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教簡介--
悉曇意義之簡介(之2)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以免犯戒。)
四、悉曇廣大意義
1.悉曇(siddha3 or siddh23)題名字義
據《悉曇秘傳記》所云,悉曇者即是智炬、慧炬之體也,所以持誦者宿世因緣信心堅固,忽然會突破癡暗。所謂字母者佛法僧三寶之主也,所以觀照者能開闢心藏,鎮證常樂、涅槃之境。
《大日經》百字誦品疏亦云,悉曇行者得福慧圓滿,皆從「阿狣」字門造作也。凡自利、利他之智行,更無有超於此者。大師(02st4)(須陀洹以上可稱大師)曰:此梵字者亙延三世而常恆,遍十方以不改,學之、書之,定而常住之佛智。誦之、觀之,必證不會之法身。諸教根本諸智之父母,蓋在此字母乎。所得功德不能縷說,具如花嚴、般若、大毘盧遮那金剛頂及涅槃等經廣說,仍今執悉曇之鉗鍵,開瑜伽之門庫,試配四篇要目以攝一切佛法。一、悉曇人法喻義,二、悉曇智慧義,三、悉曇三業三法等義,四、悉曇兩部不二義也。
(1)、悉曇人法喻義者:依悉曇名指人時,則曰帆悉湑馱,帆湑siddh2一切義成就菩薩之梵號是也。指名法時,則曰帆悉渻地,帆渻siddhi諸部妙成就,達磨dharma(法)之軌則是也。梵音帆悉
曇siddh23與悉馱帆湑siddh2、悉地帆渻siddhi體同,有時悉馱帆湑siddh2亦稱屹薩湑埵saddh2,悉地帆渻siddhi亦稱悉睇帆渃siddhe。梵文語辭類分:體、業、作、爲、因、屬、依、呼等,或稱體、業、作、爲、從、屬、於、呼等八類,故帆湑siddh2、帆渻siddhi、帆
siddh23各語句有不同義。但震旦中土曰,此等梵文皆為成就者也。所以悉曇字者天竺文字,據《大日經》所說,有五十字名字母,如世間母親產生諸兒子一樣,此悉曇字會生出一切聲字,故喻 云,悉曇字母也。悉曇字母組合字母少者萬三千八百七十二字(悉曇十八章),多者達無量無邊字母義,此等數字除諸佛、菩薩、梵天等懂得,以末法時期眾生智劣,不足學習如是之字母也。
(2)、悉曇智慧義者:悉曇即是指慧故,三世如來以此梵文說顯教、密教智故,一切凡夫學此字本,即能知是法、是非法,真實哉,諸教之根本也,諸智之父母,古僧大德所解釋之文章甚分明矣。懂得悉曇字母,從咒語中可以深入佛密意,成就解脫道業。如《大日經》 云:「如所通達法界,眾生界淨除真言句者。時佛隨彼所請,以此無盡,或可云無害或可云不動或,可云不壞,以下義為正也。如人論墮負不可復救,復有人能離彼過失他不能伏,不壞義如此也。」
(3)、悉曇三業三法等義者:悉曇名指身業者,則是說悉馱,悉馱者即佛身稱故也;名指語業者,即 云悉曇,悉曇即指字語故也;名指意業者,則稱言悉地,悉地者從心生出故也。《秘藏記》云,以三業宛述三部,指語即為蓮花部,指意即為金剛部,指身即為佛部。又宛述三點,指語者即為法身,指意者即為般若,指身者即為解脫。又充實三寶意涵,身者即佛,語者即法,意者即僧。是故,以悉曇為身口意三業,並一切佛法僧三法之總名也。
(4)悉曇兩部不二義者:悉曇siddh23者字本也,有五十字。以初十六字為摩多(m2t4k2)、為韻,修行上講即指定門,即胎界義也(表兩部分別)。以後三十四字為體文、為聲,弘法上講即慧門,即金剛界義也。此十六字摩多與三十四字體文、聲韻和合生四百零八字,此即定慧齊等,胎藏、金剛二者一體義也(表兩部不二)。次悉曇者即是人之本也,有無量人,形男形女,亦有父母和合位。悉地siddhi者即使心有所成就也,有無邊相,或定或慧。又有理智冥合位,各兩部不二義。例悉曇可知,自餘梵漢三科(有假實)法門一一配之,不可不當者也。悉曇字母可分三部份學習,一者摩多共十六字,其中摩多十二字,四字別摩多(n2n2-m2t4k2),此後四字玹(4--ri)、玶(}--r1)、玵(8—li)、玴(p--l1)於後離車子時期(aft-licchavi)始出現者,可以說是釋迦牟尼佛示現後補充提示者。體文者可分成五句門---迦一ka、遮弋ca、吒巴6a、多凹ta、波扔pa等五字門,每字門五字母,共廿五字母。最後遍口音耶伏ya、羅先ra等十字母。故十六韻母加廿五字體文加十遍口音,總共為五十一字母是也。
(5)總之,悉曇是在表顯佛心,悉曇是信仰禮拜的對象,悉曇也是書寫在種子曼荼羅、窣塔婆、護摩劄等處。若真言門行者,不懂得悉曇字相、字義、字聲,怎能深入陀羅尼門之宮殿,怎能得佛垂跡加持身加持呢?故真言門行者口誦的真言陀羅尼,再加用於道場觀、字輪觀等密法,始得成就佛的三密加持。在密教言身、口、意三密行中,以悉馱siddha表佛(身密),以悉曇siddh23表與口密(語密)、以悉地siddhi表意密;因而說悉馱、悉曇、悉地是密教三重要部分也。
2.悉曇字母三密義─字相、字義、字聲
一個密教真言陀羅尼門行者,若是對於悉曇字母之字相、字義不瞭解,字聲也唸得不三不四,這樣子修學密法就像瞎子摸象,不知其密學概念,當然過程中會為客邪所趁,會為鬼神所迷。所以欲入真言門行者,對於悉曇字句,不能不學習,不能不知曉。若是要行菩薩道者,當從空、無相、無願三三昧中轉入陀羅尼門(dh2ra51 pi6aka),而轉入陀羅尼門初步要學習的就是悉曇字句,這就像您學習英文一樣,要知ABC如何寫,比較困難一點的是學悉曇,每個字句都有它的無量義,當要從基本義理 認知一、二就可以了。
如《悉曇要訣辯言》云:「一切顯教真如為法體,真言乘家字門為法體,遍一切處故,則說金剛真如,諸義利成就故,則說金剛智體。雖理即智,智即理也,為令易解開二門耳,法王大道唯是字門。故不學悉曇密軌不解,未入漫荼羅不許密行。一切事法,不真言加持之,神用不現。神用不現,法王家大業都無成就。凡真言行者,觀布真言於自身,心成真言王,故名真言宗。真言王者阿字也菩提心也,本遍種種有情及非情故。更又真言加持之,能所相應轉起神用譬如斯有人,知其姓名呼之則應,真謂不虛也。如義言說故,又說不妄不異等,遍一切處故名大真言王,菩提心故名法界智門若不相承此等深旨而論悉曇,則與彼梵王相承等有何差別。」
再舉《吽字義》文中,吽
h93種子字之字義來說明之。吽
字相義分二,一解字相,二釋字義。初解
字相者又分四,四字分離,故《金剛頂》釋此一字具四字義,一訶成ha字義、二阿狣a字義、三汙珅9字義、四麼亙ma字義。
(一)訶成ha字義者,中央本尊體是其字也,所謂訶成ha字是因義也,梵 云係怛嚩(二合)旨玆hetva,即是因緣義。因有六種,及因緣義中因有五種,如阿毘曇廣說,若見訶成字門即知,一切諸法無不從因緣生,是為訶成ha字字相。再依《大日疏》 云:訶成字門,一切諸法因不可得故者。梵 云係怛嚩(二合)旨玆hetva,即是因義。因有六種,及因縁義中因有五種:如阿毘曇廣説,若見訶成字門,即知一切諸法無不從因縁生,是爲字相。以諸法展轉待因成故,當知最後無依,故説無住爲諸法本。所以然者,如中論以種種門觀諸法因縁悉不生故。當知萬法唯心,心之實相即是一切種智,即是諸佛法界。法界即是諸法之體,不得爲因也。以是言之,因亦是法界縁,亦是法界因縁所生法,亦是法界。前説阿狣字門從本歸末畢竟到如是處。阿狣字從本不生生一切法。今亦以無因待爲諸法因,終始同歸則中間旨趣皆可知矣,此是 訶字字義。
(二)阿狣a字義者,訶成ha字中有阿狣a聲,即是一切字之母、一切聲之體,一切實相之源,凡最初開口之音皆有阿聲,若離阿聲則無一切言說,故為眾聲之母。若見阿狣字則知諸法空無,是為阿狣字字相。
(三)汙珅9字是一切諸法損減義。若見汙珅字則知一切法無常苦空無我等,是則損減即是字相也。
(四)麼亙ma字義者,梵 云怛麼掄tma,此翻為我。我有二種:一人我、二法我。若見麼亙ma字門則知一切諸法有我、人、眾生等,是名增益,是則字相,一切世間,但知如字相,未曾解字義,是故為生死人,如來如實知實義,所以號大覺。
二解字義有四,訶成ha、阿狣a、汙珅9、麼亙ma四字差別故。
初訶成ha字實義,所謂訶成ha字門一切諸法因不可得故。何以故?以諸法展轉待因成故,當知最後無依,故說無住為諸法本,所以然者以種種門觀諸法因緣悉不生故,當知萬法唯心,心之實相即是一切種智,即是諸法法界,法界即是諸法之體不得為因,以是言之因亦是法界,緣亦是法界,因緣所生法亦是法界。阿狣a字門從本歸末畢竟到如是處,今亦訶成ha字門亦從末歸本畢竟到如是處,阿狣a字從本不生生一切法,今亦訶成ha字以無因待為諸法因,終始同歸,則中間旨趣皆可知矣,是名訶成ha字實義。
次阿狣a字實義者有三義,謂不生義、空義、有義,如梵本阿狣a字有本初聲,若有本初則是因緣之法,故名為有。又可者無生義,若法攬因緣成,則自無有性,是故為空。又不生義者即是一實境界,即是中道。故龍猛 云,因緣生法亦空亦假亦中,又大論明薩婆若(sarvaj#a意為一切智)有三種名:一切智與二乘共,道種智與菩薩共,一切種智是佛不共法。此三智其實一心中得,為分別令入易解,故作三種名,即是阿字義。
又所謂阿狣a字門,一切諸法本不生者,凡三界語言皆依於名,而名依於字,故悉曇阿狣a字亦為眾字之母,當知阿狣a字門真實義亦復如是,遍於一切法義之中也。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無不從眾緣生,從緣生者悉皆有始有本,今觀此能生之緣,亦復從眾因緣生,展轉從緣誰為其本,如是觀察時則知本不生際,是萬法之本。
三汙珅9字實義者,所謂汙珅9字門一切諸法損減不可得故,是名字義。復次一心法界猶如一虛常住,塵數智慧譬如,三辰本有,雖 云高山幹漢曾臺切天,而不損減者大虛之德也。雖云劫水漂地猛火燒臺,而不增益者,大虛之德也,一心虛空亦復如是,雖云無明住地無邊際,我慢須彌無頭頂,而一心虛空本來常住不損不滅,是則汙珅9字實義也。雖六師外道撥無因果,三密虛空本來湛然,無損無減,是名汙珅9字實義。諸二乘等舉無我之利斧斫身心之柴薪,然猶一心本法寧有損減,故名汙珅9字不損減。又大乘空觀之猛火,燒人法執著之塵垢無有遺餘。三密不損猶如火布垢盡衣淨,汙珅9字實義亦如是。
復次或破遍計之蜃樓壞依他幻城,三密本法豈有毀傷乎,汙珅9字實義應如是知,又有人厭有為之非真欣無為之離妄,絕言語道於 廢詮之門,滅心行處於寂滅津,於此三密本法,何曾絕滅,汙珅9字實義應當知之。
所謂損滅者,苦空無常無我故,四相遷變故,不得自在故,不住自性故,因緣所生故,相觀待故,以是六義故,名諸法損滅,今所謂汙珅9字實義者不如是也。經云,汙珅9字報身義,此報者非因緣酬答之報果相應相對故名曰報也。此則理智應故曰報,心境相對故曰報也,法身智身相應無二故名報,性相無礙涉入故曰報,體用無二相應故曰報也。是故常樂我淨汙珅9字實義無損滅故,一如不動,汙珅9字實義無異相遷變故,十自在是汙珅9字實義無罣礙故,本住體性汙珅9字實義不改轉故,遠離因緣汙珅9字實義,本來不生等虛空故,超過觀待汙珅9字實義同一性故。
復次因緣生法必帶四相,帶四相故變壞無常,變壞無常故苦空無我,苦空無我故不得自在,不得自在故不住自性,不住自性故高下相望尊卑重重,若以劣望勝,劣則為損,以下比上下則名減,如是損滅其數無量。誠是背本向末違源順流之所致也,是故三界六道,長迷一如之理,常醉三毒之事,荒獵幻野無心歸宅,長眠夢落覺悟何時。今以佛眼觀之,佛與眾生同住解脫之床,無此無彼二平等,不增不滅周圓周圓,既無勝劣增益之法,何有上下損減之人,果名汙珅9字實義。
復次,約《旋陀羅尼門》釋者,汙珅9字門有無量義,說明如下:
01.一切諸法本不生(阿狣a字義),故汙珅9字門無 損減。
02.諸法離作業(迦一ka字義),故汙珅9字門亦無損減。
03.諸法等虛空無相(佉几kha字義),故汙珅9字門亦復等虛空無損減。
04.諸法無行(誐丫ga字義),故汙珅9字門亦復無行。
05.諸法無一合相(伽千gha字義),故汙珅9字門亦復無一合相。
06.諸法離遷變(左弋ca字義),故汙珅9字門亦離遷變。
07.諸法無影像(磋云cha字義),故汙珅9字門亦無影像。
08.諸法無生(惹介ja字義),故汙珅9字門亦復無生。
09.諸法無戰敵(酇刈jha字義),故汙珅9字門亦無戰敵。
10.諸法無慢(吒巴6a字義),故汙珅9字門亦無憍慢。
11.諸法無長養(吒斗6ha字義),故汙珅9字門亦無長養。
12.諸無怨對(拏毛7a字義),故汙珅9字門亦無怨對。
13.諸法無執著(荼丙7ha字義),故汙珅9字門亦無執著。
14.諸法如如不可得(多凹ta字義),故汙珅9字門如如不可得。
15.諸法住處不可得(他卉tha字義),故汙珅9字門亦無住處。
16.諸法施不可得(娜叨da字義),故汙珅9字門亦無捨施。
17.諸法法界不可(馱叻dha字義),故汙珅9字門亦無法界。
18.諸法第一義不可得(跛扔pa字義),故汙珅9字門亦無勝義。
19.諸法不堅如聚沫(頗民pha字義),故汙珅9字門亦無聚沫。
20.諸法縛不可得(麼生ba字義),故汙珅9字門亦無縛脫。
21.諸法有不可得(婆矛bha字義),故汙珅9字門亦復無有。
22.諸法乘不可得(野伏ya字義),故汙珅9字門亦復無乘。
23.諸法塵垢不可得(囉先ra字義),故汙珅9字門亦無塵垢。
24.諸法相不可得(邏匡la字義),故汙珅9字門亦復無相。
25.諸法離言說(嚩向va字義),故汙珅9字門亦無言說。
26.諸法本寂(捨在0a字義),故珅9汙字門本來寂靜。
27.諸法性鈍(灑好=a字義),故汙珅9字門亦復性鈍。
28.諸法諦不得可(娑屹sa字義),故汙珅9字門諦不可得。
29.諸法因不可得(訶成ha字義),故汙珅9字門因不可得。
總結因成ha不可得,則本初不生(阿狣a字義),本初不生則不增不滅,不增不滅,則大般涅槃(pari-nirv25a)果海,大般涅槃果海則如來法身,是名汙珅9字實義。以上一切法導入五大空、重空意字母---仰小{a 字門、穰及#a 字門、拏仕5a字門、曩巧na字門、莽亙ma字門。行者當得菩提智,證得涅槃城。
第四摩亙ma字實義者,所謂摩亙ma字門一切諸法吾我不可得故,是名實義。所謂我有二種:一人我,二法我,人謂四種法身,法謂一切諸法,從一法界、一真如、一菩提,乃至八萬四千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數法是。如是四種法身,雖其數無量,而體則一相、一味,無此、無彼,既無彼此寧有吾我,是則遮情實義。此處則金剛已還四種行人等,希兮夷今如聾如盲,絕之又絕,遠之又遠,四句不及,六通亦極,是名絕言之實義。
經云,麼亙ma字者大日之種子,一切世間雖計我,我而未證實義。唯有大日如來於無我中得大我也。心王如來既至如是地,塵數難思心所眷屬誰不得此大我之身,是則表德之實義。經云,是麼亙ma字化身義者,所謂化者化用化作義,遮那如來自受用,故化作種種神變,現無量身, 云興無邊妙士義名是妙用,難思之實義。
又云,此麼亙ma字者三昧耶自在義、無所不遍義者。言三昧耶(samaya)者,唐言等持,等者平等、持者攝持。法身三密人`入纖芥而不迮,亙大虛而不寬,不簡互石草木,不擇人天鬼畜。何處不遍?何物不攝?故名等持,是名平等之實義。
又云:麼亙ma字轉聲名瞞(音maun),即是妙德之一字真言,是圓滿具足之義,言文殊童身者四德中之我波羅蜜,無智而不妙,無德而不圓。二美具足四辯澄湛,即是圓德之實義。又 云,麼亙ma字第十一轉名
,此是不動尊之心也。此尊者三世十方一切諸佛之祖師,四十二地(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八地不動地菩薩等)一切菩薩之所尊,雖然現使者之 妙相示奴僕之垂髮,屈已成之尊位飡初心之遺穢,是則高而不奢,損而招盈,即是損己益物之實義。
若入麼亙ma字之吾我門,攝之諸法無一一法而不該。故經云,我則法界,我則法身,我則大日如來,我則金剛薩埵,我則一切佛,我則一切菩薩,我則緣覺,我則聲聞,我則大自在天,我則梵天,我則帝釋,乃至我則天龍八部眾等,一切有情、非情無不麼亙ma字,是則一而能多小而含大,故名圓融之實義。
以上是依吽
h93種子字各個字義,一訶成ha、二阿狣a、三汙珅9、四麼亙ma字等字義說明之。次吽
h93種子合釋者,此吽以四字成一字,所謂四字者阿狣a、訶成ha、汙珅9、麼亙ma,阿狣a法身義,訶成ha報身義,汙珅9應身義,麼亙ma化身義,舉此四種攝彼諸法無不括。且以別相言,以阿狣a字門攝一切真如,法界性實際等理無所不攝。以訶成ha字門攝一切內外大小權實顯密等教無所不攝,以汙珅9字門攝一切行三乘五乘等行無所不攝,以麼亙ma字門攝一切果法無所不攝,理理盡持,事事悉攝,故名總持。若以通相釋,各各攝理教行果等,無所不攝,無所不盡,猶如因陀羅(Indra最勝、無上之義,指帝釋天)宗一切義利悉皆成就,又如伏羲六爻,一一爻中各具萬象。
復次,此吽字中有訶成ha字是因,因緣所生法,於此法中諸外道二乘及大乘教等教網紛紜,各舉旗鼓爭稱偽帝,若外道若二乘若大乘,執有人、有法、有因、有果、有常、有我,是等皆是麼亙ma字點中攝,即是增益邊,未得中道。若執無人、無法、無因、無果、常無、我等,即是汙珅9字點中攝,即是損減邊,亦未會中道。若執非空、非有、非常、非斷、非一、非異等,阿狣a字中非義中攝。若執不生、不減、不增、不減等八不等,又阿狣a字中不義中攝。又若執無色、無形、無言、無說等,亦阿狣a字中無義中攝,亦未會真義,並是遮情之邊。
若未解諸法、密號、名字相、真實語、如義語者,所有言說、思惟、修行等悉是顛倒,悉是戲論,不知真實究竟理故。故龍猛菩薩云:佛法中有二諦,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為世諦故說有眾生,為第一義諦故說眾生無所有。復有二種,為不知名字相、密號者,說第一義中無眾生,為知名字相、密號者,說第一義中有眾生。若有人能知,此吽
h93字密號密義,則名正遍知者,所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轉大法輪等,良由知此究竟實義也。
復次,約此一字明,三乘人因行果者,先明聲聞入,次約緣覺,後明菩薩。初明聲聞者,此吽
h93字中有訶成ha字,即是因義,伽几kha(意言執空,几者等虛空義)等 云聲聞乘種性者是其因也。下有汙珅9字,是其行也,聲聞人四諦法(苦集滅道),五停心觀、七方便等此是行也,是汙珅9字字相此其當也,今聲聞人灰身滅智,以為究竟果。
(註:五停心觀者不淨觀a0ubh2-sm4ti、慈悲觀maitr1-sm4ti、緣起觀ida3pratyayat2– prat1tyasamutp2da –sm4ti、界分別觀dh2tu-prabheda-sm4ti、數息觀2nqp2na-sm4ti。七方便者七賢所修之方便法,分別為:五停心觀、別相念住、總相念住、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
此吽
h93字上有空點,是空點者麼亙ma字所生,麼亙ma字兼人法二空義。其人空理即聲聞所證之理,是名聲聞人因行果。次明緣覺者,伽几kha等所謂緣覺乘種性等是其因也,此吽
h93字中有訶成ha字是其因也。緣覺亦觀十二因緣、四諦方便等,此吽
h93字下有汙珅9字是其當也,緣覺亦證人空,理此其果也,准上知之。
次明菩薩者,《遮那經金剛頂經》等說,菩薩人「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今此吽
h93字本體訶成ha字,是則一切如來菩提心以為因也。下有三昧畫(仰月點),是大悲萬行義,上有大空點(a3),是究竟大菩提涅槃之果也,以此一字攝三乘人因行果等悉攝無餘,及以顯教一乘祕密一乘之因行等准知之。
次明以此一字通攝諸經論等所明理者,且《大日經》及《金剛頂經》所明,皆不過此:「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之三句,若攝廣就略攝末歸本。則一切教義不過此三句,束此三句以為一吽
h93字,廣而不亂,略而不漏,此則如來不思議力法,然加持之所為也。雖千經萬論,亦不出此三句一字,其一字中所開因行果等准前思之,非只吽
h93字攝如是義,所餘一一字門亦復如是也。
復次,擁護義者,謂上有大空點(a3)是佉几kha字門(等虛空義),即是大空義,即是般若佛母明妃義,中有訶成ha字是因義,於此虛空藏中含養真因種子,即是大護義也。
復次,自在能破義者,謂上有空點(a3)即是佉几kha字門,佉几kha字門猶如虛空,畢竟清淨無所有,即是高峯觀所知境界。中有訶成ha字是菩提幢(定、慧左右二手所作「虛心合掌」之密印相),亦是自在力,以此二字相應故,猶如大將能破怨敵,故名自在能破義。
復次,能滿願義者,謂訶成ha字門是菩提心寶(無上正等覺),與佉几kha字門虛空藏和合故,得成巧色摩尼(為雜色摩尼珠ma5i),能滿一切眾生希願,是曰能滿願義。
復次,大力義著,謂訶成ha字菩提心中具足一切如來十力等,今與佉几kha字合故,離諸繫縛,無復罣礙,如虛空中,風自在旋轉,故名大力(Mahā-bala)。此大堅固力本從諸佛金剛種性生。又於無量劫已來,常以此訶成ha字,真因具修法行,佉几kha字萬德一一皆如金剛不可破壞,是名大力義。
復次,恐怖義者,謂是吽
h93字者 一切如來誠實語,所謂一切諸法無因無果,本來清淨圓寂義,是故纔發菩提心,即坐菩提道場轉正法輪。由此相應故能證悟一切佛法,念念具薩般若智,直至究竟坐金剛座。四魔現前則入大慈三摩地,恐怖降伏四魔等。所謂四魔者,蘊魔、煩惱魔、死魔、天魔,如是魔軍無不恐怖降伏。猶如日輪纔舉暗暝消退。復次如來以何法恐怖諸障耶,謂即以此吽
h93字門也。三昧畫即是具修萬行。上有大空點即是已成萬德,訶成ha字即是幢旗,三昧空點合故即是高峯觀三昧。上點(空點a3)是明妃之母,下畫(仰月三昧畫)是胎分日增,如是義故適發聲時魔軍散壞,即是恐怖義也。
復次等觀歡喜義者,此吽
h93字中有訶成ha字,是歡喜義,上有大空是三昧耶,下有三昧畫字是亦三昧耶,二三昧耶中行,三世諸佛皆同此觀,故名等觀義。
五、從吽字瞭解悉曇字義的重要性
上述所舉吽字義,也僅是日本空海大師對於吽字種子義的簡略說明,若要能仔細說明,亦有無量義。此吽字有四字悉曇組合而成,總、別各有無量義,更有四重密意,即淺略釋、祕密釋、祕密中祕釋、祕祕中祕釋等四重。密教以吽字觀門為三解脫門,亦即行者於行法之初、中、後作此觀。此三三昧即空、無相、無 願等三三昧,故為吽字得三摩地,具有三解脫之德。據《大日經疏》所載,真言以最後吽
h93字為體,具足三密解脫門,如上述。
真言門解釋悉曇梵字等諸字門意義有十六種方法。即:
(1)遮情:悉曇字藉否定來遮遣迷情,而消極導入真智者,稱為遮情。遮凡夫之迷情,覺法性之無相,不住一法,不著一相,無執無著,修行佛道。
(2)表德:悉曇字直接表現真如之功德,即直接表現事物之實相、狀態等,而積極得真智者,稱為表德。悉曇自句於一一法不論邪正,悉了本不生之理,於所見境界表顯真言之功德。
(3)淺略:悉曇字淺略釋世間通途之釋義,即其意義淺顯、內容簡略、表相之義,讓一般人都能懂得。或因緣不具足者,依其意淺略釋,為隨他意語故,故淺略為隨順機情之隨他意語說。
(4)深祕:悉曇字言外含有深奧之意義,深秘釋為隨自意語而說,非其機者不授與之。深祕釋者為順佛之自意或隨自意語說。
(5)字相;僅係悉曇文字本身並無特殊意義,係就悉曇、真言文字之形、音、義而觀知其義。如釋阿字為無、非、不等義,此即字相。又如釋阿狣a、伊珌i、迦一ka、佉几kha等悉曇文字時,立有輕重之差別,即輕者為字相,有文無義,通於顯教。重者為字義,有文有義,唯密教所特有。例如迦一ka字,為作業之義,屬於字相;若諦觀為作業不可得之義,則屬於字義。前者乃世間一般之解釋,後者則含有深奧之義理。
(6)字義:則悉曇就字之真實義作更深入之觀解,不離文字,而觀其字字不可得之義。如釋阿狣a字為本不生、不可得之義,此即字義。
上述悉曇字相、字義更進一步解說,字相與字義可分為四重而論,以迦一ka字為例:
(i)第一重,字相,為迦一字之形狀;字義,則為迦字字面上之作業之義。
(ii)第二重,以迦一ka字為作業之義,是為字相;以迦字為作業不可得之義,則為字義。
(iii)第三重,雖以迦一ka字為作業不可得之義,然有能詮之體與所詮之理的存在,故為字相;而能詮、所詮為一體不二之迦一ka字,則為字義。
(iv)第四重,雖以迦一ka字為能詮、所詮一致之字體,然尚有相差別之存在,故為字相;而以一切能詮、所詮之字,顯示法性之實義,即以聲字為法體,以字相為義用者,是為字義,此乃法爾、自然無作之境界。
(7)一字攝多:悉曇一字之中含攝多字之無量意義,解釋字相時,以梵字之一字來含攝一切之義理,稱為一字攝多。例如阿狣a字本不生,含有迦一ka字作業不可得、佉几kha字等空不可得等多義。《大日經疏》 云:「復次,一切名言中,有阿狣a聲者,悉入阿狣a字門;有迦一ka聲者,悉入迦一ka字門;乃至有訶成ha聲者,悉入訶成ha字門。是故一字門中,具無量義,非從訶成ha字門中,但有無因義也,餘字門當知例爾。」
(8)多字攝一:悉曇指多字之義攝入一字之中,即結合多字之字義而成一字。據大日經疏卷七載,以迦一ka字離作業、佉几kha字等虛空無相、伽丫ga字諸法無行等諸字之字義,成立阿狣a字本不生之一字。
(9)一字釋多:悉曇指以一字能釋多字,以梵字之一字來成立一切字之義,稱為一字釋多。《大日經疏》 云:「云何一字成一切字?謂一切法無作,以其本不生故。乃至一切法無因,以其本不生故。」例如由阿狣a字生阿(長聲)玅2、暗珃a3、噁珆a`等字,亦可生迦一ka、佉几kha、訶成ha等字。
(10)多字釋一:悉曇以多字闡釋同一字之意義,即以多字之義理解釋一字之字義。《大日經疏》 云:「以迦一ka字作業不可得、佉几kha字等空不可得、訶成ha字因不可得等諸字之義,解釋阿狣a字本不生之義。
(11)一字成多:悉曇以一字成立一切字義,稱為一字成多。《大日經疏》載:「 云何一字成一切字?謂一切法無作,以其本不生故。乃至一切法無因,以其本不生故。」例如由阿狣a字生阿(長聲)玅2、暗珃a3、噁珆a`等字,亦可生迦一ka、佉几kha、訶成ha等字。
(12)多字成一,悉曇即結合多字成一字。即以多字之義理解釋一字之字義。如《大日經疏》載,以迦一ka字作業不可得、佉几kha字等空不可得、訶成ha字因不可得等諸字之義,解釋阿狣a字本不生之義。
(13)一字破多,悉曇以一字破析多字之疑惑,以一字來打破對一切字之迷執,稱為一字破多。《大日經疏》載:「 云何一字破一切字?如人執有造作,應破彼言:『若諸法本不生義已成立,而云有作,是義不然。』乃至執有因者,亦破彼言:『若諸法本不生義已成立,而云有因,是義不然。』」上記引文即指以梵字阿狣a字本不生之義來破除執有造作、執有因者等多種之迷執。
(14)多字破一,悉曇即合多字破析一字之疑惑。即以悉曇諸字之字義,破釋對一字之字相迷執。例如吾人認為諸法有本、有生而執著於 阿狣a字一字之字相時,即應觀想諸法係遠離造作、遠離因緣等,而以迦一ka字、訶成ha字等諸字之字義破釋之,從而覺悟諸法本不生之義。
以上十四重悉曇字門秘密之意,當行者以觀字相、字輪、字義時,都得善運用、觀察之。這是行者入陀羅尼門殿堂門戶之基礎,沒有此基礎的修證,不可能直入真正真言門、總持門,更不用談要入壇場、結手印、持誦真言咒語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