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律儀戒行篇》選讀(之9)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


爾時盧舍那佛,為此大眾,略開百千恒河沙不可說法門中心地,如毛頭許。是過去一切佛已說,未來佛當說,現在佛今說,三世菩薩已學當學今學。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號吾為盧舍那,汝諸佛轉我所說,與一切眾生開心地道。時蓮花臺藏世界赫赫天光師子座上盧舍那佛放光光,告千花上佛,持我心地法門品,而去復轉為千百億釋迦及一切眾生。次第說我上心地法門品,汝等受持讀誦一心而行。

爾時千花上佛千百億釋迦,從蓮花藏世界赫赫師子座起,各各辭退舉身放不可思議光,光皆化無量佛。一時以無量青、黃、赤、白花,供養盧舍那佛。受持上說心地法門品竟,各各從此蓮花藏世界而沒。沒已入體性虛空花光三昧,還本源世界閻浮提菩提樹下,從體性虛空華光三昧出。出已方坐金剛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說十世界海。(註:妙光堂即華嚴所說普光堂,於伽耶處菩提樹三里處。)

從座起至帝釋宮說十住,復從座起至炎天中說十行;復從座起至第四天中說十迴向;復從座起至化樂天說十禪定;復從座起至他化天說十地;復至一禪中說十金剛;復至二禪中說十忍;復至三禪中說十願;復至四禪中摩醯首羅天王宮,說我本源蓮花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其餘千百億釋迦,亦復如是無二無別,如賢劫品中說。

《佛說梵網經初津》解此段經文云:「初地菩薩功德積感,乘本願力,寄位人乘,作閻浮提王。修十善業,以化眾生,行檀度法,而嚴妙果統攝南洲,一切國土。故如來始成正覺,初轉法輪,先於此處,說十世界法門海,以為菩薩,真修方便。以此種種世界,皆是眾生同別二妄所成。故自妙光堂,至四禪天,凡有十處。前六處,為六會,第七後四禪通為一會,則第七會總更說前三十心、十地。前六會,別說此心地法門,皆以信為本也。

據《華嚴》第七會定、通、忍等,亦合說三十心、十地。《清疏》云,定通忍,當等覺法,餘當妙覺法,取彼例此,亦可前三禪,安忍、願明等覺法;第四禪心地,明妙覺法。然與華嚴不同而同,華嚴遮那即釋迦,諸會說法,不動而周,地前圓融,地上行布。今經舍那坐華臺,釋迦據千葉,起座至餘,地前行布,地上圓融,應知十無盡戒,總一心地,是行布不礙圓融也。此二無礙,方稱圓教。故世親以六相圓融,舉一全收,隨機宜見,說有異耳。今明次第,是故先說十信,後說十住,使發大心眾生,得入圓十信位,方得圓十住也。 

【第二處】復從座起,至帝釋宮,說十住。

帝釋宮者,梵語具云釋提桓因(Śakra Devānām-indra),此云能天主,謂能作三十三天之主也。《雜阿含經》有一比丘問佛,何故名釋提桓因?答:本為人時,行於頓施,堪能作主,故名釋提桓因。其宮名「殊勝殿」,即欲界第二忉利天也。繇單修上品十善,得生其中。故離垢地菩薩,修行功行,多作忉利天王。是故世尊,第二於此處說十住也。菩薩約位進修,從淺至深,以妙覺為極果,而始必以十信為先導。故妙覺由信而入,入則能住矣!十住者,一發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貴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頂住也,謂住法信位,自修斷證故。說此十住者,令入十信菩薩天王,得入圓十住法門也。

《華嚴經》云:爾時如來,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於樹下。各有菩薩,承佛神力,而演說法靡不自謂恒對於佛。爾時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而上昇須彌山頂,向帝釋殿,其餘一一上昇,皆亦如是。

云:如來不動覺樹,而昇釋天,體用無方,赴於物欲,其由澄江一月,三舟共觀,一舟停住,二舟南北,南者見月千里隨南,北者見月千里隨北,停者見月不移。是謂此月,不離中流,而往南北,如來應現,類此可知,即體之用無不普周,去住在緣,佛無動靜,不動而,以赴彼機。

故經云: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是故如來不起真際,而普利生也。 

【第三處】─復從座起,至天中,說十行。

天者,梵語(Yāma),亦云夜摩,此云時分,謂時時快樂,不假日月光明,惟以蓮華開合,乃分晝夜故,是欲界第三天也,此天依空而居,其殿名曰「寶堂】,繇修上品十善,兼坐未到定禪,得生其中。故發光地菩薩,修行功行,多作夜摩天王,寄位天乘。是故世尊,第三於此處說十行也。繇前十住,進修功滿,成佛子,自得利,而利他之行未成,是故廣行饒益,隨順眾生,令其歡喜。

然行有淺深,故成十種,一歡喜行,二饒益行,三無瞋恨行,四無盡行,五離癡亂行,六善現行,七無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實行,謂行教化行。利益眾生故,說此十行法門者,為令入十住菩薩天王,得入圓十行法門也。

【第四處】復從座起,至第四天中,說十向。

第四天者,是欲界兜率陀(Tusita)天也,梵語兜率,此云知足,謂於五欲知止足故。此天依空而居,所修同前。中有內院,為一生補處菩薩所居,亦云後身菩薩住處。故慧地菩薩,修行功行,多作兜率天王,能除眾生身見,觀於道品,同於初果預流位也。

是故世尊,第四於此處說十向,轉,向即趣向,謂起大悲心,救度眾生故。又十行之善,向於三處:一,真如寶際,是所證;二,無上菩提,是所求;三,一切眾生,是所度。以能之心,及所善行,向彼萬類,等入法界也。一、救度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向;二、不壞向;三、等一切佛向;四、至一切處迴向;五、無盡功德藏迴向;六、隨順平等善根迴向;七、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八、真如相迴向;九、無縛解脫迴向;十法界無量迴向。說此十迴向者,為令入十行菩薩天王,得入圓十迴向法門也

【第五處】復從座起,至化樂天,說十禪定。

化樂天(Nirmānarati-deva)者,是欲界第五天也,謂自化五欲,而娛樂故。故難勝地菩薩,修行功行,多作化樂天王,寄位阿羅漢乘,觀四諦行既終,同於四果無學位也。是故世尊,第五於此處說十禪定門,為令入十迴向位,諸大菩薩天王,得圓知諸佛禪定,圓入諸佛剎土,圓證法身境界也。

十禪定者亦名十大三昧,諸大菩薩乃能善入,入此三昧,得法界力,無有窮盡,得法王位,無量自在,生如來家,示現種種廣大神通。一、普光三昧,二、妙光三昧,三、次第遍往諸佛國土三昧,四、清淨深心行三昧,五、知過去莊嚴藏三昧,六、智光明藏三昧,七、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三昧,八、眾生差別身三昧,九、法界自在三昧,十、無礙輪三昧。詳見華嚴十定品,然華嚴在十地後出。餘經所云,三賢行滿,修四加行,方登十地是也。

【第六處】復從座起,至他化天,說十地。

他化天(Para-nirmita-vaśa-vartin)者,是欲界頂天也,其殿名「摩尼寶藏」。此有二種:一者,偏修十善,假他所化,以成樂,即魔王天也。二者,正修上品十善,兼坐未到定禪,假此得成,自然受樂。故現前地菩薩修行功行,多作自在天王,統攝欲界,寄緣覺乘。謂此菩薩修十二因緣觀,同於緣覺。是故世尊,第六於此處說十地法門,為令入十定菩薩天王,得圓證十地法門也。

地者謂菩薩所證之位,猶如大地,一切佛法皆依此發生故。《瓔珞經》云:地名持,謂持一切百萬阿僧祇功德。亦名生,謂生一切因果,故名地也。一、歡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謂智悲等運生佛依持故,若依今經,始從平等地,終至入佛界地也。

上六處,所說法門,正為初地菩薩起,乃至六地,寄位人天二乘,同彼斷惑。是故世尊,在此六處,說十信起,乃至十地法門,令彼凡夫天人,聲聞、緣覺迴向大乘,而證十地也。

下說安忍願者以七,八,九地菩薩,寄位一乘,修菩薩行,為令發起自在,任運現身說法,令永斷俱生我法,二執,生相無明,得入如來,妙覺果海也。

【第七處】復至一禪中,說十金剛。

復至一禪中者,色界初禪,離生喜樂地也,謂此天離下界欲惡,忻上妙定,故遠行地菩薩修行功行,多作初禪天王,寄菩薩乘,以自證法門,攝化眾生。是故世尊,第七於此處說十金剛,謂菩薩願心堅固不動,猶如金剛。一、覺了諸法,二、滅度眾生,三、莊嚴世界,四、善根迴向,五、供養諸佛,六、實證諸法,七、廣行忍辱,八、長時行化,九、自行滿足,十、令他願滿。

若依今經,謂信等十心,說十金剛者,為令七地菩薩天王,得證金剛觀智入妙覺果海也。

【第八處】復至二禪中,說十忍。

復至二禪中者,色界二禪,定生喜樂地也。謂此天離初禪之喜,攝心在定,淡然凝靜,而生勝定。七前,未離有作,登第八地,始號不動。故不動地菩薩,修行功德多作二禪天王,主小千界,寄一乘位說自證法門教化眾生。是故世尊,第八於此處說十忍也。忍,即安忍,謂菩薩即斷無明之惑,證無生理,了達諸法,本來寂滅,是故見色聞聲,如幻如化不起妄念,而分別也。

得此忍,則得到於一切菩薩無礙忍地證一切佛法,無礙無盡,此乃等覺菩薩後心,斷盡微細無明所證也。一、音聲忍,二、柔順忍,三、無生法忍,四、如幻忍,五、如忍,六、如夢忍,七、如響忍,八、如影忍,九、如化忍,十、如空忍。說此十忍者,令彼得真無生忍,菩薩天王修行十忍法門,入妙覺果海也。

【第九處】復至三禪中,說十願。

復至三禪中者,色界三禪離喜妙樂地也。此天離初禪、二禪,喜踊之動,泯然入定,而得勝妙之樂。故善慧地菩薩,修行功德,多作三禪天王,主中千界,寄一乘位,以自證法門,為諸眾生,演說開示。是故世尊,第九於此處說十願也。一、願成熟眾生無有疲倦。二、願具行眾善,淨諸世界。三、願承事如來,常生尊重。四、願護持正法,不惜軀命。五、願以智觀察,入諸佛土。六、願與諸菩薩,同一體性。七、願入如來門,了一切法。八、願見者生信,無不獲益。九、願神力住世,盡未來劫。十、願具普賢行,淨治一切種智之門。說此十大願者,令彼證善慧地菩薩天王,更得十大願力,得入如來,妙覺果海也,前九處,乃圓融中說行布,此後一處,是行布中,說圓融也。

【第十處】復至四禪中摩醯首羅天王宮,說我本源蓮華臺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

復至四禪中者,色界四禪,捨念清淨地也。此天捨二禪之喜,三禪之樂,心無憎愛,一念平等清淨無雜。住於此禪,空明寂靜,萬象皆現。故法雲地菩薩,修行功德,多作四禪天王,主大千界,而位寄佛乘,於諸聲聞,緣覺,菩薩天王,說自證法門。摩醯首羅,此云大力,三目八臂,手執白拂,有大威力故亦云大自在,謂得八自在,欲樂解脫,光明勝於一切,居色界頂。是故世尊,第十於此處,頓說心地四十行位法門品,令彼圓證十地菩薩,入妙覺果海也。

前佛在四禪下,說住行向等諸法門。今最後在四禪,說心地法門者,謂本從四禪中放光發起,接至華藏世界,秉受此法。故今仍於四禪,說此心地法門,而安慰之,亦表萬法總歸一心之至極,最尊無上,更無有法上於心者。今此本源無為無相之法,非下地凡夫心識所測,惟佛與佛,乃能知之。

又此第四禪,是色界最極之頂,此天王宮過五淨居上,更無有天,上於此者。故三乘教中,立此為淨土是報身佛,所居之處密部云:過五淨居天,有毗盧遮那宮殿,是也。又帝釋宮等,分說此心地法四禪宮中,合說此心地法,分說,表於行布,合說,表於圓融,謂顯此心地法,雖位位差別,而總趣舍那之極果也。又說十忍,十願,及心地法門者,為令斷等覺生相無明,得入如來妙覺果海也。 


[ 《律儀戒行篇》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