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律儀戒行篇--
         
《佛說淨度三昧經》

          ─受戒守齋戒之利益與行惡之果報(3)


五、《佛說淨度三昧經》錄文()

佛說淨度經卷第二

無蓋慈菩薩白佛言:「凡夫士女,前世持佛五戒,今得人身,依道而生。貧富貴賤,好醜長短,苦樂不同,安危事異。或有復還信佛者、不信者。其意云何?願釋所疑,當令大眾而得開解。」

佛言:「善哉善哉。憂念人民乃爾。」

佛告無蓋慈菩薩:「人有六事,得生富貴家。何等為六?

一者用善師教。

二者喜布施。

三者持九齋、五戒不犯。

四者行忍辱。

五者一切行恭敬。

者孝事二親,禮拜三尊。

是為六事。

生豪富家復有十事。生則知道,信佛、三尊。

一者立願。

二者精進持九齋不廢。

三者不行八邪業。

四者不使巫師卜問解除。

五者不祠天求福。

六者不事外道,不稱歎外道。

七者不為邪業。

八者不為蠱道。

九者不行幻術。

十者不與夷人從事。

是為十事,行恒生中(Himālaya山南區國度如印度),便能信佛、三尊,後世昇天福堂,累劫無患。人不能奉行此十事者,生墮邊方八難處、貧賤家。又不信道,或不值佛世,常在冥室,陷墮六川(六道),累劫不出。」

(註:八難處即:(1)在地獄難,眾生因惡業所感,墮於地獄,長夜冥冥而受苦無間,不得見佛聞法。(2)在餓鬼難,餓鬼有三種:(a)業最重之餓鬼,長劫不聞漿水之名。(b)業次重之餓鬼,唯在人間伺求蕩滌膿血糞穢。(c)業輕之餓鬼,時或一飽,加以刀杖驅逼,填河塞海,受苦無量。(3)在畜生難,畜生種類不一,亦各隨因受報,或為人畜養,或居山海等處,常受鞭打殺害,或互相吞噉,受苦無窮。(4)在長壽天難,此天以五百劫為壽,即色界第四禪中之無想天。無想者,以其心想不行,如冰魚蟄蟲,外道修行多生其處,而障於見佛聞法。(5)在邊地之鬱單越難,鬱單越,譯為勝處,生此處者,其人壽千歲,命無中夭,貪著享樂而不受教化,是以聖人不出其中,不得見佛聞法。(6)盲聾瘖難,此等人雖生中國(指古印度中部摩竭陀國一帶),而業障深重,盲聾瘖,諸根不具,雖值佛出世,而不能見佛聞法。(7)世智辯聰難,謂雖聰利,唯務耽習外道經書,不信出世正法。(8)生在佛前佛後難,謂由業重緣薄,生在佛前佛後,不得見佛聞法。)

無蓋慈菩薩白佛言:「持五戒,行布施,得生富貴家,當得老壽。復有少死者何?」

佛言:「殺生作施,雖富不壽。」

無蓋慈菩薩白佛言:「貧富癡黠不別。富而癡者,貧而黠者,長短不同,好醜亦爾。其意云何?」

佛言:「皆由宿命作人時,修行所致,種德不同。故布施不行忍辱,不喜聞經,後世富且愚。持戒、讀經、行忍辱,不布施,後世聰明、黠慧、辯才、多智、端正且貧。長短不同者,好喜廣學,廣智慧,廣教人起立迎人,後世得好身形,智慧中王。不能廣智慧。有慧乍欲語人,乍不欲語人,起立迎人,短且愚。人之種行隨本種,自得其報。」

說是語時,二千萬比丘漏盡意解,十萬菩薩皆得信忍,四十萬天人皆入六度三昧定,四方菩薩、弟子、行者、諸天、人民不可計數。從四方稍來,滿八十里廣縱間無空地,聞佛說經,莫不歡喜。三十萬清信士、七萬清信女皆得六慧智度無極(般若波羅蜜),八千比丘尼皆得柔順忍,二十億天人發無上正真道意,百萬鬼神、龍、阿須倫(asura)、乾沓和(gandharva)、閱叉(yaksa)等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地獄王官屬千億重發無上正真道意,願畢形壽,得作沙門,奉行清化,福度眾生。

爾時法意菩薩下坐,長跪叉手白佛言:「多陀阿竭(tathāgata如來)為如本無法,隨法度,無人民。」

佛告法意菩薩:「多陀阿竭不見本無法,亦不見隨法度者,亦不見有三界,亦不見有諸天人民,亦不見有人,亦不見無人,亦不見生,亦不見滅,亦不見度,亦不見度者,亦不見吾我,亦不見五(色受想行識)、六衰(六識執妄成六妄,能令善衰滅是為衰),亦不見身心意識,亦不見地水火風空,亦不見四大合時,亦不見不合時,亦不見色痛癢思想生死識(五蘊),亦不見諸法來時,亦不見諸法去時,亦不見色痛癢思想生死識本,亦不見地水火風本、無有本。」

說是三昧時,八萬菩薩皆得阿惟顏(灌頂住,又作阿惟顏菩薩法住、補處住)如本無無所有。七萬菩薩得不退轉,二十萬比丘逮得無所從生法忍,百萬天人得不起法忍,五百清信士得淨意解脫三昧,七千萬清信士下髮作沙門,皆得信忍,十億凡士、三十萬凡女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前受五戒,八百龍王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爾時大忍菩薩白佛言:「多陀阿竭以大慈哀念十方諸天人民,法雨三界,潤澤群黎,莫不得過度者。多陀阿竭用意淨故,所說清淨,言辭清淨,如法清淨。忍者無猗,空無處所,心無端底。忍大勤勞,忍伏諸情,忍大生死,以無蓋慈救眾人病,令一切諸天、帝釋、梵忍天、勝英天子、國王、臣民、龍、鬼神莫不忍,棄諸欲態惡。忍本淨根,根生莖節,莖節轉生花實。生花實,復還本無無所有,忍守根門。以法化導,令入泥洹。」

佛告大忍菩薩:「一切大聖皆行大忍,自致成本無。如來化導眾生,忍不視色,眼則清淨;忍不受聲,耳則清淨;忍不受香,鼻則清淨;忍不受味,口則清淨;忍不求細滑,身則清淨;忍不多念,則心清淨;忍不思想,則意清淨。忍不分別上中下、好惡,識別萬物為作名字,心無所著,意無所想,識無所別,則為識清淨。外六事(六塵)本清淨,內六事(六識)本清淨。外六事為泥洹,內六事為身本。外六入內,內六喜樂受之。受之者為不淨,故使隧三塗。譬如婬女人,雖不行求男子,視外如貞,內常思念。有男子從遠方來,寄宿外堂。夜人定靜,時彼失聲,不在遠方。男子因往,親近主人婦。婦人得男子,心中獨喜,因留三日。外六、內六更相婬汙,諸情各受所習。婬婦女習愛男子,留三日者,謂心意識婬著情。外六為男子,內六為婦人。留者謂外六事與心意識共相可入。因種生死,婬於六欲,種罪根本。菩薩常行大忍,不婬六欲,內外清淨,如本無清淨。心意識清淨無瑕穢,自致得佛道。」

解脫菩薩白佛言:「諸法無著無縛無脫。色無著無縛無脫,色之自然故。痛癢思想生死識本無,無著無縛無脫。何以故?本淨故。地水火風本無,無著無縛無脫,本淨故。吾我本無,無著無縛無脫。身心意識四事本空,無著無縛無脫。何以故?因沒溺四瀆水流,漏入三苦,不得解脫。」

佛言:「善哉善哉。解脫菩薩,如汝所說無有異,皆佛威神之所致。諸法如本無,無著無縛無脫。色痛癢思想生死識如本無,無著無縛無脫。地水火風如本無,無著無縛無脫。薩云若如本無,無著無縛無脫。多陀阿竭如本無無說經,無著無縛無脫。佛心與眾生心等無有異。多陀阿竭本在凡夫。時心如凡夫,心無有異。亦六欲所溺,流三界,隨四顛倒,受形無數。更生更死,或男或女,或尊或卑,或貴或賤,受身周遍三千大千國土。持針刺地,皆中我故身。後見寶蓮花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住世二十中劫時,佛為諸天人民說六度大法。我時儒童,往而觀之,聞佛所說,心開意解,前受五戒、三自歸命,持九齋,不失教法,行之不廢,功積致佛。」

佛言:「欲求道遠離罪門者,當奉佛經戒,追事明師,給事所須。當隨師教,數數講論。三潤之法水洗心垢穢,心淨得度。一切眾生擾擾,但諍咽喉不急之事,萬罪還自纏繞。或相害傷,忿怒成仇,皆由貪生,競諍利欲。群迷雷同,不識道義。老死日加,常與罪對。溺于五陰、六衰、侵漏三苦,受罪無竟。是身如聚骨,連鎖支柱,筋束而立。內盛臭處,外強文。身如畫瓶,外以五彩之,內盛膿血、屎尿不淨。愚者保之,長處生死,不得解脫。苦劇終身,囚繫在於牢獄,無有出期。眾生樂於生死,自沈五江,沒於三瀾,無有出期。但坐隨六情,逐世榮名,噓天雅步,尊身重名,虛偽無信。眾態在內,如鐵生垢,自消其形,都不覺知。人為六情所消,消滅人形,死不復生。諦觀如是,當行布施,以戒神水澆除五陰之垢。建志求生,除死滅憂,關閉獄戶,斷絕苦本,便得泥洹。故心之自然,棄除五陰、六衰,解脫無有憂苦。」

淨度白佛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惟三佛,用一切眾苦故,愍念眾生永處七痛,變惶累劫,無有終竟。故演尊妙經典之要,等度一切三界群生,莫不解脫,安至泥洹。心空意淨,六情澄清,澹然不起。蕩除三界,三塗盡度,地獄虛空,莫不歡喜。逮入道門,無不獲安,此彼無二,等度一切。德尊巍巍,恩蓋天地。尊極無過佛者。」

佛告淨度及四部眾:「各各明聽。吾當說之。一切諸天、人民、鬼神、龍、阿須倫、閱叉、乾沓和等,受佛重戒,治心穢病,求度世道者,持五戒,上至五百戒,為入律弟子。能與諸情諍者,乃為信順道化,審諦畏罪。志欲求道者,勤持律行。畏順縣官,奉上敬下,如奴事大夫,朝廷肅清。以智教愚,以黠教癡。愚癡者,當勤詣智黠者問受,受則奉行,不得缺犯。若缺犯者,當尋聚眾,隨實至誠首過,不得隱。有所畏難,居神著泥梨中,後悔無益。若有知法律者,見人有過,不糾舉治之,為與同罪。何以故?坐共同一處故也。」

淨度白佛言:「何謂為淨?何謂為不淨?何者可同一處,何者不可共一處?」

佛言:「人於生死地,持戒不犯如毛分者為淨,犯戒者為不淨。淨者可共一處,不淨者不可共一處。」

淨度白佛言:「實爾!天中天。四部弟子,從生死急難之地,持五戒求人道,持十戒求羅漠道(羅漢道,阿羅漢亦翻阿羅漠)持具戒求菩薩道。獨立甚難,持律立行。自可不犯道禁,奈何禁他人?惡人犯戒,善人終不犯戒。善人奈何正惡人?」

佛言:「我法中不受大惡人。末世時,我弟子不承至法,用名譽故,取求弟子,至令有惡人耳。惡人犯戒,放逸傲慢,不畏禁戒者。持法律者,案法治之。小過笞(音ㄔ,用竹板打)之一百,中過笞之二百,福罰之。大過笞之三百,福罰之。不改、不首過者,長擯棄之。」

(註:福罰僅出自於《摩訶僧祇律》中,本意是給於犯僧殘罪者,先處罰後讓其出罪,即是福罪之法。當比丘犯戒時即加罰相當日數之波利婆沙(parivāsa,意即重別住),再行六夜六日間摩那埵(mānatva),此行法已畢,依清淨比丘二十人,作出罪羯磨,始能除滅其罪,得再返回僧團中,是為出罪再能繼續福業。此處經文所言,係針對末法時期惡人出家,非真正修行持戒者,若真是犯重罪,有善慈比丘以慈悲故,要能讓其出罪不墜入地獄門,就要用笞刑為之,勉可出其罪,繼續修福業。此段經文有古德認為是偽經,佛門中不應有笞打消罪之法者。此處不去論其是非,要能整段文句觀之為要,不能斷章取義。)

佛告四部眾:「不知法律者為未作沙門,為未持戒,非佛弟子。已知法律,不當慢法。受人意氣,縱人入罪,死後共入鐵城獄中。」

淨度白佛言:「末世時人眾,不用法律。一人之力那眾何?而伏之?」

佛言:「能感佛恩,愍傷眾生,福度一切,令得解脫者,大法欲危,沒命濟之。便以律戒,示天子、國王,以正佛法。

「不能爾者,為不行大慈,愛少棄多。且行忍辱,出群愚之眾,獨處山澤、樹下、塚間,日慎一日。結伴不良,不如獨行。獨善無憂,奚用伴為?結友不固,久則成怨。今微相記,後成大怨。天神所識,生生相值。智者避之,愚者近之。延智曰明,延愚曰惑;習智成聖,習愚失行。一世能正心,三世受吉祥;一世心不正,三世受惱患。」

淨度白佛言:「持法律沙門,當云何正居士戒耶?」

佛言:「如父正子,如君正臣,不亦易耶?白衣居士,不如法教者,亦當持法律度之。」

淨度白佛言:「白衣居士,悉應用法律罰治耶?」

佛言:「四部之眾,盡用法律共相整頓,如長者不死之藥。若飲食為病,若寒熱為病,若中風為病,若鬼神所病,尋時服藥,病則除差,長存不死。為佛弟子亦復如是,得持法律人,共相遭值,如見佛不異。常以三時,督厲弟子,不令罪生,如長者尋服不死之藥。良藥苦口以愈百病,苦言逆耳以利身行,此之謂也。」

淨度白佛言:「佛每教弟子常默不語,今復設是教耶?」

佛言:「弟子之法,求道之初常默。是法所以持法律者,當語,用正眾人故耳。」

淨度白佛言:「不語者則為善,語則為不善。不善難居,善者易居。誰欲為不善乎?」

佛言:「大慈人乃能持法律,憂念一切令度脫,言如法語。如法者,是則為善;不偷、不諂、不二意,是則為善;不囚懷,不失正,是則為善;糾舉奸非,令眾度脫,是則為善。不謂默然,從而入罪門者,為不善也。度人者為善,不度人者為不善。捨小慈行大慈者為善。正真道教勸厲眾生令發無上正真道意,是為最善。」

淨度經卷第二

佛言:「末世時人,獷強群凶,賤善尊惡,正□()棄,邪事苦有餘。中正放逐,佞諂寵位,君子為蠻夷,小人居朝坐,大夫食糟糠,僮僕食粳糧。眾怨速疾,大命將至,時到變生,禍及門族。生此怨來久矣,非適今也。皆由宿命群凶殺生,□□(口腹)利,快意歡喜。歡喜作罪,啼哭受報,強健作惡,羸露受殃,罪福所錄,生□□(後罪)。但是故,人當慮報應,守善勿疑。」

佛告大會及諸弟子:「但遺後世福,勿遺後世罪。若弟子中,或有惡沙門、惡比丘尼、惡優婆塞、惡優婆夷,來相壞亂,當覺知魔為,但相和解。魔欲破壞法橋,欲令墮落,魔亂我意耳。為佛弟子棄惡,當如糞掃,滲洗去垢,勿遺其餘,作後世緣,勤求至法,親敬明師。穢弱者當依附勇健者,病者當依仰強健者,無目者當依有目者,蹇(跛腳者)當依有腳,欲行賈當依有本者。人民依沙門,沙門依佛,佛依人民。人民依仰沙門,得若干種福,亦可得道。得福、得道與侍佛身,正等不異。」

佛告淨度大士及四部眾:「道尊且貴。道以清白為首,領梵行為道信。齋戒淨如水月,是道之性。若有不堪任清淨戒者,不當自極強。欲入海洗除眾垢,竟未洗垢,而反溺死。弟子中有不能守護經戒身口意者,不當強入弟子輩中,更相染汙。共同利者,其罪同等。慎之則為福。」

淨度白佛言:「世尊弘演大慈,愍傷眾生,盡度一切十方諸天、人民、三塗之屬,莫不過度者。今復為未來者,垂訓教化,為後生者,深垂恩覆蓋。願禮如來無量覺。」

佛告淨度:「一切諸天、人民,欲自度故,乃受佛教戒,如法奉行。依佛慧,自得福德,得度得道。佛實不度人,人自度耳。

淨度白佛言:「佛開甘露門,演六度無極、四禪、四等(四無量心)、四諦。大慈令一切依慧施行六度,莫不免難度脫生死者。佛說淨度等尊法,如我目所睹見,不可計百千之眾,莫不從佛得度者。」

佛告淨度:「如汝所言,一切依佛三尊,佛授與經戒,盡可度之。若有愚人,作惡甚健,不受聖化。佛說萬章,罪人不信。不受佛教,不能強度。若復有宿惡之人,多罪少福,不憂死後神入惡道;但念治生,四出求利,以為家業,給與妻子。齋日不肯入塔寺受持齋戒,亦不念作福施。導師教戒語之,罪人端自謂為是,而語師言:『道是我心中!戒與法亦是我心中!佛亦人,師亦人,我亦人。人相似,有何異?』多辭云云也。」

佛告淨度:「如是輩人,心無恭恪(恭順謹慎誠敬)。億佛不能療,何況一佛。是故人為自度,佛不度人。」

淨度白佛言:「何等人,聞教即奉行,自憂後世?何等人,聞教而不奉行,亦不憂後世?」

佛告淨度:「人從三惡處罪未竟,大慈菩薩若師為救。因假來出,寄生休息。惡鬼常護其人,恒使其人心中注強愁念,多怒惡性,不可觸近。其人不自覺知,但知目前一世之事,不知恒為「獄收鬼」司守。不置邊人,久以知行違道,檢其人故,謂行足,自許以道,死墮地獄,甚可愍傷。人從三善處來生,聞教即奉行,乃能自憂,求度世道。」

淨度白佛言:「人從三惡處來生者,為無反復,籠戾難化那?」

佛言:「如是。人從三惡處來生者,惡心未歇,獷強意未滅。不仁無義,骨肉相疏,不好學問,妒賢嫉能,證入人罪,語欲勝人。又不肯奉持齋戒,師父呵語欲使順戒奉法,其人言:『戒法在我心中,但念佛及師、經戒,行坐臥起不去心口,復欲使我為那?』師曰:『九齋之日,何不詣塔寺齋戒耶?』其人言:『我非沙門,何必塔寺?一月持六齋,一年之中妨廢家計百餘日(三齋月)吾寧可止不生活耶?我知當爾,我不受戒,亂我心不得生活。』師曰:『吾但欲使卿得脫惡道耳,不益吾身也。致吾何為也?』其人言:『寺中諸沙門,何不盡得道去?故復與我曹相似。塔寺、我舍,復何異乎?道在我心中,不在塔寺、眾人中得也。』如是人輩,當知地獄家,假使來小休息耳,獄鬼屯守不置。其人不自知為惡鬼所守,不知死後當入大泥梨中,無有出期。」

淨度白佛言:「其人為自知從泥梨中來出不?自知死後,當還入泥梨中不?」

佛言:「人在胞胎中時,端識宿命。欲生時,從逕道中到地,神識亂忘失宿命,不復識事。」

淨度白佛言:「吾我人來踐者,盲聾如群羊,不知命在何時?戀著妻子,積聚財寶。修治園圃,遺與妻子。作罪求利,賤命重財,好得惡與。師教作福,其人言:『和上不知我曹,官私百端,適不能死,但道閑事。和上閑居,但思美食好衣;不知我曹官私百事不可諧活。官家亦有役使、發調,佛家當差,亦復甚於官家。我受戒直為更求役調。』師曰:『吾但欲使卿自得後世福。福可救,罪當棄。』其人言:『我今交欲餓死,妻子飢窮無知者。那知後世也?』凡布施之福,自發心乃為福,不在他人勸強也。」

佛言:「如是人輩,罪之所致,不受勸厲之諫。但自用,心慳貪無信,死入地獄,五毒治之,妻子財寶盡在世間,了無福救。受罪苦痛,無復竟已。悔言:『我平生之時,愚癡不知益作布施,不知益作諸善。』悔不益持齋戒,悔已無益。」

淨度白佛言:「其人已脫地獄,來生為人。不欲還入地獄,可得爾不?」

佛言:「可得爾。當求明師,受佛戒,行歲三(159三月),月六齋,齋日如法。益作福施,勤加散華、燒香、燃燈、禮拜、悔過,用師教令,數數講論,常從師問度世之道,隨師節度,死不復歸三苦處。恣意所欲,所生之處,常在福地。」

淨度白佛言:「其人地獄家,假使來小休息,當還受餘罪,那得生福地?」

佛言:「猶如大長者,任獄囚出之。囚自知餘罪未竟,囚黠慧不惜所有,依因長者廣作道地,後亦得脫。人亦如是。地獄雖有餘罪待之,其人依因三尊作功德,何憂不生善處?」

(待續)


[《律儀戒行篇》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