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華嚴經》選讀
                    ─華嚴經義海百門


華嚴經義海百門(并序)   1875

                                   京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夫緣起難思,諒遍通於一切,法界叵測,誠顯現於十方,莫不性海沖融應人機而表一,智光赫奕耀世間以通三,殊勝微言輕毫彰於圓教,奇特聖眾纖埃現以全身,超情慮之端,透出名言之表。竊見玄綱浩澣,妙旨希夷,覽之者詎究其源,學之者罕窮其際,由是微言滯於心首,恒為緣慮之場,實際居於目前,翻為名相之境。今者統收玄奧,囊括大宗,出經卷於塵中,轉法輪於毛處。明者德隆於即日,昧者望絕於多生;得其意則山岳易移,乖其旨則錙銖難入。輒於一塵之上,顯其實德,窮茲性海,覽彼行林,總舉十門,別開百義,參而不雜,一際皎然,義煥爛於篇題,理昭彰於文字,庶入道之士,粗觀其致焉。所列名目,條之如左。

 緣生會寂門第一 實際斂門第二 種智普耀門第三 鎔融任運門第四

 體用顯露門第五 差別顯現門第六 修學嚴成門第七 對治獲益門第八

 體用開合門第九 決擇成就門第十

緣生會寂門第一

夫緣起萬有,有必顯於多門,無性一宗,宗蓋彰於眾德,分其力用,則卷舒之趣易明,覽其玄綱,則理事之門方曉,今就體用而言,略分十義。

 一明緣起 二入法界 三達無生 四觀無相 五了成壞 六示隱顯 七發菩提 八開涅槃 九推去來 十鑑動靜

初明緣起者,如見塵時,此塵是自心現,由自心現,即與自心為緣,由緣現前,心法方起,故名塵為緣起法也。經云:諸法從緣起,無緣即不起,沈淪因緣,皆非外有,終無心外法,能與心為緣,縱分別於塵,亦非攀緣,然此一塵圓小之相,依法上起,假立似有,竟無實體,取不可得,捨不可得,以不可取捨,則知,塵體空無所有,今悟緣非緣,起無不妙,但緣起體寂,起恒不起,達體隨緣,不起恒起,如是見者,名實知見也。

二入法界者,即一小塵,緣起是法,法隨智顯,用有差別,是界此法,以無性故則無分齊,融無二相,同於真際,與虛空界等遍通一切,隨處顯現無不明了。然此一塵,與一切法各不相知,亦不相見。何以故?由各各全是圓滿法界,普攝一切更無別法界,是故不復更相知相見。縱說知見,莫非法界知見,終無別法界可知見也。經云:即法界無法界,法界不知法界,若性相不存,則為理法界;不礙事相宛然,是事法界;合理事無礙,二而無二,無二即二,是為法界也。

三達無生者,謂塵是心緣,心為塵因,因緣和合,幻相方生。由從緣生,必無自性。何以故?今塵不自緣,必待於心;心不自心,亦待於緣;由相待故,則無定屬緣生,以無定屬緣生,則名無生,非去緣生說無生也。論云:因不自生,緣生故!生緣不自生,因生故;生今由緣生,方得名生;了生無性,乃是無生。然生與無生,互成互奪,奪則無生,成則緣生,由即成即奪,是故生時無生。如是了者,名達無生也。

四觀無相者,如一小塵圓小之相,是自心變起假立無實。今取不得,則知,塵相虛無,從心所生,了無自性,名為無相。經云:諸法本性空,無有毫末相。然相雖取不得,詮無之義非絕,以相無體性法即立,以法為無相之佐由不失法相故。相即非相,非相即相,相與無相,實無差別也。此無相義,如繩上蛇,全言無蛇,當知,繩是無蛇之依。今法是無相之法,全以法為無相之相也。

五了成壞者,如塵從緣起立,是成即體,不作於塵,是壞。今由了緣非緣,乃名緣成;了壞非壞,乃名緣壞;以壞不妨,始成於法,是故壞時正是成時。以成無所有,是故成時,正是壞時,皆同時成立,無先無後。若無壞即成,是自性有,若無成即壞,是斷滅空,成壞一際,相由顯現也。

六示隱顯者,若觀塵相不可得時,即相盡而空現,由見相時不即於理,是故事顯而理隱。又此塵與諸法,互相資相攝,存亡不同。若塵能攝彼,即彼隱而此顯;若彼能攝塵,即塵隱而彼顯。隱顯一際,今但顯時,已成隱也。何以故?由顯時全隱而成顯,隱時全顯而成隱,相由成立,是故隱時,正顯顯時正隱也。

七發菩提者,謂此塵即寂滅,涅槃無性乃是佛菩提,智所現故;今由了達一切眾生及塵毛等無性之理,以成佛菩提智故。所以於佛菩提身中,見一切眾生成正覺轉法輪也。又眾生及塵毛等,全以佛菩提之理成眾生故,所以於眾生菩提身中,見佛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當知,佛菩提更無異見。今佛教化塵內眾生,眾生復受塵內佛教化,是故佛即眾生之佛,眾生即佛之眾生。縱有開合,終無差別,如是見者,名發菩提心,起同體大悲,教化眾生也。

八開涅槃者,謂不了塵顯迷顯為生,復見塵隱迷隱為滅,即依流動生滅之相,緣於塵上,迷心變起,謂是真實。今求生滅之相,竟無起處,亦無可得,動念自亡,妄想皆滅,隨其滅處,名大涅槃。故經云:流轉是生死,不動名涅槃。

九推去來者,謂塵隨風東去時,求去相不可得,隨風西來時,求來相亦不可得,皆唯塵法,竟無來去之相。以無實故,來時無所從來,去時亦無所去。經云:法無去來,常不住故。良以了塵去來無體,所以去來即無去來,無去來而恒來去,一際成立,無有彼此之差別。是故經云:菩薩不來相而來,不去相而去,所以不移塵處,而詣十方,恒不離十方,而入塵處;恒不來去,而來去之量,等於法界也。

十鑒動靜者,謂塵隨風飄颻,是動寂然不起是靜,今靜時由動不滅,即全以動成靜也!今動時由靜不滅,即全以靜成動也!由全體相成,是故動時正靜,靜時正動,亦如風本不動能動諸物。若先有動,則失自體,不復更動思之。

然上諸義緣生既立,理不合孤,窮萬有以為同括,無盡而成總。若尋其奧,雖處狹而常寬;欲究其淵,縱居深而逾淺。緣起之義,其大矣哉。

實際斂跡門第二

夫歸宗巨壑亡委輸於百川,會寂真源銷緣成於萬有,是故眾流亡而相盡,多緣寂而法空,歸體息於攀緣,奪相止於迷惑。今就理而言,略顯十義。

 初二無我 二明遮詮 三如虛空 四不生滅 五無自他

 六無分別 七入不二 八無差別 九明一味 十歸泯絕

初明二無我者,謂能分別塵相者,是人所分別之塵,從緣具體,是法由相虛假似有而無實體,即為人無我。經云: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由塵從緣而無自性,是法無我。論云:若法從緣生,此則無自性,以人法二俱無我,為一味也。

二明遮詮者,問曰:塵是有耶?答曰:不也!從緣無自性即空故。問:塵是無耶?答:不也!不礙緣起有故。問:塵亦有亦無耶?答:不也!空奪有盡唯空,有奪空盡唯有,互不存故。問:塵是非有非無耶?答:不也!不礙俱存故,俱除計有無之見,非無法也。經云:但除其病,而不除法,是為護過。

三如虛空者,謂塵體空無所有,即無分限亦不可取捨,而遍通十方,能與一切理事解行等為所依,而有無盡大用。猶如虛空,與一切法為依,而全建立,無有分限,遍通十方,猶如虛空,即得虛空智虛空身無礙用也。

四不生滅者,謂塵從風起散,而有生滅之相,今推生相滅相,悉皆空無。經云:因緣故法生,因緣故法滅,由生時是無性生,由滅時是無性滅,以無性故,生即不生,滅亦不滅。

五無自他者,謂塵是緣為他也,心是因為自也。今心不自心,必待於緣,既由緣始現。故知,無自性也。又塵不自塵,亦待於心,既由心方現。故知,無他性也!又一切法,皆不自生,亦不他生,故無自他也。今言自他者,非別異見,自是他自,他是自他,自他一際,自在說也。論云:自性亦不有,他性亦復無。

六無分別者,謂見塵圓小之相好惡飛颺者,是自心分別也。即此分別之心,緣塵而起,尋起無體,名相自亡,是無分別。但分別情破,說為無分別,非如木石。經云:法從分別生,還從分別滅。又云:無()分別智,分別無窮,無窮之相性分別滅,由分別無體,即分別無分別,由無體不礙緣,即無分別恒分別。

七入不二者,謂見塵與心有二,二即無二也。若執塵心為一,遮言不一,以迷心所見非無緣故;若執塵心為二,遮言不二,以離心外無別塵故;由心與塵二即無二,唯心無體,一亦無一,由一無一,由二無二,一二無礙,現前方入不二。當經云:無二智慧中,出人中師子,不著一二法,知無一二故。

八無差別者,謂見塵相圓小,與一切法分齊有異,是為差別。觀塵無體一切皆空,唯理所現無復異體,是無差別。又此理性隨緣成一切法,非無分齊,是即差別。經云:諸法無差別,唯佛分別,知了差無差法,非無理事故。然差別緣起萬有無差法界一空,由空與有同別互融,會萬有以為一空,差即無差,觀一空而成萬有,無差即差,差與無差一際顯現,四句作之可見。

九明一味者,謂塵從緣成立,皆無自性,縱理事教義萬差,莫不唯空寂一味;秖以緣起萬差,說空一味。若無萬差,是唯一味。若舉空即一味唯空,若舉性即一味唯性,若舉如則一味唯如。類顯可知。

十歸泯絕者,謂心與塵互相泯絕。若以塵唯心現,則外塵都絕;若以心全現塵,則內心都泯;泯則泯其體外之見,存則存其全理之事。即泯常存,即存常泯,四句可知。

然上諸義實際難思,心行罕緣其致,真源叵測名言詎賾其端,然無言不絕言,依體興其萬用無事不辯事,隨緣顯,以一空明事,要必談空,說體寧不開用。是故斂則緣心罔托,亡相乃妄識無依,方得稱於緣生,將符順於法界。

種智普耀門第三

夫大智照明,就纖毫而觀性海;真源朗現,即微塵以眺法身。磊落雲繁,一多開而隨應,崔嵬岳聚,理事分以成形。今就體用現前,略分十義。

 一顯如量 二分六通 三明難思 四生佛家 五示圓音

 六辯依正 七會機感 八施佛事 九開五眼 十分三智

初顯如量者,謂塵體空無,是如理,不礙事相宛然,是如量,今塵性,順真則無分齊,一切事法,全依性顯,是故一塵中見一切事,此事是如理智中如量之境界也。

二分六通者,謂此塵無體,不動塵處,恒遍十方剎海,無去來之相,是神足通。經云:不起于座,遍遊十方。又見,塵法界無際,而有理事教義一切等,諸菩薩皆同證入,皆同修習。此法更無別路,是他心通。又見塵法界解行現前之時,即知,過去曾於佛所親聞此法,以觀心不斷,是故今日得了,為宿命通。又見塵性空寂無相可得,即無二見,若見相即為二見也。由無相即無有二,名天眼通。經云:不以二相見名真天眼。又了塵無生,無性空寂,即執心不起,是漏盡通。經云:斷結空心,我是則無有生。又聞說塵法界差別之聲,即知,一切聲全是耳不復更聞也。然此聞無緣無得,於聲悟一切法,是常聞一切佛法,為天耳通也。

三明難思者,謂塵不壞小量,而遍十方普攝一切,於中顯現,斯由量即非量,非量即量。又居見聞之地,即見聞之不及,處思議之際,即思議之不測,皆由不思議體自不可得故,即思不可思。經云:所思不可思,是名為難思。

四生佛家者,佛以真如法界無生之理為家,今見塵無生無性時,即此智從無生法顯生故,名生佛家也。經云:於法不分別,是則從如生。又云:普於三世佛法中,知無生已而化生。但契義理,即名生佛家,是佛之子,亦名佛出現也(有本云,無生之理菩提涅槃為家)

五示圓音者,謂此說塵之音,然音具足智慧之藏,隨眾生機,有深淺之感。若於聲上,了大小音韻是假立空無所有故。然聲是實者,此乃小乘機性,即愚法教顯也。於聲上即知聲事無體,會事顯理者,此由大乘機性,即終教顯也。於聲上即知大小音聲空無所有,生心動念即乖法體,一味一相不可分別者,此乃大乘機性,即頓教顯也。於聲上了知聲是緣起法界,菩提涅槃主伴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帝釋殿珠網重重無盡境界。此由一乘機性,即圓教顯也。此一音上,由機有大小,令此法門亦復不一。一切諸聲,各各如是,乃為如來無礙圓音法輪常轉爾。

六辨依正者,謂塵毛剎海是依,佛身智慧光明是正,今此塵是佛智所現,舉體全是佛智。是故光明中見微塵佛剎,又剎海微塵。全用法界性,而為塵體,是故塵中見一切佛說法化生等事。當知,依即正,正即依,自在無礙,乃至塵毛國土一一事法,各各如是,全佛依正也。

七會機感者,謂塵如如平等法界,隨智所顯,機大則義顯亦大,機小則理顯亦小。隨眾生之根性,有證悟之淺深,是為機感,即此機感,全如來法身而應現也。

八施佛事者,謂塵音聲文字,皆悉性離即解脫故;此無性文字,非事之事,以空無故,佛智所顯,隨所施為,不失法界,即為佛事。經云:有所施為,無非佛事。

九開五眼者,謂塵無性之色為肉眼也;塵是緣起之法為法眼;塵性空故無所有是慧眼;塵無相可得,息諸分別,不二見故,名為天眼;塵性空寂,無相可得,依正無礙念劫圓融有無平等,名為佛眼。然不可以五眼見於塵,但於塵處隨顯立名也。

十分三智者,謂達塵性空無之理,決擇邪正!順理入真,此決擇之心,是加行智。又見此塵全是亡言絕慮,性超圖度,能所不起,動念亦非,此為正體智。又見塵緣起幻有,不礙差別,雖種種差別,莫不空無所有,以不失體故,全以法體而起大用,一多無礙,主伴相攝,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為後得智。

然上諸義法無分齊,現必同時理不礙差,隱顯一際,用則波騰鼎沸,全真體以運行,體即鏡淨水澄,舉隨緣而會寂;若曦光之流采無心,而朗十方,如明鏡之端,形不動而呈萬像。

鎔融任運門第四

夫性海無涯,眾德以之繁廣,緣生不測多門由是圓通,莫不迴轉萬差卷舒之形,隨智鎔融一際開合之勢,從心照不生機,縱差別而恒順用非乖體,雖一味而常通,今就體勢而言,略分十義。

 一會理事 二達色空 三通大小 四收遠近 五明純雜

 六融念劫 七了一多 八會通局 九明卷舒 十總圓融

初會理事者,如塵相圓小是事,塵性空無是理;以事無體,事隨理而融通。由塵無體,即遍通於一切;由一切事事不異理,全現塵中。故經云:廣世界即是狹世界,狹世界即是廣世界。

二達色空者,如見塵從緣成立是色,色無體故是空;空若無色而言空,即是無世諦之妄色;因妄色而有真諦之真空,色若無空而言色,即是無真諦之真空,因真空而有世諦之妄色。今但了妄無體,即是真空,非無色名空也。經云:色性自空,非色滅空。

三通大小者,如塵圓相是小,須彌高廣為大;然此塵與彼山,大小相容,隨心迴轉,而不生滅。且如見高廣之時,是自心現作大,非別有大;今見塵圓小之時,亦是自心現作小,非別有小。今由見塵,全以見山,高廣之心,而現塵也,是故即小容大也。經云:金剛鐵圍數無量,悉能安置一毛端,欲明至大有小相,菩薩因此初發心。

四收遠近者,謂此塵是近,彼十方世界是遠,今塵無體,該通一切十方,即此十方全是塵之十方,是故遠恒近也。然十方雖遠,秖是塵性之十方,縱超不可說世界,亦是不出塵性。何以故?塵量無體,等虛空界,不可出過故。是故一切十方,唯塵性顯也。又雖離此至十方,時亦見此塵。何以故?由塵無體,事隨理而融現。是故塵性,遍一切時,塵事亦同顯現。此乃一塵中顯現一切,而遠近彼此宛然,十方入一塵中,遠而恒近;塵遍十方,近而恒遠,塵與十方,近之與遠。一際顯然,更無別異思之。

五明純雜者,謂塵無生,即一切法皆無生是純,即塵無生義中,具含理事,亦空亦色亦菩提亦涅槃等是雜。理不礙事,純恒雜也。事恒全理,雜恒純也。由理事自在,純雜無礙也。

六融念劫者,如見塵時,是一念心所現,此一念之心現時,全是百千大劫。何以故?以百千大劫由本一念方成大劫,既相成立,俱無體性,由一念無體,即通大劫。大劫無體,即該一念,由念劫無體,長短之相自融。乃至遠近世界,佛及眾生,三世一切事物,莫不皆於一念中現。何以故?一切事法,依心而現,念既無礙,法亦隨融,是故一念即見三世一切事物顯然。經云:或一念即百千劫,百千劫即一念。

七了一多者,如塵自相是一,由自一不動,方能遍應成多。若動自一,即失遍應,多亦不成,一二三皆亦如是。又一多相由成立,如一全是多,方名為一。又多全是一,方名為多。多外無別一,明知,是多中一。一外無別多,明知,是一中多。良以非多,然能為一多。非一然能為多一,以不失無性,方有一多之智。經云:譬如算數法從一增至十,乃至無有量,皆從本數起智慧無差別。

八會通局者,謂塵之小相是局,即相無體是通;今無邊剎海,常現塵中乃通恒局;一塵全遍剎海,乃局恒通;又不壞小而容大,即不思議;一塵廣容佛剎,不泯大而居小,即不思議;佛剎海常現塵中,是為通局無礙也。

九明卷舒者,謂塵無性舉體全遍十方是舒,十方無體隨緣全現塵中是卷。經云:以一佛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餘。今卷則一切事於一塵中現,若舒則一塵遍一切處即舒常卷;一塵攝一切故,即卷常舒;一切攝一塵故,是為卷舒自在也。

十總圓融者,謂塵相既盡惑識又亡,以事無體故。事隨理而圓融,體有事故,理隨事而通會。是則終日有而常空,空不絕有,終日空而常有,有不礙空。然不礙有之空,能融萬像,不絕空之有,能成一切,是故萬像宛然,彼此無礙也。

然上諸義鎔融之勢,因無性以得通,任運之形,因緣起而得會,一多全攝窺一塵,所以頓彰。彼此相收瞻纖毫以之齊現,良以心通則法門自在,義顯則大智由成,尋之者詎究其源,談之者罕窮其奧。任運之用,何可稱哉。

體用顯露門第五

夫法體圓通真源滿徹,顯則十方洞鑒示,乃一切咸彰,指微塵以玄宗,舉纖毫而觀佛境今達妄開真,略分十義。

 一顯光明 二了境智 三明生了因 四明佛境 五辨因果

 六明佛性 七表性德 八自心現 九出世間 十托生解

初顯光明者,謂見塵中法界真如理事之時,顯了分明,此是智慧光明照也。若無智光,則理事不顯。但見法時,是心光明;由積智功圓,是故放一光明;則法界無不顯示,常觀察一切法界,是為放光明照一切也。

二了境智者,如一塵圓小事相是世諦,了塵無生無性是真諦。彼真俗二諦,是所依之境,此貫達之心,是能依之智;此智於境,無復能取所取二種分別。何以故?今智由法成時,方得言智,離法則無能分別之智,法由智顯時,方得言;法離智亦無所分別之境,以心智寂故;雖流照而常安,由法隨緣故,雖空寂而恒用。

三明生了因者,謂塵體空寂緣起法界之義,由智方顯,是了因;見塵體已修於解行,生起力用,是生因;然生即無生,還同法體,了亦非了,豈等緣生;生之與了,無有差別;生則約行,了則據體;無體即體,了則無生;體即無體,生還為了。契同一際,無所分別。

四明佛境者,謂塵體不可得。此不可得,是佛得塵相無分齊無可依。此無依,是佛依塵體不生,此不生是佛生塵無分別,是佛分別。由無得無依無生,方能建立一切法,又塵全見更不可見,乃至不可聞,皆是佛見聞。經云:所見不可見,所聞不可聞。

五辯因果者,塵即是緣起,事相現前為因,即事體空不可得是果;果不異因,全以因滿稱為果也。由因不異果,全以果圓稱之為因也。若因不得果,果亦非果也。若果不得因,因亦非因也,皆同時成立無別異故。是故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成正覺已,乃是初心。經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悉與三世諸如來等。

六明佛性者,謂覺塵及一切法,從緣無性名為佛性。經云:三世佛種,以無性為性;此但一切處,隨了無性,即為佛性。不以有情故有,不以無情故無。今獨言有情者,意在勸人為器也!常於一塵一毛之處,明見一切理事,無非如來性,是開發如來性起功德,名為佛性也。

七表性德者,問塵是有耶?答是非有之有,如水月鏡像。經云:非有是有。問塵是無耶?答是有之非有,空無性也。經云:有是非有。問塵是亦有亦無耶?答從緣生故有,無自性故空,空有一際自在成也。論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問塵是非有非無耶?答有相空相,俱不可得也;互相奪盡,無所成立。今此性德,但無執著,不礙分別。論云:若因有與無,亦遮亦應,聽離言心不著,是則無有過。

八明自心現者,如見此塵時,是自心現也。今塵既由心現,即還與自心為緣,終無心外法,而能為心緣。以非外故,即以塵為自心現也。離心之外,更無一法。縱見內外,但是自心所現,無別內外,此無過也。

九出世間者,謂見塵色相作實解,即為處世間。今塵相空無所有,是出世間也。經云:三世五蘊法,說名為世間,斯由虛妄有,無分別則出世間也。

十托事生解者,如見塵相,是事於事處貫達,即無生之理現前,是謂托事生解也。又別托外物以表此法,表塵法自在故。以塵表之顯法,潤益故,以雲雨表之,顯塵性德,深廣故。以海表之,如是無量,更有所表。各異,以智推之。

然上諸義,惑盡智生,相亡體顯,差別緣起;方騰性海之波,一味真源。用顯隨緣之鏡,會真之道,失何遠哉。

差別顯現門第六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觀纖毫而頓彰。然用就體分,非無差別之勢;事依理顯,自有一際之形。今且略舉大綱,以顯十義。

 一明止觀 二開二諦 三出入定 四通性起 五辨六相

 六顯帝網 七鑒微細 八通逆順 九定主伴 十登彼岸

初明止觀者,如見塵無體,空寂之境為止,照體之心是觀。今由以無緣之觀,心通無性之止體,心境無二,是止觀融通。由止無體,不礙是心故,是以境隨智,而任運。由觀心,不礙止境故,是以智隨法而寂靜。由非止觀,以成止觀,由成止觀,以非止觀。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自在無礙。

二開二諦者,謂如見塵相圓小,幻有現前,是世諦;了塵無體,幻相蕩盡,是真諦。今此世諦之有,不異於空相,方名世諦。又真諦之空,隨緣顯現,不異於有相,方名真諦。又空依有顯,即世諦,成真諦也。由有攬空成,即真諦成俗諦也。由非真、非俗,是故能真、能俗,即二而無二,不礙一二之義歷然。經云:於解常自一,於諦常自二,通達此無礙,真入第一義。

三出入定者,謂見塵性空,即是十方一切真實之理,名為入定也。然見此塵無性空理之時,乃是十方之空也。何以故?由十方之心,見於一塵,是故全以十方為塵,定亦不礙事相宛然是起,然起之與定,俱等虛空界,但以一多融通,同異無礙。是故一入多起,多入一起;差別入一際起,一際入差別起;悉皆同時一際成立,無有別異。當知,定即起,起即定,一與一切,同時三昧起,一切塵中入正受,一毛端頭三昧起。

四通性起者,謂塵體空無所有,相無不盡,唯一真性。以空不守自性,即全體而成諸法也。是故而有萬像繁興,萬像繁興而恒不失真體一味。起恒、不起,不起、恒起,良以不起、即起,起乃顯於緣生。起即不起,不起乃彰於法界。是故此塵即理即事,即滅即生,皆由不起而起也。此塵亦空理,亦壞亦隱,由起而不起,是故終日繁興,而無施設也。

五顯六相者,(1)今塵全以理事解行教義以成緣起,此為總也。(2)由塵總義現前,方於塵處,辨體用解行教義,各各差別,是別也。(3)此一塵處所辨諸義,各各無性,互不相違,是同也。(4)此一塵處,諸義體用性相各各差別,是異也。(5)此一塵處,諸義現前塵法方立,是成也。(6)此一塵處,諸義各各顯自性相,終不相成相作,是壞也。一切諸法,皆具此六相,緣起方成。若不如此,則失六義也。

六顯帝網者,謂塵無體,顯現一切緣起理事,菩提涅槃教義,及解行等,由此諸義無性,理通十方,圓明一際,(1)或一現一,(2)或一現一切,(3)一切現一,(4)或一切現一切。四句同時,一際顯然,重重無盡,自在現也。如帝釋殿珠網,重重互現無盡。論云:帝網差別,唯智能知,非眼境界。

七鑒微細者,謂此塵及十方一切理事等,莫不皆是佛智所現,即此佛智所現之塵,能容持一切剎海事理教義,無不具足。所以然者,由十方差別雖多,恒是一塵之十方。一塵雖小,恒是該通一切之塵,是故顯現,無有先後,不礙差別,遠近宛然。經云:微細世界中,容受大世界,境界無不了,智慧山王行。又云:於一塵中,普現三世一切佛剎等。又云:乃至一塵一毛一世界一佛一眾生等,皆如是頓顯故。

八通逆順者,謂舉塵相,不必見理為逆,以塵無體即空為順。由相取不可得,逆則常順;以理不礙事,順則常逆;由事理融通,是以逆順無礙,自在用也。

九定主伴者,謂塵是法界,體無分齊,普遍一切,是為主也。即彼一切,各各別故,是伴也。然伴不異主,必全主而成伴;主不異伴,亦全伴而成主。主之與伴,互相資相攝;若相攝彼此互無,不可別說一切。若相資則彼此互有,不可同說一切,皆由即主即伴,是故亦同亦異。當知,主中亦主亦伴,伴中亦伴亦主也。

十登彼岸者,謂塵名相生滅,是此岸;今了塵名相空寂,不生不滅,是彼岸。但以不了為此,了即為彼,依了不了邊,寄彼此以言之。經云:菩薩不住此岸,不住彼岸,而能運度眾生於彼岸。

然上諸義體無別異,舉則全彰,理不殊途,談皆頓顯,良以二邊相盡,差別體融,隨智卷舒,應機屈曲,是故言起。即起誰云,路之不通,舉多即多,孰談法之無在,自非超特達心物表之者,焉能了此乎。

修學嚴成門第七

夫菩提大寶性起靈珠,既琢既磨,資智慧,而觀察為調為舒,藉解行以嚴成,今總舉大綱粗分十義。

 一法供養 二弘六度 三修解行 四常莊嚴 五明智慧

 六崇善根 七了夢幻 八曉鏡像 九達五蘊 十不共法

初法供養者,謂以無生心中施一切珍寶,乃至微塵,皆能攝於法界。即以此法界一塵,而作供養。以此供養,乃至遍通三世一切諸如來前,無不顯現。彼諸如來,無不攝受。何以故?由塵即攝法界,是理與佛體性。法界相應,是故遍至一切佛所,名廣大供養,無空過者。經云:諸供養中,法供養勝。

二弘六度者,如見塵緣起無盡,理事中說,施一切眾生,是檀波羅蜜。又塵相空無,即無非可防,無惡可斷,是尸羅波羅蜜。又塵相空無所有,則緣心不起,息諸惱害,是羼提波羅蜜。又塵無體時執心自盡,離於妄念,是精進波羅蜜。經云: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又以塵無性,心亦自寂,是禪波羅蜜。經云:不見心相,是名正定。又塵緣起無生無相,空寂之理,是智慧波羅蜜。經云:色不生,是般若波羅蜜。生常以如理六度,修明其心,亦不礙事六度,饒益眾生理事不二,為實行也。不以理中具六而礙事六,但了事為理也。

三修解行者,謂於塵處,悟達理事色空無性之義,是解也。理解在心,是智也。行通為行,若行心作真解作俗解,非名解也。不作一切解,解心無寄,是為大解也。又若起心,作凡夫行,作聖人行,亦非行也。不作一切行,行心無寄,是名大行。行非是過,由心起作。解亦非過,由心住著。常無住著希望,乃是真解行也。

四常莊嚴者,如以智心觀察,全塵法界緣起現前無有分別,是為嚴淨佛土。又修戒願理事,解行圓明,全塵法界理智圓通功德顯示,是為莊嚴佛身。又說示塵體緣起主伴帝網,微細曉示一切,是為轉淨法輪。於一切處皆是莊嚴,不礙七寶,以用莊嚴。

五明智慧者,謂塵從緣成假,持似有所現,此達有之心是智,即此假持幻有畢竟空無所有,此觀空之心是慧。若住於空,即失有義,非慧也。若住於有,即失空義,非智也。今空不異有,有必全空,是為智慧也。要由名相不存,方名智慧。若存名相,即非智慧也。由不存即是存,存即是不存也。

六崇善根者,謂顯塵是法界涅槃,及以解行,此皆從塵處所顯發,是故即以塵為善根也。常觀察修習,是為於塵處而種善根而長養之,所有一切塵毛剎海,佛及眾生,常應如是也。

七了夢幻者,謂塵相生起迷心為有,觀察即虛;猶如幻人,亦如夜夢,覺已皆無;今了虛無,名不可得;相不可得,一切都不可得,是為塵覺悟空無所有。

八曉鏡像者,謂塵相大小,但似有顯現,畢竟取不可得。故知,塵即虛無,如鏡中之像。經云:觀察諸法,如電光,如水月鏡中之像,似有非有,取不可得故。以塵空寂不礙假相,宛然於法界中假實二義,但由影像也。

九達五蘊者,如塵質礙為色,心領納是受;現塵假相於心是想;心緣塵取捨是行;辨了於塵是識。今了塵無體,緣慮自亡。經云:三世五蘊法,說名為世間,斯由虛妄有,無即出世間。

十不共法者,謂二乘凡夫,見塵有相有體,但見一塵,而無自在業用。今則不爾,不與彼同。此要達塵無體證之,以成佛土。依塵修起智慧,莊嚴法身;然小恒容廣大世界,一塵常能普攝一切,是為不共法也。

然上諸義體雖空淨,資行願以嚴真性,縱包含依智慧而開顯。是故體稱本有,行約修生,生即不生,還同本體。體亦非體,復等修生。何曾體而礙生,生而失體。得意亡言,千里跬步,豈與夫懵道之子,同年而語哉。

對治獲益門第八

夫病起藥興,妄生智立,務止啼於楊葉,資靜亂於空業;百非息於攀緣,四句絕於增減。然而悟緣無體,智則自融起用,恒沙無非清淨。今略分十義,以明對治。

 一觀十二因緣 二修四威儀 三明三性 四顯教義 五示法輪

 六知無常     七入真如   八出魔網 九消藥病 十離解縛

初觀十二因緣者,謂於塵上名相所惑,不了無體,是無明緣;於塵上心計生起,是行緣;於塵上分別之心恒轉流注,是識緣;於塵上妄識依止成種,是名色緣;於塵上六根受入,是六入緣;於塵上根塵相對,是觸緣;於塵上領納塵境,是受緣;於塵上樂受自潤,是受緣;於塵上不了即空,是取緣;於塵上愛集成業,是有緣;於塵上業熟起五蘊身,是生緣;於塵上名相變壞,是老死緣;今了塵名相空寂,則心不緣隨了之時,緣自寂滅。

二修四威儀者,於塵上開顯法界法門,曉示一切群生,是行。經云:菩薩有二種行,所謂聞法行,樂聽法故;說法行,利益眾生故。於塵上平等大智隨順觀察,塵從緣起無生無相,是住。經云:所謂隨順住,住正法故。於塵上空寂甚深之義,是坐。經云:所謂坐師子座,演說甚深法故。於塵上名相蕩盡觀心寂滅淡泊無為,是臥。經云:所謂寂靜臥身心淡泊故。又禪定臥,正念思惟觀察故,不礙事處,四威儀即事恒理也。

三明三性者,謂塵上迷心,所執計有相生,以為實也。今了塵圓小之相,取不可得,惑相自亡,是為遍計相,無性為人無我也。又塵與自心為緣,心法方起。今了緣無自體,依心方現。無自體生,是為依他也。無生性是法無我也。由二義現前,乃圓成勝義性也。

四顯教義者,謂塵能表生信解,令通達故是教。即解之時句味可詮是義,即此塵具足法界理智,是無盡教義也。教無實體,隨器施設;義無實趣,隨智開合;了妄無體,教亦非教。經云:我說十二部經,如空拳誑小兒,是事不知,名曰無明,

五示法輪者,塵處開演,如上法門,隨心迴轉,清淨顯然,是謂轉無盡法輪也。

六知無常者,謂塵念念生滅是無常,即生滅無體是為常,即生滅不生滅名凝然常。經云:不生不滅是無常義,即常不礙隨緣,即常不異無常。又無常體寂滅,即無常不異常,若去無常,即常義亦失;若去常即無常義亦失。當知,常即無常,無常即常也。

七入真如者,謂一塵隨心迴轉,種種義味成大緣起,雖有種種,而無生滅,雖不生滅,而恒不礙一切隨緣。今無生滅是不變,不礙一切是隨緣,即此隨緣不變。

八出魔網者,若於塵上,心計生滅、違順、有無緣慮等,是處魔網也。於塵上能觀察平等一味真實,而無生滅之見,即出魔網。經云:眾魔者樂生死,菩薩於生死而不捨故。

九銷藥病者,如見塵大小生滅有無流動是病,了大小無大小,了生滅不生滅,知有非有等是藥。藥即非藥,以無妄可斷故;病亦非病,以智深達故;當知,動心緣境即為病。經云:何謂病本,謂有攀緣。

十離解縛者,謂於塵上執生滅之相是縛,了生滅相不可得是解。經云:有慧方便,解無慧方便;縛但了相非相,於縛常解。若住無相解還是縛。了妄無體,縛即非縛,縛既無縛,解亦無解。經云:諸法無縛,本解脫故;諸法無解,本無縛故。

然上諸義妄情增起緣於名相,以心行迷識住生於有無,而成結業,所以病妄則藥妄,舉空拳以止啼。心通則法通,引虛空而示遍,既覺既悟,何滯何疑?消能所以入玄宗,泯藥病而歸法界。

體用開合門第九

夫玄宗渺漭在緣起而可彰,至道希夷入法界而無見故。標體開用助道之品蓋多,就性明緣差別之門不一,合則法界寂而無二,開乃緣起應而成三,動寂理融方開體用。今就大況而言,略分十義。

 一顯人法 二世流布 三觀體用 四五分法身 五開三藏

 六即不即 七異不異 八明本末 九會三乘   十畢竟空

初顯人法者,謂能達塵者是人,所了塵者是法。即此人法相由顯現,由人方能顯法,由法以用有人。論云:以人知有法,以法知有人,離人何有法,離法何有人。今以人無相故,方為顯法之人;以法無性故,方為成人之法;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也。

二世流布者,謂今見此塵名相大小,是世流布而共說也。然塵體全法,無復種種差別,全以用不異體,是故存此假名。經云:一法有多名,真法中即無,不失法性故,流布於世間。

三觀體用者,謂了達塵無生無性一味是體,智照理時不礙事相宛然是用;事雖宛然,恒無所有,是故用即體也。如會百川以歸於海,理雖一味,恒自隨緣,是故體即用也。如舉大海以明百川,由理事互融故,體用自在,若相入則用開差別;若相即乃體恒一味,恒一恒二,是為體用也。

四明五分法身者,謂塵空無所有,即無非可防,是戒身;以塵無相心自不緣,是定身;了塵空寂是慧身;由塵空無則不緣於有,不住於相,是解脫身;由了塵體,更無異解,是解脫知見身;身以依止為義,謂智依法顯,而得成立故,為法身也。

五開三藏者,謂塵是法界體性及涅槃,皆由大智所現,而行照也。即以文字記持,塵處所現之理,書之於簡為經,即修多羅藏也。謂塵處觀察,體性不住名相,隨順調伏,令息諸惡,是戒即毘奈耶藏也。於塵上體用法智真妄相對,發智生解,事方究竟,是論即阿毘達磨藏也。

六明即不即者,如塵相圓小分齊無體,唯法故說即也;不礙塵相宛然故,說不即也;秖由塵相不即於法,會通而言方為即也;又由塵即法故是即,不礙緣起是不即也。

七明異不異者,謂塵之事相是異,克體唯法是不異;秖由法體不異即異義方成,以不失體故;秖由塵事差別即不異義方成,以不壞緣起方言理也。經云:甚奇世尊,於無異法中,而說諸法異。

八明本末者,謂塵空無性是本,塵相差別是末;末即非末,以相無不盡故;本亦非本,以不礙緣成故;即以非本為本,雖空而恒有;以非末為末,雖有而恒空。當知,末即隨緣,本即據體。今體為用本,用依體起。經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九會三乘者,謂見塵相空無所有,然法是實,據此見為小乘;悟塵從緣,息於緣慮,據此見為中乘;了塵無性,無生空寂一味,據此為大乘。今法是一,學者分三,非以學三令法亦三,非以法一令學亦一,但人自三乘法非三也。當知,一即三乘,所學之歸一也。三即一乘,隨應之機有三也。

十畢竟空者,謂塵不泯事相,而常空寂,是為畢竟空也。今事相雖存,即相不可得,名亦不可得,理義不可得;以一切不可得,名為畢竟空。非無表說也,然畢竟空,空時不礙塵法宛然,塵法宛然,恒畢竟空。

然上諸義法體不空,緣生非有,非有之有即有,遍於十方;不空之空即空,成於一切;用開差別,諸法宛而星羅體合;事銷多門,寂而雲斂。

決擇成就門第十

夫緣情未泯,見有正邪,法體隨迷故;隨緣而生滅,法界沖寂,泯寂滅以是非。今欲顯其實趣簡彼權門,使皂白以雙分令真妄而兩別。略舉大綱,題茲十義。

 一簡正見 二辨染淨 三顯無知 四佛出世 五辨四依

 六除業報 七定權實 八明頓漸 九入佛海 十證佛地

初簡正見者,如見塵名相是邪,見塵空寂是正;又若以見見於塵,此非為正;以不見見於塵,此亦非正。但知塵全是見,不復更見,以不見見於塵也。然見此塵時,不可以慧眼見、法眼看、佛眼觀、肉眼視、天眼瞻見於塵也。以塵即慧、即法、即佛、即肉、即天,不復更以慧眼見眼見。又若見即不見,謂以見見即不契塵也。若不見即見,謂更將不見以見於塵,亦不契於塵也。若不見即不見,謂不知塵是見,名為總不見也。若見即見,謂知塵全是見,方名為見。經云:見者即是垢,彼則無所見,諸佛離所見,是故見清淨。

二辨染淨者,謂見塵生滅有無是染,即體不生不滅非有非無是淨;若空異於有,則淨不名淨,以迷空故;若有異於空,則染不名染,以執有故。今有即全空,方名染分,空即全有,方名淨分。由空有無礙,是故染淨自在也。經云:染而不染,不染而染。

三顯無知者,謂了知塵時,塵全是知也,終不以知知於塵也。若以知知於塵,有所不知也;若知於知,此無知不異知也。今塵即是知,不復更以不知知於無知者,但無能所之知非無知也。經云:顯現一切法,各各不相知。

四佛出世者,今如來出現,全以塵無自性,界緣起菩提涅槃,以為如來身也。此身通三世間,是故於一切國土一切眾生,一切事物,一切緣起,一切業報,一切塵毛等,各各顯現。如上諸義,菩提涅槃等,為佛出世也。若一處不了即不成佛,亦不出現。何以故?由不了塵處,仍是無明,是故不成佛,亦不出現也,具如性起品文,思之。

五辨四依者,謂心了塵空寂不緣名相,是依智不依識;謂了塵是緣起之法非在分別,是依法不依人;謂了塵無生無相之義,不在文字,是依義不依語;謂了塵上,若具顯一切法界,非有分限,此則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六除業報者,謂塵上不了自心,謂心外有法,即生憎愛,從貪業成報;然此業報,由心迷塵妄計而生,但以有顯現,皆無真實。經云:猶如淨明鏡隨其面像現,內外無所有,業報亦如是。迷者謂塵相有所從來而復生滅,是迷;今了塵相無體,是悟。迷本無從來,悟亦無所去。何以故?以妄心為有,本無體故,如繩上蛇,本無從來,亦無所去。何以故?蛇是妄心,橫計為有,本無體故;若計有來處去處還是迷,了無來去是悟。然悟之與迷,相待安立,非是先有淨心後有無明;此非二物不可兩解,但了妄無妄,即為淨心。終無先淨心而後無明,知之。

七定權實者,謂塵事是權,空寂是實;然實非實,以理不礙事故。權亦非權,以事體即空故。若作權解實解,此非善解。若知權實俱不可得,寄言以明法體,是名善解也。

八明頓漸者,若於塵處,了幻相不可得,方見無相;了塵無自性,方見無生;了塵色無體,方見空;如此推尋,方見名為漸。今不待推尋,而直見諸法無性空寂,如鏡現像,不待次第,對緣即現為頓。

九入佛海者,謂全塵處,見如上百門義,並是佛大願海,大智慧海,大方便海之所顯現;乃至一切塵,一切毛,一切國土剎海,一切佛及眾生,一切事物等,莫不皆空,是佛智慧大海無邊無盡,深廣不可測也。當知,學者若於塵處見一切法界者,即是入佛法界智慧海也。若以開合卷舒或塵內或毛孔而能資攝,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可說即不可說,主伴自在,依正無礙,普是如來智海之業用,若人如是通達者,與如來等也。

十證佛地者,謂塵空無我無相是地;然此地體性,猶未清淨,以從我相彰得,了心猶未寧,亦是垢見。若作遠離空無相之念者,猶為垢心,謂有遠離之想未止也。今不作遠離之想,亦無動念者,由初得念息,近從動念處顯也。今者無作遠離之念,亦無不作遠離之念者。此地顯時,即智慧不得以方便詮,不得以文字說,當自顯然。此猶假論,若稱理而言,非智所知,如空中鳥飛之時,不可求依止也。然空中之,雖無體相可得,然非無,此尋之逾廣,要依鳥飛方論之深廣。當知,佛地要因心相而得證佛地之深廣也。然證入此地,不可一向住於寂滅,一切諸佛法不應爾。當示教利喜,學佛方便,學佛智慧,具如此地義處,思之。

華嚴經義海百門

詳校題辭

義海百門者,賢首國師,宗別教一乘所製也,囊括大經,發揮玄旨,總十門而析百義,融萬法而歸一塵。嗟乎!吾祖之訓,遺文尚存,莫有傳者,晉水法淨源字伯長,苦志于茲有年數矣!遂遍搜古本,歷考十門以前之九門,具彰序意,列義通結唯後之一門,亡其通結,或諸本傳寫闕文耶,或祖師立言互略耶,抑又第六差別顯現,誤題圓明解縛者,蓋後人橫議編簡異同,今偕詳定,以第六至第十,通前五門,合為一卷,恐來者不知故,直書以見其意。時寧二年歲次己酉四月十九日,於青墩寶閣講院方丈序。

湖州照慶軍烏程縣烏墩鎮普靜寺比丘()洎徒弟等謹捨長財二十貫文足開,

義海百門集茲勝因用薦 先和尚殊首座并報。

 四恩三有者   上黨鮑 ()  書

         直林氏晉侁句當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