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教簡介--

       悉曇意義之簡介(之4)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以免犯戒。)  


七、佛法悉曇滿字與半字義

1.顯隱大小乘半滿字喻義

世尊最先於《華嚴經》提起顯隱教法,故《華嚴十玄義》中第三者,佛陀即開顯祕密隱顯俱成門,此門約緣起說也。《涅槃經》佛亦說譬喻法,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心甚愛重。詣師受學,恐其稚力未堪,暫授半字,而不教誨毘伽羅論(vy2kara5a)。毘伽羅論為梵語文法書,意為分解、分別。又譯作字本論、聲明記論。即解說印度文字音韻及語法等文法書之總稱。梵王所說毘伽羅論原為百萬頌,後帝釋略為十萬頌,其後犍馱羅國gandh2ra(意譯香地、香潔、妙香、持地)之婆羅門波膩尼仙(p25ini)又略為八千頌。毘伽羅論中即譯字本論,用譬滿字。半字者喻聲聞弟子所學九部經,毘伽羅論者,所謂方等大乘經典。

如顯隱喻,若似十數為例,一即十,一即是顯,未起的二三四至十即為隱。又以十數為例,謂一即十時,則一顯二三四…等則隱。事實上二三四…等,各各皆即十,若謂二三四…等各各即十時,則餘數即隱。又眼根入正受即是顯,於色法中三昧起即名隱,而此隱顯,體無前後,本是不一不異,故言祕密也。以眼根為例,眼根入正受即是顯。於色法中三昧起即名隱,而此隱顯體無前後,本是不一不異,故言秘密也。眼根入正受(sam2patti,三摩鉢底),是眼見色時也,眼見色時即顯。三昧者(sam2dhi)定也,若於色法中入定(令心專注一境,達不散亂之精神作用),則眼不見色,即名為隱。而此隱顯體無前後,本是不一不異,是言秘密也。

故於一乘通宗,所見則不同,一乘通宗如實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亦是一即十十即一、一即多多即一。此謂一與一切,其體用相融而不二,即謂一與多可以等同,用以說明法界緣起中現象與本體間之關係。故菩薩能於一見無量,於無量中見一。也能知常半、常滿,隱、顯同時,更無別時。如彼月性,常滿而亦常半,但半滿體無異時。故菩薩能以一即知一切,以一切即攝入一。故菩薩以一切法隱顯同時故,所以如來於一念中,八相成道。佛示八相成道者:一、降兜率,二、入胎,三、住胎,四、出胎,五、出家,六、成道,七、轉法輪,八、入滅。

而學佛法先學半字,再學滿字,若未證得空理、解脫道者,進入滿字學習,尚不可得其利,猶如月亮由半月而轉成滿月,先半月而至滿月。譬如《月喻品》曰:此方見半,他方見滿,而彼月性實無有虧盈,隨緣所見,地球、月亮、太陽三者運行不時,故有示現增減,三星本無變異。似這種隨所見,而見半滿增減者,只是大乘宗之見,一乘通宗則無此分別見也。此即是大乘宗中說,若通宗辨者,不待說與不說。常半、常滿,隱顯無別時,如彼月性常滿而常半。半滿無異時,是故如來於一念中,八相成道生時即是滅時,同時俱成故,所以稱為祕密。
 

2.半字滿字真實義

所言隱顯者如上說,再以悉曇言,就如《涅槃經》所言半字及滿字義。佛陀昔說半字故,半字即顯,滿字即隱。今日(說涅槃經時)說滿字,則滿字即顯,半字即隱,此即約緣而說隱顯。《涅槃經》中以半字喻聲聞小乘,以滿字喻大乘。所以總結:佛陀昔日說半字故,半字即顯,滿字即隱;涅槃時說滿字,滿字即顯,半字即隱,此即約緣而說隱顯。

《大般涅槃經》曰:「半字於諸經書記論文章而為根本。又半字義,皆是煩惱言說之本,故名半字。滿字者,乃是一切善法言說之根本也。譬如世間為惡行者名為半人,修善行者名為滿人。如是一切經書記論,皆因半字而為根本。若言如來及正解脫入於半字,是事不然!何以故?離文字故。是故如來於一切法無礙、無著,真得解脫。」所以言半字者有二義,一者一切造惡人,二者學顯教經律論者。滿字者有二義,一者學善人,二者學秘密乘人。故半字顯,則滿字隱;滿字顯,則半字隱。顯隱、半滿皆因 階段修學不同而有不同義理。學佛法學到最後當入陀羅尼門、真言門,所以當學滿字義。

《大般涅槃經》又曰:「何等名為解了字義?有知如來出現於世,能滅半字,是故名為解了字義。若有隨逐半字義者,是人不知如來之性。何等名為無字義耶?親近修習不善法者,是名無字。又無字者,雖能親近修習善法,不知如來常與無常,恒與非恒,及法僧二寶,律與非律,經與非經,魔說佛說。若有不能如是分別,是名隨逐無字義也。今已說如是隨逐無字之義。善男子!是故,汝今應離半字,善解滿字。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等應當善學字數,今我值遇無上之師,已受如來慇懃誨勅。佛讚迦葉:善哉!善哉!樂正法者,應如是學。」

所以學佛者當知,光學善行、行善行,是為追逐無字義。若是學戒行、律行,自我解脫行,是學半字義;若能學得半字義後,得涅槃者能開始學習菩薩行,轉習悉曇字母、轉學陀羅尼門, 是為學習滿字義。修行有次第,成道有先後,先後者是善行、半字、滿字,佛子能學滿此者,今生無怨無悔矣!
 

3.認識半字滿字教之義理---顯教

半字教與滿字教,由上述能稍理解其概念,談到半滿字分別,係始於北涼曇無讖菩薩所譯之《大般涅槃經》始分明。所謂半字教者,指義理未遍之聲聞藏。滿字教者,大乘教義圓融具足,猶如字之完成,稱為滿字教。最後滿字教與半字教合稱半滿二教。半滿二教之分法,約同於我們熟知的大小二乘之分類,蓋梵字之摩多m2t4k2(韻母音)或別摩多n2n2-m2t4k2(別韻母音),與體文vya#jana(聲母)兩相離故,是被認為未成全字,稱為半字;聲母(近說子音)與韻母(近說母音),二者相合者得以成全字,故被稱為滿字。

由此半字被引申為小乘教義理未遍,猶如字之不圓滿,故稱半字教;大乘教義理空有二者圓滿同理觀照,猶如字之圓滿完成,有聲有韻,始能發音,故稱為滿字教。北魏菩提流支菩薩亦謂佛陀成道以後十二年所說有相之小乘教義,皆屬半字教;成道十二年以後,為大乘人所說五時般若期無相空理,則屬滿字教。但嚴格說來,行者未證空理、不得實相觀後,入陀羅尼門殿堂者,不能實稱為滿字教,因秘密教才是實大乘教,才是圓滿佛道者,詳如下述。

《妙法蓮華經玄義》曰:此經唯論二妙,更無非絶非待之文 (註:絕待是比對義,絕待是絕對,非絕對是非有相似義。又絕對反詞則為相待、相對。)若更作者,絶何惑?顯何理?故不更詳論也。光宅用法華之妙 (註:光宅大師 ,西元467529,南朝僧。義興陽羨人即江蘇宜興。七歲出家,法號法雲,與僧旻師、智藏師被譽為梁代三大法師。嘗住持江蘇光宅寺,故世稱光宅,光宅師善說法華經),待前諸教皆麁巨有所妨,已如前難(問疑),云云。今待麁妙者(註:相對比較麤妙),待()半字爲麁,明滿字爲妙。亦是常無常、大小相,待爲麁妙也。淨名云:説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縁故諸法生,即是明滿字也。(註:淨名者維摩詰經之通稱。維摩詰Vimalak1rti,意譯淨名) 始坐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即提昔之半待()出於滿也。般若云:於閻浮提見第二法輪轉,亦是對鹿苑(M4gad2va)爲第一,待般若爲第二也。涅槃云:昔於波羅柰(V2r25as1)初轉法輪,今於尸城 (註:拘尸那揭羅Ku0inagara簡稱) 復轉法輪,衆經皆共以鹿苑爲半、爲小、爲麁 (註:轉四聖諦小乘法),待此明滿大妙其義是同。今法華明,昔於波羅柰 (註:鹿野苑處) 轉四諦法輪五衆之生滅。今復轉最妙無上之法輪,此亦待鹿苑爲麁,法華爲妙。妙義皆同待麁亦等,文義在此也。

問:齊方等(言方等經)來滿理無殊者,悉應稱妙。

答:今亦不尅教定時,那忽云齊方等耶。縱令爾者別有所以,何者利根菩薩,於彼入妙與法華不異。鈍根菩薩及二乘人,猶帶方便諸味調伏。方等帶生蘇論妙以待麁,般若帶熟蘇論妙以待麁。今經無二味方便,純眞醍醐論妙以待麁。此妙彼妙,妙義無殊,但以帶方便、不帶方便爲異耳。復次三藏但半字生滅門,不能通滿理,故名爲麁。滿字是不生不滅門,能通滿理故名妙,能通滿理。
 

4.認識半字、滿字教義理---密教

滿字在悉曇上言,指梵字之摩多(m2t4k2母音)與體文(vya#jana子音)相合而成之完整之字,又因以義理具足,故稱滿字。字之義理者有無執、不取、無相之義,此即是般若真實義。滿者,成就之意,滿字學習之,能成就一切究竟佛法。

據《出三藏記集》之《胡漢譯經音義同異記第四》所載,梵書之製文分為半字、滿字。半字,以義未具足,故字體半偏,如迦半字(k),有K音,未有阿a韻母音,是謂為半字,在悉曇上以表示之。聲母底下加一大口鉤之記號,此半音符號稱為「怛達點」或稱「怛達畫」,此記號常被無知者當u音在發韻母音。故說(k)僅是半字,此k發不出聲,猶如漢文之月字,其傍虧,不收尾無圓滿合故;滿字,以理既究竟,故字體圓滿,猶如漢文之日字,其形盈,圓滿無闕如。

再以悉曇梵字ka字為例,迦字有kaa音,始成宇宙聲音,然迦半字 (k),有K聲母音,未有阿a韻母音,故被稱言半字,是謂惡之義,以煩惱為譬喻;滿字,善之義,以常住為譬喻,以自性無為常為為理教。北本《涅槃經》以半字比喻小乘經,以滿字比喻大乘經。此外,南本《涅槃經》謂滿字乃一切善法言說之根本,所以真正修佛法者,不得不學習滿字,入陀羅尼門者,悉曇字母更為重要,原因即在此焉。又佛法喻世間之惡行者稱為半人,修善行者稱為滿人,若是滿人再能修滿字,當是完人,完人者覺者義,佛、菩薩之義。

《釋摩訶衍論》謂菩薩十覺,其中五者滿字事覺,薩般若慧(sarvaj#a)具足無量種種功徳,無所少故。《如意輪菩薩觀門義注祕訣》曰:咒語最後句---薩嚩(引)(引),是為送扣sv2h2,是等無言説義,即成法空智、滿字義,亦云大福徳成就義。

 

5.學習悉曇字母當學字本

契經曰:所有種種異論、呪術、言語、文字,皆是佛說,非外道說。云何如來說字根本?佛言:「初說半字以為根本,持諸記論、呪術、文章,諸陰實法,凡夫之人學是字本,然後能知是法、非法。」此義甚明,世尊告訴我們,要學記論、呪術、文章等之真實法,要能分辨是法、非法,當要認知字本。若不能認知字本,要學佛教理義或學好咒語,根本是不可能得真實利益的。

那所言字者,其義云何?佛曰:「有十四音(母音、韻母之謂)名為字義。所言字者名曰涅槃,常故不流。若不流者則為無盡,夫無盡者即是如來金剛之身,是十四音名曰字本。」這十四音是初學悉曇的基本,是宇宙音聲,發聲的根本,若不懂得此字音、字義、字相,學不好悉曇字母,更學不好般若、華嚴四十二字母,更不可能學好咒語,所以十四基本音當好好修學。而十四音源自於一音,此一音即是宇宙根本男聲音,也就是「阿a」一音。所以初學者當知阿字為基本宇宙聲音,此音通十方一切佛剎土世界。也由此一音再轉化成其他含容阿音的十三韻母音、增加字,才總成共為十四音。依此十四音即又衍生四百零八音,再轉成一萬三千八百七十二字(悉曇十八章),然後再演化成千萬億無量音。

 

八、認識密教佛身法身說

依經典所說如來有具足三身、四身等法身義,三身者法身、報身、應化身是也。密教以法界宮密嚴土中,主伴互為自性法身、受用法身、變化法身、等流法身等四種法身。諸佛身也可謂法身、報身、受用身、變化身,如來六大常住曼荼羅法界,六大(地、水、火、風、識、空)若種、若色,皆是如來大法身義。一切有情之形色是三昧耶法身,一切名句、文身、義理、法門是法法身,一切身口意三密、六根、十界身,分陰入界等,是羯摩(karma)法身。

如是,如來真如體性具四法身,諸佛同體以四法身互受法樂,茲分別述如下:
 

(1) 認識密教自性法身---自性法身是指如來自性本有之身,此身即諸如來之真淨法界,為受用、變化、平等之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足無邊際之真常功德,而與法身同體。然法身僅意味功德法之所依,為凸顯自性得之義,故立自性身之名。自性法身非依後天人為而得者。自性法身是諸佛之真身,理智法性都自然具足,常住法身三世常恆,為從身流出之菩薩眾說三密之法;此外,密教中以自性身一語為自性法身之略稱,即大日如來四種法身之第一。自性法身因其自體法然,且係無為之作業,故稱自性法身。此法身又有理、智之別,法界諸法,體性寂然,法爾不改,稱為理法身;一切之法,互相周遍,冥理同理,稱為智法身。

理乃所觀之道理,智乃能觀之智慧。真如之理與悟得此理之智慧相應,稱為理智相應。能觀之智與所觀之理一致者,稱為理智冥合。又有漏諸智稱為事智,與之相對者為「理智」,即指無漏諸智。依唯識家所說,如來此身即是諸如來之真淨法界,為受用、變化、平等之所依止,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足無邊際之真常功德,而與法身同體。然自性法身之法身僅意味功德法之所依,為凸顯自性得之義,故立自性身之名。
 

(2) 認識密教自受用法身---自受用法身可分為自受用身、他受用身二種:

(i)自受用法身:理智相應,自受法樂;即與上述之智法身同體。或謂法然本覺之智,稱智法身;法然始覺之智,稱自受用法身。為佛自受用法樂之身。即實智身,係與大圓鏡智相應之無漏的第八識所變現;乃歷三無數劫,積集無量福智,修自利之行,生起無邊真實功德,及極妙圓淨之常遍色身,而自受用微妙之喜樂。此身有酬因所感之義,故亦稱報身。

(ii)他受用法身:為十地菩薩所現之法身。乃以加持之受用身應現十地,傳說法身之內證;雖有十重之別,然皆為法性所流,而令他受用,故稱他受用身。佛平等性智所現之化他微妙淨功德身。佛大慈悲而應十地菩薩之根性,示現十重之相海,居於純淨佛土,現身說法,令諸菩薩受大乘之法樂。佛為初地菩薩所現之形相為百葉臺上之身;為第二地菩薩所現者,為千葉臺上之身;乃至為第十地菩薩所現者,為不可說不可說臺上之身;其一葉即三千大千世界。十地大菩薩歷三無數劫,修利他之行,滿足所證之色等化身;為眾生現種種形,說種種法,而受大法樂,稱為他受用身。
 

(3) 認識密教變化法身---如來特為初地以前之菩薩、二乘、凡夫所現之丈六應身。此應身為八相成道,轉變無窮;且緣謝即滅,機興則生,亦是法爾之作,故稱變化法身。變化法身為如來應身之分身化佛,係依應身所化現之佛形。諸佛為欲利益安樂地前菩薩、二乘及六趣等眾生,由「成所作事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令彼脫離惡趣,出離三界,而入於初地。密教教法是以內說祕密,外宣顯教之一代百億教主,即為此等變化法身。佛如來為教化眾生,而以其神通力變化成種種相貌,隨類化形是廣利群生。其中,佛為地前凡夫等利益之事,而變現之佛身或菩薩等身,稱為變化身、應化身、應化佛。又可能為五趣之眾生而變現鬼畜等身,稱為化身;無而忽有之佛形、菩薩形、人形、鳥形等,稱為化佛、化菩薩、化人、化鳥,…。(詳下)
 

(4) 先認識密教等流法身---等流身是指佛身變化所示現,為九界隨類之身,非為佛身但與佛身無分別,或有佛形,然為無而忽有、暫現速隱之佛,故攝於等流身,平等流出,除佛界之九界等同。大日如來等流身,變化示現九界即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天上、聲聞、緣覺、菩薩等界之眾生相等同之化身。《真言名目》記載,等流身乃九界隨流之身,非佛體。或其雖有佛形,然為無而忽有,暫現速隱之佛,故攝於等流身。平等流演,等同九界,故稱等流;亦是法爾作業,故立法身之名。

若以四身攝曼荼羅界會之諸尊時,毘盧遮那佛為自性身,四方之佛為受用身,金剛蓮華等菩薩為變化身,至於等流身則指外金剛部之諸眾。此外,另有四身說,係指自性身(或法性身)、受用身(或報身)、變化身(或應身、化身)等三身說,其中受用身復分自受用與他受用二種身,合為四身說。但今之四身說與此有異,即將變化身認為是佛形,或等同於九界之形,故二分之。
 

(5) 如來佛加持身辨明之義理---即佛菩薩起大悲心為化益眾生所現之佛身,修持密法皆由佛之身語意三密,求與己身相應者,即以平等之身、口、意祕密加持為所入之門,此謂三密者即以平等密印、語平等真言、心平等妙觀為方便故,即可見佛加持受用身。能加持是住所加持,其能加持是理法身。所加持是自受用身、他受用身、變化身。所以自性身為能加,自受用、他受用、變化身等為所加持,後三為能加持之住處也。毘盧遮那是薄伽梵,是本地法身。言如來者即是佛加持身,即應身,為加持而現起故,故能加持之身為加持身。本地法身為實相法身,一真實相為萬化之本,猶如於地為萬物所依。

一般言密教行者修身、口、意三密之妙行,而與佛如來三密相應時,於其瑜伽觀中來現之佛身,即行者以平等之身、口、意祕密加持,為其所入之門,以平等密印、平等真言、平等妙意為方便,即可見如來加持受用身。

 

九、修持密法如來三密加持本源

談到如來加持受用身,即是毘盧遮那佛遍一切身,遍一切身即是行者之平等智身。是故住此乘者,三密以不行而行,以不到而到。其中,行者之平等智身,即行者由三密之妙行於其心中生起感應,稱為智法身,其身即加持身,蓋此加持身即自性法身之分身散影,不外是行者自心之淨菩提心所發露。

再談具身加持、佛身加持,亦名字門道具足佛。玅一先名包阿迦羅縛低,謂具形相者。具形相者即具卅二相,迦等廿字、羅等八字、阿等四字成卅二相。次{a#a5anama等五字一切法自在轉此。佛垂跡加持身依字門品加持起,由字輪品成就,再入真言品成就。真言相道法之義理:(1)真言者所說諸字門也。(2)相者謂字相。(3)道梵云巧伏 naya,中文言理趣、管道,即實相義,實相即字義。真言相道者即字門道,言具足者字輪,亦名具足法門,字門道是加持身,佛之自性身為自內證,他受用身即加持身。加持身者曼荼羅中臺尊,是佛加持身,當報身,亦名字門道具足佛,亦名具身加持也。
 

(一) 五字輪修持入一切如來功德---修字輪法門須先用地水火風及空作具法。地水火風空即《大日經》中所說五字輪,所謂作具法者即指布字品,即穪(襯)字輪。言具法者阿闍梨以諸字輪布身支分,則成曼荼羅身。所謂曼荼羅(ma57ala)者輪圓具足義,故言具足。菩提心者云具足道,所以字輪者即菩提心義,故菩提心即是字也,謂
 

(二) 真言相道(字門道)之基石---《大日經》云:「如是字門道,善巧法門,次第住真言道。一切如來神力之所加持,善解正遍知道,菩薩行海。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已說、當說、今說。祕密主!我今普觀諸佛剎土,無不見此遍一切處法門,彼諸如來,無有不宣說者。是故祕密主!若欲了知真言門,修菩薩行諸菩薩,於此遍一切處法門,應勤修學。於ka、遮ca、吒6a、多ta、波pa,初中後相加。以等持品類相入,自然獲得菩提心行,成等正覺,及般涅槃。有此等所說字門相與,和合真言法教,初中後俱。真言者若如是知,隨其自心而得自在,於此一一句,決定意用之。以慧覺知,當授無上殊勝句。如是一輪,輪轉字輪。真言者了知此故,常照世間,如大日世尊,而轉法輪。」

 

十、修持密法如何入佛一切功德相

(1)信仰:佛法大海信為能入,非為智慧。如梵天王請轉法輪時,佛說偈言:我今開甘露味門,若有生信者得歡喜此偈中,不言施戒多聞忍進禪慧人能得歡喜,獨說信人,佛意如是。

(2)慈悲:佛云大悲為根,根是能執持義。猶如樹根執持莖葉花菓,使不傾拔也。梵音謂悲為迦盧拏一冰仕,迦是苦義,盧拏冰仕是剪除義,慈如廣植嘉苗,悲如芸除草穢,故此中云悲,即兼明大慈也。

(3)方便:方便為究竟者,謂萬行圓極無可復增,應物之權究盡能事,即醍醐妙果三密之源也。

(4)淨菩提心:猶如真金,本性明潔離諸過患。大悲如習學工巧,以諸藥物種種練冶,乃至鏡徹柔軟屈申自在。

(5)方便智:方便如巧藝成就,有所造作隨意皆成,規製中權出過眾伎故,其得意之妙,難以授人也,如摩訶般若亙扣渨渮所明。六度、十八空、三昧道品、總持門等,皆入大悲句中,即彼萬行所成一切智智之果,說名方便。由內具方便故,方便之業即是利他,是以梵音鄔波娜珈扒叨up2da亦名發起(出世),如從種子生果果還成種,故以為名也。字相八義相:前已釋十六玄門義。(待續)

 


[ 密教簡介 ] [ 密教悉曇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