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選讀--大乘《無量義經》淺釋---(2)
法爾禪修中心 善祥比丘(俗名張玄祥)輯
貳、從聲聞轉成菩薩道心態之培養
「菩薩出生諸佛世尊,諸佛出生聲聞緣覺,聲聞緣覺要轉成菩薩,修佛菩提。」這是佛陀住世時所囑咐維持佛種不滅之要法。佛是由菩薩來生成,而真菩薩是從聲聞緣覺發菩提心而轉入久劫修菩薩道。
佛如來就是佛如來,聲聞就是聲聞,雖然從如來智出生聲聞人,亦不得言說聲聞人其智具足如諸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所以要能有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及如來其他種種功德相,聲聞人是要發菩提心走入佛菩提道中修,也就是成為菩薩道行者。聲聞人具足六神通,得五分法身之無餘涅槃,要能真發菩提心走入佛菩提是一念轉即能入。以上是佛世時,佛陀證悟第十六年起開始講《大方廣大集經》等大乘經典,希望導引此等阿羅漢沒轉入大乘菩薩道。
示現後教法值世時,即「正法」在世時,人人都可證聲聞果、阿羅漢果。佛陀入滅後,教法猶住世,依之修行即能證果,稱為正法時期。
佛滅後至千年依正法而修,猶可證聲聞果。佛滅千年後像法在,證聲聞果者變少;末法時期雖依戒律儀而修,就是有所證也是斷愛欲阿羅漢或斯陀含、須陀洹而已。
聲聞人不是佛種,佛種是來自於佛菩提、覺悟之菩薩;所以要不斷佛陀種者,當有菩薩在無佛世時,代佛宣說菩薩法,千方百計置樂聲聞人於菩薩法中。不要以聲聞獨覺乘來化眾生,若是偏於聲聞種性,始教以聲聞乘及獨覺乘,以彼少力故,不堪大乘化。
既然真菩薩還是從聲聞、緣覺中而來,若聲聞人已成菩薩種性,此菩薩當要攝取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成就卅二相、八十隨好,圓滿時未來即能成如來佛。
《大寶積經》云:「何以故?舍利弗!若有能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一切皆得阿羅漢果,或復置於緣覺之地。若復有能置一眾生於佛菩提(菩薩道),此之功德甚多於彼。何以故?舍利弗!不由聲聞緣覺出現(佛菩提),(有佛菩提)佛種不斷。世若無佛,則無聲聞及辟支佛。舍利弗!以佛出現令佛種不斷(教化菩薩),亦復出生聲聞緣覺(聲聞又轉成菩薩,如是佛種不斷)。是故舍利弗! 菩薩令他住佛乘中。」
菩薩分地前菩薩、地上菩薩,地前菩薩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善根者;地上菩薩則有十地,地上菩薩初地起始有化導眾生之能力,所以不證聲聞、辟支佛始轉大乘者,無有能力化導眾生成真菩提。
若教化恒河沙等眾生,得阿羅漢果。此大乘福勝過彼聲聞等乘教化福,以種子無盡故。《菩提資糧論》云:「化恒沙眾生,令得羅漢果;化一入大乘,此福德為上。」若是菩薩化無量恆沙眾成阿羅漢,此等阿羅漢卻無一人發心轉大乘,這不是善調御導師。若能化恆沙之阿羅漢有一人轉大乘菩提道;或僅化一人,此人成阿羅漢果後,也即轉住大乘佛菩提;這後者顯然比前者功德要大得多。因為入佛菩提修學者,始能使佛種不滅,一燈點千萬燈。
此處所謂菩薩不是教化一大堆的泥菩薩,泥菩薩本身都是在五欲中沉浮,這是沒有大用的,不堪稱為佛菩提行者。所以菩薩所要化者,起碼要有達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等善根之地前菩薩,才能真有實際功德可言。
十住菩薩是何境界,十住菩薩常隨空心,淨八萬四千法門,其心明淨,猶如琉璃內現精金,這樣是有點菩薩樣子了,有點如來的影子了。所以經云:「云何十住菩薩名為如來?用具足六波羅蜜,諸習緒盡,得佛十八法,具足薩云若慧。須菩提!是故菩薩摩訶薩已得十住名為如來。」
所以十住菩薩也應能善說法,經云:「所謂菩薩修神妙道廣度眾生,以性空法暢演文字,進修禁戒,其德無量不可思議亦無有限,一切世人所不能及,天龍鬼神及神尊者,無能齊限,稱歎其德。賢聖默然初無所說,若有所演悉成章句;示現神足到十方國,面覲禮敬諸佛世尊。」
《菩提資糧論》云:「菩薩從初時,應隨堪能力;方便化眾生,令入於大乘。」初地始登大乘菩薩於眾生中,隨所堪能從初應作以方便智,如方便波羅蜜中所說方便教化,應當精勤以諸方便教化眾生置此大乘。何故菩薩但以大乘教化眾生,
怎麼利用方便智從聲聞乘轉入佛菩提、菩薩道呢?
佛陀於開示一佛乘、大乘佛法《妙法蓮花華經》之前,先講《無量義經》,與會者是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菩薩摩訶薩八萬人,其他還有諸多天龍八部與人間賢聖眾等無量無邊。
會中大莊嚴菩薩摩訶薩趁佛快入涅槃之前緊提問:「菩薩摩訶薩欲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當修行何等法門?何等法門能令菩薩摩訶薩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座的有八萬菩薩,聲聞阿羅漢也有二千人,其他諸天、輪王等,佛陀藉此因緣再宣講大乘理念。佛陀即說有,是有一法門叫《無量義》,此法太疾速能得菩提的。只要在聲聞人於心證得清淨後,該斷已斷盡,能放開空無的自性堅守,因聲聞人已有解脫行業、業力之能力,此時讓自性去隨緣去應緣,就可以產生無量智慧,並悟得一法產生無量義理的智慧,然後用此智慧去度化眾生。
無量義是有聲聞果者,或是已具大菩薩等始能速得,若還不認真修行斷盡習氣、盡隨煩惱者,因不是大智慧者、上上根器者,讀這部經反而是放牛吃草,讓習性永無滅除一天。
佛說:「菩薩欲得修學無量義者,應當觀察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虛空無有二法。」這是要自修的,聲聞阿羅漢們不用怕有為法相,這樣去認知就不會害怕了。
再來聲聞們要發起憐憫眾生的心,因眾生是:「諸眾生虛妄橫計,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眾惡業,輪迴六趣,備諸苦毒,無量億劫不能自出。」
然後聲聞們若是發菩提心了,要求佛菩提了,那就是菩薩了。於是佛說:「菩薩摩訶薩如是諦觀,生憐愍心,發大慈悲,將欲救拔。」
聲聞人轉成菩薩道後,不是轉型馬上就會成功的,除非有大菩薩的根基。所以譬如說,若有違犯戒律、造成心煩惱等等事發生,要怎麼辦呢?所以聲聞還是要有適應期,如何來適應呢?
在《大乘方廣總持經》裡頭佛就早有說了,佛云:「阿逸多!菩薩於一切法,於一切菩薩法莫生恐怖;於一切辟支佛法亦莫恐怖,於一切聲聞法亦莫恐怖;於一切凡夫法亦莫恐怖,於一切煩惱法亦莫恐怖;於一切盡法亦莫恐怖,於難精進亦莫恐怖;於是於非亦莫恐怖,於作不作亦莫恐怖;於畏不畏亦莫恐怖,於有於無亦莫恐怖;於心非心亦莫恐怖,於覺不覺亦莫恐怖;於業非業亦莫恐怖,於善不善亦莫恐怖;於安不安亦莫恐怖,於解脫不解脫亦莫恐怖;於修不修亦莫恐怖,於法非法亦莫恐怖;於靜於亂亦莫恐怖,於假於實亦莫恐怖;於信不信亦莫恐怖,於善念不善念亦莫恐怖,於住不住亦莫恐怖。如是,菩薩於一切法莫生恐怖。」
上面所述這些莫恐怖,就是《無量義經》所講的這一法門的方法,要成就「無量義」智慧的法門,若不讓自己死心再活起來,怎麼能產生無量義呢?無量義是於一名詞中,具有無量無邊之義理,一佛乘、三乘、五乘(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中都說得通。一件事物亦有無量無邊之名稱,也在正反等不同解釋中能為眾生解答疑難,除去疑慮得安住於道,是則稱一義無量名。
所以《無量義經》云:「又復深入一切諸法,法相如是,生如是法;法相如是,住如是法;法相如是,異如是法;法相如是,滅如是法。法相如是,能生惡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異滅者亦復如是。」
所以聲聞要轉成菩薩道是很簡單的,只要能認識心裡起「生住異滅」的法相時,就只要做一件事就好了,就是認識此法相如是生,此法相如是住,此法相如是變異,此法相如是滅。…。不要對於有為法的「生住異滅」那麼執著,就是聲聞人轉成菩薩道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