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律儀戒行篇--
         
佛說迦葉禁戒經(戒經2)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摩訶比丘千二百五十人,菩薩萬二千人。是時佛語摩訶迦葉比丘言:「比丘有二事,身墮地獄中。一者言是我所,二者求人欲得供養。

比丘復有二事:一者反聽外道,二者多欲積衣被、袈裟、

比丘復有二事:一者與白衣厚善,二者見好持戒沙門反嫉之。

比丘復有二事,墮鑊湯中:一者常念愛欲,二者交結知友。

比丘復有二事:一者自有過不肯悔,二者反念他人惡。

比丘復有二事,當墮泥犁中:一者誹謗經道,二者毀傷經戒。

比丘復有二事:一者於都犯戒,二者於法中無所得。

比丘復有二事悔:一者強披法衣袈裟,二者身不持戒、不承事持戒沙門。

比丘復有二事,實難愈:一者心邪亂,二者止人作菩薩道。」

佛語迦葉:「沙門何故,正字沙門?有四事為沙門:一者形容被服像類沙門,二者外如沙門內懷諛諂,三者但欲求索承事名譽、自用貢高,四者行戒不犯,是為真沙門。

(1)、何等為形容被服者,除鬚髮,被法衣,持應器,心不自政。但欲作惡,喜學邪道,是為外被服像類沙門。

(2)、內諛諂者,安徐而行,徐出徐入。外衣食惡,內欲甘美。外居山間草苗為廬,內無信意自寬賈。若內嫉忠直,從因緣多索財物,成其承名,是為諛諂不持戒。

(3)、不持戒者,但欲令人稱譽,諛諂屏處,欲令人稱譽。不自剋責,趣求度脫,但有諛諂之態,是為不持戒。

(4)、何等為真沙門?持戒行道不惜壽命,捐棄身體,不索萬物,不求供養。若有比丘守空行者,常觀淨法本無瑕穢,自作慧行不從他人得,於佛法中得泥洹,是為真沙門。」

佛語迦葉:「欲求道,當於是真沙門。莫效承名沙門、諂諛沙門。譬如貧人稱名大富,但有富名,內無所有。」

佛問迦葉:「是人應有不?」迦葉言:「不應。」

佛言:「如是!雖有沙門名者,不行沙門法,如貧人稱大富。譬如有人為水所沒漂,反渴欲死。沙門雖多諷誦高才智慧,不去情欲。為是情欲,飢渴欲死。坐是入泥犁(地獄)、禽獸、薜荔(鬼道)中。譬如賢醫師,滿一器藥,不能自愈其病。雖多諷經,不持戒,譬如摩尼珠墮不淨中。雖多諷經,不持戒,譬如死人著金銀珍寶。身不持戒,反著袈裟像類沙門。譬如長者子被服莊飾,著好新衣中外潔淨,多諷經不持戒如是。」

佛語迦葉:「有四事像持戒人。何等四事?一者有比丘,禁戒所,語言我不犯。雖有是語,為有著,自呼有善。二者若有比丘,悉知深經著行,自言是我所行。三者若比丘多著,言是我所著。四者自言我常行等心,著恐畏於生死。是為沙門自稱譽為持戒。」

佛語迦葉:「禁戒無形,不著三界。無常、無吾我、無人,無命、無意、無名、無稱,無化、無教作者。無所從來,無所從去。無形、無滅。無身無所犯,無口無所犯,無心無所犯。無世間無計,無世事、無所住。亦無戒、亦無所念,亦無敗壞,是名為禁戒。」

是時佛說:「禁戒無瑕穢,亦無所著。戒者無諸瞋恚,安定就度世道,如是為持戒。不愛身形,不愛壽命,亦不樂於五道。悉曉了,入於佛道中,是為持戒。亦不在中,亦不在邊,不著亦不轉。譬如虛空中風,是為持戒,是乃名為無種人有定心。亦無所著、亦無我,為天人相。而曉是者,是為淨持戒。不轉於禁戒,不自貢高,常欲守道持戒。如是無有而過者耶,無有是人信於空者,隨佛所行不染污。從世間冥中,入照入明,適無所住立,亦莫於三界,是戒法。」

佛說是戒法,三萬三千諸天人民,皆得須陀洹道,八百沙門,從是因緣意解得度,行智慧如是。

佛說迦葉禁戒經 


[《律儀戒行篇》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