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律儀戒行篇》選讀(之5)
                               不隨惡知識有十法


一、前言

惡知識pāpa-mitrapāpa是壞的、不良的、邪惡的、毀謗的、可憐的、惡劣的、卑下的、低級的、庸俗的。英文為bad , vicious , wicked , evil , wretched , vile。mitra 是朋友、熟人、相知、同伴、夥伴、合作者,英文為a friend , companion , associate。「佛光辭典」翻為惡友、惡師、惡師友。即說惡法與邪法,使人陷於魔道之惡德者。

《中阿含經》云:「惡知識、惡朋友、惡異道、惡閭里、惡居止,若諸梵行與其同處,人無疑者而使有疑,盡當遠離。若不離者,則生煩惱、憂慼,離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離斷也。

《法華經》譬喻品載,對捨離惡知識而親近善友之人,方可為其說法。《北本大般涅槃經》記載,菩薩摩訶薩於惡象等,其心並無怖懼;於惡知識則生畏懼之心。

《長阿含善生經》舉出六惡友,即(1)方便生欺(說種種欺詐)、(2)好喜屏處(喜好隱祕之處所)、(3)誘他家人(誘拐他家之人)、(4)圖謀他物(謀取他人之財產)、(5)財利自向(圖利自己)、(6)好發他過(好指摘他人缺點)等;又舉出親惡友之四事,即(1)飲酒時友、(2)博戲時友、(3)淫逸時友、(4)歌舞時友。

二、善知識所學我當學

《大般若經》云:佛告阿難:「菩薩、菩薩共住相視當如大師。所以者何?諸菩薩摩訶薩展轉相視,應作是念:『彼是我等真善知識,與我為伴共乘一船,我等與彼學處、學時及所學法一切無異。如彼應學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我亦應學;如彼應學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我亦應學;如彼應學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我亦應學;如彼應學苦、集、滅、道聖諦,我亦應學;如彼應學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我亦應學;如彼應學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我亦應學;如彼應學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我亦應學;如彼應學空、無相、無願解脫門,我亦應學;如彼應學菩薩十地,我亦應學;如彼應學五眼、六神通,我亦應學;如彼應學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我亦應學;如彼應學無忘失法、恒住捨性,我亦應學;如彼應學陀羅尼門、三摩地門,我亦應學;如彼應學嚴淨佛土、成熟有情,我亦應學;如彼應學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我亦應學。』

「復作是念:『彼諸菩薩為我等說大菩提道,即我真伴,復是我師。若彼菩薩摩訶薩住雜作意,遠離一切智智相應作意,我則於中不同彼學。若彼菩薩摩訶薩離雜作意,不離一切智智相應作意,我則於中常同彼學。』阿難當知!若諸菩薩摩訶薩眾能如是學,菩提資糧速得圓滿,若諸菩薩摩訶薩眾如是學時名平等學。」

三、遠離惡知識十法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云:聞如是:一時佛遊於披祇國,妙華山中恐懼樹間鹿所聚處,與大比丘眾俱,比丘五百人,一切賢聖神通已達,悉尊比丘,其名曰:賢者了本際、賢者馬師、賢者波、賢者大稱、賢者賢善、賢者離垢、賢者具足、賢者牛、賢者鹿吉祥、賢者優為迦葉、賢者那翼迦葉、賢者迦翼迦葉、賢者大迦葉、賢者所說、賢者所著、賢者面王、賢者難提、賢者和難、賢者羅云、賢者阿難,如是之輩,五百比丘。復有菩薩如彌勒等五百人,其名曰:增意菩薩、堅意菩薩、辯積菩薩、光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瑛吉祥菩薩、軟吉祥菩薩、神通華菩薩、空無菩薩、信淨菩薩、根土菩薩、稱土菩薩、柔軟音響菩薩、淨土菩薩、山積菩薩、具足菩薩、根吉祥菩薩,如是等菩薩五百人。

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起,整衣服長跪叉手白佛言:「願欲有所問,唯天中天聽者乃敢問。」

佛告彌勒菩薩:「我當聽所問,便問在所欲,如來當隨其所欲,而發遣之令心歡喜。」

於是彌勒菩薩得聽所問,踊躍歡喜,白世尊言:「菩薩有幾法行,皆棄諸惡道不隨惡知識中?」

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彌勒!菩薩多所哀念,多所安隱,愍傷諸天及人,乃發意問如來如此之義。諦聽!常思念之!」

彌勒即言:「唯然世尊,受教而聽。」

佛言:「彌勒!菩薩有一法行,棄諸惡道不隨惡知識中。何謂為一?謂寂靜平等道意。是為一法。」

佛語彌勒菩薩:「復有二法行,棄諸惡道不隨惡知識中。何等為二?一者、住於定無所起;二者、方便別諸所見。是為二法。」

佛語彌勒:「菩薩復有三法行,棄諸惡道不隨惡知識中。何等為三?一者、得大哀法;二者、於空無所習;三者、所知無所念。是為三法。」

佛語彌勒:「菩薩復有四法行,棄諸惡道不隨惡知識中。何等為四?一者、立於誡;二者、於一切法無所疑;三者、樂處閑居;四者、等觀。是為四法。」

佛語彌勒:「菩薩復有五法行,棄諸惡道不隨惡知識中。何等為五?一者、常立德義;二者、不求他人長短;三者、自省身行;四者、常樂於法;五者、不自念身常救他人。是為五法。」

佛語彌勒:「菩薩復有六法行,棄諸惡道不隨惡知識中。何等為六?一者、不慳貪;二者、除弊惡之心;三者、無愚癡;四者、無言;五者、其意如虛空;六者、以空為舍。是為六法。」

佛語彌勒:「菩薩復有七法行,棄諸惡道不隨惡知識中。何等為七?一者、有善權之意;二者、能分別於諸法寶;三者、常精進;四者、常當歡悅;五者、得於信忍;六者、善解定意;七者、總智慧明。是為七法。」

佛語彌勒:「菩薩復有八法行,棄諸惡道不隨惡知識中。何等為八?一者、得直見;二者、直念;三者、直語;四者、直治;五者、直業;六者、直方便;七者、直意;八者、直定。是為八法。」

佛語彌勒:「菩薩復有九法行,棄諸惡道不隨惡知識中。何等為九?一者、菩薩以脫於欲,遠離諸惡,不善之法無有想念,以得寂定歡喜,行第一一心;二者、已除想念,內意為寂,其心為一,無想無行便得定意,心為歡悅,行第二一心;三者、離歡喜觀常為寂定,身得安隱如諸聖賢,所說所觀心意無起,行第三一心;四者、苦樂已斷,歡悅憂慼皆悉為止,所觀無苦無樂其意清淨,得第四一心;五者、過於色想;六者、無復說想;七者、不復念種種想,悉入無央數虛空慧;八者、皆過無央數虛空慧,入無量諸識識知之行;九者、皆過諸識知之慧,無復有無之想,皆過諸無識之慧,便入有想無想之行,不見想得寂定三昧。是為九法。」

佛語彌勒:「菩薩復有十法行,棄諸惡道不隨惡知識中。何等為十?一者、得金剛三昧;二者、所住處有所進益三昧;三者、得善權教授三昧;四者、得有念無念御度三昧;五者、得普遍世間三昧;六者、得於苦樂平等三昧;七者、得寶月三昧;八者、得月明三昧;九者、得照明三昧;十者、得二寂三昧,於一切諸法具足。彌勒!是為菩薩十法行,棄諸惡道不墮惡知識中。」(完結)

 


[ 《律儀戒行篇》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