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律儀戒行篇》選讀(之4)
                               優婆塞受佛五戒之功德


一、 五戒利基

佛陀所教的五戒者: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若一個人如法受五戒後應得無作戒體,之後能依無作戒體轉惡行為,故學五戒善法是修行的基礎,若修行不知去受五戒,便不知如何是修行,如此除不能得真修行之實利外,因無護法神守護,有時難免走入邪道。

北宋僧餘航郡沙門元照律師(有稱靈芝律師)所著《芝苑》云:「具何等緣,為納何戒,戒作何相,請試思之。…。宜切留心,於此不明,徒生徒死。且現前色心,無量劫來,至今生中,造生死業,不可窮數,惡心遍布,充塞法界。經云:『若有體相,盡虛空界,不能容受。』若得戒者,則翻無量惡業,悉為清淨戒體。為善種子,作成佛本基。」

不要小看受五戒的功德,是成佛之要基,是得菩提之鑰匙,如《優婆塞戒經Upāsaka-śīla-sūtra,又稱善生經》云:「善男子!一切施中,施無畏最為第一。是故我說五大施者,即是五戒,能令眾生離五怖畏。是五種施易可修行,自在無礙不失財物,然得無量無邊福德。離是五施,不能獲得須沱洹果(聲聞初果),乃至無上菩提。善男子!若受戒已,當知是人為諸天人恭敬守護,得大名稱。」

一個受五戒者,應會先受三歸依戒,護三歸神有九,護五戒有廿五,合共卅四護法神,若依灌頂經,則四天王遣三十六善神衛護之。若人受三歸依,天帝敕九神衛護。歸依佛有三神,一名陀摩斯那,二名陀摩婆羅那,三名陀摩流支,歸依法有三神。一名法寶,二名訶責,三名辯意。歸依僧有三神,一名僧寶,二名護眾,三名安隱。

另每戒各有五神守護,五戒則共有二十五護戒神。如灌頂經》云:「持五戒者,有二十五善神,衛護其身,在人左右,守於宮宅,門戶之上,使萬事吉祥也。一茶毗愈陀尼,二輸多利輸陀尼,三毗樓遮那世波,四阿陀龍摩抵,五婆羅桓尼和婆。此五神護不殺戒。六抵摩阿毗婆馱,七阿修輸婆羅陀,八婆羅摩亶雄雌,九婆羅門地哆,十那摩呼哆耶舍。此五神護不盜戒。十一佛仙陀樓哆,十二闇耶藪多婆,十三涅坭醯多耶,十四阿羅多賴都耶,十五波羅那佛曇。此五神護不邪淫戒。十六阿提梵者珊耶,十七因臺羅因臺羅,十八阿伽風陀婆多,十九佛曇彌摩多哆,二十多賴叉三密陀。此五神護不妄語戒。二十一阿摩羅斯兜嘻,二十二那羅門闍兜帝,二十三尼乾那波,二十四茶鞞鬪毗舍羅,二十五伽摩毗那闍尼佉。此五神護不飲酒戒。」

又依《沙門日用》云:「若人受持五戒,天帝敕四天王。遣二十五神營護其身,萬事吉祥。殺戒五神。一名波吒羅,二名摩那斯,三名婆那,四名呼奴吒,五名頗羅吒。盜戒五神,一名法善,二名佛奴,三名僧喜,四名廣頞,五名慈善。婬戒五神,一名貞潔,二名無欲,三名淨潔,四名無染,五名蕩滌。妄戒五神,一名美音,二名實語,三名質直,四名直答,五名和合語。酒戒五神,一名清素,二名不醉,三名不亂,四名無失,五名護戒。如是每戒五神,則二百五十戒,有千五百善神衛護之。」

談到受戒者實質利益,受持五戒淨持者,可以破貪瞋痴煩惱。持不殺生戒,破瞋;殺罪由瞋起故。持不盜不婬戒,破貪;以邪婬之罪由貪心起故。持不妄語,破痴;妄語由痴心發起故。持不飲酒戒,消除放逸;能破諸戒故。謂財色與酒,是二種惑,臣耽喪家,君重亡國。受持五戒者,近報人天,遠證佛果。

 

二、如法受五戒、持戒

一般人在道場裡受戒,都經法師出家眾依法儀而授戒,所以應是如法的戒會,可得無作戒體。若是因緣不具足而要自己在佛前受方便戒,就要自己參考下面儀軌來唸。然後有因緣時,最好還是去寺廟裡再受三歸五戒等。受戒後當要發願,才能如法。

阿含經》云:受五戒已,當教發願。良以行願相資,福慧方成。猶如寶車,若無其輪,終難運載。是故我今教汝,汝隨我語觀想三寶,恭對佛前,志心發願。稱自己名,(即云) 我(某甲)志心發願,願此五戒功德,不墮三塗八難。持此功德,施法界一切眾生,皆發菩提心,同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得聞佛乘,蒙佛授記,還入娑婆,化導有情,俱生淨土,永離諸苦,上品上生。(待和尚說一句,新戒隨一句。如是三番,三叩首)

《弘戒法儀》亦云:善男子等,受五戒,更發誓願,世出世間之事,若不發願,則無以成,謂福若無願,如無膠,如馬無轡,如陶家器,雖成其坏,未經火,終不堪用,須要福願相資,方成勝用。汝等一一志心合掌,隨我發願,我(某甲)心發願,以此五戒功德,不墮惡趣八難邊地,持此功德,攝取一切眾生之惡,所有功德,惠施彼人,使成無上正真之道,求生淨土,親覲彌陀,證無生忍,亦使將來彌勒佛世三會,得度生老病死,一心趣證常樂我淨,隨願化導一切眾生,咸開佛慧。

《根本有部律》云:「時彼二人聞法歡喜深生淨信,即便歸依三寶,復為讚歎五戒功德,,汝等善聽,如佛說有五種大施。何謂為五,若離殺生、偷盜、欲邪行、妄語、飲酒,是為五種大施。何故離此五事名為大施,由離五故得無所畏無諸怨結,妻室貞良言則信受常不驕逸,由此五故感無量樂常處人天,故名大施。時彼二人聞此法已,倍生深信受五學處。

四分律濟緣》云:「截生死流,發定慧力,菩提基本,涅槃初門。所以三乘聖人並由斯路,捨此修道,枉費時功,卻步求前,終無所致矣。縱妄成業,禁業名戒,故先受戒,意在斯也。云何名五戒,殺生乃至飲酒,此五是所防之業非,戒乃是能防之本。受戒者能常憶所受戒,一、憶念不忘;二、執持不失;三、塵境不侵。能憶持防,一體三用無前後,方名持。云何名受戒,謂創發要期,緣具成受,納聖法在心,名之受。即此戒體,能防非義,故名為戒。受者發心立誓,普遍生境俱無害心,方成大慈,得戒之本。」

 

三、佛說戒消災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

爾時有一縣,皆奉行佛五戒、十善,一縣界無釀酒者。中有大姓家子,欲遠賈販,臨行父母語其子言:「汝勤持五戒,奉行十善,慎莫飲酒,犯佛重戒。」受教而行。往到他國,見故同學、親友相得歡喜。將歸,出蒲萄酒,欲共飲之。辭曰:「吾國土奉佛五戒,無敢犯者,飲酒後生為人愚癡,不值見佛。且辭親行,父母相誡,以酒蒸仍違教犯戒,罪莫大也。知識區區,別久會同,心雖悅喜,不宜使吾犯戒,違親教也。」

主人言:「吾與卿同師,恩則兄弟,吾親則是子親,父母相欽,豈可違之!若吾在卿家,必順子親。」事不獲已,乃聽飲之。醉臥三日,醒悟,心悔怖懼。

事訖還家,具首於親,父母報言:「汝違吾教,加復犯戒,亂法之漸,非孝子也。無得說之,為國作先。」便以所得物逐令出國,無宜留此。

子以犯戒,為親所逐,乃到他國,住客舍家。主人所事三鬼神能作人,現對面飲食、與人語言。主人事之,積年疲勞,居財空盡,而家疾病、死喪不絕,患厭此鬼,私共論之。

鬼知人意而患苦之,鬼自相共議:「此人財產空訖,正為吾耳,未曾有益,令相厭患。宜求珍寶以施與之,令其心悅!」便行盜他方國王庫藏好寶,積置園中,報言:「汝事吾歷年,勤苦甚久,今欲福汝,使得饒富,此乃快乎?」主人言:「受大神恩。」鬼曰:「汝園中有金銀,可往取之,方有大福,令得汝願。」主人欣然入園,見物奇異,負摙歸舍,辭謝受恩:「明日欲設飲食,願屈顧下。」施設餚饌皆辦,鬼神來詣門,見舍衛國人在主人舍,便奔走而去。主人追呼請還:「今設微供皆已辦具,大神既已顧下,委去何為?」神曰:「卿舍尊客,吾焉得前。」重復驚走。

主人還歸坐自思惟:「吾舍之中,無有異人,正有此人耳!」即出語言,恭設所有,極相娛樂,飲食已竟,因問之曰:「卿有何功德於世?有此吾所事神畏子而走?」客具說佛功德、五戒、十善;實犯酒戒,為親所逐,尚餘四戒,故為天神所營護,卿神不敢當之。主人言:「吾雖事此神,久厭之,今欲奉持佛五戒。」因從客受三自歸、五戒、十善,一心精進,不敢懈怠。問佛所在,可得見不?客曰:「佛在舍衛國給孤獨園中,往立可見。」

主人一心到彼,經歷一亭,中。有一女人端正,是噉人鬼婦也。男子行路遠,時日逼暮,從女人寄止一宿,女即報言:「慎勿留此,宜急前去。」男子問曰:「用何等故,將有意乎?」女人報曰:「吾已語卿,用復問為?」男子自念:「前舍衛國人,完佛四戒,我神尚為畏之乃爾,我已受三自歸、五戒、十善,心不懈怠,何畏懼乎!」遂自留宿。噉人鬼見護戒威神徘徊其旁,去亭四十里,一宿不歸。

明日男子進路,見鬼所噉人骸骨狼藉,衣毛為起,心怖而悔,退自思惟:「我在本國,家居衣食極快足用,空為此人所化,言佛在舍衛國,未奇妙,反見骸骨縱橫,惡意更生。」自念不如還彼女人,將歸本土,共居如故,不亦樂乎。即時迴還還至亭所,因從女人復求留宿。女人謂男子:「何復還耶?」答曰:「行計不成,故迴還耳,復寄一宿。」女言:「卿死矣,吾夫是噉人鬼,方來不久,卿急去。」此男子不信,遂止不去,心更迷惑,婬意復生,不復信佛三自歸之德、五戒、十善之心,天神即去,無復護之。鬼得來還,女人恐鬼食此男子,哀愍藏之瓮中,鬼聞人氣謂婦言:「爾得肉耶?吾欲噉之。」婦言:「我不行。何從得肉?」婦問鬼:「卿昨夜何以不歸?」鬼言:「坐汝所為而舍尊客宿,令吾見逐。」甕中男子踰益恐怖,不復識三自歸意。婦言:「卿何以不得肉乎?」鬼言:「正為汝舍佛弟子,天神逐我出四十里外,露宿震怖,于今不安,故不得肉。」婦聞默喜,因問其夫:「佛戒云何悉所奉持?」鬼言:「我大飢極,急以肉來,不須問此,此是無上正真之戒,非吾所敢說也。」婦言:「為說之,我當與卿肉。」

鬼類貪殘,欲食無止,婦迫問之,因便為說三自歸、五重戒:一曰慈仁不殺;二曰清信不盜;三曰守貞不婬;四曰口無妄言;五曰孝順不醉。鬼初說一戒時婦輒受之,五戒心執口誦,男子於甕中識五戒,隨受之。天帝釋知此二人心自歸佛,即選善神五十人,擁護兩人,鬼遂走去。

到明日,婦問男子:「怖乎?」答曰:「大怖!蒙仁者恩,心悟識佛。」婦言男子:「昨何以迴還?」答曰:「吾見新久死人骸骨,縱橫恐畏,故屈還耳。」婦言:「骨是吾所棄者也,吾本良家之女,為鬼所掠,取吾作妻,悲窮無訴,今蒙仁恩,得聞佛戒,得離此鬼。」婦言:「賢者今欲到何所?」男子報言:「吾欲到舍衛國見佛。」婦曰:「善哉!吾置本國及父母,隨賢者見佛。」便俱前行,逢四百九十八人,因相問訊:「諸賢者從何所來,欲到何所?」答曰:「吾等從佛所來。」問言:「卿等已得見佛,何為復去?」報言:「佛日說經,意中罔罔故尚不解,今還本國。」

兩賢者具說本末,以鬼畏戒,高行之人,意乃開解,俱還見佛。

佛遙見之,則笑,口中五色光出,阿難長跪:「佛不妄笑,將有所說。」佛語阿難:「汝見是四百九十八人還不?」對曰:「見之。」佛言:「此四百九十八人,今得其本師,來見佛者,皆當得道。」五百人至佛所前,為佛作禮,一心聽經,心開意解,皆作沙門,得阿羅漢道。

佛言:「犯酒戒者,則是客舍主人,與此女人累世兄弟也;然此二人是四百九十八人前世之師也。世人求道,要當得其本師及其善友,爾乃解耳。」

佛說經竟,諸比丘皆大歡喜,前為佛作禮而去。

佛說戒消災經一卷

 


[ 《律儀戒行篇》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