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律儀戒行篇--
         
《佛說淨度三昧經》

          ─受戒守齋戒之利益與行惡之果報(4)


五、《佛說淨度三昧經》錄文()

佛說淨度經卷第三(續)

蓮華淨菩薩白佛言:「人已得為佛弟子,如法清淨奉持齋戒,自可長離三惡趣。行之既易,無所作為無煩勞,不損功德力。閑居無為,何有難乎?而憂三趣也。

「我自憶念,從本無中始出時,得為人,常保三道:天上、人間、十方佛前。至於今日未曾更三趣、三惡冥路。何所志樂而受患害?」

佛告蓮華淨:「而眾生樂於欲,為色聲香味細滑所誤,猶如鷹師持一鴿捕數鷹。人亦如是。求六情利,竟未歡樂,長夜受罪誅。貧富數已定,愚者謂可益,智者任宿福。如耕有限量,春種多秋收多,種少秋收少。人之貧富皆由宿種。今不可力也。世人不了是,貪求無厭。欲千錢利,未有百錢益十倍。稍零落,歡曰不足,言憂惱甚大多。坐是入三苦,永失于神路。」

相淨菩薩白佛言:「何謂為五戒相?何謂為十戒相?何等為具戒相?」

佛告相淨菩薩及諸會者:「明聽內著心中。」

佛言:「守戒不犯,心口恒淨,不說師父短,不證入人罪,死死不犯戒,堅住須陀洹地者,五戒相也。十戒相者,謂捨世八事: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難動如地。禪求三脫,與神同道,道氣同無真人地,十戒相也。具戒相者,樂戒閑居,節少行來,知足不求,少欲易可,慈愍眾生,如母愛子,欲令度脫,心住阿惟越致地。是具戒相。」

佛說是時,百萬菩薩得不退轉,五十萬比丘得三萬三昧門,十億天人發無上正真道意,八萬士女皆得道

長老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目犍連、須菩提、舍利弗等五百弟子,離坐頭面作禮,長跪叉手,同白佛言:「何謂為淨?何謂為不淨?」

佛告諸弟子:「不持戒者為淨。何以故。淨不為諸情動。外不入內,內不著外。用不著故為淨。以淨故,故不持戒。不淨者持戒,以不淨故持戒。檢諸情,使向本無,向本無淨。是故持戒者為不淨。」

縛色長者聞佛大會,廣度天、人民、雜類、尊天、釋、梵,盡共大會坐。長者有五百美女。甚重愛之,常以嚴諸女,如待賓客。以自娛樂不離食息。妒心在內,欲留美女,情中不能離欲;與共俱行,恐人眾觀;狐疑不決。佛力感致,即將五百美女,俱至佛所,禮拜揖讓,畢訖就坐。而坐聽佛清化,殊非流俗所用,其事盡及長者。意疑離坐,禮佛足叉手,長跪白佛言:「色者光目耀身,人之所尚。好聲者悅耳之音,忘憂除患。色聲香味細滑,最是天下快樂之本。佛皆反之耶?」

佛告長者:「就坐諦聽,內著心中。信五色令人目盲,愛色婬奔,令人無色,恒為婬鬼所守。食噉五藏,飲人心血,令人髓消腦騫,視聽不聽,老病速至,死入地獄。有何樂哉?五音陷耳之錐,國家用之,亡國破家。臣下用之,亂朝失位而身危亡家。庶人用之,男女多婬,破家滅亡,死入地獄。有何樂哉?」

長者白佛言:「天下之人,以何為好?」

佛告長者:「頭澤衣帛不為好,面首端正不為好,細色好身形不為好,立行巧步不為好,工言綺語不為好。心端意正,行合道化,死得上天,爾乃為好。」

長者白佛言:「天下之人,以何為樂?」

佛告長者:「不謂藏積穢寶。行則車乘,坐則帷帳,美女恣情,飲食可口,文彩服,眾伎自娛,坐呼立至,應心所欲,不為樂也。謂奉持五戒、十善行、十法本齋、四恩、四等,入八聖諦、空無相願,死而得泥洹。是為最樂。」

長者聞經,欲垢漸薄,五百美女結解,發無上正真道意。爾時外復有豪族長者七萬人,來欲禮世尊。前來長者,使人閈門。言:「內有宮人美女。外人聞此有上妙婦女,欲來觀我婦女耳。我何為將美女來,用示人眾?人眾共觀我美女。」

佛化作大城宮殿,竟不能閈門。外長者眾通問得聽,便至佛所。

坐中長者語諸美女:「皆伏地!勿為人所觀!」

諸妙首婦女盡伏地。七萬長者禮佛畢訖,即詣坐次而坐。

於是佛告先來長者:「卿莫慳貪迷惑女色,以心度他人心,以意度他人意。謂心等意同,乃復不爾。卿自謂美女好無比,吾觀從頭至足盡醜,無一好者。譬如革囊。內滿不淨身體骨幹,肉塗血澆,皮覆以蔽汙露。汙露在內,外強以,幻人耳目。樂家縛獄,貪世不斷,是種苦本。色妒害賢,禁止他人善心,死受重殃。」

長者白佛言:「婦人情貪,為他男子所觀,更相婬汙,遂種罪根,故禁之耳。」

佛言:「正使人萬劫中熟觀美女,能使美女媚好損滅不?正使男女俱相悅色,對共相視身不相到,能有損益不耶?愛色增獄苦,離色無憂患。妻為鋃當,子為杻械,舍為牢獄,財為繫閈,是四為地獄種。無著乃解脫,離愛則近道,近愛增苦本。婬樂自纏,如蠶作繭。黠者能解婬縛,不婬除眾苦。心念放逸,行見婬,以為淨,恩愛意熾盛,從是造獄牢。覺意滅婬火,常念欲不淨,從是出獄牢,能斷老死患。愛欲自覆蓋,自恣可情意,自縛詣獄門。如魚入鉤口,為老死所司。一日過去,人命稍盡。譬如牽牛向屠。牛舉一腳,稍近死地,可哀無救。人亦如是。寸陰以過,人命亦減。人生則有死對,強健則有病對,丁壯則有老對。四怨共居。苦皆從愛欲生。一由愚癡,二由貪婬,三由瞋恚。除此三者,四怨則滅,無復生老病死痛,得長解脫,無憂患。」

長者意解,即得道,前受五戒,為清信士。愛縛以解,獄苦以滅,死昇梵天。

長者告諸美女:「吾已得道,意已離汝。從汝所宜,吾不拘汝。」

五百美女,皆得道,發於無上正真道意,求作沙門。

聖眾比丘僧皆言:「不聽此人大好。若聽為沙門,罪人不少。」

長者聞五百美女發意,亦甚歡喜,長跪叉手白佛言:「願垂大慈,聽為沙門!」

五百女人解身瓔珞珠寶,散佛上及菩薩大弟子上,化成寶蓋。其一寶蓋下有一化佛,皆言:「聽為沙門!」

於是五百女人頭髮自然墮,袈裟便著身,以成沙門。其女歡喜,化成男子,皆得阿惟越致。五百沙門繞佛七匝,頭面禮佛足下並大弟子眾。報恩已訖,歡喜和顏悅色,叉手長跪白佛言:「請問四事所疑。若見聽者,乃敢發問。」

佛告五百沙門:「自恣所問。佛當為汝解釋所疑。」

五百新沙門俱同一念,白佛言:「我等蒙佛重恩,今得過度,出於死地,還見四事:人及鳥狩,身神一等,受形不同;狩著甲戴角;鳥角作啄;我等何緣去女為男。願釋所疑。」

佛告五百沙門:「諦聽,內著心中。狩所以著甲戴角,皆由宿命種行致之。前世為人時,喜著木屐入寺舍講堂及沙門房中,死後入地獄。燒地熱如赤鐵,其足到地皆燋燃盡,毒痛不可言。積數千萬劫,罪之未盡,故使不死。死復入鐵刃獄。足行其上,地生鐵刃,利如剃頭刃。人走其上,斷趺折骨。亦積若干億萬劫罪,竟從地獄中來,復作著甲狩、戴角者。喜著步搖、華樹、巾角,持頭觝觸人,死後入大鷲獄。鷲立人兩肩上,嘴如鐵錐,啄人頭,發骨食腦。積不可計劫,乃復得出,為戴角蟲。鳥所以著角嘴者,平生為人時,喜口強辭,寬傳舌,亂盲人。死入鐵鉀獄。獄鬼燒鉀正赤,以鑠其舌。復燒鐵鉤正赤,鉤有三刃利如鋩,獄鬼以鉤,鉤斷其舌。復以利刃削其舌,細如縷。舌適還生,復以犁耕之。復以燒鐵杵刺其咽中。罪過未盡,故不死。積不可計劫,形竟得出為鳥,以角為嘴。若說君主師父,其罪未殃,墮五不請。」

佛言:「汝所以於佛前,去其女身為男子者,惟昔定光佛之時,國中有一梵志。字彌蘭,博學多知,國中儒學者皆師仰之。梵志彌蘭常將五百弟子以為左右,常修梵行。時適講堂,菩薩過之,一一解釋經中要事,令五百人各得開解。終日竟夜,門徒皆悅,菩薩捨之而去。後日同時俱見錠光佛,佛授菩薩決,五百梵志亦發無上正真道意。爾時受菩薩者,今我釋迦文身是。爾時彌蘭者,今長者優多羅身是。爾時五百弟子者,今汝五百沙門是。雖修梵行,恣態不除,故受女身。宿師相遭,結解得成男子。汝等五百人卻後十六中劫當得作佛,號寶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共同一字。國名妙樂,人民熾盛。但有菩薩眾,無小道證。其佛住世十有六劫,像法亦住十六中劫。其時國中豐熟,快樂難量。」

佛說是時,三十萬比丘得不退轉,四十億菩薩得阿惟顏,九十億天人皆得無所從生法忍,八千清信士求作沙門。佛即聽為沙門。十萬凡士、七萬凡女前受五戒,六十億清信女皆得柔順忍,二十萬比丘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二百萬天人亦發無上正真道意。

恐畏長者白佛言:「我身更是千痛萬毒已遍。今欲遠避之。何等為五不請罪,何等為十不救罪,何等為五無竟罪?願佛加恩解說。」

佛告恐畏長者:「受持勿忘。五不請罪者,惡意向佛,破塔壞佛像,盜三尊財物,亂比丘僧,證入師父罪。為臣不忠,為子不孝,弟子不謹慎。師為弟子除殃滅罪,教去惡就善,恩倍於親,百有餘分。然弟子不深解經律藏,濁眼觀其外,動記師過。若師有實事,弟子悔過,師為咒願,其過得除。師無實事,弟子罪重。師雖以佛故,慈心療救弟子,天網以設,不得赦。三尊極尊,度人無量。而誣謗之。父母生之膝下,推燥居濕,慈感神祗,血化為湩,乳哺養育。至其長大,教詣師氏,禮義成之。其恩重天地,而更背恩,不奉父母。君主仰授,能令人尊貴,能使人貧賤,能殺人活人。而反不忠。天下有三大難事。何謂三大?一曰佛、法、眾師,二者父母,三者君主、王侯。得歎其善,不得說其惡。罪成不可救。」

恐畏長者白佛言:「君主、父母、師友有過,我欲諫之云何?」

佛言:「大善。大欲諫者,自可諫君及父母耳。雖爾,當詳審其事,乃可諫。師有可諫者、不可諫者。已知得道者不論。未得道者有二輩。一者行來不畏禁戒,數見犯法者,亦當詳審審諦,乃可-+]處竊諫三過。不止當自引,不直悔過而退,不得轉為他人說。二者守戒畏死,兢兢念道,出入少,不數犯禁。如是內外無過缺,雖時有過失,或欲戒人,或知人有過不得說,故深求佛意,漚和拘舍羅度人。是輩不可諫,但當自責我曹。弟子曰:『弟子中誰有不如法者?願尊師當為我曹罪戾之人原除罪事。』師曰:『弟子盡來。』即具香火。師問弟子:『卿戒淨不?』戒淨者燒香禮佛。」

佛言:「戒淨懺悔而退,戒不淨者首過如事說。師當教悔過,過乃除滅。不實守萬劫,罪不除。是為五不請罪。

「十不救罪,一者貪無厭足。二者婬無厭足。三者瞋恚難諫曉。四者愚癡所為,無道難與共語。語之正事,反引邪事為喻,不信正法。五者嫉惡他人。六者憎妒他人。七者主求他人短,不自見過。八者禁固他人,使不得聞經、行道、布施為福。九者不信罪福。十者習惡不止。是為十不救罪。

「五無竟罪者,一者殺生,心口念殺,受罪無竟。二者貪利劫盜,心貪意念,受罪無竟。三者婬嫉無厭,受罪無竟。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傳舌相,受罪無竟。五者嗜酒貪味勃亂無禮,受罪無竟。是為五無竟罪。」

恐畏長者白佛言:「人處世間甚為危險。度世大難,我甚憂怖。唯有作沙門,閉房自守,不豫世事,雖不得道,足免苦地。我今年已過,妻兒累重,情中戀戀,生相棄復劇。這住家,眾罪日滋。云何自度?」

佛告恐畏長者:「汝乃能自憂度世道,能減我憂,何甚快。汝今遇大福德,遭值佛世,尚復可可耳。乃得復聞淨度三昧,其福功德無以為喻。十方須彌山,段段解稱量,可知斤兩銖數;十方各十萬恒河沙佛剎海水,可量知斛斗升合數;其聞是尊經三昧,歡喜奉行如法者,其福尊無比。是皆非凡人行。如中事不失毛分者,尊過十方天上世間,德無能與等者。汝莫憂,行者得度。雖不能出家作沙門,居家亦可修道。堅持五戒,行九齋,使如齋法,齋日詣塔寺受齋,蕩滌六垢,論講道化,求度世道,自可得度。何憂之有耶?」

恐畏長者白佛言:「我所居處,去王舍國五百里。遠田既無塔寺,亦無沙門。佛行度人非一處住。我翼從三十餘人,我年復老,或復小弱,不能行遠道者。既到塔寺行齋一日,妨廢五日,所得既少,所損甚多。目月久長,於生死意久則疲厭墮落,續入惡道。當云何?」

佛告恐畏長者:「人身難得,度身急事。人來生時,不手將妻子來也,死去亦不將去。我且非我。何況妻子財。且自憂身。身自未度,那何度他人?自不能泅,莫負他渡水,兩死水中耳。自未能得度,戀念妻子,枯並不度。求道,身中急事也。男女各自當盡心敬意。不避勤苦,乃可免難。自作自得,不與他人計日疑難也。若彼聚落賢眾少,不能起塔寺居沙門者,當棄頑闇之群,馳就賢者之眾。孩兒可度,何況成人任戒者。八歲男、十歲女可行千里,各自有腳。欲求度身,不當疑難。」

恐畏長者白佛言:「已解。居聚落無佛弟子,但有俗人。我當從業移,近善友塔寺,我自得其福。」

阿難白佛言:「是尊三昧,度人乃爾。眾生之類,有識之屬,莫不得度者。尊巍巍,諸經中最,眾行之首,立道之元,百福之王,尊妙乃爾。名為何經,云何奉持?」

佛告阿難:「是經名斷諸苦本,一名總持諸法門三昧。又名淨度三昧。度諸天、人民、鬼神、龍、阿須倫,下及三塗,莫不度脫。淨諸情、淨三界,故名淨度。過去諸佛皆奉行是淨度三昧,自致得佛;現在諸佛從是三昧,自致得佛;當來諸佛亦當學是三昧,從中得佛。當奉行之。阿難,供養是三昧,復當過於六度。阿難,是經從生死大難中拔度眾生,恩重不可量。阿難,當念報恩。阿難,諷誦說是經處,魔皆愁毒。劇如人一朝亡失妻子、父母、財產、寶物,身復在牢獄,號哭愁毒如是。魔恒司便,欲斷是法。當堅持之,勿為魔得便。阿難,我滅度後,當廣為一切諸天、人民,布露演說,令得度脫,如我今日。阿難,我周遍說法,一人不度,終不捨去。阿難,我般泥洹後,末世時人,少有信佛奉行經戒者,倚法倚界難名。設有奉法者,皆言:『是狂人!』耳。一日不作,百日不食。云何不作?正使沙門萬萬,未有能樂戒究竟者也。」

阿難白佛言:「人道難得。已得為人,復得聞佛經戒,何故不精進?」

佛告阿難:「有四輩弟子,無本心故不精進。何謂為四?一者家居貧苦,來受佛戒,冀望富樂。二者疾病,來作佛弟子,趣求一時利。三者強教人,來受佛戒。四者聞作佛弟子,後脫地獄,可得生天,謂直一受戒,後得所願,不知行之委曲。是為四輩。人愚癡,不曉求後世濟神離苦,唯求目前利。其人既不精進,乍前乍卻,反為魔得便。所向不偶,謂呼受戒,反得其殃。不知自行違所致,用無本心故。

「復有四輩人能精進。一者畏三惡道。二者從人道中來。三者從天上來。四者從他方佛國來,便能精進。

「沙門亦有四輩,無本心不承至法。一者避世間苦,來作沙門。二者避官役,來作沙門。三者不能得衣食,來作沙門。四者避病,來作沙門。無本心故,不能精進,亦不能免三苦。

「復有四輩人作大精進。一者念生老病死痛。二者宿世沙門中來。三者天上來。四者他方佛國來,乃能精進。

「我般泥洹後千歲欲末,若有沙門、若清信士,中有守戒精進如律行者,此非凡人。或是文殊師利、或維摩詰、或惠法大士、或陀和菩薩、或彌勒輩,示現作沙門,建立懈廢之人。清信士女中有能殷勤齋戒,死死不缺犯者,亦他方上士。或罪謫來生閻浮提,或因緣來生閻浮提。亦非凡人也。」

阿難白佛言:「弟子於閻浮提五燒、五毒、愁苦之世、眾雨之中,奉行淨度三昧一日一夜,其福何所為喻?」

佛告阿難:「若有菩薩,起七寶塔滿閻浮利,作七寶講堂,一一堂上,施設金銀水精流離車渠馬瑙珊瑚真珠,作床坐、床綩綖、坐具,遍諸床榻上,繪綵華蓋,燒好雜香、澤香、搗香,供養百劫。其福寧多不?」

阿難言:「甚多甚多,天中天。」

佛言:「不如活一人福倍多。阿難,不可為比。活滿四天下人,不如自守一日福倍。復倍相去甚遠,不可為譬喻。人能於是五燒毒燃之中,清淨自守齋戒,如法一日,其福隆盛,轉身得度不久。」

阿難白佛言:「若弟子中有精進如法者,後自可度,不須師耶?」

佛告阿難:「弟子精進,雖足免難,非師不度。師為重任。如人生無父母難名,又無所寄屬,云何名字之?」

阿難白佛言:「如佛言者,末世時,弟子皆共更相放效,不奉律行。已為廢棄,尚不能自度,何能度弟子?」

佛告阿難:「人欲求度世道者,當求明師。譬如人欲渡海,當隱視船,為可任用不?足能到彼岸不?船師為本船師不?為新來也?船完堅、師本故師,便可度無憂。船有不牢,師復新人,如是者不可強度。當觀師戒行完不?堪任我師不?我行可師意不?我中師弟子不?師為有律行不?師法難易耶?我能堪任奉事師不?我為能持師戒不?若觀中師者,當奉敬如事神明,當護師意。師為我曹故勤苦。我曹亦不當於師有所愛惜。當知師性所喜不喜,語言不得觸師,諱傷師意,師意微恨,後成大罪。慎之慎之。是為求法。」

阿難白佛言:「末世之人,不用正化,律行者少,國中無持戒律者,可止不作佛弟子不?人身難得一爾,當更劫數,云何?」

佛告阿難:「經法所到之處,時時往往,有持律行沙門,出繼佛種不絕。域中凡有若干億萬菩薩弟子、若干億萬清信士女。十方諸佛一日一夜各三時放道眼,普視諸天人民幾許精進,幾許不精進,幾許為俗,幾許為道,幾許為惡,幾許為善,佛盡知之。從五戒上至具戒,入律行者,十方佛悉皆稱譽受作弟子。不入律行者,十方諸佛亦自不受。是為棄人耳。是故,四部弟子當念精進,晝夜各三時禮拜首過。雖不能日日三時禮拜,莫失齋日勤修,講誦淨度三昧。信樂受持,眾垢漸少,心明意淨,稍近泥洹。若人布施萬億劫,不如一日諷誦是三昧,其德出彼福上。施萬億劫,心無懈倦想,不如讀是經。一竟思惟解慧,其德正直等。是經累汝,阿難。是經度人無量,阿難。是經中有大尊天神,與是經俱。」

爾時四天大王,自與眷屬俱白佛言:「是經所在之處,我自擁護持經之人。」

第二忉利天、帝釋與諸官屬俱白佛言:「若後有善男子善女人執持經卷者,我自護是善男子善女人。」

鹽天、兜率天、不憍樂天、化應聲天、梵天、大梵天、梵輔天,上至不入慧天等,皆白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信樂執持是經卷者,我自護是善男子善女人。」

諸天結願已,各作禮而還。

佛告阿難:「如是經卷所止之處,當令有五清淨。一者枰閣令清淨。二者掃灑令清淨。三者香火供養令清淨。四者讀是經,當用鮮潔手巾。五者齋戒清淨,無食葷辛。是為五清淨。初聞是經者,心意不堅。魔亂欲,斷是經法。讀是經時,若男子,若女人,持異種不好語來聞善男子、善女人耳者,不當受。當逆呵之:『卿欲亂我意耳』。受者魔已深入,為魔得便。知是善男子、善女人不久得聞法,聞亦不能究竟。以為魔得便,以失善師意。師與第子已有瑕釁,師案法律行事。沙門欲得情淨無勞垢者,一時一從,則無塵勞。久則生垢,敬意以盡,慢意以生,兩不得福。俗人不知清信士女法,清信士女不知沙彌法,沙彌不知沙門法,展轉不相知行事。不能承用法教者,但種罪根,俱墮惡道。不如早解,後可無對。」

佛說經竟,諸天、阿須倫、鬼神、龍王、地獄官屬、國王、臣民、四輩弟子、不可計菩薩眾莫不歡喜,作禮而去。

《淨度三昧經》卷第三

(待續)


[《律儀戒行篇》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