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佛臨涅槃記法住》選讀
                    釋迦牟尼佛法住幾久


一、前言

前已述及釋迦牟尼佛之正法,滅失與否,都與人性善惡有關,人性善根具多者,佛之正法即興盛;人心惡劣眾者,佛之正法暫隱,佛法都從不消失,有如日月星宿之月亮,初一、十五光明有異,初一月亮僅是暫隱,但乃發微量光明,世間總是有些善心、善根之人也。此等說法,尚不明確,故再提出經論等,來闡述佛之正法永不滅,直到下一佛彌勒佛出世,世間都有聖者在化度有緣、善根具足者。佛佛皆同,非獨釋迦牟尼佛如此也。

又《善見論》云:佛滅度後,初一千年,若諸弟子勤行精進,依戒律而修持,得阿羅漢果;第二千年依戒律而修持,得第三果,第三千年依戒律而修持,得第二果,第四千年依戒律而修持,得於初果。若是不依戒律而修持,只是土法煉鋼,或依世間禪定之法,就不可能得果位,現在正是佛滅後的2500年,若有人出家認真持戒律而修持,也僅能得個第二斯陀含果,即是一來果,也都是說等再度來人間一趟後,始能得阿羅漢果。末法時期是有法在,但不據行、學(止持二等),聖哲雖化眾生,不言欣修、出世行也。如結界羯磨、止息不行,非無戒律教法在世,只是根基淺薄,不克修持也。以上《俱舍論疏》如是說。

佛陀正法於末法時期先依十六羅漢而傳遞,至人類善根性泯滅時,互相殘殺,使此十六羅漢亦隱沒他洲。待人類殺害同類心厭煩時,大家開始想修善行,止殺、盜、淫、妄等諸罪業,也是增劫之時,此十六羅漢又再度回此南贍部洲(Jambu-dvīpa)教化有緣,到人壽七萬歲時,已達成世尊所囑託之時期,遂同時各自引發「火光三昧」化入無餘依涅槃。隨後即有七千萬()獨覺示現世間,教化眾生至人壽八萬歲時又化滅。至八萬四千歲時彌勒佛下生。所以說釋迦牟尼佛之正法從無化滅,佛法也從無化滅,各有護持之聖眾,承佛敕命,永住世間守護正法。

 末法時期承佛敕命,永住世間守護正法之十六尊羅漢,即:

(1)賓頭盧跋羅墮闍(Pindolabharadvāja),此尊者與一千阿羅漢,多分住於西牛貨洲。

(2)迦諾迦伐蹉(Kanakavatsa), 此尊者與五百阿羅漢,多分住於北方迦濕彌羅國。

(3)迦諾迦跋釐墮闍(Kanakabharadvāja), 此尊者與六百阿羅漢,多分住於東勝身洲。

(4)蘇頻陀(Subinda), 此尊者與七百阿羅漢,多分住於北俱盧洲。

(5)諾矩羅(Nakula),此尊者與八百阿羅漢,多分住於南贍部洲。

(6)跋陀羅(Bhadra),此尊者與九百阿羅漢,多分住於耽沒羅洲。

(7)迦理迦(Kālika),此尊者與一千阿羅漢,多分住於僧伽茶洲。

(8)伐闍羅弗多羅(Vajraputra),此尊者與一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於剌拏洲。

(9)戍博迦(Jīvaka),此尊者與九百阿羅漢,多分住於香醉山中。

(10)半託迦(Panthaka),此尊者與一千三百阿羅漢,多分住於三十三天。

(11)羅怙羅(Rāhula),此尊者與一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於畢利颺瞿洲。

(12)那伽犀那(Nāgasena),此尊者與一千二百阿羅漢,多分住於半度波山。

(13)因揭陀(Avgaja),此尊者與一千三百阿羅漢,多分住於廣脅山中。

(14)伐那婆斯(Vanavāsin),此尊者與一千四百阿羅漢,多分住於可住山中。

(15)阿氏多(Ajita), 此尊者與一干五百阿羅漢,多分住於鷲峰山中。

(16)注荼半託迦(Cūdapanthaka),此尊者與一千六百阿羅漢,多分住於持軸山中。

以上係據《法住記》所載。自此經典漢譯以來,十六羅漢為禪宗寺院主要之造像,呈神仙姿態。十六羅漢之畫像,有法願、法鏡、僧鯀諸師所繪者,尤以五代貫休之十六羅漢圖與北宋之十六羅漢圖(今藏於日本清涼寺)均為膾炙人口之作,貫休之作品尚可由敦煌千佛洞壁畫窺其遺影。此外,盛傳於世間之十八羅漢圖,即於十六羅漢加繪達磨多羅尊者與布袋和尚,或加繪降龍、伏虎二尊者。

 

二、各經論註述所說「法住」之過程

現依各註述來一窺釋迦牟尼佛之正法興衰之過程。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云:佛告波斯匿王,今誡汝等,吾滅度後,正法欲滅後五十年、後五百年,後五千年,無佛法僧,此經三寶付諸國王建立守護。

解曰:「今誡汝等者,誡謂教誡,約義故此與諸戒,有差別者,隨心轉戒;由定、道故,不隨心戒;勝思願故,此中誡者佛大悲故,恐滅度後正法隱沒,諸有情等十惡轉增,長劫輪迴,無救護者。誡諸王等令建立,故又誡凡聖任持守護則諸國境,永無災難故。」

「經等言無不攝故,後五等者是正法、像法、末法時也。如《大乘同性經》下卷云:如來顯現從兜率下,乃至住持一切正法、一切像法、一切滅法,如是化事皆是應身也。又《善見論》云:初一千年,若諸弟子勤行精進,得阿羅漢果;第二千年得第三果,第三千年得第二果,第四千年得於初果。從此已後,是我末法。准論文。」

「正法之時多得無學,像法之時得前三果,末法之時不得道果。又如別記: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此三別者,有教、有行,有得果證,名為正法。有教、有行,而無果證,名為像法。唯有其教,無行、無證,名為末法。然《法花》《金剛》俱言五百,此言五十,其意者何?如《記法住經》以百分配也,取後五十舉其衰位。如人百齡以後五十漸就衰退,以喻法也。由前好世弘建非難,後惡時故皆囑矣!又如《婆沙》、《一切有宗》說正法五百年,雖說八敬由不行故,《大眾部》說正法千年,非全不行,亦有行故。雖有二文,多依後說。」

「又法住記》云:十六阿羅漢各將無量眷屬,於人壽漸增至七萬歲時已,本願力用其七寶為佛造窣堵波(Stūpa),釋迦舍利自然流入塔中,後佛舍利塔總陷入地,至金剛際時,諸羅漢化火燒身入般涅槃。次有七俱胝獨覺出世化諸眾生,至人壽漸增減八萬歲時,一時各般無餘涅槃,次後彌勒佛出世也。」

「又《蓮花面經》云:最後佛法滅盡時,如來舍利陷入龍宮,龍宮法滅陷入金剛際,次後七日七夜天地大黑。有外道空中聲言:沙門瞿曇法今滅盡,我等當得教化一切法界眾生。發此語已,現身陷入阿鼻地獄。次後彌勒佛出世也。無佛法僧者如河少水亦得稱無。故就前三以經付囑,若全無者何所付焉?從此第二宣說修行。」

再來觀《無量壽經》之利益處,《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釋璟興撰述曰:「今依《法住記》云:佛滅度時,以無上法付囑十六大阿羅漢并諸眷屬,令其護持使不滅沒。及其身與諸施主作真福田,令彼施者得大果報。所謂賓頭盧等如是十六大阿羅漢,護持正法饒益有情,至此南贍部州,人壽極長至於十歲,刀兵劫起爭相誅戮,佛法爾時當暫滅沒。」

「刀兵劫後人壽漸增至百歲,位此洲人等厭前刀兵殘害苦惱,復樂修善。時此十六大阿羅漢與諸眷屬,復來人中稱揚顯說無上正法,度無量眾令其出家,為諸有情作饒益事。如是乃至此洲人壽六萬歲時,無上正法流行世間熾然不息。後至人壽七萬歲時,無上正法方永滅沒。」

「時此十六大阿羅漢與諸眷屬於此洲地俱來集會,以神通力用諸七寶造窣堵(Stūpa)嚴麗高廣,釋迦如來所有遺身都集其內。爾時十六大阿羅漢與諸眷屬遶窣堵波,以香華持用供養恭敬讚歎遶百千匝,瞻仰禮已,俱昇虛空,向窣堵波作如是言:敬禮世尊釋迦如來應正等覺,我受教護持正法,及與天人作諸饒益,法藏已沒,有緣已周,今辭滅度。說是語已,一時俱入無餘涅槃,聖先定願力火起焚身如燈炎滅骸骨無遺。時窣堵波便陷入地,至金輪際方乃停住。」

「爾時世尊釋迦牟尼無上正法,於此三千大千世界永滅不現。從此無間,此佛土中,有七萬俱胝(千萬)獨覺,一時出現。至人壽量八萬歲時,獨覺聖眾,復皆滅沒。次後,彌勒如來出世。」

「以此言之,當人壽七萬歲時,無上正法方永滅沒,故云:「經道滅盡」,十六大聖取滅度時,窣堵波便陷入地。特者獨也,《大涅槃經》廣顯佛性,聖教中深,逐聖人而先沒,此經(無量壽經)唯開淨土,令人求生濟凡中之要,故獨留百歲,機宜既異,沒滅前後不可致怪。所願皆得者,即留之利益也,法滅盡後聞尚獲利往生淨土,況亦今聞者矣!」

三、《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拘尸城(Kuśinagara香茅城)力士生地(力士生地指拘尸那揭羅城,此地為力士一族之所生處,故稱力士生地。據大般涅槃經疏卷一之解說,力士生地者,人中力士,力敵千人,凡三十萬,共為群黨,無所臣屬,以法自持,亦不暴亂,是為土著,故稱生地。大力(malla)之一族,即末羅族,住拘尸那揭羅城。即佛世時印度十六大國之末羅國(malla),佛涅槃時,由其族檯佛棺木。)娑羅雙林,與無量無數聲聞菩薩摩訶薩俱,并諸天人阿素洛(as9ra)等,一切大眾前後圍繞

時薄伽梵臨般涅槃(mahā-parinirvāna大圓滿涅槃),愍眾生故,以慈軟音告阿難曰:吾今不久當般涅槃,一切有為無不悉捨,一切佛事皆已究竟,我已宣說離窟宅法、妙甘露法、最自在法、極安樂法,是法深妙難解難知,不可尋思、超尋思境,諸大聖者自內所證。我又三轉無上法輪,其輪威猛具十二相,諸餘沙門或婆羅門、天、魔、梵等,皆無有能如實轉者。

我已為諸天人吹大法(),擊大法鼓,覺悟長夜無明睡眠;我已為諸天人建大法幢、然大法炬,普照一切除滅暗冥;我已為諸有情作大法橋、為大法船,濟渡一切暴流所溺;我已為諸有情注大法流、降大法雨,一切枯槁皆令潤洽;我已開顯「解脫正路」,引諸世間迷失道者。

若諸有情,我應度者,皆已度訖。諸未度者,皆亦為作得度因緣。我已降伏一切外道,我已摧滅一切邪論,我已傾覆諸魔宮殿,我已破壞一切魔軍,正師子吼作大佛事,圓滿丈夫本所誓願,護持法眼令無毀缺,化諸聲聞,授菩薩記,為未來世無上佛眼,開照世間常無斷絕。阿難!汝等當於如是無上正法,勤加護持,令不滅沒。阿難!我今更無所作,唯大涅槃是所歸趣。

爾時,阿難聞佛語已,悲慕感絕。良久而言:未審如來為諸有情,三無數劫勤苦所得無上正法,於佛滅後住世幾時?饒益天、人、阿素洛等,當漸隱沒?

爾時,世尊重以慈音告阿難曰:諸佛化皆如是,勿復憂悲。無上正法於我滅後,住世千年饒益天、人、阿素洛等,從是已後漸當隱沒。

「阿難當知,我涅槃後第一百年,吾聖教中法堅固,我諸弟子聰慧多聞,無畏辯才能伏邪論,具大神力,於諸有情多所饒益。由是義故,天龍歡喜勤加守護,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亦復如是。善識福田,於佛法僧深生淨信,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一百年末有大國王,名阿輸迦(Aśoka阿育王),出現於世,具大威力王贍部洲,建窣堵波高廣嚴飾,其數滿足八萬四千,供養吾身所留舍利,令無量眾見聞歡喜,皆樹生天解脫之業。

(註:阿輸迦, Aśoka阿育王,又作阿輸伽、阿恕伽、阿戍笴、阿儵。阿輸迦意譯無憂王。又有天愛喜見王(Devānajpriya priyadraśi)之稱。為中印度摩揭陀國(magadha)孔雀王朝(Maurya)第三世王。西元前三世紀左右出世,統一印度,為保護佛教最有力之統治者。其祖父即孔雀王朝之開祖旃陀羅笈多大王(Candragupta),其父為賓頭沙羅王(Bindusāra),其母為贍波城一婆羅門女阿育薇達那(Aśokāvadāna)。王幼時甚狂暴,不得其父王寵愛,值德叉尸羅國(Taksaśīla)叛變,父王令彼前往征討,望其戰死。然阿育反能平定叛亂,威權大振。遂於父王崩後,殺其兄弟登上王位。或云,阿育殺死九十九位兄弟,登上王位後仍極狂暴,殺戮大臣及婦女,並造牢獄,殘害無辜百姓,因此被稱為旃陀(暴惡)阿育王(Candāśoka)。多羅那他之印度佛教史稱之為愛欲阿育(Kāmāśoka)。然大磨崖法敕第四、第五、第六章及石柱法敕第七章及皇后法敕等,皆載阿育王統治期間尚有兄弟姊妹。故其殺戮傳說可能為後世所誇張。王以華氏城為首都,其統轄範圍包括(1)北印度全部、(2)大夏(Bactria)的一半,位於中亞阿姆河流域之古國名,一度稱貨羅(Tukhāra)或吐火羅。即今阿富汗、烏茲別克、塔吉克間。大夏古代屬波斯帝國領域,亞歷山大以後,即成為希臘之殖民地。(3)南至案達羅(Andhra)(4)東達海邊,縱橫數千里。且施政得宜,愛好真理,富博愛精神,實是印度有史以來治績空前之統治者。

案達羅Andhra又作案陀羅王朝,於阿育王逝後統領南印度之王朝。自西元前二三二年至西元二二五年,歷三十代,凡四百五十年。據傳其乃雅利安族與土著之混血種族。於統一獨立前即有三十都市、無數村落、十萬步兵、二千騎兵、一萬象隊,武力強大。第一世王為尸摩迦(Simuka),其氏名娑多婆訶(Sātavāhana),亦即王室之稱。西元一世紀末曾受釋迦族中之兩部族之侵略,至一六年英主喬達彌普特羅悉達卡爾尼王(Gautamīputra Śātakarni)即位,始振興其國勢。其後,國勢復逐漸衰頹,至西元二二五年終告滅亡。又西元二○○年,案達羅王朝曾特意保護著名之佛教遺蹟阿摩羅婆提大塔(Amarāvatī)之建設,與阿旃多(Ajantā)窟院之初期開掘,又於耶耆那舍利王(G. Yajñaśri)時將黑蜂山之洞窟贈予大乘佛教名宿龍樹菩薩(Nāgārjuna),且予以保護。故此王朝之德業對於大乘佛教之興隆實有極大貢獻。據大唐西域記卷十所載,案達羅之都城為瓶耆羅,風俗猛烈,全國伽藍二十餘所,僧徒三千餘人。其西南不遠處有一窣堵波,乃無憂王所建,其地為佛陀說法的遺蹟之一。城西南二十餘里處有一孤山,山嶺上之石塔即昔時陳那造因明論之處。西域記復云,案達羅之東南為馱那羯磔迦國,後者又稱大案達羅國。

關於王歸依佛之年月及其因緣有各種異說。阿育王傳卷一謂其因見海比丘(Samudragathering together of waterssea , ocean)之奇蹟而歸依佛。島史第六章及善見律毘婆沙卷一則說是起因於尼瞿陀(nyagrodha,尼拘律樹、榕樹)之感化。依多羅那他(Tāranātha喜護)之印度佛教史等六章謂其由於耶舍(Yaśa非常壯麗)阿羅漢之弟子的奇瑞事蹟而歸依佛。依小磨崖法敕之刻文載,王歸依佛後,二年半有餘雖為優婆塞而並不精勤信佛,然經一年有餘,即親近僧伽,熱心修道。此段記載與大磨崖法敕第八章所記「灌頂即位過十年往三菩提」之文綜合考查,知王之成為優婆塞是在即位後第七年左右。但島史第六章載,王之歸依佛是在即位後三年。又依大磨崖法敕第十三章所記,王即位後八年,征服羯菱伽(Kalinga),見殺戮之悲慘,乃大為激動,對於佛教之信念遂更堅固。因此放棄用兵力以求統一之途徑,且在「依法所得之勝利乃是最上之勝利」(大磨崖法敕第十三章所刻)之信念下,致力於佛教之宣傳。故其後半生有達磨(正法)阿育王(Dharmāśoka)之稱。

據傳王於其國內建八萬四千僧伽藍,造八萬四千佛塔。此皆載於島史第六章、善見律毘婆沙卷一、雜阿含經卷二十三、阿育王傳卷一等。而其法敕中則未記此事。又善見律毘婆沙卷二載,王即位十七年於華氏城舉行第三次佛典結集,以目犍連子帝須(Maudgaliputra Tiśya)為上座,參與者有長老一千人,經九個月遂竟其功。繼之派遣末闡提(Madhyantika)至罽賓(Karpiśaya或稱Kasmīra)及犍陀羅國(Gandhāra),摩訶提婆(Mahādeva)至摩醯娑慢陀羅國(Mahijsaka-mandala),摩訶勒棄多(Mahārakkhita)至婆那婆私國(Vanavāsin南印度),曇無德(Dharmaguptaka)至阿波蘭多迦國(Aparāntaka西印度),摩訶曇無德(Mahā Dharmaguptaka)至摩訶勒國(Mahāṣṭra),摩訶勒棄多(Mahā rak=ita)至臾那世界國(Yavana-loka西北印度),末示摩(madhyama 中間,巴Majjhima)至雪山邊國(Himavantapade0a雪山山麓),須那迦(0yonāka)及鬱多羅(Uttara勝上)至金地國(Suvarna-bhūmi),摩哂陀(Mahendra摩醯因陀羅Mah2 indra,錫蘭佛教之開祖,世稱傳律第六祖。係阿育王之子,生於古印度西北鄔闍衍那Ujayana)、鬱帝夜(Utt1ya可犧牲)、參婆樓(0ambala旅糧)、拔陀(bhadrasāla賢雙)至師子國(Tambapannidīpa錫蘭),從事傳道工作。又島史第七章記載,巴利論藏之迦他跋偷(Kathāvastu論述,巴Kathāvatthu)為當時所結集者。然王之法敕中無此記載。但大磨崖法敕第三、第五章及第十三章等,有王每五年召開司法與徵稅之官吏會議,為法之教敕、法之樹立增長設立法大官(dhamma-mahāmāta)之記載。且其正法之傳播地區遠至敘利亞、埃及、馬其頓(Macedonia)、塞利尼(Cyrene)。至於第三結集之傳說,北方所傳之阿育王傳全無記載。大智度論卷二雖謂:「阿輸迦王作般闍于瑟大會(pañca-vārsikamaha五年功德會),諸大法師論議異故,有別部名字。」然此亦不能逕認為係結集之意。故第三結集之傳說,可謂事實不詳。

關於王當時所流傳之經典,在加爾各達拜羅特(Calcutta-Bairāt)之小磨崖法敕刻載,有毘奈耶最勝法說(Vinaya-samukase)、聖種經(梵 Aliya-vasānī)、當來怖畏經(Anāgata-bhayāni)、牟尼偈(Muni-gāthā)、寂默行經(Moneya- sūte)、優波帝沙門經(Upatisa- pasine)、說羅羅經(Lāghulovada)等七種。此數種相當於巴利律藏中之大品、增支部經、經集、中部經等之一部分。又善見律毘婆沙卷二舉出阿育王派遣赴各地之傳道師在各地方所說之經為讀譬喻經(巴Asivisopama- suttanta)、天使經(巴 Devadūta- sutta)、無始經(巴Anamataggapariyāya- kathā)、火聚譬經(巴 Aggikkhandhopama- suttantakathā)、摩訶那羅陀迦葉本生經(巴 Mahānāradakassapa-jātaka)、迦羅羅摩經(巴 Kālakārāma-suttanta)、初轉法輪經(巴 Dhamma -cakkappavattana- suttanta)、梵網經(巴 Brahmajāla-suttanta)等八種。島史第八章同樣舉出諸傳道師所說之經,有 Anamataggiya, Aggikkhandhopama- suttakathā, Nāradakassapa- jātakakathāKālakārāma- suttantakathā, Dhamma cakkappavattana 等五部。此等可說皆為阿育王時代所流傳之經典。

又依大磨法敕第一章至第四章,及第十一章,石柱法敕第五、第七章記載,王即位後,行二十六次特赦。此外禁殺生、行布施,在路傍植樹、鑿井等事。又存於佛陀誕生地之藍毘尼園石柱上刻有:「灌頂即位後二十年詣此地」之文。尼葛利瓦(巴Nigliva)石柱法敕錄有王參拜拘那含牟尼佛塔(巴 Konāgamana)並修補此塔之事。阿育王晚年似甚悲慘,據阿育王傳卷三載,王后帝沙羅叉(Tisyaraksitā)欲與王子駒那羅(Kunāla鳩那羅,為美眼之鳥名。意譯好眼鳥。)私通被拒,因使人挑其眼,王怒而焚殺帝沙羅叉。又王將所有財寶悉數供養盡,已再無可供養之物,最後取半個菴摩羅果(āmalaka)供養於雞雀寺(Kurkutārāma)。

關於王之出生年代,古來有各種異說,而大磨崖法敕第十三章所舉希臘五王國之各王在位之共同年數是西元前二六一年,或自西元前二七二年至前二五八年之十四年間或十五年間。因此其灌頂即位被推定是在西元前二七年左右。又關於佛陀入滅至王出生間之年數,北傳之雜阿含經卷二十三、賢愚經卷三阿輸迦施土品、僧伽羅剎所集經卷下、雜譬喻經卷上、大莊嚴論經卷十、大智度論卷二等所記為佛陀入滅百年,異部宗輪論載為百有餘年,十八部論及部執異論載為一一六年。又島史第六章、善見律毘婆沙卷二等記載,王即位年代是佛陀入滅後二一八年,而佛陀入滅百年左右,另有迦羅阿育王(梵 Kālāśoka)者在位。西藏文于闐懸記(Lihi-yul-lun-bstan-pa)記載,佛陀入滅後二三四年有達磨阿育王。又島史第五章載阿育王治世年間是三十七年。)

我涅槃後第二百年,吾聖教中寂靜堅固,我諸弟子聰慧多聞,如天人師具大威德多所饒益。以是義故,天龍歡喜常加守護,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亦復如是。善識福田,於佛法僧深生淨信,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我涅槃後第三百年,吾聖教中正行堅固,我諸弟子證慧解脫俱分解脫,身證見至無量百千(世界)。由是多人得聖果故,天龍歡喜常加守護,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亦復如是。善識福田,於佛法僧深生淨信,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我涅槃後第四百年,吾聖教中遠離堅固,我諸弟子樂住空閑勤修寂定。以是義故,天龍歡喜常隨守護,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亦復如是。善識福田,於佛法僧深生淨信,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我涅槃後第五百年,吾聖教中法義堅固,我諸弟子愛樂正法,精勤修學論議決擇。由是義故,天龍歡喜常勤守護,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亦復如是。善識福田,於佛法僧深生淨信,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我涅槃後第六百年,吾聖教中法教堅固,我諸弟子多於教法,精勤誦習心無厭倦,能多饒益無量有情。以是義故,天龍歡喜勤加守護,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亦復如是。善識福田,於佛法僧深生淨信,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於義趣多有懷疑。(註:佛法正法律儀之義理,開始受質疑)

我涅槃後第七百年,吾聖教中利養堅固,天龍、藥叉、阿素洛等,於佛法僧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我諸弟子多著利養恭敬名譽,於增上學戒定慧等不勤修習。(註:佛弟子已求名聞利養,不善學戒、定、慧三學)

我涅槃後第八百年,吾聖教中乖爭堅固,我諸弟子多相嫌嫉結搆惡人,塵坌訕謗輕訶持戒,鄙賤多聞不念六和,專思乖爭見不善巧,不敬師長不正知住,欺誑諂曲言詞如栴茶羅,依附國王大臣長者,方便損費三寶財物,結惡朋黨折挫善人。

我涅槃後第九百年,吾聖教中事業堅固,我諸弟子多營俗業耕種商估,通致使命以自存活,於諸如來所制學處,慢緩毀犯

我涅槃後第十百年,吾聖教中戲論堅固,我諸弟子多勤習學種種戲論,捨出世間諸佛正教,所謂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緣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及與論義,精勤習誦世間戲論。所謂王論、賊論、戰論、食論、飲論、衣論、乘論、我論、婬論、男論、女論、諸國土論、諸河海論、諸外道論。由樂此等種種戲論,令諸沙門婆羅門等輕毀退失我之聖教,於我正法毘奈耶(),當有如斯諸惡苾芻苾芻尼等,不善修習身戒心慧,更相忿爭謀毀誹謗,耽著妙好種種衣房舍敷具。由與諸惡徒黨集會,雖經多年守護淨戒,於須臾頃悉皆毀犯。雖經多年集諸善本,由多憂恚悉皆退失。以是因緣天龍等眾,悲傷懊惱捨不守護,國王、大臣、長者、居士,於三寶所不生淨信誹謗輕毀,由是因緣令正法滅。(註:正法滅於憍賞彌Kauśāmbī滿月布薩時互相殺死獨懂正法律儀之三藏法師、大阿羅漢等二人,正法正式滅亡。)

從是已後,諸苾芻等造惡轉深,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益不恭敬。

三寶餘勢猶未全滅,故於彼時,復有苾芻、苾芻尼等,少欲知足,護持禁戒,修行靜慮,愛樂多聞,受持如來三藏教法,廣為四眾分別演說,利益安樂無量有情。

有國王、大臣、長者及居士等,愛惜正法,於三寶所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護持建立無所顧戀,當知皆是不可思議諸菩薩等,以本願力生於此時,護持如來無上正法,與諸有情作大饒益。

爾時阿難,聲聞菩薩,天龍、藥叉、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薄伽梵懸記當來法住時分,諸苾芻等行業差別,皆增悲歎,信受奉行。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四、有關《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

上述經典世尊開示到正法千年滅,但先前又說有於像法時依戒律而修,可證三果,於末法時期依戒律而修可證二果者、初果等,…。《佛光辭典》云:由難提蜜多羅阿羅漢Nandimitrā所說,祂於「法住記vadāna/vadati」中說明,即是於佛陀入滅後八百年,師子國(即錫蘭,今斯里蘭卡)勝軍王之都,有阿羅漢名難提蜜多羅,即將入滅,集諸比丘、比丘尼等,為說十六大阿羅漢及其眷屬名稱與住處。《法住記》全經列舉護持正法十六大阿羅漢,並敘說釋迦法住世之時限。並答諸比丘、比丘尼等所問正法住世之時限。本經全一卷,全稱《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是難提蜜多羅(Nandimitra,意譯慶友)著,唐代玄奘譯。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九冊。又作《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偈》、《大阿羅漢難陀蜜多羅法住記》、《記法住傳》。本書譯於唐永徽五年(654),譯出之後,我國對十六羅漢之崇拜逐漸普遍,並有根據書中之敘述,而繪畫或雕塑十六羅漢像。本書係研究錫蘭佛教之珍貴史料。

本書有西藏譯本,然其內容與本書頗有出入。一九一六年,法國學者萊維(S. Lévi)、沙畹(E. Chavannes)兩人曾合譯本書為法譯本,並附評解刊行之。民國十九年(1930),馮承鈞大德以語體文譯出本書,題為「法住記及所說阿羅漢考」,由尚志學會叢書刊行。馮承鈞大德(18871946)字子衡,湖北漢口人。歷史學家中外交通史家。馮承鈞早年留學利時,後入法國巴黎大學1911獲巴黎大學法學士學位。續入法蘭西學院師從法國漢學家伯希和深造。歷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馮承鈞大德通曉英文法文佛蘭芒文梵文蒙古文越南文吐火羅文,畢生從事中外交通史的研究,著譯豐富,是民國時代重要的中外交通史家。代表作包括《成吉思汗傳》、《中國南洋交通史》、《西域史地釋名》、《瀛涯勝覽校注》、《星槎勝覽校注》、《馬可波羅行紀》等。

 

五、《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如是傳聞。佛薄伽梵般涅槃後八百年中,執師子國勝軍王都,有阿羅漢名難提蜜多羅(Nandimitrā唐言慶友),具八解脫、三明、六通、無諍願智、邊際定等,無量功德皆悉具足,有大威神名稱高遠,以願智力能知此界一切有情種種心行,復能隨順作諸饒益。

化緣既畢將般涅槃,集諸苾芻、苾芻尼等,說己所證諸妙功德,及應所行利樂有情,諸勝事業皆悉成辦。告時眾曰:自今已後,無復所為,唯無餘依,是所歸趣。仁等當知有疑可問?時諸大眾聞是語已,舉聲號哭,不能自持,宛轉於地;或起唱言:佛薄伽梵,久已涅槃,諸聖弟子,亦隨寂滅,世間久空,無真調御。今唯尊者,為天人眼,如何復欲棄捨我等?願垂哀愍,少留壽命。

尊者慶友慰喻眾言:不須啼泣。仁等當知,世間法爾,有生必滅。諸佛如來降伏四魔,於壽自在,隨順世故,猶示涅槃。況我今者,豈宜恒住。設隨汝請,亦無利益。當體此意,勿生憂惱。但有疑者,應可速問。

諸苾芻等雖承告示,猶增涕噎,良久乃問:我等未知世尊釋迦牟尼,無上正法當住幾時?尊者告曰:汝等諦聽!如來先已說《法住經》,今當為汝粗更宣說。佛薄伽梵般涅槃時,以無上法付囑十六大阿羅漢并眷屬等,令其護持使不滅沒,及其身與諸施主作真福田,令彼施者得大果報。

時諸大眾聞是語已,少解憂悲。復重請言:所說十六大阿羅漢,我輩不知其名何等?慶友答言:

第一尊者名賓度羅跋囉惰闍Pindolabharadvāja

第二尊者名迦諾迦伐蹉Kanakavatsa

三尊者名迦諾迦跋釐墮闍Kanakabharadvāja

第四尊者名蘇頻陀Subinda

第五尊者名諾距羅Nakula

第六尊者名跋陀Bhadra

第七尊者名迦理迦Kālika

第八尊者名伐闍羅弗多羅Vajraputra

第九尊者名戍博迦Jīvaka

第十尊者名半託迦Panthaka

第十一尊者名囉怙羅Rāhula

第十二尊者名那伽犀那Nāgasena

第十三尊者名因揭陀Avgaja

第十四尊者名伐那婆斯Vanavāsin

第十五尊者名阿氏多Ajita

十六尊者名注荼半託迦Cūdapanthaka

如是十六大阿羅漢,一切皆具三明、六通、八解脫等無量功德,離三界染,誦持三藏博通外典。承佛故,以神通力延自壽量,乃至世尊正法應住常隨護持,及與施主作真福田,令彼施者得大果報。

爾時,苾芻、苾芻尼等,復重請言:我等不知十六尊者多住何處,護持正法饒益有情?慶友答言:

第一尊者與自眷屬千阿羅漢,多分住在西瞿陀尼洲;

第二尊者與自眷屬五百阿羅漢,多分住北方迦濕彌羅國;

第三尊者與自眷屬六百阿羅漢,多分住在東勝身洲;

四尊者與自眷屬七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北俱盧洲;

第五尊者與自眷屬八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南贍部洲;

第六尊者與自眷屬九百阿羅漢,多分住在耽沒羅洲;

第七尊者與自眷屬千阿羅漢,多分住在僧伽荼洲;

第八尊者與自眷屬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在拏洲;

第九尊者與自眷屬九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香醉山中;

第十尊者與自眷屬千三百阿羅漢,多分住在三十三天;

第十一尊者與自眷屬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在畢利颺瞿洲;

第十二尊者與自眷屬千二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半度波山;

第十三尊者與自眷屬千三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廣山中;

第十四尊者與自眷屬千四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可住山中;

第十五尊者與自眷屬千五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鷲山中;

第十六尊者與自眷屬千六百阿羅漢,多分住在持軸山中。

諸仁者!若此世界,一切國王、輔相、大臣、長者、居士,若男、若女,發殷淨心,為四方僧設大施會,或設五年無遮施會,或慶寺、慶像、慶經幡等施設大會,或延請僧至所住處設大福會,或詣寺中經行處等,安布上妙諸坐臥具,衣藥飲食奉施僧眾。時此十六大阿羅漢,及諸眷屬隨其所應分散往赴,現種種形蔽隱聖儀,同常凡眾密受供具,令諸施主得勝果報。

如是十六大阿羅漢,護持正法饒益有情,至此南贍部洲人壽極短至於十歲,刀兵劫起互相誅戮。佛法爾時當暫滅沒,刀兵劫後,人壽漸增至百歲位,此洲人等厭前刀兵殘害、苦惱,復樂修善。時此十六大阿羅漢,與諸眷屬復來人中,稱揚顯說無上正法,度無量眾令其出家,為諸有情作饒益事。如是乃至此洲人壽六萬歲時,無上正法流行世間熾然無息。

至人壽七萬歲時,無上正法方永滅沒。時此十六大阿羅漢,與諸眷屬於此洲地俱來集會,以神通力用諸七寶造窣堵波嚴麗高廣,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所有遺身馱都(śarīra dhātu舍利法身)集其內。

爾時十六大阿羅漢,與諸眷屬繞窣堵波,以諸香花持用供養恭敬讚歎,繞百千匝瞻仰禮已,俱昇虛空向窣堵波作如是言:敬禮世尊釋迦如來應正等覺,我受教持正法,及與天人作諸饒益,法藏已沒,有緣已周,今辭滅度!說是語已,一時俱入無餘涅槃。先定願力火起焚身,如燈焰滅骸骨無遺。

時窣堵波便陷入地,至金輪際方乃停住。爾時世尊釋迦牟尼無上正法,於此三千大千世界永滅不現。從此無間(無有間格),此佛土中有七萬俱胝(千萬)獨覺一時出現。至人壽量八萬歲時,獨覺聖眾復皆滅度。次後彌勒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世間,時贍部洲廣博嚴淨,無諸荊棘、谿谷、堆埠,平正、潤澤、金沙覆地,處處皆有清池、茂林、名花、瑞草及眾寶聚,更相輝映甚可愛樂,人皆慈心修行十善,以修善故,壽命長遠,豐樂安隱,士女殷稠,城邑飛相及,所營農稼一種七穫,自然成實不須耘耨。

諸仁者,於彼時中,國界莊嚴有情果報陳之難盡,具如《彌勒成佛經》說,彌勒如來成正覺已,為聲聞眾三會說法,令出生死得證涅槃,第一會度九十六俱胝聲聞眾(九億六千萬),第二會度九十四俱胝聲聞眾(九億四千萬),第三會度九十二俱胝聲聞眾(九億二千萬)

若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男女、一切施主,於今釋迦牟尼佛正法中,能為佛事自種善根,或教他種,謂以七寶─金銀、真珠、璧玉、香材、石、銅鐵、木石、泥漆,或以繒縷或以綵畫,作佛形像及窣堵波,若大若小乃至最小如指節量,或以香花諸妙供具,若多若少而為供養。

彼由如是善根力故,至彌勒如來成正覺時善得人身,於彼佛第一會中以淨信心捨俗出家剃除鬚髮,披著法服,既預聖眾,隨宿願力便得涅槃,是名第一為佛事故種善根者所得果報。

若諸國王及以臣庶、一切施主,於今釋迦牟尼佛正法中,能為法事自種善根,或教他種,謂於大乘素呾纜藏(sūtra),所有甚深空性相應諸大乘經,謂《般若波羅蜜多經》,《妙法芬陀利迦經》,《金光明經》,《金剛手藏經》,《首楞伽摩三摩地經》,《幻喻三摩地經》,《大神變三摩地經》,《集諸功德三摩地經》,《還如來智印三摩地經》,《具諸威光三摩地經》,《寶臺經集諸菩薩三摩地經》,《諸佛攝受經》,《集請問經》,《梵王問經善吉問經》,《勇猛問經》,《能滿問經》,《海龍王問經》,《無熱惱龍王問經》,《樹幢龍王問經》,《寶掌問經》,《寶髻問經》,《虛空音問經》,《虛空吼問經》,《幻網問經》,《寶女問經》,《妙女問經》,《善臂問經》,《師子問經》,《猛授問經》,《金光女問經》,《說無盡慧經》,《說無垢稱經》,《未生怨王經》,《諦實經》,《那羅延經》,《佛花嚴經》,《蓮華手經》,《十佛名經》,《無量光眾經》,《極樂眾經》,《集淨華經》,《大集經》,《入一切道經》,《寶幢經》,《寶聚經》,《寶篋經》,《彩畫經》,《高頂王經》。如是等大乘經,有百俱胝部黨差別。

復有大乘毘柰耶藏,阿毘達磨藏眾多部類,一切皆是菩薩藏攝。復有聲聞三藏,謂素怛纜藏(sūtra)毘柰耶藏(vinaya)、阿毘達磨藏(abhidharma)。素怛纜藏,有五阿笈(āgama即是阿含),謂長阿笈摩、中阿笈摩、增一阿笈摩、相應阿笈摩、雜類阿笈摩。

毘柰耶藏中,有苾芻戒經、苾芻尼戒經,分別戒本諸蘊差別及增一律。阿毘達磨藏中,有攝六問相應發趣等,眾多部類。復有本生鬘讚、獨覺鬘讚。於如是等正法藏中,或是佛說,或菩薩說,或聲聞說,或諸仙說,或諸天說,或智者說,能引義利,乃至有能於四句頌,若自誦、若教他誦,若自讀、若教他讀,若自持、若教他持,若自解說、若教他解說。或於法師恭敬供養,或於經卷恭敬供養,謂以種種香花、幡蓋、伎樂、燈明而為供養,或於經卷,以諸雜綵、囊帊、縷帶而嚴飾之。

如是等善根力故,至彌勒如來成正覺時善現人身,於彼佛第二會中,以淨信心捨離家法,出趣非家,淨除鬚髮、披著法服,既預聖眾,隨宿願力便得涅槃,是名第二為法事故種善根者,所得果報。

若諸國王及臣庶等,一切施主於今釋迦牟尼佛正法中,能為僧事自種善根,或教他種,謂諸苾芻、苾芻尼眾,或次第請,或隨緣請,於月一日、或月八日、或十五日,設齋供養;或往寺中若供養佛,若供養眾或作給侍,或有供養修靜慮者,或有供養諸說法者,或見有人欲於正法學習流布,從師聽受不作留難,施其所安無令怯退,或設五年無遮施會,或施四方僧,或施寺舍及坐臥具,或施鍾磬或施園林。

如是等類供養僧眾,彼由如是善根力故,至彌勒如來成正覺時善得人身,於彼佛第三會中,以淨信心捨離家法出趣非家,淨除鬚髮、披著法服,既預聖眾,隨宿願力便得涅槃,是名第三為僧事故種善根者,所得果報。

爾時,慶友大阿羅漢,為諸大眾廣說如上事已,以神通力於大眾前身昇虛空,高七多羅(tāla樹,極高者可達二十五公尺),示現種種不可思議雙神變事,令所觀眾增進勝道。

時彼尊者現神變已,即於空中結跏趺坐,捨諸壽行及諸命行,入無餘依般涅槃界,先定願力火起焚身,於虛空中雨身遺骨。

時諸大眾悲歎希有,競收遺骨起窣堵波,以諸香花、寶幢、幡蓋、伎樂、燈明,常為供養。

此法住記,古昔諸師,展轉相承,誦持不忘。為令一切國王、大臣、長者、居士、諸施主等,了達因果,厭生老病死,芭蕉、幻焰、泡沫之身,修諸勝業於當來世逢事彌勒,解脫煩惱得大涅槃生愛樂故,於佛正法護持建立令久不滅。

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