十地眾現通說法,決眾疑網令他受用。其化身者,利樂眾生,示現種種變化事故,轉換舊形,變無現有,化化多異神境勝化,名為變化事也。

又解,修行願滿不待時處,隨眾生類現五趣身,是名化身。又永斷惑障能現應身。業障淨故,能現法身。依空出電,依電出光,依法身故出應身,依應身故出化身。

問:三身既然,土義如何?答:法性土者,非色所攝,不可說其形量大小,然依事相無量無邊,譬如虛空遍一切處。其報土之中,又分二土。自受用土者,十地菩薩生大自在天宮,有十種果相,現大寶蓮華座,周圍如千阿僧祇、百千萬三千大千世界塵數量出。第十地菩薩坐登正覺既成佛土,眾生莊嚴隨法性土量亦無邊,其受用土量亦無邊。其受用土隨十地菩薩所安而現大小,初地菩薩坐百葉蓮華,悟百法明門,百佛剎土王一佛國土三千世界。二地菩薩坐千葉蓮華,乃至十地見佛極大數微塵數蓮華登坐。其他受用土處所不定,或在色界淨居天上,或在西方無邊等處。又法性土一切如來同所證故,體無差別。自受用土雖一切佛各變不同,而皆無邊不相障礙。餘二佛土隨諸如來所化有情,同時同處,各變為土,形狀相似不相障礙。轉為增長緣,令所化生自識變現,謂於一土有一佛,為現神通,說法饒益。如此土眾生,宜聞釋迦、彌陀之化,即共變之,為諸有情無始時來更相繫屬,或多屬一,或一屬多。

是故真言行者,唵字加持深入瑜伽,齊修三密,即等多身,名毘盧遮那三身義也。又解,唵字者是灌頂義,如剎利澆頭王,欲登王位,取四大海水,香華七寶嚴飾灌頂,方號澆頭王。今此佛頂是一切如來灌頂之法,含無量義,一切鬼神、龍天、梵王、帝釋聞者咸悉歸依,離諸災難,皆發善心,樂聞正法。

問曰:陀羅尼密句,自古不翻。何得今云,有此解釋。答曰:梵音微妙,通語極寬,欲界色天,龍神八部,閻浮、北欝眷屬等洲異類,天仙聞皆領會遞互相資,有漏諸天倍生歡喜。如翻此句,雜語誦持,局在一方,諸天領悟。以茲佛勅密化群迷,攝受加持專心梵誦。今但翻義句,令物生解,誦持梵語,不可輒移,謂此真言法爾成就第一義諦,仰生深信勿譯異。音猶如日輪,唯假光明,而取照用,不可駐暗,專心領視也。
 

 

第三淨除惡趣門
 

9.《尾戍馱野》合圩四伏 vi0udh2ya

【注音 ㄨ一 ㄒㄨ ‧ㄊㄚ- 一ㄚ

【漢語拼音 wixudh2ya

《尾戍馱野》唐云清淨也解曰:淨除者,迷因二障,苦果無窮持此真言者,深依必遣。
 

10.《娑麼 三滿多 縛婆娑》屹亙 屹亙阤向矢屹sama samantq vabh2sa

【注音 ㄙㄚㄇㄚ;ㄙㄚㄇㄚㄣㄉㄚ-;ㄨㄚ‧ㄆㄚ- ㄙㄚ

【漢語拼音 sama  samant2  wabh2sa

《娑麼 三滿多 縛婆娑》唐言,普遍照曜也。
 

11.《娑頗羅拏》俙先仕 sph2ra5a

【注音 ‧ㄆㄚ ㄖㄚ ㄋㄚ

【漢語拼音 sph2rana

《娑頗羅拏》唐言舒遍也。解曰:唵字加持已,淨除二障,煩惱、所知,神力光明照曜舒遍。根本後得,緣俗緣真,六趣稠林,一切皆照。只為有情,業重不遇真言,流浪三途,不聞斯句,因麁果重,出路無由。若得真言,阿闍梨教照曜舒遍,必淨苦源。又解,舒遍者,以此陀羅尼光,無有障礙,觸斯光者,皆得淨除。若有先亡所在之處,淨土一把,誦此真言二十一遍,散其亡者人身骨之體,即得離苦。具如下疏文解。平等照曜,染淨不差,名言性空,空何可得。照曜光發,愚冥皆除。剎土現身,所作無滯。
 

12.《誐底 誐賀曩》丫凸 丫成巧 gati gahana

【注音 ㄍㄚ ㄉ一;ㄍㄚ ㄏㄚ ㄋㄚ

【漢語拼音 gati  gahana

《誐底 誐賀曩》唐言其義甚深。亦云,六趣稠林也。解曰:甚深有二也,一者理甚深,所謂佛頂真言。二者事甚深,所謂六趣稠林。染淨因果,漏無漏殊,真俗二深,唯佛窮備。言六趣稠林者,一是人趣,居四天下,南瞻部洲三邊各二千踰繕那(yojana),南邊三百踰繕那。半北俱盧洲四面各二千。東弗毘提洲三邊各二千,東邊三百五十。西拘耶尼洲經二千五百由旬,周圍此三倍。

天趣所居,欲界地居共有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四天,身異想異,翻此身想差別不同。如《起世俱舍》修羅趣者有其三別,一天趣形,二鬼形,三畜趣形,雖是一異熟報差,貧富傲慢、猛利劣弱,一一不同。如起世,畜趣差別,多分身橫,住無上方,水陸空等。餓鬼趣者,宿因慳貪、憙盜他物,心多怯弱,形瘦貌醜,身心輕躁,故名餓鬼。地獄者,此下過二萬踰繕那有阿鼻旨,深廣同前,餘七地獄在無間上,一一各有四增。煻煨、糞屎、刀刃、烈河等,八寒地獄,如其次第繞四洲輪圍山外,極冥黑暗,若謗賢聖,招如是苦。諸餘孤露地獄別業招者,或近江河山間曠野,或在地下,十六別處各有異名。迷因起業,感此稠林,事理未明,不能離縛。諸佛觀智,速疾真言,六趣稠林,淨除皆盡也。

 

13.《娑嚩婆嚩 尾秫弟》辱矢向 合圩渃svabh2va vi0uddhe

【注音 ㄨㄚ ‧ㄆㄚ ㄨㄚ; ㄨ一 ㄒㄨ ‧ㄉㄝ

【漢語拼音 swabha-wa  wixuddhê

《娑嚩婆嚩 尾秫弟》唐云自然清淨也解曰:瑜伽普照,事理分明,習氣永除,自然清淨也。

 

第四善明灌頂門
 

14.《阿鼻詵左 狣石如伂加   abhi=i#catu m23

【注音 ‧ㄆ一 ㄕ一ㄣ ㄐㄚ ㄉㄨ;ㄇㄚ-

【漢語拼音 abhishinjatu ma-m

《阿鼻詵左 云引灌頂我也。解曰:所謂灌頂者有其五種:一光明灌頂,謂諸佛菩薩放光加持。二者甘露灌頂,謂以部主真言加持香水。三者種子灌頂,謂部主真言想布字門遍身分。四者智印灌頂,謂部主所執契印加持。五者句義灌頂,謂部尊真言及思中義運用加持。
若初修道入真言門,先訪師主大阿闍梨,建立道場求灌頂法,入修三密願證瑜伽,猶如世間輪王太子欲紹王位以承國祚,用七寶瓶盛四大海水,澆頭灌頂方承王位。如是真教入祕密門,同彼軌儀故號佛子,十方佛會五智成身。
從灌頂為初聞瑜伽教,若先發心東方成就金剛智,創見道時超三賢位,名出到菩提。南方成就寶印智,修證十地平等功德,名灌頂位。西方成就蓮華智,轉妙法輪恒住觀察,名無量壽。北方成就業用智,住現化身大圓所作。總名灌頂相也。
 

15.《素誐多》年丫凹sugata

【注音 ㄙㄨ ㄍㄚ ㄉㄚ

【漢語拼音 sugata

《素誐多》唐云善逝解曰:善逝者,十號之中一名稱也能引眾生皆歸淨土,故名善逝也。
 

16.《嚩囉 嚩左曩》向先向弋巧 vara vacana

【注音 ㄨㄚ ㄖㄚ;ㄨㄚ ㄐㄚ ㄋㄚ

【漢語拼音 wara  wajana

《嚩囉 嚩左曩》唐云殊勝教也解曰三乘之外,別顯總持顯密不同,故曰殊勝也。
 

17.《阿蜜 鼻曬罽》狣猵出石宇 am4t2 bhi=eke`

【注音 ㄇ一 ㄖ一 ㄉㄚ-;‧ㄆ一 ㄕㄝ ㄍㄝㄏ

【漢語拼音 amirit2  bhishêkêh

《阿蜜 鼻曬罽》唐云甘露灌頂,亦稱云不死句。不死句者,解脫法身也。解曰:藥中最上者,無過甘露。著毒之者,服乃必除。闡提不信,謗法尤深。灌頂加持,定當不死。以真言甘露,塵累清淨,執遣界空,名為解脫,離縛得脫,即顯法身。悲智雙修,名不死句也。又解:天降甘雨,草木生芽。灌頂潤身,亦成證也。
 

18.《阿賀羅 阿賀羅》玅成先 玅成先2hara 2hara

【注音 - ㄏㄚ ㄖㄚ;ㄚ- ㄏㄚ ㄖㄚ

【漢語拼音 2hara 2hara

《阿賀羅 阿賀羅》唐云唯願攝授、唯願攝授。又云:遍攘災難,脫諸苦惱也。解曰:重言攝受者,至誠發願,懇切之辭。為是真言行者,持誦策懃,祈願加持,速云攝受。諸佛慈念,救護攘災,得脫苦因,名攘災也。又解:凡夫二念,真妄參差。念誦持心,功微力淺。若本尊攝受,得入瑜伽,二心恬然,名曰攘災攝授也。

 

19.《阿慾散 馱囉抳》玅仰她吙先仗 2yu=andh2ra5i

【注音 一ㄨ ㄕㄚㄣ ‧ㄊㄚ ㄖㄚ ㄋ一

【漢語拼音 ayushandha-rani

《阿慾散 馱囉抳》唐云堅住持壽命。解曰:諸佛既以攝受壽命,即是住持。又解:報力住持,唯是第八,諸佛攝受,乃得延齡。又解:持此真言,延命增壽,不被諸魔,奪其命根。如善住天子,受持之力,其命轉增,遠記菩提,成無上果。(待續)

 


[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 [ 密教經疏 ] [ 密教悉曇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