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選讀--《金剛經》在說什麼---(2)
法爾禪修中心 善祥比丘(俗名張玄祥)輯
貳、《金剛經》在說什麼?
六、無住相布施功德等虛空!
佛陀鑑於初發心菩薩會執著有為法布施,急欲求功德之心態,而開示無住相布施,其功德等虛空,若已能不執一切相布施,是真菩薩;若有初發意菩薩心裡猶執著所作有為相功德,佛陀開示所作一切功德,因無執其量就等虛空,是無量無邊的多,所以不執著未來所獲功德將是無量無邊的多。
經云:「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七、如來佛指出修行目標─不執一切相
菩薩無住相布施起步修無住相善行已述如上,接著世尊揭示菩薩最後要修學的目標─即是成就「如來」境界。如來是什麼呢?如來者是法身如來,是無相之法身相,不能用有為相來看到,只能以無相來體悟「如來」法身相;若修行過程之間內心所現一切有相之佛、菩薩相,都不能執取、不應執取,一執取即不能見法身如來,因您已半途著相,不能走到最後目標。
所以菩薩修學過程中,遇所有相,皆了知都是虛妄而不執取,不執取中法相自滅,如此慢慢鍛鍊,最後就能見法身如來─無相等虛空之真空理,得初步解脫;或是於有像、有相而看成是非相,這是空有不二的般若智慧覺照。
故經云:「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八、見諸相非相─即見自性如來
世尊訓誡後學佛弟子,當以觀凡所有相皆為非相,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這麼高深的離相般若智,如果是沒有善根者,聽了此無相法能相信嗎?若過去世沒有親近過任何佛如來所開示的人,當然今生初聞此法不能相信;若聽了後能順緣去作此修持法者,都是已於過去世種植無量善根了,諸法從緣起,勉強不得的。初聞者當遵照佛陀所開示而修持,而久劫已聞者,今再一聽此理,就能輕易如實修持。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九、欲修法身佛悟自性如來─首當離四相
菩薩知道修學佛法當要得如來法身相─無相等虛空之慧命,所以此觀念建立後,不是只有於禪定中修離相,還要於人群中修離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我相先於內心除掉後,才能修持外離人相,要能離人相,平時所遇人、事、物接觸,修禪斷習中,有因緣即能感召三界、六道眾生;此時與一切眾生相應於緣起相應亦能夠無執相,心能通內外境界,才能達此境界,自在能遠離六道眾生之感召。
真菩薩同時,亦能捨棄對於色、無色界等高壽之執著相,如是修學後即能學習到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而真正成就離四相者,是於此四相中緣起時,能無執取、無逃避等心態,如此即是能遇境心自在,能不即、不離,有即非是理,有離亦非是理,這樣地正確認知,慢慢修習。
經云:「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十、菩薩先悟真空再學中道觀
菩薩修學過程,無非初步是先悟「真空」理地,能自守悠閒自在不攀緣,然後再進一步悟「空有不二」之真正佛理,如此才是菩薩真正悟道者所應證的次第與道理。
當菩薩先悟「真空」理地,可以說是乘筏而度到彼岸,這是佛陀開示:要我們離四相而成就解脫的道理;能離四相後,當再修證不即不離四相,如此獲證時,是捨了初步修學空理,而再進而入「空有不二」之修學。
初步修學空理是乘筏而行,當過度彼岸後此筏當捨,這麼正當的度輪法都要捨了,何況是不正當的任何有為法,此等非法能不捨嗎?
經云:「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十一、如來是無所說法
初發心菩薩說要成就無上正等覺,佛是已成就真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證得無上正等覺者,所以是福德兩足尊;但如來雖已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真有所得嗎?若是認為有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心念,即是沒有真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佛如來是沒有此念,說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同樣的,如來以方便智不說而說,讓初學菩薩能懂得此道理,雖有所說亦不能說佛有所說,如來真有所說法嗎?凡有所執著一法者,即是非悟得無上正等覺。
反而觀之,若雖言不執著一法,惟內心無戒、無威儀,無德無智者,多方標示有為法為最者,那是魔子魔孫之徒,不能解佛所說真實義。
經云:「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已能理解如來方便說法,開示後學佛弟子,而確實如來是無所說。若說有所說,對受用者說是有說,已超越階梯者不認為有說;若是未能理解佛如來實無所說,但要能聽進去,實證到後,也能體會是法不可取、不可說,所以此法實非法,因空無故;若是有人還不能悟道、脫黏,就可以用《金剛經》偈句來面對己心病、除欲惡,如此修證,越能悟無為法者,修行境界越高,達成無上正等覺之佛陀是境界最高了。
所以要看一個人修行得好不好,要看他面對事情時,是否都能以無為法來面對,如此可以判別境界高低,故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經云: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十二、能受持金剛經「四句偈」勝他布施
世尊再提示若有人能受持《金剛經》,就是只有一「四句偈」,也就是說經文中每四句之義理,其人所受福德,勝過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內伏藏之七寶等做財施,此持受四句偈的人之福德,遠勝過於用以三千大千世界內伏藏之七寶等做財施的人所作功德要大得多。
為什麼佛陀如此說呢?因能依《金剛經》受持用功的人,未來就是會成佛的,當他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時,即是成佛,一成佛即能度無量無邊的苦難眾生,此福德當然是非常的大的。
經云:「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十三、證須陀洹沒有須陀洹果想
佛陀所說的佛法,都是讓大家悟道的佛法,若行者有所證悟後,當要捨棄該法,本來未證悟時是佛法,證悟後若一直再執取此境界下去,就將變成非佛法,這就是佛陀示現所要告訴我們的修行要訣,所以世尊說是佛法,即非佛法,是為佛法。
所以所謂十善道、五戒、八關齋戒,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證後都得當離相無執。
金剛經云:「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陀洹名為入流,得證須陀洹果者,是已擠入聖人之流了,名為入流;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皆具有情識,會起凡人之情見。入流之初果聖人,是在入六塵時,於六情、六識境界中,不起心意識想;此人已能於入六塵而不染,故說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中。
這是什麼意思呢?常言說六根清淨者,就是這個樣子的,人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入五塵(色、聲、香、味、觸)時不染塵故,所以第六、七識法塵不起,這是初步證聖的功夫。這是初步證得心明,得六根塵住法空。
而真正得須陀洹果者,亦不能有我證須陀洹果想,如果還有此念頭,就不是真正的須陀洹,不見須陀洹,故即是悟人空。
入道流而無所入故,則稱初步涅槃不可得;逆生死之流,卻無所逆生死,因生死不可得,故人法皆空,是不人、不法、不生死,如此不涅槃,乃名般若須陀洹也。般若是離相無執之智慧,這是佛陀教導我們的智慧,應該這樣學習佛法。
經云:「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證須陀洹果沒有須陀洹果想,須陀洹srota-āpanna,為聲聞乘四果中最初之聖果,又稱初果。即斷盡「見惑」之聖者所得之果位,全稱須陀般那srotāpanna,又作須氀多阿半那、窣路陀阿鉢囊、窣路多阿半那srota-āpanna。舊譯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譯作預流。
入流,意指初入聖者之流;逆流,謂斷三界之見惑已,方違逆生死之流。又初證聖果者,預入聖道之法流,故稱預流。須陀洹分因果二位,自入「見道」初心至第十五心之間,為趣向須陀洹果之因位,稱須陀洹向;「見道」之終,即第十六心之位,而對於前之向位則稱須陀洹果,為聲聞乘四聖位中之正果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