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選讀--十二因緣法系列(2)
--《了本生死經》
一、前言
我們常說三世因果,裡頭包含著十二因緣法,因三世綿亙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以此三世立因果業感之理。蓋是以過去之業為因,招感現在之果;復由現在之業為因,招感未來之果。如是因果相續果因,再復為因果,生死無窮,此即迷界流轉之相狀。《說一切有部》更以三世兩重之因果說,來解釋十二因緣,即以「無明、行」為過去之因,招感「識、名色、六處、觸、受」等現在之五果;復以「愛、取、有」為現在之三因,招感「生、老死」等未來之兩果。對其他宗教只論現在一世或現在、未來二世,此三世因果實為佛教教理之一大特色。
二、三人觀十二因緣
《了本生死經》是吳•支謙大師所譯,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本經之同本異譯經有《佛說稻經》、《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稻桿喻經》、《大乘舍黎娑擔摩經》、《佛說大乘稻經》等,出三藏記集卷六所載道安撰之《了本生死經》序,謂本經為佛陀初轉法輪時所說四諦四信之要旨,內容包括:(一)以內緣、外緣二緣為緣起之要素,(二)開示因相縛、緣相縛,(三)歸納內緣、外緣之起,皆需待非常、不斷、不躇步、種不敗亡、相像非故等五事之起,(四)說十二因緣等。
據《北本涅槃經》卷四十載,通教聲聞、緣覺、菩薩雖同觀十二因緣,然隨智淺深,法成高下,故有三種之異:(1)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謂聲聞之人以體空之智,初觀十二因緣生,次觀十二因緣滅,觀此生滅,即悟非生非滅,破見、思之惑,證真空之理;(2)中智觀故得緣覺菩提,謂緣覺之人亦以體空之智,初觀十二因緣生,次觀十二因緣滅,觀此生滅,即悟非生非滅,破見、思之惑,更能漸除習氣,以其能觀之智稍勝於聲聞,故所證真空之理亦深;(3)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謂菩薩亦用體空之智,觀十二因緣之生滅,了悟非生非滅,頓斷見、思之惑及其習氣,以其能觀之智復勝於緣覺,故所證真空之理最深。
《稻稈經》,全一卷,譯者不詳,又作稻芊經、稻桿經,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本經係彌勒應舍利弗之請,宣說因緣生法─有內因緣與外因緣二種,並以稻芊之由種生芽、由芽生葉,乃至由華生實,比喻十二因緣之次第生起。三國吳之支謙大師所譯之《了本生死經》、唐代不空所譯之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稈喻經》、北宋施護大師所譯之《大乘舍黎娑擔摩Śālistamba經》,皆為本經之別譯。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佛說是:若比丘見緣起為見法,已見法為見我。於是賢者舍利弗謂諸比丘言:諸賢者!佛說若諸比丘:見緣起為見法,已見法為見我。此謂何義?是說有緣,若見緣起無命非命為見法,見法無命非命為見佛,當隨是慧。彼有二事見外緣起,有二事見內緣起,合為四。何謂二事見外緣起?為因相縛緣相縛。
因相縛為何等?從種根,從根葉,從葉莖,從莖節,從節懷華,從華實,是為因相縛。
何謂緣相縛?為地種、水種、火種、風種、空種,從是因緣有種生彼。地為持種,水為潤種,火為熱種,風為起種,空為令種無礙。
如是得時節,會令種生,彼種不知我生根,根不知從種有,根不知我生葉,葉不知從根有,葉不知我生莖,莖不知從葉有節懷華,實亦不自知轉相生有。又地不知我生種,種亦不知地持我,水亦不知我潤種,種亦不知水潤我,至火風空皆不相知。
是諸賢者!從因緣有得時會令種生,為非自作非彼作,亦非無因生。當以五事見外緣起?何謂五?一非常,二不斷,三不步,四種不敗亡,五相象非故。彼種已壞為非常,有根出為不斷,種根分異為不躇步,少種多生實為不敗亡,實生如種根非種為相象非故。
當知是二事見內緣起,因相縛緣相縛。何謂因相縛?緣不明(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緣,六入更樂(觸)緣,更樂痛(觸)緣,痛愛緣,愛受緣,受有緣,有生緣,生老死憂悲苦懣心惱。
如是,是但大苦性具成有病,彼不明不知我作行;行不知從不明有,行不知我作識,識不知從行有;識不知我作名色,名色不知從識有;六入、更樂(觸)、痛、愛、受、有、生,至于老死,亦轉不知。
是從不明有行,從行有識,從識有名色,從名色有六入、更樂、痛、愛、受、有、生老死、憂悲苦懣心惱。如上說,是但大苦性具成有,彼若無生,則無老死憂悲苦懣心惱。
是諸賢者!因緣起故,緣是生法;有緣起不緣生法,有緣生法不緣起,有緣起緣生法,有不緣起不緣生法。
何謂緣起不緣生法?為緣不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至于老死,大苦惱具成有。如上說,是謂緣起非緣生法。
何謂緣生法非緣起?為如不明行、識、名、色、六入、更樂、痛、愛、受、有、生、老死,是謂緣生法非緣起也。
何謂緣起緣生法?若出生住不斷老死之生,是出生住因緣相近,因有相近,因微相近,因諦相近,因如相近,無異相近,不狂相近,緣起相近,以緣生如是法,有受、愛、痛、更樂、六入、名色、識、行,是謂緣起緣生法。
何謂不緣起不緣生法?謂得道者,彼何謂不明為如六種,六種受若女若男。何謂六?為地種、水種、火種、風種、空種、識種。彼身得住是為地種,如持不散是為水種,飲食嘗啖臥得善消,是為火種,身中出息入息是為風種,四大所不能持是為空種,隨轉如雙箭笮是為識種。如彼地種,非女非男,非人非士,非身非身所,非人生非少年,非作無作者,非住無住者,非智無智者,非眾生非吾非我,非彼有無有主,水、火、風、空種亦如是。
識種非女非男,非人非士,非身非身所,非人生非少年,非作無作者,非住無住者,非智無智者,非眾生非吾非我,非我有無有主,如是但從六種為一想,為合想,為女想,為男想,為妄想,為身想,為自在想,為強自在受若干種,故為不明。
時說曰性癡淨常想、樂想、身想,疑嫌妄非上要,佛說是不明,亦為染於物無慧生,妄故為不明,妄故為行,知物故為識,五性故為名色,猗名色根故為六入,三合(根塵識)故為更樂(觸),更樂行故為痛,痛而樂故為愛,愛彌廣故為受,受當復有行故為有。五性具成故為生,諸種熟故為老,命根噤閉故為死,熱中為憂,誑語為悲,臨五識身合為五苦,心識身合為懣,心念勞為惱,有故生有。
如是見知障顯,是說具滿大苦性足,從是受凶衰,著故復生,其始不可見知,不可度量。
又冥為不明義,作成為行義,知為識義,緣住彼彼相倚為名色義,主亦不專為六入義,更亦合會為更樂義,從知痛義,渴欲得物如火無厭為愛義,取為受義,當復有為有義,五性仰為生義,熟為老義,行虧為死義,如是義說,亦為十二緣起相。
又從不明(無明)近福德行作,近罪賊行作,是謂緣不明(無明),行有諸行故,近福不福而有識,是謂緣行識。由識作性行名色具成生,是謂緣識名色,是緣生作作輒受,是謂緣名色、六入、眼識會更樂(觸),是謂緣六入、更樂(觸),如更樂痛知亦爾,是謂緣更樂(觸)、痛、死,不知痛者為行別故,從愛象輒取,是謂緣痛愛,從愛象更吞,是謂緣愛、受、有,受為三行身、口、意,是謂緣受有,有行勞,當復有具成生,是謂緣有生,五性已成故有老死,是為十二緣起隨轉宛轉,造作田業,識造種行,不明造對行,如地持種,水令種不散,火令種熟,風令種起,空令種無礙。
行造田業亦如是,愛造潤行,彼行不知我造田業,愛不知我為潤行,識不知我為種行,不明不知我為對行,如地不知我持種,水、火、風、空,如上說,從有行勞,當復有具成生。
此亦無有從是世躇步者,但因緣相持,譬如鏡淨明朗,緣內外生面象,面亦不死此生彼,鏡中從有面因緣不虧,是不死此而生彼,為有苦情因緣不虧,從是有受,如火以受不斷現晝夜然其炎不步。識亦如是,不身相縛往來五道,有緣故生,是法無主。譬如月圓四十九由延(yojana),而圓形現於下水有緣不虧,非月死彼而於此生,觀生死當如是,是為因相縛。
何謂緣相縛?如佛告阿難:眼緣色生眼識,彼眼不知我作猗行,色不知我為識對,明不知我為識照,空不知我令識無礙,識不知我生此作有,眼色明空念令眼識具成生,耳鼻口身心緣法生心識,彼眼不知我為識作猗,法不知我為識作行,心不知我為識作明,空不知我令識無礙,識不知我成此因緣。
是,阿難!緣心、法、明、空、念,令心識具成生,而此非自作,非彼作,非兩作,非無因生,非我故非彼故,非無因有。
當以五事見內緣起。何謂五?非常、不斷、不步、少行、多報。相象非故,彼如死際身已壞為非常,出生有身分為不斷,或同去,或異去,分異故為不步,少行多報謂行不敗亡,如行報生非故家也。
若見此緣起,無命非命為見法,見法無命非命,為見四諦苦習盡道,譬如明人見師成畫,歎其畫好師妙,見四諦者亦如是。佛一切知、一切現,從是得喜不離佛,得法眾至真戒喜不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